郫县开展校地合作的实践与启示定稿.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853542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郫县开展校地合作的实践与启示定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郫县开展校地合作的实践与启示定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郫县开展校地合作的实践与启示定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郫县开展校地合作的实践与启示定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郫县开展校地合作的实践与启示定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郫县开展校地合作的实践与启示定稿.docx

《郫县开展校地合作的实践与启示定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郫县开展校地合作的实践与启示定稿.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郫县开展校地合作的实践与启示定稿.docx

郫县开展校地合作的实践与启示定稿

紧扣发展聚人才激活人才促发展

——郫县开展校地合作的实践与启示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推动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郫县紧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充分聚合发挥驻县高校富集的科技、人才和智力等优势,紧紧围绕“携手县域高校•共建和谐郫县”主题,深入开展全方位、多层面的校地合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初步探索出了一条校地互动融合、互享资源、互补优势、互助发展、互惠共赢的合作路子。

一、开展校地合作的动因

郫县作出校地合作的决策部署,有着良好的基础和特定的背景,主要基于“三个需要”。

一是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打造“一城两带三基地”的需要。

近年来,郫县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省委推进“两个加快”和成都市委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战略部署,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城乡全面现代化,按照“西部第一”、“全国一流”的目标和“高端产业”、“产业高端”的方向,提出建设“一城两带三基地”,力争走在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前列,率先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综合示范区的发展定位。

随着统筹城乡发展和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进程的加快,郫县将成为成都极具发展潜力、极具创新活力和综合竞争力较强的重要区域。

成灌快铁的开通、快铁商务走廊的建设、产业功能区和“两带”示范线建设、省市一号工程富士康项目的加快推进等等,为郫县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和广阔空间。

郫县县委认为,抢抓新的重大发展机遇,推动重大决策有效实施,必须要把人才、科技作为根本动力,作为最基础的战略性资源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

二是加快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

经过多年的发展,郫县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连续位居全省“十强县”,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位居全国西部“百强县”第7位,进入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50强行列。

在高速高效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一方面产业结构调整速度相对较慢,重点产业支撑作用尚不明显。

受高新西区布局调整的制约,工业方面尚未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精密铸造、食品等重点产业在全市竞争优势不明显,对县域经济增长支撑作用不足。

旅游业虽以年均16.5%的速度快速增长,由于处于成灌旅游轴线的中点,旅游资源与集散能力同轴线两极相比级差太大,一时难以形成区域品牌效应。

现代服务业受城市承载能力不足制约,潜在发展优势还没有很好凸现出来。

另一方面,在发展与保护间保持优化均衡的难度加大。

郫县作为成都市饮用水源保护区、国家级生态农业保护区,非农产业发展受到了较多约束,将以机械加工制造、印务包装、食品加工业为主的工业结构调整为环境友好度较高的服务业、制造业双业驱动的产业形态,压力仍然较大。

郫县县委认为,破解发展中的问题,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关键在于深入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构建发达的现代新型产业体系,核心在于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根本在于充分聚合人才优势、激发人才服务发展的动力。

三是发挥驻县高校资源优势、加快实施人才强县战略的需要。

郫县是成都名副其实的“大学城”,聚集了西南交大、电子科大、西华大学等21所高校(占成都市44所高校的47%),1万余名专业教师、20余万名在校大学生(师生总数占全县常住人口的42%),全省4所国家部属高校均在郫县,省属高校(含独立学院)占成都市高校的43.7%,省属独立学院占成都市高校的85.7%,有副教授近4500人、研究生以上指导教师近3000人、两院院士19人,设有科研机构170余个,年均形成科研成果超过1000项,其中获省级以上奖励400余项。

从政府方面看,驻县高校是郫县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摇篮,也是企业提档升级、县域转型发展的重要资源,更是创新成果、创新人才集聚的高地。

从学校方面看,普遍具有服务地方发展的愿望,但因管理体制、内部机制等因素,一些创新成果没有就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甚至被束之高阁。

从企业方面看,成都现代工业港目前承载企业380家,企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需求巨大,可一些企业遇到科技难题常常舍近求远,忽视了驻县高校的地缘优势和科技优势。

郫县县委认为,开展校地合作,有利于充分发挥高校的教学功能、科研功能和服务社会的功能,加快科研成果转化运用,提高人才和科技对县域发展经济的贡献率。

二、开展校地合作的做法

郫县始终着眼发展需求,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突出重点、互惠共赢”的原则,科学谋划和推进校地合作。

在合作平台上,持续举办“节会活动”。

每年分别举办一次大学生科技节和“古蜀之都•成都大学城大学生节”。

积极搭建校企合作桥梁,定期举办科技对接会和科技成果交易会,适时举行校企产业(行业)精英对接会。

开展“我为郫县发展献一策”活动,在郫县公众信息网设置“网络万人建言献策有奖”专栏,广泛吸引高校师生献计献策。

开展“问计郫县产业发展”活动,县域内产业发展、科研课题立项时,有针对性地征求高校意见;产业布局和发展规划等重点课题研究,有针对性地面向高校招标。

为推动“借智借脑”常态化,开放了县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重大事项专题会;建成县域人才智库,储备高校学科带头人257名;组建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专家组和郫县资政辅政专家顾问,集聚高校专家176名;推荐70余名专家教授担任经济部门和乡镇兼职顾问。

在合作重点上,始终瞄准“两大领域”。

一是围绕企业提质增效,推动“产学研互动”。

充分利用各类平台,引领县内企业与高校相关学科带头人合作,促成校地企技术交流、成果共享,促成县内企业与各高校在项目设计、技术改造、劳动力培训、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加强合作,帮助企业技术改造和提档升级,走以科技进步、自主创新为依托的内涵式、集约化发展路子。

二是围绕促进农业产业化,推动“产学研互动”。

加强与驻县高校紧密联系,坚持政府引导、高校参与、市场化运作,积极推动高校与农产品加工基地的生产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社直接合作,通过“高校+基地(公司)+农户”模式,助推农副产品提档升级,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着眼改革创新农产品流通体制,深入开展郫县优质农产品进高校活动,在为高校师生生活提供“绿色保障”中助推农民增收致富。

在合作路径上,特别注重“四个对接”。

一是强化地方党政部门与高校对接。

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带头加强对接,亲自参与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节庆、会议和活动,广泛凝聚合作共识,引领合作向更广领域、更深层次推进。

建立了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与高校负责人联席会议,高校、县级相关部门、行业协会、产业商会联席会议,县校领导互访,县级部门与学科带头人联系,县内各民主党派与高校党派组织联系,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校地主要负责人联谊会等制度。

二是强化产业结构调整与学科成果对接。

设立校地产学研合作基金,签订校地企战略合作协议,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对合作项目挂牌促建。

通过“学科成果+政府+企业”模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一体化。

三是强化科研技改项目与高校专业人才对接。

开展以项目开发为载体、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高校参与为基础的科研活动,形成“企业+高校”的订单合作模式。

由高校学科带头人牵头,共建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帮助企业提档升级、做优做强。

四是强化教育培训与人才需求对接。

校地共建科研成果转化基地,西部技师人才培训基地,西部铁路工程人才培训基地,中国川菜产业化培训基地,西部IT、电子人才培训基地,高校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和创意成果转化基地。

加强人才互动培训,选派科技、卫生、农业、教育战线科研人员到高校进修,安排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到县级部门和镇村挂职。

实施人才强企战略,依托高校举办企业家培训班。

定期开展“大学生创业就业面对面”、“优秀企业家进高校讲学”活动。

在合作保障上,着力强化“三大支撑”。

一是着力强化组织支撑。

县委成立校地合作推进办公室,明确两名常委牵头抓总,从相关部门抽调6名干部具体负责抓落实。

层层签订责任书,将目标任务分解到18个责任部门,分别明确责任主体和工作任务。

定期召开校地企合作通报会和情况分析会,总结成绩,查找问题,增添措施。

二是着力强化政策支撑。

制定了《整合高校社团资源服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和《成都现代工业港“二次创业”伯乐行动方案》。

抓住郫县被成都市定位为唯一教育培训业功能区的机遇,制定了《郫县教育培训发展规划(2010—2015)》和“技师培养五年行动计划”。

出台了《关于促进普通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的实施意见》,坚持组织驻县企业参加高校毕业生“双选”会。

三是着力强化环境支撑。

将县域高校网挂入郫县政府网,成立校地合作宣传联盟,加强信息互通,营造良好氛围。

建立大学生创业基金,对在郫县注册公司、为郫县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等方面的人才进行奖励。

每年开展一次“服务郫县高校优秀人才”评选表彰活动。

将郫县“十佳青年”评选范围扩大到高校,校地共同评选服务郫县杰出贡献奖和年度人物奖。

三、开展校地合作的成效

郫县开展校地合作,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形成了校地共创共享发展成果的生动局面。

一是加快了科研成果落地转化,有力地促进了县域经济提档升级。

开展校地合作,充分调动了高校主动融入和服务地方发展的积极性,促进了“产学研”有机结合和最佳对接,不仅为高校创新成果有效转化找到了“婆家”,更为县域发展打造了强大的“引擎”。

成都电子科技大学与成都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共建电动汽车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推动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西南交大在成都现代工业港建立“西南交大国家大学科技园郫县产业园”,助推了郫县工业“二次创业”;四川高福记食品公司与西华大学、四川大学共建“生物科技研究中心”,联合开发出的“乳酸菌及泡菜宝”为企业创利2000余万元。

校地合作以来,共建研发中心、技术中心10个,组建了川菜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与省农科院建立了“共建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战略合作关系,初步建成了唐元韭黄出口生产基地、云凌花卉苗木创意园等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已有两家企业为高校配送优质农副产品,年销售农副产品5000余万元。

据统计,全县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1家、年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企业3家,GDP、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现金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8.6%、65%、10%、13.5%。

二是搭建了互动交流平台,有力地提高了开放合作的水平。

开展校地合作,促进了不同层面交流互信,拓宽了引资引智渠道,极大地提升了开放合作的形象和成效。

通过举办“首届世界蜀商恳亲大会”、“2010•中国(郫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节暨首届农家乐发展大会”和“古蜀之都•成都大学城大学生节”,进一步扩大了知名度和影响力,有力地提升了人气和商气。

通过建立成都大学城高校校际联盟和成都大学城网站,加强了高校之间的交流合作,提高了高校的社会知晓度。

通过经常召开校地产业(行业)精英对接会,不断拓展了校地企三方合作的有效途径。

县内已有250余家企业与高校达成合作意向,6所高校与县政府签订了框架合作协议,50家企业与西南交大等高校签署了合作协议,电子高专等10所高校与安德镇泉水村等14个村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

今年1—10月,全县新签约项目69个,其中省(境)外重特大项目28个,引进力宝集团、帝斯曼等世界500强企业2家和“一三互动”产业项目47个,实际到位内资、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分别增长42.6%、32.5%。

三是促进了文化蓬勃发展,有力地提升了科学发展的“软实力”。

开展校地合作,聚合了大批优势资源和优质人才,促进了文化大发展,为推动科学发展凝聚了力量、提供了动力。

成功引进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西南影视基地项目落户郫县。

与西华大学人文社科学院联合成立了“扬雄研究会”,与四川大学轻纺学院等10所高校成立了郫县蜀绣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西华大学动画艺术学院、四川广告人经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17个单位建立了四川数字动漫艺术产学研创新联盟和西华大学动画艺术学院实训基地。

西华大学动画艺术学院与法国著名导演戴斯杰共同注资300万元,组建了成都凯旋门影视有限公司。

成都纺专与安靖镇及天府蜀绣公司共建蜀绣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将安靖镇建成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工艺品展示窗口和示范基地。

一系列文化基地的建成,催生了一批优秀文化作品。

西华大学动画艺术学院独家制作的动画电影《钟馗外传》即将问世,与四川广告人经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制作的百集大型动漫系列片《四川民俗民风》将于2011年杀青。

四是优化了就业创业环境,有力地激发了人才创新创造的内生动力。

开展校地合作,为人才培养、使用、就业、创业提供了制度条件和环境保证,形成了优秀人才竞相涌现、发展活力竞相迸发的良好势头。

成都现代工业港与高校实施“校企共建园区人才洼地”的“伯乐行动”,有效缓解了企业高端人才匮乏的难题。

丹丹调味品有限公司与成都市技师学院联合举办郫县豆瓣制作工培训,弥补了郫县豆瓣制作工艺在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中的空白。

通过建立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实施“一村两大计划”,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行动,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过建立大学生创业园,举办首届“交大杯”海峡两岸大学生创业竞赛,激励了优秀大学生智能型就业创业的动力。

通过成立校地就业联合办公室,有序举办联合招聘会,开通了大学生就业“直通车”。

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推出订单式实习就业办法,学生和企业双选成功后,直接在学校进行岗前培训,毕业后直接到岗就业。

校地合作以来,已选拔30余名研究生到县级部门和镇挂职锻炼,80余名优秀毕业生被企业聘为中层以上职务,50余名大学毕业生实现自主创业,驻县高校毕业生在郫县的就业率比合作前提高了4.2个百分点。

郫县被列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今年全县专利申请量同比增长25%。

四、开展校地合作的启示

郫县开展校地合作的实践探索,不仅为县域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为继续深入合作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启示。

深化校地合作,要以推动发展为终极目标。

千条理万条理,发展才是硬道理;千条线万条线,发展才是生命线。

郫县开展校地合作之所以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核心的一点就在于,始终坚持围绕发展抓合作、抓好合作促发展的思路,有效地破解了发展难题,提高了发展质量。

实践证明,深化校地合作,要始终坚持发展先于一切、高于一切、重于一切,做到合作的思路始终围绕发展来确立,合作的措施始终围绕发展来制定,合作的成效始终用发展来检验,努力推动高校人才、科技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经济优势。

要把加快发展速度、提高发展质量作为合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合作的重点放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城乡现代化水平上,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都市高效农业,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的产业功能区。

更加注重能力作风建设,切实增强各类人才想发展的自觉性、谋发展的主动性、抓发展的创造性。

深化校地合作,要以项目共建为有力抓手。

项目是合作的载体,更是发展的后劲。

郫县开展校地合作之所以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关键的一点就在于,校地精诚协作、攻坚克难,联动联建了一批看得见、摸得着、已见成效、互惠共赢的项目。

实践证明,深化校地合作,要以项目为抓手,才能提高合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效避免“空对空”。

牢固树立抓合作必须抓项目、抓项目就是在促合作、抓好项目合作就是在促进发展的理念,高度重视、扎实抓好项目工作,以抓项目的实绩检验合作的成效。

突出高校资源利用、科研成果转化、产业提档升级、保障和改善民生等重点,论证储备一批合作项目,力求项目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国家产业政策、地方实际和群众利益。

围绕财政增税、企业增效、农民增收,集中力量实施一批影响力大、带动力强、远近兼顾的项目。

坚持联动共建,对在建项目确定专人、落实专责、跟踪促办,确保真正“开花结果”。

深化校地合作,要以激活人才为坚强支撑。

提升合作实效,关键在人才,尤其是创新型人才。

郫县开展校地合作之所以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突出的一点就在于,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支持创业创新的政策,搭建了一批创业创造的平台,有效激发了人才服务发展、服务社会的热情和动力。

实践证明,深化校地合作,要不断探索创新激发人才活力的措施办法,引领促使各类人才在服务推动发展中主动作为、创新敢为、奋发有为。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建立校地人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及时解决人才培养使用及创业创新中的实际问题。

不断完善优化政策,在人事管理、经费使用、股权激励、成果转化等方面大胆创新,努力创造体制更顺畅、机制更灵活、条件更优越的创业创新环境。

特别注重发挥优秀人才、创新型人才的作用,为他们营造特殊环境、提供特殊平台和特殊政策。

结合农业产业化发展和企业技改突破的需要,校地联建高素质研发团队,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竞争力的成果。

更加注重从政策层面支持人才基地建设,努力使人才基地成为人才最能发挥作用、最能产生效益的事业平台。

积极支持高校紧紧围绕地方发展需求,加快“适销对路”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

深化校地合作,要以制度架构为根本保证。

制度管根本,管长远。

郫县开展校地合作之所以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根本的一点就在于,初步建立了务实管用的配套制度,从机制层面为合作提供了保障。

实践证明,深化校地合作,要着眼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更加注重发挥制度功能,形成事事有人抓、事事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对不适应需要的制度,及时清理废除;对规定笼统、操作性不强的制度,不断修订细化;对出现服务缺位、影响合作的制度,抓紧制定出台。

重点建立完善组织领导、协调沟通、人才培养和使用、鼓励和支持创新、项目推进中利益保障、知识产权保护、跟踪落实、表彰激励等制度。

建立执行制度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加强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保证制度“上墙落地”,努力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增强制度的生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司法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