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建筑思潮.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805373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61 大小:66.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建筑思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现代建筑思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现代建筑思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现代建筑思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现代建筑思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建筑思潮.docx

《现代建筑思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建筑思潮.docx(6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代建筑思潮.docx

现代建筑思潮

现代建筑思潮

1、隐喻是人类思维中的普遍现象,作为一种认知方式,其对人类思维方式、艺术创造、语言使用等的影响极其广泛而深刻。

2、思维通过隐喻完成发散的过程。

通过发现原来没有关系的事物(概念)之间的某些相似性或逻辑联系而将它们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创新性的思想结果。

3、隐喻是征象性的,具有格式塔结构而非原子结构。

4、类推与隐喻式推理是所有认知活动的基础。

5、隐喻的逻辑是艺术表现的逻辑。

例释:

⑴什么是风?

看树叶在动,那就是风。

即以有形的事物表达有关联的无形的事物。

⑵、黄金首饰广告词:

“牵挂你一生,爱戴你一世。

此通过“语境”的改变,将主体由“人”替代为“黄金首饰”(物),从而形成隐喻。

二者的相似性是心理的“挂念”与物理的牵挂具有同一的“联系”意象结构。

同样,心理的“爱戴”与物理的“戴”有同一的意象结构。

事实上,这样的意象描述词(心理的)正是出自物理的“牵”、“挂”、“戴”的意象结构。

注:

隐喻:

英文METAPHOR

格式塔:

德文GESTALT,即“完形”,兼含“完整”与“形式”二义。

两个关联紧密或共性的事物,其中一个可能成为另一个的隐喻。

“意象”也可用“征象”来替代。

风---为隐喻而作

什么是风?

看树叶在动,

那就是风;

什么是风?

听我内心深处的呼唤,

那就是风。

沐浴着艳丽的秋色,

看漫天的黄枯叶,

莫非是雪花漂浮在火焰中?

风啊风,你为什么留驻得这么久?

难道你也披着相思的忧愁?

请你快快飞去吧,

告诉我的爱人:

当清风轻轻抚摸他孤独的身影时,

那正是远方的我捎去的问候。

⑶窗:

两种境界的联系中介。

是不可逾越的“门”,正如一对情人在“窗”两边只能两眼相互“放电”(视觉与体态语言交流),而不是全方位接触。

“放电”也是一种隐喻的表达。

6、不好表达的或不便于直接表达的,可以用隐喻表达,显示出思维的机智,这也就是“艺术”。

7、什么是隐喻?

通过概念本质上的相似性片断或逻辑联系,使不同概念建立起联系,以产生新的意义联结(认知)。

一.隐喻的产生

8、隐喻产生的认知原因是“类化”这种思维基本功能。

因为思维也遵循效益原则。

将不同的反映入人的大脑认知的系统的征象加以类化是有效率的储存(记忆)。

词语是对某一征象(意象)结构的指代。

有些征象无法用单一的词语指代,那么就只有利用隐喻了。

9、隐喻的形成过程见《建筑艺术的隐喻》P37。

二.建筑隐喻的基础

⒑隐喻的经验和功能基础。

a、人与大地的空间位置关系

人类的思维是从“我”这个主体开始的,为了生存,“我”就是思维的动力。

人类隐喻概念的经验基础是由复杂的因素构成的,其中人的尺度经验、人与大地的关系是主要的因素。

b人的行为功能的需要

如交流的需要产生了交流者位置上下方位的不同意义的隐喻结构。

注:

学生参考书目:

⑴、隐喻学研究

⑵、建筑艺术的隐喻。

学生参加讨论,举例说明。

11、隐喻的生理和心理基础

两种特征相似的神经信息可以引起人的形似的反应,即“联觉”现象是隐喻的生理、心理基础。

特定形态的构成意象与隐喻概念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

不可预测的、迷惑的、奇异的形态造成人的长时间持续的心态紧张和难以理解,这样的心理效应与人的“深邃”、“奥秘”、“超凡”等概念所对应的心理效应是一致的。

因此,某种似乎怪诞的、神奇的建筑形态可以隐含着深刻思想。

实例:

勒·柯布西埃设计的“朗香教堂”。

图见《建筑的涵意》P45、P90、P91、P117、P146

史代纳尔设计“人类哲学学院”,图见上书P103

日本,内村鑑三纪念教堂,图见《图说建筑结构》p101

法兰克·盖里设计的迪斯尼音乐厅,图见《建筑涵意》P150

较详细的论述见《建筑艺术的隐喻》P14~31

12、隐喻的文化基础

这一类隐喻依赖或主要依赖文化的经验和某种提示的背景。

建筑形态可以隐喻某种抽象的概念或观念。

例释:

大城市公厕少,供不应求,从此窘境中产生出这样的幽默:

上厕所比第三者更难“插足”。

发达国家的人会很难理解,因为他缺乏中国文化这方面的背景。

(中国人历来不重视厕所)

建筑中以形的矛盾性可表达矛盾性的概念。

详细论述见《建筑艺术的隐喻》p31~p36

三、人的思维系统

13、人的思维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新的认知是在原系统下进行的(即“对号入座”),而新的认知又使原系统可能产生某种变化,形成新的系统约束。

更新的认知又是在这种新的系统约束下进行的(“对号入座”)。

如此反复。

这正是相互作用原理的体现。

14、人的思维最终归结为两条原理:

a、空间与时间的唯一性原理:

b、相互作用原理。

此为二条公理。

不可证明,但确是真理。

人之所思,均受以上原理约束。

在物理的空间,一个事物不可能同时在不同的空间位置存在。

“同时”本身即是时间的约束。

因为时间是单向流逝的,过去的永远过去了。

时间是记忆中的时间,与物象相联系。

由以上两条原理,就有了人类“限定”的概念。

因而也有了实体的空间的限定。

建筑即属这种类别。

这种实体的空间限定我们可用“框”来形象地表达。

如图一。

 

工具(技术与设备)———框———“框”的概念f【(领域)(标志)(蔽护)(几何形)……】

_______________|

实体空间限定———二维实体限定———————道路———“道路”的概念

||____||

|||||

|||||

自然三维内空||穿新鞋走老路(隐喻)

与自实体的三|||

然生人工维空|———几何形态构成||

物形物形间限(包括应用现代||

态态定(容的分形几何学原理)||

|器)||

||||

||||

昆虫形态、房屋、船、鞋及各种————“鞋”的概念

地貌形态、聚落、类似器物

动物形态、城|

植物形态||

|||

|||

仿生建筑或“船”形的建筑等虎头鞋、龙舟、青铜器(附有隐喻)

自然化形态

建筑(包括

掩土建筑)

 

图一

 

注:

选择题:

写一首隐喻性强的短诗。

作业:

在两天时间内,设计一座带有长距离、有节奏形态的“门”的中国现代宗教建筑。

画出轴侧图。

最好带有“中国”味。

提示:

可选择中国古建筑构件、部件、图式,并加以简化、应用于设计地建筑形态。

也可自由选择。

节奏:

一维或多维方向的有序地间断的或连续的变化。

节奏变化因子数量可取3个以上。

15、结构表述与树形图

一种形态(图式)都具有一种模式,或者说结构。

对这种模式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思维的效率与创新。

我们来对“中国园林”加以分析:

中国园林

(花、木、草、石)+(河、桥、山)+建筑+入口“门”(隐义:

不同境界转换之标志)

(自然化)(小尺度)(厅、堂、亭、……、回廊、墙等)

(隐义:

自然山水)+蔽护性形态、空间位置及序列(空间渗透、自然化、节奏、构成中的对应与对立性等等)

(功能)(隐义)f【(隐掩)(闲适)】

上面树形图中每一层次,均可递归式地再次分解。

例如:

墙:

避外隐内的避护物,两种境界的限定中介。

(注:

对于现代的透空的墙,则是避外显内的蔽护物)以上方法可以认为是建筑语言的语义分析。

对部件的分析可以认为是词义分析(如对“墙”的定义)。

参考文献:

《建筑艺术地隐喻》第十二章P145~P179

16、隐喻的逻辑

以“月光如水”来说明:

月:

在“阴阳”概念上属“阴”。

其形态与物理属性:

⑴、有光、但柔和;⑵、园形或扁圆形;⑶、不发热;⑷、光色与水色相似;⑸弱。

其空间属性:

⑴与太阳同在天上;⑵尺度较太阳为小;

其时间属性:

夜间

其环境属性:

⑴静寂;⑵温度低;⑶[视觉环境]模糊,故统一性极强。

水:

在“阴阳”概念上属“阴”。

其形态与物理属性:

⑴有光(反射光),但柔和;⑵有线状纹理(当风吹动时);⑶不发热,可使人产生凉的记忆;⑷、光色与月色相似;⑸弱;⑹可有声响;⑺清晰或模糊(依光照而定)。

其空间属性:

⑴、随处而形,有依附性;⑵、尺度不定

其时间属性:

⑴或静止或流动

其环境属性:

地上的诸多因素而定。

比较“水”与“月”之属性,可见二者在光、色、温度、柔弱、模糊等诸方面同一,故可以形成隐喻的关系。

可以说,抽象层次的属性相似性或某种逻辑关系是隐喻关系建立的基础。

但应注意,某些属性是与某种情境相关的。

如果增加一个情境,则会使原来没有的属性产生出来。

增加一个则意味着替代原有的常规的情境。

如雪花是白色的(在白天),但如果把火焰放在雪花下,则雪花之色就变成了黄红色。

以下诗句即采用这方式:

沐浴着艳丽的秋色,

看漫天的黄枯叶,

莫非是雪花飘浮在火焰中?

17、形态的隐喻依赖于心理效应与“识读”,没有语言的隐喻那么直接,应注意这种区别。

如法国巴黎“新凯旋门”,门是一种空间限定,有特定的隐喻意义,但通常观念中的门是实体,而通常观念中的建筑是“内空”的空间限定形式,将建筑概念与门的形态结合在一起,形成的建筑物就有了“门”的隐喻。

要注意到该建筑的造型很有门的特征,这样可便于“识读”(为了与门的特征相似,该建筑将“门框”做斜面处理,减了厚度,同时也美观)。

图见《图说建筑结构》P112。

18建筑作为供使用的形态,其功能构成却是由人类的概念系统决定。

如:

建筑+孤独=建筑私密性

“孤独”隶属于人类“自由”的概念(任何自由均是限定内的自由,同时又是某种限定之外的自由),显然对人类概念系统的了解可加深对建筑的理解。

四、建筑隐喻的形式

见《建筑艺术的隐喻》P86~P89

19、形态与空间须与观念产生相对应的联系,且引起观者相应的视知觉效应的认知过程,从而完成隐喻功能。

五、小结

1.我们对“隐喻”的研究仍然是初步的,尽管是宽泛的。

2.隐喻有自身的逻辑,具有抽象性,所以与哲学有联系。

3.隐喻机制的研究对人工智能很有帮助。

例如:

我们对概念可进行格式塔结构维度分析,并使之最终成为二元性维度集合,以便于转为计算机语言。

例如:

1方位“上”的格式塔结构维度:

a、主体与客体;b、依附于表面或位于优势(势能载体、支配者、主动方等);c、被承载方。

⑵距离“远”的格式塔结构维度:

a、累积量大;b二元反比函数关系。

如积累量与强度成反比(自变量与因变量成反比);c、相对空间位置关系(实在的与虚拟的)和时间非同时性(时间的间隔)。

注:

英文:

remote、distant、far与中文“远”意相同。

如“远景”:

空间距离量大;清晰度与距离成反比,即模糊;与“现在”(即时景物)在时空上有很大的距离。

如“远亲”:

表达社会关系。

“远”在词中起隐喻的作用,而不是直接的表达。

对概念的格式塔结构维度分析,需要有强的抽象能力,所以我们需要提高哲学的素质和发现事物本质的能力。

有了这种能力,也就有了浓缩知识以及触类旁通的能力,世界就变的简单了。

4、、正因为我们的研究是初步的,所以谬误可能是存在的。

以上论述目的在于启发我们的思维,重要的不在于结论,而是“思”。

最后,让我们以下面的诗句作为结束:

什么是风?

听我内心深处的呼唤,

那就是风。

第一章当代西方建筑理论的演变

一、现代建筑学派的基本观点

西方文艺复兴以来,尊重人性的思想渐占上风,实用主义风格成为建筑艺术中最重要的发展之一。

传统具有十分强大的支配力量,至19世纪末,建筑艺术依旧为古典的和中世纪的美学原则所约束,此于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非常不相称,20世纪20年代功能主义的新建筑流派开始了。

现代建筑的进程。

其基本原则是:

1、形式服从功能与目的;

2、应用工业文明成果,反映新材料与技术;

3、美含于真实之中(材料的真实与结构的真实体现出美来)。

装饰艺术必须有限制地用于诸如反映科学和机器时代风貌的一些建筑部位上。

建筑造型称为抽象几何形态组合体,简洁为其形态特征。

勒·柯布西埃新建筑五要点:

⑴立柱与底层透空;⑵平屋顶`与屋顶花园;⑶平面自由布置;⑷外观自由设计,承重结构在內部;⑸水平带形窗。

在《走向新建筑》一书中,勒·柯布西埃指出:

“平面布局是产生体量与外观的源泉,它把整体的全部确定下来。

4、注重空间组合与结合周围环境。

现代工业所提供的技术与设备条件使之便利地实现。

评价:

绝大多数的建筑变成了千篇一律的形式单调的方盒子,违背人的视觉美感需要适度的新奇性、不可预测性和复杂性的原理。

忽略了建筑作为审美与精神体现的一面。

二、现代建筑学派的分裂

1977年,《后现代建筑的语言》出版。

迎合了建筑界的困惑,引起重视。

按照著作人CharlsJencks的讲法,后现代的定义是:

一种有职业性根基的同时是大众化的建筑艺术。

它以新技术和老样式为基础。

它利用简化与变形的建筑传统语汇在新技术(现代技术)与材料支撑下运用于艺术风格的塑造。

增强了形态的复杂性与隐喻功能。

三.多元论(Pluralism)

目的是获得建筑与环境的个性及明显的地域性特征。

在现代工业文明社会建筑功能、技术、材料等高度统一下,这是建筑艺术创作的必然选择。

野性主义(Brutalism)

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

特点:

建材保持自然本色,以原有质地的质朴美感,产生粗犷艺术效果,有经济效益,故在战后的日本颇有影响。

代表性的作品有:

马赛公寓、印度迪加尔高等法院、日本神奈川县户冢高尔夫球会所等。

见《现代建筑理论》P5~P7

注:

参考文献:

《建筑艺术的隐喻》P75~P81“抽象形式构成与建筑”一章。

评价:

毕竟是“穷人”的艺术,故难以持久。

新古典主义(Neo-classicism)

美国官方建筑的主要风格。

造型比例工整严谨、简洁轻快、偶有花饰,但不用柱式,有庄重感。

20世纪50~60年代流传颇广,后演变一为历史主义,二为表现纯形式与技术特征。

代表作品有:

美国驻印度大使馆(斯东设计),美国驻希腊大使馆(格罗庇乌斯设计),见《现代建筑理论》P7~P8

评价:

体现出现代进取与权势的理念。

隐喻主义(AllusionismorMetaphor)

个性强烈,造型居于建筑设计首位。

有具体形态仿似与抽象隐喻两类。

代表作品有:

纽约环球航空公司航空站,悉尼歌剧院、德黑兰珍珠宫等。

评价:

符合人的视觉美感原理,有持久的审美价值。

只是往往制作不易,要有财力作支撑。

新乡土派(Neo—Vernacular)

这是经济地创造有个性风格的建筑的很有效的方法。

注重历史式样的扬弃和与环境的匹配。

形态质朴,使人有亲切感。

这与较多使用自然的传统材料有关,这种材料有亲和力。

例见“第波利”大厦、美国斯利茨代尔市中心大厦。

P11~P12

评价:

更贴近人类的日常生活,让人感到身心放松、故有广泛而深刻的存在价值。

注:

参考文献:

《建筑艺术的隐喻》P104~P134第十一章。

光亮式(SlickStyle)

为城市流行的建筑风格式样。

以大片玻璃幕墙为特征,匹配以金属材料。

轻盈、光亮、透明。

有的与雕塑造型手法相结合、减少了其程式化的单调。

代表作品有:

美国底特津广场旅馆等。

P13。

评价:

是对现代工业文明的夸耀。

对人有很强的视觉刺激。

以一座玻璃摩天大厦显露出财富与自信。

因反光,能形成光污染。

高技派(High-Tech)

表现新材料、结构、设备与技术所形成的形态本身美的构成。

主要以重复和节奏所形成的繁复的线状构成来达到,也匹配一些曲线形态。

主要作品:

都灵展览馆、蓬皮杜艺术与文化中心。

P14

评价:

显示科技的发展。

探求共享空间与新颖空间倾向

这体现出建筑空间关注人的特质和感受的理念。

波特曼提出七点手法(见P14)。

其本质上是室内空间室外化(街市化)。

代表作品有:

海亚特旅馆(波特曼设计)和贝聿铭设计的华盛顿国立美术馆东馆。

P16

评价:

室内空间实现了大众化,成为长时间留驻交流的场所、功能得以强化。

奇异建筑

隐喻性强的建筑。

极有个性风貌,给人留下强的印象。

四.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

又称历史主义。

起源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活跃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

主要表现为:

1、在新的技术、材料、文化条件下搞折衷;

2、对历史图式加以简化变异;

3、强调乡土固有模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借用;

4、强调时空记忆的延续,与环境有机协调;

5、隐喻与玄学。

主要采用象征手法;

6、后现代共间(Dost-ModernSpace)。

即复杂的分界不清的空间组合(限定)。

主要人物有:

文丘里、穆尔、艾森曼、斯特恩等人。

主要作品:

见p19~p25

评价:

接近于折衷主义,是现代建筑主体思潮的天然缺陷(单调)在起作用时产生的一种过渡形态。

五.晚期现代主义

这是一种与后现代派反向的创新性的革新思潮。

其特点是:

1、多采用几何形构成达到抽象的思想观念的隐喻,而不是象征手法。

2、对建筑语汇选择与变异;

3、重视建筑的现代构成的视觉效果;

4、强调现代工艺技术表现(显示)与面层光感质地固有美感;

5、显示新的结构美学价值;

6、通过构架限定空间,形成形态与空间的丰富性;

7、解构主义。

这是一种对建筑及其部件的新的理解与解释。

通过相对无序的构成来达到某种观念的隐喻。

有新异感和复杂性。

例见P28~P31

注:

解构:

来源于德里达的分解理论,又被称为后结构主义。

其将词语与意义分离,是一种读解方法(策略)。

这种分离是原有关系的分离。

参考文献:

《建筑艺术的隐喻》P125~134。

评价:

使建筑距离纯艺术更进一步,也许已经达到极至,余下的就看新的高新科技成果引进与否。

注:

通过光纤系统将太阳光引入室内的技术已成熟,一见产业化。

将引起建筑模式的变革。

如此将建筑覆盖以绿化成为可能,山水城市可能实现。

六.建筑理论结合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的新发展

1.建筑美学

美感源于某种适度的紧张心态。

(紧张是人类的生存机制,紧张是审美机制中的最重要因子,故审美机制有利于人的生存)

建筑是形态,其美学基础是人的视觉特性。

参考《建筑艺术的隐喻》P14~P30

㈡建筑现象学

哲学家埃德蒙·胡塞尔和马丁·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为其基础,方法是从现象中直接发现本质的内涵。

建筑界以舒尔茨《均所精神》为代表,其以为建筑现象是环境现象的反映。

环境现象包含自然、人造环境和场所。

人对自然环境现象的认识主要来自:

自然元素的体量、秩序、特征、光线和时间。

“场所精神”与“居住问题”是其理论重点。

㈢建筑符号学

建筑符号的意义是文化的象征。

它是语言学理论的移植。

因侧重于象征,故有相当大局限。

㈣、建筑类型学

以分类、组合的方式对建筑形态加以归类,从而解释建筑形态的统一性与变异性。

当代建筑类型学重视建筑的本质和原型研究,以归纳出建筑类型的模式。

对建筑创作来说,这是一种便利的借鉴工具。

㈤、生态建筑学

在效率原则下,均衡自然、经济、社会(建筑等)的关系。

以可持续发展观点为其基础。

㈥行为建筑学

研究人、人与建筑的关系,以便使建筑更适宜人。

建筑设计理念受其影响很大。

㈦、环境心理学

以可持续发展观点为原则。

研究心理与环境关系。

㈧建筑心理学

环境心理学的分支,对人与建筑问题作具体的一般性的描述,并应用于实际。

㈨、建筑模式语言

具有归纳的特点,便于使用。

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与建筑隐喻理论在本质有某种相似之处。

作业:

以轴测图作图。

设想一个有“解构”意象的门(或入口),在两天内完成。

第二章文脉主义建筑观

一、文脉与文脉主义建筑以及文脉的形成和变化。

1文脉:

上下文的联系性。

在建筑中,指不同时空的建筑之间的联系性,通常被指为某种相似性,主要指形态(包括尺度)。

城市文脉的产生和发展是由社会的经济、政治、宗教、技术、气候、传统以及社会心理与文化的交互作用所决定。

社会心理与文化是经常处于变化的因素,特别是在开放的社会而言,它经常受到外部世界的影响。

城市文脉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社会的精神气质和标志着时代文化背景的主题的变化。

当社会的条件没有本质性的革命变化时,传统就起着支配作用。

在现代工业革命以前,西方城市或者中国城市所呈现的风貌自身均有很强的相似性,包括我们现在看到的历史遗存——聚落。

这是由效率原则所决定的。

从本质上考察,习惯(传统)是效率原则的体现。

因为创造意味着付出更多的代价。

如果其结果是相同或相似的,则人们就不会采取创新的态度。

强调文脉,即是强调相似性。

1.文脉主义与后现代主义

罗伯特·斯特恩(R·A·M·Stern)指后现代主义建筑理论的三大支柱:

文脉主义、隐喻主义和装饰主义。

这是不全面的,后现代主义追求多元化。

2.文脉主义与理性主义

以罗西为代表的理性主义不同于功能主义的传统。

a、借助分类的方法,企图创造过去的形态和类型并以此进行设计。

具体做法是,把传统的形式和构件归纳、分类,再进行“只有类而没有型”的设计创作。

b、以社会观念分析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模式。

c、其分类以抽象几何形态来实现(基准)。

d、罗西(A·Rossi)认为设计中的观察与分析是一个逻辑过程,需要研究先例,并使设计建立在这种对先例的一般类型的研究之上(只要在思维、都依照着逻辑)。

e、公共建筑与居住建筑在形式、尺度与特征上是不同的。

城市的识别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公共建筑的风貌,这更是财富集中的地方。

、4、文脉主义的美学基础

格式塔心理学的运用。

部分是整体的部分。

先感知到整体,其次才是部分,整体大于部分总和。

人的知觉有自组织能力,有使任何形式作为一个整体被感知的倾向。

注:

“类”中就隐含着“型”,即模式构成结构。

理性主义采用的是“类化”的思维策略,符合效率原则。

二、形态文脉中的建筑设计与创新

1.由于人的知觉的自组织能力,视域中的景观可看作是一幅拼帖画。

当相似的因子占优势(视觉的)时,也会是美的。

2.在山水风景中,屋顶应是尖形的或曲线形的,这样建筑才能与山水树木的固有文脉相统一。

这是普通的原则。

注:

小尺度折线均成的建筑上部也可以与山、水环境协调。

3.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内使建筑都有一些形的和色的共性是一种获得文脉协调的简便方法。

形的共性涉及到“控制形”的概念。

可参看《建筑艺术隐喻》P145~P157

4.时间尺度是要考虑的一个因子。

人们对建筑的“时间持续的期望”是依建筑的性质不同而不同的。

如世俗性建筑与纪念性建筑之不同等等,不同的建筑在人们的观念中有不同的“保留时间”。

5.用“孤立”(或称之为“对立”)的方法来处理新旧建筑之间的关系是有效的,特别是加上绿化的掩隐。

例如广州中山纪念堂

6.使新旧建筑形成形态的互补关系。

7.一般的方法是,使新与旧在形态与尺度上相似性占优势,可取得和谐、同一的意象,部分与、部分以及整体感均如此。

为此,要注意控制形在局部与装饰的运用,并且,色彩采用同一系列更易达到预期目标。

8.空间限定的尺度和具体形态限定的尺度也是文脉的一部分,因为它影响人的感知。

9.空间限定的组织网络应具有强的有效性、可识别性,以符合效益原则。

城市道路网络与绿化是城市文脉的组成部分,也应受到重视。

功能的构成结构决定空间限定的组织。

所以首先要有明晰的高效的功能组织,这包括功能的次序及时间性,以及相互关系。

10.上述方法通常综合运用。

实例分析:

贝聿铭设计的罗浮尔宫前的玻璃金字塔:

1、下降入地面之下,只露出局部小尺度的玻璃方锥体,以弱化其视觉强度。

2、安装玻璃的金属框架为小尺度,与原建筑细部尺度(如窗、装饰等)一致,三角形与原建筑一致。

3、玻璃的相似性与虚的感觉,弱化了古典图式与抽象形态(方锥体)的不协调感(差异较大)。

3.习惯的作用。

人的感知习惯了其对象时,感知强度就下降了。

所谓“熟视无睹

“是也。

差异感就减弱了(被掩蔽)。

人的感知通过寻找共性的东西而对差异感产生“掩蔽”作用。

注:

作业:

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