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特征.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385990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9.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特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陕西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特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陕西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特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陕西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特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陕西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特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陕西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特征.docx

《陕西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特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特征.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陕西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特征.docx

陕西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特征

    目录

一、四大地质构造单元

二、三大地貌单元

三、差异明显的气候与水系

四、丰富多样的植被

五、陕西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特征

 一、四大地质构造单元

        陕西由南向北存在着鄂尔多斯地台、渭河地堑、秦岭褶皱带、大巴山过渡带等四个地质构造单元,构成陕西省的地质构造基础。

        鄂尔多斯地台是中朝地台的次一级构造单元,陕北高原位于该地台的东南部。

地台基底由前震旦系的变质岩构成,盖层很厚,由震旦纪以来的不同时代的研习组成,无岩浆侵入。

盖层中二叠纪以前的岩系主要为海相沉积,二叠纪及其以后的岩系为陆相沉积,表层为第四级的黄土和沙漠。

        渭河地堑亦称关中断陷盆地,是中朝地台的次一级构造单元,北以北山南侧大断裂与鄂尔多斯地台相接,南以秦岭北坡大断裂与秦岭褶皱带相连。

基地构造在宝鸡、陇县一带主要为中生界白垩系岩层,宝鸡以东主要为太古界、元古界的岩系。

盖层为第三系的红层、第四系黄土和河流冲积物。

       秦岭褶皱带分为三部分:

     北部最古老的岩层是前震旦系和震旦系的变质岩,上覆巨厚的古生界沉积岩,岩浆活动发育,生成不同时期的花岗岩;

     中部最古老的岩系是早古生界的变质岩,上覆晚古生界的沉积岩,岩浆活动差,花岗岩很少;

     南部最古老的岩系是震旦系和寒武系的变质岩,上覆志留系的沉积岩,有花岗岩分布。

       大巴山过渡带是扬子准地台的次一级构造单元。

其凸起地区,基岩外露,主要是前震旦系的变质岩和古生界的岩系;凹陷地区基岩被覆盖,覆盖物为第三系岩层和第四系的松散沉积物。

二、三大地貌单元

        陕西地势的总特点是南北高,中间低。

北部是由深厚黄土层覆盖的陕北高原,一般海拔800~1300米,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45%;中部是由河流冲积和黄土沉积为主形成的关中平原,一般海拔325~800米,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9%;南部是主要由变质岩系构成的构造上升运动强烈的陕南山地,一般海拔1200~2000米,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6%。

       陕北黄土高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大体以白于山和长城为界,以北为风沙区,以南为黄土区。

风沙区分布着连绵起伏的沙丘,在沙丘之间和洼地上分布着许多大小不等的湖沼与草滩地。

黄土区的基本特征表现为,以塬、梁、峁为主体的沟间地和以各种沟壑组成的河沟地。

塬面一般平坦开阔,边缘支离破碎;梁顶多呈穹性,两侧缓倾,脊线起伏;峁呈园穹状,顶部面积不大,峁坡较长且陡。

高原上自北而南分布有白于山、崂山、子午岭和关山等山脉。

       关中平原,西起宝鸡,东至潼关,东西绵延360多km,号称"八百里秦川" 。

其南北宽窄不一,宝鸡附近只有30km,西安以东宽达100多km ,状似喇叭型。

关中平原以渭河为轴,项两侧呈台阶式结构,即河床—河漫滩—河流冲积阶地—黄土台塬—山前洪积扇。

但两侧并不对称,南窄北宽。

平原北部渭河北为一断续低山,自西向东较高的山峰有岐山、五峰山、嵯峨山、将军山、尧山、梁山等。

关中平原是陕西主要的产粮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带。

       陕南山地,北自秦岭、南至大巴山,中间夹汉江谷地。

秦岭东西走向、横贯中部、山坡南缓北陡,是黄河与长江两大流域的分水岭,其主峰太白山是我国大陆东半部的最高峰。

巴山位于陕西最南端,是陕西与重庆、四川的交界线。

在陕西境内的是大巴山的北坡,山势交换,岩溶地貌比较发育。

汉江把一连串的谷地和峡谷连接起来,谷地中较大的盆地有汉江盆地、石泉盆地、安康盆地等,其一派江南水乡景色,是陕西的鱼米之乡。

       陕西地貌复杂性不仅从地貌分区上表现出来,即便是在同一地貌区中,地貌类型也是复杂多样的。

在黄土区,有塬、梁、峁、沟、石质山地及沟谷地貌之分;在秦巴山地,有低山丘陵、中山、高山及河谷地貌之别。

又因组成物质的不同,它们在地貌形态上,也表现着各自的特点。

因此,陕西地貌形态处分为陕北高原、关中平原、陕南山第三个大地貌原类型之外,此下还可分出比较小的13种二级地貌单元类型。

 

三、差异明显的气候与水系

(一)气候特征

1.陕西省地处中纬地区,从太阳辐射粮的特点上,决定了其在气候热量带中的位置。

同时,因东亚季风的影响破坏了行星风带的正常分布,从而在世界其他地区多为荒漠的同纬度地带,形成了得天独厚的东亚季风区这块“绿洲”。

由于陕西省位置偏于内陆,海洋水气输送受到限制,所以其降水量不如东南沿海那么充沛,夏热冬冷的大陆性特点也比较突出。

因此可以说,地处中纬度东亚大陆所具有的特定辐射、环流和海陆相对位置,在根本上决定了陕西气候具有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和半干旱、季风气候的特征。

表现为:

       四季分明,分配不均。

冬季寒冷,夏季炎热。

春季升温较快,秋季降温迅速;干湿季节分明,秋末冬春少雨,夏季初春多雨。

2.因南北而异,随地形而别。

温度南高而北低,降水南多北少。

       在温度、降水的季节变化上,由于受纬度、海岸距离和冬夏季风影响的程度不一,使得北部比南部呈现出更强烈的大陆性气候特征,温度变化,无论年较差或日较差都比较大,春季温度(4月)高于秋季温度(10月),春旱严重。

相反,关中、陕南由于夏季风影响,雨季长而雨量大,但每当7月中旬至8月,由于副高的控制,常出现伏旱。

秋季副高中心区退居长江流域时,关中、陕南又位于东、夏季风交绥地带,秋雨连绵。

       根据气候的纬向地带性差异,通常把陕西省划分为长城沿线温带半干旱气候、陕北高原暖温带半干旱气候、关中平原暖温带半湿润气候、秦岭山区温带湿润气候、秦岭高山寒温带湿润气候、汉江河谷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大巴山区北亚热带湿润气候等七个气候区。

3.年际多变,灾害较频。

       陕西省气候资源不仅在季节和地区间差异明显,而且年际间变化也很悬殊,尤以降水为甚,加之其它气候要素的年际波动,造成频繁的灾害。

       全省降水都集中在夏季,但各地夏雨的集中程度及其旬、月分配也不尽相同。

由南向北集中程度渐次增加,且由双峰型转换为单峰型。

陕南、关中降水峰值有两个,分别出现在7月和9月,而6月和8月则为雨季里两个相对少雨时期。

因而夏初及伏期干伏旱明显。

陕北雨季短而集中,最大降水出现于7月、8月,无明显伏旱,而春旱及夏初旱严重,影响春播和夏田生长。

全省降水变幅,与常年平均值相比,涝年最大可偏多250~300mm,旱年则偏少150~250mm,各地旱涝年降水量极差均在570mm以上,7月降水极差可达195—332mm。

以汉中为例,年降雨量1956年多达1137.2mm,1959年只621.1mm,而1976年同期仅33.5mm,相差8倍多。

其它气象要素的年际波动亦相当剧烈,以至灾害较频。

4.雨热匹配,同季同区

       陕西省受季风气候影响,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

冬季农地休闲或农作物越冬苗期,温度低、雨量少。

夏季农作物旺盛生长期,温度高、雨量多。

四季的冷暖干湿变化与作物的生长需求匹配。

雨量和热量的南北低于分布也是同步的。

温度南高北低,降水量相应南多北少,即雨热同季同区。

但在垂直分布上,预热却不同区,一般是低处温热而干燥,高处冷凉而湿润。

在时间分配上,夏热的雨季内,还会出现伏旱期这样的少雨时段。

确切的说,谁热在宏观分布上,基本协调匹配,而在垂直地带及个别具体的旬月时段上,也有不协调现象。

这正是在正常年份有规律的出现旱涝时段或旱涝地区的直接原因。

(二)两大河流水系

       在河流方面,全省河流分属黄河、长江两大水系。

黄河流域面积为133301km2(其中内流区面积km2,占全省面积的2%),占全省面积的64.6%;长江流域面积72265km2,占全省面积的35.4%.据统计,省内流域面积大于10000 km2的大河由7条,5000—10000km2的河流由14条,1000— 5000km2的河流47条,500—100km2的河流由64条,100—500km2的河流由427条,3726条100km2的河流由10—。

       晋、陕交界上的黄河,由北向南穿切黄土高原,在禹门口以上穿流于峡谷中,禹门口以下进入平原。

其在陕西境内的支流从北向南有窟野河、无定河、清涧河、延河、渭河等,其中渭河最大。

     渭河由甘肃省流入陕西,在省内长度492km,横贯关中平原,其支流很多,主要由北洛河,径河,漆水河,千河,霸河,沣河,黑河等。

     泾河发源于六盘山,从甘肃流入陕西省,在陕西境内长度275km;

     长江在陕西境内的主要支流为汉江和嘉陵江。

     汉江源于秦岭西端南坡,在白河县流出省境,省内长625km。

汉江支流众多,主要有褒河、胥水河、子午河、牧马河、岚河、月河、旬河、丹江等。

其中以丹江最大。

     丹江经商州,丹风于商南流出省境,省内长243km。

     嘉陵江源于秦岭主峰南坡,子宁强县流出省境,境内长244km。

     内流河地区由300多个"海子"和数十条小河组成,水面近90km2。

海子中最大者为神木县的红碱淖,水面面积57。

2km2,是陕西省最大的内陆湖泊。

        河网密度的地区差异明显:

其空间分布总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减少。

秦岭以南降水量河经流量最丰富,河网密度相应最大,一般都超过0.5km/km2,汉江干支流在汉中地区的和王密度一般均达1.02—1.70km/km2,汉江北岸堰河的河网密度高达2.21km/km2

而秦岭以北地区的河网密度小,一般不超过0.3km/km2,关中平原东部及长城沿线的部分地区形成低产流区或无流区,使全省河网密度显著减小的地区。

(三)水热资源地域分异明显

1、从气候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作用出发,结合气候资源的区域特征,陕西水热资源在地域上可明显分为三个区,即:

陕南水热资源优势区、关中光热资源丰富地区、陕北光照充足、水热资源较差区。

2、陕南水热资源优势区。

      这一地区属于北亚热带湿润气候,是陕西省水热资源最优的地区,热量丰富、无霜期长、稻麦两熟,切盆地、平坝两熟有余。

水分充足,出水田外,雨水可供旱作两熟。

冬季温暖,冷月多在0℃以上,越冬作物基本上无休眠期,小麦品种以春性为主。

沿秦岭北坡海拔约800m一线以南,冷月温度1—3℃,年极端最低平均温度-5—-9 ℃,亚热带作物一般可安全越冬。

秦巴山区,热量条件虽次于盆地平坝,但雨水丰沛,尤以巴山为胜,雨量多在1000mm以上,发展喜温凉潮湿寡照的林土特产条件优越。

优越的水热资源和丰富多样的小气候环境使得区内野生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

该地区主要的气象灾害有夏秋季的暴雨山洪、秋莲阴雨,伏旱也有一定影响。

 3、关中光热资源丰富地区。

      本地区气候温和,热量可满足夏秋两季,水分你能满足一熟种植,但本区农业历史悠久,水利发达,平原区通常是夏秋两料。

渭北无灌溉条件,以一熟为主,正茬小麦表现稳产高产,是一优势。

西部雨水较多,适宜油菜种植;东部光热较好,有利棉花生长;北部高原,气候温凉,雨量适中,为苹果、梨、花椒及烟草的优质产区。

关中地区大中城市较多,发展以蔬菜、水果、肉、禽、蛋、奶为主的郊区农业的自然条件和环境优越。

其主要的气象灾害是伏旱和秋霜,对秋粮、棉、菜生长不利,但秋雨对积蓄夏粮的秋播底墒有利,这和华北秋高气爽、常常抗旱种麦的情形恰成鲜明对照。

 

4、陕北光照充足、水热资源较差区。

     这一地区长城沿线属中温带半干旱气候,以南大部为暖温带半干旱、半湿润气候。

产能沿线,基本与陕西省极端最低平均气温-23 ℃和降水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笔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