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82894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40.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docx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docx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

 

四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

多媒体课件

  学生:

搜集相关资料,做好对课文的预习。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整体把握。

  1、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2、师生互动,交流收集到的材料,了解李白、孟浩然两位诗人。

  3、了解预习情况,指读正音。

  4、交流初步感受。

(了解这是一首送别诗。

板书:

送)

  二、通读诗文,理解大意。

  1、回顾以前学诗句的方法。

(如:

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2、引导学生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同桌说说诗的大意。

  3、全班交流诗的大意。

  三、品读诗句,进入诗境。

  

(一)理解第一、二句诗。

  1、请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师生互动,明确位置。

  (教师板画帮助理解。

  2、图文对照,理解“西辞”。

  板书:

名楼送

  3、抓住“烟花三月”,展开想象。

  (拓展学生思维,体会“盛世、盛景融名人”的华美画面。

  板书:

盛景送

  4、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二)理解第三、四句诗。

  1、读读这两句,请学生找出用得好的词语谈感受。

  2、重点体会“远影”“尽”“流”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1)算算帆影远去直到尽头大约会用多长时间,谈由此产生的感受。

  (引导体会目送时间之长,情谊之深。

  板书:

目光送

  

(2)想象“尽”了的是什么,无“尽”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情深意更重的挚友情谊。

  (3)讨论:

滚滚东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

  (引导体会虽然“多情自古伤别离”,但“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的丰富内涵。

  板书:

心随送

  (4)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四、赏读诗句,深悟诗情。

  1、自由赏读。

  (尊重学生个性的情感体验,请学生把自己就当作李白,换位赏读。

  2、师生配乐互读,有感情地背读。

  3、简略欣赏李白的《赠孟浩然》。

  (辅助理解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真挚情感。

  4、请用一个词或用一句感叹的话来形容一下两位诗人的深厚友谊。

  (根据学生发言相机板书。

如:

情深意长。

  五、阶段总结,布置作业。

  1、围绕“朋友间的真挚情谊”做总结。

  2、谈话激发学下一首诗和继续搜集这一类诗的兴趣。

  3、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已认识的5个生字,会写的7个生字。

正确理解“更”“阳关”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意。

  3、比较课文中的两首送别诗和收集到的其他送别诗,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好习惯。

  4、继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回顾第一首诗,导入第二首诗。

  1、回顾第一首诗内容,并背诵。

  2、导入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二、运用学法,自学悟诗。

  1、自由组合,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愿意绘画的组一个组,愿意表演的组一个组,愿意编成故事的组一个组,愿意理解诵读的组一个组……合作学习第二首诗。

  2、各组汇报交流。

  (创造美、表达美是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

学生用自己擅长的各种方式学习可以进一步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3、指导朗读全诗,并熟读成诵。

  三、迁移学法,拓展思维。

  1、交流课下收集到的送别诗。

  2、引导学生体会送别诗的异同,着重让学生领悟这些诗中丰富的情感内涵,品味“人间最美是真情”这一真谛。

  3、除了送别诗,你还了解什么类别的诗?

  (如:

思乡诗,边塞诗,咏春诗等等,引导学生课外读诗时留意诗歌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上到一个新的高度。

  四、布置自选作业。

  1、搜集李白、孟浩然、王维的其他诗作,朗读、欣赏、摘抄。

  2、让学生自主选择文中一首诗改写成记叙文。

  3、结合自己的感受创作古体诗或现代诗。

  4、搜集(如:

边塞诗)一类诗歌,比较、赏读、摘抄或写体会。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鹤、孟”等个生字。

.正确、通顺、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古诗。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培养不同层次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想象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初步地学会探究性学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会读中有思、读中有悟、读中

有得。

.学会在学习中积累运用古诗句,发展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情感,使学生能够初步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体会诗中丰富复杂的情感,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准确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

.体会诗中情,读出诗中情。

教学难点

.体会“西辞”“烟花”的意思。

.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首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一)导入学习,理解诗题。

由本单元专题“人间真情”入手,进入送别诗的学习。

出示第一首诗题: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解释诗题,理解“之”的意思。

(二)初读古诗,理解生字。

1.指名初读。

2.理解生字。

3.自由朗读。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自学诗句。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预设难点:

西辞烟花

①理解“西辞”。

通过了解“黄鹤楼”和“广陵”的地理位置,理解“西辞”的意思。

②理解“烟花”。

理解烟花的古今异义。

4.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四)三读古诗,感悟情感。

1.初步感悟情感。

2.深入感悟情感。

重点体会:

离情、深情。

①体会“离愁”。

通过“孤帆远影碧空尽”,理解离情。

②体会“深情”。

通过“唯见长江天际流”,理解深情。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一)总结学法。

(二)学习交流。

1.学生自学,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交流要点:

两首诗的相同和不同点,了解作者、感受深情。

①有“送”“西”“尽”“故人”四个相同的字词,但具体含义不同。

②了解作者。

苏轼说: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③感受深情。

通过理解“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感受深情。

3.配乐朗读。

三、布置作业

阅读其他的送别诗,感受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

〔唐〕李白〔唐〕王维

黄鹤楼画

 

 

《古诗两首》教学实录

 

 

执教:

郭琼(北京大学附属小学)年级:

四年级

 整理:

印记(三河市皇庄小学 米涛)

 师:

咱们准备好了?

 生:

准备好了。

 师:

上课吧!

刚才背的一些送别诗,在动脑过程中,相信你们一定感受到了蕴含其中的真情。

可以说自古重离别,可以记载流传下来的作品,可以说不可胜数。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它们,去感受其中美好的真情。

让我先来看一首诗,这就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生:

(齐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

这个诗题用现在的话怎么说呢?

 生:

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去广陵。

 师:

说的真好,在这里有一个特殊的字是?

 生:

 师:

“之”是什么意思呢?

 生:

去。

 师:

是去的意思,还可以说是到的意思。

那孟浩然到广陵去了,那谁来给他送别?

 

生:

李白。

 

师:

就是本诗的作者,唐朝大诗人李白。

 

师:

你们知道送别的地点在哪吗?

 

生:

黄鹤楼。

 

师:

非常聪明的孩子。

那我们先来看看“鹤”这个字。

古人啊,将它这样写。

我们都知道,右半部分是“鸟”过去呀,人们把长尾巴的鸟叫做“鸟”。

我们大家看左半部分,有谁认识这红色的字?

(que隺)对了,猜猜什么样的鸟叫que呢?

大胆的猜。

 

生:

我觉得应该是(……)的意思

 

师:

太对了,那说到这,你对这个鹤字有什么样的印象啊?

 

生:

我觉得是既长又短。

 

师:

既长又短,好像有点不太合情理,是吗?

你的意思是什么?

 

生:

左半部分(……)让它尾巴很长,所以(……)

 

师:

它的尾巴应该是不长不短。

从字形当中我们就好像感受到了它的美丽。

它呀确实是一种让人喜爱的鸟。

它的鸣叫声震九天,它的舞蹈雅致翩翩,在咱们中国民间早就被定为仙鹤。

黄鹤楼就留下了仙人乘鹤升天的传说。

诗人最后还写道: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就在这充满神奇色彩的天下名楼,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分别了,那我们再来自由的读一读诗题吧,

 

生: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

好,让我们把书打开。

100页,哪位同学愿意给我们字正腔圆的读读这首诗?

 

生:

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

不但字音准确,而且还颇有韵味。

我们把这种韵味再来感受一下。

 

(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第二句。

 

生:

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

第三句。

 

生:

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

最后——

 

生:

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

真是富有韵味啊!

就这样,我们来自由的练读这首诗吧。

 

生:

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

读好这首诗,那只是刚刚触到它的表层,通过这些诗句,你都了解了哪些诗意呢?

说说看,平时你都用什么样的方法来理解诗意呢?

 

生:

我一般都用一句话中的重点词和重点句来理解这句话。

 

师:

看样子,从字的意思来理解这句话就好理解了。

好办法,你呢?

 

生:

还有先把不懂的字都翻译成现代的话,然后再看这句话。

 

师:

不懂你怎么翻译啊?

仔细的说。

 

生:

查字典。

 

师:

好办法。

你呢?

 

生:

我理解诗句第一种方法就是查一下上下文,如果有注释的话再看一下注释。

 

师:

非常好。

你还有?

 

生:

就是先把自己懂得,然后看一下,然后可以再联想一下。

 

师:

他的意思听出来了吧,谁能再说说,他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来理解诗句的?

 

生:

(……)

 

师:

你的方法是他说的这样吗?

是呀?

其实我感受到了,大家的意思是说,是把会的先想一想,然后呢上下句联系联系,也许刚开始不懂的,一联系上下句就会了。

非常好。

有的时候,就让我们来默读这首诗,来理解诗句的意思。

重点词语之间写批注

 

生:

(自学)

 

师:

要不然咱们这样吧,跟你前后左右的四个同学,小组把你不理解的一些地方互相问一问,也许,好不好?

 

生:

(……)

 

师:

再大点声,让我们都听清楚

 

生:

烟花为什么像烟雾一样?

 

师:

哦,听清楚她的问题了吗?

 

生:

(……)

 

师:

你对自己能满意吗?

她的问题是烟花为什么是花,开的像烟雾一般。

你怎么理解?

 

生:

形容花开的繁茂。

花很多,所以像烟雾。

 

师:

花太多,太繁茂了。

这回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