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精品教案.docx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精品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精品教案.docx(16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精品教案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
教学设计
单位:
姓名:
xx县教学研究室
二○xx年二月
第一组
1文言文两则………………………………………………………………………1
2匆匆………………………………………………………………………………10
3桃花心木…………………………………………………………………………18
4*顶碗少年…………………………………………………………………………24
5*手指………………………………………………………………………………30
第二组
6北京的春节………………………………………………………………………35
7*藏戏………………………………………………………………………………42
8*各具特色的民居…………………………………………………………………47
9*和田的维吾尔……………………………………………………………………52
第三组
10十六年前的回忆………………………………………………………………57
11*灯光……………………………………………………………………………64
12为人民服务……………………………………………………………………69
13*一夜的工作……………………………………………………………………77
第四组
14卖火柴的小女孩………………………………………………………………83
15凡卡……………………………………………………………………………91
16*《鲁滨孙漂流记》………………………………………………………………98
17*《汤姆·索亚历险记》…………………………………………………………103
第五组
18跨越百年的美丽………………………………………………………………109
19*千年梦圆在今朝………………………………………………………………114
20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120
21*我最好的老师………………………………………………………………125
第六组
综合性学习:
难忘小学生活…………………………………………………130
编号:
备课时间:
1文言文两则
设计:
莒南县板泉镇中心小学杨继龙
一、教材简析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
文章先写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接着写弈秋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棋,学习效果也截然不同,最后写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智力上有多大差别。
通过这件事,说明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
讲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小孩在争论,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双方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无法裁决,被两个小孩笑话。
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二、教学目标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指导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四、教学程序
教学设计参考
个性化备课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成语导入:
“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
谁能讲讲它的意思。
“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学弈》。
(板书:
学弈)
2.交流有关孟子的资料。
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人。
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
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他的一些名言警句广为流传:
出示: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谁知道“弈”是什么意思?
“学弈”呢?
(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检查读书情况:
指名读课文,从中发现问题,随时范读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注意:
缴[zhuó]与[yú]为[wèi]是
2.读古文讲究“断句”。
原来古文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我们的课文为了大家学习方便,加上了标点。
读课文时,有标点的地方当然需要停顿,但在一些句子中,根据它的意思,那些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需要拖个长声。
这样读,你自己比较好理解,听的人也容易听懂。
大家拿出笔来,听我读一遍,注意听我读到哪里没有标点却拖长了字音,你就在哪里画一条斜线。
(板书画斜线“/”)为了大家便于听和画,我读得慢一些,拖音也放长些。
明白吗?
3.师范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课件出示: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
曰:
非/然也。
4.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为止。
(教师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反复朗读)
5.学生互相交流读,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直到读熟为止。
教师相机指导。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课后的注释,理解重点词和每一句话的意思,然后说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什么内容?
2.同桌互讲,相互纠正补充,不懂的记下来。
3.小组合作,理解课文内容。
4.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1)把你和同学都读不懂的句子提出来。
(结合学生提问重点理解“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这几句话)
(2)指名说说“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意思。
你怎么知道他想射的是“天鹅”呢?
师引导学生联系上一句“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考。
(3)指名说说“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意思。
这句话中的“之”是指哪个人?
5.同学们,你们觉得奇怪吗?
两个人一起学习,可是学习效果却不相同。
用书上的话说说原因。
6.指名读“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
7.请你用两个成语,分别形容两个人是怎样学习的。
(专心致志、三心二意或一心一意、心不在焉)
用两个四字词语,说一下两个人的结果。
(学有所成、一无所获)
8.什么原因让两人的结果大不相同?
有人提出质疑。
“为是其智弗若与?
”这句意思是什么?
这句话该怎么读呢?
指名读,齐读。
两种结果不是因为后边的人不如前边的人聪明,而是因为两个人学习的态度不一样。
这真是——
板书:
态度决定成败
9.同桌互相讲说故事内容。
(四)联系生活,深化认识
1.从这则文言文故事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学习、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2.你能联系自己的实际说一说吗?
(五)复述故事,背诵课文。
1.同桌互相讲故事
2.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六)课外拓展,形成能力
1.把这则故事讲给家长听。
2.拓展阅读:
推荐《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鹬蚌相争》等浅显易懂、故事性强又为学生熟知的文言成语故事。
板书设计:
学弈
一人专心致志 学有所成
一人三心二意 一无所获
态度决定成败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激趣导入。
1.指名背诵《学弈》。
2.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文言文《两小儿辩日》。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文中有一位世界名人——孔子。
你能讲讲他的故事吗?
(学生讲述,老师结合学生的讲述补充孔子的生平,介绍他是一个极有名的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等)
3.孔子这么有学问,可是有一次,他在周游列国时,却被两个小孩的一个简单的问题给难住了,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个问题呢?
请同学们赶快走进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梳理学法
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自由朗读课文,然后凭自己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回忆我们是怎样学习《学弈》的?
(1)反复诵读;
(2)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3)领悟文章说明的道理;(4)熟读成诵。
3.自由朗读课文。
4.同桌互相读文。
5.引导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师生及时评议。
(三)全班交流,疏通文意。
1.对照注释,弄懂词句含义,理解课文内容。
2.小组内相互解疑释惑,合作学习,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
3.全班交流字词句含义,将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一说。
4.趣味游戏。
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名字叫“渔歌互答”。
想象一下,在水光潋滟的西湖上,这边的同学驾着一条渔船,那边的同学驾着一条渔船。
一条船上的同学,读出课文里的一句话,另一条船上的同学马上就把这句话的意思说出来。
你来我往,赛一赛,看哪边读的准确、通顺、有韵味,哪边解释的清楚、明白。
教师即时点拨指导。
(四)解疑释惑,深入体会。
1.两小儿为什么争辩?
分别用“”和“”画出两小儿的不同看法。
2.说说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依据是什么?
(①一小儿的观点是: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依据是: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近,中午离人远,他是根据形状大小来判断的。
②另一小儿的观点是:
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依据是: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远,中午离人近,他是根据温度来判断的)
3.下面我们分角色朗读,女生扮“一小儿”,男生扮“另一小儿”,咱们看看哪“一小儿”读得好。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模仿第二自然段将第三自然段的间接引语改写成直接引语,同时重点指导语气)
(五)角色体验,领悟道理。
读得不错,下面请两位同学上台来演一演,其它同学呢,任务就更重了——做导演。
既然是导演,就要认真看演员表演得怎么样,并及时给予指导。
好,老师演孔子(孔子本身就是老师嘛),下面我再代表《两小儿辩日》电视剧剧组在你们中间招聘两名优秀演员,有意者速来报名。
(指名并征求分工完毕)
1.第一次排练我们先用现代话演,这叫《新两小儿辩日》,其他同学别忘了你是导演。
当演员语气、神态、动作等表演不到位时你可以随时叫停,给予指导。
注意,排练开始!
2.如果用古文来演效果肯定会更好,怎么样,先小组试一试。
可参考下面的表演设计:
师:
好了,现在有请“两小儿辩日”。
师:
这次准备好了吗?
有没有信心?
生1(微笑着、语速较慢,手势夸张表示远近):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生2(连连摇手):
非也,非也。
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句末语调上扬。
)
生1(边说边用手比划,语气坚定):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此不为近者大,而远者小乎。
”(先看着对方,说完,扬起头笑着。
)
生2(双手叉腰,语速急切):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做“探汤”的动作)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
师(假装捋着胡须):
两位童子为何争辩啊?
生1(看着老师,先一愣。
然后会心地笑着):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
生2(抢着):
“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
师:
“这……这……”
生1:
“孔先生,听说你博学多才,你来评评理。
”
师(不好意思地):
“我不能决也。
”
生1(笑着):
“孰为汝多知乎?
”
生2(笑着):
“就是,就是,孰为汝多知乎?
”
3.表演结束。
两小儿留步。
你们刚才笑话我,你们知道我是谁么?
(你是孔子!
)
孔子被尊称为孔圣人,博学多才,你们俩怎么敢笑话他呢?
(再有学问的人也有回答不出来的问题呀!
)
师问其余学生:
看了他们俩的表现,你们想对他说些什么吗?
(两小儿聪明可爱,善于观察,善于动脑,对自己不懂的问题大胆质疑,勇于争辩)
那么,孔子被两个小孩提出的问题难倒了,坦白的告诉人家自己不能决也。
孔子能这样做,你想对孔子说些什么呢?
4.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尽管学识渊博,可是仍然能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课件出示: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师生齐读。
(六)课外拓展,形成能力。
1.向学生推荐阅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
2.如果你是孔子,你会如何回答两个小孩提出的问题?
课下搜集资料,对文中两小儿所说两种现象做出科学解释。
板书设计:
1两小儿辩日
一儿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远则小,近则大晨近午远
一儿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近则热,远则凉晨远午近
(审定:
周佃淑杨继龙)
教学反思:
编号:
备课时间:
2匆匆
设计:
莒南县板泉镇中心小学杨继龙
一、教材简析
《匆匆》是朱自清先生早期的作品。
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
文章先提出问题:
“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留它的无奈和对已逝去日子的深深留恋。
然后通过“洗手时、吃饭时、默默时……”这一系列描写,具体再现日子的去来匆匆和稍纵即逝以及作者对人生的思索。
最后抓住“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一句结尾,照应开头,突出作者关于时光匆匆的感慨,引人深思。
二、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2个生字,正确读写“挪移、蒸融、游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语言的优美和作者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
3.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教学难点:
感受语言的优美,领悟并学习运用作者的表达方法。
四、教学程序
教学设计参考
个性化备课
(一)自读课文,理清思路
1.同学们,我们以前背过一首古诗《长歌行》,现在还能背下来吗?
这首诗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2.是啊,“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时间就像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我们今天再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匆匆》,看看朱自清先生要告诉我们些什么呢?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读到这两个字,你的脑海里很自然地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
同学们真了不起!
我们阅读时,不管是一段话还是一句话,哪怕是一个词,都能迅速地在脑海里浮现出画面,这样读书是不是很有意思呀?
刚才大家想到的是人们急急忙忙,行色匆匆,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那么,作者是运用怎样的语言,让时间的匆匆跃然纸上的呢?
咱们来打开书,认真地读课文。
思考:
课文讲了些什么呢?
4.大家预习时读了课文,现在又读了课文,你一定有了些感受想说说了。
(课文告诉我们时间过得很快,我们要珍惜时间)板书:
珍惜时间
(二)品读重点,读中悟写
文章写得很美,而朱自清对时间的匆匆流逝也刻画得很细腻,请细细品读课文,把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多读几遍,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然后和同学交流。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随机出示句子。
句1: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
又藏在何处呢?
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1)指名请学生谈感受。
(2)师相机指导:
日子与桃花、燕子、杨柳比有什么不同?
请你简单说一说,这三者和时间一去不返有什么关系?
(对比)
很好!
多么准确!
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这三者能失而复得而我们的时间却不能!
所以当作者看到燕子去了再来的时候,他心里一定在想——
(要是我们的时间能和燕子一样一去再返该多好啊!
)
当作者看到杨柳枯了再青的时候,他心里一定在想——
当作者看到谢了的桃花再开的时候,他心里一定在想——
这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请大家把那种留恋、无奈、怅然若失的感觉读出来。
(3)生自由练读。
我相信,此刻你再来读这一段,感觉就不一样了。
(4)指名读。
不错,体会到、感受到的都包含在读书中,拿起书,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过渡:
燕子去了,还能再来;杨柳枯了,还能再青;桃花谢了,还能再开。
唯有时间一去不复返,那么时间究竟到哪里去了呢?
所以作者反反复复在追问啊!
再看看第一自然段的后半部分,作者是怎么问的?
(5)在这反反复复的追问之中,当他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他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生自由答。
师总结:
很茫然,很痛苦,很无奈。
对过去流逝的时光,没有好好把握的时光,他又有些后悔。
当你感受到了这些,请你把你的感受融进去再读一读,再来感受作者的这一份追寻。
(6)学生自由读这一段。
(7)指名学生读这一段。
过渡:
是啊,“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时间是不能回头的。
那文中还有其他让你感触深的地方吗?
句子2:
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1)读了这句话,你的感受是什么呢?
同学们可以抓住关键词,也可以抓住写作手法来谈自己的感受,怎么想的就怎么说。
(引导生自己谈)
(2)请你们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3)指名朗读,试着读出时间的悄然流逝。
(4)教师指导朗读:
“八千多日子”好像很久了,但如果把它放进时光的大海里,它仅仅就是──(针尖上的一滴水!
)
想象这针尖上的一滴水有多大,用一个词形容它!
(渺小、微不足道、沧海一粟……)
很好!
再想象它滴在时光的大海里,再用一个词形容。
(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想象着这渺小的、微不足道的、恰如沧海一粟的针尖上的一滴水,它滴在时光的大海里,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想象着把这一段读好!
(5)学生自由读。
(6)指名请学生读。
(7)师范读后,全班齐读。
是啊,八千多日子就这样无声无息、悄然地流逝了,想到这些,作者的心情又如何呢?
(慨叹与惋惜)你从哪里知道的呢?
(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那么什么叫“头涔涔、泪潸潸”?
(8)文中的作者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时间在不经意中流逝了而惋惜流泪。
)谁来读出作者的心情?
全班朗读。
句3:
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1) 你能体会到什么?
你想到了哪些描写时光飞逝的词?
(2) 自由朗读,画出时间过得快的词语。
指名说:
跨、飞、溜、闪
(3)作者不是直接说:
我们要爱惜时间呀!
而是把时间当人来写,它能“跨”,能“飞”,能“闪”能“溜”呀!
简直是个淘气的小精灵,这样当然更生动、形象了,读——
时间能“跨”能“飞”,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
谁也能把日子的这种飞逝的感觉读出来?
(4)指名读。
(5)男女生赛读。
(三)读写迁移,以写促读
1.大家读得入情入境,看来,作家的这份迷茫,这份留恋,这份无奈已引起了我们的共鸣,那么,告诉我,你们那四千多个日子又是怎么溜去的呢?
能不能学着朱自清先生的写法,抓住生活中的小事写一写?
做一个小朱自清,好吗?
出示片断练习:
于是,的时候,日子从过去;的时候,日子从过去;的时候,日子从过去。
2.全班交流。
谁能够大胆地读给大家听一听,让我们欣赏一下?
(写得多好,三分文章七分读,再声情并茂地读一遍,好吗?
)
作者的八千多个日子就这样在不经意间溜走了,你们的四千多个日子,老师一万多个日子,也这样无声无息地逝去了,一想到这些,我们怎能不头涔涔而泪潸潸呢?
作者又怎能不头涔涔而泪潸潸呢?
读——
出示:
“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
时光就是这样稍纵即逝,在我们的叹息中闪过去了。
读到这里,我真有一种坐不住了的感觉,你又想到了什么呢?
(指生自由谈)
我们看看作者又想到了什么呢?
我们合作读一读第四自然段,看看读着读着,你又能悟出些什么来呢?
3.学生自读第四部分,找出有关句子,谈理解。
(我认为作者不甘心就这样)
不甘心,说得好。
你是从哪里读出他的不甘心呢?
出示:
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
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读书是得咬文嚼字地去品,去悟的。
大家注意到两个“赤裸裸”写法一模一样,意思一样么?
(不一样。
前一个是光着身子从娘胎里来到这个世界,而后一个是指自己对别人,对社会毫无贡献的离去。
)
所以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
生齐读:
出示:
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么一遭呢?
同学们读出了作者的不甘心。
作者是在审视自己的人生价值,是在拷问自己的心灵呀!
大家是否知道,其实,二十三岁的朱自清已从北京大学毕业,已经有一些作品问世了。
可他还是对自己不满足。
正因为他此时有了这样严肃的思考,不甘心慵慵碌碌度过一生,这一生中才有那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问世呀!
你知道他的哪些作品?
这正是朱自清先生感悟人生苦短,时间匆匆,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辛勤劳作的结果呀!
4.紧扣前后呼应句,引导从内容想开去。
出示首尾呼应的两个句子。
同学们,请大家读一读,想一想,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表达方法?
(首尾呼应)
那么,作者提出的这个问题到底有没有做出回答呢?
由此你又想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同学们,读到这里,谈到这里,大家一定想到了,朱自清先生写这篇散文,仅仅是让我们珍惜时间吗?
对呀,同时也是让我们珍惜——
(生命!
)
多么响亮的回答!
在这里老师想送给大家一句名言,它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说的。
课件出示名言: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
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
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
“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人应当赶紧地,充分地生活,因为意外的疾病或悲惨的事故随时都可以突然结束他的生命。
师读名言。
(四)课外拓展,形成能力
1.读一读朱自清的其他散文,如:
《荷塘月色》、《春》、《背影》等,学习积累优美的语言。
2.搜集阅读有关时间方面的诗词、格言、警句及名人珍惜时间的故事,出一期手抄报。
3.读了这篇课文,你对时间一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请你写一写自己阅读此文后的感受。
板书设计:
2匆匆
一去不复返
珍惜时间珍惜生命
(审定:
周佃淑杨继龙)
教学反思:
编号:
备课时间:
3桃花心木
设计:
莒南县板泉镇中心小学杨继龙
一、教材简析
《桃花心木》是我国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
文章写了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育苗方法和道理,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的成长有重要的意义。
这篇散文文质兼美、隽永耐读。
借种树喻育人,清新平淡之中饱含深远的意味。
文章还采用悬疑法,以作者眼中种树人种种奇怪的行为为线索,层层设疑,引起读者的好奇,引人入胜,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二、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6个生字,抄写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句段体会种树人的用心,领悟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种树人的话和“我”从中感悟到的育人的道理。
四、教学程序
教学设计参考
个性化备课
(一)自读课文,理清思路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