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 教案 二年级.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828591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2.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统文化 教案 二年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传统文化 教案 二年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传统文化 教案 二年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传统文化 教案 二年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传统文化 教案 二年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传统文化 教案 二年级.docx

《传统文化 教案 二年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统文化 教案 二年级.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传统文化 教案 二年级.docx

传统文化教案二年级

第1课《声律启蒙》(节选一)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为根本的指导思想,以新课程理念为行动指南,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根本目的,立足现实,着眼未来,遵循规律开发和利用好校本课程,引领广大学生阅读经典、阅读思想、阅读文化、阅读精神,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

教学目的: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4、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

第1课《声律启蒙》

(一)

教学内容: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

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

夹岸晓烟杨柳绿,满园春雨杏花红。

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教学过程:

一、简介《声律启蒙》。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知识链接:

第2页

六、拓展活动:

第2页

七、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声律启蒙》一剩余部分,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2课《声律启蒙》(节选二)

一、教学内容:

来对往,密对稀,燕舞对莺飞。

风清对月朗,露重对烟微。

霜菊瘦,雨梅肥,客路对渔矶。

晚霞舒锦绣,朝露缀珠玑。

夏暑客思欹石枕,秋寒妇念寄边衣。

春水才深,青草岸边渔父去;夕阳半落,绿莎原上牧童归。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知识链接:

第4页

六、拓展活动:

第4页

七、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声律启蒙》二剩余部分,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3课《续小儿语》(节选)

一、经典回放:

从小做人,休坏一点。

覆水难收,悔恨已晚。

白日所为,夜来省己。

是恶当惊,是善当喜。

人誉我谦,又增一美;自夸自败,还增一毁。

待人要丰,自奉要约;责己要厚,责人要薄。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

第10页

六、活动广角:

第11页

七、成长袋:

第12页

八、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4课《增广贤文》(节选一)

教学内容: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寅。

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4、逐步培养学生热爱国学、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教学准备:

录音机、卡片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1、导语:

同学们,刚才你们诵读的是我们这学期所学的增广贤文,老师今天再给你们讲个故事,喜欢吗?

那要求大家要认真听,还要认真想:

老师讲的这个故事,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2、老师讲故事。

3、反馈:

你明白了什么?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过渡:

对了,好习惯要从小养成,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请看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⑴ 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

⑵ 指名读,正音。

⑶ 齐读,读正确流利。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

谁来说说。

(引导学生说完整话)

⑵ 质疑:

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

学生说。

⑶ 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

⑷ 指名反馈,师生补充。

⑸ 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⑹ 小结。

老师先总结诗句意思。

你是怎么读懂的呢?

总结学习方法:

反复朗读;小组合作学习。

查字典;请教老师、父母;背诵,加深理解。

三、联系实际,畅谈体会

1、谈话:

在学习生活中,你有没有经历过或者是听到、看到别人宽容原谅别人的例子呢?

请说给大家听听。

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2、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宽容原谅别人呢?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交流收集到的材料:

这些都是古人总结出来的含有深刻道理的句子,谁还知道一些有关这方面的句子或者是名言警句?

如得饶人处且饶人。

2、总结谈话:

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是多么的丰富多彩,像这些增广贤文会教我们很多学习、生活、做人的道理。

只要我们用心去学习,多读多想,一定会让你的头脑更聪明,如果运用于写作上,那一定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布置作业:

把我们今天所学到的增广贤文讲给家长听,背给家长听。

 

第5课《增广贤文》(节选二)

教学内容:

孝当竭力,非徒养身……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4、逐步培养学生热爱国学、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培养学生热爱国学、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教学准备:

图片、录音机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文,解答疑难字词。

1、自渎一遍这两节文字,有没有不认识的字词,我们共同来交流学习。

2、齐读文字,注意读准字音。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过渡:

对了,好习惯要从小养成,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请看——

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⑴ 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

⑵ 指名读,正音。

⑶ 齐读,读正确流利。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

谁来说说。

(引导学生说完整话)

⑵ 质疑:

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

学生说。

⑶ 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

⑷ 指名反馈,师生补充。

⑸ 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⑹ 小结。

老师先总结诗句意思。

你是怎么读懂的呢?

总结学习方法:

反复朗读;小组合作学习。

查字典;请教老师、父母;背诵,加深理解。

三、多种形式练读两小节内容,做到背诵。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交流收集到的材料:

这些都是古人总结出来的含有深刻道理的句子,谁还知道一些有关这方面的句子或者是名言警句?

如得饶人处且饶人。

2、总结谈话:

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是多么的丰富多彩,像这些增广贤文会教我们很多学习、生活、做人的道理。

只要我们用心去学习,多读多想,一定会让你的头脑更聪明,如果运用于写作上,那一定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五、课堂小结:

 

第6课《弟子规》(节选一)

教学内容:

惟德学,惟才艺,不如人,当自励。

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

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

教学目标:

1、通过课件,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弟子规》。

2、学习汉字“贵”、“洁”、“循”、“称”。

3、让学生学习用明快的节奏诵读课文,激发学生对中国丰富语言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弟子规》。

2、激发学生对中国丰富语言文化的兴趣。

教学准备:

1、课件、电脑一台。

2、大字卡、小字卡。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生大声诵读《弟子规》。

学生复习已学过的《弟子规》的内容。

二、让学生先欣赏《弟子规》。

三、学习汉字“贵”、“洁”、“循”、“称”。

“找字”游戏:

教师出示所教内容中的一个字,让学生找找哪儿有这个字。

教师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弟子规》。

(一)运用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弟子规》内容。

(二)学生学念《弟子规》。

1、请学生轮流当小老师来领读,(先单句、再2句、再4句)。

2、学小古人。

学生模仿古人读书的样子:

双手在胸前作捧书状,边念边摇头晃脑诵读。

3、接龙法。

即让学生自愿排成一排,每人念一句,看谁念得准、接得牢。

4、拼句法。

将《弟子规》内容的每个字单独分开,打乱顺序,让学生看看、拼拼,并把它念出来,不会的鼓励学生自己去寻求答案,可以看书检查,也可以向同伴请教。

五、学生学习用明快的节奏诵读课文。

 

第7课《弟子规》(节选二)

教学内容:

读书法,有三到。

心眼口,信皆要。

方读此,勿慕彼。

此未终,彼勿起。

宽为限,紧用功。

工夫到,滞塞通。

心有疑,随礼记。

就人问,求确义。

教学目标:

1、教育学生重视自己的品德、学问和才能技艺的培养,虚心学习他人长处,做一个优秀小学生。

2、教育学生虚心听取他人意见,交正直诚信的好朋友。

3、培养学生的高尚德行、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视自己的品德、学问和才能技艺的培养,虚心学习他人长处,做一个优秀小学生。

2、培养学生的高尚德行、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图片、录音机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文,解答疑难字词。

1、自渎一遍这两节文字,有没有不认识的字词,我们共同来交流学习。

2、齐读文字,注意读准字音。

二、精读文,结合生活实际简要了解文字含义。

(一)学习第22节:

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1、齐读文字。

2、讲解这段文字的意思。

每一个人都应该重视自己的品德、学问和才能技艺的培养,如果感觉到有不如人的地方应当努力赶上。

至于外表穿着,或者饮食不如他人,则不必放在心上,刚没有必要伤心自卑。

从德行与物质享受两方面来谈,德行远比物质享受更重要。

3、你懂了吗?

齐读这一节。

4、师述:

这一小节还蕴藏着一个小故事呢,你们想听吗?

5、学生(湘润)讲《弟子规故事》“三人行必有我师”。

谈懂得的道理。

6、师述:

感谢湘润同学给我们带来的小故事,我们要像大教育家孔子那样虚心学习别人长处,让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小学生。

(选听故事)涵的“外表与内在”、玉的“阮咸晒衣”。

(二)学习第23节:

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

1、(师述)我们来继续学习第23节内容。

2、齐读文字。

3、解释文字意思。

如果听到别人说自己的过错就生气,听到别人称赞自己就欢喜,那么坏朋友就会接近你,真正的良师益友就是逐渐离开你。

如果听到他人的称赞不但没有得意忘形,反而继续努力,当别人批评自己时虚心接受,那么正直诚信的朋友,就会渐渐和我们亲近了。

4、举例说明“闻过怒”、“闻过欣”的观点。

5、齐读这23节内容。

6、选听故事。

(彤的“魏征直谏”、婷的闻过则怒。

三、多种形式练读两小节内容,做到背诵。

四、进行每节课一次的善恶大考验(用手势、语言判断行为对错。

1、遇到师长行礼问好。

2、礼让座位给老弱妇孺。

3、边走边吃,随地吐痰。

4、捡到他人物品及时归还。

5、乱扔垃圾,制造环境污染。

6、喜欢讲别人的缺点。

7、对父母没有礼貌、大喊大叫或是顶撞。

8、不说脏话、不打架。

活动小结:

希望同学们都能做一个明辨是非,德行高尚的人。

第8课《幼学杂字》(节选)

教学目的:

1、能将课文熟读成诵。

2、学习时令知识,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中节气,能够主动认字。

教学用具:

实物投影。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知道各个季节的时令有哪些吗?

分别在几月?

今天,我们来学习《幼学杂字》里的时令篇。

二、师生合作,探究合作。

(一)经典回放

1、自己来读第29页时令篇。

要求将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2、同桌朗读,互相检查,帮助纠正错误。

3、学生齐读。

4、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

5、教师讲解不明白的地方。

6、教师范读。

7、自己再次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讲究韵律。

8、抽生朗读,比比谁读得美。

三、温馨点击

 教师讲解有关《幼学杂字》的知识。

《幼学杂字》分门别类整理了大量的杂字,语言简练,通俗易懂。

这段话选自其中的时令篇,对于我们学习时令知识和集中识字有很大的帮助。

四、活动广角

1、学生练习背诵。

2、开火车背诵比赛。

看谁背得又快又准确!

3、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节气的谚语?

谁来说一说。

五、填写成长袋。

能熟练背诵的同学,可以涂红一个苹果;每搜集倒一句谚语就多涂红一个苹果。

比一比看谁得到的红苹果多。

第9课、《中华改良杂字》(节选)

一、经典回放:

勤能补我拙,俭能为我廉。

知足者常乐,能忍者自安。

路遥知马力,日久结人缘。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传统备课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

第34页

六、活动广角:

第35页

七、成长袋:

第36页

八、个人熟读自立歌

九、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10课、《千家诗》

(一)

一、经典回放:

湖上

[宋]徐元杰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风日清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

第38页

六、活动广角:

第39页

七、成长袋:

第40页

八、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11课、《千家诗》

(二)

一、经典回放:

山居夏日

[唐]高骈

绿树浓荫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

第42页

六、活动广角:

第43页

七、成长袋:

第44页

八、课后熟读44页的《赤日炎炎似炎烧》

九、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12课、《千家诗》(三)

一、经典回放:

秋月

[宋]程颢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

第46页

六、活动广角:

第47页

七、成长袋:

第48页

八、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13课、《千家诗》(四)

一、经典回放:

雪梅二首(其)

[宋]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卡片和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卡片和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传统备课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

第50页

六、活动广角:

第51页

七、成长袋:

第52页

八、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14课、《神童诗·卷首诗》

(一)

一、经典回放:

四季

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

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传统备课

五、温馨点击:

第54页

六、活动广角:

第55页

七、成长袋:

第56页

八、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15课、《神童诗·卷首诗》

(二)

一、经典回放:

华山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

第58页

六、活动广角:

第59页

七、成长袋:

第60页

八、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16课、《随园诗话》(读书)

一、经典回放:

蚕食桑,而所吐者丝也,非桑也;蜂采花,而所酿者蜜也,非花也。

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疾瘤。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传统备课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

第62页

六、活动广角:

第62——63页

七、成长袋:

第64页

八、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