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832205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1.1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南通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江苏省南通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江苏省南通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江苏省南通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江苏省南通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南通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

《江苏省南通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南通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南通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

江苏省南通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含答案解析

江苏省南通市【最新】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有关同源染色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分裂中一定会发生联会B.能发生联会的染色体

C.形态、大小一定相同D.存在于一个染色体组中

2.下列有关基因与核酸、染色体、性状之间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A.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核酸片段

B.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C.基因与性状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D.基因可通过控制蛋白质结构来控制性状

3.在人体内的不同DNA分子中,下列比值可能不同的是

A.A/TB.G/CC.(A+G)/(T+C)D.(A+T)/(G+C)

4.下列有关高等动物精子与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都是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

B.都存在细胞质的不均等分裂

C.都有染色体和纺锤体的周期性变化

D.都由于同源染色体分离导致染色体数目减半

5.下列有关生物科学史的叙述,正确的是()

A.萨顿通过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了遗传因子的概念

B.孟德尔通过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C.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D.沃森和克里克构建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物理模型

6.下列有关基因突变的叙述,错误的是()

A.基因突变只发生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间期

B.没有外界因素时,基因突变也可自发产生

C.基因突变是随机的、普遍存在的

D.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

7.利用六倍体普通小麦(6n=42)花粉离体培养获得的植株为()

A.单倍体B.二倍体C.三倍体D.六倍体

8.两只贵宾犬交配所产多只幼崽的毛色各异,这种变异的主要来源是()

A.基因突变B.基因重组

C.染色体结构变异D.染色体数目变异

9.下列有关染色体异常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A.染色体异常遗传病患者一定携带致病基因

B.21三体综合征是一种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

C.通过患者家系调查可推测染色体异常遗传病的发病率

D.夫妇双方都不患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则胎儿出生前不需产前诊断

10.艾弗里团队花了10年的时间研究“转化因子”,他们将S型菌进行破碎过滤得到无菌提取液,然后进行实验。

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去除提取液中蛋白质、多糖、RNA后,与R型菌混合不会引起转化

B.实验中通过观察菌落的形态来判断是否发生转化

C.本实验得出的结论是DNA是“转化因子”

D.提纯的DNA中混有极少量蛋白质,其实验结论在当时受到质疑

11.科研人员用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探究保温时间与沉淀物中放射性强度的关系,结果如图。

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用含32P的大肠杆菌培养T2噬菌体,标记噬菌体DN

B.b点时离心速度减慢会导致放射性强度降低

C.保温时间过长、过短都会导致上清液中放射性增强

D.若用35S标记的T2噬菌体进行实验,结果将相似

12.某双链DNA分子共含有3000个碱基对,G与C之和占全部碱基的40%,其中一条链中的A与C分别占该链碱基的20%和10%,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互补链中A:

C:

G:

T的比值为4:

3:

1:

2

B.该DNA分子中A和G的数量分别为1800个、1200个

C.该DNA分子复制2次需要游离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5400个

D.该DNA分子第2次复制需要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3600个

13.培养液A中含有32P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培养液B中含有32P标记的尿嘧啶核糖核苷酸,两种培养液中其它成分相同且不含放射性。

用这两种培养液分别培养等量的人体造血干细胞,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进行细胞培养时还需要提供适宜温度、O2等条件

B.培养液A培养的细胞中,32P主要分布在染色体中

C.培养液B中含32P的物质用作RNA合成的原料

D.培养液A中细胞的放射性比培养液B中细胞的放射性强

14.HIV是一种含有逆转录酶的RNA病毒,下图表示HIV入侵人体淋巴细胞后遗传信息传递过程。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①过程需要淋巴细胞提供核糖核苷酸

B.②③过程都需要解旋酶

C.④过程发生在HIV的核糖体上

D.碱基互补配对保证遗传信息准确传递

15.如图表示人体细胞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中DNA数目变化,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纵坐标中m、n分别为92和46

B.处于de段的细胞可能含有23个四分体

C.bc段细胞中DNA聚合酶活性明显增强

D.处于cd段的细胞中不能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

16.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生下一个染色体组成为XXY且表现为红绿色盲的男孩,原因可能是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出现了异常(图中b为红绿色盲基因)。

该异常过程的示意图是()

A.

B.

C.

D.

17.基因型为AaBb(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的1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了4个基因型为AB、Ab、aB、aB的精细胞。

可推测减数分裂过程中()

A.B基因突变为b

B.b基因突变为B

C.四分体时期发生交叉互换

D.非同源染色体之间易位

18.西葫芦的皮色有绿色、黄色和白色三种由两对等位基因G、g和Y、y所控制。

现用纯系黄皮西葫芦和白皮西葫芦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图。

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亲代黄皮、白皮个体的基因型分别是GGYY、ggyy

C.F2中黄皮个体中的纯合子所占的比例是1/4

D.F2中全部绿皮个体自交,后代绿皮:

白皮=5:

1

19.α-半乳糖苷酶A缺乏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该病的遗传特点是()

A.女性的发病率高于男性

B.患病男性的女儿一定患病

C.患病女性的儿子一定患病

D.患病男性的外孙一定患病

20.大肠杆菌某基因的中间位置插入一个碱基对后,其表达产生的多肽不可能的是()

A.氨基酸的数目增加

B.氨基酸的数目减少

C.氨基酸序列发生改变

D.氨基酸连接方式发生改变

21.下列有关染色体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染色体数目变异改变基因数量,不改变生物性状

B.染色体结构变异改变基因结构,不改变基因数量

C.染色体变异可发生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

D.染色体变异大多对生物有害,对生物进化没有意义

22.如图为甲、乙两只果蝇的染色体组成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甲图中的一个染色体组由Ⅱ、Ⅲ、Ⅳ构成

B.甲图中2个染色体组所携带的遗传信息完全相同

C.乙图中2个染色体组所携带的基因数量完全相等

D.乙图中一个染色体组各染色体形态大小完全不同

23.某地区生活着一种蛾,体色有深色的,有浅色的,分别受一对基因A、a控制。

1930年该地区工业迅速发展,煤烟大量排放,研究人员调查了该地区1920~1980年浅色蛾和深色蛾的比例,结果如下图。

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1930年以前,浅色蛾生存的机会更多,留下后代的机会也更多

B.1940年两类蛾各占50%,说明该种群中A、a的基因频率都是0.5

C.1930~1980年期间,种群中基因型为Aa个体比例逐渐增加至相对稳定

D.这一事实说明,在自然选择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不定向的改变

24.调查发现,某地区新生儿耳垂缺损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周边其他地区,欲分析这种现象是否由遗传因素引起,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

A.对该地区出生的双胞胎进行调查统计分析

B.对患者个体与正常人进行基因组比较研究

C.对患病个体的家系进行调查统计分析

D.对该地区水质、空气进行检测分析

二、多选题

25.下列属于纯合子的是()

A.DDeeB.DdEEC.ddeeD.DdEe

三、综合题

26.大肠杆菌DNA呈环状,下图表示其复制过程。

据图回答:

(1)环状DNA分子中每个磷酸基连接_______个脱氧核糖,其上基因的特异性是由_______决定。

(2)复制原点是DNA分子中复制起始的一段序列,该序列中A-T含量很高,有利于DNA复制起始时的解旋,原因是_______。

(3)酶1作用时需要由_______直接供能,2催化子链延伸的方向是_______(“5′→3”或“3→5”)。

(4)大肠杆菌DNA的复制属于_______。

A.单起点连续复制B.单起点半不连续复制

C.多起点连续复制D.多起点半不连续复制

(5)为证明DNA复制的方式为半保留复制而不是全保留复制,科学家利用大肠杆菌进行了相关实验:

将大肠杆菌在15NH4Cl培养液中培养若干代,再将其转移到14NH4Cl培养液中培养,在不同时刻收集大肠杆菌并提取DNA进行密度梯度离心,记录离心后试管中DNA带的位置。

如图表示几种可能的离心结果,则:

①大肠杆菌转移到14NH4Cl培养液中增殖一代,如果DNA为全保留复制,则DNA带的分布应如图中试管_______所示;如果为半保留复制,DNA带的分布应如图中试管_______所示。

②在整个实验中出现了甲、乙、丙三条带,证明DNA是半保留复制,则大肠杆菌转移到14NH4Cl培养液中增殖三代后,含15N的DNA分子占_______%

27.下图是某同学以玉米(2n=20)为材料,观察到的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图像。

据图回答:

(1)实验材料取自玉米雄蕊的_______,要观察细胞中染色体,需用_______性染料染色。

(2)将图示的6个图像按细胞分裂顺序排序②→_______→①→_______。

(3)图②所示细胞中染色体的主要行为特征为_______,细胞中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发生在图_______所示细胞分裂时期。

(4)在答案纸相应的坐标中用柱形图表示出图⑤所示细胞中染色体、核DNA和染色单体的数目。

_______

28.DNA甲基化是指DNA序列上特定的碱基在DNA甲基转移酶(dnmt)的催化作用下添加上甲基,导致相关基因转录沉默。

DNA甲基化在细胞中普遍存在,对维持细胞的生长及代谢等是必需的。

下图甲、乙分别表示dnmt基因表达的两个过程,a、b、c、d代表相关物质,据图回答:

(1)甲过程所需原料是_______,c是_______酶。

(2)与甲过程相比,乙过程特有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是_______,完成乙过程除了图示的物质和结构外还需要_______。

(3)乙过程中一个mRNA上结合多个核糖体的意义是_______,最终每个核糖体合成的多肽链都相同的原因是_______。

(4)细胞中DNA甲基转移酶增多,抑癌基因异常甲基化是引起细胞癌变的原因之一。

一种肺细胞的癌变是由ASPP基因(一种抑癌基因)甲基化引起的,则与正常细胞相比,该癌细胞中dnmt基因转录的mRNA和ASPP基因转录的mRNA含量分别会_______、_______。

29.群体中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有多种基因,称为复等位基因。

某种兔的毛色中白色、灰色和黑色分别受复等位基因d、dh和d+控制,科研人员欲分析三者之间的显隐性关系,利用3种纯系兔进行了如下杂交实验,据图回答:

(1)d和d的遗传遵循_______定律,复等位基因的产生是_______的结果。

(2)F1灰色兔、黑色兔的基因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

(3)欲判断dh和d+之间的显隐性关系,可将两个实验F1中的灰色兔和黑色兔杂交:

①若后代表现型为黑色:

灰色:

白色=_______,则dh对d+为显性;

②若后代表现型为黑色:

灰色:

白色=_______,则dh对d+为显性。

(4)F1灰色兔和黑色兔杂交,得到F2黑色兔26只、色兔12只、白色兔14只,则F2黑色兔的基因型可能为_______,可用基因型为_______的灰兔与其杂交,以确定其基因型。

30.研究人员对某家族中的胱氨酸尿症(基因A、a控制)和鱼鳞病(基因B、b控制)的发病情况进行调查,绘制了如下系谱图。

经检测,Ⅰ1不携带两种病的致病基因据图回答:

(1)胱氨酸尿症鱼鳞病的遗传方式分别为_______、_______。

(2)Ⅰ2的基因型为_______,Ⅱ2的基因型为_______。

(3)Ⅲ3产生的配子基因组成有_______种,其中不携带致病基因的配子占_______。

(4)若Ⅲ2与Ⅲ3近亲婚配,后代患病的概率是_______,后代男孩患病的概率是_______,因此应禁止近亲结婚。

31.我国盐碱地规模大,但主要粮食作物难以生长。

下图是某科研小组尝试利用普通水稻(2n=24)培育耐盐水稻新品种的育种方案,据图回答:

(1)过程①中,“γ射线”属于_______诱变因子,应处理萌发的种子而不是干种子,这是因为萌发的种子_______。

(2)若过程①处理并筛选得到的耐盐植株经基因检测是由于单基因突变导致的,经过程②一代自交、筛选得到的耐盐植株中纯合子占1/3,则经过第二代、第三代自交并筛选获得的耐盐植株中纯合子分别占_______、_______。

(3)过程③中,花药离体培养形成的单倍体植株与正常植株相比,表现出_______的特点,秋水仙素的作用原理是_______。

(4)互花米草是常见的耐盐植物,在南通沿海滩涂大量分布。

有人尝试利用互花米草与水稻杂交获得耐盐水稻,但很难成功,这是因为互花米草与水稻之间存在着_______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_______技术为实现这一目标开辟了新途径。

四、实验题

32.1939年科学家发现DDT具有良好的杀虫效果,但随着DDT的使用,发现害生具有DDT抗性。

对害虫抗性的形成人们提出两种假说:

①是DDT诱导基因突变的结果;②是DDT对抗性害进行选择的结果。

为此科研人员利用果蝇进行了以下实验,分析回答:

实验一:

在果蝇群体繁殖过程中,每代都用DDT处理,且逐代增加DDT剂量,10代后检测果蝇的DDT抗性。

实验二:

取20个培养瓶,标记为1~20组,每瓶中饲养一对雌雄果蝇,繁殖一代后随机选取一半检测DDT抗性,然后选取抗性最强组留下的一半果蝇再重复实验,共重复9次。

重复实验中逐代增加DDT剂量检测DDT抗性,具体过程如下图。

(1)选择果蝇作为本实验材料,这是因为果蝇__________。

(至少答出两点)

(2)在果蝇种群中不同果蝇的DDT抗性存在差异,体现了生物的变异具有__________性,实验二重复实验中检测果蝇DDT抗性时,逐代增加DDT剂量的目的是__________。

(3)上述两个实验在10代后检测果蝇的DDT抗性基本一致,这一结果支持的假说是:

果蝇具有DDT抗性是__________的结果。

(4)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实验过程进行分析:

①__________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不同培养瓶中的果蝇存在__________隔离。

②获得的DDT抗性较强的果蝇是否为新物种?

简要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经过10代后获得的DDT抗性较强的果蝇是否发生了进化?

简要说明理由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分析】

联会中配对的两个染色体,形状大小一般相同,一条来自于父亲,一条来自于母亲,叫做同源染色体。

【详解】

A、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不联会,A错误;

B、在减数分裂中,能联会配对的一对染色体为同源染色体,B正确;

C、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形态、大小不一定相同,如X、Y染色体,C错误;

D、一个染色体组是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其中一定不含同源染色体,D错误。

故选B。

2.C

【分析】

1、基因的概念:

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

2、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基因在染色体上,并且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

3、基因通过中心法则控制性状,包括两种方式:

(1)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2)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

【详解】

A、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核酸(DNA或RNA)片段,A正确;

B、一条染色体含有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B正确;

C、基因与性状之间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如有的性状受多对基因控制,C错误;

D、基因控制性状的途径有两种,其中直接途径为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来控制性状,D正确。

故选C。

3.D

【分析】

该题是对DNA分子中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考查,DNA分子中A与T配对,G与C配对,配对的碱基数量相等。

【详解】

A、由于DNA分子中,A与T配对,因此不同双链DNA分子中A/T=1,A错误;

B、由于DNA分子中,G与C配对,因此不同双链DNA分子中G/C=1,B错误;

C、由于双链DNA分子中,A=T,G=C,因此不同双链DNA分子中(A+G)/(T+C)=1,C错误;

D、不同DNA分子中的(A+T)/(G+C)可能不同,D正确。

故选D。

4.B

【分析】

精子的形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的比较

精子的形成

卵细胞的形成

不同点

形成部位

精巢

卵巢

过 程

变形期

无变形期

性细胞数

一个精母细胞形成四个精子

一个卵母细胞形成一个卵细胞

细胞质的分配

均等分裂

不均的分裂

相同点

成熟期都经过减数分裂,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

【详解】

A、高等动物精子与卵细胞形成过程中,都是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A正确;

B、精子形成过程中,细胞质的都均等分裂;卵细胞形成过程中,初级卵母细胞和次级卵母细胞的细胞质不均等分裂,B错误;

C、高等动物精子与卵细胞形成过程中,都有染色体和纺锤体的周期性变化,C正确;

D、高等动物精子与卵细胞形成过程中,都是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导致染色体数目减半,D正确。

故选B。

5.D

【分析】

1、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

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测交实验)→得出结论。

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3、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

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4、沃森和克里克用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研究DNA的结构。

5、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详解】

A、萨顿通过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遗传因子是由孟德尔提出的,A错误;

B、摩尔根通过假说一演绎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B错误;

C、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但没有证明DNA是遗传物质,C错误;

D、沃森和克里克构建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物理模型,D正确。

故选D。

6.A

【分析】

有关基因突变,考生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

2、基因突变的类型:

自发突变和人工诱变。

3、基因突变的特点:

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低频性(个体的基因突变率低,但种群中个体数,其突变率较高)、随机性、不定向性、多害少利性。

4、体细胞突变一般不遗传给子代,生殖细胞突变一般可以遗传给子代。

5、基因突变的意义:

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基因突变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详解】

A、基因突变任何时期都可能发生,主要发生在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A错误;

B、基因突变的因素可以来自外界的因素,也可以是自身的因素引起的,B正确;

C、基因突变是随机的、普遍存在的,具有不定向性、低频性等特点,C正确;

D、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D正确。

故选A。

7.A

【分析】

单倍体概念:

由配子发育而来,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

特点(以植物为例):

与正常植株相比,植株长得弱小,且高度不育。

【详解】

所有配子不经过受精形成的新个体都是单倍体,虽然六倍体普通小麦的配子形成的子代含有3染色体组,但为花药离体培养成的植株,所以仍然是单倍体。

故选A。

8.B

【分析】

基因重组:

1、概念:

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

2、类型:

(1)自由组合型: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

(2)交叉互换型:

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

3、意义:

(1)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2)是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对生物的进化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详解】

A、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且多数是有害的,这与题干信息不符合,A错误;

B、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子代之间性状差异主要来自基因重组,B正确;

CD、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其具有低频性,且多数是有害的,这与题干不符,CD错误。

故选B。

9.B

【分析】

1、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征)。

2、调查人类遗传病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相对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色盲、白化病等;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发病率,则应在群体中抽样调查,选取的样本要足够的多,且要随机取样;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则应以患者家庭为单位进行调查,然后画出系谱图,再判断遗传方式。

【详解】

A、染色体异常遗传病患者不一定携带致病基因,A错误;

B、21三体综合征是一种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即第21号染色体比正常人多出一条,B正确;

C、调查遗传病的发病率应该在人群中随机调查,C错误;

D、夫妇双方都不患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但可能会患基因病,因此在胎儿出生前需进行产前诊断,D错误。

故选B。

10.A

【分析】

根据题干分析,将S型菌进行破碎,设法去除绝大部分糖类、蛋白质和脂质,过滤得到无菌提取液中含有DNA,与R型菌混合培养,会出现S型菌落。

【详解】

A、由于转化因子是DNA,因此去除提取液中蛋白质、多糖、RNA后,与R型菌混合会引起转化,A错误;

B、由于R型细菌和S型细菌的菌落有区别,因此实验中可通过观察菌落的形态来判断是否发生转化,B正确;

C、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得出的结论是DNA是“转化因子”,即DNA是遗传物质,C正确;

D、设法去除绝大部分糖类、蛋白质和脂质,提取物中混有极少量的蛋白质,其实验结论受到质疑,D正确。

故选A。

11.D

【分析】

1、上清液和沉淀物中都有放射性的原因分析:

(1)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上清液中有少量放射性的原因:

①保温时间过短,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使上清液出现放射性。

②保温时间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子代,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也会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含量升高。

(2)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沉淀物中也有少量放射性的原因:

由于搅拌不充分,有少量35S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吸附在细菌表面,随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使沉淀物中出现少量的放射性。

2、分析曲线图:

32P标记的是T2噬菌体的DNA,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进入细菌,并随着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

图中保温时间过短或过长都会导致沉淀物中反射性减弱,即导致上清液中放射性增强。

【详解】

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电大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