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应试宝鉴1.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825001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7.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化应试宝鉴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中国文化应试宝鉴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中国文化应试宝鉴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中国文化应试宝鉴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中国文化应试宝鉴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文化应试宝鉴1.docx

《中国文化应试宝鉴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化应试宝鉴1.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文化应试宝鉴1.docx

中国文化应试宝鉴1

中国文化应试宝鉴

目录

自序……………………………………………………

体例……………………………………………………

简说应试策略……………………………………………………

中国历史断代表……………………………………………………

图表……………………………………………………

中国文化应试笔记……………………………………………………

历年考试文化真题……………………………………………………

解释论述题揽萃……………………………………………………

自序

吾国之文化,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非文字可概说,岂言辞所尽括?

汉教考试之文化,实浮光掠影耳。

奈何考纲凿凿,课本累累,左右互权,多有相侔,以此为器,无异缘木求鱼,何啻守株待兔?

幸有热心同道,上传辅导班笔记,无私之心昭昭乎世人之前,真传之秘坦坦乎网络之间!

其所记者,循大纲纲目连缀一体,不稍遗漏,妙论迭发,实应试之良方,备考之利器也!

兹以其笔记为底,充以《要略》之要论,间有标点、文字讹误者,悉并删改之,又加以批注,置以表格,增以习题,篇外附真题、应试策略、解释与论述题目,始为完璧。

故名之曰应试宝鉴。

体例

文中凡原笔记文字内容,皆用五号以上字体;其它文字皆用小五号字体;

凡原笔记之批注皆标以【原注】,凡明灯所注,皆标以【明灯注】。

原大纲之序号,今依行文安排一一调整。

简说应试策略

今年适逢汉教考试更名,考试大纲也作了全面调整,尤文化试卷,有两点非常突出:

第一,科目名称由原来的“中国文学与中国文化“变为”中国文化“,反映了文化在整个对外汉教学科理论中地位的提高,相应地,原来卷面分占60%的中国文学迅速萎缩成大纲中的一小部分,可谓沧桑巨变,有人分析认为,这部分在05年试卷中大约只占12分左右,这种看法是比较合理的;

第二,05年大纲与近年的主要参考书《中国文化要略》彼此互不覆盖,大纲中约30%左右的内容在参考书中没有体现,这给备考带来了一定困难。

05年大纲屏蔽《要略》纲目表

具体纲目

大纲中序号

1

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

大纲一之(三)之2

2

中国历史上的太平盛世

大纲一之(三)之3

3

中国历史名人

大纲一之(三)之4

4

中国哲学的主要概念

大纲一之(四)之1

5

当代新儒学

大纲二之(四)之七

6

当代中国国情

大纲第二部分

在这两者关系上,应明确:

1)对于大纲里有而要略里没有的,要补之充之,务必求全;

2)对于大纲里没有而要略有的内容,要排之除之,无须犹豫,因为谁也不肯冒着超纲的风险来命题,一句话,一切以大纲为准。

关于辅导书,三本指定参考书中,《地理概述》一书主要讲特别文化和地区文化,因此不适合大纲要求,《文化概论》写的非常好,可惜哲学理论味道太强,也不适合考试要求,只能以《要略》为主,因为本门考试名为中国文化,其实考的是文化史和文化理论,而《要略》正是以这两方面为核心。

分值与题型方面,明灯预测:

1)当代中国国情一定占20分(这样三张卷都是二八制);

2)其它十一单元中,以中外文化交流最重要,中国哲学、宗教、科技教育、文学次焉;

3)根据样题判断,可能的题型分值结构是:

四种题型,选择填空题50分;解释论述题50分。

基于上述分析和判断,应试策略上应当明确:

1、以大纲为基准,制定一份能够拾遗补缺的系统纲要,在爱心无限的“一定通过“同学上传的辅导班听课笔记基础上编制系统的笔记,为上上之策。

2、以参考书为经,以笔记为纬,这一经一纬断然不可偏废;

3、参考书中,以《要略》为主,指南为辅。

4、以题型为中心,进行针对性的备考;须知,把笔记和要略都看熟了,全部掌握了,也只能拿到70分,剩下的要靠有心人的准备了。

中国历史断代表

(据《要略》编,附列开国帝王)

三皇五帝

夏(禹——桀)禹

商(汤——纣)汤

西周(周武王——周平王)

东周(周平王——BC221)

1.春秋时代(周平王——BC475三家分晋)

2.战国时代(BC475——BC221)

秦(BC221——BC206)赢政

西汉(BC206——AD8)刘邦

东汉(AD8——?

)刘秀

三国(210——280)

魏曹丕吴孙权蜀刘备

西晋(265——316)司马炎

东晋(317—420)司马睿

南北朝(420——581)

(东晋之后分南北,南方依次演化为宋齐梁陈四朝,称为南朝,北方先被前秦统一,后为被魏所代,北魏又分化成东西两魏,各有更代,最后被北周统一)

隋(581——618)杨坚

唐(618——907)李渊、李世民

五代十国(907——962)

北宋(960——1127)赵匡胤

南宋(1127——1279)赵构

元(1180——1368)忽必烈

明(1368——1644)朱元璋

清(1636——1911)皇太极

民国(1911——1949)孙中山

紫斗明灯版权所有

中国历史的现象与规律:

1)朝代冠以东西南北者,皆先西后东,先北后南,晋,西汉、东汉,西周、东周,北宋、南宋;

2)同一时期几个政权并存时,以汉族政权为为史纲;

3)中国统一都是北方(国家)兼并南方(国家),明代例外(但朱元璋的儿子朱棣在开国不久又从北方攻克南方)

图表

1.五帝表

名称

黄帝

少昊

颛顼

帝喾

别号

有熊氏

金天氏

高阳氏

高辛氏

陶唐氏

有虞氏

分类

__

__

__

注:

颛顼音zhuanxu,帝喾音diku

2.佛学宗派表

宗派

法相宗

天台宗

华严宗

律宗

净土宗

禅宗

别称

唯识宗

法华宗

贤首宗

南山宗

莲宗

__

代表人物

玄奘

(窥基)

(湛然)

法藏

道宣

昙鸾

达摩

(慧能)

经典

《瑜伽师地论》

《成唯识论》

《法华经》

《华严经》

《四分律》

《无量寿经》

不立文字

主要教义

万法唯识

心无外境

三谛圆融

一念三千

随缘生起

理事同波

戒法戒体

戒行戒相

投生莲花

往生净土

顿悟成佛

我心即佛

3.中外文化交流重要人物表

序号

人物与国籍

时期

交际国

交际事件

交际效果

后世影响

1

徐福

东海求仙

不知所踪

最早到达日本的猜测

2

张骞

西汉

中国与西域诸国

出使西域

建立了中国与西域诸国的联系

3

班超

西汉

中国与西域诸国

出使西域

开辟了丝绸之路

4

郑和

中国到西洋

七下西洋

到达五十多国,扩大了中外交流

扩大了中国的影响

5

玄奘

中国到印度

西行求法

取经多部,主持翻译大量佛经

著《大唐西域记》

6

鉴真

中国到日本

东渡传法

开创了日本律宗

7

法显

东晋

中国到印度

西行求法

历时15年,取经六部

著《佛国记》

8

义净

中国到印度

西行求法

研修印度佛学与医学及文化

《南海寄归内法传》

9

马可··波罗(意)

欧洲与中国

游历中国

爱欧洲介绍了中国文化

《马可··波罗游记》

10

利马窦(意)

欧洲到中国

西学东渐

传播西方文化和宗教,介绍中国文化

《天主真义》

《四书》译本

11

空海(日)

日本与中国

东来求法

开创了日本真言宗

著《文秘镜府论》

12

最澄(日)

日本与中国

东来求法

开创了日本天台宗

13

圆仁(日)

日本与中国

东来求法

《入唐求法巡行礼记》

14

达摩(印)

南北

印度到中国

西来传法

开创了中国禅宗

15

晁衡(日)

日本与中国

日本遣唐使

中进士,官秘书监,与李白、王维交厚

16

吉田真备(日)

日本与中国

日本遣唐使

创日本文字

传播围棋

17

高向玄理(日)

日本与中国

日本遣隋使

促成日本经济政治制度改革

4.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四大区域比较表

文化区域

文化代表及其地理位置

黄河流域文化区域

1.裴李岗文化:

8000年,河南

2.仰韶文化:

5000-6000年,河南

3.龙山文化:

山东,4000—5000年

4.大汶口分化:

山东,5000年

5.马家窑文化:

甘肃,4000—5000年

6.齐家文化:

甘肃,4000年

7.二里头文化:

河南

长江流域文化区域

1.河母渡文化:

浙江,7000年

2.马家浜文化:

浙江,5000-6000年

3.良渚文化:

浙江

4.屈家岭文化:

湖北

珠江流域文化区域

1.石峡遗址,广东韶关,4000-5000年

2.百越文化

北方和东北文化区域

1.红山文化:

内蒙,5000年

2.牛梁河遗址:

辽宁,5000年

5.中国历史名人表

 

帝王

政治家

思想家

军事家

文学家

其他

原始社会

尧、舜、禹

 

 

 

 

 

西周

周武王

周公

 

 

 

 

春秋

 

管仲

孔子、老子

孙武

 

 

战国

 

商鞅

孟庄荀韩

孙膑、吴起

 

 

秦始皇

李斯

 

项羽

 

陈胜

文帝、武帝

曹操、诸葛亮

董仲舒

韩信、卫青、霍去病、李广

司马迁

张衡

魏晋南北朝

 

 

 

 

陶渊明

王羲之

太宗、玄宗

武则天、魏征

 

 

李杜韩李昱

玄奘、鉴真、黄巢

 

王安石、文天祥

朱熹

岳飞

欧苏陆辛

司马光

成吉思汗、忽必烈

耶律楚材

 

 

关汉卿

 

 

张居正

王守仁

戚继光

罗贯中、施耐庵

郑和、李自成

康熙、乾隆

曾国藩

林则徐、龚自珍、康有为

郑成功

曹雪芹

达赖、班禅、洪秀全

中华民国

 

孙中山

 

 

鲁迅

6.明清科举考试流程表

次序(阶段)

一考

二考

三考

考试类型

院试

乡试

会试

县试

府试

院试

会试

殿试

参考条件

童生

童生

童生

秀才

举人

贡士

通过后身份

秀才

举人

贡士

进士

第一名称号

县案首

府案首

院案首

解元

会元

状元

考试时间

每年

子午卯酉年

辰戌丑未年

二月

四月

八月

二月

7.近代不平等条约表

序号

1

2

3

4

5

6

签订时间

1842

1856

1856

1860

1895

1900

条约名称

《南京条约》

《瑷珲条约》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签约国

俄美英法

英法

日本

八国

8.古代人名罕见字表

谢朓(tiao)

皇甫謐(mi)

赵孟頫(fu))

中國文化應試筆記

按:

本笔记是在“一定通过”女士的辅导班笔记基础上整理而成,是框架主线,须配合《要略》的点,始能全面。

完全掌握这些内容可得70分。

第一章中国文化概论

(明灯按:

本部分与要略P1—P10重合,应以要略与笔记并重,二者结合,庶无差误。

一.中国文化的内涵

1.广义的文化——各种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

2.狭义的文化——社会意识形态:

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

3.中国文化的特点:

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

以汉族文化为主干,融合各少数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并对世界文化有广泛影响。

二.中国文化的发展轨迹

1.16世纪前,高度发展期:

影响并推动世界文化发展,辉煌辐射。

2.16—20世纪中,迷茫改革期:

受制于资本主义并在其影响下改革。

3.20世纪中至今,复兴崛起期:

政治强大,传统弘扬,经济发展。

4.未来展望:

以传统文化为根基,立足于中国国情,利用民族资源,面向世界,博取众长,综合创新。

三.中国文化的本质特征(【要略】作为中国文化外在特点)

1.连续性:

源远流长,传承不绝。

(古埃及,印度,巴比伦文化都已消亡)。

中国文化在历史发展中没有中断过,它是一环扣一环地连续发展的。

2.精湛性:

博大精深,科技(四大发明),精神(文史哲著作丰富),制度(国家体制、科举制度)都有灿烂成果。

3.包容性:

兼容并蓄,以汉文化为主体,吸收各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有极强的同化能力。

4.整体统一性:

大一统观念深入人心,文同根,书同源。

中国文化在其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华夏文化为中心,同时汇集了国内各民族文化的统一体。

5.多样性:

丰富多彩,多种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形式多样,千姿百态。

【要略之要略】

1.文化一词最早见于汉代刘向《说苑》,意思与“武威”相对,即文治教化。

2.中国古代文化主要指文学艺术、礼仪风俗等,属狭义的精神曾面。

3.泰勒的文化定义:

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4.文化结构的四个层次:

(1)物态文化层:

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看得见摸的着的具体实在的事物,如人们的衣、食、住、行等。

(2)制度文化层:

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规范自身行为和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

(3)行为文化层:

指人们在长期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俗,它是一种社会的、集体的行为,不是个人的随心所欲。

(4)心态文化层:

指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的意识形态,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

5.中国文化的内在特点:

1)中国文化突出人文主义精神,它不像西方文化那样依附于神学独断。

中国虽然也有宗教,但它并没有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相反,在中国人的生活里,宗法道德观念才是维系整个社会的根本纽带。

2)中国文化注重和谐与中庸。

3)中国文化富于安土乐天的情趣。

第二章中国的语言文字与文化

(明灯按:

本部分与要略P61—P70有重叠,应以要略与笔记并重)

一.方言与地域文化

(一)中国五大语系:

汉藏—阿尔泰—闪含—南亚—印欧。

(二)中国方言

1.概念:

共同语言的地域性变体,同一种语言,因地方不同而产生的不同语音、词汇、语法等现象。

2.七大方言:

北方—吴—湘—粤—闽—赣—客家(其中,北方方言又称“官话”,是普通话的基础方言)

3.方言形成原因:

1)人口分布广,交际少,地理条件限制;2)集体迁移;3)外来语。

4.方言与地域文化:

 1)方言集中体现地域文化;2)方言反映地方民俗习惯:

如河南话的“中”表示“对”,“好”,此因河南自古为中原;广东人不分“冰”“雪”,称“冰箱”为“雪柜”。

5.方言形成地方文学艺术:

1)京韵大鼓、京剧、京味儿文学;2)东北二人转、赵本山的东北味儿小品;3)苏州评弹;4)山东快书。

6.提倡普通话【明灯注】这部分参黄伯荣《现代汉语》

 1.1955年,国务院“现代汉语规范化学术会”上提出:

提倡普通话。

 2.普通话概念:

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二.汉字文化(明灯按:

本部分详见《现代汉语》或《要略》)

一.汉字的产生

1.传说:

因鸟兽足迹得到启发,仓颉造字。

2.怀疑:

结绳记事。

3起源:

陶器符号。

(半坡遗址,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考证)

二.汉字的演变

(一)演变的阶段

甲骨文→金文→篆文→隶书→楷书→行书与草书

(二)各阶段字体概述

1.甲骨文:

商代记事。

字体:

多象形字,刀刻,笔画直。

安阳小屯首现,出土10万余片,有文字6000,可辨认3000。

2.金文

商代→西周,铸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又称“钟鼎文”

字体:

象形→符号化。

出土4000,可辨认2000

内容:

祭祀、盟约、赏赐、战争

最大:

司母戊鼎。

3.篆文

秦代通行的全国统一文字。

字体:

均匀齐整→更加符号化,偏旁部首固定,删减异体字。

六国大篆→秦国小篆。

代表作:

李斯《仓颉篇》《博学篇》

4.隶书

篆书→简化为隶书。

(分秦隶、汉隶),汉字演变的转折点。

5.楷书

兴于汉末,盛于魏晋。

(从这时起,书法成为一种自觉的艺术)

字体:

端正匀称。

楷书四大家:

欧颜柳赵 (其中,颜真卿把篆隶笔法用于楷草)

6.行书

东汉末年

字体:

介于楷草之间:

近楷不拘,近草不放。

7.草书

隶书→快速连笔而成。

分章草、今草和狂草

书法家代表:

张旭、怀素。

(三)六书

汉字表意,形体结构与表音文字不同。

[象形]:

描绘事物形状的造字法。

(日,月,羊)

[指事]:

在象形字上加提示符。

(上,下,刃,甘,亦)

[会意]:

用几个部件合成一个字。

(从,明,休)

[形声]:

用表义的部件和表音的部件组成新字。

(河,攻,基,问)

[转注]:

可互为注释的字。

(考--老)                      

[假借]:

借同音字表示有音无字。

(求本意皮衣,借为请求的求)

【明灯注】这部分详参黄伯荣《现代汉语》

三.汉语言文字对思维方式的影响(要略缺)

(一)汉语言文字的影响

汉字对国人的思维方式、哲学思想、儒家都有影响,在政治统一方面都有很深的体现。

(1)促进传统的思维方式--写实主义与形象思维;

(2)巩固传统的哲学思想--天人合一;

(3)延续传统的儒家思想--三纲五常;

(4)统一规范全国语言;保证政治统一。

(二)促进传统的思维方式——写实主义与形象思维(【明灯注】本题非常重要,与汉教息息相关)

1.中国人自古重形象思维,注重对人自身与大自然的观察,然后给以形象的描绘。

2.中国人的形象思维与西方不同,注重整体性,模糊性。

抓事物主要特征,生动表达。

3.不求外形和局部的逼真刻画,不求形似,而求神似。

4.汉字的创造和绘画的表现均如此。

如木,牛,羊等字,从象形到符号化都使人一见到汉字就想到形象。

【明灯注】以下部分超出了大纲纲目。

(三)巩固传统的哲学思想——天人合一

1.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之一的“天人合一”把自然界和人看成一个整体。

认为:

认识宇宙的中心,认识人的自身即认识自然万物的过程。

这种观念反映在汉字中:

指人体部位,行为,特点,也可以指物,即这个字既属于人也属于物,如“首”字本指人头,又可以指器物把柄顶端,或带头者,如“擒其首”,“部首”;再如“耳”字本指人耳,又可以指附于事物两旁,便于提携之物,或探听者,如“鼎,其耳三寸”,“充当耳目”。

2.字的本意与后起意义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古人是通过认识自身来人是万物的,人和自然处于完全统一的整体结构中。

(四)延续传统的儒家思想——三纲五常

1.反映家庭观念:

如“安”字:

女人在屋里则安(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又如“好”字:

女人带着儿子则好(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2.反映男尊女卑观念:

如“夫”字:

顶天立地站着的人为夫,而“妇”(其繁体字)字:

手拿扫帚的人为妇。

汉字在简化之前,很多繁体字反映儒家思想对国人的影响。

(五)统一规范全国语言;保证政治统一。

1.汉字沟通了语音差异较大的各种方言。

书写与语音关系疏远,因此有跨越时空的稳定性。

2.方言使语音不同,汉字使说的不懂得可以看得懂。

作为全国范围内通用的交际工具,保证了全国的交流,成为政治统一的基础之一。

3.从北到南,从南到北,文字相同;从合到分,从分到合,文字不变。

4.海峡两岸,文字相同,相通,同宗同源,分裂无理。

四.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与文化

1.数量:

[语言]:

56个民族,80种语言。

(汉、回、满通用汉语,其它民族兼用)

[文字]:

57种文字,现用40种,已停用17种。

(有的少数民族有语言而没有文字)

2.语系:

汉藏——阿尔泰——南岛——南亚——印欧(【明灯注】与前有矛盾)     

3.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文化

1)记录了少数民族发展的历史和社会状况。

2)融合和吸收多民族语言文字,加强了中华民族大团结。

3)通用汉语普通话,通用汉字的现象,日益普遍

【要略之要略】

1.汉字的起源,最早应当是原始社会的(图画)和(象形符号)。

2.我国现存最早的汉字是(甲骨文)和(金文)。

3.甲骨文最早是由清代的金石学家(王懿荣)首先发现的。

4.甲骨文包括(原始甲骨文)和(殷墟甲骨文)。

5.篆书分大篆和小篆,大篆以(石鼓文)为代表,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也是由金文向小篆过渡的一种字体。

6.研究汉字的书,有秦代的(《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到汉代,三书合一成为(《仓颉篇》)。

7.“六书”这个词最早见于(《周礼》),后世文字学家多采用(许慎)的说法定名、(班固)的说法定序。

8.汉字结构的基本精神:

1)写实主义精神;2)人体本位精神;3)原始社会物质条件和精神生活的反映。

第三章中国历史

(明灯按:

本部分与要略P61—P70,P169—173有重叠,应以要略与笔记并重)

一.中华民族的起源与形成(【明灯注】参见表格部分,一目了然)

1.中华民族起源于全国范围内,并非一时一地,而是经长期融合交汇而形成。

2.四大区域:

认为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有四大区系:

1)黄河流域文化区:

仰韶文化、裴李岗文化、龙山文化

2)长江流域文化区:

河姆渡、马家浜

3)珠江流域文化区:

石峡遗址

4)北方和东北文化区:

红山文化

3.我国历史的开端:

1965年,云南,“元谋人”,距今170万年。

二.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

(一)中国历史缩微

(1)人文始祖黄帝,是中国原始氏族社会走向统一,并有重大发展→父系社会,生力大发展,出现私有财产→产生战争

(2)夏启建立奴隶社会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从此至春秋末,奴隶社会达2000年。

(3)战国时期,进入封建社会:

生产力大发展(铁器广泛使用);生产关系大变革(奴隶主与奴隶→地主与农民);意识形态里产成了诸子百家。

(4)秦始皇统一中国:

创皇帝制,废分封制,设郡县制,统一全国多种事物,完善国家统治机构

(5)汉武帝扩大疆土,形成汉文化(汉字/汉人/汉族)。

“文景之治”,加强中央集权。

(6)南北朝分裂,形成民族大融合。

佛教大发展。

(7)唐初百年,政治,经济,外交,文化,军事空前发展,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

(8)宋代懦弱。

面对金元政权,汉族从此失去了一统天下的实力。

(9)元朝统一,奠定了多民族趋势,发展了中国版图。

(10)清代强调民族融合,将周边纳入中央政府管辖,形成了中国今日版图!

(台湾、西藏、新疆、蒙古)

(11)清中叶后,帝国主义入侵中国,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

(二)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事件(【明灯注】是补充的材料,原笔记无此内容)

1.商鞅变法

战国时期,法家人物商鞅在秦国实行的变革,也是战国时代规模最大内容最全面的改革。

公元前359年—350年,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两次宣布变法,主要内容是:

1)在全国建立县级行政单位,县设令和丞。

是秦始皇设立体制的开始;2)编制户口:

五家为伍,两伍为什,确立了严格的集成管理;3)奖励军功:

可按功劳授予20等爵位;4)实行小家庭制,以利于战争动员和税收;5)废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6)统一度量衡;7)制定法律。

这些改革措施从根本上摧毁了旧的行政体制,使秦国逐步强大,秦始皇确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