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成才追踪记.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799254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5.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成才追踪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大学生成才追踪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大学生成才追踪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大学生成才追踪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大学生成才追踪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生成才追踪记.docx

《大学生成才追踪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成才追踪记.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生成才追踪记.docx

大学生成才追踪记

大学毕业生成才追踪记

张建伟

 

变阻力为推力

——大学毕业生成才追踪记之一

《中国青年报》编者按:

大学毕业后的青年知识分子,怀着一腔要建功立业的渴望,步入社会这个大环境,不久便显出差别:

有人春风得意,成果斐然;有人苦苦奋斗却壮志不酬;有人一无所成,悲观消沉。

造成差别的社会因素是什么?

青年知识分子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如何相互作用?

在他们成才的道路上,有哪些社会障碍应当扫除?

本报从今天起,将陆续刊出记者张建伟等人采写的《迫踪记》,从不同角度探讨青年知识分子成才的社会环境、力图对上述问题作出合乎客观实际的解答。

我们希望这组报道能够给各个单位的领导以及青年知识分子以有益的启示。

天津家具六厂两年中进了7位大学毕业生,已有3人另栖它枝。

所留4人,只有魏培春风得意,乘奋斗的传送带节节上升,先从业技术科,后就职副厂长,现已主持全厂全面工作,上上下下、老老少少都说他是个人才。

何以然?

有人说:

“这小子,会做人。

有杂活时,别的大学毕业生不搭手,他干;拉煤卸煤,工人身上多少土,他的身上多少灰。

可他心理,嘿,有个小九九哩!

”由此产生一种观点:

在人事关系复杂的今天,青年要成才,非“大智若愚”不可。

以该论点询之魏培,这位学机械专业的大学毕业生解释说“任何人的成才都受主客观两方面因素的制约。

争取主客观两种标量(尤其是客观因素)形成推力而非阻力,这是每一个大学毕业生在成长之路上必须学习的艺术。

”

他真“会做人”。

有台机器出故障,老师傅半年多未修好。

小魏受命再修。

有人劝:

“莫管。

修好了,师傅们脸往哪放?

修不好,你日后何以立足。

”他不听,先找师傅们“聊天”,获知失败原因。

“师傅们虽未找到修复办法,但积累了许多经验。

这是反败为胜的基础。

”师傅们见他虚心,恨不能倾毕生经验以授之。

小魏洗耳恭听,细心钻研,没几天,大功告成。

阻力变成了推力,皆大欢喜。

与此相映照,一毕业生入厂后,以知识渊深自居,终日足不出室,闭门造车。

那日正绘一机械图,一师傅默然审视良久,说:

“这图的某部位似不对头。

”他一听火了:

“我学过。

我是大本学来的!

”师傅说:

“我没上大学,可这种机器我摸了几十年。

我觉得……”他反讥道:

“那你怎么没考上大学?

!

”此事传出,全厂哗然。

从此,再无人给他“提意见”。

一年后,他郁郁不得志地调出厂。

魏培说:

“这类把动力反变为阻力的事我听说不少。

我常不解:

我们年轻人怎能因这种小事而毁了大事业呢?

”他认为这是“得”(以此证明自己高明)不偿“失”(失掉了干事业的好环境)。

他也真有“大智若愚”的时候。

在家具行业激烈竞争中,厂里准备上光固化油漆涂试生产线新工艺。

小魏每日食不饱腹,夜不归家,四面出击去讨教,终于设计出比最新成果还节电50%的方案,但无把握是否可行。

闻一外国专业代表团来京,他连夜追踪而去。

对方工艺保密,小魏连连追问,根据对方“是”与“否”的回答证明,他的别出心裁的方案可行。

返厂后,他同厂技术人员、工人连续苦干3个月,大获成功。

一笔奖金赏下,大家均分了,小魏得1.47元,后因不够分,小魏又交还了4分钱。

对此,小魏讲:

“应当。

这是集体的功劳!

”他沉浸在事业成功的喜悦中,不在乎“蝇头小利。

”

他说;“手大捂不过天。

你就是在8个国家留过学,一个人还是一个人。

要时刻想着集体这个大环境。

”

他适应了这个大环境,大环境又造就了他。

今年3月,厂长不在,副厂长外出学习,企业正乱,生产不景气,而文明生产单位的牌子也已被勒令摘掉。

受任于危难之际,小魏挂职副厂长主持工作,首要任务便是拿下企业整顿合格证,重振军威。

连续29个昼夜,小魏拼命了;连续29个昼夜,各级干部、全厂工人陪着他拼命,终于整顿合格,挽回信誉。

消息传来,大家全落泪了。

7月28日,公司正式决定由小魏主持全厂工作。

其时,财务账面上仅存7000元钱,4个车间处于半停产状态。

他决心背水一战。

他没想到,他这个刚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竟有这么大的号召力,全厂职工拧成了一股绳,在严格制度、严格管理的决定下达后,都紧密地配合他。

工会主席张宝根师傅主动为他堵漏洞;全厂的师傅们像关心孩子一样关心他。

那一日夜晚,他正连轴干,蓝祥师傅打来电话:

“小魏,还没走?

你太瘦。

一定注意身体。

千万别趴下。

咱全厂的老人让我代表他们劝劝你!

”小魏的泪水一下子流下来。

“有这样好的师傅们,哪有翻不过的火焰山!

”全年企业承包额70万,拼搏之下,现已达百万!

“这一切都是怎样得来的?

”小魏说:

“倘若我是个自大狂,只靠个人奋斗,能有今天吗?

!

”记者在六厂采访,有人说:

“我们厂的大学生,就培养出小魏一个。

”

对此,小魏十分伤心:

“不应该是我一个!

我一个人算什么!

我们的事业需要的是一代天骄!

”有一位大学毕业生过去在厂闷头搞设计,没有成绩,领导认为他“没用”,调他到办公室当干事,他十分苦恼。

小魏主持工作后,同他倾心交谈,劝他“进车间干一段试试。

”到车间后,他同工人打成一片,不仅搞出了设计,而且挑起了全车间的生产重担。

他对小魏说“你救了我一命!

”

“心中有大义,虚怀天地宽。

”魏培对记者说:

“这是周总理,我最佩服的人。

”

他似乎是在表白自己:

“我并非说成才的前提是泯灭个性,向环境妥协。

实际上,我从未放弃同守旧传统的斗争,也咬牙冲击过许多旧章法。

我只是希望毕业后的同学们注意一下怎样在集体的大环境中,变阻力为推力……”

黑色幽默

——大学毕业生成才追踪记之二

对生活中令人悲伤的东西,无可奈何地报以苦笑,用自嘲式的幽默来求得解脱。

在这苦笑声中,恰恰饱含使人警醒的社会现象——这大约是西方重要文学流派“黑色幽默”给人的印象。

几位青年知识分子朋友给我讲起他们步入社会后的“成熟定律”。

我不由得联想起了“黑色幽默”……

第一定律:

革新先求尚方剑

成功挂冠须送人

一些大学生进入企业后,初步认识到所学知识与企业现实距离颇大,毅然舍深就浅,致力于小改。

“这本是好事,谁知仍然举步维艰。

”一位朋友叹息说。

“哪有缺陷便改哪好啦。

”我说。

“哪有这么简单!

”

原来,目前企业需要改造的设备许多在五六十年代乃是革新成果,只是现在又落后了。

而20年前的革新者许多是企业中、上层领导。

其中有的领导是不准任何人否定他及他的过去的。

他会认为你是在革他的命。

你若贸然行事,后患无穷,“目中无人”之类的帽子就扣下来了。

碰上脾气好的领导,会这样回答你的积极性:

“那是我过去改革过的,还改——怎么能自己改自己呀!

”

“那怎么办?

”我听着着急。

“有办法的。

”革新者说。

这办法是:

你一旦认准哪台设备要改造,不能贸然去改。

先打听好这设备过去是谁搞的,然后把改造方案埋在心中,去请教他:

“主任(或其他头衔),这设备最近不大灵了,我却不懂怎么弄。

您过去……所以请您……”对方高兴起来,或给你出个主意,或说:

“你弄吧。

”这就有了“尚方宝剑”。

而改造出成果后,您需把对方的大名冠列前茅,自己甘认孙子辈。

倘对外宣传,须讲“在某某扶助下,方得成功”!

第二定律:

显山露水难成器

循序渐进好建功

另一位青年知识分子向我论述“科技性质的步子迈多大为佳”这一复杂的问题。

他说:

不能让人看出你想冒尖,不,根本就不能冒尖!

拿到技术改造项目后,要掌握准步子的度,即让方方面面都感到你不是为了想冒尖才干的。

所以,步子不能迈大。

否则容易出错。

我们那位领导的最大原则是“不准出错”。

干一百件事,免不了会错一件,这可不得了,从此你会成为“冒失鬼”。

一件事不干,便一个错不出,可保无忧。

可我们这些热血青年不干事不如死了好,得干!

干时要循序渐进。

前不久我搞一设备改造,明知可以一下子提高80%效率,但不敢这样弄。

我有教训,去年有过这样一回,我正高兴等表扬,厂长却把我好一顿批评:

“一下子提高80%?

你早干嘛去了!

你都来两年了才干事,这两年损失了多少效益!

”工人们不知我挨批,一见我成绩突出,到外宣扬:

“这小子,厂长的苗子啦!

”天哪,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厂长要听说了,那我……所以,成绩千万不能太大,要小打小闹地搞:

今天改造一下,让效率提高10%;过一段再弄一阵,再提10%,厂长一看:

“嗯,好,看来,我们的大方向是正确的!

”“请厂长指示。

”“好好干,还会提高的。

”这样,不显山不露水把方案渐渐实施完毕。

这位青年知识分子现在已当上车间主任。

他自我标榜:

“我是机会主义分子。

第三定律:

先适应而后有“位”

即有“位”而将有为

我在座谈会上和他们探讨成熟定律的社会渊源,不想,又引出第三定律来。

一位年仅23岁的大学毕业生说:

“毕业前,老师送我两句赠言:

‘自己要适应工作环境,不要奢望让环境适应自己’。

老师说,你记住这两句话,一辈子便不会吃亏。

我的工作环境是压抑的。

每当我觉得受不了时,就想起这两句话,于是就坚忍下去。

这样,终于干成了点事情。

”

提供第二定律的青年说:

“我们青年知识分子要真正受到重视很不容易。

因此,适应环境——既有适应的一面,也有忍受世俗因袭规范的一面——是第一要紧的。

适应了,人家才会说:

他是自己人。

才会放心让你干事。

你于是才会有相应的地位。

这时,你如果还有事业心,便可以开始小心地进入改造环境的进程了。

”

我问:

“你能改造环境了吗?

”

他说:

“我当车间主任后,不要求下级适应我,而让大家按规律——技术科学和生产规律行事。

”

我又问:

“对上呢?

”

他很直率:

“继续适应。

”

我把这三定律示之一作家:

“你写小说吧。

”他细思后说:

“阅之可笑,思之可泣。

作为记者,你也应把它公之于世,呼吁社会,还青年之本来面目。

爱情的结合点

——大学毕业生成才追踪记之三

11月29日下午,遇到天津第一石油化工厂青年技术员蒲玉云。

“有什么可谈的呢?

”她说;“明天,我就要同‘男朋友’分手了。

”

“怎么,他待你不好?

”

“不,他对我好,很关心我。

可是我总觉得,缺少结合点。

”

1983年,小蒲和她的男朋友同时毕业于天津大学分校化工机械专业,分进第一石油化工厂。

该厂地处郊区,离家太远。

为将户口留在市区,两人匆匆办理了结婚登记手续,户口落在男方家中。

进厂后,两人分别被分到车间。

小蒲被分到“修旧利废车间”钳工组。

“天哪!

”她一下子懵了:

“4年大学白上了!

”她和他都想调走。

我不明白啦:

“你们俩既然想法一致,为什么又要分手呢?

”

“可后来不一致啦。

”小蒲说:

“我不想走了。

他却一直不改初衷。

”

“是你变了心?

”

“是的。

”

说来有意思。

两人虽然都想调走,但对未走阶段的态度不同。

小蒲认为:

“没走前,就该好好干,即使工作不顺心,也要尽力而为。

”男朋友认为:

“既想走,就不能好好干。

否则,就不会放你走。

”

两个人的不同观点并不因为是夫妻而统一起来,于是各行其是——

小蒲进车间后,“尽力而为”。

她觉得先学学钳工也不错,“技多不压身”,总用得着。

便虚心向老师傅讨教,不久,竟“毕了业”。

等当上技术员,她对车间已经很熟悉了。

原来,虽名曰修旧利废,这个车间却生产炼油工业用试片,而且全国仅此一家,别无分号。

其时,试片的光洁度达不到标准,产量少,效益低。

小蒲决定改造生产工艺,得到支持。

她首先对生产工艺进行因果排列分析,又用PDCA四个循环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并主持了全员培训,改造后的工艺使试片产品全部达到质量标准,产量比过去提高3.3倍,为企业增效益13万元。

这项研究获中国石化总公司优秀成果奖。

小蒲突然发现,只要把自己的知识同企业发展结合起来,自己的理想也就有了稳固的支撑点,就会发出耀眼的闪光,知识更不愁没有用武之地。

她潜心技术改革,竟一发而不可收,又制造成功机械振动剪,使剪垫生产的手工操作成为一去不复返的历史;此后,再次发表QC成果“降低试片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论文,受到领导及专家好评。

她找到了理想同事业的结合点。

可是,爱情的结合点呢?

她的丈夫两年中致力于调动,终未搞出任何成果。

小蒲觉得这是不能忍受的,她决定分道扬镳。

她认为在爱情上:

——倘若她也不改初衷,牺牲事业换取生活,两人可能不会失落爱情的结合点。

——倘若他改变初衷,牺牲一点享受,赢得一份事业,两人却会在更高的基础上找到爱情的结合点。

哦,爱情究竟是怎么回事?

崭露头角的“三味真经”

——大学毕业生成才追踪记之四

记者近来考察大学毕业生走入社会后,怎样才得以露头角、出成果,深感其过程中有一部不见经传的“三味真经”。

其真谛究竟是什么,不同单位的领导和青年知识分子各有所悟。

现作如下报道就教于读者。

【本报讯】由13名大学毕业生组成的某计算机厂系统开发部三室两年来硕果累累,已完成14个应用项目和11个开发项目的科研工作,人才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获丰收。

从这批大学毕业生身上获得经济效益并非厂领导的追求目标。

1983年底,该室成立初,厂长提出两点要求:

第一,希望每个大学毕业生尽快成长为主任设计师;第二,形成一支思想、技术双过硬的青年知识分子队伍。

两年来,13名大学毕业生在这种自始至终充满信任与支持的气氛中茁壮成长。

他们中有5人学的计算机专业,8人是自动化专业。

但他们把全部知识贡献出来,互补着,竞争着——缺“软件”的补“软件”,缺“硬件”的补“硬件”,“你比我强,我也要赶上去”,没有嫉贤妒能,有的只是攀比前进的真正的竞争精神——在竞争中互补,在互补中竞争,为了将来挑大梁,担大任,他们还学习企业管理和谈判的艺术,于今已成为不仅精通技术而且个个有个“经济头脑”的较全面人才。

目前,厂领导已决定,从13人中选拔出2名室主任,再组建两支大学毕业生科研队伍,培养

出更多的人才。

13名大学毕业生中,2人已加入中国共产党,还有4人已递交入党申请书。

【本报讯】“成果是大学毕业生的立足之本。

”多数是先有成果,后受重视;先在“地下”搞科研,发愤立功,后转“地上”被承认,境遇转顺。

在这方面,某第五半导体厂“振兴五半导研讨会”是最有代表性的一群。

1983年,该厂分入二十几名大学毕业生。

其时,半导体行业不景气,已有不少厂家倒闭。

他们被分到科室、车间后,只觉前程渺茫,情绪低落,常聚宿舍中甩扑克、发牢骚、下棋、吹牛。

一天,一位叫付宝和的实在受不了了,对伙伴们说:

“‘五半’要倒闭,我们可以分到别的厂,不会没饭吃。

可我们是败兵!

这是我们青年知识分子的耻辱!

空发议论,不如干点实事。

”

“干事?

干坏了,谁给兜着?

”

“那就先偷偷地干,不见成果以前,不许往外说。

”

于是,“振兴五半导研讨会”以“地下组织”形式成立,决议“每人必须研究一个课题”,没有经费,自掏腰包;弄不了大的,先搞小的;第一产品不景气,便在第二产品上寻找突破口。

这样,竟搞成了七、八个项目。

厂长获悉,大喜,给他们以全力支持。

从此,“地下”转为“地上”,红红火火开了成立大会。

现在,全厂早已起死回生。

由于第二代产品的开发,过去的闲人也回厂搞生产了。

企业经济效益蒸蒸日上。

那个“地下组织”的发起人付宝和担任了车间副主任和市青年技术协会秘书和理事。

【本报讯】据调查,不少青年知识分子的成果是在夹缝中偶然拾取的。

由于他们资历浅,极少能分享到科研课题。

在心灰意懒和不顺利中,突然一天,柳暗花明,他们拿到选题,奋勇攻关,功成名就。

日前,记者获如下实例

某厂分去一大学生。

领导问:

“什么最拿手?

”答曰:

“外语。

”“还有什么能耐?

”“自动化。

”“好!

不过,你还年轻,先下车间实习吧。

”

从此,他被遗忘了。

一年后,仍不见起用。

他要求调走。

领导认为:

“他虽然没用处,但是大学生。

报上说,大学生是人才,是人才就不能放他走,放走人才就说明我们不重视人才。

”经过一番推理,领导下了结论:

“宁可养着他,不能犯政治错误。

”又过一段时间,上级决定该厂引进国外设备,厂长一下子抓了瞎:

既懂尖端技术又精通处语的谈判引进人才哪去找!

急中生智,想到那个还在车间“实习劳动”的“倒霉蛋”,立即请出,奉若上宾。

没几天,那年轻人摇身一变,西装革履,登上飞机,周游欧美。

设备引进,资料翻译,安装调试完毕,大功告成。

厂长舒一口气,为他加官晋级,调入科室。

该青年认为,下一步应消化设备,使之国产化。

厂长问:

“设备转不转?

”“转呀。

”“那就行啦,还操什么心!

”于是,升了官的大学生又闲起来。

应该指出,这是一个较极端的例子,但过程的“偶然性”,却是不少取得了科技成果的青年知识分子所经历过的。

【本报讯】最近,本报记者协同天津青年科技协会请部分青年知识分子座谈,大家对上述三篇报道展开热烈讨论。

第一篇报道中的主人公之一,是天津计算机厂的张建成。

他在大家的要求下,进一步谈了厂里的大学毕业生在信任支持境遇下心情舒畅出成果的过程。

与会青年不时向他投去羡幕的目光,连称“难得,难得”,“可惜这样的单位太少啦。

”

第二篇报道中的主人公付宝和说:

’我们虽然是经过挣扎后才冒出的小苗,但在目前的社会背景下这是一种必然现象。

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不能等梯子架好了再登山,良好的竞技状态应该是我们赢得领导与群众支持的前提。

因此,我感谢我们的厂领导。

”大家赞同他的话,认为这第二类“先苦后甜”果实的诞生环境也应该珍惜。

第三篇报道的主人公未能与会,并在会前一再请求不要披露他的姓名与厂名,否则“会闹出乱子来”。

对此,与会青年默然良久。

一位青年说:

“这类成果的诞生过程,与其说可喜可贺,不如说可笑可悲。

我们希望那些主宰着我们命运的领导人能通过这一事例有所反省。

”另一位青年黯然说:

“不管怎样,他偶然走向成功。

可是,还有多少人才在他成功前的境遇中生存呀!

我们这热血青年唯一的渴求不就是贡献吗?

!

”

与会青年还探讨了三分之二的大学毕业生至今未出成果的复杂原因。

记者将另文予以报道。

咬定青山不“放松”

——大学毕业生成才追踪记之五

看得出,许明慧有点生气,因为我晚来了几分钟。

“我特别看重时间。

”他说,“一分钟也耽误不起。

”

他并不爱生气。

奖金的多与少,拼命干社会工作毫无报酬,家务事多起来,别人对他的风言风语,他全不计较,不抱怨。

只有他认准的大事给误了,他生气,而且生大气。

看来,“时间观念”是他的大事之一。

干大事的念头是在他大学3年级时确立的。

改革的热流冲击着他,财政金融改革跟不上经济改革步伐的现状,唤起他强烈的责任感。

他立志做个干大事的金融家。

1982年,他怀揣着毕业证,迈进投资银行大门。

本职工作:

项目评估。

好新的学问,大学竟没学过;问新老银行家,谁也没摆弄过。

改革了,真是改革啦!

中国,文明古国,封闭了多少年!

项目投资,一向是行政拍板;如今,也要银行评估啦!

“好,没说的,学,追上世界水平!

”评估,简单的两个字,涉及市场学、统计学、预测模型、企业管理、宏观经济分析、银行基本知识……“不仅学,还要当这一门的专家!

”他拼啦,时间观念象足球意识一样形成了。

头一年,投资银行搞了7个项目,他一个人搞了3项。

世界银行来专家审查了,“好,中国,投资银行刚刚建立,这样快就搞出来,了不起!

”而小许的3篇评估报告尤其被认为“有水平”——“好,这在中国还是一个创举!

”

1983年,机构调整,小许调进天津建行一支行,仍然搞项目评估。

老同志们不服气,“他有嘛能耐”,“以前那项目八成不是他搞的”。

小许默默地干,成绩本身最有说服力,大家服气了。

许多老同志还来请教他,有的带点歉意。

“哦,没关系的”,小许说,“有点误解没什么,正常的。

我年轻,请多关照。

”他根本不计较。

但他开始生大气了,因为他想把事情干得大点,再大点;不仅评估项目,他还想按“真理的要求”把项目促成。

——哦,小许,这就是你的份外事喽!

“不,”小许说,“这是国家的大事。

”

一些企业不负责任地报项目、争拨款,拨款不成争贷款。

“反正是国家的钱,赔了,没有企业破产法,有国家兜着哩!

”

对此,小许气不打一处来。

举凡他评估的项目,无不站在宏观的角度,国家利益的立场,深入企业调研,同企业大论是非。

在一家大型企业,他据理力争,提出减少400万投资。

“能为国家节约400万可干成的事,为什么不能节约呢?

”他的论证极具科学性,终于说服了方方面面的领导与工程师。

对一项近2000万的投资项目,他评估后建议用500万……这种事他干了不少,生了不少气,拒了不少礼,得罪了不少人!

但银行的领导支持他,新老同事们鼓励他,他能支撑住。

他也有撑不住的时候。

他亲眼看到,往往申请项目之日,便是大摆酒宴,大走后门,广托熟人之时。

今日之中国,项目投资这样的大事,仍有只凭“汇报”(不是会诊)便拍板之举,仍有只凭关系学便能办成之事!

许明慧痛心疾首:

“国家的财政多么困难!

国家的投资还很有限!

钱要用在刀刃上,祖国才能快些富强起来!

”

他开始写文章了。

他要让更多的人了解国家的真正大事,而不要只看眼前利益。

他也更注重实践了。

他要为真理而斗争。

天津制定出3年气化全市的目标。

许明慧欢欣鼓舞,四处奔波,评估民用灶具发展项目。

他看到,荣获国家优秀新产品证书的鼎牌灶具有良好发展前景,并已打入国际市场,超过日本名牌,但其生产与技术改造却未列入市场营销战略。

“该厂厂房破旧,工艺落后,幸亏技术师傅们维护着名牌,发展缓慢”,他建议“加快技改步伐,加大投资”,以满足国内需要和国际市场的需求,“如果新增出口7.65万台,每年可为国家增创外汇131.8万元。

”

为了这件大事,他跑遍了有关的十几个部门,有的部门跑了多次。

但有的单位推三挡四,“你有上头的红头文件吗?

多管闲事!

”

小许不怕自己人微言轻,竟大胆发出通知,请各有关部门共同考察会诊,以便决策。

一家主要部门的一位干部不买账:

“你是谁?

请我们主任去开会,算了,他不会去的!

”

小许急了:

“你这儿不来人,别的部门不好投资。

”

“你有能耐,先让他们修马路,我再拉拉锁。

”

小许气得直想骂。

但忍住了。

考察会终于举行了。

许明慧论据充足的考察报告得到了与会领导的赞同。

市里一位领导讲:

“你们工作这样细,这样深入,而且敢于坚持真理,难得呀!

”市政府决定,投资扩厂。

银行决定:

“一家银行有困难,几家联合支持!

”

小人物许明慧激动万分:

“在我们的祖国,还是支持改革人多!

”

他把这件事看作是科学的胜利,真理的胜利。

他又要写文章了。

“在我退休之前(他今年30岁),我写90篇文章”。

他不仅在稿纸上写,而且在中国改革的大地上写。

“咬定青山不放松”,这是郑板桥的诗句。

许明慧咬定了大事业这座“青山”,具备了“不放松”的韧力,他成功了!

“巨人的肩头”在哪里

——大学毕业生成才追踪记之六

250年前,科学巨匠牛顿颇富哲理地说,他之所以成功,是因为踩在巨人的肩头上。

在20世纪80年代的今天,对成千上万渴望成功的青年知识分子来说,巨人的肩头在哪里?

为什么是“溜肩膀”?

不久前,我随同一批青年知识分子和团干部赴某县“送技术下乡”,并向乡镇企业提供咨询。

这十几家企业的青年技术人员送技术下乡,竟有1/3是在企业领导不批准的情况下,利用公休或倒休的时间自费来的,我们熟悉了便无话不谈,常至通宵。

一位青年说:

“大学时,别说牛顿的肩膀,爱因斯坦的肩膀也敢踩。

一腔热血,四年苦功,总算学有所成吧。

谁知,进了企业,感到处处是‘溜肩膀’,踩不住!

”大家笑起来。

他谈的是企业的人才管理问题,已超出牛顿名言的本义。

事实如下:

——进厂后的第一件事是“实习”,相当多的企业实习管理无计划,根本不理会毕业生所学专业,一律置于车间或后勤跟班劳动。

这种实习一年之久,产生两种结果:

一、大学中所学的知识至少有1/3淡忘了,还有1/3过时了;剩下残缺不全的1/3;二、长久不习专业,但学会不少为人处世之道,即“棱角渐渐磨光”,成为“不敢讲话”者。

——第二年开始分配工作。

由于实习期并未定向,也未培养,企业领导竟连他们的专业也不知是什么。

往往重翻出档案,“再研究研究”,经性急者催促再三,这才给“挖坑定位”,了却了一桩心事。

因此,发生一些“学电子的当电工,”“搞热学的烧锅炉”之类事件,也就不足为怪了。

——随后就是工作。

还剩有1/3新知识的大学毕业生们不禁又想干点“新事”,越一点“旧轨”。

碰上“开拓型”领导,新事有望;撞上“守成”型领导或此举有否定领导过去的业绩之嫌,则不仅事干不成,而且你在领导心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交规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