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语文衔接教材全.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828707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1.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高语文衔接教材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初高语文衔接教材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初高语文衔接教材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初高语文衔接教材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初高语文衔接教材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高语文衔接教材全.docx

《初高语文衔接教材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高语文衔接教材全.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高语文衔接教材全.docx

初高语文衔接教材全

郑州市扶轮外国语学校

语文初高中衔接材料(讨论稿)

初中的语文学习,要求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学科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因此还多是限制于课本。

学生只要认真听课做笔记,课后认真复习并完成课后及补充练习,一般来讲,平时的测验考试基本就不成问题了。

而高中阶段最终的目的是高考,高中的课文(尤其是文言文)篇幅长,思想深刻,对学生的阅读速度、理解能力的要求比起初中提高了很多,课堂容量明显加大。

学生从高一开始就应逐步训练模拟高考题型,这些考试按《高中课标》和《高考说明》的要求“主要是以考学生的能力为主”,不再像中考那样有具体的考试范围。

这样,随着知识层次的加深,知识容量的扩大,强调能力的培养,高中生就应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逐渐培养和发展自身的学习能力(包括自学能力、抽象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等),广泛阅读,拓宽知识面,掌握各种文体的写作技巧,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才能把高中语文学好。

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与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两个阶段的落差是巨大的,或者说是呈几何级数增长的。

高中阶段语文学习不但深度和广度增加了,而且随着数理化学习任务的加重,语文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也要做出相应的改变,变得更自觉和更讲方法、更重实效。

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还要为高考做好准备,这就要求我们把语文学习放到与高考地位相当的位置,语文学习是日积月累的,切不可抱着“来日方长”和“现场发挥”的思想。

只有从现在起踏踏实实学好语文,在将来的高中学习乃至高考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因此,初高中的衔接就尤为重要。

希望大家在假期有限的时间里,充分利用手中的初中课本,夯实基础,为高中学习做好准备。

 

具体要求:

1.字词

掌握初中教材中出现的所有字词(不只限于《中考说明》和附录《词语表》)的音、形、义。

重点复习多音字、多义词、形近字的辨析、成语使用等。

2.文学常识及文化常识

复习初中课本中涉及的古今中外著名作家作品及相关知识,包括各种文体知识(如诗歌、小说的分类,戏剧的特点等),作家的名、字、号、别称、合称,国籍、籍贯、时代、作品等,积累名句、作家生平轶事作为将来的写作素材。

整理课本中出现的文化常识,例如传统节日习俗、历史朝代演变、纪年计时方法、名胜古迹等。

试题举例: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0余首,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B.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倡导“新乐府”运动,创作了不少感叹时事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其代表作有《卖炭翁》《观刈麦》等。

C.《牡丹亭》是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杰出代表作,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呼唤个性解放,感人至深。

D.美国著名作家欧·亨利,与契诃夫、莫泊桑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短篇小说《最后一片藤叶》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2.对下列对联所指的文学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长沙不久留才子,宣室求贤访逐臣

②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③甲兵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忧乐关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

④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A.贾谊苏轼范仲淹李煜

B.屈原苏轼辛弃疾李清照

C.屈原杜甫辛弃疾李煜

D.贾谊杜甫范仲淹李清照

3.下列有关文句依次出自哪部作品,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②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③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④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A.红楼梦论语水浒传哈姆莱特

B.西厢记庄子三国演义威尼斯商人

C.西厢记论语三国演义威尼斯商人

D.红楼梦庄子水浒传哈姆莱特

4.文化常识填空

(1)《四库全书》是乾隆年间纂修的一部丛书,共收古籍3503种,按照、、、四部分类,所以称为"四库。

(2)戏曲是我国传统的戏剧形式,剧中人物分别由生、、、四种角色行当扮演。

通常所说的"末",归入"生"中。

3.语法知识

现在中考不考语法,所以有些学校在教学中不涉及语法知识,这对升入高中后的文言文学习,语病的

判断,作文写作,甚至英语的学习都带来了困难,因为语法知识在课本中分布较散,这里帮助大家把基本的语法知识归纳整理在一起。

参看七年级下附录二语法简表(词的分类)

八年级下附录二语法简表(短语结构简表)

九年级下附录二语法简表

一、词类

词可分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1)实词:

表示实在意义,能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一般能独立成句。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2)虚词:

一般不表示实在的意义,基本用途是表示语法关系。

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

(一)实词

1.名词:

表人和事物的名称。

(1)表人和事物的名称的,如:

学生、书、瓜、菜、计算机

(2)表时间的叫时间名词,如:

早、晚、上午、清晨

(3)表方位的叫方位名词,如:

上、下、左、右、前、后、中、东、西、南、北、前面、后边、东边、南面、中间

(4)表专用名称的叫专用名词,如:

云南、上海、李白

(5)表抽象事物的名称的叫抽象名词,如:

范畴、思想、质量、品德、友谊、方法

(6)表处所的叫处所名词,如:

墙上、书屋

2.动词:

表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

(1)表动作、行为的,如:

来、去、说、走、跑、学习、起飞、审查、认识

(2)表发展、变化的,如:

变化、生长

(3)表存现的,如:

有、无、消失、存在

(4)表使令的,如:

使、让、叫

(5)表判断的,如:

(6)表相似的,如:

象、似

(7)表心理活动,如:

爱、想、喜欢、重视、注重、尊敬、了解、相信、佩服、惦念

(8)表能够、愿意的,叫能愿动词,如:

能、会、要、应、肯、敢、能够、应该、应当、愿意、可以、可能、必须

3.形容词:

表人或事物的形状、样式、性质

(1)表事物的形状,如:

高、矮、胖、瘦、大、小

(2)表事物的性质,如:

美、丑、恶、甜、苦、好、坏、奢侈

(3)表事物的状态,如:

快、慢、迅速

4.数词:

表人或事物数目的词。

(1)表确数的,如:

一、十、亿、半

(2)表概数的,如:

几、一些、上万

(3)表序数的,如:

第一、老九

(4)表分数的,如:

三分之一、七成

5.量词:

表人、事物的单位或动作、行为的单位的词。

(1)表物量的,如:

个、张、只、支、寸、吨

(2)表动量的,如:

次、下、回、趟、场

6.代词:

起代替或指示作用的词。

(1)表人称代词的,如:

我、你、他、她、它、我们、你们、他们、咱们、自己、人家

(2)表指示代词的,如:

这、那、这样、那样、这儿、这里、那里

(3)表疑问代词的,如:

谁、什么、怎样、哪、哪儿、哪里

(二)虚词

1.副词:

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做状语,表程度、时间、范围等。

(1)表程度的,如:

很、极、最、太、越、稍、颇、非常

(2)表时间的,如:

已、刚、才、常、曾、将、立刻、马上

(3)表范围的,如:

都、全、总、单、仅、只、一概、一律

(4)表语气的,如:

岂、却、就、竟、简直、难道

(5)表肯定的,如:

准、必、的确、确实

(6)表否定的,如:

不、别、未、莫、无、勿、没有

(7)表示情态、方式的,如:

正好、忽然、亲自、仿佛、连忙

(8)表重复的,如:

又、再、还、尤

(9)表处所的,如:

到处、处处、随处、四处

【注意】:

“很”“极”可以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做补语,如:

高兴得很、喜欢极了。

2.介词:

用在名词(或短语)、代词前边,与之构成介宾短语,表方向、处所、方式、时间、对象、比较,做定语、状语和补语。

(1)介方向、处所,如:

从、自、往、朝、向、在、于

(2)介方式、方法,如:

以、依、照、凭、按

(3)介时间,如:

从、自从、在、于、当

(4)介目的,如:

为、为了、为着

(5)介原因,如:

由、由于、因

(6)介对象,如:

把、对、对于、关于、至于、除了

(7)介比较,如:

比、跟、同

(8)介行为发出者,如:

【注意】:

介词与动词的区别:

在、到、给、比

如:

他在学校学习(介词);他在学校(动词)

他工作到深夜(介词);他到了(动词)

他给我讲故事(介词);你把书给他(动词)

他比你差(介词);他们比一下(动词)

3.连词:

连接词、短语、句子、表示某种关系。

(1)表并列,如:

和、同、跟、与、及、而、以及、并且

(2)表递进,如:

而且、并且、况且、不但

(3)表选择,如:

或、或者

(4)表转折,如:

虽然、尽管、但是、可是、然而、不过

(5)表假设,如:

如果、假如、倘若、要是、即使

(6)表条件,如:

只要、只有、除非、无论、不论、不管、任凭

(7)表因果,如:

因为、既然、所以、因此、于是、那么

(8)表取舍,如:

与其、宁可、不如

【注意】:

连词与介词的区别:

和、同、跟、与

如:

你和他都有希望(连词);你明天和他商量一下(介词)

大力发展科学与艺术(连词);这件事与他无关(介词)

4.助词:

附在词或短语、句子后面表示一定的结构关系或附加意义或语气。

(1)结构助词,如:

的、地、得、所、似的

(2)动态助词,如:

着、了、过

(3)语气助词,如:

啊、吗、呢、吧、呐、呀、么、哇

5.叹词:

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的词。

(1)表感叹,如:

啊、哎、呀、哇

(2)表招呼、应答,如:

喂、哎、哦

6.拟声词:

这是摸拟声音的词。

如:

呜、哗哗、轰隆、咚咚、沙沙沙、呼啦啦

二、词组(短语)

是指词和词组合成的比词大、比句子小的语言单位词。

1.并列短语: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动词或形容词并列组成,词和词之间是平等的联合,没有轻重主次之分。

(并列关系)

如:

长江黄河调查研究万紫千红丰功伟绩光荣而艰巨理直气壮省、地、县

2.偏正短语:

由名词、动词或形容词和在它们前边起修饰限制作用的词组成。

(修饰关系)

(1)由修饰定语和名词中心语组成的。

如:

我的老师一个顾客黔驴之技

(2)由修饰状语和动词、形容词组成的。

如:

小心翻阅突然发现更加坚强非常壮观

3.动宾短语:

由动词和它的宾语组成。

宾语在动词之后,是动词的支配成分,表动作行为的对象、结果、处所等。

(支配关系)

如:

吃晚饭像珍珠关心集体顾全大局饱经风霜

4.补充短语:

由动词或形容词和补语组成。

补语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对动词或形容词起补充说明的作用。

(补充关系)

(1)是动补短语,如:

看明白洗干净做得完翻了一阵

(2)是形补短语,如:

好许多傻呆了绿油油热得出汗

5.主谓短语:

由主语和谓语组成。

主语在前,表示陈述对象;谓语在后,表示陈述的内容。

(陈述关系)

如:

天气好红旗飘扬心花怒放人声嘈杂今天星期六

6.介宾短语:

介词在前,其他词语(主要是名词或代词等短语)在后组成的短语。

如:

在中国、对他们、从今年、关于他、向大家、为广大群众

7.复指短语:

是两个词或短语指同一个人或事物,并作同一个成分的,彼此有注释或补充说明的关系。

(新语法将复指短语与同位短语合二为一)

如:

故乡重庆雷锋叔叔春秋两季我们每一个人

8.连动短语:

由动词或动词短语连用而成的短语。

如:

踢球去、领书去、画蛇添足、守株待兔、买菜回来

9.兼语短语:

由动宾短语套主谓短语组成。

如:

叫我去请他来引狼入室请君入瓮

10.助词短语

(1)“的”字短语:

在动词、形容词、动宾短语后边加上“的”构成名词性短语(只是“的”字后面省略了中心词)。

(通常做主语和宾语)

如:

吃的穿的红的教书的唱歌的

【注意】:

代词后边加“的”时较特殊。

如:

①我的书在这里(这是定语,并非“的”字短语;②书是我的(此句“我的”属“的”字短语作宾语)

(2)比况短语

石头似的站着暴风雨般的掌声

(3)“所”字短语

所想所需要所认识所忆所闻

三、句子

1.句子:

句子是由词或短语构成、带着一定语调、表示相对完整意思的语言使用单位。

2.句子分类:

按句子结构分为单句和复句;按句子的用途或语气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3.单句可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

由主谓短语构成的,称为主谓句;由单个的词或主谓短语以外的短语构成的,称为非主谓句。

(1)主谓句:

她‖瓜子脸;她‖身份特殊

(2)非主谓句:

蛇!

站住!

好在的雨呀!

禁止吸烟!

嘿!

4.单句的成分及概念:

(1)句子成分及位置:

[状]+(定)+主+[状]+谓+<补>+(定)+宾

(2)概念:

a.主语:

是谓语陈述的对象,指明是“什么人”或“什么事物”。

充当主语的可以是:

名词、动词、形容词、联合词组、动宾词组、主谓词组、“的”字结构等。

例:

1A、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B、北京我没到过。

C、我没到过北京。

练习:

A、说说容易。

B、勤劳使人更聪明。

C、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

D、提高产量靠采用先进技术。

E、群众教育群众是一个好办法。

F、发光的不都是金子。

b.谓语:

是陈述主语的,说明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

例A、明天(是)晴天。

B、这个人(有)好本领。

(省略动词,名词性结构作谓语)

C、同志们举手表决。

D、大家推选他当代表。

(动词性谓语)

E、树叶黄了。

F、他的学问比我好。

(形容词性谓语)

c.宾语:

在谓语后面,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人或事物,回答“谁”或“什么”一类问题。

例1、什么叫做信息。

2、门口围着一群看热闹的。

3、马克思认为知识是进行斗争和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服务的手段。

d.定语:

是名词或代词前面的连带成分,主要用来修饰、限定名词或代词,表示人或事物性质、状态、数量、所属等。

例:

(中国)的历史有(自己)的特点。

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

e.状语:

是动语或形容词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动作的状态、方式、时间、处所或程度等。

例如:

他【已经】走了。

咱们【北京】见。

歌声【把他】带进了深沉的回忆。

科学【终于以伟大的不可抑制的力量】战胜了神权。

f.补语:

是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连带成分,是用来补充说明动作、行为的情况、结果、程度、趋向、时间、处所、数量、性状等。

例如:

同学们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

他坐在<桌子旁边>。

他写的字比原来漂亮得<多>。

他生于<一九一八年>。

【附口诀】:

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

  定语必居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

  状语有时位主前,逗号分开心有数。

5.分析步骤:

第一步,理解句意分主谓,先把句子分成主语和谓语;

第二步,找宾语,动词支配的对象就是宾语;

第三步,找定、状、补语。

定语到主语的前边和宾语的前边去找,状语在谓语的前面或主语的前面,补语在谓语的后面。

6.两个特殊的句子:

①.双宾语:

有的动词(如“给、送、教、告诉”等)可以带两个宾语。

这样的宾语叫双宾语。

离动词近的叫近宾语,离动词远的叫远宾语。

 如:

a.给我笔b.教你(一首)歌

②.兼语句:

是指一个成分一身兼二任,既做前一个动词的宾语,又做后一个动词的主语,这样的句子叫兼语句。

前一个谓语多由使令动词充当。

常见的使令动词有:

使、让、叫、派、命令、吩咐、禁止、请求、选举、教、劝、号召等。

如:

a.大家‖[一致]选小萍做代表。

(兼语句)

b.叔叔‖打电话叫我去。

(连动套接兼语)

7.句子成分分析示例:

【符号】:

()定语,[]状语,<>补语,‖隔主谓,宾语,兼语

①苹果‖[一共]两公斤

②这‖[不由得]使我们想起(松树)的风格。

③(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带动(文化)的繁荣。

④(伟大)的人民‖〔一定〕创造〈出〉(伟大)的时代。

⑤口顾自己,不顾集体,这‖是(一种很不好)的思想。

⑥我‖相信,雷锋的榜样不仅给我们指出了正确的生活道路,而且加强了我们同一切旧思想、旧习惯坚决斗争的勇气。

四、复句

1.复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紧密联系,结构相互独立的单句组成的句子称为复句。

2.根据分句间不同逻辑关系可以把复句分为并列、承接、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解说、目的等类型。

(1)并列复句:

不是A,而是B/一方面A,一方面B/也A,也B/有时A,有时B/一边A,一边B/既A,又B。

如: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不是意识决定存在,而是存在决定意识。

(2)承接复句:

A,于是B/A,然后B/A,接着B/首先A,然后B/起先A,然后B/A,便B。

如:

他们俩手拉着手,穿过树林,翻过山头,回到草房。

(3)递进复句:

不但(不光,不只)A,而且(还、又)B,/尚且A,何况B,/别说A,就连(就是)B。

如: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他工作好,尤其是思想好。

(4)选择复句:

或者(或)A,或者(或)B,/不是A,就是B,/是A,还是B/与其A,不如B。

如: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5)因果复句:

因为A,那么B,/既A,就(那么)B。

如:

因为他有坚定的信念,所以遇到困难从不气馁。

(6)转折复句:

虽然A,但是B,/A,不过B,/“可是”“然而”“却”。

如:

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7)假设复句:

如果(倘若)A,就(那么)B,/即使(纵然)A,也B,/再A,也B。

假如产品质量不好,数量再多,也没有使用价值。

(8)条件复句:

无论(任凭)A,都(也)B,/只要A,就B,/只有(除非)A,才B。

如:

无论正确也好,鲜明、生动也好,就语言方面来讲,字眼总要用得恰如其分。

这样表现的概念才会准确,也才能使人感到鲜明。

只有党风正,才能事业兴。

(9)解说复句:

如:

战争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正义的,一类是非正义的。

据说错处有三:

一是态度,二是气量,三是年纪。

(10)目的复句:

为了,/为的是,/以免,/省得。

如:

你快让他去,以免他闹情绪。

(11)连锁关系:

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表连锁关系的分句组成,常采用“一……就”、“越……越”、“谁……

谁”、“哪里……哪里……”的格式,前后分句紧密相连,前一分句怎么样,后一分句就怎么

样。

如:

他越客气,老杨同志越觉得不舒服。

4.修辞知识

参看九年级上附录三 修辞简表

5.诗词鉴赏

初中阶段的古诗词教学基本只要求学生朗读背诵,了解诗歌内容。

而高中阶段则要求分析意象,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真情,审美,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和结构形式。

请认真复习教材中出现的诗歌,尤其是古典诗歌,背诵,在理解的基础上尝试对这些诗词进行分析鉴赏。

试题举例: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孤雁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古人评诗有“一诗之眼”与“一诗之骨”的说法。

“诗眼”,指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词(字)眼”;“诗骨”,指诗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统率作用的“句”。

上面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

(2)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叫唤、追赶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

试以颔联、尾联中任意一联为例,分析其表现手法与艺术效果。

(3)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1)答:

诗眼是“孤”字。

(首先大雁因“孤”而“飞”、“念群”,颔联“谁怜”二字直抒胸臆,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

“一片”、“万重”对比,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形象地写出了路远雁孤、同伴难寻的凄苦之情。

表大了诗人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对故乡亲人的思念;还有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

所以说:

“孤”是诗眼。

(2)颔联用反衬的手法,"一片影"形容其形单影只,"万重云"形容道路辽远,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突出了孤雁的执着与勇敢。

(也可以说,作者以"一片影"自喻。

在那动荡不安的年月里,诗人流落他乡,亲朋离散,天各一方。

这孤零零的雁儿,就是诗人自己的影子,诗人借此寄托了惶急、焦虑、迷茫的心情。

尾联用对比(反衬)手法,以野鸦的平庸鸣噪突出了孤雁的高远追求。

(也可以说,使用了陪衬的写法。

孤雁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劳累;而野鸦们却全然不懂不顾,它们纷纷然鸣噪不停、自得其乐。

表现了杜甫对亲朋知己的思念,对一些俗客庸夫的厌恶。

(3)诗人以孤雁比喻自己,表达了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对故乡亲人的思念;有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

(答出两点即可)

6.文言文阅读

初中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借助工具书、注解来“理解基本内容”,中考考查的是中考说明指定范围中的课内篇目。

而高中课标对高中生的要求是“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读懂课文,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思想倾向”。

要在积累课内文言知识的基础上,能够阅读理解课外没有注解的“浅易文言文”,高考文言文阅读段落通常600-700字,比大多数初中文言文课文篇幅要长。

而同学们进入高中就要接触的《必修1》中第一个文言文单元的《鸿门宴》一文,课文大约有2000字。

如果还按照初中时以记背书下注释为主的文言文学习方法来学习恐怕是行不通了。

想要尽快适应高中的学习,必须有足够的知识储备。

复习整理初中六册课本中出现的文言文知识,积累文言实虚词,是同学们这个假期要做的重要工作。

复习内容:

(1)实词制作文言词语卡片,积累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活用的词语。

(2)虚词制作文言词语卡片,积累掌握常见虚词的用法(之、其、于、而、以、为、且、故、焉、因、何、与、若、所、或、乃、然、则、安、者、乎、者、夫、莫-----)

(3)总结常见文言句式(见附录)

(4)在熟读课文基础上,阅读课外文言寓言故事、成语故事,阅读《古文观止》等作品,为断句、课外阅读做好准备。

附:

文言常见句式

一、判断句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5)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铭》

(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6)臣本布衣《出师表》

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

(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

二、省略句

1.主语省略

(1)(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谓语省略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宾语省略

(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司法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