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专题四诗歌.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848923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9.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磅专题四诗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重磅专题四诗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重磅专题四诗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重磅专题四诗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重磅专题四诗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磅专题四诗歌.docx

《重磅专题四诗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磅专题四诗歌.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重磅专题四诗歌.docx

重磅专题四诗歌

第四专题诗歌鉴赏

古代诗歌阅读重在考查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高考全国卷Ⅰ、全国卷Ⅱ均选自名家非著名作品,其中,全国卷Ⅱ为了“规避”,选择了长诗节选。

难度与去年相比略有提升。

全国卷Ⅲ链接课内,常规题,难度不大。

〖真题导引〗

【高考全国卷Ⅰ】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金陵望汉江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

河的支流。

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

②六帝:

代指六朝。

③三吴:

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

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

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8.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

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6分)

【参考答案】诗的首联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描写了长江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颔联则回想江水泛滥造成的影响来写近古国运不兴。

诗的前四句起势不凡,照应题目,为歌颂大唐盛世蓄势。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意境的鉴赏与分析能力。

分析时第一句宏观联想江流的宏大分布,第二句具体描绘江水之浩瀚与奔腾,这种宏大的景象暗示当时盛唐气象的象征性,其主要目的是为后四句的议论抒情铺垫与蓄势。

9.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5分)

【参考答案】诗歌尾联运用任公子的典故,含蓄地写出了盛唐王朝无内忧外患、国泰民安的盛世景象,同时也流露出作者作为盛世才子无用武之地的淡淡惆怅。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艺术手法的鉴赏与分析能力。

最后两句反用典故,当年的任公子因为水中有巨鱼而钓,如今水中无巨鱼,任公子也无所作为了。

依据注释,“水中无巨鱼”表示世无巨寇,显然是对大唐王朝的赞颂,同时作者自比任公子,本想有番作为,却也只能像任公子一样“罢钓竿”,有失落之感。

【高考全国卷Ⅱ】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杜甫

先帝天马玉花骢②,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③,迥立闾阖生长风④。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⑤,一洗万古凡马空。

【注】①曹将军霸:

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

②玉花骢:

唐玄宗御马名。

③赤墀:

宫殿前的红色台阶。

④闾阖:

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

⑤斯须:

一会儿。

8.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

曹霸是怎样做到的?

请简要分析。

(5分)

【参考答案】第一问:

曹霸画的马,好像从宫门腾跃而出的飞龙,一切凡马在此马前都显得相形失色,通过对比,衬托出曹霸笔下宝马的神奇雄峻,烘托出曹霸绘画技艺的超凡高妙,表达了诗人对画家的赞美。

第二问:

曹霸作画前先描写先帝的马气宇非凡,飒爽英姿。

接着写曹霸展开绢素作画,巧妙构思,匠心独运,然后淋漓尽致地落笔挥洒,须臾之间,如“九重真龙”一样的马跃然画卷。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形象的能力。

本题为两问,第一问是“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在诗中找出描写马的特征的词语即可。

第二问“曹霸是怎样做到的”考查人物形象,到诗中找出作画的准备,及作画时的状态。

9.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

请简要分析。

(6分)

【参考答案】①一二句写先帝的御马玉花骢,众多画师都描摹过,却各有不同,无一栩栩如生。

为后面描写曹霸画马的过程做铺垫,与曹霸笔下的骏马形成对比,烘托出曹霸画技的高超。

②三四句,写玉花骢牵至阊阖宫的赤色台阶前,扬首卓立,神气轩昂。

“生长风”写出了真马的雄峻神气,作为画中马的有力陪衬,进一步烘托曹霸的高超画技。

③五六句写玄宗即命曹霸展开白绢当场写生,曹霸当即独运匠心、细心构思,而后淋漓尽致落笔挥洒。

须臾之间,“真龙斯须九重出”,进一步点出画家画马的神妙,鲜明地衬托出了曹霸画马技艺的高超。

【解析】此题是考查表达技巧,但题中已经指出是“铺垫”,所以难度就降低了。

接着从文本入手,分几个层次来作答即可。

【2016年高考全国卷Ⅲ】

读下面宋诗,完成8-9题。

内宴奉诏作曹翰

三十年前学六韬

,英名常得预时髦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注】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

②六韬:

古代兵书。

③时髦:

指当代俊杰。

④阵云:

战争中的云气。

这里有战阵之意。

8.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

为什么?

【参考答案】观点一:

作“弱”“昏”好。

①“臂弱”“眼昏”表明作者承认自己年老体衰的客观事实,但强调即使如此,也还是能够去冲锋陷阵;②更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忘杀敌报国的刚毅精神。

观点二:

作“健”“明”好。

①“臂健”“眼明”表明作者认为虽然岁月流逝,但身体依然强健,当然还可以冲锋陷阵为国驱驰;②表现出作者心存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而忘记自己老之将至。

【解析】这道题要先明确表态,做出选择,然后阐明理由——你选择的词语在描述内容、表达情感上的作用。

9.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

【参考答案】①曹诗写出自己虽已年老,但报国之心犹存,重在表达“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②辛词通过追怀金戈铁马的往事,表达英雄迟暮,壮志未酬的悲慨。

【解析】试题与课内的《破阵子》的链接比较,首先要回顾课内诗歌,理解其思想情感。

“情感基调”是指诗歌的基本情感。

曹诗言“三十年前”到现在,依然“臂健、眼明”,可见其老当益壮,豪情万丈。

而辛词《破阵子》,是主要从回忆沙场秋点兵的意气与反击战的凯旋中,尽显英雄气概,但结尾回到现实,一句“可怜白发生”,揭示主题,英雄迟暮,功业未成。

〖解题方略〗

一、对综合手法的鉴赏。

答题时应该从大脑中搜索出“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方式”“描写角度”“作者风格”“意境创设”等“手法”类知识,与诗歌具体写法相对照,以进行正确解释。

例如古人认为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巧”在哪里?

并简要赏析。

解答这个题就要综合考虑诗句在表达上运用了哪些手法,从而使评论者产生了“巧”的评价。

二、对修辞手法的鉴赏。

答题时要从大脑中搜索出“比喻”“借代”“比拟(拟人、拟物)”“夸张”“对比”等“修辞”知识,与诗歌具体写法相对照,以进行正确解释。

答题的关键还是要注意既要回答修辞手法,还要回答表达效果。

在新课标全国卷试题中,一般不单独考修辞手法,而是把它与其他艺术手法的赏析结合在一起考查。

三、对表现手法的鉴赏。

答题时也应该从大脑中搜索出“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结构方式”“描写角度”“作者风格”“意境创设”等“表现手法”,与诗歌具体写法相对照,以进行正确解释。

四、对写法中的角度的鉴赏。

答题时需要提取大脑中“远近”“虚实”“动静”“点面”“视听触味”等“角度”,与诗歌具体写法相对照起来解答。

此类型的题目有时会直接点明角度,答题时只需根据具体的诗句分析角度即可;有时会以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的方式来考查考生,所以鉴赏时要注意,一般景物描写的诗句可能会涉及到“远近”“动静”“点面”“视听”“触味”等角度,实写和想象结合的要考虑“虚实”角度。

五、对典故运用的鉴赏。

答题时需要提取大脑中的“典故”知识来理解诗句内容。

典故,也称故典、古事、故实等,是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

用典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对典故的考查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题干中直接点明典故,加以分析,这是最常见的一种;二是题干要求从原诗中摘选出典故,再加以分析。

六、对诗歌结构、构思方法的鉴赏。

答题时需要提取大脑中“先景后情”“先叙后情”“起承转合”“逐层深入”“悬念”“波澜”“线索”“详略”“点题”等结构构思、结构方法知识作答。

分析诗歌的结构思路,必须把握诗句的关系。

有的诗先写景后抒情,有的先叙事后抒情,还有铺垫、过渡、烘托、起承转合之说;而诗歌的结构方法要根据所写内容分析,比如写景的作用往往有渲染、营造氛围,奠定感情基调等。

开头的描写有点题或总起下文等作用。

七.对艺术风格的鉴赏。

答题时需要提取大脑中的与题干相关的“风格”知识作答。

这种题型与前面提到的语言风格题不同的是,看似考查风格,实际上要求结合诗歌中的艺术手法,依据具体的诗句来扣合诗人的风格。

〖诗歌专项训练第一组〗

I.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流 莺[注]

李商隐

流莺飘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注]此诗大约是李商隐从桂管观察使幕(佐助人员)返京暂充京兆府掾属(佐助人员)时所作。

14.下列对“流莺”这一形象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飘荡”“参差”等词语表现了流莺不停地漂泊辗转的样子。

B.“不自持”三字是全诗诗眼,暗示流莺对自己的命运漠不关心。

C.“巧啭”表明流莺歌唱圆转流美,充满了对良辰佳期的期盼。

D.无论“风朝露夜”,还是“阴晴”,流莺以啼鸣实现了“本意”。

E.流莺不但无计留春,而且连暂时栖息的一处花枝也无从寻找。

15.诗人托流莺以寓怀,抒发身世之感,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6分)

答:

II.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感皇恩·别情

赵 企

骑马踏红尘①,长安②重到。

人面依前似花好。

旧欢才展,又被新愁分了。

未成云雨梦,巫山晓③。

  千里断肠,关山古道。

回首高城似天杳。

满怀离恨,付与落花啼鸟。

故人何处也?

青春老。

[注]①红尘:

既指繁华长安,也指遍地落花。

②长安:

京都。

③未成云雨梦,巫山晓:

典出宋玉《高唐赋序》,这里借巫山云雨典故,暗喻与故人相会时短的怨恨之情。

14.下列对本词思想内容与艺术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该词风格悲凉深沉而又高远雄浑,表现手法多样,尤其在布局谋篇方面更具特色,它层次分明、结构紧凑。

B.词的上阕写与故人久别重逢的相聚之欢,但欢不掩悲;词的下阕抒写才相逢又分手远去的悲苦心情。

C.“未成云雨梦,巫山晓”,意思是说:

与久别之人还未能很好地再续前缘,就被无情的黎明破坏了。

D.词人寓情于景,心情凄凉,摧人心肝:

千里作远别,已令人心痛肠断;穿行于关山古道之间,回头怅望京都高城已不可见。

E.“满怀离恨,付与落花啼鸟”运用典型的移情手法,把离情别恨交付给落花,交付给啼鸟,无可奈何中又见词人开朗的性格。

15.简要赏析下阕前五句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6分)

答:

III.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浪淘沙

邓剡①

疏雨洗天清。

枕簟凉生。

井桐一叶做秋声。

谁念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

梦断古台城。

月淡潮平。

便须携酒访新亭②。

不见当时王谢宅,烟草青青。

[注]①邓剡:

南宋庐陵(今江西吉安)人,追随文天祥抗元。

南宋灭亡,与文天祥一道被俘押赴北上,本词为因病羁留建康(今江苏南京)时所作。

②新亭:

在今南京市南,据史料记载,西晋灭亡后士大夫们经常相邀到此哀叹相慰。

14.下列对本词思想内容与艺术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词以“疏雨洗天清”简淡起笔,通过描写秋雨疏落、一洗天地的景象,奠定了全词清新爽朗的情感基调。

B.“枕簟凉生”是写此时已从夏季转入秋季,暑退寒来本是自然节序,但一个“生”字却写出了词人是从枕簟渐生凉意的触感中感知到秋的到来。

C.“井桐一叶做秋声”一句,既是报秋,又勾起了对自己身世的感叹,将景物的萧条与心境的衰颓熔铸一体。

D.“谁念客身轻似叶”是通过设问、比喻手法写出词人由秋叶轻飘联想到身世飘零,道尽了去国离乡、无人顾念的凄苦。

E.“千里飘零”不仅写出了词人被押赴北上时远离故土的凄凉,更表达了独自羁留建康的孤苦与个人命运的不可把握之感。

15.词的下阕是如何表达词人的思想感情的?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

答:

IV.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摊破浣溪沙·咏桂花

李清照

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

风度精神如彦辅①,大②鲜明。

 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麄生。

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

[注]①彦辅:

西晋时期著名清谈家,他以个性鲜明和超凡脱俗、高风亮节闻名。

②大:

一作“太”。

14.下列对本词思想内容与艺术手法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开头两句中的“轻”与“重”是相对的,作为黄金无疑是重的,但能揉而破之化为飞入翠叶丛中的万点黄花,不论在事实上还是感觉上都是轻柔的。

B.词中的“大鲜明”三字是褒扬之词,不论是花中仙品——桂子,还是“人之水镜”——乐彦辅,都有着十分鲜明的个性。

C.词的末句“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却无情”三字暗含了作者对桂花的抱怨和不满情绪。

D.词的下阕主要运用了拟人手法,进一步写出桂花的高雅,重在随感,带有较为浓郁的主观感情色彩。

E.这是一首咏花词,咏花而志不在花,只是借花形、花态、花性挥发开去,抒引出词人胸中的万千感慨。

15.这首词刻画了怎样的桂花形象?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V.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感旧

陆游

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

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

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

奇士[注]久埋巴峡骨,灯前慷慨与谁同?

[注]指陆游在巴蜀结识的好友独孤策,此时已故去十年。

14.下列对本诗思想内容与艺术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回忆当年,紧扣诗题,其中上联的“揖”字生动描摹动作,写出了诗人年轻时儒雅谦恭的形象。

B.颔联在形式上对仗工整,体现了律诗典型的音韵之美;在内容上对比鲜明,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C.颈联中诗人写自己在梦中回到昔年纵横驰骋的边塞,借梦寄情,表达了对戎马生涯和塞外奇绝风光的深情怀念。

D.尾联使用反问的手法,表达了内心强烈的感情,同时也让读者感知到慷慨豪迈、卓尔不群的故友形象。

E.本诗整体风格苍凉悲壮,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全诗所表达的沉痛情感有关,也与诗人所选取的典型形象相关。

15.作品中的诗人有哪些形象特征?

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6分)

答:

VI.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南涧中题①

柳宗元

秋气集南涧,独游亭午时②。

回风一萧瑟,林影久参差。

始至若有得,稍深遂忘疲。

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

去国魂已远,怀人泪空垂。

孤生易为感,失路少所宜。

索寞竟何事,徘徊只自知。

谁为后来者,当与此心期③。

[注]①南涧:

地处永州之南,作者谪居时作。

②亭午:

正午,中午。

③期(qī):

约会。

14.下列对本诗思想内容与艺术手法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句交待了游览的时令、地点,“集”字是纯粹的客观描写。

B.“始至”句写出游览之感,初来这里别有感触,稍入深涧似觉忘了疲惫。

C.“去国”句意思是被贬离京后,神情恍惚,怀人不见而有泪空垂。

D.回旋的风“一萧瑟”,碧树的影“久参差”,是从听觉上写出了风与影的和谐。

E.结句表明以后有人迁谪来此,看到此景,或许能真正理解这种落寞心情。

15.苏东坡曾云:

“柳仪曹(柳宗元)诗,忧中有乐,乐中存忧,盖绝妙古今矣。

”说说你对本诗中“乐忧”的理解。

(6分)

答:

VII.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

醉落魄①

范成大

栖鸟飞绝,绛河②绿雾星明灭。

烧香曳簟眠清樾③。

花影吹笙,满地淡黄月。

好风碎竹声如雪,昭华④三弄临风咽。

鬓丝撩乱纶巾折。

凉满北窗,休共软红⑤说。

[注]①此词写于作者归隐石湖后。

②绛河:

天河。

③樾:

交相掩映的树木。

昭华:

古管乐器名,此处指笙。

⑤软红:

即红尘,指热衷于功名利禄的人。

14.下列对本词思想内容与艺术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词的第一句以飞鸟归林栖息暗示时间已是夜晚,此时天河中的星光在雾霭中时隐时现,闪烁不定。

B.“烧香曳簟眠清樾”句写出了词人于清荫之下,点燃香炉,展开竹席,独自享受夜晚的宁谧清凉的情景。

C.“昭华三弄临风咽”,“弄”有两层意思,一指玩耍,把玩,又指一曲为一弄。

咽,谓箫声幽咽,如泣如诉。

D.“鬓丝撩乱纶巾折”一句,侧面写出了词人的形容枯槁,其中“撩乱”“折”又与“好风”“临风"相呼应。

E.词中的花影、月色与音乐相映相衬,眼前景、耳边笙与词人的心中情相契相合,可谓情景交融,意蕴悠长。

15.“好风碎竹声如雪”一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请赏析此句的妙处。

(6分)

答:

VIII.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①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

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

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②。

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

荆楚路,吾能说。

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

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

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①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年)冬,时作者罢居上饶。

②相如檄:

司马相如有《喻巴蜀檄》,此借喻安抚民心。

14.下列对本词思想内容与艺术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开篇入题,点明蜀道艰险与行客身份,言浅情深,意境高远。

B.“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两句表明作者对友人以多病之躯远赴蜀地的忧虑牵挂,表达不忍离别之意。

C.“儿女泪,君休滴。

荆楚路,吾能说”承上启下,劝勉友人不必伤别,引出下文对荆楚风光的描述。

D.“赤壁矶头千古浪”化用苏轼词句,表达了诗人希望友人要像苏轼那样胸怀壮志,入蜀建一番功业。

E.“梅花”“雪深”点明友人入蜀时间,同时也以梅花比喻自己和友人之间高洁不渝的真情,余味悠远。

15.“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IX.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青玉案·邻鸡不管离怀苦

黄公度①

邻鸡不管离怀苦,又还是、催人去。

回首高城音信阻。

霜桥月馆,水村烟市,总是思君处。

裛②残别袖燕支雨③,谩留得、愁千缕。

欲倩归鸿分付与。

鸿飞不住,倚阑无语,独立长天暮。

[注]①黄公度,福建人,此时在泉南任职期满,秦桧假借君命令他速回都城临安。

②裛yì,沾湿。

③燕支雨,夹着胭脂的泪水纷落如雨。

14.下列对本词思想内容与艺术手法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句运用了拟人手法,以对报晓邻鸡的埋怨表明自己不愿离开的心情。

B.词中“霜桥月馆,水村烟市”以想象虚写时空变换转移,极富形象性。

C.“愁千缕”表面指奸相当道前途未卜之忧,深层是离开家乡亲友之愁。

D.词的结尾意境深远,词人将难言之隐、入骨之痛都寄寓在独立不言中。

E.本词词风柔美,格调闲雅,缠绵悱恻,显示出婉约词含蓄细腻的特点。

15.“欲倩归鸿分付与,鸿飞不住。

”该句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6分)

答:

X.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寒食江州满塘驿①

宋之问

去年上巳洛桥边,今年寒食庐山曲。

遥怜巩②树花应满,复见吴州③草新绿。

吴州春草兰杜芳,感物思归怀故乡。

驿骑明朝发何处,猿声今夜断吾肠。

[注]①满塘驿:

江州的一个小驿站,是宋之问被贬钦州过江州时停驻的地方。

②巩,即巩县,在洛水西岸,是洛阳的东大门,世称“东都锁钥”。

③江州古属吴地,故诗中称江州为吴州。

14.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寒食节为清明节后一日,在这一天需禁烟火,只吃冷食。

B.首联虽只字未提遭贬之事,但通过“洛桥边”与“庐山曲”的对照,失意之态清晰可见。

C.颔联作者触景生情,眼见京洛之地此时已然满树繁花,作者不禁,心生怜爱。

D.颈联先重复“吴州春草”以承上启下,引出思归之情,直抒胸臆,感情深沉痛楚。

E.本诗前四句以乐景衬哀情,感慨今日的沧桑,语言平淡朴实,流露出遭贬南行的惆怅。

15.这首诗的尾联跟李白《早发白帝城》以及郦道元《三峡》结尾一段,都写到猿声,但所起的作用不同,请分别简要分析。

(6分)

答:

XI.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冬至留滞舒州有怀岁旦泊舟平江门外①

曹彦约②

舒郡惊冬节,吴门忆岁时③。

天寒城闭早,冻合水行迟。

再拜为兄寿,同声念母慈。

穷年终是客,至日始题诗。

[注]①舒州:

位于安徽省西南部、皖河上游。

岁旦,一年的第一天。

②曹彦约,南宋大臣,诗人,江西人。

③吴门:

指苏州或苏州一带,即诗题中的“平江门外”。

岁时:

每年一定的季节或时间,此指春节。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及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诗歌标题中的“冬至”交代了诗人写这首诗的时间,“留滞舒州”点明了这首诗的写作地点及缘由。

B.诗歌第三、四句写诗人回忆去年在吴门时,城门早早关闭,江面结冰,回家的行程被延误的情景。

C.诗歌第五句中的“再拜”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是指拜两次,诗中表达的是诗人对兄长的敬意。

D.最后两句写诗人想到自己身在异乡,又处于贫寒之中,时至冬至,思念之情顿起,写下了这首诗。

E.这首诗采用了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将对往事的回忆和现实的担忧融为一体,扩大了诗歌的内涵。

15.诗眼指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某个字,本诗第一联中哪个字是诗眼?

它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6分)

答:

XII.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南轩松

李白

南轩有孤松,柯叶自绵幂。

清风无闲时,潇洒终日夕。

阴生古苔绿,色染秋烟碧。

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

14.下列对本诗思想内容与艺术手法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诗开头就写它是一棵“孤松”,接着又写它的枝叶繁茂,塑造出郁郁苍苍、古朴高洁的松树形象。

B.诗的首联运用衬托手法,描绘出一幅松树苍劲挺拔、枝叶稠密、四季常青、昂首天外的壮丽景致。

C.颔联运用“清风”“潇洒”“日夕”等有巨大气势或大起大落的动词,使诗意具有迅猛阔大气势。

D.颔联写风吹劲松,更觉松树苍劲,为下文期盼“孤松”向往着“直上数千尺”的凌云之势做铺垫。

E.颈联通过对松树恶劣环境进行描写,来烘托松树的高大苍翠,“染”将景物都着上了宜人的色彩。

15.诗歌的尾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赏析。

(6分)

答:

〖诗歌专项训练第二组〗

I.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被檄夜赴邓州幕府

[金]元好问

幕府文书鸟羽轻,敝裘羸马月三更。

未能免俗私自笑,岂不怀归①官有程。

十里陂塘春鸭闹,一川桑柘晚烟平。

此生只合田间老,谁遣春官②识姓名?

[注]①“岂不怀归”出自《诗经·小雅·出车》。

②春官:

指礼部,礼部执掌人才推荐、选拔、考试诸事。

14.下列对本诗思想内容与艺术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句中“鸟羽轻”意义双关:

征召文书上插有鸟羽,表示紧急;文书传送快,如同飞鸟一般的迅疾。

B.“敝裘羸马月三更”,紧承首句,“月三更”更是扣紧题目中的“夜赴”,写出了诗人连夜赶路的情景。

C.“未能免俗私自笑”,通过细节描写,传神地写出诗人被官府征召后不可抑制的满足与喜悦之态。

D.第二联中“官有程”三字,直接点明官府征召有期限要求,诗人接到文书后,不得不日夜兼程,向邓州进发。

E.本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