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历史总复习课课练1.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802286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86.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历史总复习课课练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届高三历史总复习课课练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届高三历史总复习课课练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届高三历史总复习课课练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届高三历史总复习课课练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历史总复习课课练1.docx

《届高三历史总复习课课练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历史总复习课课练1.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历史总复习课课练1.docx

届高三历史总复习课课练1

中山纪念中学历史课课练(必修1-1-1)

一.填空

1.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1)分封制

目的:

为了_____________自己的统治。

内容:

周王将王畿以外的一些_____________等分封给________、_______和一些先代________,让他们建立起诸侯国。

义务:

各诸侯国必须服从__________的政令,承担各种军事义务,定期朝觐和交纳各种贡赋,经常派劳役为王室服务。

作用:

①加强了周天子对_______的统治。

②开发______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形成众星拱月般的政治格局。

③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特点:

①____________: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②________具有至尊权威,诸侯在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________(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制度的缺陷)

(2)宗法制

目的:

为巩固_______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______、________和_______上的矛盾。

内容:

通过_______的关系,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____________制度。

无论周王、诸侯还是卿大夫、士都实行_____________制度(宗法制的核心)。

嫡长子为_____,其他兄弟(次子、庶子)为________。

特点:

最大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

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家”和“国”密切结合。

关系:

宗法制和分封制___________,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作用:

保证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___________,强化王权。

(3)礼乐制度

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

2.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中国早期(夏、商、周三代)政治制度特点:

以_________为核心,带有浓厚的_____色彩。

二.单选

1.《孟子·告子》记载: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

……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这段材料反映的是

A.西周初期的分封制B.西周末期王室衰微

C.春秋时期诸侯争霸D.战国时期群雄并立

2.

右图所示的政治制度是

A.夏朝的王位世袭制

B.西周的宗法制和分封制

C.秦朝的三公九卿制

D.商朝的宗法制和分封制

3.观察下表,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4.《荀子·儒效篇》记载: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可见周姓亲族是西周分封的主体。

这些同姓亲族受封时,周王会给予他们

A.封号和耕牛B.土地和耕牛

C.土地和人口D.人口和铁犁

5.“天子经略,诸侯正封,古之制也。

封略之内,何非君土?

食土之毛,谁非君臣?

故《诗》曰: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摘自《左传》昭公七年这段话反映中国古代制度的沿革,这种制度是

A.分封制度B.宗法制度C.井田制度D.世袭制度

6.依据西周的政治制度,周王与诸侯之间具有①君臣关系②大宗与小宗的关系③等级从属关系④兄终弟及的关系

A.①③B.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

7.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不包括

A.世袭制B.宗法制C.分封制D.郡县制

8.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

A.嫡长子继承制B.层层封授,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

C.在政治制度方面体现为分封制D.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9.“亲情是缘,相聚是缘”,这是自古以来就深存于每一个中国人心底的情结。

追根溯源,下列制度中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

A.禅让制B.宗法制C.分封制D.郡县制

10.《说文解字》解释说:

“宗,尊祖庙也。

”也就是说,宗法的“宗”的本义是宗庙。

这说明宗法制以什么为纽带?

A.财产B.地域C.信仰D.血缘

11.据说周公东征以后,“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其中的“封建”指的是

A.分封诸侯国B.进行封建改革C.实行宗法制D.任人唯亲

12.周初实行分封制是为了

A.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敌入侵B.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

C.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姓诸侯D.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13.下列不属于受封诸侯王义务的是

A.镇守疆土,以蕃屏周B.征派赋役,管理人民

C.朝觐述职,效忠朝廷D.互相征战,开拓疆土

14.西周贵族集团的等级序列正确的排列是

A.周王—--卿大夫一--诸侯一--士B.周王—--大夫一--士一--诸侯

C.周王—--卿—--诸侯士D.周王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

15.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祭祖的习俗。

这种“认祖归宗”的情结源于古代的

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井田制

16.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实质上是

A.巩固国家政权的需要B.西周的地方政权机构

C.由中央直辖的地方行政单位D.拱卫周天子的藩属国

17.下列关于西周宗法制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由母系家长制演变而来B.庶子的嫡长子只能是小宗

C.在政治制度上体现为分封制D.其最大特点是长子继承制

18.西周宗法制维系的纽带是

A.土地B.义务C.血缘D.权力

19.《论语·季氏》载:

“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这段材料所描述的最主要指的是

A.宗法制B.分封制C.井田制D.世袭制

20.西周时期为巩固政权采取的政治制度是

A.禅让制B.王位世袭制C.中央集权制度D.分封制

21.造成“楚王问鼎”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

A.王权的衰弱B.楚王的野心

C.分封制度不够森严D.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2.宗法制的实行,使西周的政治制度具有浓重的

A.神权色彩B.血缘色彩

C.平等色彩D.民主色彩

23.下列对西周分封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同姓亲族是分封主体B.分封仅限于土地

C.产生了一批新兴国家D.各诸侯臣属周王

24.右图反映的是哪个王朝的政治制度

A.夏朝B.商朝

C.周朝D.秦朝

25.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是

A.世袭制B.分封制C.君主专制D.禅让制

三、材料解析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

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

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

余各以次受封。

——引自《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其所守也。

诸侯朝于天子。

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

无非事者。

......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引自《孟子·告子》

材料三周公教成王说:

“你得用心考察众诸侯谁纳贡,谁不纳贡。

纳贡的如果礼貌不好,即是侮慢王朝,等于不贡。

——转引自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卷

材料四幽王为烽火大鼓,有寇至举烽火,诸侯悉至......

——引自《史记·周本纪》

材料五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引自《史记·周本纪》

回答:

①据材料说明在周初能够取得“封侯”地位的主要是哪些人?

这些受封诸侯对周王有哪些义务?

②材料五中“周室既衰.....政由方伯”说明了什么?

课课练(必修1-1-2)

一.填空

(一)“始皇帝”与三公九卿

1.“始皇帝”的来历

秦王______统一天下后,认为自己“德高_______,功过________”,把“皇帝”,作为自己的名号。

嬴政宣布自己为“_________”,认为“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2.三公九卿制度

三公指________(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_______)、________(协助皇帝管理军务)。

九卿指中央政府中三公之下的许多重要官职。

3.皇帝制度

①权力高度集中:

秦朝建立了强大的__________制度,权力的集中,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②________至高无上:

首先,皇帝总揽国家一切大权,皇权至高无上。

其次,确立了“家天下”的皇帝继承制。

4.特点:

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________手中。

5.决策方式:

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_______,最后由______裁决。

减少决策失误。

(二)废分封,置郡县

1.郡县制

(1)地方行政机构分________两级。

郡是中央政府以下最高的一级地方行政机构,郡设________。

县是郡的下级地方行政机构,县设________。

县以下设_________等基层机构。

(2)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___________。

2.作用:

实现对__________直接有效的控制,把全国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

(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1)秦朝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官职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既__________,又_________,统治机构的最高统治权掌握在________一人手中。

(2)秦朝从中央到地方统治机构的建立,标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确立。

(3)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____________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二.单选

1.下列有关古代郡县制的评价,正确的是

①郡县制是分封制的继承和发展②废分封、立郡县是秦朝二世灭亡的重要原因

③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④废分封、立郡县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2.下列措施属于秦始皇首创的是

A.修筑长城B.地方设县

C.使用圆形方孔钱D.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

3.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以后,秦朝

A.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免B.贵族不得担任地方行政长官

C.家族势力在地方绝迹D.县以下不设立基层组织

4.秦朝统一后确立专制集权制度。

关于下面的“秦朝统治机制示意图”,表述不正确的是

A.秦始皇开始建立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

B.秦律的颁行。

说明秦朝是一个法制国家

C.中央机构职责明确,并设置监察部门

D.秦朝开始在全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5.始皇说:

“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则树兵也,求其息宁岂不难哉!

”秦始皇这种思想产生的根源应追溯到

A.郡县制B.西周分封制

C.井田制D.中央集权制

6.秦朝推行郡县制的积极意义在于

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进一步加强君权

C.防止地方官吏搜刮百姓D.完善地方机构

7.关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B.皇权至上是这一制度的核心

C.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D.是导致秦朝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

8.秦王赢政独创“皇帝”称号,表明他

A.德高三皇,功过五帝B.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

C.要为后代开创万世基业D.企图用神力来强化权威

9.秦朝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本质特征是

A.金字塔般统治机构的建立B.皇权至高无上

C.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的建立D.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10.秦朝的郡县制适应了封建集权政治的需要,最主要在于

A.郡县官吏必须对上一级负责

B.郡县是地方行政的管理机构

C.郡县官吏与皇帝是臣与君的关系

D.郡县官员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官吏不能世袭

11.秦始皇时,“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这突出地说明

A.秦始皇非常勤政B.秦始皇总揽全国大权

C.秦朝地方官员失职D.中央集权制度已过时

12.有关秦朝的“三公”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中央三个最高官职B.在责、权方面相互牵制

C.御史大夫兼理国家监察事务D.郡守与“三公”地位相同

13.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基本格局奠定的时期是

A.战国B.秦朝C.西汉D.东汉

14.以下有关“皇帝”称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具有神化皇权的意图B.立志效法古代明君

C.是君主集权的产物D.体现了专制主义倾向

15.据《史记》卷6载:

“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

‘……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六王咸伏,天下大定。

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皇帝名号的确立是秦完成大一统的产物B.皇帝名号的确立是秦王嬴政谦虚的产物

C.丞相和御史主动提出要给秦王改名号D.秦王试图通过改名号让子孙认识自己

16.秦朝的郡县制开辟了中国行政区划的先河,下列关于郡守、县令的表述不正确是

A.都是地方行政长官B.都直接由皇帝来任免

C.可以在辖区内建立武装D.是皇帝加强对各地控制的工具

17.郡县制与分封制最大的区别是

A.实施条件B.传承方法C.职责范围D.历史作用

18.秦始皇创立的皇帝制度,既是对前朝制度的否定,也受到了前朝制度的影响,它们是

①禅让制②王位世袭制③分封制④嫡长子继承制

A.①②③④B.②③C.②④D.②

19.秦朝中央官制中,具有“掌丞天子,助理万机”职能的是

A.太尉B.廷尉C.丞相D.御使大夫

20.秦朝统一后,为革除东周以来的政治弊端所采取的重要决策是

A.建立皇帝制度B.确立三公九卿制C.在全国实行郡县制D.用法家思想治国

21.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

A.中央集权制B.皇位继承制C.三公九卿制D.宗法分封制

22.秦朝皇帝制度的核心是

A.规定皇权至高无上B.中央设三公九卿

C.地方推行郡县制度D.颁布秦律,严刑峻法

23.在我国,皇帝独尊、皇权至上并成为封建国家的主宰和权力中心开始于

A.西周B.秦朝C.西汉D.明朝

24.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郡守和县令产生的方式是

A.世代相袭B.考试选拔

C.地主推荐D.皇帝任命

25.秦始皇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重要的原则是

A.“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B.“节用裕民”“以德服人”

C.“以法为教”“以吏为师”D.“尧舜之道,不以仁政。

不能平治天下”26、三.材料解析

26.阅读材料

材料一“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

地方官),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报制四海,适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

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

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材料二“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后乃谋臣献画(计策),而离削自守矣。

然而封建之治,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材料三“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

然犹桀滑(凶恶狡猾之人)时起,虐害方城,失不在州而在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

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

——以上三段材料出自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四“知封建(指分封制)之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

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

曰:

不能。

……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顾炎武《天下郡图利病书》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柳宗元认为秦、汉、唐的过失分别是什么?

他要论证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顾炎武的观点与柳宗元的观点有何相同点?

③顾炎武的观点与柳宗元的观点有何差异?

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

课课练(必修1-1-3)

一.填空

(一)汉武帝的集权措施

1.措施:

①君主专制:

置“_______”,成为朝廷的决策机构。

“外朝”(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机构):

逐渐成为执行机构。

目的:

为了削弱_______,加强皇权。

②中央集权:

a.设________,位卑权重,代表中央_______地方。

b.“_________”,加强中央集权,解决了诸侯国问题。

2.影响:

巩固和发展“________”的局面,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1.职责:

中书省——_______机构(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_______机构(审核政令);________——执行机构(执行政令).

2.作用:

a.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_____,保证_____独尊。

b.政治制度重大创造,后世历朝基本沿用。

c.分工明确,提高了___________。

(三)宋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要注意分割相权、与削弱地方权力两方面)

1.措施

(1)收精兵(军事):

收______,抽精兵,实禁军。

(2)夺其权(行政):

a.______做地方长官,通判监督。

b.制约宰相(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________,设__________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_______)。

(3)制钱谷(财政):

小部分地方开支,余由中央掌控。

目的:

使地方失去割据的财政基础。

2.作用

a.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_____________的局面,巩固了封建统治,加强了中央集权。

b.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___________和国家____________的局面。

(四)元加强中央集权

1.中央:

设________为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

2.地方:

实行____________。

评价:

为我国以后的行政划分(省制)奠定了初步基础;加强了中央对_________的管辖;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民族融合,加强了中央集权。

(五)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皇权至上。

2.高度中央集权。

3.宗法等级观念影响

4.制度不断完善:

两个趋势:

从中央来看:

________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君主专制制度发展。

从地方来看: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强,中央集权,________分权。

二.单选

1.唐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同时有七八个宰相议政。

统治者这样做主要目的是

A.完善中央集权B.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C.减少决策失误D.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开创郡县制度和行省制度的朝代是

A.秦朝和唐朝B.秦朝和隋朝C.秦朝和元朝D.唐朝和元朝

3.元朝时期,中央政府对辽阔的地域实行有效控制和管理的措施是

A.实行行省制度B.实行册封制度C.实行三省六部制D.设置理藩院

4.北宋派文臣做知州,设转运使、通判的实质是

A.削夺朝中大将的兵权B.防止“陈桥兵变”重演

C.加强了皇权D.防止了分裂割据

5.北宋政府设置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这一措施的根本目的是

A.遏制地方官吏贪污腐化B.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C.确保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D.筹集用于议和的“岁币”

6.宋太祖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其核心是围绕

A.削弱中央大将和丞相的权力B.解除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

C.解决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D.削弱地方军队的实力

7.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其中具有审议职能的部门是

A.尚书省B.中书门下C.门下省D.中书省

8.《宋史记事本末》载:

王彦超及诸藩镇入朝,帝(宋太祖)宴于后院,洒酣,从容谓之曰:

“卿等皆国家宿旧,久临剧镇,王事鞅掌,非朕所以优贤之意也。

”彦超喻意,即前奏曰:

“乞骸骨。

归丘田,臣之愿也。

”材料中的太祖之意是

A.准备赏赐开国功臣B.鼓励诸藩为国操劳

C.表白歉意抚慰群臣D.暗示他们交出兵权

9.《贾谊·治安策一》载:

“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

”贾谊这一主张后来发展成为

A.剥夺王国的封地B.推恩令C.夺取王侯的爵位D.继承西周的分封制

10.下面四幅中国历史上关于皇权与相权势力的消长图,哪一幅是正确的?

ABCD

11.汉武帝创立中外朝制度的出发点是

A.加强君主的权力B.扩大“三公”的权力C.提高行政效率D.实现权力制衡

12.汉文帝时,大臣贾谊认为:

“天下形势方病大疸(肿),一胫之大几如腰,一指之大几如股。

”(《汉书》)这一形势实指

A.诸侯势力扩张,威胁中央政府B.匈奴势力强大,不断兴兵南下

C.社会经济凋敝,人民贫苦不堪D.权臣、宦官、外戚交替专权

13.汉武帝直接控制的中枢决策机构是

A.中朝B.外朝C.三公九卿D.尚书

14.贞观年间,唐朝中央政府三省的运转机制是

A.尚书——中书——门下B.中书——门下——尚书

C.尚书——门下——中书D.门下——中书——尚书

15.三省六部制的推行,说明

A.丞相权力增大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C.中央机构的决策实现了民主化D.体现了任人唯贤的原则

16.为保证君权独尊,唐朝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以尚书台为决策和发号施令的中枢机构B.起用布衣为相,近臣参与军国大事

C.三省分工明确,相权一分为三D.诸六部大政,咸共平章

17.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是我国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之一。

下列哪些举措是为了分割相权

(1)秦设御史大夫

(2)唐设三省六部(3)北宋设参知政事(4)清设议政王大臣会议

A.

(1)

(2)B.

(1)(3)C.

(2)(3)D.

(2)(4)

18.汉初在地方上实行

A.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B.郡国并行

C.实行州郡县三级制D.实行刺史制度

19.元朝在秦朝以来的郡县制度的基础上,实行行省制度。

关于这个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是中国省制的开端②是古代中央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③使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④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③④

20.元朝时,中央政府对辽阔的地域实行有效控制和管理的措施是

A.实行行省制度B.实行册封制度C.三省六部制度D.设理藩院

21.秦朝设丞相辅佐皇帝,隋、唐分散丞相权力,明朝废丞相。

这些措施体现了

A.国家统一的需要B.权力的相互平衡和制约

C.相权严重威胁了皇权D.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22.三省六部制的实行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主要是因为

A.废除了丞相,中央官制出现重大变革B.政府决策呈现民主化趋势

C.三省相互牵制,有利于皇权的加强D.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23.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①建立中朝②设置剌史③推恩子弟④强化三公九卿制

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24.他主持政务以后,频繁更换丞相,破格选用人才,形成“外朝”和相对应的“中朝”(“内朝”)。

他即位后,还下诏策试贤良,让中央和地方上荐举人才。

他在位期间,该朝代出现强盛局面。

他就是

A.秦始皇B.汉武帝C.唐太宗D.明太祖

25.从汉至元,中央机构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枢密院,地方由郡国并行——州县两级制——行省制度,反映了

A.中央政治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B.中央集权制度不断民主化的趋势

C.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的趋势D.中央与地方权力日益增大的趋势

三.材料解析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

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

若事可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