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人民版历史一轮模块2 专题8 第16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80744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60.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人民版历史一轮模块2 专题8 第16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考人民版历史一轮模块2 专题8 第16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考人民版历史一轮模块2 专题8 第16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考人民版历史一轮模块2 专题8 第16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考人民版历史一轮模块2 专题8 第16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人民版历史一轮模块2 专题8 第16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docx

《高考人民版历史一轮模块2 专题8 第16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人民版历史一轮模块2 专题8 第16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人民版历史一轮模块2 专题8 第16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docx

高考人民版历史一轮模块2专题8第16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专题八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框图概览·线索归纳]——————————

【认读导引】

一个核心:

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两大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的改革开放时期。

三个时期:

过渡时期(1949—1956年);社会主义探索时期(1956—1976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至今)。

第16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考点1凯歌行进——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年)

[知识整合·厘清史实]

一、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

1.背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全面崩溃,形势严峻。

2.表现:

工农业生产下降,交通堵塞,通货膨胀,人民生活困苦。

3.原因:

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的大肆搜刮;多年战争的严重破坏。

4.措施:

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着手进行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1)在农村:

进行土地改革,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私有制,为国家的工业化创造了条件。

(2)在城市:

①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具有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性质。

②进行“五反”运动,建立工人对资本家的监督。

③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合理调整,使资本主义经济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

(3)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对粮食、食油、棉花实行统购统销,目的是保障城镇农副食产品供应。

5.意义:

经过3年努力,到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二、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1953—1956年)

1.过渡时期总路线:

1953年,中共中央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总路线规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2.“一五”计划建设(1953—1957年)

(1)条件:

政权巩固,经济恢复,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支援。

(2)目的:

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背景:

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

(3)基本任务:

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核心);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条件)。

(4)成就:

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5)意义:

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6)特点:

产业结构

集中力量优先发展以能源、原材料、机械工业等基础工业为主的重工业

理论实践

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统筹兼顾

投资结构

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兼顾其他

发展速度

主要考虑原有企业增产能力与农业发展水平,留有一定余地

方针政策

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

性质体现

这是一条把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结合起来的总路线

(7)实质:

既是我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又是国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

3.三大改造(1953—1956年)

(1)基本内容:

对象

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目的

适应工业化需要,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实质

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2)基本途径和方式:

①广大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把土地等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小农个体经济改变成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

②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用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通过“赎买”政策,最后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国家资本主义指受国家政权控制和监督的资本主义。

开始时实行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初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后来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

“赎买”政策指对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通过和平方式并采取有偿办法实行国有化的政策)

(3)意义:

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阶级阶段)。

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1.含义:

又称指令型经济,是对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事先进行计划的经济体制。

其基本特征是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市场调节,以指令性计划和行政管理为主。

2.形成过程

萌生阶段(1949

年10月至1950

年6月)

1949年底,新中国没收了官僚资本主义的工业企业,建立了国营工业,掌握了国民经济命脉,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

不久,对非公有制的私营工商业实行了调整,使私营企业初步纳入了计划生产的轨道

初步形成阶段

(1950年6月至

1952年8月)

中央首先加强了对国营工业生产和基本建设的计划管理。

对农业、手工业加强计划领导。

在调整私营工商业的基础上,要求私营工商业遵照执行政府制定的产销计划。

在市场管理方面,国家指令要求国营贸易公司正确地执行价格政策

基本形成阶段

(1952年9月至

1956年12月)

1952年11月成立了国家计划委员会。

1954年我国制定和颁布了第一部宪法,计划经济体制成为我国法定的经济体制

3.特点

(1)在集中统一的原则下,强调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的结合。

(2)以计划管理为主,同时重视市场管理。

(3)在计划管理上实行多种计划类型。

(4)比较注重宏观调控,综合平衡。

4.作用

(1)运用这种新的经济体制有助于在短期内医治旧中国遗留下来的经济恶性波动,以便顺利地渡过经济困难时期。

(2)在经济发展水平低,建设资金严重短缺,国力有限的条件下,运用这种计划经济体制,保证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到重点建设上,奠定了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的物质基础。

(3)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一五”计划期间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失去了活力,弊端日益暴露,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素养对接·融会贯通]

[素养1—时空观念]

[素养2—史料实证]

►探究 第一个五年计划——社会主义建设起步

史料一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

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壶茶碗,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毛泽东选集》

史料二

图1    图2

(1)史料一中“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说明新中国的工业基础差,底子薄,尤其是重工业落后。

(2)史料二中的图1显示个体经济占较大比例,图2显示公有制经济占有较大比例,这说明我国经济成分发生了巨大变化。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五”计划是在什么背景下开展的。

其制定的思想基础是什么?

试解:

                           

                              

【提示】 背景:

新中国政权得到巩固,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掌握经济命脉。

思想基础:

中国共产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

(2)史料二中图1到图2反映了我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这说明我国社会发生了什么巨大变化?

试解:

                           

                              

【提示】 经济结构变化:

由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私有制经济占优势地位,到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占绝对主体地位。

社会变化:

1956年,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起来,中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素养3—历史解释]

一、“一五”计划的特点

1.主要部门:

“一五”计划确定工业化为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集中力量优先发展以能源、原材料、机械工业等基础工业为主的重工业;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兼顾其他,留有余地。

2.分布地区:

“一五”计划将工业化建设的重点放在东北地区。

3.统筹兼顾:

“一五”计划以工业化为目标,包括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两大任务,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4.发展方针:

“一五”计划中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立足中国国情,实事求是,具有渐进性与长期性。

二、全面认识社会主义工业化及社会主义改造

1.社会主义工业化是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础。

2.三大改造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步骤,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必要条件。

两者是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被喻为“一体两翼”。

3.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质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变革生产关系。

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三大改造后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过渡时期(1949—1956年)我国社会的特点

社会性质

从政权组织形式和经济基础而言,是新民主主义国家,但从实质和发展方向而言,是社会主义国家

经济基础

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前,多种经济成分并存,非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占有很大比重。

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成分占主导地位

社会主要矛盾

三大改造前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化为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政治制度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的建立

1.(2019·河北石家庄模拟)《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强调:

“征收祠堂、庙宇、寺院、学校和团体在农村中的土地及其他公地。

”这一规定的实施(  )

A.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

B.推动了土地公有制的确立

C.配合了三大改造的进行

D.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A [材料反映新中国没收一切组织、团体的私有土地及其他公地,这些土地依法收归国家所有后,应统一地、公平合理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贫苦农民所有,这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故A项正确。

]

2.(2019·广西钦州模拟)1956年9月8日,我国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歼5在沈阳试制成功,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喷气式歼击机的历史。

《人民日报》头版进行了报道:

“这种飞机……提前一年零五个月完成了试制任务。

”这一成就主要得益于(  )

A.三大改造的完成  B.苏联援华的落实

C.“一五”计划的实施D.科教兴国的推进

C [根据题目“1956”“沈阳”“这种飞机……提前一年零五个月完成了试制任务”得出,这是1953—1957年“一五”计划取得的成就,故C项正确。

]

3.(2018·江苏淮安、宿迁、连云港、徐州苏北四市一模)1953年2月,中共中央指出:

“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工业原料,同时也能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使国家的工业品得到广大的市场,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

”材料表明把农民“组织起来”主要是为了(  )

A.满足工业化的需要B.克服分散经营困难

C.帮助农民脱贫致富D.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A [“使国家的工业品得到广大的市场,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表明组织起来是为了国家工业化建设,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与材料强调的重点不符,故均排除。

]

4.(2018·辽宁沈阳一模)读下表,表中数据主要体现了(  )

“一五”计划主要轻工业产品产量指标

产品名称

1952年产量

1957年计划产量

增长%

棉纱

361.8万件

500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