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第4课 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同步练习 岳麓版选修1.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800085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65.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第4课 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同步练习 岳麓版选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第4课 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同步练习 岳麓版选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第4课 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同步练习 岳麓版选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第4课 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同步练习 岳麓版选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第4课 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同步练习 岳麓版选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第4课 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同步练习 岳麓版选修1.docx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第4课 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同步练习 岳麓版选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第4课 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同步练习 岳麓版选修1.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第4课 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同步练习 岳麓版选修1.docx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第4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同步练习岳麓版选修1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第4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同步练习岳麓版选修1

[课程标准] 1.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2.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一、商鞅变法的背景

1.战国初期,无论在经济、政治上,还是在文化上,秦国都落后于其他六国。

2.公元前362年,秦孝公继位,决心变法图强,下达《__________》,广纳贤士。

3.商鞅向秦孝公阐述法家富国强兵之术,并提出变革政治的主张,得到赏识。

二、商鞅变法的措施及其作用

1.军事:

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

(1)商鞅设立了__________制度,规定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大小授予官爵。

新法把官爵与军功结合起来,增强了士兵作战的勇气,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新法还打击了贵族的特权,树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优势。

(2)商鞅在奖励军功的同时,也严肃军纪。

(3)建立什伍组织。

什伍组织中的成员随时承担着被征调从军作战的义务,战事一完,则解甲归田。

什伍组织使秦国在争霸战争中的________得到保证。

2.经济:

废除井田(变法核心),奖励耕织。

(1)商鞅下令“为田开阡陌封疆”,承认私人占有土地的______________,允许自由买卖土地。

这一法令正式废除了井田制,推动了地主制经济的发展。

(2)______________,为稳定国家财政,增强国家实力提供了保证。

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产积极性。

(3)在秦国范围内颁布标准器、统一度量衡,在经济领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

3.政治:

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

(1)县制取代了西周分封制下的________________,由国君直接任免官员,从地方到中央的政治、经济、军事权力集中于国君一人,强化了中央集权。

(2)为加强管理和控制,切实有效地行使政府权力,推行了______________制度。

(3)商鞅还规定______________,强化法律意识,保证变法的彻底执行。

4.思想文化:

为加强思想文化统治,商鞅采取了________________的措施。

三、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

1.变法不但沉重打击了旧贵族,发展了地主经济,增强了国力,同时也壮大了军事力量,稳定了统治秩序,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2.变法后的秦国取得了一系列对外战争的胜利。

3.这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

不仅推进了当时秦国的发展,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商鞅变法的结果

秦孝公死后,秦惠文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最终被五马分尸、车裂而死。

但是新法并未被废除,因为它          。

知识点一 商鞅变法的背景

1.下图为毛泽东中学作文《商鞅徙木立信论》。

“南门徙木”的故事主要说明了(  )

A.改革中取信于民的重要性

B.改革要有经济实力作保障

C.改革要完全依靠人民群众

D.改革的复杂性和长期性

知识点二 商鞅变法的措施和内容

2.下图反应的事件是商鞅变法,在其措施中最有利于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的是(  )

A.“为田开阡陌封疆”B.重农抑商

C.连坐法D.改革社会风俗

3.县制取代分封制强化了中央集权,主要是因为(  )

A.县的统治区域比封国小

B.各县设有令和丞

C.县丞和县尉分管民政和军事

D.由国君直接任免官员

4.对商鞅变法中“奖励军功”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把官爵和军功结合起来

B.所有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爵位

C.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D.打击了贵族的特权

5.商鞅变法功不可没,但他本人却被贵族诬告谋反,惨遭车裂。

其措施中最为贵族所忌恨的是(  )

A.重农抑商B.统一度量衡

C.军功爵制度D.建立县制

知识点三 商鞅变法的结果和影响

6.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听信谗言,下令逮捕商鞅。

商鞅在逃亡途中投宿旅店遭到拒绝。

店主说:

“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

”无处可去的商鞅最后被逮捕处死。

这个“作法自毙”的故事,说明秦国(  )

A.变法深入人心B.法治代替人治

C.变法违背民意D.变法最终失败

7.“商君虽死,秦法未亡”,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变法满足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B.变法顺应了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的历史潮流

C.变法迎合了从诸侯割据走向全国统一的必然趋势

D.变法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8.商鞅变法与秦国完成统一之间的内在联系应是(  )

A.变法直接导致了秦国的统一

B.变法为秦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C.变法与秦国完成统一无关

D.变法减缓了秦国统一的步伐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9.文物是形象的历史。

人们从商周的青铜器中不仅看到了那一时期的各种器皿、兵器和工具,而且了解到当时的冶炼技术、生产水平、文字、艺术和社会生活等各种情况。

观察下列商鞅变法时期的三幅图,根据所学知识完成相关问题:

图一 铁制农具

图二 奖励耕织

图三 商鞅铜方升

(1)从图一和图二中你能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这些信息说明的问题是什么?

 

(2)据图二中的牛耕图,一般史学家认为这是农民在私田上进行耕作,你认为这种观点是否正确?

为什么?

 

(3)图三反映出的历史信息是什么?

有何意义?

 

(4)根据上述材料,请你给商鞅变法一个合理的评价。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平斗桶权衡丈尺。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实,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三 及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

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而有强国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

(1)依据材料,概括提炼并逐条列出商鞅变法的措施。

 

(2)材料二、三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有何共识?

 

(3)从上述材料中,找出一句最能客观概括商鞅变法历史作用的原话。

 

答案

知识清单

一、2.求贤令

二、1.

(1)军功爵 (3)兵源

2.

(1)合法性 

(2)奖励耕织

3.

(1)封国采邑制 

(2)什伍连坐 (3)轻罪重刑

4.焚烧诗书

四、适应时代发展趋势

对点训练

1.A [以“南门徙木”表明没有欺诈,取信于民,有助于颁布变法法令。

]

2.A [“为田开阡陌封疆”明确废除井田制,肯定土地私有,最有利于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

]

3.D [县制比分封制进步的地方就是君主控制了地方官吏的任免权。

]

4.B [B项表述过于绝对化,事实是“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而不是所有的都不拥有,不符合史实。

]

5.C [商鞅变法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因此遭到了落后旧贵族怨恨与反对,故选C项。

]

6.A [旅店拒绝商鞅体现了对商鞅变法措施的认真贯彻,故说明A项正确。

]

7.B [商鞅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是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即顺应了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的历史潮流。

]

8.B [商鞅变法增强了秦国的国力,使秦国逐渐成为七个诸侯国中最强大的国家,这就为秦国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

]

综合提升

9.

(1)战国时期铁农具(冶炼技术进步)和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

说明了当时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

(2)正确。

因为当时通过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了井田制度,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或由于当时生产力的提高,在井田以外的私田越来越多)。

(3)商鞅变法中的统一度量衡。

这是在经济领域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举措,也有利于经济的交流与发展。

(4)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推动了秦国社会的发展,而且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0.

(1)实行什伍连坐制;奖励军功;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县制;废除井田制,实行统一的赋税制度;统一度量衡。

(2)变法使秦国富强起来。

(3)倾邻国而雄诸侯。

解析 第

(1)问从材料一中逐句阅读,概括归纳。

材料二高度评价商鞅变法,材料三则一分为二地认识评价,找出其共同点,据此回答第

(2)问。

回答第(3)问的关键是如何评价商鞅变法——以肯定为主,即实现了富国强兵,然后再从材料中寻找相似信息。

教材问题解答

课中思考

1.南门徙木的举措起了什么作用?

答案 商鞅通过南门徙木取信于民,保证了变法的顺利执行。

2.这是《战国策·韩策一》中记载的当时的人对秦国军队的评论,你认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答案 主要是因为秦国商鞅变法中明确规定奖励军功。

按军功授官爵,这样增强了士兵作战的勇气,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阅读与思考

请结合这一历史背景,分析商鞅“更制其教而为男女之别”、“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等举措的政策导向和历史影响。

答案 春秋战国以来,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使生产力得到提高,个体劳动取代了生产力水平低下时期的强制性集体耕作,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方式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

为适应社会的转型,商鞅规定“更制其教而为男女之别”、“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对男子成年而不分家立户的要加倍征收赋税。

这就改变了秦国保守的戎、氐等少数民族中男女杂居、父子同住的生活方式,鼓励发展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既增加了国家的收入,也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为秦国的强大和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解析与探究

阅读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商鞅变法的功过成败与历史影响。

答案 

(1)商鞅变法的功绩: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影响最深远的改革运动。

变法打击了旧贵族的腐朽势力,推动了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的转型,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彻底改变了秦国贫弱落后的面貌,使之后来居上成为战国七雄之首。

(2)商鞅变法的弊端:

为保证变法的实施,商鞅迷信法律,推行严酷的法令,既抑制了旧贵族的反抗,也压制了人民的不满,树敌太多,最终不仅导致其个人悲惨的结局,也对后来秦国乃至秦朝的政治思想产生了消极的影响,这都是对法家思想极端推崇所带来的恶果。

(3)商鞅变法的历史影响:

商鞅变法不仅壮大了秦国,为后来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而且变法中所确立的许多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自我测评

1.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有什么历史意义?

答案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

(1)经济方面:

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2)政治和军事方面:

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严格户籍管理制度,制定连坐法;普遍推行县制;制定秦律,“燔诗书而明法令”。

历史意义:

(1)经济上,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度,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

(2)政治上,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3)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使秦国在对外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

(4)总之,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2.商鞅变法为什么能取得成功?

可以归纳为哪几个因素?

答案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1)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这是根本原因。

(2)商鞅的个人作用:

商鞅敢于同旧的势力作斗争。

本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指导思想,提出了符合秦国实际的改革措施;变法过程中,又不畏强权,严惩了一些旧贵族,从而确保了新法的推行。

(3)法律一经制定就坚决实施。

(4)秦孝公重用、支持商鞅变法,这是重要因素。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同步练习岳麓版选修1

[课程标准]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一、背景

1.前提: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北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

2.状况:

与汉族相比鲜卑族的社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

3.趋势:

各民族相互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4.矛盾:

鲜卑贵族的民族歧视政策和巧取豪夺,使社会矛盾激化。

5.主观:

冯太后和__________具有改革意识和才能。

二、内容

1.经济方面

(1)均田制

①前提:

________能够掌握、支配大批的无主荒地。

②内容:

把国家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③作用:

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

(2)三长制

①原因:

______________存在很多弊端。

②内容:

设邻长、里长、党长合称三长,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

③作用:

使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改变了隐瞒户籍的状况;使地方政权真正掌握在国家手里,有利于____________的巩固。

2.政治方面

(1)整顿吏治

①原因:

吏治混乱,各级官员贪污严重;孝文帝重视对官吏的治理问题。

②措施:

制定俸禄制度,按________的好坏考核地方官吏。

③意义:

________得到一定的改善,促进了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2)迁都洛阳

①目的:

为了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加强对______________的控制。

②过程:

493年,由平城迁至________;秉公执法,打击以拓跋恂为首的保守派。

③意义:

保证了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进一步发展了中华文明。

(3)改行汉制

①废除鲜卑族旧制。

②官制一律改行汉制。

3.社会习俗

(1)目的:

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巩固统治。

(2)内容

①改穿汉服,改说汉语。

②改用________,定门第等级。

③提倡与汉族通婚。

④凡属鲜卑族旧制一概都在废除之列。

三、作用

1.经济方面:

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北方出现了________以来空前的繁荣景象。

2.民族关系:

加快了各族人民融合的进程,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做出了贡献。

3.政治方面:

有利于加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知识点一 北魏统一北方

1.下列表述不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客观背景的是(  )

A.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

B.统一黄河流域以后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

C.冯太后临朝听政并培养孝文帝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D.孝文帝有卓越的胆识和远见

知识点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2.被北魏孝文帝比喻为“如身之使手,干之总条”的措施是(  )

A.均田制B.三长制

C.俸禄制D.改穿汉服

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龙门石窟佛像造型逐渐呈现汉化的风格。

这反映了(  )

A.佛教的传入B.疆域的扩大

C.民族的融合D.全国的统一

4.北魏实行均田制,其中的“均田”是指(  )

A.按全国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B.将国家掌握的土地有限度地授予无地农民

C.对广大农民平均分配土地

D.不侵犯地主阶级的土地占有

5.迁都洛阳后,一位入仕于孝文帝的42岁鲜卑族贺氏的男子,下列史实可信的是(  )

①他上朝时仍使用鲜卑话 ②此人娶了一位汉族女子为妻③他原来的姓氏是贺赖氏 ④他死后安葬在了平城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③④D.②③④

6.“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

”对这种现象的错误理解是(  )

A.汉族以此行为表示抗议

B.各族人民互相学习

C.民族融合

D.游牧部落的文明成果带到了中原

知识点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7.北魏孝文帝改革,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实际上是(  )

A.内迁的过程B.汉化过程

C.农业化过程D.封建化过程

8.我们肯定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要是因为改革(  )

A.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

B.得到了汉族地主的支持

C.解除了北方柔然的威胁

D.巩固了鲜卑贵族的统治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9.仔细阅读下列图文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图一 北魏骑马武士俑 图二 孝文帝改革后的服装

材料二 男子授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授露田20亩,不授桑田。

死亡者或年满70岁后免课者,露田归还国家。

桑田为世业,身死不还官,桑田须种一定数量的桑、榆、枣树等。

不适合种蚕桑的地方,改授麻田,男子10亩、女子5亩。

露田、麻田均不得买卖,桑田也限制买卖。

请回答:

(1)图一和图二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的鲜卑族人所穿的不同服装,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2)材料二实际上是中国古代开始实行的一种什么土地制度?

其影响是什么?

这一制度在哪一时期因为什么原因而逐渐瓦解的?

 

 

(3)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的共同点是什么?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

……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

“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

”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

——《魏书》卷四十

材料二 (迁都洛阳后)高祖曰:

“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魏书》卷二十二

材料三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的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

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

 

(3)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

 

答案

知识清单

一、5.孝文帝

二、1.

(1)①政府 

(2)①宗主督护制 ③中央集权

2.

(1)②政绩 ③吏治 

(2)①黄河流域 ②洛阳 

3.

(2)②汉姓

三、1.魏、晋

对点训练

1.D [D项不是客观背景,而是主观条件。

]

2.B [意在说明孝文帝改革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确立了三长制。

]

3.C [A项佛教传入中国是在两汉之际;B项和D项与当时事实不符。

]

4.B [本题主要考查对“均田制”概念的理解。

]

5.B [可以综合下列史实判断。

迁都洛阳后,孝文帝同意暂缓30岁以上的鲜卑官员改说汉语,提倡鲜卑族与汉族通婚,通过“定族姓”下令原“贺赖”改为汉姓贺。

]

6.A [题干现象体现了各族人民互相学习和民族融合,汉人穿胡服体现了游牧部落的文明成果对中原的影响,这是民族融合的表现,A项错误。

]

7.D [北魏孝文帝改革,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是封建化过程;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讲,是少数民族的农业化过程。

]

8.A [评价改革的标准是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A项符合适应生产力发展这一标准。

]

综合提升

9.

(1)孝文帝改革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移风易俗,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2)均田制。

使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得到了土地,抑制了土地的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

到唐朝中后期,随着土地兼并的严重与土地买卖的频繁,加上安史之乱的破坏而逐渐瓦解的。

(3)都获得了成功;都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都改变了原有的生产关系;都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

10.

(1)汉族和鲜卑族之间存在着矛盾。

推行了改汉姓、改语言、改服饰、通婚姻、改制度等方面的汉化措施。

(2)改革面临着阻力;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坚强决心。

(3)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全面准确地提取材料所蕴涵的有效信息。

除第

(1)问第二小问外,其他答案要点都要依托材料信息进行归纳概括。

教材问题解答

课中思考

北魏颁行俸禄制能否达到防止贪污的目的?

答案 北魏实行俸禄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贪污的出现和发展,但是它不可能完全地、从根本上防止贪污的出现。

因为贪污的出现及程度与政治清明有很大的关系。

阅读与思考

仔细观察下列插图,看一看左图中孝文帝及其侍从的服饰与哪个俑的服饰较为相似。

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答案 与汉服俑较相似。

因为孝文帝移风易俗的一项措施就是改鲜卑服为汉服。

解析与探究

这两段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 北魏孝文帝设计迁都洛阳,迁都洛阳后,促进了洛阳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加速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有利于北方的民族融合。

自我测评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答案 

(1)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

(2)统一黄河流域以后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

(3)冯太后临朝听政并培养孝文帝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4)孝文帝自身的个性品质和对汉文化的了解;

(5)民族大融合趋势出现。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案 

(1)经济上实行均田制与三长制;

(2)政治上整顿吏治、迁都洛阳、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

3.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答案 

(1)有利于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2)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

(3)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

(4)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促进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5)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企业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