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考古诗词赏析与精练.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809218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143 大小:160.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高考古诗词赏析与精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3页
中高考古诗词赏析与精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3页
中高考古诗词赏析与精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3页
中高考古诗词赏析与精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3页
中高考古诗词赏析与精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高考古诗词赏析与精练.docx

《中高考古诗词赏析与精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高考古诗词赏析与精练.docx(1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高考古诗词赏析与精练.docx

中高考古诗词赏析与精练

中高考古诗赏析与精练

1)野步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请简要的分析。

(4分)

这首诗描摹了一幅春日郊外麦浪葱葱、花草盎然、生机勃勃的动人画面。

(1分)诗人在诗中写了和煦的春风,麦陇的新稻,草丛中不停的小青蛙,无忧无虑飞舞的蝴蝶,遍地的花田草甸,(1分)借以表达出诗人悠然自得、喜悦陶醉的心境。

(2分)

2、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结尾两句。

(4分)

诗的结尾两句运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手法。

(2分)诗人采用拟人的艺术手法,赋予笔下的蝴蝶以人的感情,为和煦的春风所陶醉,为野草花的芬芳所吸引,沉醉花丛,流连不去。

描绘蝴蝶追逐春色的如醉情态,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对所见之景的喜爱陶醉之情。

(2分)

【鉴赏】

春天的麦田是如草地般的绿色,东风吹过,麦田里一阵翠浪软软向远方飘去。

稻田里的肥水滋养着新生的青蛙,让它们尽情欢叫。

告别稻田,诗人又来到了一片野地,看到一对蝴蝶飞舞,它们忽高忽低,好像喝醉了酒一样,在醇美的东风中,留恋于野草香花,安逸自然。

此诗的妙处在最后两句。

本来蝴蝶舞姿蹁跹,应十分清醒才是,可诗人偏偏认定它们的舞蹈是喝醉酒导致的。

推其情理,诗人漫步田野,目遇翠麦,耳听新蛙,时感东风拂体,早就恨不得醉倒在这暖暖的春风里了。

诗人将这种情感外施于物,一口断定蝴蝶是喝醉了,并因此而“羡”,更显得诗人对春日野景陶醉无穷。

2)重送裴郎中贬吉州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1、本诗运用了哪几种表现手法试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4分)

①烘托:

以猿啼、客散、暮色等烘托伤心之情。

(或渲染:

以猿啼、客散、暮色等景色渲染了送别环境的萧条凄清)②反衬:

以流水无情衬人之有情,以青山重重衬行舟之孤小。

③对比:

作者同友人的贬谪之途对比,既点出同病相怜,又流露了对友人的牵挂。

(手法2分;联系诗句分析,2分。

任答两点,即可得满分。

若答情景交融,最多可得2分)

2、请结合全诗,赏析“青山万里一孤舟”一句。

(4分)

这一句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描绘了在连绵万里的青山间一只小船独自远去的情景,(1分)“青山万里一孤舟”与第二句的“水自流”相照应,而“青山万里”又紧承上句“更远”而来,(1分)“青山万里一孤舟”一句既写出了裴郎中旅途的孤寂,伴送他远去的只有万里青山,又表达了诗人依依不舍的深情。

(2分)

【译文】

猿猴啼叫,送行的人已散尽,落日挂在了江头。

我独自伤心,而水也自顾自的流。

同是被贬的臣子,而你却走得更远。

青山过后万里,只有你一叶孤舟。

【赏析】

诗题“重送”,是因为这以前诗人已写过一首同题的五言律诗。

首句描写氛围。

“猿啼”写声音,“客散”写情状,“暮”字点明时间,“江头”交代地点。

七个字,没有一笔架空,将送别的环境,点染得“黯然销魂”。

猿啼常与悲凄之情相关。

何况如今听到猿声的,又是处于逆境中的迁客,纵然不潸然泪下,也难免要怆然动怀了。

“客散暮江头”,也不都是纯客观的景物描写。

日落西山,暮霭沉沉,旅人扬帆,送者星散,此时尚留在江头,即将分手的诗人与裴郎中又不禁更加动情。

第二句“人自伤心水自流”,切合规定情景中的地点“江头”,这就越发显出上下两句有水乳交融之妙。

此时日暮客散,友人远去,自己还留在江头,更感到一种难堪的孤独,只好独自伤心了,而无情的流水却只管载着离人不停地流去。

两个“自”字,使各不相干的“伤心”与“水流”联系到了一起,以无情水流反衬人之“伤心”,以自流之水极写无可奈何的伤别之情。

第三句在“远”字前缀一“更”字,自己被逐已经不幸,而裴郎中被贬谪的地方更远,着重写出对方的不幸,从而使同病相怜之情,依依惜别之意,表现得更为丰富、深刻。

末句“青山万里一孤舟”与第二句的“水自流”相对应,而“青山万里”又紧承上句“更远”而来,既写尽了裴郎中旅途的孤寂,伴送他远去的只有万里青山,又表达了诗人依依不舍的深情。

“孤舟”写出了作者旅途的孤寂。

随着孤帆远影在望中消失,诗人的心也随着眼前青山的延伸,与被送者一道渐行渐远。

3)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1、简要赏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

这充分表现了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全诗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像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

同时作者也采用了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冬至夜我在邯郸的客店抱膝呆坐是实写,想象家中的亲人此时的情景是虚写,虚实结合,抒发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全诗的语言朴实无华。

(平易通俗)(意思答对即可)

【译文】

我在邯郸客店的时候,正好是农历冬至。

晚上,我抱着双膝坐在灯前,只有影子与我相伴。

我仿佛看见,家中的亲人今天会相聚到深夜,还应该谈论着我这个“远行人”。

【赏析】

白居易的诗常以语言浅近、平实质朴著称,其意境也多显露。

这首诗也不例外,它以直率质朴的语言描写了诗人在邯郸客店里孤独过节的情形,抒写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首句交待时间:

冬至日,地点:

邯郸的客店里。

由于冬至日是唐朝重要的节日,“每逢佳节倍思亲”,思乡之情便油然而生。

第二句交待了在客店过节的情形,双手抱膝,枯坐在灯下,只有形与影相随,孤独难耐。

“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

这充分表现了作者思家时孤寂的心情。

此时,作者思接千载,浮想联翩。

后两句笔锋一转,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家,而是想象家人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使这种思乡之情扩大化,真实感人。

4)江上  王安石

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1、“晚云含雨却低徊”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

(4分)

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低徊”本来是指人的徘徊沉思,这里用来写晚云,将晚云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含雨的晚云低垂而缓慢移动的情形,静中有动,情趣横生。

2、这首诗歌于寻常的景物描写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4分)

在孤云低垂、青山缭绕、无路可行之际,却忽然看见远处忽隐忽现的帆船驶来,这告诉人们:

山重水复之际,往往也是柳暗花明之时;困难与黑暗中往往蕴含着希望和光明。

【赏析】

首句令人想见雨过天晴,阴云半开,一抹蓝天已带上了晚霞的辉光,给人一种悠远的感受。

次句则将黄昏时的云雾写活了。

“低徊”本指人的徘徊沉思,这里却用来表现含雨的暮云低垂而缓慢地移动,情趣横生,静中有动。

诗人在这两句中勾勒了一幅秋江暮云图。

景物的描写,悠然静穆,淡雅便成了这幅画的基调。

   三、四句从云转到江边的青山,写出了江行的特殊感受,虽然遇到“青山缭绕疑无路”的阻塞,却又在“忽见千帆隐映来”中,视野变得豁然畅通了。

蕴深邃的哲理于寻常景物之中,启人遐思,耐人寻味。

这里青山的回环曲折,帆景的时隐时现,与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有异曲同工之妙。

告诉人们:

困难与黑暗中往往蕴含着希望和光明。

5)江雪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写的诗,借寒江独钓的渔翁,抒发自己孤寂抑郁的心情。

1.第四句中最生动传神的一个字是什么字?

为什么?

请结合全诗简析。

最生动传神的是“独”字(1分)。

“独”是“独自”、“一个”的意思(1分)。

千山耸立,万径纵横,山无鸟飞,径无人行,只有一个孤独的垂钓者。

(1分)“独”字准确形象地刻画出钓者远离尘俗、清高脱俗、傲然不群的个性特征。

(1分)

2、本诗歌是怎样来写雪的?

这样写雪有何作用?

请作简要赏析。

本诗采用了烘托的艺术手法写雪景的;前三句写雪景却不见一个“雪”字,诗人用“鸟飞绝”、“人踪灭”、用孤舟渔翁披“蓑”戴“笠”来烘托了雪之大,天之寒。

作者通过这样写雪,刻画了一个在大雪飘飞天寒地冻的的天气下寒江独钓的渔翁形象,其实渔翁正是诗人自己的写照。

从而表达了诗人在政治改革失败后孤寂抑郁的心情和凛然无畏、傲岸清高的精神面貌。

【译文】

所有的山,飞鸟全都断绝;所有的路,不见人影踪迹。

江上孤舟,渔翁披蓑戴笠;独自垂钓,不怕冰雪侵袭。

【赏析】

《江雪》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一首五言山水诗,描述了一幅冰天雪地寒江,没有行人、飞鸟,只有一位老翁独处孤舟,默然垂钓。

这是一幅江乡雪景图。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绝:

绝迹。

人踪:

人的踪迹。

灭:

消失,没有了。

千山:

虚指所有的山。

万径:

虚指所有的路。

这两句的意思是:

所有的山上,都看不到飞鸟的影子,所有的小路,都没有人的踪影。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孤:

孤零零。

舟:

小船。

蓑:

蓑衣。

笠:

斗笠。

“独”是“独自”、“一个”的意思。

这两句的意思是:

(在)孤零零的一条小船上,坐着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翁,在大雪覆盖的寒冷江面上独自垂钓。

这个渔翁的形象是诗人自身的写照,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在政治改革失败后孤寂抑郁的心情和凛然无畏、傲岸清高的精神面貌。

写雪景而前三句不见“雪”字,纯用烘托的艺术手法。

待结句出“雪”而回视前三句,便知“千山”、“万径”、渔翁,已全覆盖于深雪之中,而那雪还在纷纷扬扬,飞洒不休。

要不然,“千山”何故“鸟飞绝”?

“万径”何故“人踪灭”?

“孤舟”渔翁,又何故披“蓑”戴“笠”?

 

6)山寺夜起江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

诗人是如何描写的?

(4分)

文中的“烟”具有洁白、轻盈、飘渺、流动的特点,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烟的颜色比喻成云,是因为水气自身的颜色,还因为水气是在月光普照衬托之下,更显出洁白。

这不仅体现了烟的洁白的色彩美,同时也突出了烟如云一般缥缈轻盈的动态美,同时用“流”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烟的被风吹动时千变万化、飘依无定的姿态。

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

(4分)

霜天月升,溪流潺潺,溪烟袅袅如云般洁白,自由流淌到野外的山寺前,诗人被这月夜景色打动,勾起无边的思乡之愁,于是起身寺外,举头望天,心中泛滥起自己背井离乡、羁旅漂泊的遭遇,思乡怀亲之愁不免更加深挚,所以“不眠”。

【赏析】

江湜(1818~1866),清代诗人。

咸丰时县学诸生,屡试不第,曾为幕僚,或作塾师,借以糊口。

江湜遭逢离乱,半生辗转闽浙苏三地,生命历程与行旅密切联系,诗歌记行述闻见,以漂泊、回归为内核,辐射出孤独、深愁、思乡、回归四类情感主线,于山程水景中抒写出一颗乱世愁郁的心魂。

这是一首描写羁旅行愁的诗作。

当时作者遭遇离乱,漂泊他乡,心情孤独愁苦。

作者住在山中的野寺里,孤独一人,对月思乡,感慨身世浮沉。

首联“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描写月亮从高高的岩石之巅升起来,月光普照大地,为全诗铺设了思乡的氛围,奠定了思乡的基调。

接着诗歌转向对月光下一溪水雾的描写。

由于月光如水,澄澈明亮,所以,本来就洁白的云气更显洁净飘渺。

首联描写符合山中晚景特点,月光的衬托使得景物更加美好。

颔联紧承首联,写月光照耀下的溪上水气如云样洁白,飘飘漾漾,散流在寺前。

表面看起来,这不过是自然现象,并无妙处可言。

但比起首联,却写出了水气的自然飘动的动态之美。

而且,洁白的水气飘渺轻盈、流落无定,不禁让作者联想到自己漂泊无依的生活。

这一联的描写除了用云气暗喻作者羁旅生活的特点,也是以乐景写哀情的重重一笔,妙不可言。

颈联写无法入睡的自己打开寺门,站在寺外观赏美景。

眼前美景,让作者感慨万千,不禁怜惜起来。

这一份怜惜,暗含着深沉的身世漂泊之感。

诗人抬头看天,却感觉到霜重气寒,心中难免凄凉孤独。

“霜天”二字,紧扣心情,间接表达了漂泊在外的孤寂凄冷的心境,可谓传神之笔。

尾联直抒胸臆,用反问的形式写到:

谁看到无家可归的客居他乡的人,在这荒郊野外,月下思乡,山中叹惋,独自一人深夜不眠呢?

反问加强了抒情效果,与前面的景物描写遥相映衬,更写出一份愁绝伤绝的自伤之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整首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抓住富有特征的景物来描写孤独凄凉的身世之慨,以乐景写哀情,更见其哀;以月色铺设情境,则无一处不孤寂愁苦。

此诗大有杜甫诗歌沉郁苍凉之感,但多出了一份轻巧和淡静,可为上乘之作。

7)浣溪沙苏轼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

【注释】①雪沫乳花:

形容煎茶时上浮的白泡。

②午盏:

午茶。

③蓼(liǎo)茸:

蓼菜嫩芽。

④春盘:

旧俗,立春时用蔬菜水果、糕饼等装盘馈赠亲友。

1、这首词按照什么顺序来铺叙景物,请结合内容具体赏析。

(3分)

这首词以时间为序来铺叙景物。

从清晨风斜雨细,晓寒顿生,写到雨停风住,烟云淡荡,沐浴在晴晖之中的中午。

(时间为序得1分,早晨和中午的特色景物能结合原诗分析的得2分)

2、词的下片以“人间有味是清欢”作结,抓住了哪些有特征的事物来描写,表达了什么样的情趣?

(3分)

“人间有味是清欢”,由乳白色的香茶一盏和翡翠般的春蔬一盘这两件有特色的事物来表现。

清欢的意趣,表现了对平静的疏淡的简朴的生活的一种热爱,也是对宁静无忧的田园生活的向往。

(茶1分,蔬菜1分,意趣情感1分)

【译文】

   风斜细雨,瑟瑟寒侵,天气好似小寒时节。

南山附近的十里滩,雨过天晴,柳树装饰着河滩,风光宜人。

洛水注入淮河,水势盛大,畅通无阻。

   在野外饮茶进餐,乳白色的香茶配上翡翠般的春蔬,十分爽口。

这清新欢娱的生活,真是人生的一种快乐啊。

【赏析】

此为一首记游词。

元丰七年(1084),苏轼由黄州调任汝州(今河南临汝),赴任途中,曾于泗州小住,这首词便是在此期间,与友人在泗州附近南山游玩的时候所写。

上片写南山所见的景色:

微寒天气,乃"细雨斜风"有心"作"之,天气放晴,滩边之烟柳似作意"媚"之,眼前入淮清洛,亦仿佛渐流渐见广远无际。

本无意之风景,于有心人眼中,却显得处处有情。

  下片写午时小休,烹茶野餐。

乳色鲜白的好茶伴着新鲜的野菜,别有一番风味。

而全词的主旨,最终落在"清欢"二字上,可见作者对生活情调的欣赏。

  全词笔调雅致,可感受到作者清雅、恬淡的心境,正因有此心境,才能品味出生活的独特情致。

 

8)喜见外弟又言别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1、作者是怎样写自己和表弟“相逢”的?

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诗人主要是通过典型的细节描写来写自己和表弟的“相逢”的。

作者写自己和表弟从“问姓”到“称名”,从“惊初见”到“忆旧容”,层次清晰地写出了由初见不识到交谈相认的神情变化的细节,绘声绘色,细腻传神。

语言朴素自然,不以奇特警俗取胜。

2、尾联运用了什么手法?

“秋山又几重”中的“秋山”,可否改为“青山”,请简要分析。

(5分)

虚写(或以虚写实、想象)(2分)。

不能改(1分),“秋山”这个意象,带有荒凉、凄清的意味,与诗人抒发的依依离情相吻合(1分)。

“青山”生机勃勃,与诗人抒发的情感背离(1分)。

【译文】

经过了近十年的战乱流离,长大成人后竟然意外相逢。

初见不相识还惊问名和姓,称名后才想起旧时的面容。

说不完别离后世事的变化,一直畅谈到黄昏寺院鸣钟。

明日你又要登上巴陵古道,秋山添忧愁不知又隔几重?

【赏析】

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诗人同表弟(外弟)久别重逢又匆匆话别的情景。

在以人生聚散为题材的小诗中,它历来引人注目。

首联“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开门见山,介绍二人相逢的背景。

这里有三层意思:

一是指出离别已有十年之久。

二是说明这是社会动乱中的离别。

它使人想起,发生于李益八岁到十六岁时的安史之乱及其后的藩镇混战、外族入侵等战乱。

三是说二人分手于幼年,“长大”才会面,这意味着双方的容貌已有极大变化。

他们长期音信阻隔,存亡未卜,突然相逢,颇出意外。

句中“一”字,表现出这次重逢的戏剧性。

颔联“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正面描写重逢。

他们的重逢,同司空曙所描写的“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中的情景显然不同。

互相记忆犹新才可能“疑梦”,而李益和表弟却已经对面不能相认了。

看来,他们是邂逅相遇。

诗人抓住“初见”的一瞬间,作了生动的描绘。

面对陌生人,诗人客气地询问:

“贵姓?

”不由暗自惊讶。

对一个似未谋面者的身份和来意感到惊讶。

下句“称名”和“忆旧容”的主语,都是作者。

经过初步接谈,诗人恍然大悟,面前的“陌生人”原来就是十年前还在一起嬉戏的表弟。

诗人一边激动地称呼表弟的名字,一边端祥对方的容貌,努力搜索记忆中关于表弟的印象。

诗人从生活出发,抓住了典型的细节,从“问”到“称”,从“惊”到“忆”,层次清晰地写出了由初见不识到接谈相认的神情变化,绘声绘色,细腻传神。

而至亲重逢的深挚情谊,也自然地从描述中流露出来,不需外加抒情的笔墨,已经为读者所领略了。

十年阔别,一朝相遇,应该有很多话语要说。

颈联“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表现了这倾诉别情的场面。

分手以来千头万绪的往事,诗人用“沧海事”一语加以概括。

这里化用了沧海桑田的典故,突出了十年间个人、亲友、社会的种种变化,同时也透露了作者对社会动乱的无限感慨。

两人热烈地交谈,从白天到日暮才停下话音。

叙谈时间长,正表明他们情谊的深长。

“暮天钟”并不是单纯作为日暮的标志而出现的。

它表明二人叙谈得十分入神,以至顾不上观望天色的变化,也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只有远处传来寺院的钟声,才使他们意识到原来已是黄昏。

作者在这一联,避实就虚,择取了叙旧时间很长这个侧面,表现出二人欢聚时的热烈气氛和激动心情。

前六句,从久别,到重逢,到叙旧,写“喜见”,突出了一个“喜”字;七、八句转入“言别”。

作者没有使用“离别”的字样,而是想象出一幅表弟登程远去的画图: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明日”,点出聚散匆匆。

“巴陵道”,即通往巴陵郡(今湖南岳阳)的道路,这里提示了表弟即将远行的去向。

“秋山又几重”则是通过重山阻隔的场景,把新的别离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用“秋”形容“山”,于点明时令的同时,又隐蕴着作者伤别的情怀。

从宋玉开始,就把秋天同悲伤联系在一起了。

“几重”而冠以“又”字,同首句的“十年离乱”相呼应,使后会难期的惆怅心情,溢于言表。

全诗以凝练的语言和生动的描写,再现了与亲人久别后不期而遇又匆匆离散的场面,抒写了亲人间真挚的情谊,也表现了动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无奈。

诗人借时事动乱中人生聚散的独特一幕,表达出无尽的诗情。

9)山房春事二首(其二)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1、三四两句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三四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庭树的无知,寄寓了作者的伤时感慨。

用了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用开花的庭树反衬出梁园的荒芜,抒发了诗人物是人非,盛衰无常的感慨。

2、首句“梁园日暮乱飞鸦”中“乱”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乱”是“杂乱,散乱,零乱”之意;曾经繁华一时的梁园笼罩着暮色,天空中零乱地飞着几只乌鸦;一个“乱”字,生动形象地写出梁园日暮萧条冷落的景象。

【赏析】

  这是一首吊古之作。

梁园又名兔园,俗名竹园,西汉梁孝王刘武建造,曾经繁华一时。

  这样一个繁盛所在,如今已是: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这两句勾勒出两幅远景:

仰望空中,晚照中乱鸦聒噪;凝视前方,一片萧条,唯有三两处人家。

当年繁华不见了,宫观楼台也已荡然无存。

未言感慨,而今古兴亡、盛衰无常的感慨已在其中。

一片聒噪声,引得诗人抬起头来,因此先写空中乱鸦。

日暮时分,众鸟投林,从天空多鸦,可想见地上少人,从而自然引出第二句中的一片萧条景象。

  诗人在远望以后,移目近看,只见庭园中的树木,繁花满枝,春色不减当年。

这突然闯入他的视野中的绚丽春光,进一步加深了他对梁园极目萧条的印象。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诗人不言物是人非,反说是“庭树不知”;不说今日梁园颓败,深可伤悼,不说自己无心领略春光,反说无知花树偏在这一片萧条之中依然开出当年的繁花。

出语含蕴。

感情极沉痛。

作为一首吊古之作,诗人着力描写梁园的萧条。

却在画面的主题位置上添上几笔艳丽的春色。

以乐景写哀情,相反而相成,梁园的景色愈见萧条,诗人的吊古之情也愈见伤痛了,反衬手法运用得炉火纯青。

10)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

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⑴中夜:

半夜。

值:

碰上……的时候。

⑵觉(jué):

睡醒。

繁露:

浓重的露水。

⑶时一喧(xuān):

不时叫一声。

1、请结合全诗,说出作者写“露坠”“泉响”“鸟喧”有什么表达效果(4分)

诗人以动写静,或反衬(2分)用露、泉和鸟的声响来反衬环境的幽静,营造出幽静凄清寂寞的意境,(1分)从而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孤寂的愁苦(1分)

2、本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诗中哪个词最能明显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请作简要分析其有如此情感的原因(4分)

本诗营造了一种幽清、冷寂的意境;(1分)“寂寞”(1分)谪居僻远之地(环境凄清),被贬孤独愁苦,情怀无人理解(答对两点即给2分)

【译文】

夜半醒来听到了浓重的露珠滴落声,打开门来面对愚溪西边依稀的菜园。

一轮清冷的月亮正在东边的岭上升起,清越的声音是水流冲刷着稀疏的竹根。

泉水从岩石上飞泻而下越远越觉响亮,山中的鸟儿不时地叫一声实在惊人心魂。

我斜靠在房柱上一直等到天亮,心中寂寞到这般还有什么话可言。

【赏析】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创作于贬谪永州期间的一首诗。

全诗构思新巧,诗人抓住在静夜中听到的各种细微的声响,来进行描写,以有声写无声,表现诗人所处环境的清幽冷寂,从而衬托他谪居中抑郁的情怀。

这是一个深秋的夜晚。

永州的深秋本来气候宜人,但身处异乡的柳宗元却感到寒气阵阵。

是夜梦醒时分,正是夜半,四野万籁无声,窗外亮如白昼,适才的梦境仍历历在目。

诗人辗转反侧,再也无法入眠,百无聊赖中,连露水滴落的细微声音也听到了,环境非常寂静。

露水下降,本来是不易觉察到的,这里用“闻”,是有意把细腻的感觉显示出来。

于是他干脆起床,“开户临西园”。

来到西园,只见:

一轮寒月从东岭升起,清凉月色,照射疏竹,仿佛听到一泓流水穿过竹根,发出泠泠的声响。

“泠泠”两字用得极妙。

“月”上用一个“寒”字来形容,与下句的“泠泠”相联系,又与首句的“繁露坠”有关。

露重月光寒,夜已深沉,潇潇疏竹,泠泠水声,点染出一种幽清的意境,令人有夜凉如水之感。

在这极为静谧的中夜,再侧耳细听,听得远处传来从石上流出的泉水声,似乎这泉声愈远而愈响,山上的鸟儿有时打破岑寂,偶尔鸣叫一声。

“石泉远逾响”,看来难以理解,然而这个“逾”字,却更能显出四野的空旷和寂静。

山鸟时而一鸣,固然也反衬出夜的静谧,同时也表明月色的皎洁,竟使山鸟误以为天明而鸣叫。

“泉响”,“鸟喧”采用可通感的手法,从听觉角度来表达。

“露”“月”“泉”“鸟”这四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