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报告.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818015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报告.docx

《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报告.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报告.docx

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报告

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现状与展望

在物质生活已经越来越丰富的今天,文化生活作为人们的精神食粮,已经变得越发重要,人们对文化产业的需求也快速增长。

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越来越引起经济界的关注。

同时,任何一个产业要快速发展,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文化产业也不例外。

由于文化产业的复杂性与特殊性,所以金融业如何有效地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有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对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做粗浅探讨。

一、湖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以2006年提出建设文化强省发展目标为发端,湖北省2009年制定的《湖北省文化强省战略实施纲要》和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推动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为标志,湖北文化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通道,产业结构渐进优化,竞争力明显提高,初步形成了具有湖湘文化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

1、文化产业发展势头明显

湖北省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06~2010年,湖北省文化产业年均增长20%左右;2009年文化产业成为湖北省第六大千亿元产业;2010年湖北文化产业总产出达到1868亿元,增加值达827亿元,占GDP的5.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8%。

国家统计局数据也显示,2010年湖北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列全国第七,占GDP比重列全国第四,中部第一,人均劳动生产率列全国第二。

2、文化产业品牌逐步确立

2006~2010年,《中国文化品牌报告》发布的222个文化品牌中,包括湖北日报在内的“湘字号”品牌达到31个,占总数的14%。

在报刊领域,《体坛周报》占据了全国同类市场发行和广告份额的61%;在广播电视领域,湖北卫视连续8年在全国各省级卫视收视率排名第一位,其打造的《超级女声》、《快乐男声》创造了娱乐选秀新模式并风靡全国;在动漫领域,目前已基本形成研发、制作、发行、教育培训、播出、衍生产品开发等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原创动画占了全国70%的市场。

3、文化产业创新成果突出

湖北在注重做大做强传统文化产业的同时,更加注重培育文化产业的新兴业态。

2010年,湖北省将文化创意产业纳入全省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重点培育数字出版、数字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业态。

如青苹果数据中心是国内最主要的数字化产品制作商和内容供应商,已完成100多项国内外大型数字化工程,创建的《华文报刊文献数据库》,已有14家国际图书馆订购和20余家图书馆使用,预计销售额可以达到100万美元,拓维信息将传统动漫与手机新媒体技术相结合,在手机动漫领域先发制人,成功上市,成为中国动漫第一股,其承建并运营了国家级手机动漫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打造了完整的手机动漫产业链,2010年实现总收入超过3亿元,新业态电视媒体零售“快乐购”、青少年职业体验“酷贝拉”等引领潮流。

4、文化产业集群效应增强

产业集群式产业集聚发展的高级阶段,可有效整合集群内的资源要素,增强外部经济效应和持续创新效应,并形成竞争优势,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目前,湖北文化产业已形成了“广电湘军”、“出版湘军”“动漫湘军”、“演艺湘军”、“网络湘军”等产业集群。

2010年湖北广电总收入首次突破100亿元,成为年总收入过百亿的两家省级广电媒体之一;湖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总资产达127亿元,实现销售收入91.7亿元,综合实力居全国出版集团第二。

此外,中南传媒跻身中国最大企业集团500强,《湖北日报》进入全国省级党报第一方阵,湘版科普图书、音乐图书、古典名著三大品牌在全国图书细分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2010年,全国认定的18家重点动漫企业,湖北占6家,全国首批认定的35个重点动漫企业,湖北有13个,原创动漫产量连续四年排名全国第一,动漫总产值达到46.6亿元,排名全国第三;长沙歌厅文化、酒吧文化开辟了中国式百老汇的大剧场模式;红网成为国内地方重点新闻网站影响力排名的第一品牌。

5、文化产业发展空间较大

尽管湖北文化产业已成为湖北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产业转型新支点,甚至已成为受全国关注的“湖北文化现象”,但与沿海省份及发达国家相比,湖北文化产业还处于产业链的底端和发展初期。

在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均已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

在美国,文化产业所创造的社会产值占社会中产者的比重已超过30%;在英语,其文化产业的产值仅次于汽车工业,比赫赫有名的金融业产值还高;在亚洲,日本文化产业产值占其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20%,韩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8%。

在国内发达省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达到10%。

截止2010年末,广东文化产业增加值2524亿元,占中国文化产业比重超过四分之一;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实现总产出5499亿元,实现增加值1673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75%,对上海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4%;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1692.2亿元,比上年增加近200亿元,占全市GDP比重12.3%。

课件,湖北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和对经济的贡献率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而且与沿海省份相比,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其发展的空间大,后劲足。

二、我国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概况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并要求加大金融对文化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

几年过来,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力度明显加大。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银行创新信贷产品并提供专业化服务。

据央行统计,2010年,全国文化产业中长期贷款新增276亿元,年末余额同比增长61.6%,比上年末提高39.1个百分点,余额增速创历史新高。

作为五大商业银行,工、农、中、建、交行在金融系统中为文化产业提供的融资服务举足轻重。

截至2011年9月末,五大商业银行文化产业贷款余额为2000亿元左右。

虽然五大商业银行贷款数额相对不大,但为文化产业提供融资的增幅显著加快。

工行在2010年文化产业贷款增加140多亿元的基础上,2011年新增投放92亿元,增幅17.71%;中行文化产业贷款余额也较2009年初增长了55%。

2、各家商业银行一直在积极探索支持文化产业发展。

譬如中国银行根据自身国际化程度、综合化经营程度较高的特点,创新金融产品服务,如开发了针对影视剧制作行业中小企业的“影视通宝”;通过跨境联动,为文化企业“走出去”“引进来”提供金融服务支持;建设一站式金融服务平台;突出地区特色,采取差异化发展策略。

同时,交通银行将创新信贷产品,加快信贷资源向重点区域、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倾斜,创新完善综合金融服务方案,夯实风险管理基础。

积极探索融资担保创新途径,落实物业抵押、版权质押、收费权质押、应收款质押等担保方式,建立和完善多层次贷款风险分担机制。

开发中小企业特有的授信风险评价体系,与专业担保机构共建风控平台,健全风险管控体系。

3、证券市场成为文化产业融资新平台。

截至2011年6月,有50多家文化企业在沪深证券交易所上市,涉及演艺、文化旅游、动漫游戏、影视制作发行等领域。

国内外私募基金已开始进入文化产业。

4、保险业积极尝试支持文化产业。

2011年1月,保险支持文化产业试点正式启动,并公布了首批11个试点险种和3家试点保险公司。

三金融支持文化产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金融机构存在的问题

良好的金融服务,不仅是金融业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

目前,中国金融机构在为文化产业提供金融服务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贷款审批手续多、程序复杂,周期过长,很难满足文化企业对融资的时效性要求;二是一些商业银行对文化企业的业务开展不全面,经办人员业务不熟练,影响了融资效率;三是商业银行缺乏针对文化产业的金融创新产品。

由于中国文化产业产值较小,金融机构对其缺乏足够的重视,也缺乏金融产品创新的动力和技术。

2.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

由于中国文化产业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产业集中度不高;文化体制改革尚未到位,市场化程度较低,市场主体数量较少;文化产业有形资本较少,还款来源不明确,市场价值不确定,商誉、声望和知名度等无形资产难以评估等因素的客观存在,影响了金融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四、文化产业金融创新的路径选择

1、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推动多层次的信贷产品创新。

对于具有稳定物流和现金流的企业,可发放应收账款质押、仓单质押贷款。

对于为文化产业提供相关设备的企业,可发放融资租赁贷款。

探索多种文化产业项目的贷款模式。

对于融资规模较大的文化企业,以银团贷款等方式提供金融支持;对处于产业集群或产业链中的中小文化创意企业,探索联保联贷等方式提供金融支持。

逐步探索新的融资方式。

商业银行可以改进业务流程,建立科学信用评级制度,在信贷准入、风险控制措施等方面做出安排。

此外还可以探索专利权、著作权以及经过评估的销售合同、预期收入等,作为抵押资产的途径和方式。

2、扩大文化企业直接融资规模——股票、债券。

有条件的文化企业应积极申请上市融资,而那些尚不具备进入主板市场的文化企业可通过中小企业板、二板市场进行融资。

传统的证券市场门槛较高,而创业板则较为适合中小文化企业从证券市场获得资金支持。

此外,对于市场前景较佳的中小文化企业,还可以通过上市公司收购、兼并、资产或股权置换等资本运作方式,达到间接上市及资本优化配置的目的。

除通过上市获取股权性融资之外,债权性融资渠道同样可以有效实现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有效结合。

鼓励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集合债等方式融资;促使金融机构为中小文化企业通过发行短期融资券、银行承兑汇票等方式融资提供便利。

3、资产证券化。

资产证券化是近十几年来国际金融领域十分重要的创新之一,知识产权资产证券化是金融资本与知识资本的一种有效结合,是以金融技术为依托,以知识产权的信用为担保,以证券化为载体的融资方式。

它具有融资成本低,实施难度小,不影响知识产权权属和融资风险小等优势。

我国的文化产业知识产权所有人应积极利用这种先进的融资方式,借变现债权来改善现金流状况,优化自己的资产负债结构,提高资金周转率,而且还可以利用所得价款进行后续研发,寻找更好的市场机会。

4、引入风险投资、私募基金。

文化产业与金融的融合不只是贷款融资,还需要产业基金、风险投资、保险公司、担保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的相互协作配合。

政府可以成立相应的文化产业基金,扶持文化企业;同时鼓励各种资本成立针对文化产业的风险投资基金;文化企业的创业阶段需要资金,政府可以制定相应优惠政策,吸引风险投资、天使资金参与文化企业的创业阶段,从而实现企业和资本的双赢。

五、促进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建议

当前和今后的一段时期,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家仍将继续实行扩大内需,拉动消费,减少收入差别程度的宏观调控政策,仍将继续扩大对教育,卫生、文化等领域的投入,这些政策措施,都会直接推动文化消费,直接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1.转变观念,充分认识文化产业的重要性

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集中体现,在提高全民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要认识到文化不仅属于精神层面,只能产生社会效益,还具有产业属性,能产生经济效益,可作为产业来运作,是新的经济增长点,是金融支持扩大内需的重要内容之一。

2.认真进行调查研究,积极开展适应文化产业特征的信贷业务创新

金融机构应借文化体制改革的有利时机,根据客户需求和防范风险的要求,认真进行调查研究,挖掘文化产业发展中新的经济增长点,借鉴先进的信贷新品种设计理念,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信贷业务创新如要研究知识产权企业无形资产和电影(视)制作权的质押方式,对确有收益的文化企业可直接授信,以解决文化产业普遍缺失抵押物、质押物的问题,通过信贷业务创新,扩大对文化产业的信贷投入,支持文化产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3.创新融资方式,多渠道增加文化产业资金供给能力

支持文化产业发展,不仅要发挥间接融资的作用,还要发挥直接融资的作用;不仅要发挥正规金融体系的主导作用,还要发挥好民间资金的补充作用,鼓励利用企业债券和股票等融资手段发展文化产业;在政策允许范围内,积极吸引民间资金和外商投资文化产业,拓展利用民间资本和国际资本的方式和空间,积极发展民营和中外合资文化企业;继续争取相关国际机构的大力支持,如世界银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机构的支持,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多样化的融资渠道。

4.不断改进金融服务,努力满足文化产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

简化贷款审批程序,缩短贷款审批时间,提高金融服务效率,满足文化产业对资金的时效性需求;根据不同文化产业的特点,努力为其提供个性化便捷化的金融服务;与产权交易信托证券等相关机构合作,为文化产业提供资金结算机构理财供应链融资国际业务等综合性金融服务。

5.加强沟通配合,共同做好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工作

加强与宣传部门、财政部门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通过工作联系和信息交流,及时掌握国家有关部门出台的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措施,研究解决、协调处理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有关问题,充分发挥各部门合力作用,促进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工作的良性快速发展。

6.加快文化产业改革进程,解除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性桎梏

要按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逐步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转变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加强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组织、管理、协调等功能,进一步转变职能,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从“办文化”的传统计划经济管理模式向“管文化”方向转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书信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