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37 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教案教学设计 1.docx
《新教材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37 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教案教学设计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37 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教案教学设计 1.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教材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37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教案教学设计1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3.7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教案教学设计
7.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
【教材简析】
经过一段时间的天气观察和记录,学生已经在天气日历中记录了很多天气信息。
本节课要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帮助学生认识天气,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聚焦板块,通过展示天气日历,思考总结我们该从哪些方面去整理和总结天气日历,为后续分配统计任务做好铺垫。
探索板块,主要是通过学生活动,总结整理天气日历中的各项信息。
通过探索活动学生会发现,一段时间内的天气情况变化是具有一定规律的。
“天气”单元中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是学生学会收集、记录和解释自学习本单元以来将近一个月的当地天气信息。
本课即是对学生记录的天气数据进行整理、加工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恰当的解释。
这种解释实际上是对这一段时间里当地天气情况的概括。
例如,统计数据可能表明在这一段时间里有20天晴天,4天少云,6天阴天。
用这些数据学生可能形成这样一个陈述:
在我们学习“天气”的这段时间里,大部分时间是晴天。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6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天气信息包括测量气温、降水量、云和风等内容,经过一段时间的天气观察和记录,学生已经在天气日历中记录了很多天气信息。
但是,学生所记录的信息数量较多且零散,缺少整理和分析。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天气是不断变化的,天气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2.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一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3.气候和天气的概念不同,气候是一个地区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科学探究目标
统计、分析“天气日历”上收集到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对天气情况进行解释。
科学态度目标
感受到长时间进行科学观察和记录的重要意义。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并意识到天气的变化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休戚相关。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难点:
分析、概括天气变化的规律。
【教学准备】
教师:
多媒体课件,四种天气信息的汇总表、学生用统计表、杭州地区8月份的天气记录表、气温统计图、降水量柱状图、农事活动资料、二十四节气图。
小组:
天气日历、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焦:
揭示课题(预设8分钟)
[材料准备:
学生自己记录的天气日历]
1.提前在教室布置一些学生的天气日历,课上观摩学习。
提问:
你认为张贴的天气日历有什么值得学习的优点?
自己的天气日历有哪些地方可以改进?
(预设:
有的同学记录信息有缺少,其他同学补充。
有的同学还关注到空气质量等其他因素,可以作为补充。
)
2.出示气象学家的天气日历,小组对比学习,讨论。
3.提问:
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去整理和总结天气日历呢?
(预设:
云量、风力、风向、降水量、气温等)
4.揭示课题:
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板书)
二、探索:
天气情况的统计(预设10分钟)
[材料准备:
杭州地区8月份的天气记录表、气温统计图、降水量柱状图,学生活动手册]
1.每个小组分发数据材料(杭州地区8月份天气记录表、气温统计图、降水量柱状图)
2.组内学生分配任务,相互合作,统计整理杭州地区8月的各项天气数据,观察体会其中的变化。
3.出示活动手册第12页,明确统计要求,记录数据。
三、研讨:
整理发现(预设15分钟)
[材料准备:
学生活动手册]
1.学生反馈交流:
各项天气因素的数据分析。
2.提问:
在我们的记录中,有多少天是晴天?
多少天是阴天或多云?
哪一种天气最多?
这段时间里刮风的天气多吗?
主要刮的是哪个方向的风?
通常刮大风还是微风?
这一个月的降水量有什么特点?
气温有什么特点?
3.提问:
经过统计和分析,我们怎样描述这段时间的天气变化?
你们这样分析的理由是什么?
4.说一说这段时间里,天气对我们的生活都造成了哪些影响。
4.播放图片:
四季如春的云南风景、长年炎热的撒哈拉沙漠、冰天雪地的南北极、四季分明的杭州
5.提问:
观察这四个地方一年的天气变化,你有什么发现?
6.小结:
地球上有的地方一年四季变化分明,有的地方四季如春,也有的地方常年干旱。
一个地方长期的天气平均状况叫气候。
四、拓展: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预设7分钟)
[材料准备:
二十四节气图]
1.播放视频:
二十四节气歌
2.分发二十四节气图(每小组一份),教师简单讲解二十四节气来源: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
它在我国传统农耕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我国古代人民对天文、气象进行长期观察、研究后的产物,其背后蕴含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
二十四节气中既有表现寒暑往来物候变化的,也有反应气温高低降雨状况的。
古人通过它能够直观、清楚地了解一年中季节气候的变化规律,以此掌握农时,合理安排农事活动。
它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
二十四节气于上古时代便确立,是干支历中用以表示表示季节、物候、气候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它是上古时代农业文明的产物。
【板书设计】
7.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
观察信息:
云量、降水量、温度、风(风速、风向)
一个地方长期的天气平均状况叫气候。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表格中的统计在学生活动过程中记录,边活动边记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录习惯。
2.表格下面的填空,需要在学生通过统计并理解数据,分析这段时间的天气变化之后,再研讨归纳后填写。
【作业设计】
1.把天气日历中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整理、总结和分析,将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某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
2.在一个月的“日期—气温”柱状图中,我们可以找出这个月的最高、最低气温,但无法计算出这个月的平均气温。
()
3.我们可以像统计云量的变化那样,对天气日历中所有的风向和风速的变化信息进行整理。
()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3.2认识气温计教案教学设计
2.认识气温计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三上《天气》单元的第二课时。
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学生明确了本单元的学习主题,对天气现象有了粗浅的认识;对天气的变化有了一些直观的感受;意识到天气影响着他们的生活。
本节课转入对“气温”这一具体的天气特征的观测,重点是气温计的研究与认识。
聚焦部分,先直述“太阳可以使地球变热”,从宏观的视角,理解太阳热量与气温的关系,然后聚焦问题:
用什么工具去测量气温?
探索部分,安排三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是认识气温计。
通过对气温计的观察,知道气温计一般与水温计一样,它由液泡、液柱、刻度、单位符号等部分组成,气温的常用单位是“℃”,读作“摄氏度”。
需要注意的是:
《水》单元有过温度计的使用,但并没有强调掌握使用方法。
而在这一单元,则要求学生会正确使用气温计。
第二个活动是利用气温计模型练习读数。
气温计读数对小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的,特别是零下的读数。
利用气温计模型,这解决了实测过程中液柱升降变化难控制的问题,也可以在短时间内多次练习不同数值的读数。
第三个活动是观察其他温度计。
通过观察活动让学生认识到,除气温计外,还有水温计、体温计、电子温度计、金属温度计等很多不同类型的温度计,不同的温度计有不同的应用场景。
这部分内容只是简单的了解,不需要做深入的分析。
研讨部分有2个问题。
针对第一个问题,可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在读数中的困难,重点在于学生碰到的读数困难和不规范做法提出解决办法,从而归纳出气温计正确的读数方法和记录方法。
针对第二个问题,让学生认识到气温计测量获得的准确数据让我们描述的天气情况更加精准,交流测量数据对描述天气、发现天气变化规律的重要性。
拓展部分主要讨论气温计、水温计、体温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主要观察它们量程的不同,知道不同温度计的结构与它们功能相匹配。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天气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感官的感知,或听家长、天气预报对天气的描述。
他们没有进行过科学工具对天气的一些基本特征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活动。
气温计是测量气温的专用工具,使用气温计可以测量周围空气的温度,可以知道我们所在区域的气温。
学生在《水》单元中已经学习了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并用温度计测量过水的温度。
本课将在此基础上利用气温计模型练习并掌握气温计的正确读数方法。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气温计是测量气温的专用工具。
2.“℃”是气温的常用单位,读作"摄氏度"。
科学探究目标
利用气温计模型练习并掌握气温计的正确读数方法。
科学态度目标
对运用气温计测量气温感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懂得工具的使用能提高观测气温的精确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利用气温计模型进行多次练习,掌握气温计的正确读数方法
难点:
掌握零下温度的正确读数。
【教学准备】
教师:
多媒体课件。
小组:
每两人一支气温计、每四人一个气温计读数练习模型、学生活动记录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焦:
揭示课题(预设3分钟)
1.课件出示:
太阳的图片。
提问:
太阳对我们地球而言,有什么作用?
(预设:
太阳可以放出热量。
)
2.交流:
太阳可以使地球变热,通过之前的学习我们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那么大气的冷热程度我们叫什么呢?
(预设:
气温。
)
3.交流:
地球上的气温都是一样的吗?
提问:
用什么工具去测量气温?
(预设:
气温计。
)
4.测量温度的仪器叫温度计。
测量气温的仪器叫气温计,又叫寒暑表。
顾名思义,测量体温的叫体温计,测量水温的叫水温计。
5.在《水》单元我们学习过温度计的使用,那么气温计的基本结构有哪些?
如何读数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下气温计。
揭示课题:
认识气温计(板书)。
二、探索:
气温计的结构认识和读数(预设20分钟)
(一)认识气温计的结构
[材料准备:
每两人一支气温计、学生活动手册]
1.两人一小组分发气温计,明确实验要求,请学生观察气温计,并提问:
温度的单位是什么?
气温计有哪些结构?
2.出示活动手册第9页的第一个活动,小组讨论并进行记录。
邀请一小组同学上讲台用手指一指,说一说气温计的结构。
请其他小组补充不足之处。
学生可以边讨论边完成活动1。
3.小结:
气温计由液泡、液柱、刻度和单位符号四部分组成。
温度的单位有摄氏度和华氏度,℃是温度的常用单位,读作“摄氏度”。
4.根据讨论结果改进活动手册第9页活动1的记录。
(特别强调:
观察气温计时,老师要提醒学生气温计是一个非常容易破损的玻璃仪器,一定要小心拿放,尤其要避免气温计碰到坚硬的物体或掉落到地上,如果气温计破碎,务必要告诉老师来处理)
(二)利用气温计模型读数
[材料准备:
每两人一个气温计读数练习模型、学生活动手册]
1.出示气温计,思考:
我们已经认识了气温计的结构,今天的气温是多少呢?
要怎么读呢?
2.请一位同学上来读一读今天的气温。
说说读数的方法。
3.交流:
气温计上最低气温是多少?
最高气温是多少?
每一大格被分成几小格?
一大格和一小格分别代表什么意思?
4.气温计在读数时有什么方法呢?
PPT出示使用气温计的方法:
零刻度,读数起;
向上数,摄氏几;
向下数,零下几。
5.PPT出示三幅气温计的示数图(零上温度一幅、零摄氏度一幅、零下温度一幅),让学生分别表示读作、写作,并在本子上写一写,请三位同学上黑板写。
6.分发气温计模型,要求组内的一位同学用模型表示出50C、420C、00C、-50C、-420C。
另一位同学帮忙检查是否表示正确,而后再交换任务,用气温计模型表示出更多的温度。
7.出示活动手册,完成第9页活动记录2。
三、研讨:
交流与发现问题(预设5分钟)
1.学生反馈交流:
在读气温计时遇到了什么问题?
需要注意什么?
2.运用气温计测量温度对我们描述天气有什么帮助?
四、拓展:
观察其他温度计,比较气温计、体温计、水温计(预设12分钟)
1.提问:
水温计、气温计都属于温度计,温度计还有哪些类型呢?
PPT出示:
水温计、体温计、电子温度计、双金属温度计、红外线温度计等很多不同类型的温度计。
2.PPT出示三幅图:
气温计、体温计、水温计,提问:
观察气温计、体温计、水温计,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3.小组讨论,请2-3位同学说说他们的发现。
4.小结:
气温计、体温计、水温计在量程上有很大不同,不同类型的温度计有不同的应用场景,不同的结构与它们的功能相匹配。
5.作业:
老师在校园的一棵大树下悬挂了一个气温计,明天请每组组长记录一下五个时间点的温度,填在记录单上。
教室外某一处一天中气温的变化记录表
日期:
____地点:
______小组:
____
测量时间
气温(℃)
早晨(8:
00)
第二节课后(10:
00)
中午(12:
00)
第六节课后(14:
00)
傍晚(16:
00)
【板书设计】
2.认识气温计
结构:
液泡、液柱、刻度、单位符号(0C)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气温计的结构在学生小组讨论过程中,边讨论边填写,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小结后进行必要的修改。
2.气温计读数的填写需要在教师对气温计读数技巧进行讲解,学生利用气温计模型练习读数活动之后进行,作为书面诊断。
【作业设计】
1.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性质制成的。
2.在图中标出气温计对应的结构。
3.分别写出以下四个气温计的读数。
()()()()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3.6观察云教案教学设计
6.观察云
【教材简析】
《观察云》一课需要到室外组织学生开展观察活动,因此教师可根据天气情况随时调整教学时间,最好选择晴天或云团清晰的多云天气。
观察云的活动是让学生知道气象学家区分晴天、多云天和阴天的标准。
把天空当成一个圆面,平均分成四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这个圆面内,如果云量不超过圆面的1/4,就是晴天;如果云量不超过3/4,就是多云;如果云量超过3/4或覆盖了整个圆面,就是阴天。
在观察天空中的云时,应按照这个标准将观察到的结果记录在“天气日历”上。
对云进行分类的活动,是通过阅读教科书了解气象学家区分积云、层云和卷云的方法,思考气象学家是按什么来给云分类的。
判断当天天空中出现了哪几种云,并提醒学生可以在今后的“天气日历”上记录观察到的云的类型。
【学情分析】
天空中漂浮的云实际上是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云的形状千姿百态。
云的形状和多少能告诉我们有关天气的许多信息。
从第1课开始,学生每天在收集天气数据完成“天气日历”的同时,其实已经在观察云。
他们用晴天、多云、阴天来描述并记录对云的观察。
在观察过程中,他们一定对天空中云的多少、形状等产生兴趣,他们也已经意识到不同的云将给我们带来不同的天气。
在这一课中,学生将通过一段时间内的观察对云的形状和云量的问题作深入的研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根据云的形状一般可以分为积云、层云、卷云三大类。
2.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天和阴天。
科学探究目标
1.学会通过图文记录对比资料,根据云的形状判别云的三类形态。
2.根据云的多少区分为晴天、多云天和阴天,并用简图进行记录。
科学态度目标
在对云的研究中能保持浓厚的兴趣,在课外认真完成“天气日历”中关于云的观察。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天气变化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
难点:
根据云的形状判别云的三类形态。
【教学准备】
教师:
选择有云的天气上课;多媒体课件,准备各种云的图片和视频。
小组:
1个硬纸板制成的圆面(直径约30厘米)、一些薄的白纸。
学生课前对云进行观察,学生活动记录册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1.提问:
今天天气怎么样?
是晴天、阴天还是多云?
2.提问:
你们认为晴天、阴天、多云是由什么决定的?
云是怎么形成的?
(预设:
云是空中的小水珠或者小冰晶。
)
3.提问:
怎么观测云呢?
揭示课题:
观察云(板书)
二、探索:
(云的分类和云量,预设25分钟)
[材料准备:
学生课前观察云的记录纸]
1.课前布置学生观测云,并且画了观察到的云的形状,让学生分享自己曾经观察到的云。
教师将学生画的云贴在黑板上。
(建议:
如果学生作品过多不便分类,教师也可事先对作品进行挑选。
)
2.学生根据不同形状的云的照片,尝试给云进行分类
3.教师通过投影介绍各种云的形状、特点,重点介绍三类云:
大团堆积的云(积云)、均匀成层像雾的云(层云)、纤维或羽毛状的云(卷云)的形状、特点,并了解它们对天气的影响。
教材中没有出现积云、层云和卷云的名称,为了表述方便,跟科普读物对应,教学时应该可以使用这三个名称。
4.将学生画的云进行分类。
5.介绍区分云量多少的方法:
把天空当成一个圆面,平均分成四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这个圆面内,如果云量不超过圆面的1/4,就是晴天;如果云量不超过3/4,就是多云;如果云量超过3/4或覆盖了整个圆面,就是阴天。
(以上要通过估计的方法来区分。
)
6.教师通过投影展示几种天空,让学生试着判断它的云量。
7.把学生带到室外观察云,注意提醒学生不要直视太阳。
用简图记录云的形状,和教科书中的图片进行比对,初步判断它是哪一类云。
(建议可以指定一块天空的区域进行记录,方便学生后续的讨论)
8.室外观测云量,在活动记录册中记录云量。
三、研讨:
实验发现(预设10分钟)
1.展示记录的云图,试着给今天观察到的云进行分类。
2.小组讨论:
今天云量如何?
属于哪种天气?
3.提问:
云的变化和天气变化有什么样的关系?
和人们的生活又有什么样的密切关系呢?
【板书设计】
6.观察云
云的分类云量
积云层云卷云晴天多云阴天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本课的活动手册有两处需要记录:
一是画一画观察到的云,判断这是什么云。
二是观测今天的云量并记录。
第一个记录可以指定一块天空的区域进行记录,方便学生后续的讨论。
【作业设计】
1.气象学家通常把云分为积云、层云、卷云三类。
()
2.天气符号“
”表示的天气是()。
A.晴天B.阴天C.多云
3.下列图形表示阴天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