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配套教案 0128.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838134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129 大小:1.1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配套教案 0128.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9页
新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配套教案 0128.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9页
新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配套教案 0128.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9页
新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配套教案 0128.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9页
新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配套教案 0128.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配套教案 0128.docx

《新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配套教案 0128.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配套教案 0128.docx(1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配套教案 0128.docx

新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配套教案0128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本章整体说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的多样性,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并学会区分;

2.认识空气的组成,

3.说出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等的用途;

4.掌握氧气的性质和用途,学会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并通过学生实验锻炼其实验技能。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实验锻炼学生的实验技能。

并且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的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整理,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

【教材分析】

本单元知识包括三个课题其实是两大部分:

自然界的空气和氧气。

第一部分自然界的空气,首先让学生了解空气成分的发现史,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空气的组成成分;通过对氮气氧气稀有气体用途的学习知道要保护空气,寻找大气污染的原因及防治措施;第二部分氧气:

氧气的物化学性质通过几个具体实验得出结论;氧气的实验室制法要注重药品的选择和实验原理、装置以及检验方法,制取时严格按照制取步骤进行。

本单元的知识结构共有七点,第一,空气成分探究实验,这个实验要注重操作技能:

第二,从氧气的性质实验得出文字表达式的书写引出化合反应的概念;第三,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一方面是氧气的制取和收集过程,另一方面是在制取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第四,分解反应的概念;第五,催化剂及作用;第六,工业制取氧气简介;第七,氧化反应的概念。

从知识结构来说,空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教材选择空气作为初中化学中接触具体物质知识的开端,不仅因为小学对空气知识的介绍,更重要的是它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

通过对它的认识和了解,可以顺利的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

选择以空气为主题,开始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是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

在能力培养方面,从看图了解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开始,到做仿照实验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再到看图片认识空气的主要用途和保护空气,可以说教材深入浅出,为以后的学习提供一个合理的思维方式。

在情感培养方面,通过本课题的学习,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对化学学习充满兴趣。

初中的学习要求学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当然在此过程仍需要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或多媒体电教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因此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和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供动脑的问题情景,提供动手的练习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

【重点难点】

重点:

1.空气的组成、各成分的用途、氧气的含量及空气的污染与防治。

2.氧气的化学性质和化学变化。

3.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难点:

1.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装置及产生误差的原因。

2.化学性质与化学反应在实际应用中的区别;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关系。

3.催化剂的概念。

【教学建议】

本单元课文内共有10个实验,建议补充加热分解氯酸钾实验。

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

可让学生分成小组参与,边实验边探究。

用各小组控制多个相同变量、测量一个不同变量的方法进行实验:

如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将红磷换成别的可燃物或装置不密闭或红磷不足量或未等装置冷却就观察水面变化等进行对比思考以理解该实验的原理及药品的选择和装置操作的要点。

实验室制氧气的实验可在老师做完[实验2-5]之后由4个学生协助同时进行演示:

常温下双氧水加二氧化锰;加热分解氯酸钾;加热分解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加热分解高锰酸钾。

让学生在观察比较的过程中学会对实验室制取物质方法的选择。

本单元课题1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教材的实验设计实验误差过大,主要原因有止水夹前后的导管内的氧气很难参加反应、盛水烧杯内水的多少与导管在水中伸入的深浅都会影响水的倒吸的程度、燃烧匙的装配使伸入瓶内的速度受到影响、部分空气未反应就已因受热而溢出瓶外。

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为何选中红磷,一般解释是其燃烧产物为固体。

其实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红磷燃烧几乎能消耗密闭容器中的全部氧气,而其他可燃物却不行。

如当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从21%减少到17%,木材就不能继续燃烧;低于16%,大多数液体燃料的火焰就会熄灭;低于9%,煤炭的燃烧停止;接近零时磷才不能燃烧。

所以,实验时红磷要过量。

本单元课题2中硫在氧气中的燃烧实验教材上做消除二氧化硫污染的环保措施改进,集气瓶中装的是水,实际上装碱溶液效果更好。

此处要向学生强调,明白化学反应必须注意环境友好环境保护。

还可启发学生思考该反应其他的吸收二氧化硫的办法,如在集气瓶口放装有吸附性物质的沙包等(人防课中学过相关知识)。

课题3出现催化剂的概念。

上新课前可布置学生准备一些(少许一点即可)有机物如土豆、动物生肉、动物鲜血、红砖粉,做双氧水分解实验时加入看能否起催化作用,加宽加深对催化剂的认识。

设置与催化剂的概念相关的问题台阶若干个层层推进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领悟概念的内涵,消除问题正确理解什么是催化剂。

在充分交代实验所采用的药品、装置及理由、原理的基础上做好对比实验(每一个实验测量一个变量)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分析从而理解整个实验的意图原理,并感悟到化学实验要得出正确结论必须注意每一个细节的正确。

易于学习和掌握初步学会制取氧气的方法。

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

学习探究气体性质的方法。

抓住关键词理解训练化学性质与化学反应在实际应用中的区别,如“燃烧”“能燃烧”,前者是动词,描述一种变化过程——化学变化,后者是动词前加了助动词“能”或“可以”或“会”则描述一种属性——化学性质;通过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交叉关系的集合图对应举例理解二者的关系。

【课时划分】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总6课时

整体说课

2

课题1.空气

2课时

12

课题2.氧气

1课时

8

课题3.制取氧气

2课时

12

实验活动1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1课时。

4

单元复习小结

1课时

6

课题1《空气》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的组成;

(2)通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常见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治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自主设计实验探究的过程中,体验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增强对生活中和自然界中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集气瓶、燃烧匙、红磷、导气管等。

学生准确:

酒精灯、注射器、玻璃管(内有细铜丝)、火柴、塑料瓶、澄清石灰水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导入一

猜谜语:

奇物到处有,用棒赶不走;眼睛看不见,手摸也没有;咀嚼无滋味,没它难活喽。

(打一种我们身边的物质)同学们知道它是什么吗?

空气是一种既看不到踪影又闻不到气味的气体,所以科学家们经过了漫长岁月的研究,才揭开了组成“空气王国成员”的奥秘,认识到空气并不是一种单一的物质。

18世纪70年代.瑞典化学家舍勒和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里,首先发现并制得氧气。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首先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导入二

空气是生命呼吸的必须气体,它的成分有哪些?

是怎样发现的?

在古时的中国和希腊,科学家都认为空气是组成世界的一种基本物质,但这种说法是否正确呢?

随着科学水平的发展,这种说法逐渐受到了质疑,直到二百多年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用定量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回到二百多年前,一起看看科学家们当年是如何工作的,或许会给我们今天的研究带来一些启发。

(多媒体展示)人类认识空气的历程,重点展示拉瓦锡的照片以及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所用装置的图片,并讲述拉瓦锡发现空气组成的故事。

导入三

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我们知道化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人类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的物质——空气。

提问:

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实例来说明无色无味不易察觉的空气确实存在吗?

小实验:

将烧杯倒扣入水中

问题:

烧杯里有什么物质?

水为什么不能充满整个的烧杯?

点拨:

水不能充满整个的烧杯,说明空的烧杯并不空,期中有空气。

二、新知构建

【过度】

空气是人类和一切动植物的生命支柱,同时也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和研究与我们生命息息相关的空气。

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实例来说明无色无味,不易察觉的空气确实存在吗?

一、空气的组成【板书】

[思路一]

【展示】多媒体展示拉瓦锡对空气成分研究的实验。

【讲述】了解空气发现史:

18世纪70年代,瑞典化学家舍勒、德国化学家普利斯特里先后通过实验制得了氧气,但他们受传统错误理论的束缚,没有继续实验。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实验过程中重视化学反应中物质质量的变化,摆脱了传统错误理论的束缚,尊重事实,得出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

【演示】“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

介绍仪器名称,操作顺序,提示学生观察要点,红磷燃烧的主要现象和水面变化的情况(强调烟和雾的区别)

【分析讨论】

你观察到哪些实验现象?

(红磷燃烧,黄色火焰,大量白烟,熄灭后,集气瓶内水面上升,大约占集气瓶剩余体积的1/5)

②红磷燃烧是哪两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③另一种物质具体来自于哪里?

④为什么红磷要过量,剩余的红磷为什么不燃烧?

(燃烧匙中放较多红磷是为了使瓶内氧气充分消耗掉)

⑤钟罩或集气瓶内水面为什么会上升?

为什么水面上升只1/5而不是全部?

⑥猜想剩下的气体具有什么性质?

⑦由此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磷(P)+氧气(O2)

五氧化二磷(P2O5)

【讲述】在十九世纪末以前,人们深信空气中仅含有氧气和氮气。

后来陆续发现了氦、氖、氩、氪、氙等稀有气体,才认识到空气中除了氧气和氮气之外,还有其他的成分。

目前人们已能用实验方法精确的测定空气的成分。

【展示】空气成分示意图:

【板书】空气的组成:

(按体积分数):

氮气(N2)78%,氧气(O2)21%(氮气比氧气约为4:

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CO2)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

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

[思路二]

一、空气的组成[板书]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提出问题】空气无色无味,不易觉察,你能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列举生活实例来说明空气确定存在吗?

设计实验并汇报交流:

把杯子倒放在水中,水不能上升到杯底。

引导学生探究,激发探究欲望。

【阶段小结提出问题】

以上事实说明空气确定存在,那么空气中含有哪些气体成分呢?

如何证明这些气体的存在?

学生回顾生活经验和以往的探究活动,汇报交流空气中已知的气体成分。

温故知新,学会由生活现象分析推理出化学知识

【阶段小结提出问题】

设计实验粗略测定空气中O2的体积分数。

前后的四个同学可以组成一个小组,相互讨论,4分钟后,请同学发表自己的见解。

【小结】从生活经验和以往的探究活动中,我们知道了空气中含有氧气、CO2和水蒸汽。

【讨论交流设计实验】

,相互交流与借鉴,以期互相启发,思维产生碰撞,让学生体会合作学习的快乐。

参与学生讨论,一起探讨实验方案的可行性,适时给予引导、点拨,激励性评价。

估计学生会认同“利用蜡烛燃烧消耗氧气来测定体积分数”准备实验用品,让学生演示

组间交流,上台展示本组方案,共同讨论可行性,共同得出较好的方案,学生演示。

演示【实验2-1】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介绍可燃物──红磷(展示红磷样品暗红色固体)。

介绍实验装置。

提出问题。

在上述探究活动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空气的主要成分:

观察,讨论:

(1)盛放红磷的集气瓶内,除了水,还有什么?

(空气)

(2)将红磷点燃后放到集气瓶里,见到什么现象?

(黄色火焰、放热、产生大量白烟)

(3)红磷熄灭冷却后把弹簧夹打开后会有什么现象?

为什么?

(水进入集气瓶约1/5体积,因为红磷燃烧消耗了瓶内的氧气,且生成物是固体,导致集气瓶内的气压减小,因而水倒流。

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看待问题。

【过度】

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而氧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如何对它们分类呢?

二、混合物和纯净物

[思路一]

[引导]由空气成分引出纯净物概念。

[归纳]纯净物概念:

只由一种物质组成。

[设疑]家庭厨房中有哪些物质是纯净物?

水、蔗糖等。

[引导]由空气成分引出混合物概念。

并让学生观察精盐包装袋了解其成分。

[归纳]混合物概念:

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

[设疑]你还知道家庭厨房里有哪些混合物?

酱油、醋,白酒、加碘盐、食盐水等。

查阅实验室提供的碘盐包装袋,了解碘盐的成分,明确混合物概念。

[点拨]加碘食盐是一种混合物。

期中的氯化钠,碘酸钾和碳酸钙是纯净物。

[归纳]纯净物可以用专门的化学符号来表示。

如氮气N2、氧气O2、二氧化碳CO2、水HO2、五氧化二磷P2O5

混合物的物质之间没有发生反应,各自保持着各自的性质。

如蔗糖溶液中的蔗糖一样有甜味。

[思路二]

分析讨论下列物质的组成

氮气

二氧化碳

红磷

空气

河水

白酒

组成物质

比较各物质的异同,归纳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混合物:

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

这些物质之间没有发生反应,各自保持着各自的性质。

纯净物:

只由一种物质组成。

[归纳]纯净物可以用专门的化学符号来表示。

如氮气N2、氧气O2、二氧化碳CO2、水HO2、五氧化二磷P2O5

引导学生对所获得的事实与证据进行归纳,得出结论。

培养学生的规范表达能力。

【拓展延伸】

1.【实验2-1】为什么进水量接近1/5却总小于1/5?

原因有哪些?

装置不严密,红磷量少,不能充分耗尽瓶内的氧气,空气没有冷却。

2.【实验2-1】实验后瓶内的气体能支持燃烧吗?

瓶内水面上升到一定高度后还能继续上升吗?

这说明了氮气的什么性质?

集气瓶内水平面上升一定高度后,通常不能继续燃烧,因为集气瓶内氧气已经消耗完毕。

这种现象说明氮气不易溶于水,如果氮气易溶于水,则集气瓶内水平面还要大幅度上升。

3.纯净物是由同种物质组成的,它具有一定的组成,可以用一种化学式来表示,纯净物具有一定的性质(如有固定的熔、沸点)。

4.混合物由不同种物质混合而成,没有一定的组成,不能用一种化学式表示。

混合物没有固定的性质,各物质保持其原有性质(如没有固定的熔、沸点)。

三、课堂小结

一、空气成分的探究实验

    1.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理:

红磷燃烧消耗集气瓶中的气体,使集气瓶中气体压强减少,冷却后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中,最后进入集气瓶的水的体积就是红磷燃烧消耗气体的体积。

2.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红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

   3.结论:

空气的组成不是单一的,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二、混合物和纯净物

   1.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

   2.物质的成分与状态无关。

例如,冰与水是相同物质的两种状态,但是把它们放在一起是一种物质成分,属于纯净物。

   3.混合物各种成分之间没有发生化学变化,保持各自的性质。

例如,空气中的多种成分可以稳定的存在,氧气仍然具有助燃的性质,不受其他物质的影响,其他物质也仍然具有它们各自的性质。

   4.没有绝对纯净的物质,一般达到一定的纯度,就可认为是纯净物。

高纯硅的纯度可达到99.999999999%。

 四、检测反馈

【例1】如图是空气成分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完成图中的有关填空;

(2)仔细观察右图,写出从图中获得的有关信息:

①           ;②           。

【解析】空气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其组成较为稳定。

【答案】

(1)氮气 21%  

(2)①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和其他气体等

②空气是混合物(或氮气、氧气占空气的绝大部分等)

【例2】在“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探究中,小明设计了如右图所示实验装置,集气瓶下端为开口(即没有瓶底),上端瓶口有一带有燃烧匙的橡皮塞,瓶上带有刻度线,把集气瓶离水面的位置与橡皮塞之间的容积分成五等份。

实验时把点燃的红磷立即插入集气瓶内,塞紧橡皮塞。

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不出现意外,实验中应观察到的主要的现象是        、    ;

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              ;

   

(2)关于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结论是,除此外还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

   (3)小红所测氧气含量与小明的有较明显的偏差,导致偏差的原因可能有(要求答出两种)        。

   【解析】本题实验可以得到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的结论。

此外瓶中剩余的气体在相同的条件下没有发生变化,说明这部分气体不溶于水、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若要取得正确的结论,必须保证燃烧消耗了密闭容器中的全部氧气,并且产物中不能有新的气体生成。

   【答案】

(1)红磷继续燃烧并生成大量白烟,一段时间后火焰熄灭集气瓶内水面上升,最后大约上升1/5刻度红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

   

(2)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剩余气体不溶于水(或剩余气体不与水反应,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

   (3)红磷不足、容器内温度还未冷却至室温就读数(或者装置漏气)

五、板书设计

课题1空气

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1.拉瓦锡与空气成分的发现

2.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①实验原理②实验现象③实验结论

3.空气组成(按体积分数):

氮气(N2)78%,氧气(O2)21%等

二、混合物与纯净物

1.纯净物:

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2.混合物:

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的。

这些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各物质都保持各自的性质

五、布置作业

(一)教材作业

必做题

第32页【练习与应用】第1题、第2题

选做题

第32页【练习与应用】第3题

(二)课后作业

【基础巩固】

1.(2014•天津)空气成分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是(  )

 A.氧气B.氮气C.二氧化碳D.稀有气体

【解析】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

氮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占0.94%、二氧化碳占0.03%、其它气体和杂质占0.03%。

 【答案】B

2.用如图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物质R应该选用(  )

 

A.铁片B.硫粉C.木炭D.红磷

【解析】铁片在空气中不能燃烧,硫粉能在空气中燃烧,但生成二氧化硫气体,木炭燃烧产物也是气体;红磷能在空气中燃烧,且产物是固体,如装置内红磷燃烧消耗尽氧气,瓶内气压减小,水吸入装置的体积数就是空气中氧气的体积数。

【答案】D

3.用如图所示的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下列操作会使测定结果偏大的是(  )

A.装置漏气

B.药匙中放入的红磷量不足

C.点燃红磷伸入瓶中时,没有立即塞紧瓶塞

D.红磷燃烧结束后,没等装置冷却就打开弹簧夹

【解析】装置气密性不好,在冷却过程中有外界的空气进入瓶中,结果偏小。

红磷量不足,氧气没有完全消耗,结果偏小。

点燃红磷后燃烧匙深入瓶内集气瓶后的操作过于缓慢,导致瓶口附近的气体因受热膨胀而溢出集气瓶,实质等于瓶中空气质量的减少,气压减少,水倒吸得多了;、实验没有等到装置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由于瓶内气体温度偏高,气压偏大,会导致测量结果小。

 【答案】C

4..根据燃烧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认为可用木炭替代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并按左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1)依据的实验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军检查装置气密性后,将盛有足量红热木炭的燃烧匙迅速伸入广口瓶中,并把塞子塞紧,待红热的木炭熄灭并冷却至室温后,就打开弹簧夹,并未发现倒吸现象。

经过认真分析,小军发现实验失败的原因是(答一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军反思上述实验的探究过程后认为:

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时,在药品的选择和生成物的要求上应考虑是(答一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此题的关键是判断可然物在空气中燃烧能否使密闭容器内气体体积减小,气体压强变小。

(1)木炭在空气中燃烧过程中虽然消耗了氧气,但同时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而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的体积会弥补所消耗的氧气体积,反应前后广口瓶内气体压强并无明显的变化,因此烧杯中的水不会倒吸到广口瓶内,造成实验失败。

(2)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选择药品的条件是:

①药品能在空气中燃烧,燃烧时只消耗氧气,不与空气中的其他成分反应,②药品在空气中燃烧后的生成物不是气体(若生成物为气体,可将水换成易吸收该气体的液体)。

 【答案】

(1)木炭在空气中燃烧消耗空气中的氧气;木炭在空气中燃烧虽然消耗了空气中的氧气,但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致使广口瓶内气体压强未减小。

     

(2)药品要能在空气中燃烧,燃烧时只消耗氧气(或生成物不能是气体) 

【能力提升】

5. 某班同学用右图装置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先用弹簧夹夹住乳胶管。

点燃红磷伸  入瓶中并塞上瓶塞。

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广口瓶内水面变化情况。

实验完毕,甲同学的广口瓶内水面上升明显小于瓶内空气体积的1/5,乙同学的广口瓶内水面上升显大于瓶内空气体积的1/5。

下列对这两种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

 ①甲同学可能使用的红磷量不足,瓶内氧气没有消耗完

②甲同学可能未塞紧瓶塞,红磷熄灭冷却时外界空气进入瓶内

③乙同学可能没夹紧弹簧夹,红磷燃烧时瓶内空气受热从导管逸出

④乙同学可能插入燃烧匙太慢,塞紧瓶塞之前,瓶内空气受热逸出

A.只有①③          B.只有②④        C.只有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甲同学的实验结果比实际偏低,原因可能有:

(1)红磷量不足,瓶内氧气没有耗完;

(2)未塞紧瓶塞,外界空气进入瓶内;(3)未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乙同学的实验结果比实际偏高,原因可能是广口瓶内的部分空气受热逸出,致使广口瓶内气体的体积减小更多。

 【答案】D

【拓展探究】

6.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小华同学打算设计如下方案:

选用实际容积为40mL的试管作反应容器,将过量的白磷放入试管,用橡皮塞塞紧试管口,通过导管与实际容积为60mL且润滑性很好的针筒注射器组成如右图的实验装置。

假设此实验能按照小华的设想正常进行,且白磷所占体积与导管内的气体体积忽略不计,请回答

下列问题:

  

(1)实验前,打开弹簧夹,将注射器的活塞前沿从20mL刻度处推至15mL刻度处,然后松手,若活塞仍能返回至20mL刻度处,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先夹紧弹簧夹,用酒精灯加热白磷,燃烧结束,等到试管冷却后再松开弹簧夹。

     可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不使用弹簧夹,用酒精灯加热白磷,充分反应直至燃烧结束,试管冷却。

可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