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全记忆18个虚词记忆总诀窍.docx
《史上最全记忆18个虚词记忆总诀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史上最全记忆18个虚词记忆总诀窍.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史上最全记忆18个虚词记忆总诀窍
史上最全记忆18个虚词记忆总诀窍
小故事方法记忆
趣味方法记忆
释义举例
1、18个虚词:
.于、(与)、焉、何、其、若、因、为、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
2、谐音记忆法:
语嫣何其弱、因为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
3、【奇思妙想】
这个口诀目的是帮助同学们记住18个常见虚词,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
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头号美女王语嫣,何其弱不禁风,为什么身体会这么弱呢?
解释一下,因为——所以——则——而且——这怎么叫解释呢?
简直就是(乃)之乎者也一样的废话连篇。
1.于
于
“黄鸟于
(1)飞,差池其羽”,何其美也。
然于
(2)吾等,则久别矣。
自十年前偶见之,于(3)今已十载,未睹其姿。
今造林还草,生态渐复,黄鸟复见,其鸣之美则倍于(4)昔,吾乡之美誉于(5)四方。
于是(6)吾有叹焉。
然畅饮抒怀,然于(7)是,不亦乐乎?
(1)助词,动词词头,不译。
(2)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对于。
(3)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相关的时间,到。
(4)介词,引进比较的对象,表程度的比较,比(5)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被。
(6)与“是”构成复音虚词“于是”,相当于“对此”。
(7)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相关的处所,在。
【速记口诀】
自从由于和对于
在给向到被和比
谐音:
自从鱿鱼和对鱼
再给向导杯和笔
【奇思妙想】
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
我们去旅游,自从向导带我们买了便宜鱿鱼和对鱼(在地百元一斤,在却只要五角钱一斤),我们非常开心,不仅感的话说了一箩筐,回来后我们再给向导送了一个杯子和一支笔。
大热天她帮我们讨价还价,一口水都没来得及喝,所以送个杯子给她喝水。
送笔的原因,是我们这群人竟然没人会写表扬信,只好让她以我们的名义写一份表扬信,带回旅游公司。
【释义举例】
“于”主要用作介词,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译为“自”“从”“由于”“对于”“在”“给”“向”“到”“被”“比”等。
例如:
①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左忠毅公逸事》(自、从)
②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进学解》)(由于)
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师说》)(对、对于)
④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刿论战》)(在)
⑤余将告于莅事者。
(《捕蛇者说》)(给)
⑥请奉命求救于将军。
(《赤壁之战》)(向)
⑦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愚公移山》)(到)
⑧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
(《廉颇蔺相如列传》)(被)
⑨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比)
2.与
与
朝过夕改,君子与
(1)之,吾亦赞同。
然今人与
(2)古人孰智,庙堂与(3)坊间之识,相去甚远。
为国者,与(4)清廉之君子,离奸佞之小人,身体力行,事乃成。
今恩足以及外夷,而功不至于比百姓者,独何与(5)?
吾等与(6)君建言,又恐君自与(7)吾复算耳。
(1)动词,赞许。
(2)与“孰”组成文言固结构“与……孰……”,相当于“跟……比较,哪一个……”。
(3)连词,表并列,和,跟,同。
(4)动词,结交,亲附。
(5)通“欤”,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呢。
(6)介词,表施动者发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相当于“为”。
(7)介词,和,跟,同。
【速记口诀】
动与给参与结交亲
同跟和连介叹测疑
谐音:
冻鱼给单于结交亲
同根荷莲借探测仪
【奇思妙想】
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
西汉初年,汉王朝和匈奴打仗,总是打败仗。
为了搞好两国关系,减少军事对抗,汉王朝采用了和亲政策,也就是把公主嫁给单于。
当时的嫁妆很有意思,两样东西:
冰冻带鱼和同根莲藕。
吃冰冻带鱼前,要先解冻,这就寓意两国关系的解冻。
莲藕同根,表示永结连理的意思。
据科学家借助探测仪测得,最古老的莲距今已有5000多年了,估计那时人们结婚不送戒指,送莲子。
【释义举例】
“与”字动词、连词、介词、语气助词四种词性。
1、用作动词,译为译为“给与”“参与”“结交”“亲附”例如:
①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给与)
②骞叔之子与师。
(《骞叔哭师》)(参与)
③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师》)(结交,亲附)
2、用作连词,“同”“和”“跟”。
①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
(《勾践灭吴》)(和,跟,同)
3、用作介词,“同”“和”“跟”;“给”“替”;“和……比较”;例如:
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和、同、跟)
②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涉世家》)(给,替)
③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和……比较)
4、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测度、疑问语气。
例如:
①无乃尔是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感叹语气)
②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疑问语气)
③然则废衅钟与?
(《齐桓晋文之事》)(测度语气)
3焉
焉
军过崤山间,见峭峭焉
(1),狭狭焉
(2),未料有伏焉(3),将士虽全力以搏,无奈进退不能,少焉(4),死之殆尽,故致大败。
于是余有叹焉(5),骄而轻敌若此,焉(6)能不败?
万军于之何加焉(7)?
但以其傲,斥焉(8),则必无颜世上矣。
(1)
(2)形容词词尾,约同于“然”,相当于“……的样子”。
(3)兼词,相当于“于彼”,在那里。
(4)句中语气助词,表示停顿。
(5)语气助词,不译。
(6)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7句末语气助词,相当于“呢”。
(8)代词,相当于“之”,他们。
【速记口诀】
句尾词尾常不译
反诘语气常译呢
代词什么之哪里
兼词相当于是之
疑副怎么和哪里
谐音:
锯尾吃尾常不易
反截鱼鳍长翼呢
带刺什么知那里
见刺相当于是之
姨夫怎么和哪里
【奇思妙想】
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
今天我去姨夫家,姨夫说烧鱼给我吃。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这么大的鱼,吃起来很费劲,吃个尾巴都要用锯子锯,还很难锯下来。
鲲的鱼鳍,也就将来鹏鸟的长翼,被称作鱼翅。
不吃鱼尾了,反过来截鱼鳍。
什么?
不知道那里居然带刺,刺有多粗?
《茶馆》看过吗?
相当于是之扮演的王掌柜家的茶碗那么粗。
我说:
“姨夫,怎么吃啊?
这哪里是吃鱼翅,简直是啃大树。
”
【释义举例】
“焉”有助词、代词、兼词、副词四种用法。
1、用作助词,在句中或句尾,或作形容词、副词词尾,一般不译;用于反诘语气,译为“呢”。
例如: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
(《师说》)(句中不译)
②于是余有叹焉。
(《游褒禅山记》)(句末不译)
③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
(《石钟山记》)(词尾不译)
④万钟于我何加焉!
(《鱼我所欲也》)(呢)
2、用作代词,相当于“之”可译为“他”、“它”;疑问代词,译为“什么”“哪里”等。
①谨食之,时而献焉。
(《捕蛇者说》)(它,指蛇。
)②君何患焉!
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伯克段于鄢》)(什么)
③且焉置土石?
(《愚公移山》)(哪里)
3、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译为“在其中”“从这里”等。
例如: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在其中)
②先世避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桃花源记》)(从这里)
4、用作疑问副词,译为“怎么”“哪里”。
例如:
①焉用亡以陪邻。
(《烛之武退师》)(哪里)
4、何
何
“徐公何
(1)能及君也?
”本谬也,然其妻如此言者,何
(2)也?
其所据何(3)为?
原其理,乃爱之深也。
嗟乎,情之误,何(4)其大也!
然何(5)人能忘情耶?
何以(6)除此弊,望君教我以良策,何如(7)?
(1)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疑问,怎么。
(2)疑问代词,表原因,后面常带语气助词“哉”“也”;相当于“为什么”、“什么”、“什么原因”。
(3)代词,做宾语,什么。
(4)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相当于“多么”。
(5)代词,做定语,相当于“什么”。
(6)即“以何”,介宾短语,用在疑问句中作状语,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
(7)即“如何”,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怎么样”、“怎么办”。
【速记口诀】
代定宾谓
什么哪里原因
副形动前首
多么怎么为什么
谐音:
待定病危
什么哪里原因
福星洞前兽
多么怎么为什么
【奇思妙想】
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
同桌告诉你,有一位同学,是否病危,待定。
听到这个消息,你慌忙问:
“什么,他病危?
在哪里住院?
什么原因?
”又一次,同桌告
诉你,山洞前有一头野兽是福星。
你好奇地问:
“多么奇怪的事情,怎么回事?
他为什么是福星呢?
”
【释义举例】
“何”字有代词和副词两种词性。
1、疑问代词可以作定语、宾语、谓语,定语译为“什么”“哪”;宾语译为“什么”“哪里”;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
例如: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定语,什么)
②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宾语,什么)
③何者?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谓语,为什么这样)
2、副词可以放在形容词、动词前面或句首。
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多么”“怎么”;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可以译为“怎么”“为什么”。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伶官传序》)(形容词前,多么)
②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赤壁之战》) (句首,为什么)
③徐公何能及君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动词前,怎么)
5、其
其
狐谓狼曰:
“羊肉其
(1)鲜乎!
君其
(2)有意,叼其(3)一而啖之,得饱其(4)口福。
”狼曰:
“其(5)如猛犬何?
”狐间于犬曰:
“羊数詈言,其(6)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其(7)无闻邪,其(8)畏主人邪?
及其(9)嬉逐,愿为一雪其(10)耻。
君其(11)许之!
”犬笑曰:
“欲加之罪,其(12)无辞乎?
”犬乃悟狐之野心,知路曼曼其(13)修远矣,护羊愈谨。
狐与狼遂去。
(1)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或许。
(2),连词,表假设,如果。
(3)指示代词,其中的。
(4)第一人称代词,自己的。
(5)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又。
(6)第三人称代词,他的。
(7)(8)连词,连用,表选择,是……还是……。
(9)第三人称代词,它们。
(10)指示代词,那种。
(11)副词,加强祈使语气,表希望、要求,相当于“一定”、“还是”。
(12)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怎么。
(13)音节助词,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速记口诀】
一三人称指示代
假设选择是连词
句首句中表语气
婉商期望反诘度
谐音:
一三人称指示袋
假设选择是连吃
局中举手标余棋
晚上棋王反劫夺
【奇思妙想】
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
有一次,我和小明去看澳洲棋王袋鼠和考拉下围棋,袋鼠下得太臭,眼看就要输给考拉了,我和他(第一第三人称)指示袋鼠:
假设选择的是连吃,就一定会满盘皆输,不如在局中举手示意暂停,先把余下的棋表上记号。
晚上棋王袋鼠来了个中盘大逆转,反过来打劫(围棋术语),夺取了最后的胜利。
【释义举例】
“其”字有代词、连词、副词三种词性。
1、用作代词,可用作第一人称,译为“我(的)”;可用作第三人称,指代人、事、物,译为“他(的)”“她(的)”“它(的)”“他们(的)”“它们(的)”;可以用作指示代词,译为“其中的”“那”“那个”“那些”“那里”。
例如:
①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第一人称,我)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第三人称,他)
③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石钟山记》)(指示代词,其中的)
2、用作连词,表假设,译为“如果”“假如”“要是”;表选择,译为“还是”。
例如: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这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送东阳马生序》)(假设,要是)
②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逍遥游》)(选择,是……还是……)
3、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等或省去。
例如:
①其皆出于此乎?
(《师说》)(测度,大概)
②其孰能讥之乎?
(《游褒禅山记》)(反诘,难道)
③以乱其整,不武,吾其还也?
(《烛之武退师》(婉商,还是)
④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期望)
6、若
若
“若
(1)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奇哉!
若
(2)人之思,若(3)天惊石破,花开铁树,非若(4)等凡人可及也,吾亦如此。
恐吾辈但堪为其鱼之一鳞,若(5)龙之一爪也。
若夫(6)常人思乡,常望月怀远,登高作赋,若(7)柳子厚则不然,以超人之思,抒难抑之情,绝矣。
(1)连词,表假设,如果。
(2)指示代词,此,这个。
(3)副词,表推测,好像。
(4)第二人称代词,你。
(5)连词,相当于“或”。
(6)和“夫”连用,构成复音虚词。
句首语气词,用在一段或一层意思开头,表示转换,有“在说”、“至于”的意思。
(7)连词,表示另提一件事,相当于“至”、“至于”。
【速记口诀】
代词你们和这样
连词如果与或者
谐音:
呆痴你们喝这样
莲池如果鱼活着
【奇思妙想】
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
一群醉汉喝高了,在公园的莲花池里吐了一池脏东西。
公园的管理员看见了,生气地说:
“呆痴啊,你们?
喝这样干嘛?
这莲池里的金鱼是美国总统赠送的,明天如果活着,就算了;如果你们吐的东西把金鱼醉死了,你们就等着进拘留所吧!
【释义举例】
“若”有代词和连词两种词性。
1、用作代词,表对称,译为“你(的)”“你们(的)”;表近指,译为“这”“这样”。
例如:
①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你)
②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捕蛇者说》)(你的)
③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这样)
2、用作连词,表假设,译为“如果”“假设”等;表选择,译为“或”“或者”。
例如:
①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赤壁之战》)(假设,如果)
②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
(《汉书·高帝纪》)(选择,或者)
7、因
因
因
(1)能授官,不以门第取人,且不因
(2)旧制,此乃操成大业之因(3)。
其常因(4)人不备,袭取之,如乌巢焚粮。
此一役,动摇袁绍军心,因(5)乘势击破之,成官渡大捷。
此亦因(6)许攸之力而得。
途经绍墓,因(7)守冢至前拜祭。
其量岂常人可比?
因(8)此其得众人之心,以一天下。
因(9)其有非常之量,故能就非凡之业。
(1)介词,根据,依靠,凭借。
(2) 动词,沿袭。
(3)名词,原因。
(4)介词,趁着,趁此。
(5)副,于是,就。
(6)介词,凭借(7)介词,经由,通过。
(8)介词,因为。
(9)连词,连接分句,用于因果关系复句的前一个分句,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
【速记口诀】
趁经通因凭
于是便顺承
谐音:
曾精通音频
于是便顺成
【奇思妙想】
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
学校需要用电脑合成新校歌,我曾精通音频制作,于是便顺利地成功地完成了任务。
【释义举例】
“因”字有介词和连词两种词性。
1、用作介词,译为“趁着”“经由”“通过”“因为”“凭借”等。
例如:
①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王(《廉颇蔺项如列传》)(趁着)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罪(《廉颇蔺项如列传》)(经由,通过)
③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谏太宗十思疏》)(因为,由于)
④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屈原列传》)(凭借)
2、用作连词。
表示顺接上文,译为“于是”“便”。
例如:
①相如因持璧却立。
(《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便)
8、为
为
“天行有常,不为
(1)尧存,不为
(2)桀亡。
”此为(3)至理,当为(4)世人言之,切勿使之为(5)巫所惑。
巫者,以诡为(6)业,其所为(7)皆为(8)利也。
故为(9)其来也,即斥之以此理,彰其用心。
为(10)天下除残去秽,乃吾辈本分,何辞为(11)?
(1)
(2)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原因,相当于“因为”。
(3)非虚词用法,动词,是。
(4)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当于“对”。
(5)介词,与“所”构成固定结构“为……所……”,表被动,相当于“被”。
(6)(7)动词,作为,做。
(8)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原因,相当于“为了”。
(9)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相当于“当”、“等到”。
(10)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相当于“给”、“替”。
(11)句末语气助词,表示疑问或反诘,相当于“呢”。
【速记口诀】
动谓算是做成任
介因被动给对向
语气助词放句尾
疑问反诘和感叹
谐音:
董伟算是做成人
借鹰背董给对象
玉琪主持放菊味
疑问反诘和感叹
【奇思妙想】
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
老董的儿子董伟小时候很听话,现在算是作为成年人了,背着老董,把家里喂养了多年的猫头鹰借给对象玉琪玩。
玉琪这姑娘太顽皮,竟然主往猫头鹰放菊华牌味精。
猫头鹰疑惑地看着他们,问:
“不会害我吧?
”董伟和玉琪异口同声:
“不会的。
”猫头鹰反诘道:
“不会?
董伟你小子害我还少吗?
”董伟说:
“就相信我这一次,我对我爸发誓,我决不会害你。
”猫头鹰半信半疑地吃了菊花味精,感叹道:
“世风日下啊!
臭小子,看老董回来怎么收拾你!
”
【释义举例】
“为”字有动词、介词、语气助词三种词性。
1、用作动词,通“谓”;或译为“算是”“是”“做”“成为”“担任”等。
例如:
①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
“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辩日》)(通“谓”)
②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活板》)(算是)
③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宴》)(是)
④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为学》)(做)
⑤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
(《鸿门宴》)(成为)
⑥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涉世家》)(担任)
2、用作介词,译为“因为”“被”“给”“对”“向”。
①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齐桓晋文之事》)(因为)
②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过论》)(被)
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桃花源记》)(给)
④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
(《触龙说太后》)(对)
⑤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向)
3、用作语气助词,位于句尾,表疑问、感叹、反诘,可译为“呢”。
①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屈原列传》)(疑问)
②何辞为?
(《鸿门宴》)(反诘)
③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项羽本纪》)(感叹)
9、所
所
“吾所以
(1)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蔺相如此言,足使之为天下所
(2)钦。
以其所(3)居位,能如此,岂他人可及?
察其言,观其行,知其非所以(4)沽名钓誉矣。
与之相伯仲者,信陵君也,其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5)过之时,前访朱亥,其度岂常人哉?
此二人皆所(6)以教人向上者也。
(1)助词,与“以”构成固定复音虚词“所以”,表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2)助词,与“为”构成固定结构“为……所……”,表被动。
(3)(5)助词,“所+动词”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表示“……的人(事物、地方、情况)等”。
(4)(6)助词,与“以”构成固定复音虚词“所以”,可译为用来……,……的方法(途径、手段)。
【速记口诀】
所字结构加被动
所以连用目凭因
谐音:
数字结构架百洞
所以连用穆娉英
【奇思妙想】
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
门女将的穆桂英有一个妹妹叫穆娉英,她是一位杰出的建筑专家,在修建高速铁路的功臣中她的贡献最大,穿山隧道工程总离不开她,她利用先进的数字结构在山洞里架起悬浮铁轨,使工程质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所以铁路建设总公司总是连用她,让她任总工程师。
【释义举例】
“所”的助词用法主要有三种。
1、“所”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所……地方”等。
例如:
①今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
(《史记·老庄申列传》)(所养的人;所用的人)
②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刿论战》)(安身的东西)
③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
(《信陵君窃符救》)(过访朋友的事情)
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所存在的地方)
2、“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例如:
①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六国论》)(被)
3、“所”“以”连用,主要有两种:
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凭借和目的。
例如:
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原因)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凭借)
③所为见将军者,欲以助也。
(《战国策·策》)(目的)
10、以
以
“秉烛夜游,良有以
(1)也。
”若以
(2)己美于安,则出无伤;否则,以(3)吾之容现于当衢,则恐惊人。
故自当以(4)书卷为伴,弃险以(5)远则不敢至之怯,慕“拥火以(6)入深穴”之勇,醉“木欣欣以(7)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之美……畅游书海以(8)极夫天地之乐,如此,以(9)帝位予我,亦弃之也,岂以(10)一冕之故而弃心神之逸?
以(11)吾有如此之意,故方能长享逸乐。
吾虽以(12)康熙六年至京师,然终未以(13)权贵交。
以(14)上乃吾心之剖白,希汝能察之,故不必有“贤不见用,忠不见以(15)”之叹。
(1)名词,原因。
(2)动词,认为。
(3)介词,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依据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凭借。
(4)介词,把。
(5)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
(6)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关系。
(7)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
(8)连词,表目的关系,可译为“来”。
(9)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10)介词,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因为”。
(11)连词,表原因,可译为“因为”。
(12)介词,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可译为“在”。
(13)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跟”、“和”。
(14)助词,与“上”组合,表界限或围。
(15)动词,可译为“用”。
【速记口诀】
由于带领把据照借用
连词并递承接修果目
谐音:
由于带领把剧照借用
莲池病弟承接修果木
【奇思妙想】
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
由于我带领一帮同学把大影星的剧照借来用,老师生气了。
中午饥肠辘辘地回到家,看到妈妈写的留言条:
“你莲花乡的弟弟承包接手修整果木,累病了,妈妈去看他了,午饭自己动手做。
”今天咋这么不顺呢?
【释义举例】
“以”字有介词、连词两种词性。
1、用作介词,译为“由于”“带领”“把”“依据”“按照”“凭借”“用”等。
例如:
①且以一璧之故逆强之欢,不可。
(《廉颇蔺相如列传》)(因,由于)
②(公子)欲以客往赴军,与俱死。
(《信陵君窃符救》)(带领)
③亦不以城予,亦终不予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把)
④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察今》)(依据、按照)
⑤乃入见。
问:
“何以战?
”(《刿论战》)(凭借)
⑥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用)
2、用作连词,表示并列、递进、承接、修饰、因果、目的关系。
例如: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游褒禅山记》)(并列)
②忽魂悸以魄动。
(《梦游天姥吟留别》)(递进)
③樊哙侧其盾以撞。
(《鸿门宴》)(承接)
④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归去来辞》)(修饰)
⑤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因果)
⑥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目的)
11、则
则
“此则
(1)楼之大观也”,道出楼之美,然楼之闻名,非徒借此也;若如此,则
(2)天下如楼者多矣,何独显其名?
希文若不应邀作赋,文播寰宇,则(3)楼能名扬天下与?
当世之风,位卑则(4)足羞,官盛则(5)近谀,氏则(6)不然,高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调。
友人被贬,未别离去,及至河边,则(7)已在舟中矣,足见其性情之笃。
(1)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