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祠导游词优秀范文.docx
《宗祠导游词优秀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宗祠导游词优秀范文.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宗祠导游词优秀范文
宗祠导游词优秀范文
宗祠导游词1
在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里,宗祠文化是一项不可蔑视的姓氏宗族文化,由于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传宗接代思想的根深蒂固,中华民族就产生了姓氏文化,全世界任何国家的姓氏文化都没有像中国这样延续数千年来都没有间断,虽然在__
宗祠导游词2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
杨家祠堂到了。
大家一路辛苦!
眼前的这座青砖灰瓦的徽式院落,就是杨氏宗祠——皖西南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筑,坐西朝东,小瓦青砖马头墙,对称结构,建筑精良。
据记载:
杨氏自宋绍定元年就从江西鄱阳湖迁到潜山,元朝至正三年迁到万涧,拓荒扩土,繁衍子孙,到乾隆初年,杨氏各房集资建造了这座祠堂,距今有280多年的历史了。
因为它高超的建筑工艺水平和深厚的文化底蕴,1998年杨家祠堂被安徽省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杨氏宗祠”门匾下那四个并排的大门构件叫“门簪”。
主要起装饰作用,人们常说“门当户对”,其中“门当”是指下面的石墩,有的地方是石狮;“户对”就是“门簪”。
“门当户对”的说法使得门簪又具有了身份等级象征。
封建时代重视门弟等级观念,在婚姻上更是如此。
媒人在说媒时先要看对方家庭的门簪数量,“门不当,户不对”就凑不成婚姻。
像这种门楣上有四个“户对”的,对应的是有四品以上官员的人家,等级已经非常高了。
现代婚恋已经没有这些繁文缛节了。
现在我们直接去对面的大厅。
那是这个祠堂最大的的厅——中厅。
祠堂中厅建筑气派庄严,因为这里是杨氏族务议事中心。
中厅尚存一些牌匾、对联、家规家训等文化遗迹,看点较多。
两边是杨家的历史名人塑像:
左边是杨坚公、柴公主、穆桂英等人塑像;右边是杨震公、杨业公、杨延昭等人塑像,这些都彰显了杨氏家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牌匾里最引人注目的是“四知堂”牌匾,三个镀金大字熠熠生辉。
“清洁关西夫子第,正宗宋世大儒风”,是大家比较熟悉的杨氏香供两边的对联,“关西夫子”杨震,东汉弘农华阴人,是东汉著名学者,为官清正廉洁,当时人们都叫他“关西夫子”。
他的“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故事,影响深远,汉安帝知道后送他“四知堂”三字牌匾,赞许他是廉政模范,。
唐宋以后,杨震的后人四处迁徙,把“四知堂”的堂号也带到各地建祠立庙。
前国家主席杨尚昆的故居,就是用“四知堂”来命名的。
这柱子上的对联“凡今之人不如我同姓;聿修阙德无忝尔所生”旨在激发族人的荣誉感和自豪感。
清白传家“四知堂”与这些家训家规互为表里,相辅相成,促进并形成了杨姓修身敬业积极进取的良好门风。
站在这里,面对中门,三进两厢的建筑规格,一目了然。
前厅戏楼、中厅“四知堂”、后厅寝堂在同一条轴线上。
面前这座漂亮的的“古戏台”是这个古建筑群里最大的亮点。
古戏楼屋顶是单檐歇山式,在规格上仅次于庑殿顶。
故宫中的东、西六宫的殿宇就是这样的屋顶,飞檐翘角,非常秀气。
戏楼为两层全木结构。
上层中间是戏台,后面有后台,旁边有出将入相二门。
左右是伶工房,有木楼梯与底层套房相连。
台口是雕花栏杆,台顶是凹面藻井,三架梁结构,视觉开阔。
每逢大型族事活动和重要节日庆典,都必须唱大戏。
京剧鼻祖程长庚主管的戏班曾在这戏台上演出过许多京戏剧目。
伶工房墙板上的记录依稀可辩,戏楼上还雕绘近百种戏文图案,这些都对研究我国清代民间建筑和戏曲艺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两边厢楼分上下两层,每层都有60多平米,这是妇女和儿童看戏的地方。
没有出嫁的姑娘,必须要在楼上看戏。
右手边厢楼下有三块石碑,记载了杨家祠堂几百年沧桑变化,在旧构的基础上,杨氏宗祠经过道光、民国和最近的三次修葺,已经形成了一个占地面积约1164平方米的四合院式建筑体系。
中厅前面250多平方米大小的院子适宜于舞狮子戏龙灯等大型庆典活动。
中厅也不单做族务议事用途,还可供族长和男性长辈看戏。
妇女和儿童只准在厢楼上看戏。
观众看戏用场可容纳1000人左右。
现在我们看到的中厅陈设大部分都已损毁,官帽椅屏风之类都已经不存在了,大家向后转,就可以看到后厅的大致情形。
中厅到后厅,中间有一个小天井。
天井两边是官厅,主要是用来接待达官贵人的。
后厅神堂是祠堂的核心部分,建有神龛,供奉着杨氏历代祖先牌位,它不仅适用于祭祖活动,还是族内根据家训家规实施家法惩恶扬善的地方,非常神圣。
两边的厢房,则用来存放宗族的公共财产。
女士们、先生们,我的导游暂时告一段落。
大家可以到中厅的庭院里稍事休息。
要是还没尽兴,现在可以去仔细观察欣赏。
哦,也许大家会奇怪,为什么我们进进出出走的都不是正门?
这是因为古代等级制度森严,什么人走什么门都有规定,正门要等到来了达官贵人才能打开.,现在这道正门也成杨氏宗祠极具文物价值的一道风景了。
祠堂外小桥流水,景色迷人。
大家任意选择一个角度拍照留念,都是一幅好画。
我在大门外等候大家,有事别忘了叫某导。
宗祠导游词3
宗祠(zōngcí),又称宗庙、祖祠、祖厝、祠堂。
它是供设祖先的神主牌位、举行祭祖活动的场所,又是从事家族宣传、执行族规家法、议事宴饮的地方。
民间建造家族祠堂,可追溯到唐五代时期。
莆田刺桐金紫方氏祠堂,便是建于唐末。
涵江黄巷村黄氏宗祠,建于北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
到南宋,莆田林氏“建先祠”,“置祭产”。
(宋濂《宋文宪公全集》卷十二)建阳陈氏家族的祠堂,始筑于元代。
各地大规模营造祠堂,则在明清两代。
此时入闽各家族经过长期发展和繁衍,族众日益增多,家族为团结族人大兴土木,故一时建祠之风盛行。
据清初《光泽县志》载,当地“从前各族宗祠无几,近数十年,凡聚族而居者,城乡多各建祠。
春秋祭祀,序昭穆,崇功德,敬老尊贤,颇有追远睦族遗意。
”(清·乾隆《光泽县志》卷四《舆地志·风俗》)一般家族不仅有一族合祀的族祠、宗祠(或称“总祠”),族内各房、各支房,往往还有各自的支祠、房祠,以奉祀各直系祖先。
旧时漳州府诏安县,“居则容膝可安,而必有祖祠、有宗祠、有支祠。
”(陈盛韶《问俗录》卷四《诏安县》)这一时期的宗祠大都保留至今。
据厦门大学陈支平教授等调查,连城新泉的张氏家族,除总祠外,另有支祠24座;惠安山腰庄氏家族,族众数万人,大小祠堂超过100座,其准确座数连族人也说不清。
福州郊区尚干的林氏家族,族众近万人,大小祠堂不下50座。
为显族威,大宗祠堂还盖进省城。
一些同姓氏的大家族,有的合建跨地域大宗祠。
民国时期,永定“乡村之中,不论大小姓,皆合建祖祠,复合散居各乡及徙居各处之同宗在邑城建祠。
”(民国《永定县志》卷十五《礼俗》)仙游县黄氏家族,派下子孙散居30余村,各地黄姓集议,在县城合建黄氏大宗祠。
福建林氏是人数最多的家族之一,清初曾会同八闽林氏族人,于福州创林氏大宗祠。
此外,在海外及台湾的分支子孙,与乡土宗祠也保持了密切联系。
民国时,漳州许氏家族,居新加坡、马来西亚者,曾联袂返乡倡建新加坡许氏大宗祠。
为了维护祠堂的神圣和庄严,保持祠堂的整洁和香火有期,福建民间各家族对之都有一套管理规则。
强宗大族专设祠堂司事和祠丁来负责祠堂的日常管理和洒扫上香。
福州一些祠堂还规定每年按家居住址,每家出1人,一届8年选4人,轮流管理祠堂,这些人俗称“当家头”。
族人不允许有损害祠堂的行为。
长乐曾氏家族规定:
“一宗祠内外,不准私放畜类,以及不准夏秋晒谷,至于乘凉寝睡等事。
违者罚钱一千文,充祠公有;若再抗罚,族房齐集,呈官究治。
一祠堂内外,凡有安囤家私柴草,即在祠前焚化示众。
”(长乐《感恩村曾氏族谱》宗祠规条)有的家族还规定,族人损坏祠堂物件必须赔偿公罚。
妇女儿童不得随意入祠,族人盖房不得有碍祠堂风水等,尤其是一些有损于家族道德的行为,如行窃、赌博、吸毒等皆是祠堂的严厉规定的禁条。
祠堂的建筑大多讲究“风水,通常是在祖先最先居住的地方,将旧房改建成祠堂;一些家族建宅时,往往先建祠堂。
闽北一些单姓小村落,无力筹建大祠堂,便在村前选址设牌位,供祖先。
祠堂一般多位于正寝(前堂)东侧,讲究的有三间二外门。
正大门平常不开,只在春秋二祭或族人议大事时开启。
正厅外,有储藏祭器、遗书的小房子,环绕成一个独立的建筑群。
普通的祠堂只有一间正厅,正厅内设4个龛(也有8-10个龛者),龛中置一个柜,内藏祖宗牌位(称“神主牌”),4龛神位依次为高祖考、高祖妣和考、妣的官位、姓名字号。
每龛前各设一矮长桌,用以摆放祭品。
一些宗祠里,凡本族新添男丁要贴张红纸在柱上,上书__×长子(或次子等)、取名__×,以示到祖先面前报到。
如今闽南一些祠堂大厅正中大木龛中列祖列宗的神主牌位,已被各主遗像所取代。
本房死者若有子已婚(不属夭折)者,其遗像可入祖厅正堂。
惠安崇武一带,几乎所有宗祠厅堂的龙壁都贴有符篆、“金箔”及用锡箔色纸剪成的镜、尺、剪刀、双喜等图,用以镇宅。
符篆多书“北方玄武大神镇宅”、“西方白虎大神镇宅”、“东方青龙大神镇宅”、“南方朱雀大神镇宅”等。
平日祠堂空屋有借给家无住房的族人居住,有的族人的灵柩也寄放在祠中。
族人去世,则送香灰入祠。
外出族人来谒祖寻根时,必先到祠堂祭拜,而后包上祠堂的香灰及家乡泥土带走,以示不忘根本。
漳浦郑姓人1987年就整修族祠,作为郑姓举行“穿灯脚”(穿灯脚,每年农历正月十四,闽南一带在族祠内悬挂各种花灯。
让由婆婆陪着的新嫁娘,和初为人母抱着新生儿的小媳妇,沿宗祠的下殿至上殿绕行一周。
因系从高悬头上的花灯阵中通过,故称“穿灯脚”)传统习俗活动的场所。
宗祠的修建仍由同姓族人捐款集资。
闽南许多华侨回乡也捐修宗祠。
新修祠堂大都富丽堂皇,耗资甚大,造成浪费。
新修的宗祠日常向乡人开放,仅是做为宗族的象征而已。
闽南许多宗祠,作为村里老人会活动场所,发挥有益的作用。
宗祠导游词4
朋友们,来到海南前您曾听说过海南第一楼吗?
如果没有听过,那请你现在猜一猜,它会是哪座楼呢?
大多数的朋友您一定会在脑海中搜索哪座摩天大楼去了。
其实海南第一楼就只是一座十几米高的木结构建筑,可为什么称这个只有10几米高的楼为第一楼呢,是因为它是古代海南最高的楼,在当时站在此楼上眺望可是一马平川。
他现在就是位于五公祠内,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五公祠看看吧!
五公祠位于海口市海府路上,这里原是海口市与琼山市的分界线,整个五公祠建筑面积达2800平方米,占地约7公顷,是海南现存最大的古建筑群,是为纪念唐宋时期贬到海南岛的五位名相、名臣李德裕、李纲、李光、赵鼎、胡栓而建,故名。
该祠由五公祠、苏公祠、观稼祠、学圃堂、五公精舍、琼园等一组古建筑群组成,人们习惯以五公祠统称。
这里齐花异木掩映楼阁,地近闹市,独有清幽,自古有“琼台胜景”之美称。
有人称在海南思古抒怀,一定要去五公祠,大家现在看到的就是我刚刚和大家说的海南第一楼,它是五公祠中最大的建筑,此楼还有一个非同小可的地方,那就是它全部由木材搭建而成,原来是无一钉一铁的,现在已经进行了修建。
至今已有100多年了,据说能保持这么久是因为有五公的正气镇住了此楼。
大家跟我来,我们来看这五个塑像,知道他们是谁吗?
中间的这个是李德裕,他在唐文宗和武宗时为宰相,因遭奸党陷害,被贬到海南,在三亚崖州地区有许多李姓人家自称是李德裕的后代,两旁的四位是宋朝的李纲、李光、赵鼎、胡栓。
大家来看这副对联“唐嗟未造,宋恨偏安,天地几人才置诸海外;道契前贤,教兴后学,乾坤有正气在此楼中”这两副对联概括了五公只知有国不知有身,凭百折不挠的精神,五公的民族气节,千百年来对海南人民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海南人民广为传颂。
在海南第一楼的左边是学圃堂和五公精舍,右边是苏公祠。
说道苏公祠自然就是为纪念苏东坡而建的。
据说是先有苏公祠,重建后才有五公祠的。
大家来看看在苏公祠前这一石碑,这可是国家一级文物,为宋徽宗赵诘手书《神宵玉清万寿宫诏》碑,赵诘自创的瘦金体书法刚劲清秀,由此可窥一斑。
大家来这边,这里就是琼园了,看到那个浮粟泉了吗?
传说,苏东坡被贬至此地时,指地凿泉。
发现了“浮粟泉”,因为泉涌如浮粟,甘爽纯净而得名。
好了,朋友们,现在我们有半个小时的时间让你们自己去更加亲密的接触五公祠,半小时后我们在大门口集合,请记住我们的车牌号码:
琼A
宗祠导游词5
在地势独特、风景优美的绩溪坑口村有一座古祠,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川胡氏宗祠,有关专家赞誉它是中国古祠一绝。
据历史记载,龙川是坑口村的古称。
村前有龙须山,村中有一条小溪(称川)穿村而过,古称龙川。
后人认为小溪(又称坑)出口流入登源大河,龙可以畅溪,故改为坑口。
这个传说至今仍在百姓中流传。
龙川胡氏宗祠始建于宋,明嘉靖年间大修。
坐北朝南,前后三进,由影壁、平台、门楼、庭院、廊庑、尚堂、厢房、寝室、特祭祠等九大部分组成。
宗祠采用中轴线东西对称布局的建筑手法。
令人有气势磅礴,蔚为壮观之感。
对于胡姓儿孙来说,绩溪是他们非常辉煌的一块家园。
唐代,绩溪出了个散骑大将军胡宓;宋代,出了个以两劾秦桧而名垂青史的监察御史胡舜陟;明代出过奕世尚书胡富、胡宗宪;清代,出了徽墨名家胡开文、红顶商人胡雪岩;近代出了著名学者胡适;当代,出了国家副主席胡进涛……这一个个名字,使青史留芳,为胡姓生色。
清末光是胡姓祠堂绩溪全县就有30座。
宗祠是古徽州聚族统宗,维护宗族的建宗法制的产物。
对现今说已失去它的作用和意义,但它的木雕艺术却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作为历史文物来研究有它特有的考古和观赏价值。
尤其是它的木刻花雕独树一帜,形成自有的艺术风格,可谓木雕艺术的一颗“明珠”,“古祠一绝”的含义也就在其中。
宗祠的木雕基本分布门楼、正厅落地窗门、梁勾梁托和后进窗门等4大部门,均以龙凤吉祥、历史戏文、山水花鸟、优美境地等画面为立意构图。
花雕采用浮雕、镂空雕和线刻相结合的技艺手法,图案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高大门楼的雕刻是以历史戏文和龙狮相舞为主体的图案构成。
门楼22米宽斗拱承挑屋檐、翘首腾空。
门楼前后两间各有6根石柱、5根月梁和方梁,结构严密,布局匀称。
方梁梁面雕刻“九狮滚球遍地锦”、“九龙戏珠满天星”的精致图案;两旁则是内容各异的历史戏文,文武百官,聚集一堂,三军听令,跃马横刀,一幅幅鏖战沙场的画面展现眼前,仪门上彩绘蔚迟恭、秦叔宝两门神把守大门,两旁石鼓相依,大狮对峙。
越过古祠的大天井便是中进(即正厅),乃是族长举行祭典的大堂。
它由14根直径166厘米的银杏树圆柱、柱基采用枣木刻成莲花瓣托、架着大小54根冬瓜梁,结构为抬梁和穿斗式相结合,显得威武壮观。
正厅的每根屋梁,两端皆椭圆形梁托,梁托上雕刻着彩云、飘带,中间分别镂成龙、凤、虎,檩上镶嵌片片花雕,连梁钩均刻有蟠龙、孔雀、水仙花、万年青,仰首凝望,玲珑别致。
正厅两侧和上首的花雕更是别具一格。
两侧各10扇落地窗门以“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为主体图案,花形千姿百态,有的含苞待放、菡菡初绽;有的亭亭玉立,随风招展,有的平铺水面,舒展如画,无一雷同。
更令人可爱的是花中有物,物中有景。
荷花在池水中荡漾,或微波粼粼,或浪花朵朵,花群之中,有鸟翔蓝天,鱼潜水底,鸭戏碧波,还有蛙跃荷塘,鸳鸯交颈,把整个荷群画面描绘得生动逼真,妙趣横生……。
正厅上首一排落地窗门的花雕却是一幅“百鹿图”,衬以各种山光水色,东南西北方的竹木花草,各种形态的梅花鹿在这里自如生活,有的悠悠漫步,有的受惊疾奔;有的回眸招侣,也有的仰首呦鸣;有的饮水溪畔,有的口衔灵芝;还有的幼鹿吮乳,母鹿抚舔,真是绘声绘色,惟妙惟肖。
登上台阶,来到古祠后进,这里又是一个“仙境”。
一排排落地窗门全是花瓶雕刻世界,有六角、八角、半圆、菱形、大口、长颈等各种形状,千刀细刻,精致可爱,瓶口刻有四季花卉,梅、兰、竹、菊、牡丹、玉簪、海棠……,可谓“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
从正厅出来,走进正祠东侧的边房,其结构分上下堂,高度仅有正祠一半,木雕简陋,另有风格。
这是一座副祠,为什么要建这座副祠呢?
据传说,龙川是船形,全村清一色胡姓,而船在大海行驶如没有铁锚就无法停航靠港,故从外村请来一位丁姓住此护祠,丁姓好比铁锚把大船钉住就稳当了。
更奇怪事的是,这家丁姓至今已16代,代代单传,是何缘故,还是一个“谜”。
古祠的“谜”,又何止一个。
古祠大修之后距今400多年,可找不到一只蜘蛛。
有人说,古祠选用优质木料有关,也有的说,关键是古祠地处风水宝地的缘故。
此“谜”虽未解开,但没有蜘蛛网络,花雕更显风采。
大概是们对徽派木雕艺术的喜爱,又是人杰地灵的宝地,不少国内外人士和游客,出差皖南或游览黄山,都要赶到此村游览一番,加之品味。
这座古祠的木雕艺术,每年吸引万多名观赏者。
反过来又大展了古祠“明珠”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