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结题报告.docx
《课题结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题结题报告.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题结题报告
江苏省“十一五”教育技术研究规划立项课题
《信息技术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
工作报告
江苏省涟水中学
“信息技术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课题组
(2010年10月28日)
我校“信息技术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课题是中央电教馆“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重点课题,今天由我代表课题组将本课题的研究实施方案向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汇报。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课题提出
江泽民指出: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当今社会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对未来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必然要求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教育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从以培养知识型的人才向培养创新型、能力型的人才转变,而学校教育的趋势应当由教师主导学生学习的过程及方向转变成为由学生主导学习的过程及方向,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学会创新性地学习和生活。
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是创新教育的最终目标,更是终身学习理论的具体实践。
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代表的网络时代已经来临。
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核心的多媒体教学正在改变着学校的教学面貌。
以计算机辅助教学为核心的多媒体教学能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特别是互连网技术在教学中的积极运用更是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它使学生的学习从课堂延伸到了全国乃至全球,学生可以更加自由地选择对自己有用的学习内容,这必将对基础教育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当前,基础教育正在着力研究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主要价值取向的创新教育,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而创新思维能力是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支柱。
由此可见,本课题的提出,既是信息时代的呼唤,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和课程改革的必然。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领域的现状分析:
国外发达国家如美、英、德、法等国,以及亚洲相邻各国如日本、韩国、印度等、都十分重视信息技术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日本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定为培养学生的“信息运用能力”,并视之与“读、写、算”三种基本能力同等重要。
美国在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时,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信息科学的知识的技能,还培养学生信息的检索和创造能力。
英国对中小学实施信息技术教育中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要求学生能够有效自主地使用各种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进行信息的收集、分析、处理以及对外部事件的模拟和控制。
现在我国仍处于“应试教育”阶段,主要以模仿和跟踪为主,我国中等教育中的最大弊端就是让学生死读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其直接后果就是扼杀了他们的创造力,进而培养出一批只会夸夸其谈却什么都不会做的人,更有一批高分低能的学生出现。
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关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习惯。
信息技术和课程的整合研究开始得到广泛重视。
同行们最主要的研究面在于多媒体对课程教学的帮助和作用,使之成为活跃课堂和调动学生课堂兴趣的工具。
而信息技术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三、课题的界定:
1、课题的界定:
①、研究对象:
主体对象:
高中非毕业班学生
客体对象: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②、关键词的界定:
所谓信息技术,简单地说,就是获取、加工、存储、传输、表示和应用信息的技术,它是社会进步的产物。
在此,主要指多种媒体组合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设计、开发与综合应用。
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人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与发明创造过程中的特有的思维活动,一切具有崭新内容的思维形式的总和,是能够产生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的特定范畴。
创新思维包括:
a、想象思维;b、发散思维(求异思维);c、聚合思维;d、灵感思维。
创新思维能力:
对于中学生来讲,创新思维能力并非是科技研发、创新发明的能力,这里强调的是一种思维习惯,一种解决问题手段选择的倾向。
在高中理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本课题所要研究的是:
在高中教学中,充分发挥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优势,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多,传输速度快,方法灵活多样,具有交互性、超文本性等优点,使抽象的内容化为形象直观的教学信息,帮助学生思维具体化,多元化,并创设创造性的学习环境,唤醒沉在深层的记忆,走进思维的新区。
思维新区主要表现在:
a、不承认权威;b、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c、不照搬经验;d、不迷信书本;e、克服主观主义;f、不为假象所惑;g、敢于幻想、善于联想。
通过这几个方面意识的培养,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课题的理论依据与研究假设
1、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过程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作用下利用必要的资源通过合作而主动获得意义建构的过程。
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的核心要素。
网络环境为建构主义学习提供了理想的教学环境。
②人本主义教学观: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校培养的是的主动的学习者、具有创造性的实践者。
学校教学的基本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充分发挥自已的潜能和积极向上的自我概念、价值观和态度体系。
③协作学习理论。
协作学习理论认为,个人的成功是建立在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的基础之上的。
学习者的双方在共同的意愿背景之下共同参与学习并承担相同责任的情况下,学习者能达到学习成果最大化。
网络学习的优势在于提供了良好的协作学习的基础。
④基础教育改革的观点:
数字化学习是信息技术的核心,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在学习和交流打破了过去的时空界限,为人类能力的提高和发挥作用带来了新的空间”。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也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新观点,运用信息技术的研究对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课题的研究假设:
运用信息技术开展自主性学习,学生可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在学习中主体地位的确立,是有效开发其创新潜能的前提。
信息技术可以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使教师间接主导教学,并履行设计、主持、示范和评价等主要职责。
利用信息技术可使教育活动更加多样化、趣味化、民主化,学生可在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参与,自由发挥,提出各种新观点、新方法、新假设,萌发创造动机与兴趣。
现代信息技术可使教学信息呈现多媒体化,图、文、声、像、动画等技术功能可为学习者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有利于开发大脑,使思维过程更灵敏、连贯、流畅。
教学信息组织的超文本形式符合现代教育的认知结构,为教师提供了多样化的教学方案,也为学生提供了多种认知路径,使师生得以摆脱陈规旧习,有利于发散思维、启发想象、激发智慧。
现代信息技术使教育媒体不受时间、空间、微观和宏观限制的特性,使思维可以在广阔的时空范围内纵横驰骋,并在主动探索、自由想象过程中产生新思维和超常构想。
信息技术具有激发创新热情的特殊吸引力,有利于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各类创造性活动。
学生在探究与创作过程中,创新思维可以得到发展。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目标、内容和方法:
1、基本目标:
本课题对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方面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进行研究,在高中教学中,充分发挥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优势,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多、传输速度快、方法灵活多样,具有交互性,超文本性等优点,使抽象的内容化为形象直观的教学信息,为学生思维具体化、多元化、多层次、多角度提供思维的表象,并创设创造性的学习环境,唤醒沉在深层的记忆,走进思维的新区,使学生思维形象化、具体化、多样化,从而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发散思维、聚合思维、灵感思维,最终达到有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
2、基本内容:
①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功能,探索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技能,从而提高学科的教学质量。
②、通过对信息技术软件的开发和实践研究,寻求如何综合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进行有效整合,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思维方式,注重顺向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和创新性。
③、通过实践研究、探讨运用信息技术促进高中学生学习的最优化过程的建立,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构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④、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在各学科中培养高中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和途径。
3、研究方法:
①、调查、统计法:
一是调查高中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认识程度和兴趣程度以及常规技能,面对学生的实际,如何因材施教。
二是调查高中学生根据课程学习需要上网获取、传输、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
三是通过问卷调查、综合测试检测学生创新思维。
四是通过课堂统计量表检测学生参与思维活动的时间和效果,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统计,以形成量规。
②、行为研究法:
研究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行为,追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教学效果及其教学的效果显现进行研究,通过计划—实践—观察—反思四个步骤进行。
③、个案分析法
在高中年级选择不同层面的班级,通过各个学科具体教学个案,通过对好、中、差各个层面学生个体进行分析研究,对比学生之间的学习效果情况,分析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的差距及原因。
六、预期研究成果
1、教师能够积极利用教学平台和工具软件为学生开发一批有利于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课件;学生学会利用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有目的、有选择地查找、收集和浏览学习资料,并能进行整理。
2、学生在信息素养、自主意识、主体能力及创新人格特征等方面有明显提升。
3、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有机整合,通过实验,力求在教学目标、基本方法、途径及其规律等方面获得一定的理性认识,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
4、探索建构信息技术环境下各学科的自主创新性学习的基本教学模式。
七、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三年。
1、准备阶段(2007年8月—2007年10月)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确定实验教师和实验对象,组织学习有关理论和进行教育科研方法的培训,更新教育思想,针对目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研究方案及实施计划,充实完善硬件设备,做好实施研究的一切准备工作。
2、实施阶段(2007年10月—2008年12月)
①第一阶段(2007年10月—2007年12月),在多个学科选择不同层面的实验班级开始实施研究,采取边实验、边检测、边总结、边调整方案,初步形成培养创新思维的教学模式,开发教学软件,撰写阶段实验报告和有一定价值的论文和案例。
②第二阶段(2008年1月—2008年6月),在第一阶段形成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使教学模式更趋于合理、科学,通过实施、检测、分析、归纳、推理、形成结论,设计信息技术环境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课件、教学案例、教学设计,撰写研究论文、案例和中期实验报告。
③第三阶段(2008年7月—2009年12年),参加课题研究经验交流、研讨会。
3、总结阶段(2010年9月—2010年12月)
①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数据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
②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做好课题结题工作。
③评选优秀研究成果,结集出版优秀报告及论文集。
八、保障条件
1、加大硬件投入。
近两三年,学校共投入经费近500万元,为每位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新添置了200台学生用台式电脑,添置了多媒体教学设备。
实现了因特网的宽带接入,拥有学校自己的网站。
为信息技术课题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硬件基础。
2、加强教师的培养和培训。
我们学校全员参加了省信息技术教育培训,并全部获得合格证书;我们还定期组织中青年教师学习“PowerPoint”、“Photoshop”、“Flash”、“Authorware”、几何画板等多媒体教学软件培训,课题组全体老师都能熟练地操作电脑,并能自制课件。
3、加强理论学习。
我校坚持每两周一次教研组、备课组例会。
组织教师学习相关教育理论,先后学习了现代教育原理,建构主义理论,创新教育原理等,很好地指导了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
学校要求每位老师每学年撰写一篇有质量的研究论文。
还多次邀请南师大、徐师大、市县教研室的专家来校指导。
这些都为课题的正常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支撑。
4、进行成果奖励。
我们对教科研方面有突出成绩教师加以奖励,对在课题研究中成绩突出的老师加大奖励力度,提高了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
九、研究过程
(一)模式的提出与实验
我们根据教学模式的一些理论论据以及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构建了“引导-探究-体验-创新”的教学模式。
它是以学生或老师的问题为中心的,可以在课堂中让学生自主探索、自主研究、自主发现、自主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自主创新且侧重让学生研究、探索、钻研的教学模式。
它也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自主研究的方式去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可以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发展。
它不仅促进了学生改变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爱学。
同时它也促进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
教师们在教学的同时也在不断地自我学习,扩充自己的知识,提高自身的素质。
这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对创新人才的培养。
所以,相比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此教学模式是素质教育中教与学的一场革命。
(二)模式的评价指标
评价的目的:
学校评价或鉴别创新思维的目的不在于给创新思维打分或把学生划分成“有创造性”和“无创造性”,而是为了能在学生创造力出现的时候把它辨别出来,并为其发展创造条件。
我们对创新思维评价目的有以下几种看法:
1.有助于教师认识和促进学生的长处,也有助于教师和学生认识自身的长处。
教师可
以对具有非凡创造力的学生进行鉴别,不仅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他们并为其服务,还可以让这些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
当学生把自己地独特观点当成自己具有创造力的证据而非怪异的表现,这种能力就会成为提供慰藉、力量和动机的源泉。
2.为诊断学生的需要和设计指导方案提供有用的基线资料。
如果我们老师了解到学生
在创新思维方面的长处和弱点,我们就能够设计出具有挑战性且有适度的方案。
不同类型的学生可能在运用创新思维技能的能力和态度上存在着差异,也可能在技能运用上有所不同。
对这些类型的了解能帮助教师为个别学生或某一类学生设计出有效的指导方案来。
3.对促进创新思维的工作进性评估。
教师或其他人时常需要执行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的
指导方案和开展活动。
如果无法比较学生在接受指导前与后的表现,那么我们也就无法知道我们所做的工作究竟有无成效。
评估创新思维能力是否提高时,可以在指导实施前和实施后分别采用测评方法的不同形式以提供进行比较所需要的数据。
评价的要素:
1.明确合理的教学目标:
教师要制定明确科学的教学目标。
教师应该明确通过教学活动,学生应该学习什么知识或技能,学习的能力要求是什么,学习的重点难点是什么,还要明确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目标,所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应该符合自己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
教师还应该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要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
2.创新思维的运用:
每节课教师是否能恰当地创设情景,是否能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是否有意识地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和谐的师生关系:
是否有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教师要尊重学生,学生要配合老师。
4.双边互动的教学活动过程:
教师是否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对知识的探究意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是否有协作探究的过程;是否尊重和支持学生学习的创造性。
评价的方法:
1.教师与学生自评和他评相结合:
在学生和教师通过自测、自评的同时,结合采用学生和听课教师的互评方法,使评价做到更全面、更客观。
2.集体评价与个案分析相结合:
在对全体学生进行普遍评价分析的同时,对个别具有显著性的学生进行个案的收集、分析与评价,做到集体与个别评价相结合。
十、课题研究成果与分析:
(一)、课题研究提高了我校学生的整体素质和教师的业务素质,促进了学校的办学层次和办学质量的提升。
1、课题研究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和发展。
根据创新教育理论,创新能力包括创造性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五个方面。
在实施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根据我校实际,结合心理学,教育学理论,实验教师把握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特点以及学生个性和认知特点,恰当运用多媒体手段和网络环境,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营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习效率,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策略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信息技术、学生、教师、学科教学,人是起主导作用的关键要素,而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则是整个课题研究的初衷和归宿。
其关系为:
3、通过课题研究构建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
创新能力的几个方面相互交叉、相互作用,是一个综合的过程。
在研究实践培养能力的过程中,形成和构建了“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创新”这种新型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4、构建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信息技术信息管理模式。
学校成立信息技术中心,通过学校信息技术中心,健全了校园网络管理制度,建设了一支具有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师队伍。
运用控制论和系统论的原理,结合我校的实情,在课题实验中建立了科学、合理、快捷、的信息技术管理运行模式,有效地实现了信息流通准确、变换有序、加工简便快捷、处理灵活、反馈及时的最优化的管理目标。
信息技术信息管理模式图严格主控中心的管理,主控管理中心把学科、教师、班级和学生统一在一个流程之中,而最关键的是教师和学生可以相互影响到对方的每一个要素,即:
每一个教师可以作用于每一班级和学生,反之,每一个学生可以影响到每一个教师。
这样,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中保证了信息传递渠道畅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呈现出了一个多维的开放式的多媒体教学格局,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基于这种模式,目前,全校99%的教师都具备信息技术的操作能力,85%的教师具备多媒体教学软件的组合开发能力,全校每节课有一半以上的班级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都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
5、激发师生网上学习兴趣,应用基本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培养和提高信息素养。
下图为应用网络资源,激发师生主体参与,培养创新能力的教学策略图:
创新能力培养教学策略图
6、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观念的转变,建设了一支敢于实践,勇于创新、善于应用的科研型教师队伍。
通过对课题的深入研究,以教育观念的更新作为创新教育的前提,把教学方法的创新作为重点,教师队伍的创新素质作为关键。
通过坚持科研与教改的统一,坚持请进专家讲课与走出校门学习的统一,坚持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的统一,坚持课件辅助与网络互动的统一,丰富了教师的专业知识,提高了教师业务水平,培养了教师的探索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在为期三年的实验中,参与教师刻苦钻研,逐步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教学风格并适合于我校教学实际的教学经验,初步探索出了信息技术手段在各科教学中运用的新路子。
撰写出了60多篇有参考价值的教学论文。
其中徐邦桃老师
7、通过课题研究,完善了学校信息技术硬件设施建设,促进了学科课程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
为了保证课题的顺利实施,学校借搬入新校园的东风,加大投资力度,在原有的基础上,投资3亿多元,装备了多媒体教室121个、学生网络教室6个、电子备课室2个、112座可交互式的语音室3个、物理、化学、音乐、美术网络教室各6个、生物、劳技、历史、地理各1个,可容纳3000多人学术报告厅1个、可容纳150人学生多功能厅8个、建立了一座150万册的电子图书馆、建立了校园数字广播系统,每个教师都配备了笔记本电脑,这些都为课题研究奠定了平台。
8、开发和丰富了信息技术学科资源库,为教育教学提供了充足的信息资源,建立了教师个人、学科和学校三级教学资源库。
建立了校园网络系统并接通了互联网,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充足的信息资源。
加入了北大附中校园网,是清华同方国家信息资源库实验单位。
通过三年的课题研究,实验教师基本具备了信息技术技应用技能,建立了教师个人、学科和学校三级教学资源库。
目前,研究的教师不但在教学中能够充分挖掘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扩充教学信息,丰富教学内容,开拓教学视野,优化教学方法,而且还能够自己开发切合教学实际,具有个性化的教学软件。
实验研究教师目前基本上掌握了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等软件的操作技能。
三年来,凡参加实验研究的教师共下载课件500多个,制作教学软件200多个,访问网站上万次,同时,教师自己,学科和学校建立了丰富的三级教学资源库。
为以后的教学研究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9、提升了学校整体办学形象。
课题实验自开题以来,一直得到众多家长和社会各界的理解和热情支持。
通过广大实验教师的艰苦劳动,实验的预期目标基本达到,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也得到了肯定。
(二)、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学校创新教学实验、学生在各项活动中显示出创造力的成绩
1、开展探究创新实践活动,学生经历理智和情感的体验,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校科协探究创新俱乐部每年上半年,组织同学们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小发明和探究性课题的研究。
要求全体同学参与,根据同学们的经验选题。
在老师的指导下,经过反复论证,筛选出有价值的课题。
通过三个月左右的探究活动,拿出阶段性创新成果,参加六月份学校的举行的科技节竞赛活动,学校对有价值的过程完善的课题评出一、二、三等奖。
下半年对一等奖的创新成果在全校范围内征求意见或推广研究,优秀成果参加区、市、省科技竞赛活动。
通过探究创新活动的体验,激发了我校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促使他们深入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通过活动的参与,使我校青少年初步掌握科学的方法论,提高了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促进其科学素质的全面提高。
近两年我校探究创新俱乐部在辅导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市民关注的环保调查研究,绿元螺旋藻的养殖研究,蔬菜无土栽培的研究,意外伤害预防性实践研究;还进行了环保小发明、水位控制装置、气流雨刷器、红外捕鼠装置等各类创新活动,探究创新活动的成果在省、市、区、校各级各类比赛活动中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2、开展头脑奥林匹克实践活动,提高同学们创新思维的品质。
学校头脑奥林匹克俱乐部每周二课外活动请指导教师进行即兴题训练和长期题创意,周四进行长期题制作。
即兴题训练时,同学们主要开展头脑风暴,改变思维定势,进行创造性角色扮演等等的创造力练习。
长期题训练时,把题目选择权交给了队员,每次队员经过反复讨论,确定了题目,进行设计创意、制作新产品,展示和推销产品。
同学们参与的热情很高,学校头脑奥林匹克俱乐有一百多人参加,同学们认为在头脑奥林匹克的世界中可以任意的发挥自己的想象,用丰富的想象能力来创作产品。
在这里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暴风雨过后的彩红是最美丽的,同学们从头脑奥林匹克活动中既学会创新,又学到了生活的哲理。
近两年校头脑奥林匹克俱乐部创意了《变色龙》、《金字塔》、《人力漫游者车》项目的头脑奥林匹克创新活动,均获得一等奖。
3、开展无线电运动实践活动,提高无线电操作水平。
无线电运动俱乐部上半年重点开展无线电测向活动,每周二学习测向机的制作,周四到外场学习测向,寻找电台的,同学们学会了测向机的制作和操作技能。
下半年重点进行业余电台活动,周二练习电台的制作,周四利用电台进行听抄呼号训练。
业余电台小组通过业余电台的联络活动,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操作水平,增长知识,还可以结交世界各国成千上万有共同爱好的朋友。
无线电运动的开展,培养青少年学习电子信息技术的兴趣,推动开展我校青少年无线电科技活动,先后有一百多人参加了无线电运动活动。
在参加各级竞赛中,学校无线电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