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最后30天高考冲刺卷二解析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818921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80.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最后30天高考冲刺卷二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历史最后30天高考冲刺卷二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历史最后30天高考冲刺卷二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历史最后30天高考冲刺卷二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历史最后30天高考冲刺卷二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最后30天高考冲刺卷二解析版.docx

《历史最后30天高考冲刺卷二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最后30天高考冲刺卷二解析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最后30天高考冲刺卷二解析版.docx

历史最后30天高考冲刺卷二解析版

2018年最后30天高考冲刺卷

(二)

1.唐代名臣范祖禹说:

“中书造命,门下审覆,尚书奉行,机事往往留滞,上意亦颇以为悔。

”由此可知,范祖禹认为三省六部制

A.易形成冗官现象

B.降低了行政效率

C.减少了决策失误

D.加强了君主专制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冗官是指官员人数超出实际需要,机构职能重叠,导致行政效率低下,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人数过多和机构重叠的信息,故A项错误;按照材料信息“机事往往留滞”,意指三省分权并相互牵制,有可能导致相互之间的扯皮,进而耽误国事,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减少决策失误的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的侧重点在于三省六部制的弊端,没有表达关于加强君主专制的意思,故D项错误。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

2.宋代所有的敕书都以皇帝的名义颁发,经宰相副署,由宰相机构发布,才能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法令。

这表明

A.丞相权力不断遭到削弱

B.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C.皇权受到一定程度制约

D.丞相权力已经超过皇帝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不难看出,宋代的丞相仍具有较大的权力且材料体现不出其权势变化与渐进性,故A项错误;宰相并不代表整个士大夫群体,故B项错误;宋代所有的敕书虽然都是以皇帝的名义颁发,但也必须经由宰相副署并由宰相机构发布方能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法令,这表明皇权在宋代受到了一定程度制约,故C项正确;“丞相权力已经超过皇帝”,这属于明显的史实谬误,纵观整个封建王朝,相权都没有凌驾于皇权至上,故D项错误。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在中国古代皇权其实也是受到一定程度制约的。

3.自汉代起,皇帝的言行由史官记录,称《起居注》,在位皇帝不能查阅。

唐太宗以审查和改正自己过失为由强行破坏这一规矩。

宋代史官更将其呈送皇帝御览,明清皇帝则直接指导编写。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皇帝和史官对君主形象关注重点不同

B.唐太宗的“仁君”形象具有示范作用

C.《起居注》因“劝诫”功能备受皇帝重视

D.古代皇帝专制集权意识不断得以强化

【答案】D

【解析】材料中从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明清皇帝直接编写起居注,从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出皇帝对史官的控制越来越严格,这表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D符合题意;A与材料所述现象无关;B材料所述为唐太宗破坏了皇帝不能查阅起居注的规定,是皇权加强的表现,不是“仁君”的体现,不正确;“起居注”是对皇帝的日常行为进行记载,不具备“劝诫”功能,C不正确。

点睛:

解答本题需要学生结合古代中国政治发展演变的趋势,即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史实加以回答,对起居注的态度的变化即是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体现。

4.明中后期,过去“天下望其服而知贵贱,观其用而明等威”的规制日益为世俗所冲破,江南“迩来则又衣丝蹑缟者多,布服菲屦者少,以是薪璨而下,百物皆仰给于贸居”。

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

A.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

B.商品经济发展引发等级观念变动

C.政府经济管制的空前强化

D.百姓生活习俗受到外贸繁荣影响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迩来则又衣丝蹑缟者多,布服菲屦者少,以是薪璨而下,百物皆仰给于贸居”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的等级观念受到挑战,故B项正确。

明代经济结构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排除A。

材料没有涉及政府经济管制的空前强化,而是强调商品经济发展引发等级观念变动,排除C。

材料体现的是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依靠商品贸易,而非单指“外贸”,故排除D。

点睛:

抓住材料关键信息“迩来则又衣丝蹑缟者多,布服菲屦者少,以是薪璨而下,百物皆仰给于贸居”,结合明朝商品经济发展的史实分析材料即可知道答案。

5.“这一运动强大的社会动员奇迹和爆发力使势头正盛的外国殖民者心头一震……改变了列强国家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普遍态度和观念,深刻认识到中国巨大的潜力和战斗力是不可短期战胜的。

”这体现了

A.辛亥革命影响的普遍性

B.义和团运动影响的深刻性

C.五四运动影响的国际性

D.太平天国运动影响的震撼性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义和团运动是帝国主义列强第一次直面中国大规模的群众反抗和暴力干预,深深打击了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欲望和殖民思想,也改变了列强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普遍态度和观念,对列强的心理产生很大的影响,故B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义和团运动的影响,与辛亥革命无关,排除A。

五四运动的史实与材料信息“这一运动强大的社会动员奇迹和爆发力使势头正盛的外国殖民者心头一震”不符,排除C。

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清王朝统治,也发对外来侵略,但与材料信息“改变了列强国家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普遍态度和观念”不符,排除D。

6.中国第一套完整、系统的新式教科书是1904年商务印书馆推出的《最新教科书》。

教科书不仅参考了日本教科书的经验,还聘请参加编写和审订日本教科书的日本人参与编写。

该教科书浓厚的“日本元素”表明

A.中国人期冀国家富强的愿望强烈

B.外国侵略势力力图控制中国教育

C.日本在华侵略势力占据优势地位

D.中国与日本的文化教育传统相近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1904年中国教科书的编订出现了向日本学习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向西方学习,走上了富强之路,中国教育主张向日本学习,体现了中国人希望学习日本富强之路,A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向日本学习,而不是日本控制中国教育,B不正确;C与史实不符;D与材料无关,中国向日本学习,是因为明治维新的成功,而不是传统相近。

7.1939年2月,奉中共中央之命,叶剑英率一批得力干部,参加创办国民党的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训练内容包括军事教育,以游击战的战略、战术及爆破技术为主;政治教育,以民众运动及游击战政治工作为主。

据此可知国民政府

A.推进国共合作彰显团结御侮精神

B.重视发动民众开展敌后游击战争

C.学习人民军队加强政治思想教育

D.调整战术应对抗日战场形势变化

【答案】D

【解析】根据“国民党的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训练内容包括军事教育,以游击战的战略、战术及爆破技术为主;政治教育,以民众运动及游击战政治工作为主”说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来,国民党调整抗日战术、重视游击战,故D正确;A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国民政府主要是在正面战场作战,B错误;C不能全面反映材料,排除。

8.1943年11月,中美、中英签订的新约规定:

“废除美英在华的领事裁判权,通商口岸特别法庭权,使馆区及一些铁路沿线的驻兵权及沿海贸易与内河航行权”。

美英自动放弃这些特权的主要原因是

A.日本扩大侵略促使美英放弃了侵华政策

B.中国抗战客观上支援了美英反法西斯战争

C.国共合作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推动

D.中国人民长期坚持不懈斗争的结果

【答案】B

【解析】A项“放弃”太绝对,故排除;因为中国的全民族抗战,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的地位日益重要,外交上也有一定的表现,中美、中法“新约”的签订正好体现了当时中国的外交成,故.选B;C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

D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

点睛:

本题考查中国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对“美英自动放弃这些特权”的正确解读。

9.监护人制度指是对未成年子女的监督和保护制度。

罗马法实行监护人与亲权人分离,监护人的职责仅限于管理被监护人的财产,而被监护人的教育、抚养等由家长遗嘱或长官选定其生母或其他的亲友负责。

这体现了罗马法怎样的理念

A.重视维护伦理道德

B.保护弱势群体权益

C.捍卫私有财产观念

D.体现男女平等平权

【答案】B

【解析】A、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根据“监护人制度指是对未成年子女的监督和保护制度”“监护人的职责仅限于管理被监护人的财产”“被监护人的教育、抚养等由家长遗嘱或长官选定其生母或其他的亲友负责”表明罗马法注重维护未成年人的权益,B正确;C不能全面反映材料,排除。

【名师点睛】

抓住关键信息“监护人制度指是对未成年子女的监督和保护制度”“监护人的职责仅限于管理被监护人的财产”“被监护人的教育、抚养等由家长遗嘱或长官选定其生母或其他的亲友负责”即可解答。

10.1954年,美国最高法院宣布公立学校中黑白种族隔离制度违反宪法。

1957年,阿肯色州州长福布斯禁止黑人学生入学。

对此,美国总统有权

A.以违宪为由免除福布斯州长职务

B.提请国会参议院弹劾州长福布斯

C.下令联邦军队护送黑人学生入学

D.要求州议会罢免福布斯州长职务

【答案】C

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

11.法国启蒙学者博马舍在剧作中为老贵族巴尔多洛安排了这样一段台词:

“我们这个时代产生过什么东西值得赞扬?

尽是些胡说八道的东西.地心引力、电气、种牛痘、‘百科全书’、信教自由、思想自由。

”这反映出在当时的法国

A.启蒙运动缺乏必要的社会基础

B.启蒙思想推动了近代科学发展

C.出现了追寻理想世界的新思潮

D.新旧思想之间存在激烈的斗争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启蒙学者塑造愚昧反动的老贵族形象,旨在嘲讽批判现实社会中的封建旧势力,反映出新旧势力的尖锐对立,D项正确。

启蒙运动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拥有坚实的社会基础,排除A。

材料未涉及启蒙思想与自然科学的相互关系,排除B。

不满现实追寻理想世界的新思潮出现反映了浪漫主义风格文学的特征,与材料不符,排除C。

12.20世纪60、70年代,关贸总协定相继通过一系列决议,主要内容有在关税方面给予发展中国家以普惠制待遇,为发展中国家商品进入发达国家市场提供方便,允许发展中国家之间实行互惠关税而不给予发达国家等。

这表明

A.全球化推动着世界市场体系走向公正合理

B.发展中国家掌握了世界贸易政策的话语权

C.亚非拉经济发展大大改变了原有经济格局

D.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冲击着旧的经济秩序

【答案】D

【解析】材料信息表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关贸总协定通过了一些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决议,说明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冲击着旧的经济秩序,D正确;材料所述适合于发展中国家,不适用于发达国家,不能得出公平公正的信息,A不正确;B说法与史实不符,话语权依然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C说法与史实不符。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孔丘反对门人冉求为季氏征课重税,要求统治者“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和“使民以时”,后来概括为“时使薄敛”。

政治家管仲提出:

“沟渎遂(通)于隘,障水安其藏,国之富也;桑麻殖于野,五谷宜其地,国之富也;工事无刻镂,女事无文章,国之富也。

”战国晚期的荀况主张:

“轻田野之税,平关市之征,省商贾之数,罕兴力役,无夺农时,如是则国富矣”。

商鞅指出,“民不逃粟,野天荒草,则国富,国富者强”。

——摘编自葛金芳《中国近世农村经济制度史论》

材料二冯桂芬曾言:

“然则,居今日而言裕国,宜何从?

曰:

‘仍无逾于农桑之常说,而佐以树茶开矿而已’。

……上海一口,贸易岁四五千万,而丝茶为大宗。

诸夷以开矿为常政,不闻滋事。

且夷书有云:

‘中国地多遗利。

舍我不开,而彼开之,坐视其捆载而去,将若之何!

’”梁启超指出,“衣食之源”的大小,“不以地为界,不以人为界,不以日为界,当以力为界”。

“凡欲加力莫如机器”,中国“他日必以工立国”。

“以富者之财,贫者之力,合而用之,以取无量之财于地”……在中西文明的碰撞冲突之中,他们开始用一种世界眼光来看待这一切的变化,这无疑是社会的一大进步。

——摘编自冯桂芬《筹国用议》叶世昌《梁启超的经济思想》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的富国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冯桂芬、梁启超等人富国思想的新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其历史作用。

【答案】

(1)思想:

轻徭薄赋;发展农商,兴修水利,藏富于民;主张节俭。

原因:

小农经济兴起;统治者赋役沉重,民众不堪重负;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影响。

(2)内涵:

劝课茶桑,扩大出口;鼓励开矿,维护利权;主张采用机器生产代替人力,以工立国;实行保富政策,鼓励富人投资新式企业。

评析:

冲击了落后的自然经济,有利于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方式;有利于推动清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促进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体现了初步民族意识,有利于抵制外来经济掠夺;是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却无法真正实现。

【解析】

(1)第一小问,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富国思想,根据材料一“孔丘反对门人冉求为季氏征课重税,要求统治者‘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和‘使民以时’,后来概括为‘时使薄敛’”“沟渎遂(通)于隘,障水安其藏,国之富也;桑麻殖于野,五谷宜其地,国之富也;工事无刻镂,女事无文章,国之富也”“轻田野之税,平关市之征,省商贾之数,罕兴力役,无夺农时,如是则国富矣”等信息可从轻徭薄赋、发展农商、兴修水利、藏富于民、主张节俭等方面概括即可。

第二小问,关于富国思想产生的原因,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经济(小农经济兴起)、政府政策(统治者赋役沉重,民众不堪重负)、思想(民本思想的影响)等方面概括。

(2)第一小问,关于冯桂芬、梁启超等人富国思想的新内涵,根据材料二“仍无逾于农桑之常说,而佐以树茶开矿而已’……上海一口,贸易岁四五千万,而丝茶为大宗。

”可概括为劝课茶桑,扩大出口;根据材料二“诸夷以开矿为常政,不闻滋事”可概括为鼓励开矿,维护利权;根据材料二“凡欲加力莫如机器”“他日必以工立国”可概括为主张采用机器生产代替人力,以工立国;根据材料二“以富者之财,贫者之力,合而用之,以取无量之财于地”可概括为实行保富政策,鼓励富人投资新式企业。

第二小问,关于评析冯桂芬、梁启超等人富国思想的历史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积极(冲击自然经济、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推动清政府调整经济政策、一定程度上抵制外来经济侵略、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和局限(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却无法真正实现)等方面分析即可。

点睛:

材料解析题的四步解题方法:

第一步,先看该题设问,明白该题提问的角度、内容和解答要求,如抓住本题“富国思想、原因”“新内涵、评析”等相关设问要求。

第二步,读材料,找出关键字词句,最大限度的获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

如“孔丘反对门人冉求为季氏征课重税,要求统治者‘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和‘使民以时’,后来概括为‘时使薄敛’”仍无逾于农桑之常说,而佐以树茶开矿而已’……上海一口,贸易岁四五千万,而丝茶为大宗。

”等,紧扣设问要求。

第三步,回归教材,分析材料与课本某一内容的联系。

抓住教材中关于百家争鸣、早期维新思想的相关内容,紧扣设问,逐一分析材料即可解决。

第四步,提炼答案,分点作答,答案是对材料的理解、概括、分析和运用所学知识总结后得出的。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国际经济组织的建立反映了世界经济的深刻变化。

以下是二战后重要国际经济组织建立简表:

 

名称

时间

备注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1945年

监察货币汇率和各国贸易情况的全球性组织

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1947年

推进贸易自由化的全球性组织,1994年改组为世贸组织

经济互助委员会

1949年

苏联为首的欧洲社会主义经济共同体

巴黎统筹委员会

1949年

西方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禁运和贸易限制的组织

石油输出国组织

1960年

石油生产国协调和统一石油政策的组织

可可生产者联盟

1962年

非洲、南美可可生产国的合作组织

77国集团

1964年

发展中国家推进经济团结与合作的组织

欧洲共同体

1965年

1991年发展成为欧盟

东南亚国家联盟

1967年

东南亚国家的经济一体化组织

天然橡胶生产者协会

1970年

亚洲天然橡胶生产国的协作组织

西方七国集团

1976年

美国、日本和欧洲主要工业国会晤和讨论政策的论坛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1989年

亚太地区最具影响的经济合作官方论坛

北美自由贸易区

1994年

北美三国的经济合作组织

20国集团

1999年

世界20个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合作论坛

金砖国家

2009年

中、俄、印、巴、南非等新兴经济体的合作组织

 

提取材料所蕴含的世界经济发展的信息

并简要阐释。

【答案】举例:

全球化、区域集团化迅速发展,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二战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的建立,促进了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和全球化进程;欧共体、欧盟、东盟、北美自由贸易区、20国集团、金砖国家组织的建立和发展,反映了区域集团化的迅速发展;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反映了90年代以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

冷战对峙延伸到经济领域。

经互会和巴黎统筹委员会的建立,体现了华约和北约两大集团在经济领域的对抗,阻碍了全球化进程。

第三世界积极开展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

石油输出国组织、可可生产者联盟、天然橡胶生产者协会、以及77国集团、东南亚国家联盟等组织的建立,表明第三世界国家力图通过加强团结协作,维护自身权益,反映了第三世界的兴起。

世界经济格局日益多极化。

西方七国集团的建立呈现了西欧、日本的崛起;金砖国家反映了新兴经济体的发展,20国集团进一步反映了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的发展。

经济格局的多极化推动了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解析】本题设问开放,言之成理即可。

表格角度如:

全球化、区域集团化迅速发展,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或者,发展与问题并存,要列举发展的因素和阻碍的因素。

或者,中国与世界的融合。

要揭示中国是怎样融入世界的。

或者,不同经济发展模式各有优点,可以互相学习借鉴,结论是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出多元化(多种模式共存)的趋势,各国要根据国情选择发展模式。

示例1:

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阐述:

欧共体等经济区域集团的建立,促进了各地区的经济与文化交流;关贸总协定到世界贸易组织的演进,促进了各国市场的开放,各成员国之间逐渐取消贸易壁垒,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使世界贸易建立起规范化和法制化的贸易体系;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利于建立完整的世界贸易体系,进一步促进经济全球化。

小结:

这都说明经济全球化潮流不可阻挡,人类文明已融合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答案示例2:

发展与问题并存。

阐述:

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深刻改变了人类的社会生活。

互联网为全球化的发展提供技术条件。

经济全球化与科学技术是双刃剑,会带来破坏环境和生态平衡等一系列问题,洛杉矶化学烟雾事件说明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科技的进步仍不能克服艾滋病等重大疾病对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威胁。

虽然和平是当今世界的主流,但仍有恐怖主义等威胁世界安全的因素存在。

小结:

人类文明要获得新的演进,就要不断解决人类自身存在的各种问题,以迎接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答案示例3:

中国与世界的融合。

阐述:

1978年改革开放,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等设立,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

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为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也有利于建立完整的世界贸易体系。

小结:

中国与世界的融合,既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了全球化的深入发展。

答案示例4:

不同经济发展模式各有优点,可以互相学习借鉴。

阐述:

西方国家借鉴了计划经济的某些特点,普遍采用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如日本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方针,制订切实可行的经济发展规划。

中国借鉴了市场经济的某些特点,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小结:

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出多元化(多种模式共存)的趋势,各国要根据国情选择发展模式。

15.【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后周)周世宗即位之初,国内政局不稳,官员敲诈和贪污风气盛行,他严惩失职误事、贪污重敛的官吏,严明赏罚,编订《大周刑统》,颁行全国,还屡次下诏求谏求贤,网罗人才。

他不贪恋奢华之物,严厉禁止朝廷官员大肆铺张浪费。

世宗“命工刻木为耕夫、织妇、蚕女之状,置于禁中,思广劝课之道”,经常亲自到各州县视察民情,考察农业生产状况,大规模河道整治,兴修水利,疏通运河。

世宗整顿禁军,下令“选武艺超绝者,署为殿前诸班,老弱赢小者去之,诸军士伍,无不精当,且减冗食之费焉”,根据“先易后难”的方针,向西夺取后蜀4州,向南攻占南唐江北14州,北伐辽、汉,连克三州三关。

由于英年早逝,世宗没有实现统一天下的宏愿。

《旧五代史》对他的评价“神武雄略,乃一代之英主。

——摘编自原同申《浅谈周世宗的改革》等

(1)根据材料,概括周世宗改革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周世宗改革的影响。

【答案】

(1)颁布法律,整顿吏治;选用有才能的人;提倡节俭;劝课农桑;整顿军队。

(2)有利于政局稳定和社会矛盾的缓和;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提高军队战斗力,为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奠定了基础

解析:

(2)影响,结合周世宗改革的内容加以回答,颁布法律,整顿吏治,有利于政局稳定和社会矛盾的缓和;提倡节俭,劝课农商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整顿军队,有利于提高军队战斗力等。

16.【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杨度(1874-1931年),早年师从大儒王闿运学习“帝王之学”(辅佐“非常之人”,成“帝”成“王”,建非常之功勋)。

甲午战争后,杨度的思想逐渐趋于维新,两度留学日本,逐渐确立了君主立宪思想,1907年回国,开设宪法讲座,为王公大臣讲授法律常识,参与制定了《钦定宪法大纲》。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当选民国大总统,1915年,杨度呈送《君宪救国论》,提出“中国如不废共和,立君主,则强国无望,富国无望,终归于亡国而已……故以专制之权,行立宪之业”,深得袁世凯赞许,与严复等在北京发起筹安会,推动帝制。

1916年,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杨度君主立宪的政治理想破灭,心灰意冷,一心向佛。

晚年逐渐倾向革命,先是追随孙中山,为广州革命政府提供秘密情报,后积极营救李大钊,并于1929年秋,在白色恐怖最严重时期成为中共特别党员,除了提供情报,还以卖字画等方式筹集资金,捐助革命事业。

——摘编自黄昊《杨度研究述评》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杨度富有传奇彩色的主要人生经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杨度一生的主要政治活动。

【答案】

(1)早年主张君主立宪,推动宪政政治发展;辛亥革命后,支持袁世凯复辟帝制;晚年投身民主革命,参加国民革命;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新民主主义革命。

(2)杨度一生致力于实现民主政治,探索国家富强和挽救民族危亡的道路,顺应了近代历史的发展方向,他在思想和行动上与时俱进,顺应革命发展潮流,虽然有过支持袁世凯称帝行为,但从主流看,是一位促进历史进步的优秀人物。

【解析】

(1)据材料“两度留学日本,逐渐确立了君主立宪思想”、“晚年逐渐倾向革命,先是追随孙中山”、“于1929年秋,在白色恐怖最严重时期成为中共特别党员”可以得出其人生经历。

(2)结合上述回答可以得出,杨度一生都在为追求民主政治而奋斗,其思想观念的变化体现了其与时俱进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作风,但在其经历中曾经支持过袁世凯复辟帝制,违背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但总体来看,杨度一生还是以积极方面为主。

点睛: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要结合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加以考虑,不能用现代人的眼光去苛求古人,因此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评价,不能一概否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