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词两首2.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832981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8.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柳永词两首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柳永词两首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柳永词两首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柳永词两首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柳永词两首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柳永词两首2.docx

《柳永词两首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柳永词两首2.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柳永词两首2.docx

柳永词两首2

5 柳永词两首

从容说课

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以先行者角色开启了宋词天地的重要词人,柳永的地位是无可代替的。

学习宋词从他的两首传世佳作《望海潮》《雨霖铃》开始,最合适不过了。

《望海潮》写的是杭州的富庶与美丽,其写景壮伟、声调激越,一反柳永惯常的风格,艺术上的精妙值得我们研究。

《雨霖铃》是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艺术上情景交融、虚实兼写,铺叙与点染紧密结合,一直为后人称道,而其哀怨伤感的基调、真切诚挚的感情同样打动了千年来无数的读者,学习时应品读与赏析结合、艺术与情感并重。

因此,本文准备采用讲解式、朗读式、合作探究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理由是:

在教授这两首词之前必须让学生重温有关词的基本常识,了解作者生平和一些背景知识,这当然离不开教师的讲解;词在古代就是配乐而唱的,其语言富有音乐性和抒情性,惟有通过反复的诵读才能品味其中的妙处,故在教学中最好以诵读贯穿教学的全过程;此外还要教给学生一些鉴赏词的方法,启发学生把握词中所选的特殊意象,深切感受诗词的意境,体会作者深沉真切的情感,从而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拟定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授《望海潮》。

教学设想:

复习词的知识;学生简介作者,听录音朗读,初步感知词的内容;感受作者笔下杭州的富庶与美丽,分析词中写景的妙处;背诵全词。

第二课时,教授《雨霖铃》。

教学设想:

复习词牌,检测第一首词的背诵情况;听录音朗读,初步感知词的内容;反复诵读,品味词的语言,以画入词,感受词的意境和抒情主人公的情怀;背诵全词。

引导学生比较两首词的异同。

教学重点 1.体会《望海潮》如何通过特定的意象组合展现杭州人物之盛和风光之美的。

2.分析《雨霖铃》如何做到融情于景,景情交融的。

教学难点 以画入词,把握词的意象,品味词的语言,体会词的意境。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课时安排 2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宋词的常识,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写景的妙处;感受词中凄凉孤寂的意境和抒情主人公飘零凄苦的形象,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合作学习,把握词的内容和写作思路,词画结合,揣摩词中的意象,体会词的意境。

2.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赏析诗词的语言,体会这两首词艺术上的妙处和作者惆怅伤感、真切诚挚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古人离别时幽怨伤感之情,伤离别,重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望海潮

导入新课

师 我们常说,一代有一代的文学。

宋词,作为一代之文学,和唐诗、元曲一样,代表着一种难于企及的高度和不可再现的辉煌。

可有多少人知道,词曾经只是一种边缘文学,被称为“诗余”,即诗的陪衬和补充,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不被正统文坛所重视,仅仅活跃在民间,难登文学大雅之堂。

它能在宋代兴盛并最终成为一代之文学,靠的是广大文人的大力推动和参与。

可以这么说,没有文人的参与就没有宋词的辉煌,而反过来宋词的辉煌也成就了一大批文人,使他们因写词而扬名。

在那个时代的词坛,俊杰辈出,星光璀璨,有很多名字,穿越了千年的时空,仍然光芒四射,深入人心。

那么,你对那个朝代的词人又了解多少呢?

你能说出几个宋代词人的名字来吗?

推进新课

【创设氛围,合作学习】

生 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生 姜夔、柳永、秦观、张先。

生 欧阳修、晏殊、贺铸。

生 岳飞、范仲淹、周邦彦。

师 看来大家都认识不少词人。

那么大家知不知道在宋代这么多词作家中谁是第一个专力写词的文人?

生 欧阳修。

生 晏殊。

生 范仲淹。

生 他们都错了,应该是柳永。

师 对了,是柳永。

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位第一个专门写词,对开创宋词天地居功至伟的文人。

多媒体课件展示:

柳永(约987~1053),字耆卿,初名三变,字景庄,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崇安(今福建崇安)人。

北宋著名词人。

出身于儒宦世家,工部侍郎柳宜少子,景祐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又世称柳屯田。

柳永为人放荡不羁,仕途更为坎坷。

时人将其举荐于仁宗,却只得四字批语:

“且去填词”。

仕途无涯,便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流连于歌楼舞榭,沉迷于声色词曲,潦倒终身,竟由群妓合金而葬。

政治上的抑郁失志,生活上的特殊经历,以及他的博学多才,妙解音律,使这位“浅斟低唱”“怪胆狂情”的浪子,成为致力于词作的“才子词人”。

由于柳永对社会生活有相当广泛的接触,特别是对都市生活、妓女和市民阶层相当熟悉。

都市生活的繁华,妓女们的悲欢、愿望及男女恋情,自己的愤恨与颓放、离情别绪和羁旅行役的感受,都是其词的重要内容。

此外,也有一些反映劳动者悲苦生活、咏物、咏史、游仙等作品,大大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

他接受民间乐曲和民间词的影响,大量制作慢词,使慢词发展成熟,并取得了与小令并驾齐驱的地位。

在词的表现手法上,他以白描见长;长于铺叙,描写尽致;善于点染,情景交融,抒情色彩强烈;语言浅易自然,不避俚俗,使其词自成一格,广为流传。

柳永在词的内容和表现手法方面都有新的开拓,标志着宋词的重大变化,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词音律谐婉,平易轻约,更善情景之融。

叶梦得《避暑录话》中言称“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足见其靡盛,而纪昀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倍加推崇:

“诗当学杜诗,词当学柳词。

”著有《乐章集》,其词中名篇有《雨霖铃》《凤栖梧》《八声甘州》《望海潮》等。

柳永生平散见张宗木肃《词林纪事》和丁传靖《宋人轶事汇编》等。

师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这位著名词人的一首传世佳作,在学习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首词的词牌及相关背景。

多媒体课件展示:

《望海潮》词调始见于《乐章集》,为柳永所创的新声。

这首词写的是杭州的富庶与美丽。

柳永在杭州生活过一段时间,对杭州的山水名胜、风土人情不仅有亲身的观赏和体会,而且对杭州还怀有极其深厚的热爱之情。

柳永写此词是献给杭州地方长官的,在艺术构思上匠心独运,上片写杭州,下片写西湖,以点带面,明暗交叉,铺叙晓畅,形容得体。

其写景之壮伟。

声调之激越,与东坡亦相去不远。

在艺术上几乎超过了前人所有歌颂杭州的诗词。

相传金主完颜亮听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以后,便对杭州垂涎三尺,因而更加膨胀起他侵吞南宋的野心。

宋谢驿有一首诗写道:

“莫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

岂知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

”这虽是传说,并不一定可信,但杭州的优美迷人及柳永的深厚功力由此可见一斑。

(学生看后惊叹不已)

师 了解了作者及相关背景后,我们来朗读一下课文,跟着作者的文字一起走进当年的杭州。

(学生齐读《望海潮》,幻灯片展示诵读节奏)

望海潮

柳 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NF763/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师正音,此处略)

师 我们知道,这首词描写的是杭州,那么作者笔下的杭州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城市?

它具有怎样的特点?

生 一个太平盛世下的繁华大都市,富庶、美丽。

生 人民生活安定、祥和。

师 说得很好,那作者又是怎样表现杭州的富庶、美丽、安定、祥和的?

(学生热烈讨论)

生 通过多个角度去描写,多方面去表现。

师 从哪些方面去表现?

生 上阕重点写杭州环境的美丽和经济的繁荣;下阕重点写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景象。

师 这位同学答得很不错,用精练的语言对整首词的内容作了一个准确的概括。

但太过精练的概括很难让我们深入地品味作者文字的精妙。

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再思考讨论一下,能不能详细一点,结合词句具体地说一说,作者是怎样用文字表现杭州的富庶、美丽、安定、祥和的。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继续讨论)

生 我们小组先说一下上阕吧。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是总说,写杭州自古以来就是东南一边的繁华都会。

然后开始详细地描绘。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烟柳画桥”写街巷河桥的美丽;“风帘翠幕”写居民住宅的雅致,家家悬挂风帘,户户张设翠幕。

“参差十万人家”一句,“参差”写出了楼阁房舍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景象,十万极言人口之多,这一句表现出整个杭州的规模和城市风貌。

(同小组成员接着分析)

生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写的是杭州风景。

“云树绕堤沙”写在钱塘江堤上,绿树环抱,远远望去,郁郁苍苍,犹如云雾一般。

一个“绕”字,写出长堤迤逦曲折的态势。

“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二句,写钱塘江水的澎湃与浩荡。

“怒涛”写江潮来势之猛。

“卷霜雪”可媲美苏轼的“卷起千堆雪”,“霜雪”二字,不仅写出了怒涛如雪的白色,也写出了江潮之森森寒气。

“天堑无涯”写出了江面的宽阔,也表现了江潮的气势。

(同小组成员接着分析)

生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一句极写杭州的繁华。

“市列珠玑”写市场上商品丰富,商业繁荣;“户盈罗绮”写市民家家披罗着锦。

只抓住“珠玑”和“罗绮”两个细节,便把市场的繁荣、市民的殷富反映出来。

“珠玑”“罗绮”,又皆为妇女服用之物,并暗示杭州城声色之盛。

“竞豪奢”三个字明写肆间商品琳琅满目,暗写杭州富民比夸争耀,反映了杭州这个都市极度繁华和穷奢极欲的一面。

(小组发言完毕,学生鼓掌)

师 大家的掌声已经告诉我,三个同学的发言都很精彩。

刚刚这个小组几个同学通力合作,把上阕作了个详尽的分析。

让我们对这部分的内容有了一个清晰准确的把握:

上阕从“烟柳画桥”到“竞豪奢”三句,分别对杭州的规模、市貌,杭州的风景以及杭州的繁华这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描绘。

但他们对第一句“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分析得不够透彻。

这一句虽是总说,才寥寥十三个字,但还是从不同角度对杭州进行了高度概括,大家能不能也详细分析一下?

生 第一句“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是对杭州的总体介绍,“东南形胜”之“东南”点出它的地理位置,“胜”言其风景之美;三吴,旧指吴兴、吴郡、会稽。

此处称“三吴都会”,极言其为东南一带、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社会条件优越,字字铿锵有力;“钱塘自古繁华”中的钱塘,即杭州,这一句强调它具有长期繁华的历史。

所以这第一句就从三方面对杭州进行了概述:

(1)“形胜”的地理条件;

(2)“都会”的社会条件;(3)“繁华”的历史传统。

师 分析得很好。

刚刚我们已经知道,后面的三句是从三方面对杭州进行了具体的描绘。

第一句也从三方面对杭州进行了高度概括。

那么这第一句和后面的三句到底有怎样的联系?

生 哦(恍然大悟的样子),是总分的关系,而且一一照应。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是对“三吴都会”进行铺展描写;“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是对“东南形胜”进行铺展描写,“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是就“繁华”进一步地铺展。

师 对了。

这样我们对上阕的解读就比较完整透彻了。

下面我们接着分析下阕,看看在下阕作者又是怎样表现杭州的?

我们请另一个小组的同学来说一说。

生 下阕先重点描写西湖,然后写了杭州人民安居乐业的生活。

师 能不能具体一点,哪些文字是描写西湖的?

哪些文字是描写人民安定、祥和的生活的?

生 “重湖叠NF762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是写西湖之美的。

“重湖”,是指西湖中的里湖和外湖。

“叠NF762”,是指西湖周围重重叠叠的山岭。

湖光山色之美,词人用“清嘉”二字作概括。

接下去写山上的桂花、湖中的荷花。

这两种花也是西湖最具代表性的典型景物。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两句写得高度凝练,短短八个字就把西湖以至整个杭州最美的景象概括出来,具有撼动人心的艺术力量。

(同小组成员接着分析)

生 接下来两句是表现杭州人民安乐、祥和的生活的。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对仗很工稳,情韵亦很悠扬。

“泛夜”“弄晴”,说明不论白天或是夜晚,湖面上都荡漾着优美的笛曲和采菱的歌声。

一个“泛”字,表示那是在湖中的船上,“嬉嬉钓叟莲娃”,是说吹羌笛的渔翁,唱歌的采菱女娃都很快乐。

“嬉嬉”二字,则将他们的欢乐神态,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绘,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图卷。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写达官贵人在此游乐的场景。

“千骑拥高牙”点出了人物身份。

成群的马队簇拥着高高的牙旗,缓缓而来,一派显赫声势。

接下来从两个方面写官员的乐趣,“乘醉听箫鼓”写饮宴之乐,不仅尽兴而醉,醉了还要听音乐;“吟赏烟霞”写山水之乐,不仅赏山玩水,赏玩之余还要吟咏诗篇。

既衬出了山水之美,也写出了官员的儒雅风流。

仿佛令人看到一位威武而又风流的地方长官,饮酒赏乐,啸傲于山水之间。

可见不仅百姓安居乐业,官员也雅致潇洒。

(学生鼓掌)

师 他们小组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分析很是精彩。

这几句先写了西湖之美,然后写了人民生活之乐,那写西湖之美和写人民生活之乐两者间有什么联系呢?

作者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写?

生 告诉读者,这不是一般的人们,这是生活在美丽的西湖之畔的人们。

他们是很幸运的,也是很幸福的。

(笑声)

生 先着力描绘,突出西湖的美,再以美丽的西湖为场景写出杭州人民安乐、祥和的生活。

师 哦,也就是说,写西湖之美是为了表现杭州人民安乐、祥和的生活,以美景映衬美好生活。

生 是的。

师 说得有道理。

还有一个细节我们不知注意到没有,桂花是什么时候开的?

生 秋天。

师 对了,“三秋”即指秋天,是从时间着眼的,“十里”则是从空间着眼的。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写出了西湖不同季节的美景。

加上“泛夜”“弄晴”的互文见义,说明不论任何季节、任何时间、任何天气,西湖都是美的,在美丽的西湖之畔生活的人民,无论百姓还是官员,都是快乐、幸福的。

柳永的这首词,无论自然美景还是社会风貌,都写得精致而传神。

我们不妨来研究一下,他为什么能写得如此成功?

(学生热烈讨论)

生 因为他是天才。

(大笑)

生 因为他在这里生活得久了,熟悉情况,所以写得好。

师 (笑)不能说你们答得不对,但你们都不是从诗歌的艺术角度去回答的。

生 我觉得这首词能用短短的几十个字描绘出杭州的自然美景和社会风貌,最妙在它的用字,极其精练传神。

比如,“东南形胜”一个“胜”字就精练地点出了杭州地势之美,风景之异;“参差十万人家”一句中,一个“参差”就写出了楼阁房舍远近高低、错落有致的景象;“云树绕堤沙”一个“绕”字,不仅写出长堤迤逦曲折的态势,也写出了绿树繁茂浓密的特点。

生 我觉得这首词结构方面很值得称道。

像上阕,先总后分,很有条理;下阕先写景,又用美景映衬美好的生活,自然而精妙。

故整首词的结构严谨匀称,情景浑然一体。

实在是妙。

生 我觉得它的数词用的最妙:

如“三吴都会”“十万人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千骑拥高牙”等数字组成的词组在词中的运用,或为实写,或为虚指,都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有的带有夸张的语气,有助于形成一种豪放的风格。

生 对了,说到豪放风格,我也觉得,柳永的这首词非同一般。

柳永本是婉约派代表人物,以婉约词闻名,但这首词大开大阖、波澜起伏、写景壮伟、声调激越,开头三句,入手擒题,以博大的气势笼罩全篇。

其豪放之气,甚至可与苏轼一比,绝对是大手笔。

师 看得出大家都非常认真,并且是真正用脑子来思考的,分析得都很好。

但我们也不能只会找优点。

不妨也来找找缺点。

比如,我就有一个问题:

刚刚大家分析下阕时,怎么把最后一句“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漏掉了。

这句是写西湖还是写人民生活的?

生 既不是写西湖,也不是写人民生活的。

师 那是写什么的?

生 老师介绍时不是说,柳永写这首词是献给杭州地方长官的吗,这一句应该是专门写给这位长官的。

注释说“图将”是指把杭州美景画出来,“凤池”指代朝廷,它的意思应该是说,希望长官把杭州美好的景色画出来,等日后升迁,去朝廷做官时,可以把它拿出来,献与朝廷,并夸示于同僚。

它暗含对长官日后飞黄腾达、不断升迁的美好祝愿。

所以这句是游离于主题之外的,是纯粹的奉承之辞。

师 分析得很准确,但有句话可能要斟酌一下,这句结束语是游离于主题之外的吗?

生 不是。

我认为它没有游离于主题之外,恰恰相反,它点明了全词的主题和写作目的,非常重要。

不过,它游离于主要内容之外,跟上面的内容有点不融洽,显得不太自然。

师 你的感觉很敏锐。

也就是说,作为一篇投赠之作,投赠的写作目的对全词的艺术性已经造成了影响,对吗?

生 是的,既然柳永写这首词的目的是为了获得长官的召见和赏识,那么他就必然会在词中对长官进行夸耀和奉承,这就使本词出现了一个格调不高的结尾,破坏了整首词的艺术性。

课堂小结

师 说得很有道理,对于一篇作品,我们不仅要懂得品读其妙处,还要能够找出它的不足,这样才能鉴别吸收,不断进步。

当然,话说回来,这首词虽然因为要达到投赠的目的而伤害了艺术的完美性,但总的来看,又有谁能把投赠之作写得如此精妙?

其音律之协调,情致之婉转,铺叙之晓畅,写景之传神,无论从哪方面看,都无愧为绝世佳作。

所以,即便白璧微瑕,无碍其千古传世。

下面我们把这首词完整地读一遍,再一次游览作者笔下美丽的杭州,并结束今天的学习。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布置作业

师 今天的作业是熟读并背诵全词,做好对《雨霖铃》的预习。

第二课时

雨霖铃

导入新课

【检查《望海潮》的背诵情况】

师 俄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说过,诗人是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的。

大凡一首好的诗或词,都是诗中有画,具有自己独特的意境、风格。

苏轼说王维的诗“诗中有画”,就是一种极高的评价。

今天我们学习的柳永最负盛名的词作《雨霖铃·寒蝉凄切》就是这样一个作品,既是一首绝好的词,又是一幅优美的画。

(板书课题、作者)

推进新课

【创设氛围,合作学习】

师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雨霖铃”这个词牌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多媒体课件展示:

1.词牌介绍

“雨霖铃”,一作“雨淋铃”,原为唐教坊曲名。

相传唐玄宗入蜀,至斜口时,霖雨连日,栈道中闻铃声,为悼念杨贵妃,遂制此曲。

白居易《长恨歌》云“夜雨闻铃肠断声”即指此事。

2.写作背景

柳永仕途失意,四处漂泊。

这首词就是他离开汴京、前往浙江时的作品。

词以悲秋景色为衬托,抒写与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表现了双方深挚的感情。

全词如行云流水,写尽了人间离愁别恨。

词人以白描手法写景、状物、叙事、抒情,感情真挚,词风哀婉。

师 下面我们先听听这首词的示范朗读,听的时候注意它的节奏,同时发挥你的想象,看在你的想象中,是否能看到“词中之画”。

(多媒体播放示范朗读)

(师生一起正字正音,略)

师 刚才我们听了这首充满伤感的词,初步感受到了作者的离愁别恨。

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来读一读,感受一下当时离别的气息。

(学生朗读课文)

师 读得相当不错,整齐而动听。

不过词的朗诵更注重节奏的把握和情感的投入。

我们先来看一下这首词的节奏。

多媒体课件展示:

雨霖铃

柳 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师 按照提示的节奏,我现在给大家朗读一遍。

(师配乐朗读,学生静听)

师 掌握了情感节奏,我想大家一定可以读得更好,那个同学愿意试试?

(一女生自告奋勇,教师提供音乐和图片背景)

师 读得相当不错,不仅读准了节奏,也读出了情感。

为他的出色朗诵请大家不要吝啬你们的掌声!

【理清思路】

师 听完了示范朗读,又有感情地品读了课文,现在我要开始提问题了:

在听读的过程中,你有无发挥自己的想象?

在你的想象中,你有无看到“词中之画”?

能把你想象的画面描述一下吗?

(学生讨论,然后回答)

生 确实“词中有画”,我想象的画面是这样的:

刚下过雨的傍晚,京城门外的帐篷下,一男一女举杯对饮,桌上摆满美酒珍馐,但两人都郁郁寡欢,情绪低落,停杯投箸不能食,四目相对,忧伤难言。

生 我看到的是这样的画面:

岸边,一男一女手拉着手,依依不舍,总不肯放开,而一边船上的船夫不停地催促,说要出发了,要出发了。

但两人还是不肯松手,泪眼相看,无语凝噎。

生 我觉得最美的画面是:

深秋的夜晚,孤舟在江,晓风轻拂,酒醉刚醒的诗人在舟中怅然四顾,似乎想找回刚刚在梦里看见的情人,但他什么都没看见,只看到天边一轮残月照着江面,岸边的杨柳在凌晨的秋风中瑟瑟摇颤,诗人感慨唏嘘,悲伤难已。

师 大家描述的画面都非常优美,让人向往不已。

但有个问题我想必须先解决,大家读的都是同一首词,为什么会看到三个不同的画面呢?

这三个画面有什么联系?

是表达同一个中心主题还是互不相关?

生 是相互联系的。

都是表达“伤离别”这个主题。

第一个画面是离别前的饯别,第二个画面是离别时的不舍,第三个画面是离别后的想象。

师 说得非常好,这一说不仅阐释了三幅画之间的关系,也理清了全词的思路:

上阕写的是离别前和离别时的情形,下阕写的是离别后的情形。

但我还想再问一下,你是怎么断定第三个画面是离别后的想象呢?

生 从文字上可以看出来,“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其意是:

“今晚酒醒之后我会在何处呢?

也许是泊舟杨柳岸边,晨风习习,天空挂着一钩残月。

”此处是设问,自问自答,“今宵”还未到,“酒醒何处”谁也不知道,但作者却自己作出了回答,可见是作者自己的想象。

生 还有一处“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也可以看出来,“此去经年”意为“这一去经年累月”,“应是”即“应该是”,显然都是对别后的推测而不是已发生的事实。

师 分析得很准确。

也就是说,上阕是实写,下阕是虚写,对吧。

好,刚刚我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了根据这首词想象出来的三个画面,现在我们来看一下真正的画,这是我们班的同学画的《雨霖铃》三图。

(展示学生作品,学生沸腾,高呼且惊叹,热烈鼓掌)

师 画得怎样。

生 太美了。

师 一幅好的画应该有一个好的标题,请大家联系全词给这三幅画各拟一个标题。

生 离别之前、离别之时、离别之后。

生 我来个更简洁的:

别前、别时、别后。

师 反应很快,也很整齐。

但这样起名好不好?

生 不好。

师 为什么?

生 没有诗意,配不上画。

而且起这样的名字,别人若没有读过这首词,会看不太懂,没有突出“伤离别”的主题。

师 说得很有道理。

所谓“画中有诗”,画境这么美,配个诗意的画名才能相得益彰。

另外,名字若能让人看了就知道画的是柳永的《雨霖铃》,那就最好不过了。

大家能不能讨论一下,想个又有诗意又能帮人解读画境的名字?

生 “都门帐饮”“执手相看”“晓风残月”。

师 能说说你起题目的构思吗?

这三个标题妙在何处呢?

生 第一:

都要四字短语,以求形式上的整齐。

第二,都用原词中的词句为题,保持统一,原汁原味,又有诗意,也让人一看就明白。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这些标题能够精妙地概括这三幅画。

第一幅画,内容是“离别之前”,因为古人有饯别的习惯,所以取“都门帐饮”最好不过,一看就知道这是“离别之前”,而画中两人罢箸停杯,怅然相对的表情又突出了饯别的“无绪”。

这样“伤离别”的主题就出来了。

第二幅画的是离别之时。

取名为“执手相看”自有其妙。

“执手相看”而不是“执手相诉”,这是无声的分别。

本已是愁苦不堪的恋人,生离死别,却一句也说不出来,只是执手互相凝视,千言万语、千般思虑愁苦都包含在两双含情的泪眼里。

虽是无言,却又“一切尽在不言中”,“此时无声胜有声”,把离别之伤表达得淋漓尽致。

第三幅表现的是“离别之后”,这个不用多加解释,“杨柳岸,晓风残月”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用上一个“晓风残月”,配上图画,谁都明白想表达什么情感了。

即使只取“晓风残月”也不影响表意,因为画中的杨柳是最显眼的。

且“杨柳岸,晓风残月”构设了一个非常美而又带着忧郁伤感的意境,带着孤寂清冷的气息,令人神往不已,这么有诗意的名字,配这画最好不过了。

(学生热烈鼓掌)

师 在同学们如此热烈的掌声面前,我想再用什么词语表扬你都是苍白无力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