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模块综合检测三区域可持续发展.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806638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64.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模块综合检测三区域可持续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模块综合检测三区域可持续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模块综合检测三区域可持续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模块综合检测三区域可持续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模块综合检测三区域可持续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模块综合检测三区域可持续发展.docx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模块综合检测三区域可持续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模块综合检测三区域可持续发展.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模块综合检测三区域可持续发展.docx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模块综合检测三区域可持续发展

模块综合检测(三)区域可持续发展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读我国某区域图,回答1~3题。

1.图中甲地区是著名的“河套人”繁衍生息的地方,而现在已变成一片沙漠,形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全球气候干湿的变化 B.人类活动对植被的破坏

C.草原植被自然退化D.种植业向畜牧业转变

2.图示区域是我国有色金属冶炼长廊建设基地,其优势区位组合是(  )

A.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

B.技术水平高、矿产资源丰富

C.矿产资源丰富、水能资源丰富

D.地势平坦、环境优美

3.图示区域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应该(  )

A.扩大坡耕地面积,保证粮食稳产增产

B.大量开垦荒地,提高人均耕地面积

C.退耕还林(草),合理利用水资源

D.大规模发展农业机械化,建设商品粮基地

解析:

1.B 2.C 3.C 第1题,读图可知,甲地区气候干旱,人口数量的增长及种植业的发展,对植被造成破坏,导致土地沙漠化。

第2题,读图可知,该区域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丰富,且黄河流域有丰富的水能资源,为有色金属冶炼提供了动力。

第3题,图示区域许多地区地处季风区、非季风区的过渡地带,自然因素不稳定,降水量较小,应退耕还林(草),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由于降水少,不宜大量开垦荒地,不宜扩大坡耕地面积,不宜大力发展种植业,也不宜建设商品粮基地。

(2018·石家庄一模)2016年12月,欧盟委员会发布了“全球表层水探索者”交互式在线地图工具。

这一地图工具以30m×30m的分辨率量化地表水的月度变化,并使用了1984年至2015年间超过300万张卫星图像资料,由1万台计算机并行处理生成。

用户可以点击世界地图上的任意一点,来获取当地的表层水储量信息,据此完成4~5题。

4.开发“全球表层水探索者”交互式在线地图工具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有(  )

A.GIS和GPSB.GPS和RS

C.RS和GISD.GIS、GPS和RS

5.借助“全球表层水探索者”交互式在线地图工具,可以(  )

A.查询世界各地每月降水状况

B.解决欧盟地区的洪水和干旱灾害问题

C.测定全球各地淡水资源总量

D.分析人类活动对表层水资源分布的影响

解析:

4.C 5.D 第4题,根据材料中“使用了1984年至2015年间超过300万张卫星图像资料”可知该交互式在线地图工具应用了RS;根据“由1万台计算机并行处理生成。

用户可以点击世界地图上的任意一点,来获取当地的表层水储量信息”可知该交互式在线地图工具具有分析、处理、表达地理空间数据的功能,这主要是利用了GIS。

第5题,世界各地每月降水状况主要由气象部门对数据进行统计得出,而“全球表层水探索者”交互式在线地图工具反映的是区域地表水的储量信息;“全球表层水探索者”交互式在线地图工具能够反映全球区域地表水储量的变化,但不能解决欧盟地区的洪水和干旱灾害问题;各地淡水资源总量需要专业部门进行测量,该交互式在线地图工具只是利用测得的数据,而自身不具备测量功能;通过比较不同年份地表某一区域水体的储量变化,可以分析人类活动对表层水资源分布的影响。

土壤在水和风力等外力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称为土壤侵蚀。

读南亚部分区域土壤侵蚀强度空间分布图,完成6~8题。

6.甲、丁两地土壤侵蚀强度差异较大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

A.海拔、降水量B.土质、地形

C.降水量、地形D.风力、海拔

7.甲、乙、丙、丁四地中,土壤侵蚀危害最大的是(  )

A.甲B.乙

C.丙D.丁

8.为防治土壤侵蚀,甲地区可采取的措施是(  )

①平整土地,大力发展种植业

②将坡耕地改为水平梯田,减轻水土流失

③造林种草等生物工程措施

④进行大规模生态移民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解析:

6.C 7.B 8.B 第6题,图中甲处土壤侵蚀强度明显大于丁处,结合丁位于德干高原,地势平坦,降水较少,以及甲位于山地迎风坡而降水量大等知识,可判断答案为C。

第7题,土壤侵蚀危害程度与侵蚀强度、带来的经济损失有关,图中乙处土壤侵蚀强度小于甲,大于丙、丁;但乙位于恒河中下游平原地区,该地区经济发展程度较高,故乙处土壤侵蚀危害最大。

第8题,甲地区土壤侵蚀强度大,为山地地形,降水量大,结合选项,故可采取②③两项措施防治土壤侵蚀。

经国务院批准,我国第十一个国家级综合试验区——“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建立。

如图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分布略图。

读图回答9~10题。

9.三江源地区生态脆弱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势高,气候寒冷B.冰川众多,湿地广布

C.地形崎岖,交通不便D.深居内陆,远离海洋

10.三江源地区湿地广布,其具有的重要价值突出表现为(  )

①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农副产品

②为鸟类等动物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良好的生存空间

③调蓄了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等河流的洪水

④是我国淡水资源的重要补给地

⑤具有发展农业的巨大潜力

⑥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

A.①③⑤B.①②③

C.②④⑥D.④⑤⑥

解析:

9.A 10.C 第9题,三江源地区海拔高,气候寒冷,生物生长缓慢,生态环境脆弱。

第10题,三江源湿地广布,其价值结合当地高原生态环境特点分析,地势高峻,农业生产条件恶劣;调蓄洪水功能主要在中下游地区;冰川广布,是重要的淡水资源补给地;独特的环境,有较高的旅游价值。

(2018·郑州模拟)我国大力开发风能等清洁能源。

内蒙古自治区风能资源丰富,2015年内蒙古风电累计并网容量达到2425万千瓦,稳居全国第一。

据此回答11~13题。

11.内蒙古风能资源丰富的主要原因是(  )

A.距海洋近B.全年的风速都很大

C.距冬季风源地近D.受夏季风影响大

12.内蒙古大力发展风电的根本原因或目的是(  )

A.风能资源丰富B.风电技术先进

C.环境污染严重D.优化国家能源消费结构

13.近年来,内蒙古有些风力电站被废弃,其原因不包括(  )

A.经济欠发达,电力需求少

B.基础设施不足,距主要用户远

C.维护成本高

D.化石能源丰富

解析:

11.C 12.D 13.D 第11题,内蒙古地处内陆,植被以草原和荒漠为主,地表的摩擦力较小,且距冬季风源地比较近,风力强劲。

第12题,A、B、C三项所述都是风能开发的直接原因,不是根本原因。

我国倡导节能减排,故优化国家能源消费结构是内蒙古大力开发风能的根本目的。

第13题,内蒙古地区虽然风能资源丰富,但是地方经济欠发达,本地电力需求少;距主要消费市场远;风力电站维护成本较高,使得部分风力电站被废弃。

虽然内蒙古化石能源丰富,但这不是风力电站被废弃的原因。

读长江荆江河段及荆江分洪工程示意图,回答14~16题。

14.关于荆江河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泥沙沉积形成了南五洲

B.溯源侵蚀使得河道弯曲

C.荆江分洪区汛期大量蓄水

D.人民大垸不受洪水威胁

15.“万里长江,险在荆江”的主要原因是(  )

A.湖泊的调节功能较弱B.地下水位过高,补给河流

C.泥沙淤积使得河床增高D.流速过快,河岸侵蚀严重

16.关于分、蓄洪区土地利用的叙述,最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是(  )

A.为应对特大洪水而禁止开发

B.发展湿地生态经济及旅游

C.作为城市建设用地利用

D.开挖成湖,增强调节功能

解析:

14.A 15.C 16.B 第14题,从图中可知,南五洲位于荆江河内,属于河心沙洲,是泥沙沉积形成的;河道弯曲是河流侧蚀的结果;从图中可以看出,荆江分洪区内有公安、闸口等城市,因此不可能汛期大量蓄水;人民大垸位于荆江的凸岸处,因此会受到洪水威胁。

第15题,“万里长江,险在荆江”的主要原因是荆江河段河道弯曲,水流不畅,泥沙沉积使得河床增高,河水易漫出河道,形成洪灾。

第16题,禁止开发会使分、蓄洪区土地得不到充分利用,造成土地资源浪费;发展湿地生态经济及旅游是对分、蓄洪区土地最合理的利用方式;把分、蓄洪区土地作为城市建设用地利用,土地性质发生改变,调蓄洪水的能力将消失,不利于生态可持续发展;开挖成湖的土地利用方式单一,土地不能得到充分利用,不符合可持续发展。

(2018·湖南二模)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比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地区工业化进程。

如图表示某国1960~2010年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数及其占总就业人口比重的变化情况。

据此完成17~19题。

17.下图所示的四幅图中,符合该国就业人口总数变化特征的是(  )

A.①B.②

C.③D.④

18.该国最可能是(  )

A.美国B.中国

C.巴西D.日本

19.该国20世纪80年代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数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发展(  )

A.原料导向型工业B.技术导向型工业

C.劳动力导向型工业D.动力导向型工业

解析:

17.D 18.B 19.C 第17题,由图可知,1960~1970年间,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数减少不多,但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下降很快,说明其他产业就业人口增长快,总就业也增长。

1980~1990年间,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和所占比重都迅速增长,也反映这一时期就业人口总数增长快。

第18题,根据2010年总就业人口接近8亿,可推知为中国。

第19题,20世纪80年代,中国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数迅速增长,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政策,吸引大量劳动力导向型企业集聚。

读我国“北水南调”工程规划示意图,完成20~22题。

20.图示地区的南部需要从北部调水的主要原因有(  )

①甲河流域内降水量不大,蒸发较强

②甲河流域为我国主要商品粮基地,而乙河流域以沼泽为主

③甲河中下游地区人口较稠密,重工业较多,需水量大

④甲河含沙量较大,水质较差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21.该工程建设的有利条件是(  )

A.地势北高南低,可以自流引水

B.经过地区主要是沼泽等荒地,占用耕地少

C.输水线路短,线路里程不到300km

D.输水干线经过地区以平原为主

22.该工程建成后,对哈尔滨的有利影响主要是(  )

A.缓解其水资源紧张状况

B.有利于该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

C.改善其航运条件

D.减小洪水危害

解析:

20.B 21.D 22.D 第20题,由图可知,“北水南调”是把松花江、嫩江的水调往辽河流域,东北地区北部与南部相比,南部蒸发较强,而辽河下游人口稠密、重工业较多,需水量大,供需矛盾突出。

第21题,从河流的流向看,该工程北部地势南高北低,不能自流;该工程主要沿河分布、耕地占用较多;该工程跨纬度5°左右,线路长度500km左右;该输水线路沿河构筑,以平原地形为主。

第22题,该工程从北向南引水,使供水区水量减少,因而有利于减小洪水危害。

(2018·汕头模拟)2015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55个国家(地区)的6532家境外企业进行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实现对外投资7350.8亿元人民币,据此回答23~25题。

23.下列最可能是我国某企业在西部非洲投资的产业是(  )

A.羽绒服装制造B.数控机床制造

C.矿山设备制造D.互联网产业

24.某制鞋厂欲拓展海外市场,比较理想的投资地是(  )

A.西欧B.澳大利亚

C.东南亚D.北美

25.我国某大型企业在美国投资了装备制造业,相对于国内,最不利的区位条件是(  )

A.资源短缺B.劳动力成本高

C.市场狭窄D.技术落后

解析:

23.C 24.C 25.B 第23题,西部非洲矿产资源丰富,而矿产开采需要投入大量的机械设备,这吸引我国企业到西部非洲投资矿山设备制造产业;西部非洲纬度较低,温度较高,在此投资羽绒服装制造产业没有市场;西部非洲科技落后,不适宜在此投资互联网产业和数控机床制造业。

第24题,制鞋厂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选项所列地区中,东南亚地区人口稠密,且工资水平相对较低,最适宜发展鞋业生产。

第25题,美国经济发达,劳动力工资水平高于国内,生产成本较高,这是我国企业在美国投资装备制造业的最不利条件。

二、综合题(共50分)

26.根据下面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2分)

材料一 资源型城市是以本地区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

呼伦贝尔市在《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中,被列为成长型资源型城市。

近年来,呼伦贝尔承接了山西、辽宁等地煤炭开采与加工的设备制造项目。

材料二 呼伦贝尔大草原有“绿色净土”“北国碧玉”“中国最美草原”之美誉,是全国重点生态游开发区之一。

呼伦贝尔高原上河流纵横,湖沼众多,其中呼伦湖为中国第四大、北方第一大湖。

(1)根据材料,分析呼伦贝尔市矿产资源开发的有利条件。

(3分)

(2)从生产联系的角度,分析呼伦贝尔重点承接煤炭开采与加工的设备制造项目的主要原因。

(5分)

(3)近年来呼伦湖湖泊水位不断下降,水污染也日益严重,生态环境堪忧。

结合材料分析呼伦湖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4分)

解析:

(1)题,从工业发展的区位因素角度分析,该地区煤炭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水源丰富,区内、区外市场需求量大,利于矿产资源的开发。

(2)题,生产联系包括投入—产出的联系,空间上的联系,信息上的联系。

当地采煤业发达,煤炭资源丰富,引进煤设备制造业可以促进煤炭产业升级,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加强产业协作,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加快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等。

第(3)题,从自然因素分析呼伦湖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全球气候变暖,蒸发量增大;入湖径流减少,蓄水量减少,水体更新慢,自净能力下降。

从人为因素分析,随着资源的开发,生产用水量增加,导致水位下降,污染物大量排放,水质下降;进而导致草原沙化,生态环境恶化。

答案:

(1)煤炭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水源丰富,区内、区外市场需求量大。

(答出3点即可)

(2)当地采煤业发达(或煤炭资源丰富),引进煤设备制造业可以促进煤炭产业升级(或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加强产业协作,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加快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等。

(答出3点即可)

(3)自然原因:

全球气候变暖,蒸发量增大;入湖径流减少,蓄水量减少,水体更新慢,自净能力下降。

人为原因:

随着资源的开发,用水量增加,水位下降,污染物大量排放,水质下降;草原沙化,生态环境恶化。

27.(2018·临沂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2分)

材料一 敦煌市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气候干旱、降雨量少、蒸发量大、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大风日数多。

敦煌境内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芒硝、石棉、钒、金、磷等。

莫高窟又称“千佛洞”,位于敦煌市区东南约25km的鸣沙山下,因地处莫高镇而得名,是世界上现有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

材料二 图甲为敦煌及其周边地区地形图,图乙为敦煌及其周边地区年降水量分布示意图。

(1)敦煌鸣沙山大枣以个大、味甘、营养丰富著称。

请结合该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分析该地区大枣品质优良的原因。

(3分)

(2)为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作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敦煌可采取哪些措施促进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5分)

(3)为建设生态文明,我国大力开发风能等清洁能源。

有人建议在敦煌附近建设大型风电场,你是否赞同?

请表明态度并阐述理由。

(4分)

解析:

(1)题,品质优良是指营养成分含量高等。

此题要求结合自然地理环境考虑,因此需要从光合作用强、呼吸作用弱、储存的养分足和水源条件好等方面分析。

(2)题,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一要考虑当地的资源条件,二要考虑当地的生态环境条件。

第(3)题,本题为开放性设问,言之有理即可。

赞同从该地区风能资源丰富而且建设风电场的条件较好等方面分析;而不赞同主要从社会经济因素如市场、基础设施和投资成本等方面分析。

答案:

(1)地处我国西北内陆,降水少,光照强,昼夜温差大,利于营养物质的积累,大枣品质好;有祁连山冰雪融水的灌溉,水源清洁,矿物质含量高。

(2)利用独特的气候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合理发展采矿业和矿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利用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和服务业;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3)赞同。

理由:

大风日数多,风能资源丰富;可供建设大型风电场的土地充足;地势平坦。

(其他回答合理亦可)

或不赞同。

理由:

当地经济欠发达,人口稀少,电能需求少;离东部电力消费市场较远;当地基础设施不足;建设大型风电场成本高,当地资金不足;风电不稳定等。

(任答其中3点即可)

28.(2017·全国卷Ⅰ)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5分)

剑麻是一种热带经济作物。

剑麻纤维韧性强,耐海水腐蚀,是制作船用缆绳、汽车内衬、光缆衬料等的上乘材料。

非洲坦桑尼亚曾是世界最重要的剑麻生产国,被称为“剑麻王国”。

自1999年,中国某公司在坦桑尼亚的基洛萨(位置如图)附近投资兴建剑麻农场,并建设配套加工厂,所产剑麻纤维主要销往我国。

该农场一期种植1000多公顷,雇佣当地长期和临时工超过1000人,预计2020年种植面积达3000公顷,年产剑麻纤维1万吨。

该公司还帮助当地修建学校、卫生所等。

(1)根据剑麻生长的气候条件和用途,说明我国国内剑麻纤维产需矛盾较大的原因。

(6分)

(2)据图指出与其他地区相比,中国公司在基洛萨附近兴建剑麻农场的有利条件。

(3分)

(3)说明剑麻收割后需要及时加工的原因。

(3分)

(4)简述当地从中国公司兴建剑麻农场中获得的利益。

(3分)

解析:

(1)题,要结合题干要求从气候条件和用途来分析。

由材料可知,剑麻属于热带经济作物,而我国热带面积较小,因此产地范围较小,产量较低;我国经济发展较快,剑麻纤维的应用领域较大,需求量大,因而产需矛盾突出。

(2)题,读图分析可知,基洛萨是距离首都(港口)较近的城镇,该区域劳动力充足且廉价;位于河流附近,水源充足,有利于种植剑麻;有铁路经过,交通便利;通过铁路连接港口,对外交通便利。

第(3)题,剑麻收割后需要及时加工主要是因为热带气候区气温高,收割的剑麻易腐烂、变质,如不及时加工,会影响纤维质量。

第(4)题,当地从中国公司兴建剑麻农场获得的利益主要体现在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上。

由材料信息可知,兴建剑麻农场可以增加当地的就业机会、提高当地居民经济收入,可以增加政府税收,促进当地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答案:

(1)剑麻纤维生产:

我国热带地区面积小,用于种植剑麻的土地较少,产量低;我国热带地区纬度较高,气候季节差异大,种植的剑麻质量较差。

剑麻纤维需求:

我国船舶、汽车制造等规模大,对剑麻纤维需求量大。

(2)离沿海(首都、港口)较近,临铁路(便于剑麻纤维运输),临河流。

(3)在热带气候条件下,收割的剑麻极易腐烂、变质,影响纤维质量。

(4)增加就业,增加税收,促进基础(民生)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

29.(2018·山西适应性测试)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1分)

冀中南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棉花产区之一,该区每年3、4月份为棉花播种期,5~8月为生长期,9、10月为采摘期。

位于冀中的容城县,隶属于河北省保定市,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服装生产基地,有北方“中国服装之乡”的美称,是中国唯一的“中华国服生产基地”。

全县拥有服装企业920家,其中外资企业29家,年生产能力达4.5亿多件,服装出口到全世界的5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12年河北容城县服装产业与上海对接联手,共谋发展。

(1)简析冀中南有利于棉花生长的气候条件。

(3分)

(2)说明容城县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服装生产基地的原因。

(4分)

(3)分析容城县服装产业与上海对接联手,共谋发展的好处。

(4分)

解析:

(1)题,可从棉花生长周期,以及当地气候要素(光照、热量、降水)相匹配角度分析。

(2)题,工业区位条件分析,首先要明确工业类型,再从影响因素及当地具备的条件角度分析。

第(3)题,产业转移对移出地和移入地都有影响,但本题侧重从容城县角度分析。

答案:

(1)棉花的播种期,气温回升快,温度高,利于播种;生长期光热充足,昼夜温差较大,降水适中,有利于生长;成熟期晴天多,利于采摘。

(2)接近棉花生产地,原料丰富;土地面积广,地租水平低;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近铁路、公路等,交通便利;靠近京津冀,位于环渤海经济区,市场广阔;有产业基础,协作条件好,生产能力强。

(任答4点即可)

(3)承接上海的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利用上海的技术、人才和资金优势,提高产品的质量;提升容城服装生产企业的品牌意识;有利于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提高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有利于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