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周年校庆大会上的讲话.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83158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60周年校庆大会上的讲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60周年校庆大会上的讲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60周年校庆大会上的讲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60周年校庆大会上的讲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60周年校庆大会上的讲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60周年校庆大会上的讲话.docx

《60周年校庆大会上的讲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60周年校庆大会上的讲话.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60周年校庆大会上的讲话.docx

60周年校庆大会上的讲话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60周年校庆大会上的讲话

六十年,养正毓德,早已是桃李芬芳,美誉四海。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60周年校庆大会上的讲话,仅供参考。

60周年校庆大会上的讲话篇1

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亲爱的校友、同志们、同学们:

在这美好的金秋九月,辽宁石油化工大学迎来了60华诞。

欢乐的石化大学校园展开热情的臂膀,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宾朋和校友,共同见证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

首先,我代表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向光临大会的各位领导、嘉宾、校友和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向海内外所有的石化大学人致以节日的祝贺!

六十载岁月如歌,春华秋实。

六十年前,为了恢复和发展新中国成立后的国民经济,培养我国急需的石油工业人才,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的亲自关怀下,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的前身大连石油工业学校于1950年11月1日在大连诞生,是新中国第一所石油工业学校。

1953年中央燃料工业部根据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确定的发展石油工业的方针和任务,将学校北迁抚顺办学,更名为抚顺石油学校。

1958年扩建为抚顺石油学院,其间几经变迁,先后隶属石油工业部和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XX年2月学校划归辽宁省人民政府领导,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体制。

XX年10月原国家重点中专、有着51年办学历史的抚顺煤炭工业学校整体并入,开设高职教育,为我校壮大了实力。

XX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正式更名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60年来,从风华正茂的大连石油工业学校,到历经风雨的抚顺石油学院,再到展翅腾飞的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我们与国家能源工业同发展,与时代社会共进步。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艰苦创业的奋斗历程,见证了新中国能源工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发展轨迹,是中国石油、煤炭教育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篇章。

六十载英才济济,桃李芬芳。

学校六十年的办学成就铭记着广大校友的功勋。

从渤海之滨到沙漠边陲,从松辽平原到南海边疆,从中亚中东到南美非洲,到处都有石化大学人的身影。

8万多名校友活跃在石油石化和煤炭等各行各业,他们当中不少人,包括在座的许多校友,已经成为勤政为民的政界领导,叱咤风云的企业精英,甘为人梯的学界名师,成就显赫的科技专家,驰骋市场的创业英才,以自己的突出贡献响誉世人。

还有更多的校友,他们在石油石化、煤炭等各条战线上默默无闻、艰苦创业、永不服输、发奋图强,展示了扎实的基础、充足的后劲、全面的素质、卓越的才华,创造出了骄人的业绩,赢得了各方的认同和社会的赞誉。

校友们,无论你们身在何处,位居何职,都是母校的学子;无论你们成就大小,贡献多少,都是母校的荣耀。

母校为你们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母校衷心地祝福你们!

六十载薪火传承,呕心沥血。

一代又一代石化大学人为了国家繁荣、民族昌盛、社会进步、能源发展,以默默耕耘、朴实无华的高尚品格,与学校风雨同舟,患难与共,把一生最美好的年华留在这片热土上,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和心血。

他们不仅传道授业,教书育人,而且致力科研,创新科技,走出了一条产学研相结合的成功办学之路,为石油石化和煤炭等行业创造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科技成果。

石化大学不断前进的道路上,活跃着广大教职工追求探索的身影,留下了他们敬业奉献的足迹,记载着他们永不磨灭的功勋。

响誉省内外高教战线的师德楷模路永洁,就是他们当中的杰出代表。

回首一路风雨,我们永远铭记为石化大学的事业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先贤和前辈,永远不会忘记甘苦备尝、矢志不渝的离退休老同志,永远不会忘记立足岗位、奋力拼搏的全体教职工,我们向所有为学校建设和发展付出艰辛劳动的同志们表示最崇高的敬意!

石化大学的历史上永远铭刻着你们不朽的丰碑!

六十载励精图治,铸就辉煌。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奋斗,石化大学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从建校初的二三百亩地、三四个专业、四五百名学生,发展到今天占地1906亩,建筑面积64万平方米,办学规模23000余人,拥有2个联合培养博士点、26个硕士点、11个工程硕士领域和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49个本科专业、26个高职专业和包括民办教育、成人教育、民族教育、国际教育在内的多层次教育体系,成为以石油石化为特色,工、理、经、管、文、法、教等七大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始终把面向行业、立足地方的顶天立地战略作为长期发展战略,紧跟石油石化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积极调整学科布局,建成了化学工程与技术和石油天然气工程两个辽宁省高水平一级重点学科;建成了13个覆盖石油石化主要领域的辽宁省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建成了4个省级石油石化科技创新团队;建成了辽宁省雷锋研究会、辽宁省维护社会稳定学会两个省级研究会。

近五年来学校共承揽国家和省市科研项目550余项,获国家和省市科技成果奖46项,为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全力推进教育改革与创新,XX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成绩,XX年4月学校作为全国唯一一所高校荣获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和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标兵单位的光荣称号。

学校大力实施外向战略,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10多个国家的20多个学术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今年3月学校成功实现了辽宁省人民政府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集团公司四方共建我校,为我校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提供了新的平台。

更为宝贵的是,学校形成了雷锋五个一精神的育人特色,形成了团结、求实、严谨、创新的优良校风和问学穿石、修身诚化的校训,成为推动学校发展永不枯竭的动力,将永远激励着所有的石化大学人以事业为重,以奉献为荣,开拓进取,不懈追求。

学校取得今天的发展和成就,承载着教育部、辽宁省等主管部门,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集团公司及所属企业,抚顺市政府和社会各界,以及广大校友的关心、支持和厚望。

在这一庄严神圣的时刻,我们向长期关注和支持学校发展的各级领导、各界朋友们,向所有对母校赤子情深、关爱备至的校友们,表示最真诚的谢意!

六十载甲子轮回,继往开来。

今天,石化大学又站在新的起点,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我们有幸处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时代,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校谋求更大更快发展的重要阶段。

回顾历史,我们深感欣慰和自豪;展望未来,我们更是信心满怀。

我们将继续秉承先人的优良传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辽宁省与中国三大石油公司四方共建我校为契机,以服务石油石化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和外向战略,深化体制改革,搭建创新平台,汇聚学术团队,构筑学科高地,放大优势特色,精心打造石油石化高水平的产学研人才培养、应用基础研究和高层次学术交流的基地,力争用五至十年时间,将我校建设成为优势突出,特色明显,省内一流,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高水平行业特色教学研究型大学,为石油石化、煤炭工业发展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最后,再次感谢大家的光临,祝大家事业顺达,阖家欢乐,万事如意!

60周年校庆大会上的讲话篇2

光阴荏苒,物换星移。

六十年沧桑巨变,六十年春华秋实。

长春工业大学,伴随着共和国建设发展的步伐,风雨兼程,书写了一部开拓与奋斗、梦想与辉煌的历史篇章。

六十年,艰苦创业,历经沧桑。

1952年4月,新中国大规模经济建设急需人才之际,伴随着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的筹建,长春工业大学的前身--长春汽车工业学校应运而生,作为国家培养汽车工业技术人才的摇篮,学校经过6年的建设和发展,于1958年升格定名为长春工业专科学校;1961年与长春理工学院和长春无线电工业学校合并,更名为吉林理工学院,成为本科高校;1962年与吉林矿冶学院合并,定名为吉林工学院;1970年受文革影响,学校并入原吉林工业大学;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吉林工学院恢复重建,学校白手起家、二次创业,经过30多年的艰苦奋斗,实现了长足的发展。

1983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2年成为吉林省政府确定的省属三所重点高校之一;20xx年长春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和吉林省工业设计学校并入,拓展了办学空间;20xx年更名为长春工业大学;20xx年在国家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级;20xx年成为博士学位立项建设单位;20xx年北湖新校区开工建设,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

六十年的风雨历程,既承载着筚路蓝缕的艰辛、动荡撤并的伤痛,更饱含着复校重建的硕果和健康发展的辉煌。

六十年,辛勤耕耘,硕果满堂。

60年来,学校在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等方面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由一所单科性工科院校,发展成为以工为主,理、工、文、管、经、法、教育、艺术八大学科协调发展,集人才培养、科技研发、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于一体的省属重点大学。

目前,学校建有南湖、北湖、林园三个校区。

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万8千余名,教职员工1900余名,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研究生、本科生、留学生、高职生和继续教育多层次的办学格局。

学校设有18个学院和两教研部,现有8个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1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涵盖了68个二级学科硕士点,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3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51个本科专业,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2个省级特色专业。

学校创建了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吉林省重点实验室、省科技创新中心为代表的13个省部级科研机构,6个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长春工业大学在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优良传统,积淀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学校凝炼出了爱国敬业、求实创新的校训,培育了自强不息、志在一流的精神,艰苦奋斗、严谨求实的校风和爱岗敬业、启智育人的教风与崇真尚理、勤学笃行的学风,树立了和谐进取、事业养生的工作理念,营造了良好的办学环境和育人氛围。

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三实、三结合的办学特色,即在服务吉林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人才培养面向实际、科研工作讲求实用、社会服务注重实效在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过程中,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以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为重点,一、二、三课堂相结合,以德育为首位,人格养成与智力发展相结合。

这些由一代代长春工大人创造和积淀的办学精神和优良传统,是师生员工的精神财富,是学校发展的动力源泉。

六十年,兴学育人,桃李芬芳。

学校坚持为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学生健康成长服务的两服务办学宗旨,注重更新教育理念,坚持深化教育改革,不断提高培养质量。

学校在教学中强调和践行四个更重要的原则,即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强制学生学习更重要,重在提高学学习的内动力;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不需要教;养成学生科学精神比传播科学更重要,努力培养严谨、求实、探索、创新的学术品格;引导学生学会应用知识比单纯传授知识更重要,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

学习重在习,知识重在识,文化重在化。

背会不算会,体会与做会才算会。

基于这样的人才培养理念,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在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各类全国性竞赛中屡创佳绩,居吉林省属高校前列。

20xx年在全国挑战杯竞赛432所参赛高校中以总分第12位的好成绩,捧得竞赛优胜杯,创历届吉林省内参赛高校最好成绩,大学生实践活动连年受到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的表彰。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学校的招生、就业情况连年看好,招生录取平均分接近重点高校分数线,毕业生就业率稳居同类高校前列,20xx年荣获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并成为20xx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50所典型经验高校之一。

建校六十年来,学校共向社会输送了13万名毕业生,并且大多数工作在吉林省经济建设第一线。

在中国一汽集团、长春轨道客车公司、吉化公司、通化钢铁集团等省内大型企业都有我校大批毕业生,此外还有更多的毕业生工作在地方企业,其中大多已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走上了省市县和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岗位,同时还涌现出了一大批民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