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名校高考语文备考诗歌鉴赏专题按题材分类鉴赏教案精校完美打印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791044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3.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点名校高考语文备考诗歌鉴赏专题按题材分类鉴赏教案精校完美打印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重点名校高考语文备考诗歌鉴赏专题按题材分类鉴赏教案精校完美打印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重点名校高考语文备考诗歌鉴赏专题按题材分类鉴赏教案精校完美打印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重点名校高考语文备考诗歌鉴赏专题按题材分类鉴赏教案精校完美打印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重点名校高考语文备考诗歌鉴赏专题按题材分类鉴赏教案精校完美打印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点名校高考语文备考诗歌鉴赏专题按题材分类鉴赏教案精校完美打印版.docx

《重点名校高考语文备考诗歌鉴赏专题按题材分类鉴赏教案精校完美打印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点名校高考语文备考诗歌鉴赏专题按题材分类鉴赏教案精校完美打印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重点名校高考语文备考诗歌鉴赏专题按题材分类鉴赏教案精校完美打印版.docx

重点名校高考语文备考诗歌鉴赏专题按题材分类鉴赏教案精校完美打印版

诗歌鉴赏专题:

按题材分类鉴赏教案

诗歌鉴赏专题:

按题材分类鉴赏教案北雁南飞

诗歌鉴赏专题:

按题材分类鉴赏教案

教学目标:

1、全面了解考纲要求。

2、掌握各类诗歌的鉴赏技巧。

教学重点:

各类诗歌的鉴赏技巧。

教学难点:

1、对各类诗歌意境的理解。

2、各类诗歌鉴赏的答案整合。

教学方法:

导析法

教学时数:

四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不同题材的文章有不同的写法,不同题材的诗词在塑造形象、运用语言、表现技巧、表达感情上也有不同的要求。

下面我们根据高考试题的实际,按照内容的不同,把古代诗词分作写景抒情诗、即事感怀诗、咏物言志诗、怀古咏史诗和边塞征战诗等五类来具体分析。

二、分类鉴赏及方法

(一)写景抒情诗的鉴赏方法

古代诗人经常游山玩水、写景言志,写景抒情诗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占了较大的比例。

一般来说,写景抒情诗往往塑造形象,或勾勒意境,或用衬托、对比的手法,或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用白描手法,或托物言志;诗的中间两联往往对仗工整,诗的语言特点:

明快清新、简洁质朴。

从1994年开始,写景抒情诗考了两年,即1997年和1999年。

1、写景抒情诗,要注意从四方面入手:

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体味诗歌中的情景交融的意境;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这一点尤其重要;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

2、鉴赏写景抒情诗,要学会从下列几个角度去掌握:

第一,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很多,应注意写景的常见方法和技巧:

留意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把握和分析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动静结合(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兴手法的运用。

语言运用方面,既要学会欣赏像盛唐诗人所描写的雄浑壮丽的景象,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又要善于体会诗人细致入微的观察、捕捉和描摹,如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第二,体味诗歌中的情景交融的意境。

人们分析古诗的各种说法:

如“融情入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等,都指出了中国古典诗词最常用的艺术手法是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

这里需要理解一个基本道理,就是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会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人的特定情感服务。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就是一首融情入景、景中含情的好诗。

烟花含愁,孤帆载憾,天际碧水带走诗人的无尽思念,诗人的惜别之情,从每一个画面中渗透出来了。

第三,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像上面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当然好理解,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

这就要求我们对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

如杜甫的《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丰富的色彩,活泼的诗情,飞动的意象,除了我们可以体会到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以外,如果我们了解到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平定之后,那么或许更容易体会到这首即景之作,还包含着一种万象更新的企盼和买舟东下的欢悦。

这里牵涉到一个感情寄托的问题,分析诗歌,切忌随意拔高作品的思想内涵。

第四,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把握诗歌意象,比如白居易的《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枫叶”“荻花”“秋”三个意象不光点明了景物、时节,还通过这三个意象特有的属性渲染了送别时的环境氛围和诗人忧伤的情绪。

古诗意象往往寓繁于简,寓万于一,以高度浓缩的艺术形象诱发想象,产生奇特的审美效果。

3、备考要点:

首先从诗作整体出发,理解作品写了什么样的景,从什么角度写。

其次理解用了什么方法来写景。

分析表达的感情,这几乎是每一道题都要考到的。

4、下面的五首写景抒情诗,可以说是比较典型的。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在诗中写了哪几种景物?

请分析这首诗写景的顺序,并说明这首诗是怎样以景衬情的。

答:

(月落、鸟啼、霜满天、江边的枫树、渔火、寒山寺;从远到近;用秋夜的寂静、凄清、朦胧来烘托羁旅者孤孑清寥、愁绪满怀的思乡之情。

诗歌在景物描写中巧妙地运用冷暖对比、动静结合。

其中月落、霜天是“冷色”,江枫、渔火“暖色”;一、二句是“静景”,第四句是“动景”。

“江枫渔火对愁眠”一句中的“愁”指的是一种思乡的感情,诗中的客字可以与之引证。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写出这首诗的艺术手法。

答:

诗中有画,本诗是极富诗情画意的佳作:

对仗工整,又流畅自然,毫无雕琢。

这首诗表现出春天怎样的特征?

答:

写出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景象。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夜渡无人舟自横。

这首诗用了什么手法?

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

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也有人认为运用了比兴手法。

诗的前两句写自己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却无意于黄莺,表现出诗人恬淡的胸襟;而夜渡无人,水急舟横的景象里,蕴涵着一种不得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诗的第一句从什么角度写?

第二句从什么角度写?

这两句诗勾勒出一个怎样的境界?

答:

仰视;低头;勾勒出月色秀朗、溪水清澈的兰溪山色,朦胧飘渺,使人如同坠入仙境。

整首诗,从头至尾没有写到“人”,也没有写到“情”,而读来使人感到景中有人,景中有情,问:

诗中的人是怎样的形象?

情是怎样的情?

答:

写出渔民欣快欢畅之情,整个画面使人感到兰溪山水充满着蓬勃生机。

题义公禅房

孟浩然

义公习禅房,结宇依空林。

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

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

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

这首诗所描写的景物具有怎样的特征?

答:

山谷秀美、山峦清净、空气清新、和润阴凉、自然幽雅。

这首诗的语言特征怎样?

答:

表现自然明快、词句清淡秀丽。

(二)即事感怀诗的鉴赏方法

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而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

谓“即事”诗,一般来说没有什么严格的界定。

之所以把“即事感怀诗”列为一类,是从高考的实际出发。

因为除了上面我们所分列的“写景”、“咏物”、“边塞”、“怀古”这几类有明显特征的诗词外,还有许多其他题材的作品,例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等,一般不便再细细分类,所以笼而统之称为“即事感怀诗”。

这些内容的诗词被选作高考鉴赏材料是最多的,1995年、1998年、2000年、2001年的高考材料就可以视作“即事诗”。

1、分析即事感怀诗要注意:

“事”,写了什么事,或者说是什么事触发了的思绪;“怀”,要体味诗人抒的是什么“怀”,所抒之“怀”是否深挚感人。

重点和难点是第二点,“即事”是为了“感怀”,这一点一定要紧记。

2、即事感怀诗的鉴赏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弄清诗人感慨的事由。

在赏析这类作品的“抒怀”特点的时候,必须了解诗人感慨的事由。

如同是怀乡思亲:

杜甫《月夜》“今夜郛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环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是在战乱离散、月夜冷清的情景中思念妻子;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是在国破身囚、欢梦醒来的景况中痛悼故国。

朱弁的《春阴》是在被拘塞北、春寒阴冷的环境中盼望返乡。

由此引发的感慨的事由不一样,诗人抒发感慨不一样,诗人抒发的感情和采用的笔法也不一样。

第二,“事”与“怀”的结合是否高明。

如许浑的《谢亭送别》: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第二句全是写景,两岸青山,满林红叶,一江碧水,着色鲜艳,如见图画,但美景恰成离别之情的反衬,第四句没有接着写情,而只是叙事写景。

在酒已全醒,人已远去的时候,风雨西楼,更没有可以留恋之处,只好默默地独自走了下来。

只写凄黯之景,而迷惘之情自在其中。

对于离别的感伤,全诗中虽一字不提,却仍然强烈地感染了读者。

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

”诗人的故园情思是由一曲《折杨柳》引发的,先写笛声满城飞扬,再写故园之思深浓,“事”与“怀”结合紧密、自然熨帖。

第三,要体味诗人抒的是什么“怀”,所抒之“怀”是否深挚感人。

特别是思乡、念亲、怀友、送别之作,若是矫情造作,必然无从动人。

能够流传千古的,都有一份真挚的感情,我们要细加领会。

例如李白《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别的对象是游览此地时寄居之家的一位村人,常酿美酒款待李白。

当李白离开时,汪伦前来送行,可见虽是邂逅相逢,也十分投契,李白以此诗作答,恰如前人所言:

“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

”以浅白的语言流露出真挚诚恳的情怀。

3、下面六首即事感怀诗具体分析体会鉴赏方法

戏答元珍

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不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

元珍:

欧阳修的朋友丁宝臣,字元珍。

当时任峡州军事判官。

这首诗是被贬为峡州夷陵县令时所作。

首联的“春风”和“天涯”均有所比喻。

说说这两句诗的内在含义。

答:

“春风”比喻朝廷的恩典,“天涯”比喻自己受贬远离朝廷。

内在的含义是:

大概朝廷是不会关注到我这个远贬的人了,重新有所作为的希望很渺茫。

颔联中“犹”字和“欲”两字用得好,包含着诗人对于自己处境的联想。

试联系感情分析这两个字的意思。

答:

“犹”是“依然”的意思,写出风雪摧残不了美好事物。

“欲”字是想象之辞,写出万物即将萌发的希望。

尾联写了两种花,分别是洛阳花(牡丹)和野花。

末句与上文“二月山城不见花”有呼应效果。

尾联两句有因果关系,诗人用两种花做比喻,实际意思是说因为我充分享受过春光(见过大世面),所以(不必为眼下小小挫折而嗟叹。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诗中有两个人物,一是送友的,一是告别的远行者。

第三句中“酒醒”的人是指,“人已远”的人是指远行者,“下西楼”的人是指。

“水急流”虽是写景,但与诗中送别之情景密切相关,呼应了上一句的“解行舟”。

也开启了下一句的“人已远”。

这首诗的前两句与后两句描写的是否同一时间的事?

这样处理,表达了什么感情?

答:

不是同一时间,中间有一段较长的时间间隔。

这样处理是为了强化送别的感伤,酒醒以后,才意识到朋友已经离得很远,倍感凄凉孤寂。

诗中两处描写自然景物,其作用有什么不同?

答:

前者描写红叶青山的美景是反面衬托对朋友的留恋之情,后者描写满天风雨是正面衬托黯然神伤的离别之情。

送杜十四之江南(送别)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

天涯一望断人肠。

这首诗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

包含怎样的心情?

答:

“渺茫”包含着复杂的情感,从字面上看它似是形容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

诗歌的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答:

第三句故设一问,造成折之势,为下句抒情作准备;结尾一句既抒发了离情,又不流于直露,余味深长,言有尽而意无穷。

送魏万之京(赠人)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

离歌:

离别之歌。

关城:

潼关、函谷关。

御苑:

皇家宫苑。

砧衣:

捣制寒衣的声音。

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

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

答:

“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答:

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

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

这是一般送别诗最常见的做法。

夜上受降城闻笛(思乡)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解说:

题目“闻笛”就点明是思乡,前两句交代地点和景物,突出“月如霜”,隐含思乡之情。

后两句紧承前边,由“芦笛”直接引发将士们遥望故乡。

浣溪沙(闺怨)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奈似穷秋。

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宝帘闲挂小银钩。

解说:

一个女子在漠漠春寒中走上自己的小阁楼,无边的晓阴浓厚似秋天。

走进房间,看见“淡烟流水”图也很幽深。

梦象自由自在漂浮的花絮,愁就像无边的丝丝细雨。

夜已经很深了,月亮挂在窗帘上,她还没有睡觉。

(三)咏物言志诗的鉴赏方法

咏物言志诗是通过对独特的事物的赞赏,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94年考的《菊花》诗,就是属于这一类作品。

1、弄清咏物言志诗的特点。

要注意三点:

是怎样咏物的;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2、咏物言志诗的鉴赏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

咏物言志诗要写出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追求贴切逼真,但如果仅仅是客观的描摹,满足于形似,那还不是一首好的咏物诗。

一个出色的咏物诗人,就应该像高明的摄影师那样,他的镜头要深入到对象的灵魂,摄出事物的神韵、品格。

也就是说,不但要形似,而且还要神似。

所以古人对于咏物诗有一个说法,要做到“不即不离”。

就是说既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滞于物),但又要切合所咏之物,写出物的特点(曲尽其妙)。

古人激赏林和靖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是因为通过月下水边的梅枝横斜的侧影,写出它凛然冰清的神态品格。

所以,读一首咏物诗,先要欣赏对于所咏之物特点的把握和刻画。

第二,体悟诗人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我们在欣赏一首咏物诗时,要注意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然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不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

由于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以至对事物观察的角度、认识的深浅的不同,所以即使写同一事物,他们也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来。

唐代有三位诗人都写过咏蝉的诗,被人诬陷入狱的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发出的是“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的“患难人”的心声;仕途蹇滞的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慨叹是“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的“牢骚人”的遭际;而身居高位、一生平庸的文学宠臣虞世南:

“垂蕤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表达的却是“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清华(清高华贵)人”的志得意满。

他们都抓住了蝉鸣高远的特点,却都揉进了自己的不同感受,堪称咏物诗的上乘之作。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含有明确意识的寄托的,我们在阅读时要注意分清。

但不管有没有寄托,一首好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有深有浅地都能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

这就需要我们在读解时细加领悟。

第三,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我们要注意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一般地说,咏物诗从整体构思上看,或用拟人(如上述的咏蝉诗),或用比喻(如贺知章的《咏柳》)。

手法的不同,往往能反映出所咏之物与诗人自我形象融合的深浅程度。

自我形象不明显的客观咏物,往往采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并不融入描写对象中。

此外,从具体描写方法看,对于所咏之物,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如陆龟蒙的《白莲》:

“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

无情有恨何人见?

月晓风清欲堕时。

”就是用“月晓风清”作背景,写出白莲独特的气质、神韵来。

3、下面三首咏物言志诗具体分析体会鉴赏方法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夜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首诗从整体看运用了什幺修辞手法来描绘春雨?

并说说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拟人手法。

把春雨写得富有知觉,富有灵性,给人们深刻的印象。

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请具体指出哪里是真实描写,哪里是想象之词?

(二、三联是实写,末联是虚写。

这首诗赋予了春雨怎样的品格?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赋予了春雨无私地滋润万物,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美好品格,表达了诗人乐民之乐,喜民之喜,与广大劳动者息息相关的思想感情。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这首诗刻画“小松”形象,借以象征出身低微的士人不甘埋没的精神,同时也批评“时人”的目光短浅。

对“小松”形象的塑造,第一句的刺字显示其蓬勃的生命力,第二句的出字写出其锐不可挡的发展势头。

三、四句的“凌云”含意各有不同,前者指未长成的小松,后者指长成后的小松。

南国十三首(其一)

李贺

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

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

解说:

这是李贺辞官回乡居住在昌谷家中所作。

诗中第一二句是写新花开,三四句则写暮春花落,通篇把花人格化。

花开时像越女那双水灵灵的眼神和那副白里透红的漂亮的脸蛋,美不胜收。

可是好景不长,一到日暮(暮春)百花凋零,落红满径。

“可怜”乃惜花伤春之情,也是诗人自伤自悼之词。

末句则用拟人手法写落花身不由己的时候的状态。

从表面上看“嫁与东风”是自愿,“不用媒”证明了这一点。

其实娇花又何尝愿意离开枝头。

“嫁与东风”虽“不用媒”,仍是不自主的事情。

花盛开时未嫁,而花凋零时始嫁,则倍增惆怅。

其实,这是一种悲剧的气氛,却从欣喜的情调来写它。

似乎反常,又合乎诗中旨趣之道。

联系诗人当时的境况,诗人才不过二十多岁,正当风华正茂,却不被当局所用,怀才不遇,自生自灭,不胜悲凄。

细品此情,便知诗人写此诗的良苦用心。

(四)怀古咏史诗的鉴赏方法

1、怀古咏史诗在赏析时,要注意下面几点:

要弄清史实,“怀”什么“古”;要体会意图,为什么怀古;要领悟感情,在怀古中表达了什么感情;要分析写法,特别要注意分析典故。

2、怀古咏史诗的鉴赏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第一,弄清史实。

对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积累得越多越好。

我们在中学历史课、语文课和课外阅读中所学到的有关知识,应该成为我们头脑中历史知识库的宝藏。

在阅读一首诗词时,一定要读好注解,这也是读懂材料的一把钥匙。

解答鉴赏题时,注意不要被命题者设置的误区所干扰。

比如1996年高考题选了元代作家阿鲁威的散曲《咏史》:

“问人间谁是英雄?

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

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

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故意把所歌颂的三国英雄诸葛亮说成是刘备,就是制造误区的一个例子。

第二,体会意图。

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者是触发感慨的媒介。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被贬黄州,到过当地一处叫作赤鼻矶的地方——传闻就是当年三国的古战场赤壁——凭吊,这赤鼻矶也可以说是触发了诗人感想的媒介了。

辛弃疾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诗人登上京口北固亭,从历史上孙权、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坚持抗击北方劲敌,联想到南宋小朝廷在风雨飘摇中苟且偷安,这京口北固亭就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

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自己的报国无门,也就是诗人引发诗思的现实原因。

第三,领悟感情。

诗家怀古咏史,大致上有这么几种情况:

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诗人自己并不置身其中,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亭》诗,杜牧为项羽自刎而惋惜: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然而王安石却意识到项羽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另一种情况是把史实与现实扭结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

我们中学里学过的两首宋词《赤壁怀古》和《京口北固亭怀古》,便是如此。

还有一种情况是只抓住历史的一些影子,故意借题发挥,如李商隐的《贾生》就是这么一首借古讽今的杰出之作。

关于诗人对史实的态度,我们这里再举一个例子。

像昭君出塞这样一个汉代的和亲故事,杜甫说“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深沉地抒发了自己对远嫁异域的姑娘的同情,他在这里只是就史论事。

而王安石则说“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在这里“借他人酒杯,浇历史题材,是可以从不同角度去反映的,这里不但体现了诗人们不同的艺术技巧,也反映了他们不同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第四,分析写法。

在构思上,怀古咏史诗可以说是百花齐放。

有以景衬情的,如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有议论引发的,如清人刘献庭的《王昭君》:

“六奇已出陈平计,五饵曾闻贾谊言。

取惜妾身归异国,汉家长策在和番”,对汉元帝统治的无能作了辛辣的讽刺。

在章法上,或作正反对比,或是侧面烘托,不一而足。

不同的写法,是由主题的需要而决定的。

我们要在对具体篇章的分析中仔细体味,并且从中领悟作品的基本风格。

还有一点必须提醒,作为咏史怀古诗,不少篇章在吟咏的主要人和事之外,还会引用一些其它的典故,比如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共用了六个典故。

对于这些典故,一定要有所了解,并且要很好地体会用典的目的。

至于用典时有明用的,也有暗用的,有正面用的,也有反其意而用的,在分析时也要留意。

3、下面五首怀古咏怀诗具体分析体会鉴赏方法

阅读下面三首诗,完成以下题目。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叠题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主卷土来?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注:

乌江亭在安徽和县乌江浦。

项羽垓下战败,逃至此地,乌江亭长驾船请他渡过江东。

项羽说:

“我当年与江东八千子弟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乃自刎。

杜诗中“不期”的语义是不可预料,王诗中“势难回”的语义是局势难以挽回。

杜诗以项羽事为题材,实际是宣扬了百折不挠这样颇有积极意义的道理。

杜诗认为项羽还可能卷土重来的原因是什么?

王诗认为项羽不可能卷土重来的根据是什么?

答:

杜诗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不灰心,重整旗鼓,再争取胜利也是可能的。

王诗却认为项羽已经众叛亲离,丧尽人心,江东子弟不可能再为他卖力了。

两诗末句表达方式有何不同?

答:

杜牧诗用不大肯定的语气来表述,表示推测语气,实际上是借题发挥。

王诗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这三首诗都从项羽的乌江自刎写起,但三位诗人评价有何不同?

你同意哪一种观点?

请说明理由。

杜牧认为项羽应包羞忍耻,卷土重来;王安石认为项羽军民离心,败势难回;李清照认为项羽气概豪壮,令人敬仰。

(赞成哪一种观点都可,只要言之成理)

汴河曲

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汴河怀古

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