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86959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5.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湘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湘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湘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湘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湘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湘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

《湘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湘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

湘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第1单元生物与环境

1.一棵“顽强”的小树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坚持完成中长期实验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

2、能主动参与小组的合作交流。

科学知识:

了解植物适应环境的几个特性——向地性、向水性、向光性。

教学准备

菜豆种子(或者更多不同种类的种子)若干、纸巾、不干胶、玻璃杯、培养皿、大小质地一样的纸盒2个、盆栽植物苗等。

将引入部分提供的图片制成课件。

一、教学导入:

二、活动根总是向下生长吗

1、摆出研究的问题:

根总是向下生长吗?

2、组内讨论:

老师这里有一些菜豆种子,你们能组内设计研究方案吗?

3、汇报、交流设计的方案,教师引导学生看教材第3页,了解实验设计范例,完善实验设计。

4、学生动手组装装置。

三、活动根总朝着有水的地方生长吗

1、摆出问题。

2、组内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3、汇报、交流、完善。

四、活动植物的茎、叶总朝着光生长吗

1、学生设计方案。

2、汇报、交流、完善方案。

2.从“南橘北枳”说起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热爱大自然,乐于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2、意识到环境对植物的影响,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科学知识

1.知道植物必须生存在一定的环境中,离开这个环境,植物的生存将会受到影响。

2.知道植物的结构特点是与其所处的环境相适应的。

一、教学导入

1.教师讲解:

“南橘北枳”的故事。

二、活动调查各种水果的产地

引导学生按照产地给这些水果按地域进行简单分类。

提问:

有没有来自南方的苹果和北方的香蕉?

3.走进池塘

教学目标

能正确看待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科学知识

1.知道食物链是生物之间的重要关系。

2.知道食物链的基本特点。

教学准备

池塘生态挂图、池塘有关生物的图片、制作生态瓶的材料。

一、教学导入

二、活动池塘里的生物吃什么

1、出示鱼、水虿、孑孓的图片,提问:

说一说它们都吃什么?

2、学生汇报。

3、教师:

聪明的同学们,你们能把它们的食物关系排列出来吗?

三、指南车信箱池塘里的微生物

1、学生阅读。

2、教师向学生补充介绍池塘里的微生物:

池塘里的植物、动物大多能通过肉眼直接看到,微生物却是无法用肉眼直接看到的,但微生物又是池塘里不可缺少的生物成员之一,它们在池塘群落的能量传递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4.假如大树都倒下

教学目标

1.通过各种体验活动向学生渗透环境保护的意识。

2.珍爱生命,初步建立生态平衡的观念。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关注环境的变迁,意识到环境正在遭到人类的破坏,引导学生从小树立“建设美好家园,争做环保卫士”的观念。

教学准备

各种生物的头饰等。

一、教学导入

二、活动假如大树全部倒下

1、提问:

假如大树全部倒下,树林里生物的实物会发生什

第2单元营养与健康

1.食物中的营养

教学目标

1、以认真、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2、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科学知识

1、知道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成分是:

蛋白质、淀粉、脂肪。

2、了解检测食品中蛋白质、淀粉、脂肪的简单方法。

3、了解食物金字塔,懂得平衡饮食的重要性和方法。

一、教学导入

二、活动午餐吃了什么

1、学生明确并统一本课中的食物分类方法:

主食类、肉食类、蔬菜类、水果类……

2、学生汇报各自午餐中所吃的食物。

3、将各自午餐中所吃实物分类记录在记录表中。

三、活动检验食物中的营养

1、过渡:

通过前面的活动我们知道了我们所吃的各类食物在总量当中的比例,其实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成分是:

蛋白质、淀粉和脂肪。

2、提问:

怎样检验我们的食物中是否存在这些营养成分呢?

3、学生发表看法,教师作结:

让我们设计实验来检验食物中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

2.消化与吸收

教学目标

1、通过研究活动使学生了解细嚼慢咽的科学道理,使学生意识到个人对自身健康负有责任。

2、了解人体的消化过程,能够科学地看待身体的变化。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

可以食用的馒头、米饭等淀粉含量多的食品。

一、教学导入

二、活动咀嚼馒头

1、摆出问题:

将馒头放入口中,反复多嚼几次,感觉一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交待注意事项(进食前要洗手,进食时不要混食),学生分组行动,组内交流感受。

3、以小组为单位作好整理进行汇报。

4、分析口腔有哪些消化作用。

3.饮食与健康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良好的饮食习惯。

科学知识:

知道食用变质或有毒食品的危害性。

一、教学导入

二、活动安全饮食

1、阅读教材,了解教材给出的3种存在安全隐患的食品:

变质的食品:

认识到过期食品食用的危害性,提高自身保护意识。

如果误食变质食品,应及时治疗。

有毒生物制作的食品:

含有剧毒成分的生物,对人体的危害就非常大了,甚至会造成死亡。

有毒生物包括动物和植物,不明生物都是不能食用的。

被污染的牲畜或粮食作物制作的食品:

从动物、植物两个角度,说明被污染食物包括动物、植物。

这种食品对人体的危害潜伏期长,对身体造成的危害大,又不易被人所察觉,因此格外引人注意。

1.布置任务:

课后调查,做好记录。

第3单元地表变化的奥秘

1.地表在变化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探究地表变化奥秘的兴趣。

2.感受大自然的力量与神奇。

科学知识:

1.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

2.了解哪些力量可以影响地球地表的变化。

一、教学导入

二、活动推测曾经发生的变化

1、回顾以前所学知识:

我们生活的球体——地球,陆地表面形态各样,植被各异。

2、出示化石标本,向学生介绍化石。

3、阅读教材第34页的内容,了解喜马拉雅山及人类科考中的发现。

4、提出问题:

鱼龙化石出现在喜马拉雅山,这是怎么回事?

你们能推测出这个地带原来的地表情况吗?

后来发生过什么变化?

三、活动改变地表的力量

1、思考:

地表在变化,改变地表变化的力量有哪些?

2、学生看教材第35页的两幅图,明白:

修筑大坝引起的地表改变是一种人为的力量,泥石流引起地表的改变是一种自然的力量,改变地表形态的力量有自然的和人为的两种力量。

3、学生自行推测并做好记录。

2.地震

教学目标

1.对古代的科学发明产生兴趣并对科学家产生敬佩之情。

2.乐于学习和宣传避震知识。

3.愿意关注防震技术的最新成果。

科学知识

1.了解地震现象。

2.初步了解人类研究地震取得的主要成果。

一、教学导入

二、活动感受地震

1、交待实验方法:

让两个同学为一组,做两次模拟实验:

一次是两个同学朝相反的方向拉一张纸,直到纸断裂;另一次是两个同学各拉筷子的一头,弯曲筷子直到折断。

2、学生实验。

3、推理分析:

可以提出下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纸被什么方向的力量拉断?

当纸断裂时,听到什么声音?

手有什么感觉?

筷子在什么情形下被折断了?

当筷子折断时,听到什么声音?

手有什么感觉?

能将实验和地震联系起来吗?

纸和筷子相当于什么?

听到的声音和感受到的震动能让你想到什么?

范意识。

3.火山

教学目标

能产生探究地球内部奥秘的欲望。

科学知识

1.了解火山喷发现象。

2.知道火山的种类等常识。

3.认识火山喷发会给人类和自然环境带来灾难,但也可以被人类所利用。

一、教学导入

二、活动画火山图

1、学生独立思考:

你认为火山山体外形是什么样子?

为什么是这种模样?

2、学生在自己的纸上画出草图。

3、组织学生间的讨论与交流:

4、综合整理:

由教师将交流中不同的火山山体外形画在黑板上。

并提出:

到底火山喷发后形成什么样的地貌?

三、活动“火山”喷发了

1、阅读教材,了解模拟实验的过程。

明白:

实验与火山喷发的共同之处。

2、教师演示实验。

3、观察喷发后的“火山”山体外形,验证各自的关于火山山体外形的推想,明了火山锥的形成过程。

4、比较分析模拟实验和火山喷发的异同,了解火山喷发的原因。

5、提供资料再次验证,加深学生对火山喷发的认识。

4.岩石也变化

教学目标

意识到自然界是运动变化的,这些变化是内外力长期作用的结果。

科学知识

1.认识到气温、水等都对岩石变化产生作用。

2.知道岩石变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永不停息地进行着。

一、教学导入

二、活动模拟温度变化对岩石的影响

1、学生阅读教材第42页:

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史这部分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找出那时的人们用什么方法来破坏岩石。

2、学生讲出古人的方法。

3、讲述:

我们也来模仿李冰父子,研究温度变化对岩石的影响吧!

4、学生简要说说我们怎么仿照古人做模拟实验。

成。

5.走近矿产

教学目标

1.意识到矿产与人类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2.认识到保护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节约能源的重要性。

3.了解我国开采和利用矿产的悠久历史,激发学生的自豪之情。

一、教学导入

二、活动了解矿物

1、出示:

矿物及其提炼物标本。

2、讨论:

怎样观察和认识矿物标本?

如:

准备研究矿物的什么性质,需要哪些工具,采用什么方法、怎样记录观察。

结果等。

3、教师给予相关提示:

方法提示:

观察前,告知学生一些常识,在研究矿物中,最常用的方法是用条痕来观察矿物的颜色。

矿物的实际颜色和条痕颜色有一定区别,而条痕颜色才是矿物真正的颜色。

要看到真正的颜色,方法是用矿物在无釉瓷片上进行刻画,留下的痕迹颜色就是比较准确的矿物颜色了。

安全提示:

在比较矿物硬度时,要提示学生主要安全,防止工具或矿石伤及自己。

记录要求:

可以记录下矿物的颜色,形状,颗粒,硬度,光泽,条痕,磁性或观察时的其它发现。

4、学生观察矿物标本。

5、整理,组织学生描述观察的矿物特点。

三、活动推测煤的形成

1、阅读资料

2、分析推断,煤的形成。

将事实提出,引导学生逐一进行分析推断,煤在地下的

四、阅读:

人类对矿产资源的利用

1.指导读图,说说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矿产资源。

2.学生阅读指南车资料。

3.让学生展开讨论:

矿产资源的有限和人类的大量需求矛盾人们怎么调和?

4.明白:

矿产资源,必须有计划地开采、合理地利用,决不可乱采乱用。

教材最后安排学生

五、拓展

调查本地的矿产资源种类及其利用情况,以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6、人类对地表变化的影响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通过对围湖造田的利弊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2.继续提高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人类对地表变化的影响有利有弊,提高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度和敏感性。

2.意识到人类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改变地表,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科学知识

1.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2.了解围湖造田的利弊。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因人类活动造成地表改变、水土流失的典型事例。

一、教学导入

1、提问:

在改变地表形态的各种力量中,除了各种自然力量外,还有人为的力量,请大家列举人类的哪些活动在不断改变着地表形态?

2、学生回答。

3、过渡:

人类的活动只是改变了地表形态吗?

有没有其它的影响?

二、阅读指南车信箱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指南车信箱提供的资料。

2、组织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传阅、交流。

3、宣读介绍人类改变地表的典型事例,或者相互交换、传阅搜集到的资料。

4、明白:

人类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外力作用。

因为随着工农业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类活动的深度和广度与日俱增。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十分可观的。

如我国劳动人民根据自然规律和社会需要,长期的经济活动塑造了许多地表形态特征非常明显的人工地貌——梯田、桑基鱼塘、黄土淤泥坝、围海造田等。

世界上不少大城市如墨西哥、东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