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论述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845577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45.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论述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论述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论述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论述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论述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论述题.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论述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论述题.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论述题.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论述题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41.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42.简要说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43.简述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44.简要说明整个人类的认识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45.简述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6.什么是超额剩余价值?

它与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是怎样的?

47.试述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及其现实意义。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41.

(1)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过程是价值增殖过程的手段。

(2)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的特点:

一是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

二是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3)剩余价值的产生是由于资本家把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以上,从而劳动力所创造的全部价值,超过了劳动力的价值,价值增殖过程就实现了,这就是资本价值增殖的秘密。

所以,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42.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这对范畴,是高度概括、高度抽象的范畴,它们包括了人类社会的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因此,二者的关系问题,是任何一种历史观都无法回避的首要问题。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

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属于历史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属于历史唯心主义。

两种历史观的斗争,归根到底是围绕着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展开的。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也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的重大问题。

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要想达到预想的目的,就要使社会意识符合社会存在,否则就会遭受挫折和失败。

43.

(1)真理问题研究人的认识是否与对象相一致、相符合,真理的价值问题研究真理有什么用、能满足人的什么样的需要。

真理与价值是对立的统一。

(2)真理与价值的对立是指二者的区别。

真理是讲认识与认识对象的关系,要求认识要与对象相一致、相符合。

价值是指外物对人的需要的满足,表示某物具有对人有用或使人愉快的属性。

(3)真理与价值又是统一的、不可分的。

首先,真理能够指导社会实践,成功地改造世界,以实践成果满足人的需要,这就是真理的价值。

人们之所以追求真理,就是因为它有价值,真理与价值是不可分的。

其次,真理与正确的价值观相一致,正确的价值观必定是在真理的指导下实现需要的满足。

真理与价值的统一,要求人们对价值的追求应建立在真理的基础之上。

(4)真理的价值具体表现在它的功能上。

第一,真理具有指导实践的功能;第二,真理具有再认识的功能;第三,真理具有教育和激励的功能。

44.(P111)

(1)认识的有限性是指每个时代的人每一次具体的认识是有限的,认识的无限性是指整个人类无止境的世代更替的认识是无限的。

每个时代的人的每一次具体的认识,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都是有限的;整个人类无止境的世代更替的认识,则具有无限性。

(2)认识的有限性和无限性是辩证统一的。

整个人类认识的无限性,存在于每个时代的人的认识的有限性中,并通过无数有限性的认识而得以实现。

(3)认识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矛盾,只有在无限的前进过程中,在至少对我们来说实际上是无止境的世代更迭中才能得到解决。

45.

(1)矛盾双方的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居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是:

首先,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

一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支配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另一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也制约和影响矛盾的主要方面。

其次,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地位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随着矛盾双方主次地位的变化,事物的性质也就发生了变化。

(3)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我们在分析问题,特别是分析形势时,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抓住主流,正确认识事物的性质,同时也不能忽视支流,并且注意主流和支流的相互转化。

四、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6.

(1)超额剩余价值就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之间的差额。

个别企业率先采用先进生产设备和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这个企业的资本家就会由于按社会价值出售商品,而能够比其他资本家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即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2)为了追求超额剩余价值,各个资本家之间进行激烈竞争。

少数企业不可能长期垄断先进生产条件,当先进技术得到普及以后,该部门的平均劳动生产率将会提高,从而导致商品的社会价值下降,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便会消失,原来的超额剩余价值就不存在了。

但是,由于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使单位商品价值降低,从而劳动力价值也相应降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延长。

因此,超额剩余价值虽然在个别资本家那里消失了,但所有的资本家却都可以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而得到相对剩余价值。

由此可见,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

47.

(1)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包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三项内容。

(2)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

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个规律,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3)根据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当上层建筑存在不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部分或环节、不能很好地为经济基础服务时,就要对它进行改革。

(4)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前,上层建筑既有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一面,又有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不能很好地为经济基础服务的一面。

所以需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革除其中的弊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是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41.简述借贷资本的形成与本质。

42.简述垄断与竞争的关系。

43.怎样认识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44.为什么说无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

45.简述社会主义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6.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如何起作用?

超额利润还会存在吗?

47.试述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不断实践的长期过程。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41.

(1)借贷资本是从职能资本(包括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的运动中分离出来的特殊资本形式。

在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职能资本家手中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成为借贷资本的主要来源,这些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主要有:

暂时闲置的固定资本折旧费、暂时闲置的流动资本、暂时闲置的用于资本积累的剩余价值。

在资本主义再生产循环过程中,有的资本家需要补充货币资本,从而需要借入一定数量的货币资本,这就产生了借贷关系。

因而,从职能资本的运动过程中暂时游离出来的货币资本,为获取利息而借贷出去时,就转化为借贷资本。

(2)借贷资本的本质是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

借贷资本是从职能资本运动中独立出来,并服务于职能资本的特殊资本形式。

借贷资本也要参加剩余价值的瓜分,利息就是产业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所获取的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因而,借贷资本一方面体现着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另一方面又体现着资本家之间共同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

借贷资本家就是不从事实际的生产经营和商业流通活动而专为职能资本家提供服务,并取得利息收入的资本家。

42.

(1)垄断产生后竞争依然存在。

首先,竞争是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和核心机制,有商品经济就必然存在竞争。

资本主义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竞争当然不会消失。

其次,从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中现实的经济主体来看,虽然在某些部门存在着垄断组织,但也还存在未形成垄断的部门及大量的非垄断企业,这些经济主体之间必然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即使是已形成垄断的部门,也绝大部分是几个垄断企业并存,它们之间本质上依然是相互竞争的关系。

(2)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不但存在着竞争,而且竞争的主体、形式、内容和激烈程度,都较之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有新的发展。

从竞争的范围来说,大体有;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垄断与非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垄断组织内部的竞争,非垄断企业之间的自由竞争等。

(3)垄断阶段同自由竞争阶段竞争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竞争的目的不同,垄断时期竞争的目的是为了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②竞争的手段有了新的变化,不但以前的各种竞争手段在继续使用,而且由于垄断的存在,各种凭借垄断地位采取的新的竞争手段层出不穷、花样翻新。

③竞争的激烈程度和后果不同,由于垄断组织的实力及其所采用的手段与自由竞争阶段的企业是不可同日而语的,竞争的激烈和持久及其造成的破坏,也大大超过了自由竞争阶段。

④竞争的范围不同,垄断阶段的竞争不仅存在于国内,而且扩展到了国外,除了经济领域的竞争处,还在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展开激烈的竞争。

43.

(1)资本主义最初的发展时期,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代替封建社会经济形态,是人类历史的一大进步,有其历史必然性。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初期,其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因而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垄断资本主义则进入了资本主义整个历史发展过程的后期,虽然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都曾对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但是,这时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日益暴露出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面。

资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整,这种调整对缓和其内在矛盾与促进生产力发展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然而,它终究不能解决高度社会化的生产力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2)生产的高度社会化,要求突破和否定资本主义私有制,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本质要求。

事实上,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特别是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已经出现了许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自我扬弃”的现象。

股份公司的出现和股份资本的发展,使资本的形式由单个私人资本变为股份公司的联合资本。

这种联合资本已带有社会资本的性质,它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其自身范围内的局部调整,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次自我“扬弃”。

由于它突破了单个私人资本的局限性,缓解了生产社会化发展日益受到的单个私人资本的限制和束缚,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工业和科技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同时也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深化,它促成了垄断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它是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生产社会化、资本社会化和管理社会化达到了更高程度,为转向社会主义提供了更充分的条件。

44.

(1)无产阶级革命是要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的社会革命,这是以往不同私有制之间相互取代所发生的革命不可比拟的。

以前的社会经济制度变迁一直是以一种私有制取代另一种私有制,这之中也会发生革命,例如资产阶级革命。

但与社会主义革命比较起来,资产阶级革命并不要求消除私有制,而是代之以资本主义私有制。

(2)无产阶级革命是最终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剥削和阶级统治的革命。

以往的革命是以一个阶级的剥削与统治代替另一个阶级的剥削与统治,无产阶级革命则是消灭一切阶级剥削并最终消灭阶级和阶级统治。

(3)无产阶级革命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无产阶级没有自己的私利,他们的存在与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的总方向没有矛盾和冲突。

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自己,它的阶级利益同广大劳动者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

因此,无产阶级革命必然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最广泛的革命。

(4)无产阶级革命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进程。

无产阶级通过革命夺取政权并不是目的,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经过一段过渡时期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再经过社会主义建设,使社会生产力极大提高、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得到全面发展,进而迈向共产主义,这才是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的远景和方向。

45.(P327)

(1)各国在社会主义革命时,其生产力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是不同的,由此决定,不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2)各国的历史传统、文化习俗及具体国情各不相同,这是各国的发展道路不同的另一原因。

(3)在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各国都在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时代在前进,实践在发展,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因此而更具多样性。

(4)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都是在不断探索中前进和发展的,人们在寻找适合本国的社会主义之路,试图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本国具体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

这种探索必须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如果偏离了这一原理,就会导致失败;如果不坚持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脱离本国的实际,同样也会付出沉重代价。

四、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6.

(1)平均利润形成以前,商品是按照它的价值销售,商品的市场价格是以价值为基础。

随着平均利润的形成,商品不再按价值销售,而是按生产价格销售,商品市场价格转而以生产价格为基础。

生产价格是商品的生产成本和平均利润之和,它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用公式表示为:

生产价格=生产成本十平均利润。

(2)生产价格形成以后,商品交换是以生产价格为基础,市场价格的变动不再以价值为中心,而是以生产价格为中心,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正因为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生产价格的形成与变化都是由价值所决定,所以,市场价格以生产价格为中心,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只是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并没有违背和否定价值规律。

(3)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形成,并不排斥个别企业的资本家可以获得超额利润。

这是因为,平均利润的形成是不同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而从一个部门内部的各个企业来看,它们的生产条件和劳动生产率不同,导致一个生产部门内部生产同类商品的各个企业的个别生产价格也不相同,而商品是按照部门平均生产条件所决定的社会生产价格销售的。

因而,个别企业的生产条件比较优越,劳动生产率比较高,其商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就能获得超过平均利润的利润,即超额利润。

超额利润就是商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超额利润是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47.

(1)共产主义作为一个新生事物的成长道路,必然要在实践中经历长期的探索过程。

因为,共产主义事业毕竟是人类历史上完全崭新的事业,无产阶级在争取解放、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的过程中,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不可能有事先设计好的完美蓝图,必须在实践中去探索和创新。

(2)社会主义的充分发展和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长期性,决定了向共产主义过渡必然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

必须经过发达社会主义的长期发展,逐步创造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主客观条件,在具备了这些条件的时候,才能逐步实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

(3)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要经过更长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才能在将来实现共产主义。

(4)共产主义事业本质上是国际性的,只在全世界范围内主要的和多数的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制度以后,人类在将来才有可能进入共产主义社会。

社会义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取代资本主义,进而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必然要经历一个长期、曲折、复杂的历史过程。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41.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42.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各自的特点。

43.简要说明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44.简述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

45.简述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特点。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6.说明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47.试述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取代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41.(P19)

(1)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2)体现时代性,要求我们站在时代前列,把握时代特点,反映时代的进步和历史发展的要求。

(3)把握规律性,要求我们不断加深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实际工作提供规律性的指导。

(4)富于创造性,要求我们适应新形势、新任务,不断提出新理论,开拓各项工作的新局面,把各项事业提高到新的水平。

42.

(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是具体的、丰富的、生动的,然而却是表面的、不深刻的。

(2)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是抽象的、间接的、相对稳定的,它比感性认识深刻。

43.

(1)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

劳动改变了古猿的生理结构,创造了人的手和脑,产生了语言和意识,形成了各种社会关系,从而形成了人类和人类社会。

(2)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

人类要生存,社会要存在,就必须解决人们吃、穿、住、用的问题,为此就必须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

(3)实践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生产实践的持续进行,使生产力不断发展。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得以解决,推动社会不断发展。

科学实验的进行推动了科技进步和社会各方面的发展。

44.

(1)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的著作中阐明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在国家问题上一个最卓越的思想就是无产阶级专政。

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就是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的领导核心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共产党,阶级基础是工农联盟,最终目标是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入无阶级社会。

(2)无产阶级要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夺取政权,使自己上升为统治阶级,建立起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即由无产阶级对整个社会实行国家领导。

(3)无产阶级专政,也即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和社会主义民主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不但是镇压各种敌对势力的强有力的国家机器,更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自己的真正民主的国家政权。

(4)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是改造社会、发展生产、消灭剥削、消灭阶级,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45.

(1)从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同历史上以往的不同性质的社会形态之间的过渡和更迭具有重大差别。

以往不同性质的社会形态的过渡和更迭是由新的、性质完全不同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取代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伴随着这种过渡和更迭,必然是尖锐的矛盾和激烈的斗争,乃至通过武装斗争的形式来实现。

(2)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是同一种社会形态的两个成熟程度不同的发展阶段,它们都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制度,二者之间不存在对抗性矛盾。

因而从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只是从不成熟的共产主义社会发展到成熟的共产主义社会,它表现为同一社会形态内部的过渡和变化。

这个过渡可以在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依靠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革新、调整、完善和发展,逐步对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方面和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方面进行改革,使共产主义因素日益孕育、壮大和成熟,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出必要条件,从而在将来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

四、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6.

(1)所谓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是说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像自然界一样,是客观的、物质的、辩证的过程,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

(2)每一代人在社会上开始生活时,所遇到的都是既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任何人都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这种既得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预先规定了这一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活动方式。

(3)人们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并不是说不可以按照自己的目的和需要去改变原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但人们按照自己的目的和需要所从事的社会活动将引起什么样的社会结果,自己是意识不到的。

(4)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水平,就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

47.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决定了它的历史过渡性质。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是由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资本主义的历史局限性决定的。

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这一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

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社会化的全面发展,推动了资本关系的日益社会化,为向社会主义转变准备了日益完备的社会经济基础。

(2)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取代旧的社会制度,往往要经历漫长的历史过程。

一种私有制代替另一种私有制是这样,以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更是这样。

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虽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准备了完备的物质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社会将自行灭亡。

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不仅是一个逐步的渐进的长期过程,而且它会触及资产阶级的既得利益,必然会遭到阻挠和反抗,因而,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必然是一个复杂的、曲折的、长期的历史过程。

资本主义是一种自我调节能力较强的社会生产方式,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关系还有可能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而不断调整,从而在较长时期内能够容纳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若没有特殊的矛盾集结和革命形势,则要经过资本主义发展的较长历程,逐步为社会主义准备物质基础。

因此,从世界范围来看,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必将是一个从个别国家逐步向更多国家扩展的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尤其是在经济较为落后,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任务会更加艰巨和复杂。

这一切都决定了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长期性。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41.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42.简述真理的相对性的含义。

43.简述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44.简述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以及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45.简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6.试述本质和现象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47.试述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41.

(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的理论体系。

简要地说,它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马克思对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起了主导作用,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结合时代特点和本国的实际情况,从多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3)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不是彼此孤

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

42.

(1)从广度上看,任何真理只能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的某些方面的正确认识,在广度上是有限的、受条件制约的,需要进一步扩展。

(2)从深度上看,任何真理都只能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在深度上是有限的,是受一定条件制约的,认识有待于深化。

43.

(1)社会革命是阶级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性手段。

在阶级社会,只有通过社会革命,才能推翻或摧毁旧的国家政权,建立革命阶级的政治统治,消灭旧的生产关系,确立或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从而用较高的社会形态代替较低的社会形态,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扫清道路。

(2)人民群众在革命时期能发挥出创造历史的巨大的主动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成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