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编写.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845951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36.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编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编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编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编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编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编写.docx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编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编写.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编写.docx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编写

第三单元宇宙

1、地球的卫星——月球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诸多方面同地球不同。

过程与方法:

1、能利用多种渠道搜集有关月球的信息。

2、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并且整理有关的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知道对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尝试对信息的可信度进行判断是必要的。

2、知道科学的进步需要永无止境的科学探索精神。

3、发展对宇宙天文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搜集整理月球的资料,根据资料的特征制作自己的“月球卡”。

【教学难点】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和整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有关月球信息的图片、录像资料、书籍等

学生准备:

课前收集有关月球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离我们地球最近的星球是哪一颗吗?

(学生思考后回答:

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星球,它不停地围绕着地球运动,是地球的卫星。

2、有关月球的诗歌、神话故事有许多,谁能背一首诗或讲一个故事给大家听?

(请几位同学讲故事或者背诗:

《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等故事;《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乌蹄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嫦娥》(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从军行》(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3、谈话:

从这些故事和诗歌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自古以来,人们就特别关注月球。

那么,月球到底有哪些奥秘,人们又是怎样去探索认识月球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地球的卫星——月球》。

(板书课题)

4、阅读课本第46页中的插图,说说在探索月球的历程中,人类观察月球的工具和手段发生了哪些变化?

(梳理板书:

肉眼观察——天文望远镜——探测飞行器——登月考察)

5、讨论:

从这些工具的发展过程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6、师:

对这些工具,你有没有补充的内容,说给大家听听。

7、交流: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对于月球的认识是怎样发展的?

(预设:

人类探月的技术与工具越来越先进;人类对月球的数据勘测越来越精确;人类对月球奥妙的了解越来越多;人类对月球的疑惑也越来越多。

二、制作我的“月球卡”

1、师:

课前让大家收集了有关月球的信息,你们收集到了月球哪些方面的信息?

2、小组内将课前收集的月球资料按照教师给定的方法进行交流和分类整理,教师巡视指导。

(要求:

轮流发言;发言者要说明信息的来源;有冲突的地方要记下来,然后分类整理。

3、各组派一名代表,汇报交流本组收集到的信息。

4、师:

从刚才汇报的情况看,同学们收集的信息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月球的运动;二是月球的基本情况和相关数据;三是月球的地形;四是有关人类登月的故事。

5、下面请大家根据各组交流的情况,完成月球基本信息卡的制作,将有关的信息填写在活动记录中。

(学生活动:

阅读教材中的“月球卡”制作,根据自己或小组内的月球资料,选择所需要的信息,制作自己的“月球卡”。

6、小结:

通过制作“月球卡”,我们发现月球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很多方面与地球不同。

三、拓展延伸

1、在课外进行“月球卡”的展示评价活动。

2、在讨论中产生的分歧是否已经解决?

请大家课后继续搜集更多的有关月球的资料。

板书设计:

1、地球的卫星——月球

一、对月球的探索历程:

肉眼观察——天文望远镜——探测飞行器——登月考察

二、制作月球卡:

月球的运动、基本数据、地形特点、人类登月故事等

教学后记

考虑到这节课的内容主要是引起学生对宇宙知识的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并能通过课外阅读、查找资料等途径收集有关月球的信息,进行整理汇总,最后制作成“月球卡片”,所以,在课前就布置学生们以个人为单位搜集有关月球的资料信息。

教学设计环节上,在了解月球科学知识的同时,我更加着重于对孩子们的探究能力和对信息的分析比较整理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的课前准备还是比较充分的,这就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展开。

在关于月球的信息交流讨论这个环节中,我要求每位同学都要发言介绍,

并且说明信息的来源,其他同学记录听并记录下有冲突的地方;在有关月球的汇报中,我突出强调了两点:

第一,不要收集的材料都介绍,介绍认为对他人最有价值的,每组代表的介绍不超过3分钟;第二,其他同学要认真听,在介绍的时候,要注意,别人介绍过了,你就不要重复。

从同学们认真倾听的状态中,我感觉到,孩子们是非常接受这样的汇报会的,效果也非常好。

同时也发现了问题:

孩子们的信息来源比较单一,大部分都是来源于课本字典,这说明孩子们课余学习有局限性,应该适当扩大知识面。

2、月相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2、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过程与方法:

1、持续地观察月相的变化过程。

2、根据已有的现象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而做出假设,同时能在小组学习中收集整理别人的观点,并且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假设进行调整。

3、初步学习利用模型来解释自然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意识到宇宙是一个变化的系统。

2、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月相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教学难点】要求学生持续一个月进行观察,在观察过程中详细记录月相的形状、月相所在天空的位置、月相的农历时间、太阳在天空的位置。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用于贴月相的挂图、月相成因示意图、月相变化的课件、皮球、电灯(瓦数大的)。

学生准备:

圆纸片、剪刀、活动记录等。

【教学过程】

一、画月相

1、创设情境,引出月相话题:

同学们,苏轼的《水调歌头》里有“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月有阴晴圆缺”的词句,看来人们很早就发现了月球有圆缺变化的情况,说说你曾经见到过的月亮是什么样的?

(当学生说到满月时,请他说出阴历时间)

2、讲解:

月亮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3、你能把看到过的月相画下来吗?

(教师给每个学生几张相同大小的圆纸片,请学生在纸上画月相,然后把它们剪下来。

4、让几位学生把画月相的纸片贴在黑板上,全班观察分析。

这些月相相同吗?

有哪些不同?

生活中能否见到这样的月相,为什么?

5、学生提出自己的假设,并且判断黑板上所画月相的正误。

6、说说这些月相分别是什么时候能看到的?

二、给月相排序

1、请每位学生再画一个月相,并剪下来。

2、在小组中讨论,自己剪出的月相大致是农历什么时候的?

3、(出示一组标有时间的圆圈的挂图)你能把剪下来的月相准确地贴在上面的圆圈里吗?

(学生根据自己的月相和大致的推测时间,在黑板上的相应位置贴上月相。

4、观察黑板上的挂图上贴出的许多月相,小组讨论并交流:

有什么发现?

有什么问题?

5、教师出示农历上半月的月相变化过程图,让学生们讨论:

你们认为月相的变化是否有规律?

有什么规律?

你们认为下半月的月相将如何变化?

6、小结:

月相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性的。

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下半月再由圆到缺。

(其他的说法也正确:

1、一个月中月相的变化规律是:

初二向左弯,初八右半边明亮,十五月圆,二十二左半边明亮,二十八向右弯(记忆诀窍:

“残”字拼音第一个字母“C”的形状)。

2、月相的变化经历新月——上弦月——圆月——下弦月——残月的过程。

3、上半月,人们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大,直到满月,亮面在右侧;下半月,人们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小,直到朔月,亮面在左侧。

三、模拟月相变化

1、设疑:

月相的变化是月球的形状在变化吗?

是伴随着月球的什么运动发生变化的?

2、小组内讨论交流:

能否用做模拟实验的方法来研究月相变化?

用什么来模拟,怎样模拟?

3、可参照课本第49页进行模拟实验,观察“月球”的亮面大小一样吗?

亮面朝向一样吗?

(或者在教室里准备一盏瓦数大的电灯,用这盏灯当作太阳,学生自己当作地球,用皮球当作月球;把“月球”举在空中,使“阳光”照到“月球”上,观察此时月球的明亮部分是什么形状;然后使“月球”围绕“地球”公转一周,观察月球的明亮部分有什么变化?

(模拟实验成功的关键在于:

用来模拟月球的半明半暗的球体,它的明亮一面始终向着“太阳”。

即“月球”围绕“地球”转动一周时,它只自转了一周。

4、提问:

通过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你有什么发现?

5、学生思考回答。

(预设:

月相的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跟月球不发光、太阳只能照亮它的一半有关,不是因为月球的形状在发生变化。

6、播放月相变化的课件,巩固并小结:

月相变化跟月球不发光有关,跟太阳照射有关,跟月球在围绕地球公转有关。

(解释:

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

月相实际上就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

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月相亮面大小、方向也就不同。

7、对比一下,我们前面排序时所贴的月相,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

四、观察白天的月相

1、谈话:

在给月相排序和模拟月相变化的过程中,我们推测出了月相变化的规律,同时还产生了许多问题。

要知道规律是不是存在,以及问题能否得到圆满解决,需要我们进行实地的观察。

2、你们认为什么时间观察月相比较合适?

3、引导学生确定观察月相的时间,清晨或傍晚观察月相。

(教师教学时应确认一点:

如果自己的教学时间在农历的上半月,请引导学生在傍晚观察;反之,则应在清晨观察。

从农历十六—二十七八月亮升起得越来越晚,因此在清晨观察比较合适。

4、思考讨论:

观察月相,主要观察记录月相的哪些内容?

5、引导学生了解月相的记录内容:

月相的形状、亮面的朝向、月相的位置、月相的农历时间、以及观察时的具体时刻等。

6、讨论:

如果我们观察不到天空中的月相,该怎么办?

7、说说你们认为在观察过程中,还会有什么问题或困难存在?

五、课外拓展:

1、动脑筋:

今年春节晚上,某商店被盗。

第二天,公安人员审询了最有嫌疑的两个嫌疑犯张三和李四。

张三说:

“昨晚十点钟,借着月光我看到李四进商店偷东西。

”李四说:

“十点的时候,我正在家里睡觉。

”请你帮助公安人员判断,谁最有可能是罪犯,为什么?

(答案:

张三最有可能是罪犯。

因为春节是正月初一,根本没有月亮,可李四说他借着月光看到李四进商店偷东西,是在撒谎,因此,他最有可能是罪犯。

2、每天下午放学后的傍晚时分和上午上学前的清晨时分进行观察,并记录天空中的月相。

(月相跟着农历变,初一初二看不见,初三初四象娥眉,初七初八月半边,到了十五满月圆,以后月相逐渐缺,二十二三月似弓,到了月底又不见。

板书设计:

2、月相变化

一、规律:

新月——上弦月——圆月——下弦月——残月

二、成因:

月球围绕地球公转

教学后记

每一次难讲的课都是一次考验,也是一次对自己的挑战。

《月相变化》这一课本课旨在让学生通过提出问题,查找资料,获得更多的关于月球的知识,初步了解月相的变化和月球的运动规律,培养学生研究月球、探索月球的兴趣和爱好。

 

本课围绕着地球的“近邻”月球展开,设计了两个主活动和两个拓展活动。

活动1“查阅关于月球的资料”引导学生通过科学阅读,培养学生关注月球、研究月球的爱好和兴趣。

活动2“观察月球的运动规律”,在学生了解了一定的月球知识以后,培养学生坚持长期观察月球的兴趣和爱好,从中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

拓展活动1用模拟实验的形式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月相的形成原因。

拓展活动2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我们来造“环形山”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环形山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征。

2、环形山的形成与许多因素有关,陨石撞击是主要原因。

过程与方法:

1、建造月球环形山的模型,并提出有根据的推测。

2、根据现象推测环形山的成因,学习合理地控制多种因素,创造性地用多种方法造“环形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实验方案的重要性。

2、能够大胆地想像,表达自己的想法。

3、意识到模拟实验及推测和客观真实是有一定差距的。

【教学重点】通过造“环形山”的体验活动,探究环形山的成因。

【教学难点】建造月球环形山的模型,并提出有根据的推测。

【教学准备】

有关环形山成因的录像资料。

模拟环形山成因的实验材料:

沙、细石子、皮球、小铁球、玻璃球、注射器、细胶管、水、卷尺等。

【教学过程】

一、月球上的环形山。

1、谈话激趣:

古人用肉眼观察月球,把月球上的阴影想像成了月兔和桂花树,现在人们已经能近距离观察月球了,让我们来看看月球表面到底是什么样的?

2、(教师出示环形山图片),这是一张宇航员近距离拍摄下来的月球图片,从中你们观察到了什么?

3、学生汇报观察到的月球地形的特征。

4、提问:

为什么人们将月球上的山脉称为环形山?

5、进一步分析图片,说说这些环形山有何特点?

6、教师补充有关环形山的资料。

7、小结环形山特点:

分布杂乱、数量众多、有大有小、有深有浅。

二、制造“环形山”。

1、提出:

我们来造“环形山”好吗?

2、讨论:

怎样人工制作月球上的“环形山”模型?

用什么方法?

这个方法的根据是什么?

3、集体交流,并作出判断:

哪些方法比较符合月球的实际情况。

4、制订造“环形山”的计划:

选择哪些模拟实验的材料?

这些材料分别模拟了月球上的哪些环境?

如何做好这个实验,才能使造出来的“环形山”和月球上环形山的特点比较符合?

5、根据自己设定的方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造“环形山”。

(实验方法:

1、喷水法:

将注射器连接胶管并把胶管插入沙子底部,用力将注射器中的水推出,观察现象。

2、撞击法:

用重球砸向沙堆,观察现象并记录……)

6、评价学生造好的“环形山”,主要从相似性方面评价。

(说明:

学生模拟实验的环形山应体现出和图片中的环形山类似的特点:

分布随机、大小和深浅不一等。

三、提出环形山成因的假说。

1、交流:

你们小组是用什么方法来造“环形山”的?

在造“环形山”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2、说说哪些方法能成功地模拟出月球上的环形山。

3、推测月球上的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

推测的理由是什么?

在你的假设中,有哪些是需要进一步去寻找证据的?

4、你能搜集一些材料来证实自己的推测吗?

5、对学生的假说进行评价。

四、阅读有关环形山成因的资料。

1、谈话:

刚才同学们对环形山的成因进行了大胆的推测,下面我们看看科学家提出了哪些假说?

他们用了哪些证据来支持假说?

有哪些证据是我们模拟实验中没有注意到的?

2、学生阅读课本52页环形山的成因资料(或播放有关环形山成因的录像资料)。

3、思考:

你们需要重新修改自己的推测吗?

如果需要,主要修改什么?

板书设计:

3、我们来造“环形山”

一、环形山特点:

分布杂乱、数量众多、有大有小、有深有浅。

二、成因:

火山喷发说、撞击说(陨石撞击是主要原因)……

教学后记:

《我们来造“环形山”》是六下科学第三单元的第三课,整篇教材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月球的地形特征——环形山”;第二部分是“造‘环形山’”;第三部分是“推测环形山的成因”,第四部分是“阅读资料——环形山的成因”。

有位教育家说:

“成功的教学需要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了解了月球地貌的最大特征是分布了许多大大小小的环形山之后,我让孩子们猜一猜,月球上这么多的环形山是怎么来的。

根据部分学生的已有经验和教材的介绍,学生知道了月球上环形山的成因学说主要为两类,一类为撞击说,一类为火山爆发说。

本课的教学重点不是让学生真正找到环形山的形成原因,而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用学生喜欢并且乐于参与的造“环形山”的活动来帮助学生认识环形山,在“造山”的过程中有所思,有所悟,并能做出合理的推理。

让学生以模拟实验的方式来探究环形山的成因,教材上设计了两种方法:

由内向外的喷射法和由外向内的撞击法。

用两种方法造环形山,学生自然而然联想到了环形山的成因的两种学说——火山喷发说和撞击说。

在模拟环形山的成因实验中,我出示了盘子,沙子,两个大小不一的小球,针筒,塑料软管,水等。

在探究活动开始前,学生根据这些材料进行造环形山的思考,四人小组讨论如何去探究环形山是否会因为火山爆发及撞击而形成,又如何形成了大小,深浅不一的。

通过小组讨论,确定了造环形山的设计方案。

最终学生通过实验对两种学说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增强理解了环形山的成因。

反思整堂课的教学,学生能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学得扎实有效。

教师创设了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学生学得开心,学得快乐。

但是同学们在造环形山的过程中,分工不是很明确,合作不够协调。

科学教学不是以传授现成知识为目的,而应着眼于学生的认知过程,注重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和运用知识的实践活动,只有当兴趣成为学生打开科学殿堂的金钥匙,让他们亲历探究实践,才能享受到科学本身的神奇魅力。

4、日食和月食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日食和月食是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2、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地球处于月影中时,因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光形成日食。

而月食则是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影子中,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

过程与方法:

1、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2、对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

3、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科学研究方案的重要性。

2、能够大胆地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

3、意识到模拟实验与推测和客观真实是有一定差距的。

4、意识到天文现象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

【教学重点】日食和月食是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教学难点】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教学准备】

有关日食和月食信息的图片、照片、课件、录像资料、书籍等;乒乓球、玻璃球、手电筒、观察记录表;要求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日食和月食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认识日食发生的过程及特点。

1、设疑激趣: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月相变化,知道月球的圆缺变化是在一个月内发生的,可是有时在一个晚上就能看到月球圆缺变化的全过程,你们看过吗?

这叫什么现象?

(板书“月食”)

太阳是否有时也会有圆缺现象?

(出示日食发生过程的图片)这叫什么现象?

(板书“日食”)

你们听说过日食和月食吗?

关于日食和月食你有什么问题?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日食和月食》。

(完成课题板书)

2、讲述:

我们先来研究日食发生的过程及特点。

3、(播放日食发生的过程录像)讨论并交流:

日食发生过程有什么特点?

从这些特点中你有何推想?

4、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整理并适时补充日食发生过程的一些其他事实性资料。

5、小结日食发生过程中的一些特点:

(1)太阳被一个物体挡住了;

(2)挡光的物体是圆形或球形的;(3)挡光的物体是运动着的;(4)挡光的物体看上去和太阳差不多大;(4)地球、挡光物体和太阳差不多在一条直线上。

6、提出问题:

根据日食的特点,你认为日食可能是怎么形成的?

(分析过程预设:

(1)太阳被遮挡的部分边缘是弧形的,说明挡光的天体是圆的。

(2)在日食过程中,有时太阳的整个球面都被挡住了,成为黑色,这说明挡光的天体,从地球上看与太阳一般大小(3)太阳被遮挡的部分从西边开始,向东边移动,说明这个天体是自西向东运动的,综合以上分析,可能是月球挡住了太阳的光辉。

二、日食成因的模拟实验。

1、刚才有同学认为是月球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光造成了日食。

怎样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来证实我们的推测?

2、分小组设计模拟实验的计划,设计时注意:

(1)用什么实验材料来做这样一个模拟实验?

(2)如何做实验?

(3)在实验中估计会出现哪些现象?

(4)观察到的哪些现象能说明日食发生了?

3、学生分小组进行模拟实验:

一生用手电筒代表太阳,一生手持乒乓球代表地球,一生手持玻璃球当月球自西向东运动,用玻璃球绕乒乓球转动一周表示月球绕地球一周,看看在什么情况下看不见太阳。

(模拟实验要注意:

所用的挡光物体要比被挡光物体小;挡光物体是运动的;挡光物体是圆形或球形的。

这一过程中,并不一定就会发生日食。

只有玻璃球转到电筒光和乒乓球之间,三者在一条直线上,并且三者之间的距离合适时,保证玻璃球的影子落在乒乓球上时,才会发生“日食”现象。

4、交流:

(1)模拟实验是如何做的?

(2)哪些现象可以说明发生了日食?

(3)这时太阳、月球、地球各处于何种位置?

(4)在什么情况下不会发生日食?

三、日食的成因。

1、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日食的形成原因。

(当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在地球上处于影子中的人,只能看到太阳的一部分或全部看不到,于是就发生了日食。

2、出示日食成因示意图,阅读课本54页日食的成因。

3、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简图,让学生讲解日食的成因。

4、交流:

你们从图中还有什么发现?

(1、发生日食时,不是地球上所有的人都能同时看到,只有处在月球影子里的人才能看到日食。

2、根据自己对日食成因的分析,推断日食总是发生在农历初一(朔)。

5、过渡:

那么月食又是怎么发生的呢?

(我国有天狗吃月亮的传说。

在印度,某些部落认为月食是一条龙吞食了月球,幸运的是有一个英雄砍掉了龙的头,所以月亮很快就重现了。

四、月食的成因。

1、谈话:

请同学们推测一下月食发生的原因。

月食发生时,三个天体的位置又是如何的呢?

2、学生思考推测。

(预设:

在月球运动过程中,如果太阳、月球、地球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地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月球的光,这时地球上的人们就会观察到月食现象。

3、用模拟实验加以证实。

4、你能将月食发生的示意图画出来吗?

(学生尝试画出月食成因示意图。

5、根据示意图说说月食的成因。

6、讨论:

月食发生在农历的什么时候?

(月食总是发生在农历十五(望))

六、总结拓展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比如对模拟实验有何认识?

2、思考:

为什么有日环食现象而没有月环食现象?

(月食发生时,月球运行进地球的阴影中。

由于地球在月球轨道处的投影总比月球大,所以月环食的情况是不会发生的。

板书设计:

4、日食和月食

日食(农历的初一前后)——月球居于地球和太阳之间,三者在一条直线上

月食(农历的十五前后)——地球居于月球和太阳之间,三者在一条直线上

教学后记:

在教学这一课之前,我曾与部分同学进行过交谈,发现孩子们都知道有日食和月食的现象,但是对于日食和月食的发生时间,发生时的特征,日食和月食的种类等都知之甚少。

本课教学主要通过模拟实验,通过引导学生借助逻辑思维进行分析,从而了解日食、月食形成的原因、时间等相关知识。

作为教学手段,模拟实验再现日食、月食发生时的情境,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理解成因,这是本课教学活动的重点和难点。

在教学中,我将重点放在了日食成因的探索上,月食的成因则是让学生在日食成因的基础上进行推想。

日食成因的教学又分为四个步骤:

第一步是用故事引入激趣,电脑演示日食的过程,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日食及日食的过程,为学生认识日食成因提供必需的事实材料;第二步是结合电脑动画的演示,启发学生在事实的基础上思考日食是哪个天体挡住了太阳的光辉,逐步演示是学生推想出是月球挡住了太阳的光辉;第三步,引导学生通过模拟日食成因的实验,证明上面的推想,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