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美声唱法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868332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4.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章美声唱法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第六章美声唱法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六章美声唱法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六章美声唱法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六章美声唱法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六章美声唱法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docx

《第六章美声唱法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章美声唱法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六章美声唱法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docx

第六章美声唱法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第六章美声唱法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教学课时4课时

教学内容

(1)美声唱法在我国的起源

(2)解放初期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状况

(3)70年代以后的中国声乐

(4)著名声乐教育家及其学说

教学重点和难点70年代以后的中国声乐

教学准备PPT教案

教学过程

美声毕竟是艺术品位最高的艺术,由于它的科学性、艺术性,它必然会作为一种完美的声乐艺术被我国普遍接受。

目前,在我们国家里,掌握这一门艺术的还是少数,大多局限在音乐学院和国家级文化氛围中。

我们必须在美声艺术的基础上创立具有国际水平的中国声乐学派,只有这样才会被全国广泛的接收和认可,才能真正站在世界的歌坛上。

一、美声唱法在我国的起源

远在明代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将天主教及教堂音乐传入中国,但那时并没有被中国人完全接受。

直至近代,特别是20世纪初,西方教会音乐大量输入,才对中国音乐和歌唱形式产生了影响。

首先通过教会的圣咏,其后通过西方教育体制的中小学音乐课,使欧洲声乐艺术在中国逐步得到流传。

在本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声唱法在中国的传播和我国第一代歌唱家的成长,一是得益于国立音专及其他音乐、艺术院校延聘的一批外籍声乐教师如苏石林、梅百器、克雷罗娃、马巽等人按西方美声唱法训练和培养出来的一批中国歌唱家如蔡绍序、林俊卿、李志曙等,二是一批有声乐天赋的青年如应尚能、黄友葵、喻宜萱、周小燕、郎毓秀、葛朝祉等人留学欧美主攻美声唱法。

这两类人均成了我国第一代歌唱家。

其中,周小燕、黄友葵、喻宜萱、郎毓秀在四十年代后期的中国歌坛被并称为女高音“四大名旦”。

 也是在这个时期,女高音歌唱家张权、周碧珍、高芝兰和男高音歌唱家沈湘、魏启贤、朱崇懋等人也开始登上乐坛。

1.应尚能的生平及主要创作经历

应尚能,中国男中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作曲家。

早年曾在美国密歇根大学学习声乐。

回国后从事声乐教学,是中国最早研究与介绍欧洲传统声乐艺术的歌唱家之一,斯义桂、蔡绍序等著名歌唱家都是他的学生。

同时他又注重歌唱实践,是我国最早举办独唱音乐会的歌唱家之一。

他的演唱技巧熟练,风格严谨朴实,声音丰满柔韧,富于抒情性,尤其以演唱舒伯特的作品见长。

他除了演唱外国作品外还演唱了如《教我如何不想他》等中国艺术歌曲,以及《刨山药》等具有浓郁地方色彩和民族风格的作品,对声乐民族化作出了有意义的探索。

应尚能还创作有百余首专用乐作品。

著有《我的声乐经验》等著作

2、周小燕的生平及主要创作经历

周小燕,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

早年曾就学与上海国立音专,师从外籍教授苏石林学习声乐,抗战爆发后,积极参加救亡歌咏运动,演唱了《长城谣》、《救亡三部曲》等宣传抗日救国的歌曲。

1938年赴法国留学,1945年在巴黎国立大剧院登台演出清唱剧《蚌壳》,引起公众注意。

后又在欧洲多国举行独唱音乐会,取得巨大成功,被誉为“中国之莺”。

1947年回国,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教授、系主任、副院长等职,培养出一大批活跃在中外舞台上的杰出歌唱家。

3、黄友葵的生平及主要创作经历

黄友葵,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

早年学习生物、数学、化学、绘画等,1930年赴美国亚拉巴马州廷顿大学主修音乐,兼学美术。

1933年回国后演出轻歌剧《杏眼》;同时师从外籍声乐教授苏石林进修声乐。

30年代中期,她经常在上海苏州等地举行独唱音乐会,并多次演出歌剧角色,均获好评。

黄友葵先后在东吴大学、昆明艺专和重庆青木关国立音专任教,是我国最早介绍欧洲“美声唱法”的声乐家之一,梅百器当时誉她为中国第一女高音。

她的演唱含蓄、细腻、深情,音色优美,技巧娴熟;在教学上她不断探索将美声学派同中国民族唱法相结合,寻求实践声乐民族化的途径,并培养出大批声乐人才。

4、喻宜萱的生平及主要创作经历

喻宜萱,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

1929年入上海国立音专主修声乐,1935年赴美国康奈尔大学文学院音乐系进行研究生学习。

留学期间,曾在纽约、费城等地多次举行独唱音乐会,曲目包括中国民歌和抗日救亡歌曲,颇有影响。

1939年回国后还赴欧洲多国考察和举办独唱会,受到欢迎。

建国后一直在中央音乐学院任教授、系主任、副院长等职。

喻宜萱有较高的音乐素养和艺术造诣,早在30年代即成为中国乐坛上享的盛名的抒情戏剧女高音。

她的音色饱满洪亮,气息控制稳定,运用自如,音质柔润,色彩浓郁,富于抒情戏剧性,演唱风格朴素严谨又不失热情奔放。

她演唱的曲目中外并蓄,重视表现不同作品的艺术风格,尤其重视现代创作歌曲和民间歌曲。

喻宜萱长期从事声乐教育,致力于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声乐教学体系,培养了不少具有较高水平的声乐人才,并在声乐理论研究和声乐教材建设上多有建树。

5、郎毓秀的生平及主要创作经历

郎毓秀,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

1934年入上海国立音专,师从周淑安、外籍声乐教授苏石林等主修声乐。

1937年赴比利时留学,主修声乐,兼学钢琴。

1941年回国。

三十年代起,她就活跃在中国乐坛之上,著名的《天伦歌》就是由她首先唱开的。

40年代她在上海、天津、北平、重庆等地举行独唱音乐会,曾赴朝鲜、瑞士、意大利、法国等国访问演出,深得好评。

郎毓秀的音色优美圆润,吐字准确清晰,行腔委婉,对语言深有考究,善于从整体上提示歌曲的内容,表达不同的艺术风格。

她还长期向戏曲艺人潜心学习,为探索中西结合的演唱方法做出了努力。

30多年来,郎毓秀除了培养出一批歌唱人才之外,还从事有关音乐专业的编译工作,将西方声乐理论系统地引入中国。

高艺兰、孙家馨,黎信昌

二、解放初期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状况

一)50—60年代

新中国建立后,美声唱法的教学和传播在中国获得了极大的发展机遇。

首先,一批如周小燕等优秀的歌唱家纷纷回国,投入到新中国的声乐教育事业中去,他们不但活跃在中国的舞台上,还为中国的美声唱法培养了一批人才,这些人后来都成为中国美声唱法演唱和教学的中坚力量。

其次,作曲家们继续尝试借鉴西洋作曲技法和西洋唱法创作声乐作品,并吸取了中国民族音乐中的一些因素,创作出了一批更加适合中国人演唱的美声作品。

再次,以上海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等为代表的专业音乐院校的声歌系和各类师范院校音乐系声乐专业的进一步发展也为美声唱法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人材和物质的基础。

但是从六十年代开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政策都开始出现极左的倾向,并逐渐影响其后美声唱法的发展。

 沈湘,这个曾被意大利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誉为“伟大的人”,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或许有些陌生。

“沈湘国际声乐比赛”2001年10月在北京举行。

这是中国声乐界的一件盛事。

卡鲁索是20纪初意大利最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

他的谢世与沈湘的诞生,同是在1921年。

少年时代沈湘是在家乡天津度过的。

他在既是著名外科医生又是西洋音乐迷的父亲影响下,渐渐喜欢上了歌唱艺术。

家里所有的洋唱片,成了他终日相伴的“好朋友”,他尤为欣赏卡鲁索的歌声,时常专注倾听、细心揣摩,用他自己的话说:

“我已经上瘾了。

”1939年,天津基督教青年会举办全市歌唱比赛,已是南开中学歌咏团男高音的沈湘,毅然报名参赛,并一举夺冠。

新中国成立后,沈湘经常同李德伦等音乐家被邀请参加国事和外事的演出活动。

一次在中南海演出,沈湘以一曲《黄河颂》,倾倒了中外宾客,掌声经久不息。

谢幕时,周总理走上舞台,握着沈湘的手高兴地说:

“苏联朋友很喜欢你唱的歌。

”1958年,沈湘在著名的俄罗斯歌剧《黑桃皇后》中,成功地扮演了男主角格尔曼,再次引起轰动。

沈湘以他的实力,确立了他在中国歌坛男高音霸主的地位!

  美声的故乡将要东移

  改革开放的春风,使沈湘再整旗鼓。

这期间,他作为中央音乐学院的教授,全然不顾自己严重的冠心病,奔波在声乐教育领域,经常超时为学生们讲课。

他在与时间赛跑。

从1983年到1992年的10年间,由他指导的学生,几乎年年有人在国际声乐比赛中获奖或夺冠。

女中音梁宁、花腔女高音迪里拜尔、男低音刘跃、男高音范竞马、男中音程达、男高音黑海涛、男高音程志、女高音殷秀梅、女中音关牧村……这些人们熟悉的名字,都曾师从沈湘教授,如此骄人的成绩,令外国评委、专家们大感震惊,就连帕瓦罗蒂,也不得不颔首连连,敬佩有加:

“沈湘教授是个伟大的人,我很爱他!

”沈湘除了讲课、带学生出国参赛、出任国际声乐比赛评委、主持国际声乐获奖歌手颁奖仪式外,还连续6年赴芬兰,为国际“声乐大师班”讲学。

这些“洋弟子”们,一致称赞沈湘的教学法是“点石成金术”。

当地报界也赞誉“沈湘是世界一流的声乐教授”。

在中国声乐史上沈湘是将中国声乐教学推出国门的第一人。

具有300余年历史的意大利美声学派的西方大师们感叹道:

“美声的故乡将要东移!

唱法,演唱声音圆润丰满、音色宽厚,富有穿透力,且通晓英、意、法、俄、德多种语言,以广博的知识修养声乐造诣形成自己独特的声乐教学体系,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声乐人材。

其中有迪里拜尔、梁宁、刘跃、范意马、程志、殷秀梅、关牧村及李晋玮、郭淑珍、孟贵彬、杨彼德、金铁林等。

同一位声乐教师的男女高低5个声部的学生在国际声乐比赛上获大奖,这在国际声乐界也是罕见的。

“沈湘现象”在国际声乐界被公认为是世界音乐界的奇迹。

他们称赞道:

中国具有世界一流的声乐教授,具有世界级的音乐大师。

曾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

郭淑珍的生平及主要创作经历

郭淑珍,女高音歌唱家。

建国前曾在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受教于美籍女中音歌唱家汉基夫人,建国后在中央音乐学院从沈湘学习声乐,后赴莫斯科留学,并在莫斯科的著名剧院成功地扮演了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中的塔姬雅娜和《艺术家的生涯》中的咪咪,被评为“名副其实的普希金和柴科夫斯基式的女主人公”。

在第五届、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古典歌曲演唱比赛中分别获得三等奖、一等奖和金质奖章。

她在国内外多次举办个人独唱音乐会,先后出访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她的音域宽广,音色优美而嘹亮,对声音的控制和运用独具匠心,兼有抒情女高音的诗情画意、戏剧女高音的绘声绘色和花腔女高音的晶莹灵巧;善于深刻理解作品的内涵,恰如其分地加以解释和进入角色

 现任中央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教授、声乐教研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院学术委员会及学位委员会委员、院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及专家组成员。

应聘中国音乐学院任研究生导师、天津音乐学院名誉教授、文化部历届专业考评委员会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等。

  1947年入北平国立艺专音乐系学习声乐,1949年艺专并入中央音乐学院。

1950年随中央西南民族访问团二分团赴云南宣传、演出、创作和采风。

1952年毕业留校任教。

1953年公派留学苏联,1958年毕业于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获优等生毕业证书及优秀歌剧和音乐会歌唱家称号。

  1957年获国际声乐比赛一等奖和金质奖章(1955年获国际声乐比赛三等奖)。

学习期间除担任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歌剧主演外,并于1958年先后受邀莫斯科斯担尼斯拉夫斯基.丹钦科模范音乐歌剧院和乌克兰共和国里沃夫市大剧院饰演歌剧《艺术家的生涯》中的女主角“咪咪”和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中的女主角“塔姬雅娜”。

演出获得好评,著名音乐评论家叶.格罗绍娃在苏联《真理报》撰文称赞郭淑珍扮演的塔姬雅娜为“普希金和柴可夫斯基式的女主人公”。

  郭淑珍1959年归国后任中央歌剧舞剧院演员,兼任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教师。

多年来一直活跃在音乐舞台上,在天津、北京、武汉、香港、前列宁格勒、里沃夫市举行了一系列个人独唱音乐会,郭淑珍音乐会曲目包括古今中外,极其广泛。

在北京四季青人民公社举办过个人中国作品独唱音乐会,宋振庭撰文称:

“郭淑珍的独唱声情并茂,有相当高的艺术性及完美性和感染力。

可见她的功力教养之深……”

  1963年中央歌剧舞剧院在中国首演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郭淑珍再度饰演塔姬雅娜,各界关注,颇有好评。

中国唱片社给她录制并发行的唱片数量在美声歌唱家中堪属最多,得到了广大听众和专家们的一致赞扬。

1989年获中国唱片社总公司首届“金唱片奖”。

1997年中国唱片总公司出片发行《二十世纪中华歌坛名人集珍藏版》个人专辑(CD)。

莫斯科唱片厂收录了许多郭淑珍演唱的古典名曲、歌剧选曲、及中、俄民歌,并出版发行了唱片。

  郭淑珍声乐教学成绩显著,几十年来培养了数百名中、外学生,如方初善、孟玲、邓韵、温燕青、张立萍、王秀芬、韩芝萍、潘淑珍、莎妮<泰国>、周享芳、杨瑞琦、魏晶、郑莉、宋祖英、王静、林晶、幺红、郭燕瑜、郑绪岚、孙媛媛、李国玲、王燕、冯国栋、陈亚洲、柯绿娃、吴艳彧、吴碧霞、谢天、王宏尧、孙砾、王瑾、关月英、陶英、孙东方、邓于蓉、贾春雷、方新、付慧勤、傅红、黄楠、金顺爱、刘小丽、李志琼、陆薇、祁维耿、宿慧、郑力、毕宝仪、张璋、潘凌云、李媛、王辰、吴霜、谭美兰、郭燕仪、郭小先、平慧玲、许晶、黄静、王向红、李广先、于敏、赵劲松、薛红萍、叶曲凌、张黎红、仓传得、刘五红、张暴默、余庆海、张晓明、石垒、刘嵩虎、刘晓菲、吴霖、潘小芬、吴杰等,许多人在国际、国内声乐大赛中获奖,成为优秀的歌唱家、声乐教授,有的已登上世界级音乐舞台为国家争得了荣誉。

  郭淑珍教授连续担任歌剧《蒂托的仁慈》、《茶花女》、《魔笛》、《蝴蝶夫人》、《叶甫根尼·奥涅金》的艺术总监。

  郭淑珍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曾随中国艺术团、中国艺术家代表团、中国文化部代表团、中国青年音乐家演出团,出访过前苏联、前联邦德国、瑞士、奥地利、菲律宾、美国、古巴、加拿大、朝鲜、波兰、哥伦比亚、委内瑞拉、新加坡、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受到高度赞誉。

  郭淑珍曾两次担任教练带青年歌唱家参加国际声乐比赛,多次担任国内、国际重大的声乐比赛评委,连续三届中国国际声乐比赛评委会主席、四届波兰玛纽什科国际声乐比赛、三届台北世界华人歌唱大赛评委、以及第十二届柴可夫斯基国际声乐比赛、日本长崎蝴蝶夫人国际声乐大赛、托斯蒂国际声乐比赛、圣彼得堡国际声乐比赛;贝里尼国际声乐比赛等评委.此外,还担任过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1984-1998年)、全国纪念聂耳冼星海声乐作品演唱比赛、全国声乐比赛、中国人唱外国歌曲大赛等评委。

  郭淑珍1988年获全国艺术院校艺术歌曲演唱比赛优秀指导老师奖;1989年获中国唱片总公司首届”金唱片奖”;1955年获”北京市先进要作者”及”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1996年获”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并获”宝钢教育基金特等奖”;1997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02获”第十二届柴可夫斯基国际声乐比赛指导教师奖”;2004年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2005年获”北京高校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获:

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及国际传记中心颁发的”二十世纪成就奖”及”国际人士奖”。

  郭淑珍是新中国培养的优秀人才,杰出的艺术家、教育家、歌唱家,洋为中用的实践者,至今仍坚守在教学第一线。

黎信昌教授:

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

1960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

现任中央音乐学院声歌系资深声乐教授。

1986-2001年担任了十五年的声乐歌剧系主任。

  1960年在德国舒曼国际声乐比赛中获奖、1960年后经常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北京人民大会堂演出,以及参加社会上各种演出活动,并受到毛泽东、周恩来、陈毅、伍修权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经常代表国家为来访的各国来宾演出。

  1963年至今经常在美、英、德、法、巴西、瑞士、日本、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及国内各地进行演出、讲学等交流活动,深受欢迎。

  1980-1983年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文化部派遣的第一批访问学者,前往意大利考察、演唱及教学。

  1983年至今经常被邀请到世界各地担任国际大型声乐比赛的评委,中国队领队、国内重大声乐比赛评委组长,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文化部委任为全国中央直属艺术团体、专业人员的资格评审委员会组长、中央音乐学院学术委员会资格评审委员、全国多所专业艺术学院的特聘教授等。

  自1986年以来,国际国内的电台、电视台、专业音乐报刊及《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等新闻媒体报道了不少有关黎信昌教授的专访,教学演唱活动以及教学演唱经验的介绍等等,他也在新闻媒体上发表及撰写专文,在音乐文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黎信昌教授在四十余年的教学中培养了大批声乐人才,其中有很多学生在国际、国内的重大比赛中获金奖、一等奖及各种不同等级的奖项,其教学的成绩令人刮目相看。

  自五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后期,黎信昌教授除了正常教学及讲学外还经常演出,为中国唱片社、中央电视台录音、灌唱片、录制VCD、CD,录制电影、电视剧主题曲,其演唱的很多歌曲至今仍脍炙人口。

  1997年起接受聘请担任香港《谢爱明钢琴艺术中心》的艺术顾问。

黎信昌教授现中国北京。

吴天球

1934年6月12日,吴天球诞生在福建省同安县石浔村。

吴天球一岁多的时候,父亲便因病去世了,连跑码头的份儿也赶不上,一家人几乎陷入了绝境。

勤劳的母亲拖着三个孩子——吴天球和比他大9岁的哥哥、大5岁的姐姐,硬是把他们拉扯大。

她毅然解开裹脚布,赤着脚上山下田。

  “家无老父哥当爹”,母亲、哥哥和姐姐看到天球天资聪颖,想无论如何也不能让他当“睁睛瞎”,再苦再累也要送他上学校。

吴天球在村里念完小学,考进县里唯一的一所初级中学。

为了求学,他离家借住在亲戚家里,每星期回家一次,挑着柴米油盐,走十几里的田间小路才到学校。

暴雨时节,小溪涨水,哥哥让弟弟骑在自己的肩膀上,趟过溪水,放下弟弟,再返回对岸,将柴米油盐顶在头上,趟了过来。

小天球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它饱含着母亲和兄长的汗水与心血啊!

他总是以最佳的成绩作回报,寒暑假全力在家里干农活、犁田、耕地、播种、插秧、锄草和收割,农村主要劳动力的活样样都会

  1949年9月19日,同安解放了,天球迎来了一个全新的天地。

他热情地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宣传队,唱歌、跳舞、打腰鼓、扭秧歌,初步培养了对文艺的兴趣。

  初中毕业,天球考上集美中学,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无法升上高中,便在家里务农,成了地地道道的“放牛娃”。

这时候,石浔村为了配合土改运动,组织剧团,排演了歌剧《白毛女》、《赤叶河》片段,到邻村、区县演出。

具有“初中毕业生”头衔的秀才吴天球,自然是数得上的角色。

这些活动,不但锻炼和培养了他的社会活动能力,而且使他那洪亮优美的声音,初露锋芒。

  1951年秋,天球考进了厦门师范学校。

这是一所食宿全包的中等专业学校,对家境贫寒的学生,无疑是一个福音;况且,寒暑假还能回家干农活。

学校设在风景如画的鼓浪屿田尾海滨,这使天球的学习干劲倍增;他虽打着赤脚念书,可功课成绩优良,尤其是数理化特别突出。

他平时话语不多,因为一张口,声音便“嗡嗡嗡”直响,同学们都笑他像个“大酒瓮”。

敬业而又细心的音乐老师江吼先生,立即发现他是一棵男低音的好苗子。

吴天球参加了学生合唱团,江老师就有意识地让他独唱、领唱,教他更多的音乐知识,培养歌唱能力。

  

  江吼老师选了《天下黄河十八湾》、《伏尔加船夫曲》这两首歌,对他进行考前辅导,并鼓励他说:

“努力吧,中国需要罗伯逊!

  1956年秋,柯笳和老师到中央音乐学院进修,华东艺专也正在酝酿院校合并。

为了吴天球有更理想的学习环境,学校支持、柯老师出面联系,让吴天球于1957年2月转到中央音乐学院学习,师从杨比德老师。

杨比德老师像对待家人一样地对待吴天球,面对面讲解,手把手示范。

夏天的天津,热不可耐,小平房里更像个大蒸笼,师生俩竟然都赤膊上阵,还是大汗淋漓,但却琴声悠扬,歌声嘹亮,笑语喧天……

 

  吴天球回到母校中央音乐学院任教,一直到担任教授、声乐系副主任。

  声乐教学,除了传授知识外,更要对学生训练技能和培养习惯。

因此,吴天球尽量挖掘学生的潜力,发挥学生的特长,逐步补齐学生的不足;教学语言简明扼要,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感性具体;打破声乐“看不见、摸不着”的神秘感,让声乐成为“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直观形象,使学生听课时进入状态和情感意境;口传心授,针对性强,让学生听课时目标明确、感受具体,牢固掌握技巧方法,强化演唱能力;强调尊师爱生,建立平等关系,促进教学相长,有时要“互换师生位置”,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不向学生“摆谱”,自己不足的地方,敢于坦陈,避免学生学习的盲目性;让学生自然放松,消除疑虑,不拘泥于太多的“方法”而弄得无所适从,以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钻研精神。

正如著名音乐家时乐蒙先生所说:

“吴天球教授对学生细致、深入、全方位教学的最终目的,则是为了感情内容的表达和深化。

  声乐作为一门感染力很强的音响艺术,吴天球的教学格言是:

“特定的状态,特定的情感,发出特定的声音;只有兴奋的状态,真挚的感情,才能唱出美妙动人的歌声!

”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交谈,是在谈“情”、谈“心”,何况唱歌哩!

唱歌,就是歌唱者把对歌曲的理解与感受迸发出来,以震撼听众的心灵。

    为了使理论更好地联系实际,自1978年以来,吴天球举办过20多场个人独唱音乐会。

在准备曲目时,他从声音技巧上,也从乐曲内涵的理解和表达上,字、句、段反复推敲,精益求精。

通过录音、录像、征求同事意见,来发现演唱中的不足,不断改进、充实自己。

1978年夏季,他在群众音乐基础良好的哈尔滨举行首次个人独唱音乐会,4场的入门券一天内全部被抢购一空。

一般个人的多场独唱音乐会,是隔天举行一场,而吴天球的独唱音乐会,后两场连续举行,而且一场更比一场强,令听众叹服不已。

4场唱下来,吴天球的嗓音没有疲劳感。

紧接着,他又在北京举行3场独唱音乐会,后两场又是连着开。

演出受到北京声乐界人士的高度评价。

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张权兴奋地对他说:

“天球,你进步很多!

一般的独唱会我很难听进去,今天,你的演唱我全听进去了。

你的声音很好,唱得也很好,吐字清楚,歌曲处理得细致自然,感情真挚动人,达到了顶峰!

  

  1982年录制的个人专辑唱片中,演唱《伏尔加船夫曲》竟唱出最低音的B,这是世界上的男低音歌唱家中还没有唱过的低音,因而被誉为“国宝”。

著名音乐家喻宜萱教授为这专辑写文评价道:

“他善于表达歌曲的内在感情,唱得细致、纯朴、诚挚感人。

他演唱的俄罗斯歌曲《跳蚤之歌》,在诙谐中表现出对沙皇的辛辣讽刺,他用不同的笑声刻画出各种不同的人物性格及情感,贴切生动,恰如其分。

在演唱《杨白劳》时,他真实地塑造了一位深受压榨和欺凌的贫苦农民呼天恸地、悲愤欲绝的形象,感人至深。

吴天球的嗓音优美浑厚,音域宽广,声区统一,运用自如,在吐词咬字上颇见功力,听来非常清晰,这对男低音歌者,尤为难能可贵。

”难怪,这唱片被送到香港、莫斯科、巴黎等地展销,短时间内便告售罄。

  1992年,他根据自己近40年歌唱生涯的经验教训,写成《让你的歌声更美妙——歌唱的具体方法与训练》一书,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很受读者欢迎,两个月内,书全售罄,出版社破例在一年内第二次重印。

著名音乐家时乐蒙先生以《声乐入门的金钥匙》为题,发表评论,指出本书的5大优点:

  1.以敏锐的洞察力抓住了美声教学中长期存在的诸多疑难和当前大家极为关注的“三种唱法”的问题(即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

  2.有明确的主导思想,但并无门户偏见;

  3.命题、论证逻辑性强,细腻而不杂乱;

  4.文风质朴,深入浅出,不落陈规,雅俗共赏;

  5.语言生动,比喻贴切,具有幽默妙趣,可读性强。

  时乐蒙先生总括本书的艺术品质是:

“吴天球教授在这本著作里,除了用科学的理论、方法指导基本训练外,还以极大的篇幅来阐述语言、吐字、歌唱心态和艺术处理对歌唱的重要性,就正是力求内容与形式、感情与技术、歌唱艺术与社会责任感的更完美的统一,以塑造出更加完美、动人的音乐形象。

”著名音乐家喻宜萱教授撰文称赞这本书:

“书中内容的实用性、具体性与科学性、合理性紧密相连,贯穿始终,既有理论又有实例,让人既能学到知识,又能抓到实物。

”“全书的论述丰富多彩,论点排列有序,条理分明,分析细致而简练,文字明快流畅,朴实无华,令人读来兴趣盎然。

”她总结性地指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远程网络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