教师资格证考试问答题汇总 小抄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876480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67 大小:66.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证考试问答题汇总 小抄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问答题汇总 小抄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问答题汇总 小抄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问答题汇总 小抄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问答题汇总 小抄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证考试问答题汇总 小抄版.docx

《教师资格证考试问答题汇总 小抄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考试问答题汇总 小抄版.docx(6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资格证考试问答题汇总 小抄版.docx

教师资格证考试问答题汇总小抄版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选择题:

1.教育必须向所有人开放,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指的是教育的全民化。

2.终生教育的倡导者是保罗.朗格朗。

3.我国古代第一个突破“学在官府”,创办私学的人是孔子。

4.教育科学从哲学、伦理学和政治学的体系中分离出来,开创教育科学独立化新时代的标志著作是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5.杜威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中,他与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针锋相对,主张“学生中心、生活中心、活动中心”的“三思想”。

6.被称为“科学教育学奠基人”,也被看做是传统教育的代表的是赫尔巴特。

7.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编写的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是凯洛夫的《教育学》。

8.“有教无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因材施教”都属于孔子的教育思想。

填空题:

1.教育:

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2.广义教育:

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它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3.狭义教育:

以影响人的身心教育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4.学校教育:

是由教育者根据一定的要求和个体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的社会活动。

5.教育学:

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6.构成教育的三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7.人类最早的学校出现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埃及。

我国的学校产生于公元前1000多年前的商代,施教机构有“庠”、“序”、“校”、“学”等。

8.我国古代学校的教育内容“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四书”是《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是诗、书、礼、易、春秋。

9.西欧教会学校的教育内容“三科”即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即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合称“七艺”。

10.“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是《学记》中提出来的教育原则,它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篇教育专著。

11.在西方,苏格拉底提出的产婆术成为西方启发式教学的渊源。

12.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被称为西方古代第一部教育专著。

13.教育的多元化具体表现为方法论上的多元化和研究领域的多元化。

14.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曾经于1776—1777年冬季学期和1780年夏季学期两次在柯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使教育学首次步入大学的讲坛。

简答题:

1.教育起源理论及代表人物。

答:

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

法国的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和英国的教育家沛西.能

心理起源论代表人物:

美国教育家孟禄

劳动起源论代表人物:

恩格斯

2.教育的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及各阶段的特点。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中最初的社会形态。

这一时期教育的主要特征是:

1.教育还未从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

2.受教育机会均等。

3.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极为简单。

(二)古代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两种社会形态。

这一时期教育的主要特征是:

1.出现了古代学校。

2.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3.鲜明的阶级性与严格的等级性。

(三)现代社会的教育现代社会教育包括资本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

这一时期教育的主要特征是:

1.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正由理想走向现实。

2.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

3.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

4.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携手并进。

5.由一次性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

3.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

答:

1.教育全民化2.教育国际化3.教育民主化4.教育个性化5.教育信息化

4.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答:

1.教育科学的萌芽期2.独立形态教育科学的产生期3.教育科学的科学化时期4.教育科学的多元化时期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选择题:

1.传承文化的功能是教育最基本的文化功能。

2.通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教育活动,可以把以物体方式储存的文化转化为以人为载体的文化,这说明教育的激活文化的功能。

3.“五四”时期的许多新思想、新理论、新文化都是从北京大学产生的,这说明学校教育具有创造和更新文化的功能。

填空题:

1.伴随着近代工业革命而出现,教育的经济功能越来越突出。

2.当代经济发展已由依靠物质、资金的物力增长模式转变为依靠人力和知识资本增长的模式,其中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关键,而教育就是形成人力资本的重要因素。

3.如果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那么教育则是生产第一生产力的工作母机,是科学技术的重要手段与途径。

4.编写教材的过程就是一个选择文化和整理文化的过程。

简答题:

1.教育的政治功能。

答:

1.教育通过培养政治领导人才服务于政治。

2.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的政治意识形态服务于政治。

3.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服务于政治。

4.教育可以推进社会的民主进程。

2.教育的经济功能。

答:

1.教育通过再生产劳动力和提高劳动力的素质促进经济的发展。

2.教育通过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

3.教育服务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产业。

3.教育的文化功能。

答:

1.激活与传承文化的功能。

2.选择与整理文化的功能。

3.更新与创造文化的功能。

4.交流与融合文化的功能。

第三章教育与个体发展

选择题:

1.教学中“拔苗助长”“陵节而施”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2.民间说的“三翻六坐七挠八爬”表明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3.如果一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缺乏自我调节能力和坚强的意志,那么不严重的疾病也会把他击倒,这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4.一般来说,小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儿童期。

5.人的生理成熟的标志是性机能成熟。

6.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的身心两方面在各个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称为年龄特征。

7.制约人的身心发展的方向、进程、水平、程度和速率的因素是学校教育。

8.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遗传、环境、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

9.遗传素质的内容有机体构造、形态、感觉器官、神经系统。

10.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选择性、创造性,是实现个体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11.印度狼孩的材料充分地证明:

1.人的身心发展是受后天环境影响和制约的。

2.没有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条件,人的正常发展就会中断。

3.社会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多种必需的条件、机遇和对象。

填空题:

1.能否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是教育工作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关键。

2.人的身心发展:

是只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这是人的各方面的潜在力量不断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

3.人的身心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

身体的发展是指机体的正常发育和身体素质的健康成长。

4.心理的发展是指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发展,包括感知觉、记忆、思维、美感、道德感、性格等方面的发展。

5.身体的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制约心理的发展。

6.在主客观条件大致相似的情况下,个体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对人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7.人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社会的需要和要求内化为个体自觉需要和要求,与个体原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8.我们把个体积极投入实践活动,看做是内因和外因对个体身心发展综合作用的交汇点,也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直接的、现实的力量。

简答题:

1.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理论及代表人物。

(多出现于选择填空)

答:

1.内发论代表人物:

中国古代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万物皆被于我心,人只要善于修身养性,注重“内省”,这些品质就能得到发展。

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人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

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人的发展顺序受基因决定,教育要通过外部训练抢在成熟的时间表前面形成某种能力是低效的,甚至是徒劳的。

2.外铄论代表人物:

中国古代荀子认为人生来性恶,人自身的因素是需要改造的。

英国哲学家洛克的“白板说”是外铄论的典型代表,他说:

“平常的人之所以有好有坏,之所以或有用或无用,十有八九都是教育造成的。

人与人之间所以千差万别,都是出于教育的不同。

”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

“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的祖先的状况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中国儿童心理学家朱智贤认为儿童不断的需要和儿童已有的心理水平之间的矛盾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

心理学家潘菽认为:

一个人的心理就是在外界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在不断出现和不断解决这些矛盾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

2.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哪些?

答:

1.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2.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

4.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5.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3.举例说明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不同的年龄阶段发展是不均衡的。

例如,人的身高体重有两个增长的高峰,第一个高峰出现在出生后的第一年,第二个高峰出现在青春发育期。

二是不同方面的发展的不均衡性。

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就已经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水平。

青少年在生理方面,神经系统、淋巴系统成熟在先,生殖系统成熟在后;在心理方面,感知成熟在先,思维成熟在后,情感成熟更后。

另外,人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发展也是不均衡的。

4.简述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

答:

1.学校教育对个体的身心发展方向作出了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5.简述学校教育主导作用有效发挥的条件。

答:

1.不断完善和提高学校教育的办学条件。

2.了解、研究和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

3.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4.积极协调其他教育力量,形成教育合力。

论述题:

1.论述个体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对教育的启发。

答:

(一)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整个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而且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性。

教育工作要顺应这种顺序性,做到循序渐进,才能促使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二).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身心发展表现出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每一个年龄阶段都有各自的年龄特征。

教育工作必须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特征,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区别对待,不能搞“一刀切”。

同时,要注意阶段之间的连续性和衔接性,引导受教育者更好地从低一阶段向高一阶段过渡,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

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不同的年龄阶段发展是不均衡的。

二是不同方面的发展的不均衡性。

另外,人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发展也是不均衡的。

针对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发展最佳期的概念,它是指身体或心理某一方面的机能和能力最适宜形成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施加给个体某方面的教育可以获得最佳效果,并且能够挖掘个体在这方面的潜力。

针对这一特点,教育者应当加强对青少年发展关键期的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因受遗传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使个体之间在身心特征上显示出彼此不同的现象。

在教育工作重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切实做到因材施教,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促使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五).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反映了机体成熟、发展过程中,构成机体的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互补性告诉我们,发展的可能性有些是显性的,有些却是隐性的,培养学生自信、坚毅和努力的品质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2.论述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作用。

答: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有遗传、环境、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

一、遗传素质对人的发展影响遗传素质是指个体从上一辈的遗传基因中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特征。

1.遗传素质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

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身心发展的过程和阶段。

3.遗传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的个别特点的发展。

总之,遗传素质对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不能夸大它的作用,“遗传决定论”观点是错误的。

二、环境在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部分。

1.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和条件。

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总之,环境对人发展的作用是巨大的,但也不能片面的夸大环境的影响作用。

“环境决定论”的观点是错误的。

三、学校教育在人发展中的特殊功能1.学校教育对个体的身心发展方向作出了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基于以上特点和独特功能,学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人发展的方向、进程、水平、程度和速率。

所以说,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四、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发展中的作用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选择性、创造性,是实现个体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包括:

1.选择性的作用。

2.自觉性的作用。

3.创造性的作用。

第四章教育目的

选择题:

1.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就是教育目的。

2.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是教育目的。

3.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4.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培养人的特殊要求称为培养目标。

5.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是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

6.认为我国现代教育的目的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的教育家是陈鹤琴。

7.美育最高层次的任务是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8.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是培养创新精神。

9.江泽民指出: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10.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11.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关系是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12.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生产的变化结果是教学目标。

13.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四有”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4.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作用包括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15.教育目标包括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三个层次,在教育目标中最低层次是教学目标,培养目标是中间层次。

16.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不同的社会制度有不同的教育目的;不同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不同的教育目的;教育目的的制定要符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需要;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基础上的。

17.教育目的的确立必须符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具体体现在1.教育目的的确立要符合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程度,2.要符合教育对象身心发展变化,3.要符合不同类别的教育对象的不同需要,4.要符合教育者的发展理想。

18.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指的是评价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检查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工作效果;检查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发展程度等工作。

19.普通中学在德育方面的要求是1.帮助学生初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2.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热爱劳动,热爱科学3.建立民主和法制的意识,养成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独立思考、勇于开拓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精神;4.形成社会主义的现代文明意识和道德观念;5.养成适应不断改革开放形式的开放心态和应变能力。

20.普通中学在智育方面的要求是1.帮助学生在小学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的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和技巧;2.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情感、意志和积极的心理品质。

21.普通中学在智育方面的要求是1.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2.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3.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填空题:

1.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标准和总的规格要求,是各级各类学校工作遵循的总方针。

2.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对象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制定培养目标需要考虑各自学校学生的特点。

3.教育目的与培养目的之间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4.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5.2006年,第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修改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

“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6.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7.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8.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9.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10.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与习惯的教育。

11.马克思认为实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简答题:

1.简述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答:

1.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2.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

3.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

4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性。

5.马克思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以实现。

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2.简述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答:

1.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3.简述素质教育的含义。

答:

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素质教育的含义: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论述题:

1.试论“五育”之间的相互关系。

答:

1.“五育”各有其相对独立性。

“五育”各有自己的特殊任务、内容和方法,对个人的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

其中,德育是教人如何做人处世,智育注重提高学生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知识和能力,体育关注改善人的身体素质,美育则提升学生创造美、欣赏美的能力,劳动技术教育则为学生将来从事某种职业作精神和技术的准备。

这五个方面的教育,有其独特的功能,谁也不能取代谁。

因此,我们应坚持“五育”并举的精神,防止教育的片面性。

2.“五育”之间互相联系。

“五育”虽然相对独立,但并非互不相干,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再教育实践中我们应当把“五育”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才能使受教育者形成合理的素质教育,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全面发展得人才。

3.“五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存在不平衡性。

“五育”并举并不意味着教育上的平均主义。

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应强调德育和智育的基础地位和作用。

德育解决的是人发展的社会价值方向的问题,它保证教育的大方向,因而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智育为其他方面的教育提供科学知识与智慧基础,没有科学知识,人的品行、美感和劳动技能的教育就难以有效进行。

总之,在教育实践中,要引导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

2.论述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和新课程的关系。

答:

1.全面发展与素质教育和新课程在层次上是不同的。

全面发展教育是教育发展的理想目标和最高层次,素质教育相对全面发展教育而言是隶属层,它是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效途径和必经阶段。

素质教育必须依据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来确定自己的内容,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

如果说素质教育是导向、是目标的话,那么新课程改革则是行动、是方法,它会更加有效地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

3.全面发展与素质教育和新课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素质教育的理论依据。

因此,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和素质教育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素质教育呼唤新课程,新课程的实施也是为了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

新课程的实施归根到底是为了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

学校教育制度

选择题:

1.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

(一)原始社会没有独立的教育,也不可能有教育制度

(二)古代社会有层次简单的教育制度(三)现代社会具有系统、完善的教育制度(四)现代学制的发展方向是终身教育制度

2.美国于1917年通过了《史密斯—休士法案》,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中等职业学校。

3.单轨学制最早产生于美国,是自下而上的结构:

小学、中学、大学,其特点是一个系统、多种分段。

4.我国学制采用的是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5.我国现行学制的演变

(一)清末废科举、兴学校,以日本学制为蓝本制定现代学制

(二)一战后以美国为蓝本改革学制(三)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学制改革(四)1958年至1976年的学制变化(五)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学制逐步向合理、完善的方向发展。

6.我国实施的第一个学制是癸卯学制。

7.有利于逐级普及的学制是单轨学制。

8.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93年2月13日印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确定了20世纪教育发展的总目标。

9.初中阶段教育结构的变化1.初中学制延长2.把初中阶段看做普通教育的中间阶段,中间学校即由此而来;3.不把它看做中学的初级阶段,而是把它和小学联结起来,统一进行文化科学基础知识教育。

10.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及其管理规则。

教育的施教机构包括学校教育机构,幼儿教育机构、校外儿童教育机构、成人教育机构。

教育机构还包括教育的各种管理机构。

11.欧洲的双轨学制:

一轨自上而下,其结构是—大学、中学;另一轨自下而上,其结构是—小学及其后的职业学校;双轨学制有两个平行的系统,两轨既不相通,也不相接;双轨学制剥夺了在国民教育学校上学的劳动人民子女升入中学和大学的权利;美国曾采用双轨学制。

填空题:

1.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是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现代学制主要有三种类型:

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分支型学制。

3.职业教育在当代有两个突出特征:

一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