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总结14章.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846207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8.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心理学总结14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普通心理学总结14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普通心理学总结14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普通心理学总结14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普通心理学总结14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普通心理学总结14章.docx

《普通心理学总结14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心理学总结14章.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普通心理学总结14章.docx

普通心理学总结14章

第一章:

心理学:

心理学是一门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有关系的边缘学科。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与行为关系的科学。

研究对象:

①心理共性(心理过程)

②特型性(个性)例如:

气质、性格

心理学的产生:

1879年,德国的哲学教授、生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把研究自然科学使用的方法用于心理学研究,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心理学才从哲学的范畴中走出来。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心理现象可分为两个方面:

①心理过程(探讨人的心理的共同性)

②个性心理(探讨人的心理的差异性)

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心理过程情感过程(情绪和情感)注意

意志过程

心理现象

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

个性心理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个性的自我调控(自我意识)

心理现象的结构

心理过程:

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具体而言,是指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在一定的时间内个体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

心理过程包括三个方面:

①认知过程(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例如:

记忆习惯、记忆方式、记忆曲线}、想象、思维等过程)

②情感过程

③意志过程

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并不是孤立的,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个性心理:

是一个人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个性心理分为三方面:

①个性倾向性(主要表现在对认识和活动对象的趋向性和选择性上,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理想、信念、世界观等)

②个性心理特征

③个性的自我调控系统

个性心理特征:

是在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点,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个性的自我调节系统是以自我意识为核心,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态度和认识,体现着个体的成熟度。

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评价、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等成分。

科学心理学的产生:

哲学、生理学、生理学对科学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

哲学对心理学的影响:

①法国的笛卡儿:

提出反射的概念,心身二元论(认为身和心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本原,但身心可以互相影响,即所谓的身心交感作用)

②英国的洛克:

经验主义、白板说(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和塑造)、提出联想的概念

生物学对心理学的影响:

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的著作《物种起源》提出了“生物进化论”有很多观点(例如:

遗传、环境、适应、个体差异等)都成为后来科学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生理学对心理学的影响:

柏林大学教授缪勒提出了“神经特殊能量说”。

赫尔姆霍兹对人的颜色视觉进行的深入研究后提出了色觉理论,另外还提出了听觉理论。

费希纳首创用实验的方法将物理刺激的变化转化为心理经验的过程,发现了物理量与心理量间的函数关系。

心理学的任务:

①描述和测量人的心理

②解释和说明人的心理

③预测和控制人的心理

心理学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

①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能丰富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原理

②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帮助人们正确认识自己的精神世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③心理学的研究有助于邻近学科的发展

2、实践意义:

①有助于提高教育和教学质量

②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③有助于做好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

④有助于提高司法的公正性和效率

⑤有助于个体的身心健康和提高医疗效果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①客观性原则

②发展性原则

③系统性原则

④教育性原则

2、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

①观察法:

是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被试的行为活动,作出详尽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判断其心理活动的方法。

②实验法:

按照实验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去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可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③测验法:

也叫心理测验,是研究者运用心理测量的工具对人的心理和行为进行定量评价的方法。

测验的种类很多,按照人数可分为个别测验和团体测验,按照测验目的可分为智力、特殊能力、创造能力、人格测验等等。

④调查法:

是指同时向一个总体的有代表性的样本问一些同样的问题。

被问问题的人称为调查的回答者。

常用来了解个体和群体的基本情况。

⑤个案研究法:

对单一研究对象的某个或某些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研究的方法,也称个案法。

PS:

上述心理学研究方法各有其优点和不足之处,因此在研究复杂的现象时,需要多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使之相互补充和验证,才能获得全面可靠的材料,揭示心理活动的规律。

心理学的七大流派:

学派名称

代表人物

产生时间、国家

产生标志、特点

主要观点

优、缺点

构造主义学派

冯特

铁钦纳

19世纪末

德国

开创了实验心理学

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意识经验、强调意识的构成成分

优:

拜托了思辨的羁绊,走上了实验研究的道路,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缺:

“纯内省”“纯科学”的分析,严重脱离实际,又羁绊了心理学的发展

机能主义学派

詹姆斯

杜威

19世纪末

美国

与构造主义相对立

主要研究意识,但把意识看做川流不息的过程,强调意识的作用与功能

优:

主张把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扩大到动物、儿童、教育、差异心理等方面,应用广泛

行为主义学派

华生

1913年

美国

论文《行为主义者所见的心理学》

主张研究行为而不是意识,认为应从可观察到的刺激和反应方面去研究

刺激—反应(S—R)作为解释行为的公式

优:

坚持客观研究法面向生活,对心理学走上客观研究的科学道路起到了积极作用

缺:

否定对人心理、意识的研究,把人与动物等同起来,分析行为的机械主义观点又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格式塔学派

魏特海默

苛勒

考夫卡

1912年

德国

强调整体性

主要研究知觉和意识的组织过程,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

优:

重视整体的观点和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以及创造性思维,具有辩证法的因素,为之后的知觉心理学和学习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精神分析学派

弗洛伊德

1900年

奥地利

理论主要来源于治疗精神病的临床经验

重视异常行为的分析,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潜意识(无意识)现象

本能说、泛性论、人格结构论

优:

扩大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并发现了某些重要的心理病理规律

认知心理学派

奈瑟

20世纪50年代中期

《认知心理学》的出版

广义:

凡是研究人的认识过程的都属于认知心理学

狭义:

是信息加工心理学,指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和术语,通过与计算机相类比,用模拟、验证等方法来研究人的认知过程

优:

与计算机科学相结合产生了人工智能,与神经科学的结合产生了认知神经科学,这些研究有望成为21世纪心理学发展的主流。

人本主义学派

马斯洛

罗杰斯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

第三势力心理学

认为应以正常人为研究对象,研究对人类进步富有意义的现实问题,注重人的独特性和社会性

优:

强调研究人,和过去一直排除在心理学研究范围之外的人类信念和价值问题

缺:

理论主要来自思辨和推测,不能用实验加以证明,或许为了证明这些理论会催生一个新的方向

第2章:

心理的实质

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神经系统主要由两种细胞组成:

①神经细胞(又称神经元)

②神经胶质细胞

神经元(神经细胞)的组成:

细胞体、轴突、树突

功能:

接受刺激、传递信息、整合信息

过程:

通常树突和细胞体接受传来的信息,细胞体对信息进行整合,然后通过轴突将信息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或效应器。

神经元的分类:

根据形态和功能特征:

分为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联络神经元

神经兴奋的方式——神经冲动:

神经元受到刺激并产生兴奋是一种对刺激的反应能力,表现形式为神经冲动。

神经冲动传导是一种生物电方式传导。

神经元之间的联系——突触:

一个神经元不能单独执行神经系统的功能,神经元之间必须相互联系,构成复杂的通路。

突触是控制信息传递的关键部位,它的特殊结构分为三个部分:

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突触的信息传递主要是通过生物化学递质完成的。

小脑

脑间脑

中枢神经系统大脑

脑干

神经系统脊髓

脑神经

躯体神经

脊神经

周围神经系统

植物性神经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条件反射学说:

反射:

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活动方式,是中枢神经系统对有机物内外刺激所作出的有规律的应答性反应。

反射弧:

执行反射的全部神经结构叫做反射弧。

包括五个部分:

感受器、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反射可以分为两类:

①无条件反射:

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反射,是机体和环境之间的比较恒定的联系,包括无条件觅食反射,无条件防御反射和无条件朝向反射。

②条件反射:

是高等动物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训练而形成的反射,它是个体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环境的变化而暂时建立起来的神经联系。

条件反射又分为:

①经典型条件反射:

是指一个原来并不能引起某种本能反射的中性刺激物,由于它总是伴随某个能引起该本能反射的刺激物出现,如此多次重复后,这个中性刺激物也能引起该本能反射。

巴甫洛夫称这种反射为条件反射或条件作用,后人称之为经典性条件反射或经典性条件作用。

②工具性条件反射:

又称操作性条件反射,是指在一定刺激情境中,如果动物的某种反应的后果能满足其某种需要,则以后它的这种反应出现的概率就会提高。

它是有机体在后天生活过程中经学习而形成的一种反应形式。

由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根据白鼠和鸽子实验而提出。

两种信号系统:

客观环境中的刺激可以分为两种性质不同的信号刺激物,与此相应存在着两种信号系统,即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

第一信号:

是指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具体的条件刺激。

由具体事物及其属性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一信号系统。

第二信号:

是指人类使用的言语、文字、这种言语和文字是具体事物或刺激物信号的信号,对第二信号发生反应的大脑皮层机能系统叫做第二信号系统。

中枢神经活动的过程和规律:

一、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

①非条件性抑制:

又称无条件抑制,是有机体与生俱来的先天性抑制,包括外抑制和超限抑制。

②条件性抑制:

又称为内抑制,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逐渐习得的抑制,是中枢神经系统高级部位所特有的抑制过程。

主要的内抑制分为消退抑制和分化抑制。

2、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

①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

②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

为什么心理是对脑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

一、客观现实是心理产生的源泉和内容

二、心理是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①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②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积极、能动的反映

3、心理是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

①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的心理产生和发展的唯一途径

②社会实践活动是检验人对客观现实反映的唯一标准

第3章:

注意

注意:

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它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

①指向性

②集中性

注意的外部表现:

①适应性动作

②无关动作的停止

③呼吸运动的变化

注意的功能:

①选择功能

②维持功能

③调节和监督功能

注意的分类:

1、无意注意:

又称不随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影响无意注意的因素:

1、刺激物本身的特点:

①刺激物的新异性

②刺激物的强度

③对象与背景的差异

④刺激物的变化和运动

2、个人的主观状态:

①主体的需要和兴趣

②情绪状态

③过去知识经验的影响

2、有意注意:

是事先有预定目的、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①明确的目的和任务

②排除干扰,发挥意志努力

③稳定的间接兴趣

④合理组织活动

3、有意后注意:

是事先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

注意的品质:

注意范围的大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①知觉对象的特点:

知觉对象越简单,个体的注意范围就越广;知觉对象越复杂,个体的注意范围就越窄。

②主体的知识经验

③个体的心理状态

注意的稳定性:

①注意稳定性的含义:

指在较长时间内,人把注意保持集中在某一种活动或某一对象上。

这是注意品质在时间上的特征。

②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

首先,注意对象本身的特点会影响注意的稳定性。

其次,个体本身的生理特点也影响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配是有条件的:

①活动的熟练程度

②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

注意的转移:

注意转移的快慢与多种因素有关:

①原来注意的紧张度

②新活动或新对象的特点

③个体神经类型的特点

 

第4章:

感觉和知觉

感觉和知觉都是个体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外部属性的反映,两者既有区别又有着密切的联系。

感觉:

是个体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

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个体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是个体选择、组织并解释感觉的过程。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感觉之所以能转换为知觉,依赖于个体的知识经验。

感觉和知觉的关系:

感觉和知觉是紧密联系而又有区别的心理过程。

感觉和知觉的区别:

①反应的内容不同。

感觉是个体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而知觉是个体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②生理机制不同。

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不同的感觉有各自不同的分析器。

而知觉往往是多种分析器同时或相继活动的结果。

③产生的性质不同。

知识经验在感觉和知觉活动中起的作用不同,人的感觉有无知识经验作用均能产生,有知识经验能使感受性更佳敏锐。

知识经验是产生知觉不可缺少的条件。

感觉和知觉的作用:

①感觉和知觉是认识的开端

②感觉和知觉是各种高级心理活动的基础

③感觉和知觉对人的心理活动具有维持和调整的作用,使个体与环境保持平衡。

感觉和知觉的分类:

根据刺激的来源,可把感觉分为:

1、外部感觉:

①视觉

②听觉

③嗅觉和味觉

④肤觉

2、内部感觉:

①运动觉

②平衡觉悟

③机体觉

知觉的分类:

1、空间知觉:

是个体对物体的空间特性的反映。

①形状知觉

②大小知觉

③深度知觉

④方位知觉

2、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是个体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是一种以内脏机体感觉为主的复杂的知觉过程。

人对时间的估计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①与活动内容有关

②与人的情绪状态有关

③年龄、经验的影响

3、运动知觉:

是个体对物体在空间位置移动和速度的知觉,是视觉、听觉、肤觉、平衡觉、机体觉和运动觉等系统协同参与的结果。

①真动知觉

②似动知觉

4、社会知觉:

是对人的知觉,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对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

种类:

①对他人的知觉

②自我知觉

③人际知觉

④角色知觉

社会知觉中的心理偏差:

①首因效应

②近因效应

③晕轮效应

④社会刻板印象

5、错觉:

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

①视错觉:

主要是图形错觉。

大小错觉、方向错觉、线条弯曲错觉、线段长短错觉

②其他错觉:

形状错觉、时间错觉、方位错觉、运动错觉

6、观察:

是知觉的特殊形式,它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主动知觉过程。

观察比一般知觉有更深的理解性,思维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

△感觉和知觉的规律:

感受性:

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受性的高低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

感觉阈限:

是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了一定时间的刺激量。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成反比关系。

绝对感受性:

是人对最小的客观刺激量的感觉能力。

绝对感觉阈限:

刚刚能感觉到的最小刺激量叫做绝对感觉阈限。

差别感受性:

是对两个刺激量强度的感觉能力。

差别感受阈限: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叫做差别感觉阈限。

差别感觉阈限和差别感受性成反比。

(需要细看。

P89)感受性的变化:

1、感觉适应:

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感觉适应。

例如: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2、感觉的相互作用:

同一感觉之间或不同感觉之间由于刺激的相互影响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做感觉的相互作用。

3、实践和练习:

社会生活条件和实践活动也影响着感受性的变化。

人的感受性通过专门的练习也能够提高。

知觉的特征:

1、知觉的选择性:

被知觉的刺激物成为知觉的对象,其余的则称为背景,这种把知觉的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的特性叫做知觉的选择性。

①对象和背景的差别:

对象和背景之间的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从背景中区分出来。

②对象的活动性:

在静止的背景上,活动的刺激物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

③刺激物的新颖性:

新颖的刺激物容易成为人知觉的对象。

2、知觉的整体性:

当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作用于人的感官时,人能够根据知识经验把它知觉为一个整体,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①知觉对象的特点:

相似性法则、连续性法则

②个体的知识经验

3、知觉的理解性:

人在知觉某一客观对象时,不是被动的把知觉对象的特点直接登记下来,而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对知觉对象作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理解性。

4、知觉的恒常性:

是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人对客观事物的知觉映像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

(例如:

亮度、大小、形状、颜色恒常性,它主要是过去经验作用的结果,通常客体是在熟悉的环境中被知觉的,有熟悉的参照物。

它使人能在不同的情况下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反映事物,使人更好的适应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

 

第五章:

记忆

记忆:

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记忆是一切复杂心理活动得以展开的基础,也是知识经验积累的前提和保障。

记忆的分类:

根据记忆的内容不同,分为:

①形象记忆:

是以经历(感知)过的事物的具体形象为对象的记忆。

②逻辑记忆:

也称语词逻辑记忆。

是以文字、概念、逻辑关系为主要对象的记忆。

③情绪记忆:

是以人曾经亲身感受过的情绪、情感体验为对象的记忆。

情绪记忆对行为活动具有动力作用。

④运动记忆:

巩固较慢,但一经巩固下来,遗忘也是相当缓慢的,动作记忆是人的行为活动的基础。

根据信息保持时间的长短,分为:

①感觉记忆:

即瞬时记忆,是指在客观刺激停止后,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的记忆。

感觉记忆的信息保持时间大约为0.25~2秒钟。

②短时记忆:

也叫工作记忆,还有人把它称为电话号码记忆。

编码方式以言语听觉形式为主,也存在视觉和语义的编码。

感觉记忆和短时记忆都是一次性的,经过复习会转入长时记忆。

③长时记忆:

是信息经过一定程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期保留下来的记忆。

编码方式以语义编码为主。

根据记忆过程中意识参与的程度,分为:

①内隐记忆:

指在不需要或有意回忆的条件下,个体的过去经验对当前任务自动产生影响的现象。

内隐记忆的四个特征:

<1>没有任何记忆的目的、要求

<2>不错任何记忆的意志努力

<3>没有采取任何记忆方法34

<4>记忆具有自发性,并带有片面性

②外显记忆:

指需要意识主动参与与提取以往经验的记忆。

其突出特点是强调信息提取过程中的有意识性。

学习中主动进行的记忆一般均为外显记忆。

根据记忆是指向未来还是过去的事件,分为:

①前瞻记忆:

是指对未来要执行的行为的记忆,即对于某种意向的记忆。

②回溯记忆:

是指对于过去所发生事件的记忆。

记忆的品质:

(记忆的品质由以下几点综合衡量)

①敏捷性:

指一个人在识记事物时的速度方面的特征(例如:

同声传译)

②持久性:

是指记忆内容在记忆系统中保持时间长短方面的特征(联系“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③准确性:

是指对记忆内容的识记、保持和提取时是否精确的特征

④准备性:

是指对保持的内容在提取应用时所反映出来的特征

记忆过程的三个环节:

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识记的含义和类型:

①无意识记与有意识记

②机械识记与意义识记

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①识记的目的和任务

②活动的任务和性质

③识记材料的数量和性质

④参与识记活动的分析器

⑤对识记材料的理解程度

⑥意识倾向

保持与遗忘:

保持的含义及变化:

保持是信息的储存,也是暂时神经联系的巩固过程,属于记忆的第二个基本环节

保持的内容在质的方面的变化体现了人脑对记忆信息的重构。

在量的方面的变化表现出两种倾向:

①存储的信息数量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下降,部分内容提取不出或提取错误,产生遗忘。

②记忆的恢复现象,又称记忆回涨。

遗忘的含义及原因:

遗忘:

是指识记过的内容在一定条件下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产生错误的再认和回忆。

遗忘产生的原因:

①消退说

②干扰说

③压抑说

④同化说

⑤提取失败

 

遗忘的规律: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书P111)

影响遗忘的因素:

①学习材料

②对学习的程度

③动机和情绪

再认、回忆:

再认:

是指过去经验或识记过的事物再次呈现在面前时仍能确认和辨别出来的过程。

回忆:

也叫重现。

过去经历过的对象不在主体面前,由其他刺激作用在头脑里重现出来的过程叫做回忆。

影响再认与回忆的因素:

①原有事物或材料识记的巩固程度

②新旧刺激物相类似的程度

③认知方式

④信息的加工水平

⑤回忆的场合

⑥回忆时的情绪状态

⑦联想是回忆的基础

 

第6章:

思维与想象

思维:

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思维的分类:

①直观行动思维

②具体形象思维

③抽象逻辑思维

④逻辑思维

⑤非逻辑思维(也称直觉思维)

⑥集中思维

⑦发散思维

⑧常规思维

⑨创造性思维

思维的过程:

①分析和综合

②比较和分类

③抽象和概括

④系统化和具体化

思维的基本形式:

①概念: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特性的反映

②判断:

是概念和概念之间的联系

③推理:

是一种间接判断

思维的品质:

①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②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

③思维的逻辑性

④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⑤思维的创造性

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①提出问题

②明确问题

③提出假设

④检验假设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①问题情境:

指问题呈现的知觉方式

②动机和情绪状态(中等强度的动机对解决问题更有利,“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③联想与启示(原型启示:

例如飞机的发明是借鉴了飞鸟的原型)

④定势:

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

⑤功能固着:

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的其他功能。

功能固着影响着人的思维,不利于新假设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

⑥人格特征

 

想象: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它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

想象的种类:

①有意想象

②无意想象

③再造想象

④创造想象

⑤幻想

⑥理想

⑦空想

 

第7章:

情绪和情感

情绪和情感:

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区别:

①从需要角度来看,情绪是与有机体生理需要相联系的体验。

而情感是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体验。

②从发生角度来看,情绪发生较早,是人类和动物共同具有的,而情感发生较晚,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

③从稳定性角度来看,情绪带有情境性、不稳定性和易变性等特点,会随着情境的改变或需要的满足而减弱或消失,而情感则带有很大的稳定性、深刻性,不会因情境的改变而改变。

④从表现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