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调研报告.docx
《求职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求职调研报告.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求职调研报告
毕业生就业调研报告
“求职之路难”是很多求职者的感叹。
以前,经常在报纸、电视等媒体看到现在的大学毕业生人数多、就业非常困难。
那时,我对此毫无概念,好像离我很远。
当我自己在暑假进行了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了解后,我发觉:
大学生的就业真的是一个引起各界关注的全社会的问题。
我以“大学生就业前景”为社会实践调研课题,以下是对物电学院应届毕业生的实践调研结果:
一、首先介绍一下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基本趋势
1、大学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多,将继续呈增长的趋势。
多年来,各地大学采取了扩招的措施,这使得在一个时期以来,大学毕业生的数量猛增,并将继续呈增长态势。
未来几年,虽然增幅会趋缓,但大学生毕业数量仍处于上升通道。
2、大学毕业后工作难找,面临“毕业就将失业”的问题。
据数据记载,截止到14年5月,我们物电学院应届毕业生就业情况是:
37.81%已签约和已有意向;27.25%没有找到工作;15.02%不想马上就业;其余一部分选择继续学业深造或考研二轮备战。
3、就业理念亟待转变,未来社会需求高素质的大学毕业生。
人才问题始终是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
未来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实际上并不是减少,而是更加需要,关键是要转变就业观念,实现多渠道、分层次、全方位的就业。
二、社会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分析
1、从需求的单位类型看:
目前,像我们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在市场的企业单位需求中占的比例较高,能达到54%,当然偏向于技术型的工作。
2、从需求的单位性质看:
一般招收我们同类型专业学生的企业或公司大部分是科技公司或电子厂之类的。
3、从需求的人才素质看:
“热爱国家”是众多选取票数最多者,占97%;“有事业心”紧随其后,选取率占95%。
在人才良好的心理素质方面:
“自信心”为首,占到94%;“与人合作能力”的选取率占88%,
4、从需求的人才专业素养看:
众多的社会单位选择主要集中于“掌握宽阔的基础理论知识”,占62%;“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占86%;“掌握精深的专业技术知识”占65%;“了解一些跨学科知识”占65%;“了解一般的自然科学知识”占57%;“了解一般的社会科学知识,占70%;“了解一般的人文科学知识”占73%。
调查结果显示,当前的社会单位对所需人才掌握基础知识的要求,已从过去的“深厚”,转换为“宽阔”,亦即全面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社会人才方为社会单位欢迎。
三、大学毕业生就业前景不乐观的原因
1、大学毕业生与社会所需人员产生“脱轨”现象。
当前,市场需要的大多是有一定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而大学校园培养的大学生刚毕业,基本没有工作经验,就拿本专业来说,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我们学校里学的东西很难满足人家公司的需求,就算被招,还得再参加人家公司的内部培训,所以工作经验是我们的无法弥补的缺口。
2、大学毕业生对自己的期望值往往过高。
一般来说,大学生认为自己上了大学、有了文凭,就应该有个体面的工作。
其实这种想法本无可厚非,然而一些毕业生不愿参加或从事比较普通的工作,一心想要找到高薪的工作。
但是高薪工作往往要求很高,应届毕业生暂时还没有那个能力。
3、一些学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尚不够到位。
学校对学生进行的就业指导、学生挫折教育以及技能培训等,都还未达到相应的要求。
4、其他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因素。
比如能力问题,社会单位最看重学生的实际能力、适应能力,市场需要的又是新型复合型人才,而现实却无法提供这类人才,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再比如区域问题,东部地区就业好于西部。
四、破解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举措
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而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大学生、市场、高校三者的协调与合作。
①.政府:
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做好宏观调控,给大学毕业生创造一个比较平等的竞争择业环境。
首先,政府应做好长远规划,协调城乡二元结构差异和区域差距,这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关系到国家的长远发展问题。
其次,短时间内政府解决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当务之急应该是通过法律、政策等手段消除那些妨碍大学生就业的制度、政策壁垒,尤其是关于户口和流动问题,这虽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当前大学生涌向大城市就业难的现状,但可以有效缓解当前大量学生纷纷积压在大城市求职的状况。
第三,适当把资源向中小城镇倾斜,缩小城市和地区在政治资源上的差异,更好地引导大学生向不发达地区、小城镇等地区移动。
最后,政府在宏观调控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协调学校与市场之间的信息沟通,除了制定所谓的就业率指标外,更应该注重宏观上的规划和指导,合理引导高校的招生规模以及市场经济结构。
②.大学生:
进一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素质,进一步形成良好的政策导向,进一步明确未来就业求职的发展格局。
目前我国的毛入学率已经达到19%,已经由“精英阶段”进入“大众阶段”,现在的大学生,无论绝对数量还是相对数量都要比上个世纪50年代的中专生还要多。
因此,今天的大学生在择业的过程中应该改变传统的“等、靠、要”心理和“一步到位、终生不变”的就业心态;应调整自己的目标,树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观念和就业新观念;同时注意提高自身能力,主动多方面寻找就业机会和就业渠道。
③.市场:
优化结构,协调与政府、高校的信息沟通。
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手段,需要利用价格杠杆来协调劳动力资源(包括大学生)在各行业、部门间的分配,以此优化市场经济结构;同时,应该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做好与高校、社会等的互动,如与学校“联合”培养市场所需人才等,使各项资源都能得到合理利用。
④.高校:
改革教育模式,与企业合作,培养高层次人才。
在招生过程中应根据本校和市场需求的实际情况确定生源和数量,避免盲目招生;在培育学生期间应注意提高师资力量,切实培养出有真才实学的、有能力的大学生;在学生将近毕业期间,应加强针对大学生的就业信息服务,解决因供需脱节和因信息不畅产生的就业问题。
同时也注意引导学生及早了解、参与企业,通过系统实习等活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等。
现在的就业形势严峻,大学毕业生要实现尽快就业,实现理想的就业目标,必须提升整体素质。
其中主要的是:
一是政治思想素质较高,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二是基础扎实,知识面较宽。
那些既懂技术、又懂经济与管理,既善科研、又善开发与经营,既会写文章、又会计算机操作的复合型人才,深受各行各业的欢迎;三是有艰苦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和创新精神;四是有组织管理能力,善于处理好人际关系。
总之,未来需要的是适应性、创新意识、综合能力、接受挑战性工作能力、知识更新能力、终生学习能力和基础素质都较强的人才。
在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压力下,对于我们不能改变的社会现状。
想要生存,我们只能适应它,练就一身铜皮铁骨,杀出一条血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