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材料型作文提纲训练.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874552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材料型作文提纲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三材料型作文提纲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三材料型作文提纲训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三材料型作文提纲训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三材料型作文提纲训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材料型作文提纲训练.docx

《高三材料型作文提纲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材料型作文提纲训练.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材料型作文提纲训练.docx

高三材料型作文提纲训练

 2014年高三材料型作文提纲训练(三)(教师版)

一、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60分)

    一位世界著名小提琴演奏家装扮成街头艺人在一个地铁站里演奏了6首世界名曲,共演奏了45分钟。

在这45分钟里,大约有2000人从这个地铁站经过,只有6个人停下来听了一会儿,有20人给了钱就匆匆离开。

这位演奏家总共收到了32美元。

而几天前,他在剧院演出的门票被抢购一空,要坐在剧院里聆听他演奏同样的乐曲,平均需200美元。

    要求:

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材料解读】

材料作文的关键,在于多角度准确而深入地解读材料,这是作文中打开思路,进行联想拓展论证和类比深入说理的基础。

对材料作文的叙事性材料,可以从人物心理思想、动机目的和事件原因、结果、意义等方面进行揣摩和解读,进行“四问”:

是什么(社会现象)

为什么会这样(分析原因)

说明了什么(揭示实质)

怎么办(措施、解决办法)

从而分析出材料中的人物和事件所代表的社会现象的根本原因、实质所在。

同时,应该辩证地思考,用全面、发展、一分为二的眼光辩证地看问题,使说理具有思辨色彩。

    本作文材料,可以做如下解读。

一、小提琴演奏家角度

    从小提琴演奏家的角度看,他为什么(动机目的)要装扮成街头艺人到地铁站里演奏?

他对音乐厅和地铁站的演奏分别有什么感受,对比后又会有什么感慨和认识(心理思想)?

1.揣测动机目的:

他绝不是为了赚钱而去地铁站演奏的,他去的目的也许是为了检验世人对音乐的热爱程度与欣赏水平,抑或就是为了检验人们对自己崇拜的真假;也许是为了唤醒世人对音乐的欣赏与向往,抑或就是为了给忙碌的人们送去音乐大餐的享受(相当于今天的送戏送电影送温暖下乡活动)丰富民众文化生活;也许是为了重温自己成长的经历,表明艺术家对艺术的追求与坚守。

也或许他来这里本身就是个错误的选择,选错了地点,古典的小提琴音乐本该到宁静的场景中演奏,而不是像摇滚一样街头呐喊震撼;也选错了对象,面对为生计奔波的俗人,岂不真是“对牛弹琴”!

知音本来就是难求的,可遇不可求的,环境、经历、心情要有交集,才能产生相知恨晚的共鸣,艺术是高雅的,是美的,哪怕是民间艺术也是少数艺人的专利,艺术本来就是清高的,艺术家注定是孤独的,怎可强求世俗之人?

但艺术是用来使人脱俗的,脱离物欲,提升精神享受的,艺术家要坚守艺术的本质与目的,无论是庙堂还是草堂,都要追求艺术,并以艺术普渡众生,而那“停下来听了一会儿”的听众就是半个知音,就是艺术的力量,艺术的希望。

2.分析感受认识:

大多数人对音乐充耳不闻匆匆而过,他不免心生悲凉,感叹反思,世俗的艺术品位如何如此之低,不懂得欣赏?

对比音乐厅受追捧的场面,他会感慨更深,世俗的人们追求的究竟是什么,是艺术还是虚荣?

面对不同层次的听众,艺术怎样才能融入大众生活,不成空中楼阁?

二、听众角度

1.音乐厅的听众:

当是有闲有钱阶层,其中有懂音乐的,为享受音乐受音乐熏陶而来;有不懂音乐的,为附庸风雅满足虚荣的面子慕名而来。

2.地铁站的听众:

6人懂得音乐之美停下来“听了”,但有更急迫的事或碍于路人眼光而只坚持了“一会儿”;20人“给了钱就匆匆离开”,他们不懂音乐,但还有怜悯之心,把小提琴家当作街头乞讨艺人而施舍了32美元;其余1974多人全是匆匆过对音乐对乞讨漠不关心的麻木之人。

是什么蒙蔽了他们的双眼,塞住了他们的双耳,让他们忽视了身边的音乐之美?

乘公交坐地铁为生计奔波的俗人,为快节奏生活所压迫的人们,哪有闲时雅兴去欣赏音乐?

抑或是地铁站忙乱嘈杂的环境影响了行人听音乐的心情和态度,怎能让人静下以来聆听?

甚至他们大多数人还戴着有色眼镜,认为“街头艺人”不可能演奏出什么优美的音乐,不屑停下脚步聆听。

3.两场都出现的观众:

同样的曲子同样的水平,为什么在地铁站第二次听时没有听出来,没有驻足欣赏?

最有可能他先前去音乐厅听就是争面子而假听;或者因急事不能久停。

三、环境角度

    人不变,音乐不变,变的是环境位置,变的是外在打扮,因而结果也就不同了。

1.人不变,音乐不变,环境位置变了,音乐产生的效果和“价值”就不同了,说明同样的东西,所处环境位置不同,发挥的实际作用和产生的实际价值就不同。

环境、位置、舞台,可以影响一个人实现自己价值的成败。

2.人不变,音乐不变,变的是环境位置,外在打扮变了,别人的感受和看法就不同了,产生的结果也就不同了,说明外表影响着人们对内在的认识。

对人,可能是以貌取人;对名,可能是盲从权威;对事,可能是盲目追风。

因此,人们不要被外表迷惑,要用心发现内在本质;或者就有些事物事件来说,反而需要有庄重的形式,来引起人们对内涵虔诚崇敬,最好外表与内在相得益彰。

【审题立意】

根据对材料的上述解读,可以有如下多角度立意。

1. 珍惜身边的美

2. 批面子驳虚荣

3. 寻找舞台,实现价值

4. 不盲从权威

5. 善于发现平凡生活中的美

6. 排除表象干扰,看清本质内涵

7. 环境影响人

8. 做事要看对象,不能对牛弹琴

9. 不要盲目追风

10.名人、名牌效应

11.放慢脚步(生活节奏),享受生活之美

注意以上立意,一定要注意与作文材料类比打通,才能不偏离题意。

二.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60分)

    近日,某大学一名被导师称为最优秀的博士生放弃科研,选择去中学当了教师。

导师对此深表困惑和惋惜,而当事学生则表示:

已对科研厌倦,对中学教学产生兴趣。

博士“逃离”科研,一时成为网上热门话题,各方观点不一。

有的人认为,让优秀博士去教中学,是人才浪费,是社会人才分配的失衡;

有的人批评现在年轻人过于讲究实惠,没有更高远的学术追求;

有的人认为这是时代的进步,年轻人有了自己主动选择职业的权利;

还有的人认为……

    这件事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或思考?

请在这一话题范围内,自定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命题解析】

    所给作文材料,是对“最优秀的博士生放弃科研,选择去中学当了教师”发表看法。

这是一则现实性很强的材料,可以多角度审题立意,有几个人物就有几个角度,有

几个原因就有几种角度,有几种看法(观点)就有几种角度。

(一)从大学导师的角度看,他对此是“强烈的困惑和惋惜”,为什么?

说明了什么?

    一个最优秀的博士,国家培养他花费了多少人力物力和金钱,不就是让他在科研上有成就,对国家建设有大贡献吗?

他是最优秀的,有聪明才智有能力取得科研成就,前途无量,可是他居然不顾国家高科技发展之急需而放弃科研,不顾自己专业学习多年辛苦而大材小用,追求如此之小,作为如此之低,年轻人丧失大志,岂不令人困惑和惋惜?

这是为什么?

说明了什么?

我们倾注心血教育出来的最优秀人才,事业理想却与我们的教育初衷相违,这不是我们教育的失败吗?

我们的教育遵循了人才成长的规律了吗?

我们的理想教育、职业教育难道没有问题吗?

这里的“最优秀”可能就是因违背教育规律而被逼出来的,违背教育规律,违背人性的教育,必然结出苦果。

(二)从当事学生的角度看,最优秀的博士生放弃科研,为什么?

原因在材料中已经明确,是因为“已对科研厌倦,对中学教学产生兴趣”。

这说明了什么?

    一是为什么会对科研厌倦?

可能本性就是科研非吾愿,兴趣本来就不在科研。

违背本性和志愿的事,当然会视之为樊笼而“厌倦”甚至厌恶,速去之而后快了。

这说明了志趣(兴趣与志愿志向)的重要性,人的教育和成长,要顺应本性志趣,才能成长得越快越好;选择事业要适合自己志趣,才能做得顺心顺手,更可能干出一番成绩。

但人生志向有高低,生命价值有大小,为自己,还是为国家?

在当今国际风云变幻振兴中华的关键时期,理应好钢用在刀刃上,最优秀博士为国科研事业奉献才是最大价值,这才是高级知识分子应有的担当和责任。

当然如今也是一个多元化时代,追求人性自由的时代,人各有志,不可强求。

    也可能是开始他对科研有兴趣,但科研毕竟是枯燥的事,是艰难漫长的事,科学是需要有顽强毅力和坚定信念为之奉献的事业,他耐不住枯燥寂寞,或顶不住艰难困苦,或失去了为国家科研事业奉献的意志、理想,终于消沉和厌倦了,从而改行选择一件相对来说要“轻闲自在”得多的工作――中学教师。

这提出了志趣如何保持的问题,意志信念理想怎样才能坚定的问题,没有这些,如何把一事业进行下去并取得成就?

    二是为什么对中学教学产生兴趣?

如果“兴趣”是假的,是放弃科研的托辞,那么,就说明了前面分析的原因――是志趣、意志、理想的消沉,“逃离”科研就是避重就轻的逃避,是辜负国家教育,逃避国家责任。

    当然“兴趣”更可能是真的,那么他为什么会“对中学教学产生兴趣”?

一种可能是怀念中学时代的快乐自由和纯朴的师生情,要“逃离”科研的枯燥压抑而回归快乐自由人情纯朴的中学师生生活,在他看来,中学教学本身就比博士科研有趣,故就此舍彼。

也有可能是有鉴于自己被逼成最优秀博士而厌倦科研的经历,不想让下一批下一代学生再走自己的违心成长之路而兴起了研究中学教学的兴趣。

    (三)从网上对博士“逃离”科研这一热门话题看,各方观点不一,有几种看法(观点)就有几种角度。

1.有的人认为,让优秀博士去教中学,是人才浪费,是社会人才分配的失衡;

――“人才浪费”,杀鸡用牛刀,大材小用,说得自然有理,而且站在人才培养不易和社会需要的高度,理直气壮。

但“社会人才分配的失衡”说什么?

是毕业“分配”方式不好导致所学非所用的“失衡”,还是社会岗位人才需求与大学专业生培养供应之间的“失衡”而导致的人与业相互配置的“分配失衡”?

这就复杂了,拉远了。

还是应该朝好的去想――择业时与所学专业不对口,谓之“社会人才分配失衡”,谈择业应该符合自己的专业,否则就是“人才浪费”。

这种现象很普遍,值得一议。

2.有的人批评现在年轻人过于讲究实惠,没有更高远的学术追求;

――“没有更高远的学术追求”,前面从“当事学生”角度已有涉及,自然好说。

但“过于讲究实惠”是什么意思?

是谓科研艰苦漫长不易出成绩,而选择中学教学容易出成绩,是批这种急功近利追求眼前“实惠”的浮躁表现和低俗追求(与“高远的学术追求”相反)?

那么也可以。

3.有的人认为这是时代的进步,年轻人有了自己主动选择职业的权利;

――时代进步,自主自由选择职业,多元化时代,人各有志,当然也有理。

根据志趣选择业,这在前面也说过。

4.还有的人认为……

――前述一切,不能包罗万象,有此处省略号,让考生继续联想思考,进行多角度审题立意。

    但无论怎么联想引伸,怎么发散思考,都要像前面分析材料一样,要围绕材料核心――“最优秀的博士生放弃科研,选择去中学当了教师”,来思考其原因、结果、影响和措施办法,来对此“发表看法”。

否则,就偏离材料偏离题意而去。

    综上所析,可以看出这是一道较高水平的作文命题,贴近生活和社会实际,现实针对性强,思辨性强,开放度大。

也许命题者的意图就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人生,思考个体生活的意义,思考人生于社会的价值,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健康成长,如何成为社会人为走向社会做准备。

具体讲,材料中的“当事学生”(博士)与考场中的考生学生,兴趣爱好教育成长与面临毕业走向社会,是相当贴近的,考生能感同身受的,自然能激起考生的共鸣与思考。

表面是思考凭“兴趣”去“择业”的问题,实际上是在深入思考个性志趣与人生发展、教育规律与人才培养的关系,思考个人志趣与社会需要、个人能力与价值实现的关系,作文如做人,作文提升人,在这些贴近生活和社会现实的思辨中,不仅能表现出一个考生已具备的素养,通过这样的思辨更能使考生看清自己本身优劣,辨清自己的志趣方向,走好人生下一步,即作文促进了考生思想的清晰与提升。

 

仲元中学高三材料型作文提纲训练(三)(学生版)

一、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60分)

    一位世界著名小提琴演奏家装扮成街头艺人在一个地铁站里演奏了6首世界名曲,共演奏了45分钟。

在这45分钟里,大约有2000人从这个地铁站经过,只有6个人停下来听了一会儿,有20人给了钱就匆匆离开。

这位演奏家总共收到了32美元。

而几天前,他在剧院演出的门票被抢购一空,要坐在剧院里聆听他演奏同样的乐曲,平均需200美元。

    要求:

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标题:

                                   

立意:

写作主体:

1、                                                                         __

2、                                                                      _____

3、                                                                       ____

4、   结尾呼应:

                                                               

二.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60分)

    近日,某大学一名被导师称为最优秀的博士生放弃科研,选择去中学当了教师。

导师对此深表困惑和惋惜,而当事学生则表示:

已对科研厌倦,对中学教学产生兴趣。

博士“逃离”科研,一时成为网上热门话题,各方观点不一。

有的人认为,让优秀博士去教中学,是人才浪费,是社会人才分配的失衡;

有的人批评现在年轻人过于讲究实惠,没有更高远的学术追求;

有的人认为这是时代的进步,年轻人有了自己主动选择职业的权利;

还有的人认为……

    这件事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或思考?

请在这一话题范围内,自定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标题:

                                   

立意:

写作主体:

1、                                                                         __

2、                                                                      _____

3、                                                                       ____

结尾呼应:

                                                              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预防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