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有关资料.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863740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50.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蜀道难有关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蜀道难有关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蜀道难有关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蜀道难有关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蜀道难有关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蜀道难有关资料.docx

《蜀道难有关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蜀道难有关资料.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蜀道难有关资料.docx

蜀道难有关资料

《蜀道难》教学杂谈

 

中国语文网 编辑整理

 

 

【安徽省合肥市第三中学 查 鸣】

〖新课程培训──教师成长作业〗

  我在备课时通常是琢磨着怎样“吃透”教材,不把教材当成教学的“拐杖”,也不当复印机,而是充分挖掘教材中可开发的资源,围绕教材内容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引发学生去探究和思考。

例如:

我在教学李白《蜀道难》这课时,抓住李白写此诗的心态,让学生讨论:

你能说说李白是个什么样的人吗?

于是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

并且由学生自己动手查询资料,做个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把学习变为主动的自觉行为。

可见,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充分利用教材拓展内容。

这样才能让学生学得生动有趣,情趣盎然。

总而言之,我认为作为教师不能照本宣科的当教书匠,要做一个会组织、会选择、会思考、会创新的老师。

【江苏省海门市三厂中学 徐 忠】

〖关注教学细节〗

  让学生抄一篇课文,比如《蜀道难》,事先讲明,一定要认真,结果怎样?

还是有人要抄错,在“猿猱欲度愁攀缘”一句中,不常用的“猱”字不会错,常用的“度”字偏要加上三点水,“度”山变成了“渡”河,究其原因,不是不认真,而是缺乏对细节的敏感。

所以我们在常常在“认真”之外,还要对学生反复强调“细心”。

 《蜀道难》教学建议

 

中国语文网

 

 

  1、诵读法扫除文字障碍,初步品味字、词、语的妙用。

  

  2、研读法、点拨法师生共同探究,寻求文字背后的知识,品味李白语言的独特魅力。

  

  3、赏析法进一步感受作品,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能力,感悟作者雄奇的想象,大胆的雕琢,从而找到自己最佳的赏析点,从李白的作品中读出自己的李白来。

  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可以采用“诵读──赏析──背诵”的步骤。

 《蜀道难》备课笔记

 

河南省焦作市第一中学党红英

 

 

一、课文悟读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

本篇诗人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以丰富的想像、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由秦人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景色。

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并寄予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

全诗以强烈的咏叹凭空起事,继之以浩渺混茫的古代传说和高危险峻的山水景物。

大起大落的跳跃式的诗歌情感结构,给人以奔腾回旋的动感;流走于其中的气吞山河的宏伟气魄,给人以涤荡心灵的强烈震撼。

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汪洋捭闽,变幻莫测,处处险中见奇,展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诗的开首4句是全篇的总纲,以后按蜀道的由来、历史,蜀道沿途各处高峻、阴森、险恶和动荡不定的社会情况等内容次第写来,镜头一组比一组惊心动魄。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诗中反复叠现吟唱,作者以酣畅淋漓的笔墨,创造出了一个神奇惊险、雄健开阔的高远境界,使全诗的情感始终处于高昂、澎湃之中,回旋激荡,余韵悠长。

二、亮点探究

  1、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

    探究学习:

    神话传说:

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

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

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

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李白正是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2、“连峰去天不盈尺……砯冰崖转石万壑雷”这几句描写好在哪里?

    探究学习:

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

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画;接着平缓地推出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

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么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3、“蜀道难”这样一个难以表述的事物,李白为什么描绘得如此动人?

    探究学习:

    李白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他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

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地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

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

诗人善于把想像、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写景抒情。

言山之高峻,则曰: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驰走风云,鞭挞海岳”,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像,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让我们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州”的高大形象。

    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这一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他运用了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等参差错落,长短不齐的句式,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韵脚也不断变化,适合表现自由不羁的气魄,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

这对他表现丰富奇特的想像和笑傲现实的浪漫主义精神也起到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

  4、在表现手法上你最欣赏的是哪一点?

为什么?

    探究学习: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寻找美点。

教师千万不要越俎代庖,因为鉴赏能力的提高是学生在实践中潜移默化得到的,所以,教师要放开手,让学生说,同时要多肯定学生,让他们尝到鉴赏的甜头,坚定地走下去。

当然在学生不知从何说起时,教师可抛砖引玉。

  5、全诗最后一段写剑阁,对天宝初年的唐朝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探究学习:

在风云变幻,险象丛生的惊险氛围中,最后写到了蜀中要塞剑阁。

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30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

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

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

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目的在于劝人引以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既是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政治黑暗的双关语句,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增加了现实的内涵、深厚的意蕴。

三、选题设计

  1、太白风采与盛唐气象之间有何联系?

    研究方法:

   ⑴ 查阅相关的书籍,收集有关资料。

   ⑵ 整理李白诗词中最能表现其风采的诗句和盛唐历史文化方面的史料。

   ⑶ 在上面准备的基础上,分组探究,仔细分析,找出二者之间的联系。

    参读书目:

   ⑴ 《唐诗鉴赏辞典》

   ⑵ 王运熙:

《李白研究》 作家出版社1962年版

   ⑶ 茆家培:

《中国李白研究》 人民文学出版社

   ⑷ 林庾:

《诗人李白》 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4年版

   ⑸ 马鞍山市李白研究会编《中日李白研究论文集》 中国展望出版社

   ⑹ 胥树人:

《李白和他的诗歌》

   ⑺ 汪静之:

《李白研究》

   ⑻ 王瑶:

《李白》 华东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

   ⑼ 《古代文学家传记》(上) 中华书局出版

  2、《蜀道难》主题思想探源:

    研究方法:

   ⑴ 分小组探究,然后综合。

   ⑵ 查阅资料,整理不同说法。

   ⑶ 小组讨论,确定比较合适的观点。

   ⑷ 上网查询,多方求证。

    参读书目:

   ⑴ 《唐诗别裁》

   ⑵ 《唐宋诗醇》 作家出版社1986年版

   ⑶ 《中华活页文选》(成人版) 1998年第24期

   ⑷ 顾炎武:

《日知录》

  3、我心中的诗仙李白:

    研究方法:

   ⑴ 广泛阅读李白的作品,不仅仅限于诗歌。

   ⑵ 查阅李白的传记。

   ⑶ 在广泛占有材料的基础上,梳理对李白的独特感悟。

    参读书目:

   ⑴ 《古代文学家传记》(上) 中华书局出版

   ⑵ 汪静之:

《李白研究》

   ⑶ 《河岳英灵集》

   ⑷ 《唐诗鉴赏辞典》

   ⑸ 胥树人:

《李白和他的诗歌》

    ──原载《中学语文教学通讯》

《蜀道难》教学设想

 

湖南省涟源市第一中学 曾铜和

 

 

一、课文悟读

  1、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盛唐伟大诗人。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于唐武后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在西域的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

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

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行使。

“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

”从二十五岁起离川,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所体验。

其间曾因吴钧等推荐,于天宝初供奉翰林。

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

又受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赐金放还”。

政治抱负未能实现,使他对当时政治腐败,获得较深认识。

天宝三载,在洛阳与诗人杜甫结交。

安史之乱中,怀着平乱的志愿,曾为永王幕僚,因兵败牵累,流放夜郎。

中途遇赦东还,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

李白性格豪迈,渴望建功立业。

他粪土王侯,傲视权贵,同情人民,关心政局。

有时也流露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情绪。

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最杰出的浪漫主义是人,他以惊世骇俗的笔墨,创造了瑰丽奇伟的意境,又毫不矫饰,真诚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

李白诗风雄奇、飘逸、直率、自然,对当时和后代都有巨大的影响。

有《李太白全集》。

  2、《蜀道难》乐府古题,属《想和歌·瑟调曲》。

“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师,舍于逆旅。

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

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

出《蜀道难》以示之。

读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倾皆醉。

期不间日,由是称誉光赫。

  3、这首诗描写蜀道的雄奇险峻,含有入蜀艰难和蜀地不可久居之意。

诗中想象奇特、丰富,气魄的宏伟、豪迈,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学习这首诗,要仔细品味诗人奔放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新奇大胆的夸张和生动活泼的语言,用心感受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4、李白此诗,是为友人王炎送行,意在规劝王炎不要久留蜀地,早归长安。

体现了作者对友人的关心。

鉴于当时危机四伏的国家形势,作者在有意无意之间流露出对国家危殆的担忧。

二、教学过程与步骤

  1、读诗:

   ⑴ 教师简单讲解朗读要求:

     古诗朗读要讲究节奏,这样才能琅琅上口,音韵优美。

五言有“二二一”节奏,也有“二一二”节奏,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晨兴/理/荒秽,带有/荷锄/归”。

七言有“二二三”也有“二二二一”节奏,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同时,韵脚要读得响亮而稍长,读出诗歌的韵味。

古诗的读法有三种类型:

朗读、朗诵和长吟,这三种对节奏的处理要求有所不同,应当分清类型。

古诗词朗读还要注意掌握感情基调,如壮志难酬、苍凉悲怆的《渔家傲》,豪迈奔放、想象瑰丽的《望天门山》,气壮山河、慷慨悲壮的《过零丁洋》,委婉含蓄、缠绵绯恻的情诗《无题》,与世无争、清新自然的《归园田居》,忧国忧民、沉郁顿挫的《春望》。

本诗的朗读要特别注意。

   ⑵ 教师范读全诗。

   ⑶ 学生学生读诗(至少3遍)。

  2、析诗:

    本课结构的分析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掌握了结构,则诗的主旨、章法等都极易明白,对记诵全诗也很有帮助。

分析结构可分两步走:

第一步,在试读两三遍之后归纳各层大意;第二步,探究各层之间的内在联系。

分析结构应当是点拨式的,点到为止,切忌讲得过多,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自行领悟。

最好能设计一个简明的图表,边讲边画。

示意图参考:

   

    开篇:

主旨句一见

    一叹高,难行:

蜀道来历

           蜀道高峻

    二叹险,可畏:

景物凄清──以“何时还”起    照

           山水险恶主旨句二见 

    三叹战祸之烈:

剑阁险要

      申  戒:

杀人惨景──以“早还家”     应

    结尾:

主旨句三现

 

  3、赏诗: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曾这样评论这首诗:

“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

”(《唐诗别裁》)这段话既形象而又概括,涵盖的内容很多,但主要是指章法灵活、气象宏伟而言。

兹分述如下:

   ⑴ 章法:

     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凡三见:

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

这并非简单的重复,因为它每出现一次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

这样的章法可称灵活巧妙,也就是沈德潜说的“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现,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示内容的“副句”伴随着它,跟回旋曲的主部之后还有一个副部颇有几分相似。

具体地说,诗的开头是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后。

副句“噫吁嘻!

危乎高哉”写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感叹,突出地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正是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日、扪井历参等张本。

诗的中间则是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

副句“使人听此凋朱颜”颇有“谈虎色变”之叹,意在说明蜀道是“畏途”,不可轻易前往;此句有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前一层说蜀道凄凉万状,后一层说蜀道极其险恶──这些都是旅游者心理上难以承受的。

结尾也是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

副句“侧身西望长咨嗟”既形象地概括了上文说的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战祸之烈,又跟开篇“噫吁嘻!

危乎高哉”一句相照应,更显得意味深长,以此结束全诗,可以使读者兴无穷之叹,将“蜀道之难”的全部内容概括无余。

     主旨句的重复出现及其副句的变化,不仅在诗的结构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全诗的基调的形成影响也很大,但这一点要放到后面去讲。

   ⑵ 气象:

     读这首诗,如从画廊经过一般,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接连不断地出现在你的眼前,它们那阔大的意境,那逼人的气势,使你怵目惊心,叹为观止。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在诗人的想象中,他仿佛将秦蜀之间重山叠岭千里不绝的图景一望无余。

如此雄奇的地貌,真是罕有其匹啊!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16个字就将民间传说中关于五丁开山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出来,使我们仿佛听到了五丁拽蛇时的大声呼喊以及随后一声使山河改观的巨响,也仿佛看到无数勇敢的人在高山上开辟道路、架设栈道的情形,不禁要赞叹神力和人工的伟大!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这是诗人想象自己在蜀道中的所见:

当仰望眼前的最高峰时,他看见六条龙拉着的太阳车被挡住,不得不绕道而行;再俯视下面,只见波涛汹涌的急流为大山所阻而激起无数的漩涡──这幅画又是多么神奇而美妙!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这是诗人设想自己沿着盘山道攀登青泥岭的情形。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

──这很像一组摇镜头,而有趣的是后一幅:

诗人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它们,看看是个什么样子。

这是何等奇特的想象!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这是诗人设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

画面是凄清的:

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

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虺,砍崖转石万壑雷。

”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

连峰绝壁,砍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

   ⑶ 基调:

     这首诗以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贯穿始终,已经显示了它的咏叹基调。

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

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

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

例如“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这是叹蜀道之高,因为黄鹤之飞至高,猿猱动作最灵,二者皆不得过,人又何能翻越?

再如“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这是叹蜀道之险,用劝游者的口吻写出,意味尤为深长。

又如“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是叹蜀中战祸之烈,诗人用具体描写方式,再现了“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图景,有不忍目睹之意。

  4、总结:

   ⑴ 一个主旋律: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此句在文中反复出现,激荡心弦。

   ⑵ 两处用典: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语出汉代杨雄的《蜀王本纪》)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语出晋代张载的《剑阁铭》)

   ⑶ 三种主要情感:

     表达对国事的深切忧虑和关切。

     表达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表达入署艰难和蜀地不可久居之意。

   ⑷ 四种主要的写作手法:

     夸张的笔墨:

例如,五丁开山的神话,“连峰去天不盈尺”、“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扪参历井仰胁息”等等。

     散文化的句式:

文中句式有三言、四言,也有长达十一言的句子。

杂言的句子,使文章的节奏多变化,张合自由。

     细节的动作描写:

例如“青泥何盘盘──以手抚膺坐长叹。

”一段,它描写了山路的曲折盘桓,描写了人的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的样子,惟妙惟肖。

     衬托的手法:

例如,“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山川互衬)、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黄鹤、猿猱反衬山川之险。

)又如,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烘托蜀道之难。

“枯松倒挂倚绝壁”衬托绝壁之险。

  5、练读:

    今年高考语文湖南卷在试卷结构和内容上有较大变动。

增大了文学鉴赏比重,突出了语言表达能力,要求考生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及表现,赏析艺术手法,浅谈构思技巧,并写成300字左右的短文。

面对这一变化,我们必须加强文学短评写作训练。

本文可从如下内容方面赏析:

   ⑴ 作者主观感情色彩强烈,是此诗的一大特色。

开篇伊始,作者即以“噫吁戏,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的强烈咏叹,奔放直泄,抒发了他对蜀道高峻艰险的惊愕和感喟。

而后,在诗的中间与结尾又两次重复者一咏叹,情不自禁的将自己的强烈感情笼罩全诗,给人一种一唱三叹、回环往复之感,令人荡气回肠。

   ⑵ 将奇特的想象、恣意的夸张与有关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融贯浪漫主义激情进行写景抒情,是本诗最主要的艺术特点。

     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地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

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

诗人善于把想像、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写景抒情。

言山之高峻,则曰: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驰走风云,鞭挞海岳”,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像,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让我们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州”的高大形象。

     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自不待言;且无论写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确非他人之可及。

再从总体来看,其变化之速,愈变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故沈德潜云“起雷霆于指顾之间”,岂虚语哉!

   ⑶ 本诗句式灵活多变,语言奔放恣肆,体现了李白诗歌的独特个性。

句式以七言为主,杂有四言、五言、六言、八言,随心所欲,穷极变化。

语言或匀称对偶,或散漫舒展,或精炼凝重,或通俗轻快。

  5、练习:

    课文后的练习可以灵活处理。

例如第三大题,可以在学生试读前后作简要提示,目的是使学生初步适应这首诗节奏的变化,读出一点韵味来,不要把某些句子读成散文,这对领会诗人炽烈奔放的感情和飘逸的风格极为必要。

其余练习要在课文分析中把握。

  6、作业:

   ⑴ 诵读背诵本诗。

   ⑵ 写出赏析文章。

蜀道难》有关评述

 

中国语文网 编辑整理

 

 

  1、李太白始自西蜀至京,名未甚振,因以所业贽谒贺知章,知章览《蜀道难》一篇,扬眉谓之曰:

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七)

  2、《蜀道难》自是古曲,梁、陈作者,止言其险,而不及其他。

白则兼采张载《剑阁铭》“一人荷戟,万夫趑趄,形胜之地,匪亲弗居”等语用之,为恃险割据与羁留佐逆者著戒。

惟其海说事理,故苞括大,而有合乐府讽世立教本旨,若第取一时一人事实之,反失之细而不足味矣。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二十一)

  3、五言选体及七言歌行太白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以俊逸高畅为贵。

……其歌行之妙,咏之使人飘扬欲仙。

……太白笔力变化,极于歌行。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

  4、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

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涂之险、异地之虞。

即事成篇,别无寓意。

([清]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六)

  5、(太白)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

任华、卢仝辈仿之,适得其怪耳,太白所以为仙才也。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评语)

  6、《蜀道》吟成泣鬼神,歌行何似《古风》淳?

([清]姚莹《论诗绝句六十首》)

 

 

《蜀道难》魅力新解

 

陈友康

 

 

  《蜀道难》是一篇为李白赢得盛名、从产生那天起就脍炙人口的杰作。

唐孟《本事诗·高逸》载:

“李太白自蜀至京师,舍于逆旅。

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

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

出《蜀道难》以示之。

读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

期不间日,由是称誉光赫。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也有近似记载。

虽然这些记载带有传闻的成分,不可尽信,但《蜀道难》为李白赢得一世盛名则是大致不错的。

唐人殷璠《河岳英灵集》就称赞道:

“至如《蜀道难》,可谓奇之又奇。

”据岑仲勉先生考证,《河岳英灵集》编成于天宝四年(公元745年)或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

这个时候,李白正活跃于诗坛上。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唐诗选》依据《本事诗》的记载推测,这首诗的写作时间不得迟于天宝三年(公元744年)这表明在李白生前《蜀道难》就是世人传诵的名篇。

从此以后,有关李白诗或唐诗的选本,《蜀道难》的入选率都是最高的。

《蜀道难》奇特绚烂的光辉,一直照耀着中国诗坛。

  从《本事诗》的记载可以推测一个有趣的问题,就是李白的长相。

李白的相貌,文献上没有具体的描述,后人也未予深考,这是因为他长得如何与诗写得好坏没有多少关系。

这里略加推测,只是把它作为一点小趣味而已。

《本事诗》说贺知章“奇其姿”,表明李白的相貌是与众不同的,故让老诗人感到惊奇。

形姿“奇”有两种可能性,一是长得特别高大标致,一是长得短小古怪。

李白风流倜傥,极端自信,恐怕和长得英俊过人有关。

他供奉翰林,似乎也颇得大美人杨玉环的青睐,《清平调》三章的旖旎多情,非翩翩佳公子难以为之。

王安石说李白诗“十九不离妇人与酒”,他在风月场中春风得意,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他应该是长得比较招人喜爱的。

所以,这里的“奇其姿”,应该是惊异于他的英姿美貌。

以上推测如成立,那么李白应该是长得高大帅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