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第二节课时2.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813880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42.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第二节课时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第四章第二节课时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四章第二节课时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四章第二节课时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四章第二节课时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章第二节课时2.docx

《第四章第二节课时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第二节课时2.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四章第二节课时2.docx

第四章第二节课时2

课时2 问题与对策

[学习目标] 1.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并尝试评价目前的一些调整措施和发展方向。

2.通过分析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了解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动力和发展规律。

1.珠江三角洲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产业升级面临困境

①与长江三角洲相比,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基础、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都处于劣势。

②外商投资区位的选择由原来追求降低成本转变为扩大市场规模,而珠江三角洲地区由于南岭的阻隔,国内腹地范围较小。

(2)城市建设相对落后

(3)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①大气污染日益加剧,特别是酸雨的危害。

②水污染严重,“水质性”缺水问题突出。

③噪声扰民,城市生存环境质量下降。

④耕地锐减,土壤肥力下降。

⑤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日趋严重。

2.珠江三角洲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问题出现的原因分析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是在外资的推动下不断发展的,受地区产业基础和市场腹地等条件的限制,珠江三角洲地区对外资的吸引力正在下降,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后劲不足;加之缺乏合理的规划与管理,该区工业化与城市化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3.调整对策

(1)产业结构调整:

以广州市为基地,发展石化、钢铁、汽车、造船等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

(2)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加强各城市的分工与合作,构建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3)加强规划与管理:

制定发展规划;加强交通、通信、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污染的治理;加强对外来人口的管理。

1.读教材P75图4.25“珠江三角洲地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国际直接投资和进出口贸易总额所占全国比重的变化”,分析回答20世纪9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两地区的国际直接投资和进出口贸易总额所占全国的比重有何变化?

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 20世纪90年代初,珠江三角洲国际直接投资比重大于长江三角洲,而目前小于长江三角洲。

进出口贸易总额的变化情况是:

长江三角洲呈上升趋势,珠江三角洲呈下降趋势。

原因: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范围的逐步扩大,与长江三角洲相比,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基础、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都处于劣势。

同时,外商投资区位的选择也由原来追求降低成本转变为扩大市场而迁往长江三角洲或国内的其他地区,故而导致近年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国际直接投资和进出口贸易总额呈较明显的上升趋势。

2.珠江三角洲地区矿产资源缺乏,为何还要发展对矿产资源需求量较大的石化、钢铁等工业?

答案 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前的轻工业的产业链短,产业后劲不足,对其他产业的带动性弱。

为了调整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利用当地便利的交通发展了石化、钢铁等重工业。

知识整合

 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及其对策

下表为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统计数据。

据此完成1~2题。

对外贸易总额/亿美元

2005年

2001年

2005年

外商直接投资占全国比重

第一、二、三产业比例

人均GDP/元

长江三角洲

1381

5925

41.3%

4∶55∶41

40612

珠江三角洲

1684

4107

17.9%

3∶51∶46

41990

                   

1.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近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有所减缓的主要原因是(  )

A.政策优势明显下降B.产业升级的动力不足

C.产业大量转移到外地D.环境污染严重

2.有利于促进珠江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是(  )

A.城市遍地开花,分散发展

B.城镇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自成体系,产业发展方向要与港澳逐步趋同

C.城镇建设用地加快扩展,城市化水平快速提高

D.构建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答案 1.B 2.D

解析 第1题,A项政策优势不明显,但不是明显下降;B项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趋缓的主要原因;C项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的升级,利于经济发展;D项属于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虽然会影响经济发展,但不是主要原因。

第2题,今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应加强相互分工与合作,构建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反思归纳

 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对比

(1)长江三角洲发展的区位优势

区位条件

优越性及其表现

优越性

表现

社会经

济条件

交通运输条件

对内、对外交通便捷

①处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间位置和长江航线的出海口;②通过京沪、沪杭等铁路线联系全国铁路网

经济联系范围

经济腹地广阔

位于沿海、沿江两个最发达经济地带的交叉点上

劳动力素质

劳动力丰富且素质高

①长江三角洲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②劳动者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技术水平和商品经济意识

农副产品供应

供应充足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发达的农业基地之一,可以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农副产品

自然条件

优越

气候温暖湿润、地形平坦、水源充足

(2)珠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相比的劣势

长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

产业基础

产业基础、科技实力雄厚,人才队伍庞大

产业基础比较薄弱,科技人才少

市场腹地

长江流域面积广,经济发达,且通过长江干支流、铁路、公路网联系更广阔的地区

由于南岭的阻隔,国内腹地范围较小

(3)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发展条件的比较

发展历史

工业中心

工业部门

相比状况

国内腹地

产业基础

科技实力

人才队伍

长江三角洲

历史悠久、工业基础雄厚

上海、南京、杭州

轻型及精密机械、轻纺、电子、化工

珠江三角洲

起步晚、发展快

广州、深圳、珠海

多种加工和制造业

专项提能8 城市化进程示意图的判读

图表特征:

城市化进程示意图是通过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特征描述,展示城市发展形成过程的图示,主要考查同一地区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及不同地区城市化的差异。

从城市化表现的三个方面看,城市化进程图有以下几种类型:

根据图名,判断图表类别。

如图1为城市化进程曲线图,横坐标表示年份,纵坐标表示城市化水平;图2为城市人口密度变化图,表示不同发展阶段城市中心与郊区人口密度的大小;图3为区域城镇发展过程示意图。

根据图例,分析曲线变化表现出的地理意义。

城市化进程曲线图反映某地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不同时期城市化要素(人口密度、地租、功能区面积等)变化曲线图多以距市中心的距离为横坐标,以人口密度、地租、面积等作为纵坐标,用多条曲线反映某一要素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某区域城镇发展过程示意图综合反映该区域城镇各要素的发展变化。

如图1注意根据转折点划分阶段,借用数字的斜率判断城市化速度的快慢,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分析其原因;图2看清坐标含义、明确表达内容;根据图示信息归纳某一要素在不同时段的变化特征;图3从用地规模、城镇等级、数量、交通线路、功能区分布等方面找出其发展变化。

根据图示中的城市化发展进程中体现出的一些明显的特征,可以判断城市化的阶段及进程。

如图1反映了发达国家(英国、美国)城市化开始早,水平高,近年来出现逆城市化现象,而发展中国家(中国)城市化水平低,近年来出现发展速度快的特点;图2一般在城市发展初期,中心城区人口密度大,向郊区迅速减小,随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中心城区人口密度下降,最后在城市中心外围形成人口密度最大的住宅区;图3城市化的进程有三个阶段:

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出现郊区城市化)、后期阶段(出现逆城市化、城市带)。

工业化水平指工业产值占GDP中的比重。

读“某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回答

(1)~

(2)题。

(1)该区域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最明显的阶段是(  )

A.第一阶段B.第二阶段

C.第三阶段D.第二、三阶段

(2)由示意图可推测,第三阶段(  )

A.劳动密集型产业发达

B.人口过度密集

C.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发达

D.工业过度密集

答案 

(1)B 

(2)C

解析 第

(1)题,工业化推动城市化进程,城市化促进工业化发展,两者相互联系,互不分割,该区域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最明显的阶段是第二阶段。

(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第三阶段城市化水平提升,工业化水平下降,由示意图可推测,第三阶段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发达,所以C正确。

知识小结

读“我国某河流三角洲示意图”,回答1~2题。

1.该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

①环境污染加重 ②人口出现负增长 ③农业用地急剧减少 ④劳动力素质低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2.关于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中,不正确的是(  )

A.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B.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C.加强规划与管理

D.扩大城市用地规模,建设卫星城

答案 1.C 2.D

解析 第1题,由图中海陆轮廓可判断该地区为珠江三角洲,该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环境污染加重,生态形势严峻;重复建设突出,农业用地急剧减少;产业结构不合理;劳动力素质低等。

第2题,针对上述问题,可采取以下措施:

治理污染,调整产业结构,搞好城镇规划建设。

而扩大城市用地规模会进一步减少耕地,加剧人地矛盾。

我国东南沿海某市原为农产品和部分轻工业原料生产基地,1990年开始积极吸引外资,调整产业结构,建立起以化工、机械、纺织、电子、服装等为主的工业体系。

下图是该市“1990~2010年产业结构变化图”。

读图,回答3~4题。

3.1990~2010年,该市产业结构变化的特点是(  )

A.第一产业比重持续快速下降

B.第二产业始终占主导地位

C.第三产业比重变化最大

D.产业结构趋于优化

4.促进该市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的措施是(  )

①逐渐将纺织、服装企业向内地转移 ②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 ③大量引进国外化工、机械项目 ④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②④

答案 3.D 4.B

解析 解答本题组的关键是对统计数据进行定量的分析和比较。

第3题,读图中的数据可知,第一产业在1998年略有回升,并没有持续快速下降,第二产业在1990~1991年时并不占主导地位,从产业结构的变化看,第三产业的比重在不断上升,第一产业的比重在下降,并且所占的比重较小,这些都说明产业结构在逐渐优化。

第4题,从目前产业结构看,促进该市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就是要继续增大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渐将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转移出去,引进高新技术产业。

而大量引进国外化工、机械项目是不现实的,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只是优化的第一产业结构。

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08年江苏省区域发展概况表。

地区

地区生产总值

人均地生产总值区(元)

粮食产量(万吨)

城市人口

数值(亿元)

占比

数量(万)

占比

全省

25532.91

1

33487.98

3125.05

4056.23

0.53

苏南

15931.09

0.62

53824.89

463.53

1996.99

0.67

苏中

4625.99

0.18

28519.05

810.16

790.81

0.49

苏北

4976.23

0.19

16354.28

1851.35

1268.42

0.42

材料二 下图为江苏省苏南、苏中、苏北区际联系示意图。

(1)与苏中、苏北地区相比,苏南区域发展的特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产业合理布局,促进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共同发展,你认为苏中、苏北可以引进苏南的________,大力发展________型和________型产业,提升区域________,推进________化进程。

(3)简述当前苏南在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及其解决的途径。

答案 

(1)经济发达(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高);城市化水平高(城市人口比重大);人均粮食产量低。

(2)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经验 劳动力导向(密集) 资源导向(密集) 产业(经济)水平 城市

(3)困难:

土地租金高;劳动力不足;环境质量下降;能源、原材料供应紧张;市场萎缩。

途径:

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品档次与竞争力;引进劳动力;实施产业转移;提高环境质量。

解析 

(1)根据表中数据,相比于苏中与苏北地区,苏南地区区域发展具有经济水平高,第一产业比重小,城市化水平高的特征。

(2)苏南地区距离长江三角洲较近,经济发展水平高。

相比于苏北、苏中地区,苏南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科技、资金、技术、管理经验方面。

苏北与苏中地区可以通过引进苏南地区的上述优势,充分发挥当地的劳动力和土地成本优势,发展劳动力导向型和资源密集型工业,提升经济水平,促进当地的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3)由于长期的发展,苏南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资源、能源短缺,环境污染,发展空间不足,劳动力成本过高等问题。

为解决这些问题,苏南地区可以采取调整产业结构,改善产品类型、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增加科技投入、减少经济发展对于劳动力的依赖性,实施产业转移,治理环境污染等措施。

40分钟课时作业

1.影响珠江三角洲地区国内经济腹地范围的自然因素主要是(  )

A.地形的阻隔B.水源不足

C.夏季气温偏高D.河流航运里程较短

答案 A

解析 珠三角北有南岭阻隔,经济腹地较之长三角小。

受多种因素的制约,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后劲日显不足,而且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据此完成2~3题。

2.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包括(  )

A.产业升级面临困难B.城市建设相对滞后

C.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D.产业转移日渐加强

3.“城中村”的主要经济活动是(  )

A.工商业B.农牧业

C.第一产业D.旅游业

答案 2.D 3.A

解析 第2题,产业转移日渐加强不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A、B、C选项均是。

第3题,“城中村”是指城市郊区出现的已经转变为以从事工商业为主的村落。

读“我国乡镇企业三种发展模式的源地图”,回答4~5题。

4.A地城市采用“内含式”城市化扩展模式,既保持了城区较高的建筑密度,又充分开发利用了地下空间,其考虑的主要因素是(  )

A.城市化水平B.经济发展水平

C.用地紧张D.人口数量

5.近年来B、C两地企业发展暴露出来的问题分别是(  )

A.“民工荒”现象严重 水污染严重

B.企业间过度竞争 经济腹地较小

C.投资过多,产品积压 缺乏政策支持

D.改革开放迟缓 资金严重短缺

答案 4.C 5.B

解析 第4题,上海开发利用地下空间,主要是因为用地紧张。

第5题,B地企业主要是缺乏分工协作,过度竞争;C地企业因经济腹地小,市场开拓不到位。

6.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但也产生了各种问题。

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1)该地区发展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什么?

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升级面临困境,许多外资企业迁往长江三角洲地区。

试从影响工业布局因素的角度分析原因。

(3)据图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主要城市在工业结构和城市职能方面,存在哪些阻碍区域进一步发展的问题?

为此应采取什么措施?

答案 

(1)问题:

①大气污染或酸雨;②水污染;③地表径流污染。

原因:

①工业生产造成的污染(或人类工业生产活动);②生活污水污染(或人类生活活动);③农业活动污染(或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

(2)珠江三角洲地区区位条件的变化:

政策优势明显下降;市场萎缩;环境污染严重;南岭的阻隔,使其腹地范围小。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区位优势:

浦东新区的开发,吸引了大量投资;有产业基础、科技与人才优势;经济腹地广阔;水陆交通发达。

(3)问题:

结构趋同,功能不清,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

 措施:

各城市加强相互分工与合作,发展信息、交通、金融等服务业,构建以香港、广州和深圳为中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解析 第

(1)题,该地区环境污染严重,主要是酸雨、水污染等,污染主要来源于生产(工业造成的“三废”污染和农业造成的化肥、农药污染)和生活。

(2)题,可从影响两地工业布局的政策、交通、市场、科技、经济腹地等因素的现状及发展变化趋势进行全面分析。

第(3)题,从图中各城市的工业构成可以看出多数城市以电子、食品和轻纺等轻工业为主,结构趋同,因此要加强各城市间的分工与合作,加快发展服务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