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学特色专业建设组织规划.docx
《护理学特色专业建设组织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护理学特色专业建设组织规划.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护理学特色专业建设组织规划
护理特色专业建设方案
一、建设基础
(一)专业优势与人才需求分析
1、专业建设的意义和必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对卫生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同时,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医疗卫生服务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对护理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结构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根据《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的文件精神,坚持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既适合我国卫生事业发展方向又符合世界护理发展趋势的人才,以便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
到2010年,各层次护理教育的招生数量比例达到中专占50%、大专占30%、本科及以上占20%的结构目标。
根据卫生部、教育部《护理、药学和医学相关类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目标规划》要求,到2010年,招生总数每年递增15%。
可见,大力发展高职护理教育势在必行。
2、护理专业发展前景广阔
随着阿克苏地区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
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具有明显的地方区域优势;深入实施科教兴市的主战略,加速阿克苏职业教育的发展,并已成为优先发展的重要举措,国家制定颁布的职业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地区和学院制定的十一五”发展规划,均为学院护理专业建设发展提供了政策方面的强大优势。
学院护理专业是目前阿克苏唯一布点的专业,硬件条件较好,有着较强的实验实训和实习条件,已建成能基本满足专业实验、实训等需求的装备和设施,实践性教学环境好;学院在专业建设中投入一定的资金,专业实验、实训开设率高。
尤其通过产学研紧密结合,实训、见习和实习有地区众多的二级甲等医院强有力的支撑,临床带教师资队伍雄厚、经验丰富,形成了护理专业办学与培养专门人才的明显特色。
学院对护理这一得天独厚的专业支持的优势,使学生质量和就业前景有充分的保证,生源始终很好,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0%以上。
“十五”期间,学院坚持以护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打破以临床学科分类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教学体系,重组以“人体系统”为单元的整体护理教学体系,形成生物、心理和社会三维结构融合于一体的教学模式。
护理专业作为学院教学改革的试点专业,带动其他医学相关类高职教育专业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学院本着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注重人文关怀、理论课程“够用、适用”为主的原则,认真分析阿克苏卫生医疗系统的现状、总结以往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经行业专家论证,建立以职业能力为重点的教学体系、以职业素质及专业技能为主线的课程结构,对护理、助产等专业进行教学改革试点,旨在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培养社会需要的行业人才。
学院医学系依靠地区各医院、地区卫生系统的优质的教学资源和地区各医院的支持,加强与教学实习基地的密切联系与合作,在队伍建设、资源共享等方面做到更优化。
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充分调动教学基地富有教学经验的专业人员的教学积极性,为学生的见习和实习建立稳定的基地,提供优秀的师资,健全严格的管理制度和考核体系。
通过重点项目建设,力求形成疆内一流、专兼职结合的护理师资队伍,使地区护理通过重点通过重点项目建设,力求形成疆内一流、专兼职结合的护理师资队伍,使地区护理教学、培训、技术服务等多个层面处于领先带头的地位。
3、人才需求分析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石油的开发,铁路的贯通,经济的发展,为文化教育卫生保健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按卫生部要求,每1万人口需护士20人,我区240万人,需护士4800人(大专以上层次教育的护士)。
如果按世界先进护理国家计算,每1万人口需护士90个,我区应有护士约18000人。
现有护理技术人员教育层次普遍偏低,很难适应当今社会对护理全方位的需求。
尤其乡、镇、社区、农牧区的护理人员更需要回炉更新专业知识体系。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区护理队伍中80%以上为原地区卫校所培养,不足20%是自治区或内地学校培养的,这说明地区培养的护理人才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
由此可见,在我地区大力发展高职护理专业是发展我区卫生事业迫切需要。
(二)专业特色与创新
1、根据社会背景及行业需求,转变理念,确定培养目标
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逐步实现,人们对卫生服务需求不断提高,使卫生服务模式从传统的医疗救治逐步转向对卫生服务对象(包括健康人)生理-心理-社会各方面的全面照顾,社区、家庭将成为21世纪护理人员的重要工作场所,老年人、慢性病人、妇女和儿童则是护理服务的重点对象,健康教育、人际沟通、与他人合作,为自己的专业行为负责将是对护理人员的基本素质要求,护理的职责也由原来的仅仅照顾生病的个体,扩展到贯穿于人的生命全过程。
我们的培养目标是: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护理专业必须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宽口径、知识够用”为原则,以服务阿克苏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改革之路,培养能在医疗卫生保健服务机构从事临床护理、社区护理和健康保健服务等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应用性、高素质、服务型的高技能的专门护理人才。
2、创立适应新形势、确保人才质量的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一方面高护教育要坚持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特色,另一方面还要适应护理学科的特征及现代护理专业发展的需要,我们本着专业培养目标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紧密结合,确定了“一个循环、两个一体化,三融合”的“顶岗实习+零适应期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个循环”即技能强化训练贯穿于授课中间→授课结束→进入岗位前的毕业实习→实习中→实习结束返校参加毕业考试的大循环;“两个一体化”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校内教学与校外学习一体化;“三融合”即培养知识、能力、素质相融合的护理人才。
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构建实用、适用的课程体系结构:
根据“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的原则,对基础课进行重组。
将《组织胚胎学》、《人体解剖学》两门课整合为《正常人体结构》;《生理学》和《生物化学》两门课整合为《正常人体功能》;将《人体寄生虫学》、《免疫学》及《微生物学》三门课整合为《病原生物学》。
专业课教学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
对专业课程设置,打破传统的专业课程体系,按照“生命周期模式”构建全新的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
“生命周期模式”是将“人”的概念放到课程设置的纵线上,将“健康”的概念放到课程设置的横线上。
按照人的生命周期如孕期、新生儿期、儿童期、成年期、老年期安排护理专业课程。
将《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五官科护理学》整合为《母婴护理学》、《儿童护理学》、《成人护理学》、《老年护理学》。
增设《护理学导论》、《精神科护理学》二门课程。
学生首先学习人的生命最初期的护理,随着课程的进展,逐步完成对于生命各个阶段的个体和家庭护理的学习。
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在学习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都会涉及本阶段从良好的健康状态到严重的疾病状态的护理,充分体现护理的对象是“人”这一现代观念,现代护理理念是以“人”为中心的工作。
(2)确立以突出实践技能训练的教学环节:
以强化实践技能培训为主线,改革实践教学,我们按照高级护理人才培养目标和护士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实际、实用、实践、实效、有利于提高学生护理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原则,进行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一是改革护理实践教学模式,将传统的示教—模仿—练习—小结的实验课教学模式改为按护理程序的评估—计划—实施—评价四步骤进行教学;二是改革护理实践教学内容,在做好演示性、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增加与护理有关的设计性与综合性实验,逐步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知识应用能力与专业技术、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改变过去学时分配少,依附于理论教学,演示性、验证性实验课多的弊端,把各门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重组整合,将“专业基础实验课”重组为“基本能力实践课”,将“护理学基础技能培养实验课”重组为“专业基础技能实践课”,将《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五官科护理学》实验课整合为《临床护理技能学》。
培养形成“综合应用技能”,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既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相应的增加了实践教学时数,增加“综合型实验课”和“自主设计型实验课”的开出比例。
三是改革护理实践教学安排,将原来的基础—专业—医院见习“三段式”模式改为“四阶段”即基础—专业—临床见习—实训基地实践锻炼,实训逐步融入的渐进式模式;比如:
根据学院的统一安排,每学期最后三周为集中实践教学时间,在这三周的时间里,我们结合本专业的实际,通过采取课内实训、临床见习、岗前培训、职业技能考核等形式,进行实践教学。
重视基本知识、强调基本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后,努力练习临床操作的技能,老师在实习生进点之前就以开始临床“三基”指导,坚持由小到大,由易到难的原则,在平时的操作中逐步强化基本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对操作技能的兴趣,增强动手能力。
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操作比赛,提高学生的操作水平,加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使培养目标与用人单位实际需要相接轨,缩小学校培养与行业使用之间的差距,力求做到护理教育与社会需求“零距离”,为将来尽快适应卫生服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学生适应岗位的能力和就业率。
同时也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实践及应用能力。
四是实施以医院、社区为基地的临床教学改革,即将部分临床课放到条件较好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现场教学,生动而又记忆深刻;五是打破理论课与实践课的界限,实现理论与实验实训教学一体化。
(3)实践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着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展的原则,在教学方法上,努力改进,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教学方法,转变传统的灌注式教学为有益于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
探索运用“新课型”进行教学。
例如:
采用现场临床教学及情景模拟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性,改革实践教学方法,推进多功能制护理(即集整体护理、老年护理、社区护理于一体),运用以问题为中心,情景模拟、导学、角色扮演等方法进行教学,“情境教学”就是帮助学生尽早适应临床工作环境和进入护士角色,将交流技巧运用至护理工作中,通过“护患”交流,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病人的心理需要和护士的职责,并且在完成这些复杂多变的心理护理的同时,学生智慧和才能也充分得到了发挥和发展。
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灵活性和动手能力,而且减轻了学生临床实习前的不安情绪。
通过把课堂设计成真实的病房环境,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病人、家属、医护人员等),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不同角色,尤其是病人的心理,从而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更好地护理好我们的服务对象。
教学模式与临床护理工作实践的紧密结合,帮助学生适应临床护理工作环境和提高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以促进形象记忆,提高思维能力,以淡化黑板、粉笔意识为导向;以增加信息的传入途径为依据,扩大信息容量,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这种教学方法试行后,受到前来观摩的自治区卫生厅、教育厅领导的高度肯定。
以知识能力态度融为一体的模拟情境对比演示教学法的实施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积极性、参与性、主动性,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实现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在专业中的作用:
紧紧围绕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理念,通过开设选修课和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科技卫生三下乡、预防保健、健康宣教等途径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综合素质。
(5)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环境建设:
学院将继续加大对护理专业的资金投入逐年增加实验设备和场地,提高其质量,以保证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三)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本专业办学规模逐步扩大,人才培养工作水平不断提高,服务区域产业的能力明显增强。
但是,与本地区医疗卫生快速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要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教学过程与行业工作过程的联系不够紧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进一步完善;
2.以周边医疗单位为依托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需进一步完善;
3.专业带头人与骨干教师队伍整体实力需进一步提高,教学团队的“双师”结构需进一步改善;
4.生产性实训条件需进一步完善。
二、护理特色专业建设目标和内容
(一)总体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护士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培养适应医疗卫生行业需要的技能应用型护理人才。
按照学院总体建设目标对护理专业建设的要求,依托学院周边地区快速发展的相关行业,以培养从事临床护理、社区护理和健康保健服务等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应用性、高素质、服务型的高技能的专门护理人才为目标,大力推进“顶岗实习+零适应期就业”教学模式改革;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强化课程改革与建设,推进实训基地和“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
通过建设,使之成为能够引领自治区同类院校相关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品牌专业。
(二)建设内容:
1、继续深入开展“工学结合”,突出职业实践能力培养
(1)加强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医学系护理课程体系改革采取的方法是:
(1)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注重知识和技能的结合。
基础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压缩职业基础课程学时,以强化实践技能操作为重点,专业知识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
更新教学内容,建立技能型课程体系,增强学生社会适应性。
(2)突出专业课程的职业定向性,根据岗位需求设置课程模块,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群)发展的需求。
(3)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强化学生职业能力训练,综合开发学生的职业能力;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就业上岗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实现岗位资格考证制度。
通过重组课程体系,开发2~3门优质核心课程,争取建设1门国家级职业技能精品课程,2-3门自治区级职业技能精品课程,3-4门院级职业技能精品课程,努力开发以核心课程为主的网络课程,形成全国高职护理专业的共享资源库。
(2)校院互聘,互利合作,实现学院、医院、学生的三方共赢
与实训基地医院达成协议,人力资源共享,互兼互聘。
医院的一线工作人员承担授课任务,参与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我们每学期也都会有计划的派出专业教师深入临床一线顶岗实践,并参与实习学生顶岗实习指导与管理,这样既增强了教师的临床实践能力,又稳固了校院合作关系。
同时,我院也在积极与各实习医院达成协议,学生在院学习职业技能课期间到医院完成部分课程内容的完成,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充分结合。
通过校院互聘,互利合作,实现了学院、医院、学生的三方共赢。
(3)坚持“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
高职院校的功能是为行业企业培养高技能的后备员工,坚持服务定向于“立足阿克苏,辐射南疆,面向新疆,拓展西部”,坚持“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为地区卫生行业培养、培训“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卫生人才。
在专业教学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吃苦耐劳、面向农牧村卫生行业一线、服务区域社会的专业文化育人氛围,有力地推动了本专业的教风、学生的学风和职业道德的建设。
2、加强护理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申报护理特色专业项目建设,力求形成南疆一流、全疆知名度专兼职结合的护理师资队伍,使我院护理教学、培训、技术服务等多个层面处于领先带头的地位。
力争在三年内完成“以任务为导向”的技能应用型人才护理师资的设置和培训,在11个临床教学基地培养约80名兼职临床带教老师,使在职教师与临床护理发展充分接轨,并且大规模提升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与职业能力,形成一支“双师型”护理教师梯队。
聘请专家:
课程专家引领机制。
聘请内地、疆内和本地护理专家数名,作为课程专家指导护理教学工作,灌输最新护理理念和技术,形成专家委员会制。
建立临床师资队伍与培训:
广泛筛选临床现有护理带教,通过选聘制度,选取合格师资人才,开展院内进修学习、教学方法培训、教学管理培训,以及国内、疆内护理教学考察活动。
进修考核合格后,录用为学校固定兼职教师,形成“两栖型”师资人才。
加强在职教师培训:
重点强化在职教师技能操作培训,每年度安排2-6个月临床科室见习,学习最新护理理论、知识和进展。
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国内、疆内进修学习,鼓励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攻读高层次学位。
增设多项护理课题基金,鼓励教师开展科研项目,培养研究能力,并重点向实践技能操作方向发展。
定期聘请国内、疆内护理专家进行各类护理专题讲座。
鼓励开设专业选修课。
开设学术专题研修班和报告会,促进各院校护理专题交流探讨。
加快青年教师的培养:
完善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制度,给每一位青年教师“定导师、定目标、定任务”,并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与培训业务档案;加强青年教师教学、实践操作、科研、学生管理基本功的训练,支持并要求教师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提高职业实践能力;鼓励青年教师在职提升学历学位层次和业务水平,在规定的期限内必须取得研究生学历或学位。
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教学团队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队伍的建设,因此,教学团队的人员组成是团队建设的重要保障。
建设中护理专业团队建设坚持以现代教育理念为先导,由一批热爱党的教育事业,乐于奉献、志存高远、师德高尚、专业技能过硬、勇于创新的老中青相结合的师资队伍组成。
3、完善护理实训中心体系构建
学院将在三年内建立一所高标准、高质量、高起点、设备完善,具有基础护理、专科护理的示范性护理实训中心,并成为向本地、全疆乃至内地输送护理专业技能型人才的教学基地和护理人力资源开发中心。
硬件项目建设:
积极完善护理实训楼。
新建心理咨询、社区护理、急救护理、助产监护等实训室。
扩建并完善重症监护、手术室护理(建立观摩型手术室)、老年护理(居家护理,临终关怀)、护理教育等模拟实训室。
并不断对电子设备进行升级,更新医疗、护理仪器,开发模拟病人仿真软件。
配备一流的实训专门管理人员:
建立功能一体化实验室软件管理系统,聘请信息技术软、硬件管理专家,进行管理人员培训。
进行护理专业技能认证工作:
完善现有的基础护理操作项目和专科护理操作项目。
开发新技能项目的认证:
CPR、急救护理、专科护理新技术、临床护理专家资格认证和重症监护上岗资格认证,建立突发危机事件应急处理程序等。
4、加强现代护理专业教育建设
促进护理专业建设:
现代护理观是整体护理为指导“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通过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与方法的重建,突出“以技能应用为中心,以人文基础为支撑”的护理职业教育特点。
推动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素质高、结构合理,热爱护理专业,具有教学与临床专科教学特长、献身职教的师资队伍,培养学科带头人、多专科骨干教师与教学精英。
健全教学管理建设:
利用数字化校园网络平台,进行网络化教学管理,完善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和制度。
建立《护理综合技能考核》制度:
以品牌职业院校、发达地区现代护理实训中心、实习基地为依托,拓展护理实训基地平台,为阿克苏地区《护理综合技能考核》创造条件,达到教学资源共享的目的。
增加院内图书馆书刊量,建设、提升学生自导性学习软件与多媒体课件等。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培养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职业理论和技能技术,体魄健壮,能顺应护理教育全球化的大环境、适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护理人才。
5、积极参加国内、疆内学术会议
每年积极参加国内、疆内学术会议,邀请国内、疆内知名大学或高等职业教育机构的专家或学者来参加专题研讨、学术报告、教学评估、论文交流、合作会谈等活动。
教学管理:
派遣部分教学管理人员到学院国内、疆内的合作大学进修或实习以便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并邀请国内、疆内合作大学的高级管理人员到学院指导或协助教学管理。
三、政策、经费等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成立护理专业特色建设项目领导小组:
责任院领导:
托乎提克孜·阿吾提
组长:
买尼沙木·亚生
副组长:
罗文伟
郭克莉
成员:
马学林陈再蓉艾比班·达尼许炳丽李宏玲
(二)资金保障
学院已设立教学工作评估专项经费,学院正在加大投资力度,在2003年、2007年分别投入近50万元、70万元为护理专业购置设备,加强实验室的建设。
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2007年学院申请丹麦政府贷款300万美元,其中600万元人民币用于扩充护理专业实验、实训室,并在自治区教育厅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护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项目获得通过,我系护理专业将获得“全国护理专业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建设项目”300万元人民币实验实训设备支持,以后逐年增加实验设备和场地,提高其质量,以保证护理特色专业各项工作顺利的开展。
(三)政策保障
学院党委已决定在经费投入中要对护理专业倾斜,对“护理”工程优先。
一是要保证临床技能培训中心、护理技能培训中心、多媒体语音教室、护理模拟示教室,以及重点学科的实验室的建设和完善,此外,新建心理咨询、社区护理、急救护理、助产监护等实训室。
扩建并完善重症监护、手术室护理(建立观摩型手术室)、老年护理(居家护理,临终关怀)、护理教育等模拟实训室。
并不断对电子设备进行升级,更新医疗、护理仪器,开发模拟病人仿真软件,打造亮点工程。
二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一线教师、教研室和实验室的办公条件;三是进行校园整体设计与规划,美化校园,改善办学条件。
四、专业建设预期目标
通过“十一五”期间国家对高等职业院校的大力支持,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
学院注重专业建设,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优秀教学团队,形成专业人才梯队;凸现合作办学特色,扩大竞争能力;搭建实训实习平台,扩展社会服务功能;构建校园数字信息网络,提升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力争使学院的总体水平和综合实力处于全疆同类院校的领先地位。
在地委行署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学院进一步整合资源,不断更新教学设施和仪器设备,积极改善模拟和仿真实训条件,创造功能衔接、感觉真实的工作环境。
制定和完善各岗位工种的实训大纲和指导手册。
进一步加强实训中心专兼职师资队伍建设。
开展职前学历教育和在职岗位培训。
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管理和运行机制。
以护理岗位资格和认证考核为突破口,充分发挥护理职业教育的导向作用、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
各专业实训中心逐渐成为行业支持、社会认同的职业技能鉴定的服务机构,扩大社会服务功能,形成一批具备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研发相结合的实训基地。
学院已初步形成了以专业教师为主的“双师型”和以青年教师为主的“双语型”教学团队。
“十一五”期间,学院进一步完善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机制,改革原有人事体制制度,推行人才的“柔性流动”,吸引更多有较高学术造诣和精湛技术能力的行业专家成为“双栖型”人才充实师资队伍,使“双师型”人才占专任教师的80%,形成专兼职师资相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
通过引进优秀学科带头人和招聘优秀毕业生,全面落实“师资人才培养工程”(即“十一五”期间引进和选拔优秀团队领军人才,培养和造就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选苗和培育有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梯队。
加大“双语型”人才建设力度,使中青年专业教师中的“双语型”人才达到一定数量,适应竞争与合作需要。
通过专业人才梯队建设,形成一批结构合理、敬业爱岗、专兼结合、在同行业中享有较高声誉的高职教育师资人才队伍。
结合护理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加强护理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合理的教师资源机制,建立一支专、兼职师资相结合、“双师型”的优秀教学团队,培养行业专家学科带头人是十分关键的。
根据《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我国护理人才资源紧缺,为适应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大力发展高等护理教育,加快技能应用型紧缺护理人才的培养步伐。
建设资源共享,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是进一步深化阿克苏地区护理职业教育,推动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为培养、培训高质量技能型护理人才提供条件保障;为促进地区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