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师市农村路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791664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68 大小:1.5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伽师市农村路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伽师市农村路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伽师市农村路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伽师市农村路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伽师市农村路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伽师市农村路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伽师市农村路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伽师市农村路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6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伽师市农村路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伽师市农村路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 总 论

1.1项目概况

1.1.1项目名称

####县2016年农村路网工程建设项目

1.1.2项目性质

新建

1.1.3项目建设单位

####县铜兴市政工程建设有限公司

1.1.4项目建设地点

本项目建设地点位于####县,道路起点位于S213线K32+600(武装部打靶场),途经铁日木乡、英买里乡、江巴孜乡,终点位于S213线K49+100(麦喀高速江巴孜收费站匝道相接),本项目路线全长约21km。

1.1.5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本项目新建道路总长度21km。

主要工程内容包括路基工程、路面工程、桥梁2座、涵洞37座、交叉工程18处、交通设施、绿化亮化。

1.1.6项目建设期

项目建设期为2年。

1.1.7项目总投资

项目总投资22500.00万元,其中:

工程建设费用15174.83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67.44%;

工程建设其他费用5394.64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3.98%;

基本预备费1234.17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5.49%;

建设期利息696.36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3.09%。

1.1.8资金筹措

项目总投资22500.00万元,其中拟申请银行贷款16800.00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4.67%,自筹资金5700.00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5.33%。

1.2可研报告编制依据及研究范围

1.2.1可研报告编制依据

(1)《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国办发〔2013〕36号);

(2)《####县县城总体规划》(2012-2030年);

(3)《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试用版);

(4)《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

(5)建设单位提供的有关资料。

1.2.2研究范围

根据国家基本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内容和深度要求,结合####县农村路网建设需求,确定项目的建设规模和建设内容,制定建设方案;对项目实施的外部条件、环境影响分析、节能与节水、劳动安全、项目组织管理、实施进度、投资估算及资金来源、项目风险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1.3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详见表1-1。

表1-1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数量

备注

建设内容

1

道路工程

km

21

项目总投资

万元

22500.00

1

工程建设费用

万元

15174.83

2

工程建设其他费用

万元

5394.64

3

基本预备费

万元

1234.17

4

建设期利息

万元

696.36

资金筹措

万元

22500.00

1

申请银行贷款

万元

16800.00

2

自筹资金

万元

5700.00

建设年限

2

1.4结论与建议

1.4.1结论

本报告通过对项目背景及建设必要性、项目的建设条件、建设内容和规模、建设方案、项目组织管理与进度安排、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社会效益等方面的论证分析,认为本项目的实施有利于改善项目影响区的交通基础设施,促进####县农村经济的发展、改善####县农村的出行条件,提高农村村民的生活质量,对####县城乡一体化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开拓农村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加快农村建设及带动周边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项目的内容和性质符合####县的发展规划,配套条件成熟,完全有条件立即实施。

1.4.2建议

(1)由于银行贷款项目前期工作经验较少,有关部门要重视项目的前期工作,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项目前期工作计划和操作方案,以保证项目前期工作的顺利实施。

(2)项目建设涉及部门行业较多,要做好协调和信息沟通工作,在实施阶段,加强项目的监督与管理,规范施工,确保工程质量。

(3)项目的建设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建议有关部门尽快批准立项。

建设单位积极筹措资金,做好项目前期准备工作。

(4)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建议项目单位委托有资质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针对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在施工过程中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须认真研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防此水土流失和破坏生态环境,使工程设计与沿线地形、地貌及环境相协调,尽量减少工程对环境的破坏。

(5)项目建设进一步与区域的道路、给水、排水、通讯、电网、燃气、防洪、消防、环卫、环保、景观等规划协调发展,统筹兼顾,综合考虑。

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2.1项目建设背景

公路是经济发展的动脉。

加快农村公路网络的建设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善农村消费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随着国道、省道、市道等骨干线路的形成乡村道路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日益凸现。

乡村道路,连接国道省道县道等大中公路,延伸到乡村组户,是公路网络的基础部分;是直接服务于农村,造福于农民的基础设施,是公路经济最终得以形成的关键环节。

公路不能进村入户,村级经济将始终无法组成乡镇区域经济,因为没有便利的交通就难以形成统一的市场。

乡村道路虽然多年来一直作为农田基础建设的重要项目而有所发展,据资料显示,全国近5万个乡镇中同公路的已达90%以上,但在74万个行政村中,绝大多数仍是靠“机耕道”通行。

机耕道主要是以生产服务为目的,属于生产基础设施,没有考虑为生活服务的功能,所以乡村道路根本谈不上等级。

没有规划设计、没有质量标准、没有考虑生活质量的机耕道,够成了当前道路的主题体,这中水平的交通状况已成为当前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一个关键性的制约因素。

落后的乡村道路网络使得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未能随着经济发展而得到同步改善,农村自给自足的消费环境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建盖新房已兴起过几轮高潮,土房便瓦房、瓦房变楼房,走到偏僻的地方也能看到混砖楼房,但绝大多数行政村没有像样的汽车路。

农民难买难卖的一个客观条件就是出门难。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多,农村自然条件差,农民经济总量少,人均收入低。

解决农村问题的关键是加快城市化进程,解决农业问题的根本是调整产业结构,解决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而所有这些都离不开便捷高质量的农村公路。

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可以加强城乡联系和沟通,促进农民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调整种植业和产品结构,搞活农产品流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可以引导农村企业合理集聚,完善小城镇功能,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也可以改善各种生产要素流动条件,促进农民思想的转变,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从交通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来讲,农村公路好比是连接高速公路主骨架的毛细血管,农村公路建设直接关系到高速公路的效益能不能体现,关系到高速路能不能实现高速化,关系到路网整体水平的提高。

加强农村公路建设的立足点,就是促进路网结构优化和协调发展,充分发挥路网整体性功能,提高综合服务能力。

农村道路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从抓乡村道路建设着手,把“要想福先修路”变成政府行为,由政府统一规划、统一投资、统一组织实施,将是解决这一瓶颈问题,拉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举措。

为了更好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村容村貌建设,改善农村道路环境质量,着力发展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实现农业生产水平明显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明显加强,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本项目正是在此背景下提出的。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加快发展农村公路,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重要思想的客观要求。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

农民阶层是我国社会的一个重要阶层,农民兄弟是我国最大的社会群体,他们为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付出了心血,做出了巨大贡献。

农村公路属于公共物品,投资回报率几乎为零,政府应该承担农村公路供给的责任。

因此,加快发展农村公路,改善农村交通状况,代表了最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在交通建设领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行动。

(2)加快发展农村公路,是全面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前提。

在农村问题方面提出了要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

把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在农村,“三农”问题已经成为我们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瓶颈”。

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增加农民收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善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城镇化进程。

实践证明,没有农业的发展,就没有全社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富裕,就没有全社会的富裕;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就不可能实现。

而农村公路又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设施,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因此,加快发展农村公路,改善农村交通状况,是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3)加快发展农村公路,是改善和优化我国公路网结构的必然选择。

“十二五”以来,农村公路的快速发展和路网状况的显著改善,为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基础保障,在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年间,全国农村公路建设已累计投资3264.6亿元,全国新改建农村公路超过100万公里,通车总里程约395万公里,基本实现所有乡镇和东中部地区建制村通公路,西部地区建制村通硬化路比例约80%。

全国乡镇、建制村通客车率将超过99%和93%。

农村公路建设力度之大、新改建油路水泥路里程之长,前所未有。

许多省份这两年建成的农村公路里程超过了建国以来50多年的总和,即用两年的时间走过了50多年的发展历程。

由于农村公路的快速发展,全国公路网结构得到明显改善,公路的通达深度明显提高。

(4)加快发展农村公路,是实现交通新的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保障

交通能否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归根结底是能否实现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要贯彻“五个统筹”,实现交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重点之一就是要解决农村公路通达和畅通问题。

目前我国仍有一百多个乡(镇)不通公路,特别是集中在西部贫困地区。

农村公路亟待跨越式发展,因为没有农村公路的跨越式发展,就没有交通新的跨越式发展。

因此,要把解决好农村公路发展问题作为交通工作的重中之重。

(5)农村公路的建设,是促进####县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县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也迅猛发展,现有的农村道路状况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由于农村路网远远不能满足####县农村经济的发展需求,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因此,本项目的建设对于促进哈密市农村经济的发展、改善农村的出行条件、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对哈密市城乡一体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6)项目的实施是####县交通量增长的需求

项目的建设可改善出行条件和交通环境,加强周边环境与中心地带的联系,有利于货物流通,发展第三产业,开发多种经营,给沿线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大大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为哈密市人民过上富裕生活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县农村道路建设项目的实施,不仅是规划、市政和交通上的要求,也是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上的需要,更是城市发展的战略要求,通过本报告的分析研究,####县农村道路建设项目非常必要的,也是迫切的。

第三章 项目建设条件

3.1区域概况

####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隶属喀什地区。

地处北纬39°16′~40°00′,东经76°20′~78°00′之间,东邻巴楚县,南连岳普湖县,西接疏附县、疏勒县,西北与阿图什市毗邻。

现今的####县是古“丝绸之路”上的古老乡土之一,早在两干多年前的西汉时代,就隶属著名的安西四镇之一的疏勒古国。

县境东西长140公里,南北宽80公里,总面积7040平方公里。

县城座落在县境的西南部,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省道311、213从城区通过,并距喀什市76公里,距阿图什市80公。

3.2社会经济概况

3.2.1行政区划与人口

####县辖3个镇、10个乡,分别为:

巴仁镇、西克尔库勒镇、夏普吐勒镇等3个镇;铁日木乡、英买里乡、江巴孜乡、卧里托格拉克乡、克孜勒博依乡、米夏乡、和夏阿瓦提乡、克孜勒苏乡、古勒鲁克乡、玉代克力克乡等10个乡;300个行政村。

2015年####县总人口为38.2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33.39万人,占总人口的98.81%,农业人口30.91万人,占总人口的91.48%。

有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回族等13个民族。

3.2.2社会经济条件

2014年####县实现生产总值57.75亿元,比2013年增长16.3%。

其中:

一产完成22.7亿元,比2013年增长9.7%;二产完成17.58亿元,比2013年增长16%;其中工业增加值完成11.78亿元,比2013年增长17.6%;三产完成17.47亿元,比2013年增长26.6%。

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9亿元,比2013年增长29.9%,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4.3亿元,比2013年增长21.2%;完成地方公共财政收入3.84亿元,比2013年增长11.3%;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9000元,比2013年增长15.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122元,增收1184元。

3.3自然条件

3.3.1地形地貌

####县位于喀什地区古老的喀什噶尔冲积平原中下游,为东西走向的开型盆地,地形坡降明显变缓,形成由西南向东北微倾的地势,地面坡度为0.1%~0.3%。

县境北部的柯坪山为天山南部最外沿的一个支脉,山前带及洪积平原海拔1600m~2800m之间。

中部为克孜河冲积平原,是全县的主要农耕区。

沙漠区分布于县境的东部及东南部广大地区。

3.3.2气候条件

####县属典型大陆性暖温带干旱气候,其特点为全年四季分明,春、秋气温变化大,夏、冬季节气温相对稳定,全年降水稀少,无霜期长,光热丰富,昼夜温差大,气候干燥。

主要气象指标为:

气温:

年平均气温11.7℃,

极端最低气温-22.5℃,

极端最高气温41.2℃;

降水量:

年平均降水量54mm,

年最大积雪深度10cm;

蒸发量:

年平均蒸发量2251.1mm,为降水量的42倍;

日照:

多年平均日照时数2923小时;

风速:

历年平均风速1.4m/s,主要风向为西北风;

冻土:

最大冻土深度0.80m;

无霜期:

平均无霜期233天。

3.3.3水文

####县地表水属喀什噶尔河水系,流经本县的河流为克孜河,由####县与疏勒县交界处的####县米夏乡入流。

克孜河进入####县境内年平均径流量8.1亿m³,流量随季节分配不均,呈春紧、冬枯、夏涝、秋缺水的局面。

克孜河水含沙量较大,有“红水河”之称。

水质属硫酸盐水,水质较差,矿化度较高,水总硬度34~70度,PH值为8.3,不能饮用。

####县地下水储量丰富,可开采量为0.25亿m³。

地下水分布稳定,但水质较差。

水平方向变化规律是,沿克孜河自上而下水质越来越坏。

垂直方向水质变化规律具有上咸下淡的特点。

中层、中层深承压水,水质较好。

符合生活饮用水标准。

3.3.4自然资源

(1)矿产资源

####县矿产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西克尔镇以北喀什噶尔套山南坡地区。

截至2013年,己探明矿藏有铜、铅、锰、锌、铁、镍、铂、铝、石灰石、方解石、冰洲石、萤石、石膏、天青石、重晶石、硫磺、钻井粘土、石棉、石油、天然气等24种金属及非金属矿藏,其中冰洲石、石膏储量可观,铜储量10万吨以上,平均品位3—8%,其余矿品位均在中等程度以上,分布集中,易开采。

(2)土地资源

截至2013年,####县耕地面积80余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7.96%,园地为19.4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9%,林地为211.9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1%,森林覆盖率为19.5%;未利用地总面积约540万亩,占总面积的53.7%,其中,可供开发的宜农宜林耕地面积达360万亩,占未利用土地的66.7%。

3.4工程地质条件

####县城位于塔里木盆地西部近尖角部位,它北距盆地边缘仅20-30km,在大地构造上处于塔里木盆地台西南坳陷的喀什中——新生代沉积凹陷边缘,中——新生界厚约6km。

县城地质构造复杂,为第四世纪全新Q4土。

县城东部地耐力为7~llt/m2,县城南部地耐力为9~llt/m2,县城西部地耐力为ll~13t/m2,县城北部地耐力为3~13t/m2。

####县城所在区域有多条活断层分布,县城以北有托特拱拜孜——阿尔帕雷克全新世断裂带(距县城约45km),在县城以东约18km,有西北向的麦盖提隐伏断裂带,在麦盖提断裂带南边有阿图什晚更新世断裂带和喀什晚更新世断裂带,在####县城西南50km有北西向羊大曼隐伏断裂带和北东向隐伏断裂带。

强震活动主要集中在县域的北面和东北面。

本期工程地质情况,

(1)线路场地分布置五类岩土体,分别为:

粉土、粉质粘土、粉砂。

粉土和粉质粘土主要分布于0.8m深度以上,0.8m以下均为细砂及粉砂互层,在线路南段,粉土及粉质粘土分布置于0.5m以上,0.5m以下为细砂及粉砂互层。

(2)据原位测试,土工试验,承载力标准值按发下考虑:

粉土及粉质粘土为60kpa,细砂及粉砂为140kpa。

(3)据水土分析测试结果,地下水水质类型主要为三类:

SO4·CL-Na·Mg型和SO4-Mg·Na型水,矿化度4-10g/L,pH值7.4-7.6,地下水对混凝土具强腐蚀性,对钢结构具中等腐蚀性;土对混凝土具强腐蚀性,对钢结构无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有中等腐蚀性。

####县城地震基本烈度设防为8度。

3.4基础设施及施工条件

(1)交通

####县境内有314国道、南疆铁路和213省道、311省道横贯县境,境内交通十分便利。

(2)供电

####县电力设施完善,为本项目的建设和建成后提供了可靠的电力供应。

(3)施工条件:

由于项目建设需要采用招标方式进行,从施工单位的选择方面考察,许多具备相应建设资质的施工单位都有在当地进行施工建设的经历,相应的建设施工技术人员、设备等都有较高保障。

从建材供应分析,区域内交通条件较好,具有较好的外部建材供应条件,钢材、水泥、木材等供应保障程度极高。

总体而言,项目施工条件良好,前期准备工作落实,建设条件具备。

第四章 建设规模及建设内容

4.1建设规模

本项目新建道路总长度21km。

包括路基路面工程、桥梁涵洞、交叉工程、交通设施、绿化亮化等。

项目总投资22500万元。

4.2建设内容

本项目新建道路总长度21km。

主要工程内容包括路基工程、路面工程、桥梁2座、涵洞37座、交叉工程18处、交通设施、绿化亮化。

项目建设内容详见表4-1。

表4-1市政道路基础设施工程建设一览表

序号

工程名称

单位 

数量 

1

路基工程

km

21

1.1

清表

m2

504000

1.2

挖方

m3

320400

1.3

填方

m3

394100

1.4

路基整平

m2

504000

2

路面工程

 

 

2.1

40cm天然砂砾底基层

m2

420000

2.2

20cm4%水泥稳定碎石基层

m2

336000

2.3

5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面层

m2

294000

2.4

3cm细粒式沥青混凝土面层

m2

252000

3

桥梁涵洞工程

 

 

3.1

钢筋混凝土管涵

3

3.2

盖板涵

34

3.3

桥梁工程

2

4.0

交叉工程

 

 

4.1

平面交叉

18.00

5

交通设施

 

 

5.1

预埋管线

m

21000.00

5.2

安全设施

m

21000.00

5.3

其他设施

m

21000.00

6

绿化亮化

 

 

6.1

绿化

m2

84000.00

6.2

亮化

1400.00

第五章项目建设方案

5.1指导思想和建设原则

5.1.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大战略部署,立足于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科学研究、统筹规划,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水平,提高城镇化质量;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着力抓好既利当前、又利长远的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保障城市运行安全,改善城市人居生态环境,推动城市节能减排,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5.1.2基本原则

(1)规划引领:

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切实加强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和严肃性。

发挥规划的控制和引领作用,严格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充分考虑资源环境影响和文物保护的要求,有序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2)民生优先:

坚持先地下、后地上,优先加强供水、供气、供热、电力、通信、公共交通、物流配送、防灾避险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老旧基础设施改造。

保障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供给,提高设施水平和服务质量,满足居民基本生活需求。

  (3)安全为重:

提高城市管网、排水防涝、消防、交通、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质量、运营标准和管理水平,消除安全隐患,增强城市防灾减灾能力,保障城市运行安全。

  (4)机制创新:

在保障政府投入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进一步完善城市公用事业服务价格形成、调整和补偿机制。

加大金融机构支持力度,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5)绿色优质:

全面落实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等生态文明理念,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化水平,优化节能建筑、绿色建筑发展环境,建立相关标准体系和规范,促进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5.2设计依据

(1)《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

(2)《地下工程技术规程》(GB50108-2008);

(3)《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

(4)《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45-2006);

(5)《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2011);

(6)《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

(7)《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8)《城市配电网规划设计规范》(GB50613-2010);

(9)《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2009);

(10)《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

(11)《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030-2004);

(12)《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2011);

(13)《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GB02-2013);

(14)《道路交通标志与标线》;

(15)《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45-2006)。

5.3基础设施工程

5.3.1道路工程

5.3.1.1设计原则

(1)道路各项技术指标应满足设计规范要求,保证交通功能;

(2)道路设计应与两侧用的利用布局结合,与周围景观协调;

(3)建设与管理结合,通过合理确定道路及交叉口设计等交通组织形式,保证交通安全、畅通。

(4)在保证行车安全、舒适、快速的前提下。

尽量减少工程量、降低造价和施工难度、保证技术可行、经济合理。

5.3.1.2道路平面设计

本项目路线设计遵循“指标灵活、合理优化、治理病害、保证通畅”的原则,收集沿线地质构造、断层、岩性,研究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地质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