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林芝市二中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月考理综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876001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89.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藏林芝市二中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月考理综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西藏林芝市二中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月考理综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西藏林芝市二中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月考理综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西藏林芝市二中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月考理综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西藏林芝市二中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月考理综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藏林芝市二中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月考理综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西藏林芝市二中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月考理综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藏林芝市二中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月考理综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藏林芝市二中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月考理综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西藏林芝市二中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月考理综生物试题解析版

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上高三第二次月考

理科综合生物

一、选择题

1.以下关于一个人的体内蛋白质和核酸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A.肝细胞与皮肤细胞的核DNA相同,蛋白质及RNA不同

B.神经细胞中的遗传信息传递过程为:

DNA→mRNA→蛋白质

C.胰岛细胞较汗腺细胞的核DNA分子数目多,因而蛋白质合成旺盛

D.核DNA的转录和mRNA翻译存在空间间隔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同一生物体中的不同细胞都是由同一受精卵有丝分裂而来的,因此各细胞都含有该生物全部的遗传物质,即同一生物体所含DNA都相同,但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不同细胞的蛋白质和RNA有所区别。

2、中心法则:

①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复制;②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③后来中心法则又补充了遗传信息从RNA流向RNA以及从RNA流向DNA两条途径,这两条途径只发生在少数病毒中。

【详解】A、一个人的肝细胞与皮肤细胞都是由同一受精卵经有丝分裂而来,因此肝细胞和皮肤细胞的核DNA都相同,但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肝细胞与皮肤细胞的内的蛋白质及RNA不同,A正确;

B、人体神经细胞已经高度分化,而高度分化的细胞失去了细胞增殖的能力,但仍保留基因表达的能力,即通过转录(DNA→RNA)和翻译(RNA→蛋白质)过程合成蛋白质,B正确;

C、胰岛细胞较汗腺细胞蛋白质合成旺盛,转录成的mRNA分子和翻译成的蛋白质多,但胰岛细胞和汗腺细胞核DNA分子数目相同,C错误;

D、人体细胞是真核细胞,核DNA的转录在细胞核中完成,而mRNA翻译是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即核DNA的转录和mRNA翻译存在空间间隔,D正确。

故选C。

2.南方盛夏的中午,高梁叶片由于阳光强烈照射而使气孔完全关闭,且持续较长时间,此时叶片不能进行的生理活动是()

①蒸腾作用②有氧呼吸③无氧呼吸④光合作用

A.①B.②、③、④C.①、④D.①、②、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通过叶片的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植物体外的一个过程。

气孔完全关闭后,植物的蒸腾作用停止,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都会受到影响。

【详解】气孔关闭植物不能进行蒸腾作用,但高粱属于C4植物,可以利用叶片内四碳化合物分解形成的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也可被有氧呼吸利用。

故选A。

3.下图为人体细胞的生长、分裂、分化、衰老和死亡过程的示意图,图中①—⑥为各个时期的细胞,a--c表示细胞所进行的生理过程。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②的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比①大,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能力增强

B.⑥的全能性高于④

C.若⑤是B淋巴细胞,则c过程发生在骨髓中

D.细胞的衰老与死亡就会引起人体的衰老与死亡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

图示为人体某个细胞所经历的生长发育各个阶段示意图,其中ab表示细胞分裂,其中a表示分裂间期,b表示分裂期,细胞分裂会导致细胞数目增多,但细胞种类不变;c表示细胞分化,细胞数目不变,但细胞种类增多。

【详解】A、与①相比,②的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减小,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能力降低,A错误;

B、④→⑥是细胞分化,分化程度越高的细胞,全能性越低,故⑥的全能性低于④,B错误;

C、B淋巴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所以若⑤是B淋巴细胞,则c过程发生在骨髓中,C正确;

D、对于多细胞生物而言,细胞的衰老和死亡一般不会引起个体的衰老和死亡,D错误。

故选C。

4.下图所示的过程,不能体现生物膜具有()

A.信息传递功能B.一定

流动性

C.排泄功能D.物质运输功能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突触小泡内含有神经递质,存在突触前膜内,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将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内,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可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详解】A、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通过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这说明生物膜具有信息传递功能,A不符合题意;

B、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通过胞吐的形式释放神经递质,胞吐的结构基础是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B不符合题意;

C、本图没有显示排泄废物,因此不能体现排泄功能,C符合题意;

D、神经递质从突触前膜释放可体现细胞膜的物质运输功能,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图是表示人体某些信息传递机制的模式图(箭头表示信息传递方向)。

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若表示反射弧,则其信息都以局部电流形式传导

B.若a为下丘脑,则c的分泌物可能是甲状腺激素

C.若表示细胞中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则d过程只发生于细胞核中

D.若a、b、c依次为抗原、吞噬细胞、T细胞,则该过程为细胞免疫的反应阶段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

图中a、b、c应表示可能存在的结构或细胞,d、e表示可能存在的相关物质。

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其结构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细胞中遗传信息传递过程主要包括转录和翻译;激素分级调节的枢纽为下丘脑,下丘脑分泌相应的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也会分泌相应的激素作用于相关腺体,从而促进相关激素的分泌。

【详解】A、若该图表示反射弧,在两个神经元之间,兴奋是通过神经递质的方式进行传递的,并且在突触上发生的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A错误;

B、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为分级调节,若a为下丘脑,则c可以代表甲状腺,其分泌物是甲状腺激素,B正确;

C、若该图表示细胞中遗传信息表达过程,则a、b、c分别表示DNA、mRNA、蛋白质,d、e分别表示转录和翻译,转录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另外在线粒体中也能发生,翻译发生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C错误;

D、若a、b、c依次为抗原、吞噬细胞、T细胞,则该过程可能代表细胞免疫的部分阶段,也可能代表体液免疫的部分阶段,D错误。

故选B。

6.下列有关科学研究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实验生物

实验过程

实验结果与推测

A

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

将R型活菌与S型菌的DNA(经DNA酶处理)混合培养并观察。

只生长R型菌;可推测DNA被水解,失去遗传效应

B

噬菌体、大肠杆菌

用35S标记的噬菌体感染普通的大肠杆菌,短时间保温,离心获得上清液并检测。

上清液放射性很高;可推测DNA是遗传物质。

C

烟草花叶病毒、烟草

用从烟草花叶病毒分离出的RNA侵染烟草并观察。

烟草出现病斑;可推测烟草花叶病毒的RNA是遗传物质。

D

大肠杆菌

将15N标记DNA的大肠杆菌培养在14N培养基中,经三次分裂后检测。

含15N的DNA占DNA总数1/4;可推测DNA进行半保留复制。

A.AB.BC.CD.D

【答案】B

【解析】

【分析】

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点是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半保留复制实验,梳理相关知识点,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详解】A、DNA水解酶能够水解DNA分子,从而使其失去遗传效应,A正确;

B、用含有35S标记的噬菌体去感染普通的大肠杆菌,短时间保温,离心获得的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很高,这说明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未进入细菌,不能说明DNA是遗传物质,B错误;

C、因为用从烟草花叶病毒分离出的RNA侵染烟草,所以烟草感染出现病斑,能说明烟草花叶病毒的RNA可能是遗传物质,C正确;

D、将已用15N标记DNA的大肠杆菌,培养在普通(14N)培养基中,经三次分裂后,形成子代8个,由于半保留复制,含15N的DNA分子是2个,占DNA总数的1/4,D正确。

故选B

7.下图是某一农作物成熟绿叶组织的相关图解,其中图1是叶肉细胞的光合作用过程图解,图2表示某光照强度和适宜温度下,光合作用强度增长率随CO2浓度变化的情况。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1可知,甲、乙分别代表的物质是_____、_____,要想使叶绿体内C3的含量快速下降,可以改变的环境条件是_____,光反应中O2的生成发生在类囊体膜内,产生的O2扩散到邻近的线粒体中被利用至少要经过_____层生物膜。

(2)图2中在_____点光合作用速率达到最大,此时限制光合作用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是_____,C点和D点相比,叶绿体中[H]的含量_____(填“较低”、“相等”或“较高”)。

(3)从生长状况相同的某一农作物叶片上剪出大小、部位相同的若干圆叶片,抽取叶片细胞内的气体,平均分成若干份,然后,置于不同浓度的NaHCO3溶液中,给予相同的一定强度光照,测量圆叶片上浮至液面所需时间,将其记录结果绘成曲线如图3。

据图解分析:

b点比a点细胞内的C5含量_____,bc段曲线平缓的 限制因素可能是_____,而c点以后曲线上升,其原因应该是_____。

【答案】

(1).CO2

(2).[H]和ATP(3).不提供CO2或增强光照(4).5(5).D(6).光照强度(7).较高(8).低(9).光照强度(10).NaHCO3溶液浓度太高,导致细胞失水,从而影响细胞代谢

【解析】

【分析】

分析图1:

显示了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甲是外界吸收直接参加暗反应阶段,所以甲是二氧化碳,乙作为是光反应的产物来参加暗反应,所以应该是两种物质(ATP和[H])。

分析图2:

图2的自变量是CO2浓度,因变量是光合作用增长率,一直增加到D点停止,D点前的限制因素是横坐标CO2浓度,D点后限制光合作用速率增加的是光照(温度适宜)。

分析图3:

图3自变量是NaHCO3浓度,代表了水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叶片上浮的时间反映了光合作用的速率即产生氧气的速率。

【详解】

(1)图1显示了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甲是外界吸收直接参加暗反应阶段,所以甲是二氧化碳,乙作为是光反应的产物来参加暗反应,所以应该是两种物质[H]、ATP。

由图1可知要想使叶绿体内C3的含量快速下降,应停止CO2的供应,导致C3合成量为0而短时间内消耗量不变从而导致含量减少,或者增加光照使得光反应的产物[H]、ATP增多,加速三碳化合物的还原。

氧气的产生是在类囊体膜内,扩散到同一个细胞邻近的线粒体内膜被利用,至少要跨过类囊体膜(1层膜)、叶绿体内外膜(2层膜)和线粒体内外膜(2层膜),共5层膜。

(2)图2

自变量是二氧化碳浓度,因变量是光合作用增长率,一直增加到D点,D点等于0不再增加,所以D点是最大光合作用速率;CD两点,C点的二氧化碳浓度低,所以固定的三碳化合物也比D点少,所以暗反应的还原过程更慢,剩余的[H]、ATP也多即含量较高。

(3)图3自变量是NaHCO3浓度,代表了水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叶片上浮的时间反映了光合作用的速率,a-b随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上浮时间减少,产生的氧气速率加快,说明光合作用速率在增加,b点的二氧化碳浓度高于a点,二氧化碳的固定更快,所以C5的含量更低;bc段比较平缓说明已经达到最大光合速率,而温度适宜,所以光照强度是b点的限制因素;c点以后上浮时间变长,说明光合作用减弱,原因是自变量外界溶液NaHCO3浓度增大而导致细胞失水,从而影响细胞代谢。

【点睛】本题难度适中,属于考纲中理解、应用层次的考查,考查光合作用过程中的物质变化、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及探究实验等方面的知识点.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分析过程图和曲线图,利用控制变量的方法分析实验装置,能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实验装置和实验结果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力。

8.下图甲是缩手反射的相关结构,图乙是图甲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图丙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f表示的结构是___________,图乙是图甲中___________(填字母)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图乙中的B是下一个神经元的________________。

(2)缩手反射时,兴奋从A传到B的信号物质是___________。

兴奋不能由B传到A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丙中若①代表小腿上的感受器,⑤代表神经支配的小腿肌肉,则③称为___________。

若刺激图丙中b点,图中___________点可产生兴奋,图丙中共有___________个突触。

(4)图乙中神经递质由A细胞合成,经过___________包装加工,形成突触小泡,突触小泡再与___________融合,通过A细胞的___________作用,进入突触间隙。

(5)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引起B细胞产生___________,使突触后膜的电位发生变化。

【答案】

(1).感受器

(2).d(3).细胞体膜或树突膜(4).神经递质(5).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6).神经中枢(7).a、c、d、e(8).3(9).高尔基体(10).突触前膜(11).胞吐(12).兴奋或抑制

【解析】

【分析】

【详解】

(1)由图可知,兴奋由f传到a,所以f是感受器,a是效应器,乙图是突触,是d处的放大,突触后膜是树突膜或者胞体膜。

(2)A和B之间是突触,从A传到B

信号物质是神经递质,神经冲动在突触单向传递的原因是:

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3)根据反射弧的结构,③称为神经中枢,若刺激图丙中b点,图中a、c、d、e点可产生兴奋,图丙中共有3个突触。

(4)图乙中神经递质由A细胞合成,经过高尔基体加工,形成突触小泡,突触小泡再与突触前膜融合,通过A细胞的胞吐作用,进入突触间隙。

(5)“受体”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引起B细胞产生兴奋或抑制,使突触后膜的电位发生变化。

【定位】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点睛】学生对反射弧的结构、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理解不清

反射弧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突触结构与类型

①结构:

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

②主要类型:

a.轴突—细胞体型:

b.轴突—树突型:

(2)兴奋传递的过程

(3)传递特点:

单向传递,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原因是神经递质贮存于突触前神经元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9.某地因采矿导致地表下沉,成为无法利用的荒地。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有关部门因地制宜,通过引水等措施,将该地改造成湿地生态公园,一些生物陆续迁入,并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生物群落。

下图是该公园生态系统食物网的一部分,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公园生物群落的变化属于_____演替。

(2)图中昆虫与杂食性鱼类之间的种间关系有_____。

(3)在黑斑蛙的繁殖季节,雄蛙通过叫声这种_____信息求偶;雌蛙通常在近岸水深的草丛间产卵,可采用_____法了解该蛙卵块的密度。

(4)因该水域有些渗漏,补水时曾不慎引入含除草剂的水,导致一些水草死亡。

水草腐烂后,图中所示的生物类群中最先快速增殖的是_____。

(5)图中既含有初级消费者,又含有次级消费者的生物类群有_____。

若蛙类与猛禽之间还存在1个营养级,请写出该营养级中2类不同纲的生物_____。

【答案】

(1).次生

(2).捕食和竞争(3).物理(4).等距取样(5).浮游生物类(6).底栖动物类、杂食性鱼类、滤食性鱼类(7).蛇类、肉食性鱼类、鼠类

【解析】

【分析】

1、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食物链终点是不能被其他生物所捕食的动物,即最高营养级.食物网中同一环节上所有生物的总和称为一个营养级.同一种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有可能出现不同的类型。

2、原生演替(又称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次生演替是指当某个群落受到洪水、火灾或人类活动等因素干扰,该群落中的植被受严重破坏所形成的裸地,称为次生裸地,在次生裸地上开始的生物演替,称为次生演替。

【详解】

(1)该地改造成湿地生态公园,原来存在土壤和植物等,因此该公园生物群落的变化属于次生演替。

(2)图中昆虫与杂食性鱼类都捕食水草,同时杂食性鱼类捕食昆虫,可知它们之间的种间关系有捕食和竞争。

(3)在青蛙的繁殖季节,雄蛙的叫声属于物理信息,通过物理信息求偶,雌蛙通常在近岸水深的草丛间产卵,可以发现该块儿样地属于长条形地块,同时蛙产下的卵块儿应该使用样方法,所以可采用等距取样法了解该蛙卵块的密度。

(4)水草腐烂后,分解者将其体内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之后被生产者吸收,浮游生物类包含浮游植物(生产者)、浮游动物等,因此图中所示的生物类群中浮游生物类最先快速增殖。

(5)在食物链中初级消费者位于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位于第三营养级。

分析图可知:

在“水草→杂食性鱼类”的食物链中,杂食性鱼类为初级消费者;在“水草→昆虫→杂食性鱼类”的食物链中,杂食性鱼类为次级消费者;浮游生物类中可能含有浮游植物(第一营养级)、浮游动物(初级消费者),因此底栖动物类和滤食性鱼类可能是初级消费者,也可能是次级消费者,故底栖动物类、杂食性鱼类、滤食性鱼类即可能为初级消费者,也可能为次级消费者。

若蛙类与猛禽之间还存在1个营养级,该营养级生物能捕食蛙类,又被猛禽捕食,因此该营养级生物可以是蛇类、肉食性鱼类、鼠类。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掌握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掌握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能根据食物网判断食物链的条数等,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0.某种甘蓝的叶色有绿色和紫色。

已知叶色受2对独立遗传的基因A/a和B/b控制,只含隐性基因的个体表现隐性性状,其他基因型的个体均表现显性性状。

某小组用绿叶甘蓝和紫叶甘蓝进行了一系列实验。

实验①:

让绿叶甘蓝(甲)的植株进行自交,子代都是绿叶

实验②:

让甲植株与紫叶甘蓝(乙)植株进行杂交,子代个体中绿叶∶紫叶=1∶3

回答下列问题。

(1)甘蓝叶色中隐性性状是__________,实验①中甲植株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

(2)实验②中乙植株的基因型为________,子代中有________种基因型。

(3)用另一紫叶甘蓝(丙)植株与甲植株杂交,若杂交子代中紫叶和绿叶的分离比为1∶1,则丙植株所有可能的基因型是________;若杂交子代均为紫叶,则丙植株所有可能的基因型是_______;若杂交子代均为紫叶,且让该子代自交,自交子代中紫叶与绿叶的分离比为15∶1,则丙植株的基因型为________。

【答案】

(1).绿色

(2).aabb(3).AaBb(4).4(5).Aabb、aaBb(6).AABB、AAbb、aaBB、AaBB、AABb(7).AABB

【解析】

分析】

依题意:

只含隐性基因的个体表现为隐性性状,说明隐性性状的基因型为aabb。

实验①的子代都是绿叶,说明甲植株为纯合子。

实验②的子代发生了绿叶∶紫叶=1∶3性状分离,说明乙植株产生四种比值相等的配子,并结合实验①的结果可推知:

绿叶为隐性性状,其基因型为aabb,紫叶为A_B_、A_bb和aaB_。

【详解】

(1)依题意可知:

只含隐性基因的个体表现为隐性性状。

实验①中,绿叶甘蓝甲植株自交,子代都是绿叶,说明绿叶甘蓝甲植株为纯合子;实验②中,绿叶甘蓝甲植株与紫叶甘蓝乙植株杂交,子代绿叶∶紫叶=1∶3,说明紫叶甘蓝乙植株为双杂合子,进而推知绿叶为隐性性状,实验①中甲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

(2)结合对

(1)的分析可推知:

实验②中乙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子代中有四种基因型,即AaBb、Aabb、aaBb和aabb。

(3)另一紫叶甘蓝丙植株与甲植株杂交,子代紫叶∶绿叶=1∶1,说明紫叶甘蓝丙植株的基因组成中,有一对为隐性纯合、另一对为等位基因,进而推知丙植株所有可能的基因型为aaBb、Aabb。

若杂交子代均为紫叶,则丙植株的基因组成中至少有一对显性纯合的基因,因此丙植株所有可能的基因型为AABB、AABb、AaBB、AAbb、aaBB。

若杂交子代均为紫叶,且让该子代自交,自交子代中紫叶∶绿叶=15∶1,为9∶3∶3∶1的变式,说明该杂交子代的基因型均为AaBb,进而推知丙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

【点睛】由题意“受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A/a和B/b控制”可知:

某种甘蓝的叶色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据此,以题意呈现的“只含隐性基因的个体表现为隐性性状”和“实验①与②的亲子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切入点,准确定位隐性性状为绿叶、只要含有显性基因就表现为紫叶,进而对各问题情境进行分析解答。

[生物-选修]

11.目前我国有1.2亿人是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乙肝患者约有1600万。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有关乙肝

问题。

(1)人体产生乙肝病毒抗体的细胞是______________,当得过乙肝且痊愈不久的病人再次感染乙肝病毒时,能够产生上述细胞的细胞是______________。

(2)乙肝病毒寄生在人体的细胞中,人体免疫系统可通过细胞免疫消灭乙肝病毒,即通过_______________细胞使_______________细胞裂解死亡而使病毒失去寄生的基础。

(3)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美国遗传学家布卢姆伯格偶然从一位澳大利亚血友病患者血液中发现一种抗原,命名为“澳大利亚抗原”简称“澳抗”,后证明其为乙肝病毒的衣壳,因此获得了1977年的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

“澳抗”的来源可能是乙肝病毒入侵肝细胞时_______________的蛋白质外壳颗粒或被乙肝病毒入侵的肝细胞裂解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蛋白颗粒。

(4)早期的乙肝疫苗来自于“澳抗”的分离纯化,不光成本高,产量低,且乙肝病毒中的_______________具有侵染性,很难彻底分离,因此疫苗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我国自2000年起,停止血源疫苗的生产及使用,取而代之的是运用_______________技术生产的疫苗。

【答案】

(1).效应B细胞

(2).B淋巴细胞和记忆B(淋巴)细胞(3).效应T(4).宿主(或:

靶)(5).留在细胞外(6).未组装(或:

过剩)(7).核酸(或:

DNA)(8).生物工程

【解析】

【分析】1、体液免疫过程:

(抗原没有进入细胞)

2、细胞免疫过程:

(抗原进入细胞)

【详解】

(1)抗体是由效应B细胞(浆细胞)产生的。

当得过乙肝且痊愈不久的病人再次感染乙肝病毒时,会引发机体的二次免疫,二次免疫过程中,B淋巴细胞和记忆B(淋巴)细胞都可以增殖分化形成B细胞(浆细胞)。

(2)乙肝病毒寄生在人体的细胞中,抗体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人体免疫系统可通过细胞免疫消灭侵入细胞的乙肝病毒,细胞免疫过程中主要通过效应T细胞发挥作用,效应T细胞可以裂解靶细胞(宿主细胞),从而使病毒失去寄生的基础。

(3)由题可知“澳抗”为乙肝病毒的衣壳,其来源可能是乙肝病毒入侵肝细胞时留在细胞外的蛋白质外壳颗粒,也可能是被乙肝病毒入侵的肝细胞裂解后所释放的还没来得及组装成病毒的蛋白颗粒。

(4)根据题意可知,乙肝病毒中的核酸具有侵染性。

我国现在通过运用生物工程技术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