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形势及相关热点问题分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831327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64 大小:85.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宏观经济形势及相关热点问题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宏观经济形势及相关热点问题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宏观经济形势及相关热点问题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宏观经济形势及相关热点问题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宏观经济形势及相关热点问题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宏观经济形势及相关热点问题分析.docx

《宏观经济形势及相关热点问题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宏观经济形势及相关热点问题分析.docx(6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宏观经济形势及相关热点问题分析.docx

宏观经济形势及相关热点问题分析

宏观经济形势及相关热点问题分析

谢作诗

浙江财经大学经济与国际贸易学院邮编:

310018

各位朋友,有这样一个机会跟大家交流学习,探讨宏观经济的话题。

中国经济形势如何?

该怎么治理?

未来增长前景如何?

我们怎么办?

我要在这里和大家交流我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

不过在正式开讲之前,我要提请朋友们关注一个事实。

不知朋友们注意到了没有,人们的言论千奇百怪,但是他们的行为却出奇的一致。

假如你问:

丑妻好还是美妻好呀?

有不少人会说:

丑妻好,丑妻是福呀!

但是你们见过有谁专门追求丑女的?

你们有见过女人把自己画成大花脸去相亲的吗?

没有。

既然没有把自己画成大花脸去相亲的女人,那就说明男人都喜欢美女呀!

事实上,你们到大街上看看,哪个男人见了美女眼睛不发绿?

假如你问:

暴雨天出租车应不应该涨价呀?

你们到网上看看,绝大多数人都说不应该涨,涨价那是趁人之危,发国难财,不道德。

但是假如你问:

暴雨天出租车出车容易被水淹,不让涨价就是让出租司机承担损失,涨价无非是乘客您受点损失(其实还不能叫损失),既然您讲道德,为什么不自己承担这损失,而要让出租司机承担损失呀?

他就无语了。

为什么人们的言论千奇百怪,但是他们的行为却出奇的一致呢?

因为言论没有成本,而行动需要付出代价。

所以,你们不要相信官员,官员不会对自己的言论负责任的。

你们也不要相信专家学者,嘴巴两张皮,专家学者的话更不靠谱。

专家学者是些什么人?

是吃自己的饭,替别人拿主意的人。

说话没有成本,你们不能信的。

至少不能轻易相信。

我也不敢保证自己讲的都对,所以你们要带着批评的态度听我的报告,要用你们的切身感受审视我讲的。

我诚恳欢迎大家对我提出批评指正。

你们是经济活动的直接参与者,经济的冷暖你们最清楚,也最先知晓;你们是用自己的财产、身家性命做赌注在做经济判断。

你们的判断最可靠,我来这里就是要诚恳地向大家学习。

今天,我的讲课题目是“宏观经济形势及相关热点问题分析”。

之所以选择将这个题目,而不是更微观一点的题目,一是谈宏观形势是我的强项,而谈微观,我应该拜在座各位为师;二是我认为方向比努力更重要,认清趋势比埋头苦干更重要。

方向对头了,或努力或不努力,或快或慢,离目标会越来越近的,但是方向反了,越努力越完蛋,越努力离目标会越远的。

做职业选择、经营企业、管理国家,判断趋势、选择方向都是至关重要的事情。

要顺势而为,不能逆势而上。

逆势而上,其实是做不成大事的;不仅做不成大事,还会办坏事。

我们讲经营管理,其实经营和管理不是一回事。

管理的事情,是高管们做的,是CEO做的事情,老板要考虑的是判断趋势,把握方向,这叫经营不叫管理。

多数时候,企业不是因为管理不善而死,而是因为误判形势而死;不是因为管理卓越而生,而是因为适应了社会发展趋势而生。

阿里巴巴的成功,不是因为马云多么聪明、多么努力,而是他的选择顺应了经济社会发展趋势。

世纪之初,你要是选择在中国做互联网,你也会成功的。

同样,万科的成功,也不是因为王石聪明、努力,而是因为他的选择顺应了经济社会发展趋势。

十年前做房地产,你不可能不成功。

但是,十年后再来做房地产,恐怕就不能保证一定能成功了吧。

所以,你们做投资,做企业,判断经济到底处在一个上行的通道,还是处在一个下行的通道;判断经济的扩张只是一个短期趋势,还是是一个长期趋势,这个至关重要。

可以这样说,那些陷入困难的企业,或多或少都有因为对宏观经济形势误判的因素。

假如能够正确判断经济趋势,不被政府的宏观调控所忽悠,或许就没有那么多“路跑”了。

我讲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世界经济大势;二、中国制造是先进生产方式的成功;三、政府干预惹祸端;、四环境恶化是根本;四、要怎样治理才对?

五、政策取向及经济前景判断。

如果有时间,我会就一些热点经济问题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一、房市调控的逻辑;二、人民币汇率变动的逻辑;三、土地制度与中国经济增长。

我只能选择一些我认为重要的东西讲,并非我没有讲到的就不重要,可能是限于我个人的认识,我个人认为它们不重要(其实很重要),或者它们虽然重要但我没有思考,讲不好,所以不讲。

当然,我更愿意留一些时间和大家有一个互动交流的环节。

基本的五个结论,我在这里也先告诉大家:

(1)过去二三十年世界经济是非常态增长的高增长,现在是调整期,未来也不可能回到过去;

(2)中国制造是先进生产方式的成功,大规模的替代短期难以形成,中国经济短期没有问题;(3)中国经济社会稳定,但是潜藏巨大矛盾,中长期存在巨大风险;(4)宏观调控再不会那么频繁了;(5)世界经济的重心仍然在亚洲,中国仍将是世界经济沙漠中的绿洲,不过未来经济重心会重新向东亚转移。

1.世界经济大势

观察中国经济,离不开世界经济的大背景。

因此,我要从世界经济的大势说起。

看现在、察未来,要从过去说起。

过去是我们看现在、察未来的一把最有效的钥匙。

过去二三十年,有五个大事件不可忽略:

第一个是IT革命;第二个是柏林墙倒塌,众多前计划经济国家纷纷转轨市场经济;第三个是西方世界民主政治的普遍推行;第四个是凯恩斯主义在世界范围的盛行;第五个是以美元为国际中心储备货币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建立和运行。

IT革命使得供给端更加有效率。

今天我们对IT革命太习以为常了,以至于忽略了它的巨大经济社会意义。

但是大家想想,没有IT革命,我们能够做到零库存生产吗?

没有IT革命,没有手中的智能手机,我到了杭州就会不知道方向,找不着北。

但是今天不一样,不管哪里,我带着手机就可以出门,基本上可以准确无误找到。

我的判断,没有IT革命,我们的城市化不可能发展到今天的程度。

那实在是太大了,大得不经济了。

而柏林墙倒塌,前计划经济国家转轨市场经济则使得二十多亿廉价劳动力融入到世界市场。

想想看,当时全世界也就50多亿人口,一下子有二十多亿的廉价劳动力融入到世界市场,会有什么影响?

IT革命、柏林墙倒塌,这二者共同稳定了美国制造品的价格。

制造品价格稳定又怎样了?

它使得美国扩张货币而没有通货膨胀;没有通货膨胀美国于是可以继续扩张货币,因此有了长达十几年的接近零利率的货币政策。

不只是美国,整个西方世界都实行低利率政策。

日本最为典型,差不多整个二十年都实行接近零利率的货币政策,然而经济并没有通货膨胀,甚至还表现出通货紧缩,以致货币理论大师弗里德曼对于自己的货币数量论都产生了怀疑。

当今世界,各国领导人都不是终身制。

在这样的制度约束下,政治家们考虑短期一定胜过长期。

能够超发货币而没有通货膨胀,任何人都会超发的。

别看你们现在反感通货膨胀,但把你们放在总统、主席的位置上,你们也会超发货币的。

超发货币和赤字财政背后的逻辑其实是一样的。

今天,欧洲闹出主权债务危机,美国财政赤字也成大问题,原因也都在于当今的政治制度。

能够借钱花,总是想借钱花的。

最多8年10年的,管它以后干什么?

我是一直说4万亿的不好,但老实告诉大家,我要是国家领导人的话,会更狠的,不是4万亿,而是8万亿!

所以民主、非终身制好不好,一万个好,但也有一个不好,就是领导人会讨好选民,派发免费午餐。

今天西方世界福利主义盛行,财政赤字高得令人咂舌,就是民主的代价。

民主、非终身制不仅深深影响了世界经济的过去,还将持续影响世界经济的未来。

说到民主的不好,可能会引起一些人的不满。

但民主的确有不好的一面,民主是有条件的。

我告诉大家,1776年以前,民主是一个很臭的东西。

那之前,要是说某人是民主人士,那就像我们今天说某人是恐怖分子一样。

那为什么1776年以后,民主逐渐变成了一个香饽饽?

因为1776这一年,是美国的建国之年。

美国的建国先驱们在建国的时候,确立了一系列的权利法案,这些法案对私有产权做了清晰的界定和严格的保护,什么事情应该投票,什么事情不应该投票,该投票的事情又该以怎样的程序进行投票也都进行了严格的界定。

在这样的条件下,民主才逐渐给我们带来好的结果而不是坏的结果,才逐渐变成香饽饽的。

你们知道为什么在我们国家人们热衷于做官吗?

叫做官本位。

我告诉你们,因为公有资产庞大的缘故。

公有资产庞大,做官就有租可寻。

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有油水可捞。

你们知道为什么城郊的村民选举矛盾重重,不可开交,但是我那偏远山区的老家村民选举却平稳顺利?

因为郊区的土地房产值钱,公有资产庞大,而我老家公有资产价值几近于零,当官捞不到好处。

你不能像毛泽东,他不需要的时候,政治局开会决定就行了;他需要了,就搞政治局扩大会议,七千人大会。

这样的民主,肯定要出问题。

民主的学问大去了。

我们从甲乙丙三个人中选出一个优胜者,先从甲乙两个中选出一个,再把选出的这个人与丙一起选最终的优胜者,这是一种投票程序,另一种投票程序是,先从乙丙两个中选出一个,再把选出的这个人与甲一起选最终的优胜者,一般来说,两种程序下选出来的人是不一样的。

所以不仅什么事情应该投票,什么事情不应该投票重要,该投票的事情以怎样的程序进行投票也重要。

其实,你们不要把民主与市场对立起来。

市场也是投票,只不过投的是钞票,不是一人一票,而是一块钱一票。

钞票本质上也是选票。

独裁、民主、市场都是协调人类行为的机制,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是适用于不同情况。

我的问题是:

为什么这种情况下我们要一人一票,另一种情况下却选择一块钱一票?

我当然有答案,但我不告诉大家,我希望大家去思考。

又说远了哈,赶紧回到讲课上来。

我讲到哪里了?

讲到财政、货币双重扩张了。

财政、货币双重扩张,累积叠加,高消费、低储蓄的美国生活方式于是产生并得以维持。

美国人不储蓄,甚至负储蓄,生活美滋滋。

人们甚至怀着一种骄傲和羡慕的心理把美国人民的这样一种借钱消费、提前消费的生活方式称作美国文化。

又由于有了以美元为国际中心储备货币的国际货币体系的支撑,美国这样一种高消费、低储蓄生活方式于是得以持久地维持。

问题的另一面,是从世界范围来看高消费、低储蓄的美国生活方式得以维持,必须有低消费、高储蓄的其它经济体来与之相匹配才有可能。

作为世界经济的封闭整体,经济均衡增长必须(世界整体的)总供给等于(世界整体的)总需求。

但这不成问题。

中国经济由于人口红利以及体制性投资冲动和消费压抑产生低消费、高储蓄,恰好成为美国经济的匹配体。

在一个人口结构正常的社会里,可以维持一个正常的储蓄消费关系。

中年人储蓄,老年人、青少年消费,等中年人老了,当年的青少年又成为中年人,循环往复,储蓄和消费始终是协调的。

但是中国人口结构不是一个正常的状态。

中国人口结构是在经历了60年代的人口高峰,然后70年代强制推行计划生育,到了80年代,60年代的人又结婚生子产生又一个人口高峰。

像我们这样的60后,敢不大规模储蓄吗?

我们的孩子,将来头顶上少则4个,多则6-10个老人,我们能够指望我们的孩子给我们养老吗?

说实话,他们将来能今年在这家过个年,明年在那家过个年就不错了;生病了,能抽个时间来看我们一下就了不得了。

将来,年轻劳力光是照顾老人怕都不够,年轻劳力会贵的惊人,我们必须压缩消费,大幅储蓄。

另一方面,既然都是领导人非终身制,那么中国也会有超发货币和搞赤字财政的冲动。

不过我要告诉大家,钱的用途却是大有差别的。

美国、欧洲会拿超发的货币、赤字融资的钱派发福利,讨好选民,而我们会用来搞投资。

中国因为国有经济比重高、政府介入具体经济活动深而显著地表现出投资冲动和消费压抑。

这其中的道理,不需要我来讲了吧?

中国经济由于人口红利和体制性原因必然表现为低消费、高储蓄,呈现出储蓄大于投资的特征。

作为国家整体储蓄大于投资必然要表现为贸易顺差。

没有外部世界的吸收,中国经济是不可能持续高增长的。

生产200斤土豆,但是国内只能消化100斤土豆,如果另外100斤土豆不被国外吸收,那么生产的再循环就不能继续。

所以外需对于中国经济至关重要,出口对于中国经济至关重要。

人家要求把出口限制在GDP的4%以内,那是别有用心。

我们自己叫嚷出口不好,出口是在补贴外国人,那纯粹是蠢!

今天年轻我们能跑能动,但是老了的时候怎么办?

又不能指望孩子们给我们养老。

于是我们就拼命工作,生产200斤土豆,自己只吃100斤,剩下100斤出口换回外汇,持有外汇并做资产投资以便将来养老之用。

人力不能储存,于是人们迂回地生产产品,出口产品,持有外汇,这是间接地在储存人力呀。

这是一个多么高级的智慧,怎可以轻易指责!

一个人储蓄可能不理性,难道十三亿人都不理性?

别看中美两个国家吵吵闹闹,摩擦不断,但其实谁也离不开谁。

中美两个国家,单独来看,都是有毛病的,离开了对方,谁也活不了。

但是两个各自有毛病的人合伙在一起过日子,却又和谐的很。

至少在过去是这样。

美国那是阳旺,中国则是阴旺。

可以这样说,正是因为中美两个国家一阴一阳、一男一女美丽的双人舞,才成就了世界经济的均衡。

货币扩张,当然会带来短期的高增长;赤字财政、福利主义,把未来的钱叠加到现在花,当然会产生短期的繁荣。

这些因素累积作用,成就了世界经济过去二十多年的高增长。

无疑,整个世界出现寅吃卯粮的状况,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起了推波助澜作用的。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主张政府干预经济,为政府干预经济提供了理论支持。

虽然从今天来看这个理论支持其实是错误的。

但是,归根结底民主国家是怕通货膨胀的。

不会因为政府抢了你2千块钱,就上街的。

抢2万块你也未必上街的,毕竟上街的成本实在大过了2万块。

但是在民主国家,四年到了的时候,选民们可以轻松地用手中的选票来惩罚你。

所以,当超发货币面临通货膨胀的时候,美国就要被迫收缩货币了。

你们观察,美国是在什么时候开始收缩货币的?

07年。

那时IT革命的效应已经用尽,短期里看不到能够替代IT革命的技术革命,中国的剩余劳动力已经用完,以不变价格获得无限劳动供给已无可能。

是的,当中国的剩余劳动力用完,当中国开始出现民工荒的时候,世界经济靠超发货币、赤字财政来维持高增长的模式就不可持续了。

所以,华尔街金融危机不只是金融危机,也是经济危机,是中美两国美丽双人舞的强制性终结。

即使在金融危机中,一些国家已经不得不紧缩财政了。

个人和家庭,也开始紧缩开支。

金融危机是深刻的教训,过去借钱消费、超前消费的生活方式不再时髦。

美国的储蓄率已经开始上升,负储蓄率状况正在改变。

未来人们会更加重视财务纪律。

我们要问:

世界经济还有可能再来一次二十多亿的廉价劳动力的融入不?

不可能了,再也没有了!

这带来一个基本判断:

过去二三十年,世界经济其实是特定条件下的非常态高增长,未来世界经济将从过去的非常态高增长回归到常态增长。

现在低于常态,但即使恢复到常态增长也面临困难。

世界正在进行结构调整,这个过程势必长期而痛苦。

柏林墙倒塌,近二十亿廉价劳动力融入世界市场,按说西方国家的高工资、高福利不能维持了。

然而过去二十年,由于来自新兴国家廉价制造品对于物价的抑制,西方国家的实际工资不但没有做向下调整,反而上升了。

而扩张货币政策和赤字财政政策,则进一步强化和维持了这种本不可维持的高工资、高福利。

应该说,这才是西方国家结构失衡之真正所在。

就中国方面来讲,由于国有经济比重高、政府介入具体经济活动深、产权保护弱、法律执行情况差等方面的原因,经济软预算约束严重,加之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因此经济呈现出投资冲动、消费不足和产能过剩。

而这又是中国经济结构失衡之真正所在。

应该说,西方世界对于柏林墙倒塌、前计划经济国家转轨市场经济并没有做好准备。

西方有病,病在民主政治,病在福利主义。

不是要反对民主政治和社会福利,而是要强调:

民主体制、选举政治、福利制度如何与审慎财政和稳健货币相协调。

假如愿意平心静气客观分析,那么此一大难题,才是西方国家今日面临的真正经济政策困境,也是世界经济的难题。

金融危机后,法国只是要减少一点福利,增加劳动市场的弹性,就遭到了工人的罢工反对;希腊财务状况恶化到了国家破产的边缘,民众竟然三番五次集体反对紧缩。

欧债危机为什么久拖不决,给世界经济埋下阴影?

反映的正是结构调整之巨大困难。

涨工资、增福利易,但是减工资、降福利就不是那么容易做的事情了。

勒紧裤腰带这事儿,不是那么好受的。

德国这个国家有些例外。

还在危机之中的2010年,他们就通过法案要在2020年全面消灭赤字。

而德国的货币一直稳健,通胀率一直很低。

这是为什么呢?

为什么德国老百姓能够这么理性呢?

原因是历史上他们经历过深刻的教训。

历史上最严重的通货膨胀就发生在德国魏玛时代。

他们知道超发货币不但不会给他们带来任何福利,还会给他们带来深重的苦难。

至于政府刺激经济,凯恩斯、罗斯福都算个屌,希特勒老师那才是祖师爷。

人家希特勒老师呀,他跟咋们的薄书记学。

不是财政困难吗?

把那些有钱人都抓起来,统统的定罪,罚没财产。

所以这就有了后来的众所周知的犹太人的命运。

不怪老爷我狠呀,谁叫你们有钱呢?

财政有了钱,于是就可以建设森林柏林、平安柏林、健康柏林、宜居柏林、畅通柏林,就可以给老百姓大派福利。

你们要知道,柏林的廉租房,50多平米,一个月的租金只有几十块,不仅是柏林居民可以租住,不是柏林户口的农民工也是可以租住的。

你们要知道,在希特勒老师的统治下,德国老百姓的福利那怎么是好呢,那是相当的好!

但光靠抢国内富人的钱是不够用的,他老人家又不可能向国家开发银行借钱花,不可能一笔就是几百亿。

于是他老人家就向国外抢,这仗就是这样打起来的。

有意思的是,到了战争后期,德国已经被盟军包围了,财政已经不能支持了,财政部长向希特勒报告请求削减老百姓的福利,但却遭到戈培尔等大佬的断然拒绝。

今天德国老百姓理性,讨厌高福利,因为他们知道那高福利是要以鲜血、生命作代价的。

但是其他国家的老百姓呢,他们没有受过希特勒老师的教育,还不开窍呢!

但是西方国家不去除不可维持的高工资、高福利,是不可能重回到健康增长轨道上来的。

在中国来说,则是要推进体制改革,克服软预算约束,把经济增长从依靠外需转移到更多地依靠国内消费需求的轨道上。

但是,进一步的改革,再也不可能是帕累托改进了,为了整体的利益,必然要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改革必然要受到利益集团的阻扰,不会容易。

无论中外,都不是总量的问题,而是结构失衡问题。

但是面对金融危机,各国都实行了庞大的需求刺激计划。

但需求管理不但不能解决结构失衡问题,相反还加剧结构失衡,延缓结构调整。

让世界经济重新回到高增长轨道的只能是新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发明,以及一个高度弹性的劳动市场,而不是什么需求管理。

凯恩斯主义已经带来了上世纪70年代的那次滞胀,无可避免还会带来另一次。

总体上世界经济基本进入了滞胀时代。

未来若干年西方国家会徘徊于低速增长,随着新兴国家资产泡沫被抑制,西方通胀也会再来。

我们的出口将不会再有28%的增长。

我们已经告别8%以上的高增长时代,回归到一个中高的增速。

09年初我判断中国经济回到了7%左右的增速,现在要不要下调一点呢?

下调1个百分点吧。

不过我下调的理由可能与众不同,就是因为政府实行了过于庞大的刺激计划。

这个道理我后面再讲。

2.中国制造是先进生产方式的成功

有人说,中国经济的成功是中国制造的成功,中国制造的成功是人口红利和低劳动成本的成功。

我认为,这话一半对,一半不对。

中国经济的成功的确是中国制造的成功,但是中国制造的成功却不是人口红利和低劳动成本的成功。

人口红利和低劳动成本只是潜在的竞争优势。

将潜在竞争优势转变成现实竞争优势的是中国特定的产业组织结构。

不然,我们怎么解释,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也有人口红利和低劳动成本,为什么没有经济成功?

我们也不能解释,印度、非洲也有人口红利和低劳动成本,为什么没有印度制造和非洲制造呢?

中国有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的丰富而庞大的产业集群,有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都难望项背的细致而专业的分工网络。

苏州工业园区,288平方公里,汽车开一个小时都走不出园区。

温州生产的打火机,供给世界70%多的市场。

我的一个学生,曾在东莞工作,他告诉我暖水瓶在哪里是怎么生产出来的:

有的专门生产瓶胆,有的专门生产瓶塞,有的专门生产瓶把,有的专门组装,暖水瓶是这样生产出来的。

成都双流空港工业园区内,有个生产流体控制设备的中寰流体设备控制公司,该厂自己只生产几个元件并负责组装,其他元件主要来自方圆几十公里的地方。

这个流体控制设备可不是个小设备,竖起来足有一人高;这个流体控制设备更不是一个低技术含量的设备,它是亚洲最先进的流体控制设备,不仅做到了零泄露,而且做到了在全天候条件下只要管道有异常,阀门就会自动关上,提供了绝对的安全保障。

2012年经济形势如此严峻,可是这个企业利润仍然翻番。

再说一遍,我不是说其它国家就没有产业集群,就没有专业化和分工网络,但是的确没有今天中国这样丰富而庞大的产业集群,没有中国这样细致而专业的分工网络。

这些丰富而庞大的产业集群、细致而专业的分工网络,就是中国先进的生产方式。

在零配件生产和产品组装方面,无人能敌中国。

既然中国制造不是低劳动成本的成功,而是先进生产方式的成功,那么中国制造的困难也就不是劳动成本上升之过。

在一个没有人为干预的市场上,工资等于劳动的边际生产率。

劳动成本上升,一定是劳动的边际生产率提高了。

大家不学经济学,不一定理解边际的概念。

没关系,简单理解成劳动生产率好了。

通俗来讲,你要创造3千块的价值,老板才能给你3千块的工资。

企业不是福利机构,老板不可能赔本发工资。

生产率提高,这只会有利于经济增长,而不会不利于经济增长。

如果没有制度障碍限制劳动的自由流动,那么劳动成本上升,这个企业做不下去了,一定是劳动在另一个企业里创造了更大的价值。

没有人为干预,不可能说没有任何人生产率提高了,但是却有人工资提高了。

众所周知,劳动从农业部门流向工业部门会导致经济增长。

因为工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高,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低;劳动从农业部门流向工业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了。

我们看到劳动生产率提高经济会高增长,可是我们忽略了劳动生产率提高和劳动成本上升其实是一回事。

逻辑上,在一个没有人为制造的高工资、高福利的国家,劳动成本愈高,经济增长也应愈快才对。

我们看到西方国家劳工成本高,经济竞争力低,这只是表面现象。

西方经济缺乏竞争力,不是因为他们的劳动成本高本身,而是因为他们的高工资是人为拔高的,而不是市场决定。

中国没有人为的高工资、高福利,劳动成本上升不过是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怎么会对产业造成困难呢?

当然不是完全没有,公务员的工资就被人为拔高了,而最低工资、工资集体协商也正在开坏政的头。

中国要思考的是到底什么制约了劳动的自由流动。

不是劳动成本上升本身造成了中国制造的困难,而是制约劳动自由流动的制度障碍造成了中国制造的困难。

我们要研究,像广东、浙江等沿海地区,劳动成本到底有多少是户籍制度、医疗制度、教育制度等推高的?

为什么中西部低成本的劳动不能流向沿海地区?

如果说企业内迁到中西部能够低成本雇到工人的话,那么沿海的劳动成本上升就与高房价、户籍制度、医疗制度、孩子上学难等问题大有关系,是它们制约着劳动从中西部地区向沿海地区流动,减少了沿海的劳动供给,导致企业经营困难。

如果我们不区分劳动成本上升的原因与性质,简单把制造业的困难归结为劳动成本升,那么就会误判中国制造面临的困难病根与中国的增长前景。

我们有些人,不负责任,主张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

假如你做内需,那么转移到中西部去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你要是做外需的话,那是绝对不行的。

在古代,经济中心原本在中原,为什么到了近代转移到了沿海?

很重要一个原因是当今是全球化时代。

面向全球生产,沿海具有天然的优势。

想一个简单的道理,是把人转移到沿海来生产成本低,还是将原材料和产品运来运往在内地生产成本低?

难道古代的中原人勤劳智慧,而他们的子孙却愚笨懒惰不成?

难道古代的沿海人愚笨懒惰,他们的子孙却又勤劳智慧不成?

这不合符遗传规律嘛!

中国要想办法通过制度变革把沿海的生产生活成本降下来,而不是把产业转移到中西部去。

但现在我们在干舍本逐末的事,不是把沿海的生产生活成本降下来,而是把产业转移到中西部去。

中国还要避免人为拔高工资和福利。

想明白其中道理并不难。

如果通过人为拔高工资和福利就能改善百姓生活,那就把最低工资规定到每个月10万块,岂不是我们个个都成了百万富翁、千万富翁?

与劳动生产率提高相伴随的劳动成本上升永远都是好事。

若说一国增长的基础是低劳动成本,那岂不是成了笑话,为了经济增长,倒要有意的压低工资收入了?

而压低了工资收入,经济就总是能高增长了?

可实践已经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高增长不在劳动成本更低的非洲,而在劳动成本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