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合金的组织与性能复习.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863292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4.0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轻合金的组织与性能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轻合金的组织与性能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轻合金的组织与性能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轻合金的组织与性能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轻合金的组织与性能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轻合金的组织与性能复习.docx

《轻合金的组织与性能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轻合金的组织与性能复习.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轻合金的组织与性能复习.docx

轻合金的组织与性能复习

 

三、轻合金的组织与性能

 

轻合金的概述

 

轻金属是指密度小于3.50g/cm3的金属材料。

和镁的密度分别为2.70g/cm3和1.74g/cm3,故以铝和镁

为基的合金被称为轻金属合金或轻合金。

钛的密度为

4.50g/cm3,现在也将其归类于轻金属。

一般地说,轻合金的强度和刚度都比结构钢小。

但它们的密度小,比强度(强度/密度)和比刚度(弹性模

量/密度)都比较大,与结构钢,甚至与超高强度钢相

当,所以与超高强度钢一起在航空工业中得到广泛应

用,以减轻飞机结构重量,提高运载能力和速度。

 

轻合金的概述

 

高的比强度和比刚度

优良的耐高低温性能

耐腐蚀

适应空间环境

寿命和安全

 

1.1铝及铝合金的组织与性能

 

1)Fe与Si总是同时存在,因此Fe和Si在工业纯铝中

基本呈三元化合物存在,出现FeAl3或游离Si的机会很少;

2)当Fe>Si时形成富Fe的化合物α(Al12Fe3Si),而

Si>Fe时形成富Si的化合物β(Al9Fe2Si2)。

二者都是脆性化

合物,但α相呈骨架状或团块状,而β相呈粗大的针状,故

后者对塑性的危害更大。

 

铝合金

 

强化元素:

铜、镁、锌、锰、硅和稀土等

 

按铝合金所处相图的位置分类:

铝合金:

形变铝合金、铸造铝合金

形变铝合金:

相图中D点以左的部分。

该类铝合

金加热至固溶线FD以上时能形成单

相α固溶体,塑性好,适用于压力

加工成形。

不能热处理强化的形变铝合金:

相图中F点以左的部分,组织为单相

固溶体,且其溶解度不随温度而变

化,无法进行热处理强化;

可热处理强化的形变铝合金:

相图中F和D之间的形变铝合金,固

溶体的溶解度随着温度而显著变

化,可进行热处理强化。

铸造铝合金:

相图中D点以右的部分,有共晶铝

合金、亚共晶铝合金和过共晶铝合

金之分。

 

1.Zn、Cu、Mg和Si四种元素与Al形成二元(CuAl2、

Mg2Si、MgZn2)和三元(Al2CuMg、Al2Mg3Zn3)化合物,

在Al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剧烈地减少,能通过热处

理强化,称为可热处理强化型Al合金;

2.Al-Mg、Al-Si、Al-Mn二元合金,加入的合金

元素虽然也有明显的溶解度变化,但热处理强化效果不

大,只能以退火或冷作硬化态应用,称为不可热处理强化

型Al合金;

3.Cr、Mn、Zr等元素的溶解度虽小,但对合金的耐热

和耐蚀性改善有明显作用,因为这些过渡族元素能明显地

抑制再结晶和细化晶粒。

 

铝合金的强化

 

1、固溶强化

2、时效强化(析出强化、沉淀强化)

淬火后的铝合金,在室温停留或加热保温

后,在析出第二相过程中造成性能(如强度、

硬度等)变化的现象,称为时效。

 

铝合金的时效过程及组织

 

时效硬化现象

1906年,德国WilmA发现时效硬化现象;

1919年,弄清楚是由α过饱和固溶体分解引起的;

1935年,发现在平衡相析出前还有过渡相;

1938年,Guinier和Preston发现GP区。

 

至此,完全弄清过饱和固溶体α'的分解过程为:

 

〈′

 

GP区

 

过渡相

 

平衡相

 

铝合金的时效过程及组织

 

现以Al-Cu合金为例分析,Al-Cu合金的分解过程为:

〈′

GP区

⎝′′

⎝′

平衡相⎝

 

(1)GP区

1938年,A.Guinier和G.D.Prestor各自独立用X射线

结构分析方法发现:

Al-Cu合金单晶体自然时效时在

基体的{100}面上发生了铜原子偏聚,构成了富铜的圆

盘形片(约含铜90%)即G.P区。

G.P区的形状与尺寸:

在电子显微镜下呈圆盘状,直径约5~10nm,厚约

0.4~0.6nm,数量约1014~1016/cm3

 

Cu原子富集区(约含90%Cu);无独立的晶格结构(与基体

的结构相同);与基体共格,界面能小;形状可能是片状、球状

和针状,主要取决于共格应变能(组元原子半径差);是合金中

能用X射线测出的原子偏聚区。

 

均匀固溶体

 

GP区(Cu原子富集)

 

G

P

 

G

P

 

GP

 

形成原因:

G.P区的形核呈均匀分布,其形核率与晶体

中非均匀分布的位错无关,而完全依赖于淬火所保留下

来的空位浓度(因为溶质原子可借助于空位进行迁移)。

凡是能增加空位浓度的因素均能促进G.P区的形成。

例如:

固溶温度越高,冷却速度越快,则淬火后固

溶体保留的空位就越多,有利于增加G.P区的数量并使

其尺寸减小。

 

1由于GP区与基体间没有相界面(完全共格),界面能极小,形

核功也小,因此在空位的帮助下在很低的温度即能迅速形成;

2作为GP区晶核的微小偏聚区,数量非常大,形成速度极高,但

只有长大到一定尺寸才能成为GP区;

3偏聚区的长大需要原子扩散迁移,因此以溶质原子的扩散速度

可估计GP区的形成速度。

 

(2)

 

⎝′′相

 

θ"相是Cu原子在GP区中有序化后形成的(也有人认

为是GP区重排),是Cu和Al混合的交替层,有独立的晶

体结构(Cu2Al5,正方结构),与基体共格。

 

θ"相结构与基体已有差别,因此与GP相比产生更大的共格应变

(更大的强化)

 

(3)⎝′相

θ'相的化学组成与CuAl2相当(有人认为Cu2Al3.6),

也是正方结构,与基体部分共格,是该系合金中第一种能

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的产物。

 

θ'是高温时效产物,对硬化有一定贡献,但最大硬化发生在θ"

数量处于最大值时,当θ"质点逐渐长大时,其数量逐渐减少,共格

应变逐渐降低,合金逐渐软化(过时效)。

 

(4)⎝相

平衡相θ(CuAl2)是退火产物,具有正方结构,

与Al的晶格结构差别更大,与基体无共格关系。

 

θ相与基体无共格关系,因此共格应变消失,同时随着其粗

化,数量减少,相邻颗粒间的平均距离增大,合金软化而远离其

峰值强度状态。

 

(1)过饱和固溶体的分解虽可分几个阶段,但并不是截

然分开的,只能说在一定温度和时间内以某一阶段为主。

如:

Al-4Cu合金

在130℃以下时效以形成GP区为主;

在150-175℃间时效以θ"为主;

在225-250℃间时效以θ'为主;

高于300℃时效以θ为主。

同一温度,时效不同时间也可得到不同组织。

如在

130℃时效,不超过5天以GP区为主;10天以θ"为主,还

能生成一部分θ'相;超过100天则完全由θ'相组成。

 

(2)同系不同成分的合金,可能有不同的分解序列,

过饱和大的合金更易出现GP区或过渡相。

(3)由于多晶体各部分的能量条件不同,在同一时期

可能出现不同的分解产物,一般在晶内广泛出现GP区或

过渡相,而在晶界可能出现平衡相。

(4)各个合金系的分解序列不一定相同,如Al-Cu合金

可能出现两种过渡相,而大部分合金系只存在一种过渡

相。

(5)改变合金的分解条件,第二相析出的情况可能发

生改变(P89-90)。

(6)添加元素会对合金的析出条件和组织产生影响

(P91)。

 

Cu原子聚集区

 

位于Al(200)

面上的双层

Cu富集区

 

单层片状Cu

富集区

 

多层析出物θ"相

GP(II)

 

与基体半共

格的θ'相

 

铝合金的时效规律

 

1曲线随时间呈峰值特征;

2初期硬度升高很慢或不升

高(有蕴育期);

3提高温度能提高硬化速率、

缩短时效时间降低硬度峰

值;降低温度能阻碍或抑制

硬化效应;

4α固溶体的浓度越高,强

化效果越大。

 

强化机制

 

时效温度较低时,

GP区析出,随时效时间的

增加,强度增加;

θ"相充分析出时,硬度

达到最大;

θ'相和θ平衡相析出,硬

度下降。

时效温度升高,可能没有

GP区析出,时效硬化的峰

值时间缩短。

Al-Cu合金时效硬化规律与析出相的关系

对于不同时效阶段,合金的强化机理是不相同的,但都和位错与第

二相的交互作用有关。

对铝合金而言,小于临界尺寸的可变形粒子,位错切过产生的强化

由五部分构成。

1.共格强化;2.模量强化;3.化学强化;4.有序强

化;5.层错强化。

粒子长大超过某一临界尺寸,位错不能切割粒子滑

移,其强化作用按绕过机制进行。

 

1.2镁及镁合金的组织结构与性能

 

镁合金

 

合金化元素Al、Zn、Li、Ce、Zr、Th、Ag等,

起到固溶强化作用。

 

(1)比强度高,高于铝合金

(2)减振性好

(3)切削加工性好

(4)抗蚀性差

 

镁合金的组织特点

 

镁合金组织与合金种类和热加工条件有关。

 

铸态AZ91(Mg-9%Al-1%Zn-0.2%Mn)合金的组织

 

α-Mg:

Al的Mg固溶体基体

β-Mg:

Mg17Al12(大块)

α+β:

共晶组织,层状,非连续析出,沿晶界形成网状组织形态

 

镁合金的组织特点

 

α-Mg相与少量的MgZn共晶相分布在晶界和晶内

 

Mg-Zn合金固溶时效过程中,析出相的变化为:

 

过饱和

固溶体

Zn原子

团簇

GP区

β1'

β2'

β

 

镁合金的蠕变性能

 

蠕变:

应力不变时,应变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的现象,

是一种缓慢变形。

注意与塑变的区别。

 

在合金中加入Si,Sb以后形成Mg2Si和Mg3Sb2,分布在晶界和

晶内,这两种金属间化合物在较高温度下比Mg17Al12更稳定,提高

了蠕变性能。

 

镁合金的蠕变性能

 

钛合金的组织

 

钛的合金化主要取决于加入的合金元素是稳定α相

的,还是稳定β相的。

根据加入的合金元素种类和含量的

不同,按组织类型分,将钛合金分为三类:

α型钛合金,

β型钛合金和α+β型钛合金。

α:

全α、近α和α+化合物合金。

以铝、锡、锆为

主要合金元素,在近α型钛合金中还添加少量β稳定化元

素,如钼、钒、钽、铌、钨、铜、硅等

β:

热力学稳定型β合金、亚稳定β型合金和近β型

合金

α+β:

以Ti-Al为基再加适量β稳定元素

 

钛合金的组织

 

α

 

 

间隙元素C、N、O

置换元素

Al、Ga

 

 

 

置换元素

 

间隙元素

 

Zr、Sn、Hf、Ge、Ce、La、Mg

 

H

β同晶元素

V、Nb、Mo、Ta

置换元素

慢速分解

Cr、Mn、Fe、Co

β共析元素

 

快速分解

Si、Cu、Ag、Ni、

Y、W、B

β

 

α+β钛合金

 

兼有α、β两类钛合金的优点:

从化学成分看,即有α稳定元素,又β有稳定元素;

从组织结构看,包含α和β两种固溶体;

从热处理方法看,即可以在退火状态下使用,又可在

淬火、时效状态下使用;

从力学性能看,即有较高的室温强度,又有较高的高

温强度,塑性也好。

 

α+β钛合金

 

α+β钛合金

 

β相冷却时的转变

 

根据合金成分和冷却条件,加热到β相区的钛合金

可能发生下列转变:

 

β→α+β

 

β→α+TixMy

 

β→α΄或α΄΄

 

β→ω

α΄:

密排六方晶格,为六方马氏体

 

α΄΄:

斜方晶格,为斜方马氏体

 

ω:

亚稳定六方晶格

 

β相冷却时的转变

 

β相在慢冷时的转变:

 

合金加热到β相区后缓冷:

将从β相中析出α。

随着

温度降低,α相不断增多,β相不断减少,β稳定化组元

浓度连续增高。

当达到室温时,两相分别达到各自平衡浓

度,室温得到α+β平衡组织。

缓冷时,先在原β晶界开始形核长大,形成晶界α,

然后从晶界向晶内呈集束状扩展,直至互相接触为止。

互平行位向一致的一组片状α构成一个群体,称为α集

束,β相处于片状α相之间,呈连续的或间断的层片状,

冷却后形成(α+β)。

加热温度愈高、冷却愈缓慢,则α

片愈厚,α集束尺寸也愈大,形成位向比较单一的集束,

这种组织称并列式魏氏结构。

 

β相在快冷时的转变

⑴不同成分钛合金从β相区淬火时的组织变化规律:

钛合金从β相区淬火,发生无扩散的马氏体转变。

当β稳定元素含量少时,β转变为六方马氏体α'。

若β稳定元素含量高时,β转变为斜方马氏体α"。

当合金元素含量在临界浓度附近时,淬火形成亚稳定

六方晶格ω相。

ω转变与马氏体转变的异同点:

相同点:

相变速度快,即使很高冷速也不能抑制其进行;母相与ω相

成分相同;转变具有可逆性,保持共格界面等,故β→ω变是一种非

扩散相变。

不同点:

形核率高,形核容易,长大困难,尺寸细小弥散,表面没有

浮凸效应。

 

不同成分合金从β相区淬火,可得到六种组织:

α';α";α"+βm(亚稳定β相);α+β(ω),β(ω)及βm。

 

β相在快冷时的转变

 

⑵同一成分合金,从不同温度淬火时组织变化规律:

钛合金在(α+β)两相区不同温度淬火,所发生组织转

变决定于在加热温度下β相的成分,其对应关系与β相区

淬火相同,只是组织中还包含部分不发生转变的初生α相。

 

同一成分合金经不同温度淬火可得到下列组织

α',α初+α';α初+α";α初+α"+βm;α初+α"+β(ω)及α初+βm。

 

小结

 

1.可热处理强化与不可热处理强化铝合金相图

2.铝合金的时效过程及时效规律

3.镁合金的蠕变性能

4.钛合金的组织及β相在冷却时的转变

 

3.金属贮氢材料的基本原理

 

在一定条件下,氢以原子形式与M(金属或

合金)反应吸附,形成金属氢化物(MHn);改

变条件,MHn分解释放出氢气。

M对氢的吸附与释放是一个可逆过程:

 

M+1/2H2

MHn±⊗H

 

吸氢时放热,吸热时放氢。

 

40

 

3.金属贮氢材料的基本原理

 

3.1金属—氢体系的相平衡:

P-C-T曲线(P-C等温线)—衡量贮氢材料热力学性能的重要曲线

金属氢化物氢含量

 

压力

组分

温度

金属氢化物任一温度的分解压

 

有3个区域,对应金属合金与H2反应的3步:

 

 

 

①〈相区:

含氢固溶体;

 

②(〈+®)互溶区:

两相共存的平台区;

 

③®相区:

金属氢化物。

 

41

 

3.金属贮氢材料的基本原理

 

3.1金属—氢体系的相平衡:

Gibbs相率F=C−P+2

F:

自由度;

C:

体系的组分;

P:

相数.

①〈相区:

F=C−P+2=2−2+2=2,

固定温度,压力和组分可变;

②(〈+®)互溶区:

F=C−P+2=2−3+2=1,

固定温度,如果组分变化则压力不变;

③®相区:

F=C−P+2=2−2+2=2,

固定温度,压力和组分可变。

 

42

 

3.金属贮氢材料的基本原理

 

3.1金属—氢体系的相平衡:

 

〈相区:

 

固溶度[H]S.S与固溶体平衡氢压的平方根PH2½成正比

 

单一的固溶体相对于整个贮氢系统并不重要。

 

43

 

3.金属贮氢材料的基本原理

 

3.1金属—氢体系的相平衡:

 

〈+®相区:

 

固溶体吸附饱和,进一步与氢反应,生成部分氢化

物相(®相):

 

x是固溶体中的氢平衡浓度,y是合金氢化物中氢的

浓度,一般y≥x。

 

44

 

3.金属贮氢材料的基本原理

 

3.1金属—氢体系的相平衡:

 

®相区:

 

全部金属变成金属氢化物,提高氢压,®相组成

逐渐接近化学计量组成。

氢化反应结束,氢压显著

增加。

 

45

 

3.金属贮氢材料的基本原理

 

3.1金属—氢体系的相平衡:

 

得到的信息:

 

金属氢化物中氢的含量,任一温度下金属氢化

物的分解压力。

平台压力、平台宽度和滞后效应是金属贮氢材

料吸放氢性能的主要指标。

 

46

 

3.金属贮氢材料的基本原理

 

3.2+相区:

 

Van’t-Hoff等温方程:

 

假设ΔH˚和ΔS˚与温度无关

 

47

 

3.金属贮氢材料的基本原理

 

3.2+相区:

 

各种金属氢化物的分解压与温度的关系

 

48

 

3.金属贮氢材料的基本原理

 

3.2+相区:

 

在T的很大范围内,lnPH2与1/T呈线性

关系。

根据斜率可求出H,根据截距可

求出S。

S越大,平衡分解压越低,氢化物越稳定;

H大多数为负值,绝对值越大,氢化物越稳定。

 

49

 

3.金属贮氢材料的基本原理

 

3.2+相区:

 

合金氢化物ΔH˚的选择标准:

T=298K(R.T.),PH2=0.1MPa,ΔS˚≈–125J/mol.KH2.

 

∴ΔH˚=–37.5kJ/molH2

 

如果PH2=0.01~1MPa,T=298K(R.T.),

ΔH˚=–29~–46kJ/molH2

IA~VB族的放热型金属与VIB~VIIIB族的吸热金属合理配制

成合金,可得到上述范围内的金属化合物。

50

 

吸氢反应机理

 

氢分子与合金接触,

吸附于合金表面,氢的H-H

键解离,成为原子状的H,原

子状的氢从合金表面向内部

扩散,侵入比氢原子半径大

得多的金属原子与金属的间

隙中形成固溶体。

 

51

 

吸氢反应

 

吸氢反应是一个多相反应,有下列基础反

应组成:

1.H2传质;

2.化学吸附氢的解离,生成吸附氢Had;

3.表面迁移;

4.吸附氢转化为吸收氢Habs;

5.氢在α相中扩散;

6.α相转变为β相;

7.氢在β相中扩散

 

52

 

4.金属贮氢材料结构

 

H以原子形式进入金属贮氢材料的间

隙,实现氢的吸附贮存

 

H原子大小:

直径d=0.46Å

贮氢材料的间隙

 

53

 

4.金属贮氢材料结构

 

PositionforHoccupied

 

Hydrogenon

TetrahedralSites

 

Hydrogenon

OctahedralSites

 

54

 

4.金属贮氢材料结构

 

4.2间隙

 

55

 

4.金属贮氢材料结构

 

4.2间隙

 

R为金属原子半径

56

晶体结构

fcc

bcc

hcp

八面体间隙数No

4

6

6

八面体间隙大小riso

0.414R

(100)0.154R,(110)0.633R

0.414R

四面体间隙数Nt

8

12

12

四面体间隙大小rist

0.225R

0.291R

0.225R

原子数Na

4

2

6

No/Na

1

3

1

Nt/Na

2

6

2

 

4.金属贮氢材料结构

 

4.2间隙

 

通常间隙半径(radiusofintersticesite)<0.1nm.

氢一般进入较小原子半径金属的八面体间隙,例如

Ni,Cr,Mn,Ti等;较大原子半径金属的四面体间隙,

例如Re,Zr等。

一般贮氢材料中,贮氢后晶体中的氢原子数为金属

原子数的1-2倍。

 

57

 

4.金属贮氢材料的结构

 

只有能在温和条件下大量可逆吸收和释放氢的金

属和合金氢化物才能做贮氢材料。

目前具有实用价值的金属贮氢材料有稀土型AB5

型,锆钛系拉夫斯相AB2型,钛系AB型;镁系AB型以

及钒系固溶体型等。

 

58

 

4.金属贮氢材料结构

 

4.3AB5型—LaNi5

LaNi5是CaCu5型结构,六方晶系。

 

LaNi5及单胞的晶体结构

 

59

 

4.金属贮氢材料结构

 

4.3AB5型—LaNi5

晶胞中有6个变形四面体空隙,每个空隙由2La+2Ni

共4个原子围成:

 

60

 

4.金属贮氢材料结构

 

4.3AB5型—LaNi5

晶胞中还有3个变形八面体空隙(即8×1/4+2×1/2=3),

每个空隙由2La+4Ni共6个原子围成:

 

61

 

4.金属贮氢材料结构

 

4.5AB2型(Ti、Zr系拉夫斯相合金)

通式为AB2的化合物,其借助于两种不同大小的原子配

合排列成密堆结构,称为Laves(拉夫斯)相。

理论上Laves

时具有吸放氢功能,实现电池充放电。

 

正极

Ni(OH)2+OH-

充电

放电

NiOOH+H2O+e-

 

负极

 

M+xH2O+xe

 

-

 

充电

放电

 

MHx+xOH-

 

总的电极反应M+xNi(OH)2

充电

放电

 

MHx+xNiOOH

 

68

 

5.金属贮氢材料的应用

 

5.2Ni-MH二次电池工作原理

 

镍氢电池的充放电过程是贮氢材料吸放氢,氢原子

 

在两个电极间来回转移的过程。

69

 

5.金属贮氢材料的应用

 

5.3吸氢电极反应机理

充电时,在贮氢合金表

面,由于水的电化学还原生成

氢原子,氢原子被合金吸收形

成氢化物。

氢的扩散系数对贮氢电极的充电

反应非常重要。

在充电后期,氢的

扩散步骤控制着充电反应的速度,

氢的吸收来不及进行,则吸附的氢

将以氢气的形式逸出。

如果氢原子

不被合金吸收,而是形成氢气放

出,容易造成充电效率降低和自放

电的后果,因此要使用氢分解压低

的合金。

70

 

小结

 

金属贮氢合金的基本原理

1.化学吸放氢的可逆过程,氢以原子的形式

存在于金属晶体的间隙中。

 

2.P-C-T等温曲线,(α+β)相区,吸放氢

过程是个相变过程。

 

3.范德霍夫等温方程及相应曲线。

 

71

 

小结

 

金属贮氢材料的结构

 

1.间隙的种类。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笔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