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茶叶出口遭遇绿色壁垒及对策分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790983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茶叶出口遭遇绿色壁垒及对策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云南茶叶出口遭遇绿色壁垒及对策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云南茶叶出口遭遇绿色壁垒及对策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云南茶叶出口遭遇绿色壁垒及对策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云南茶叶出口遭遇绿色壁垒及对策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茶叶出口遭遇绿色壁垒及对策分析.docx

《云南茶叶出口遭遇绿色壁垒及对策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茶叶出口遭遇绿色壁垒及对策分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云南茶叶出口遭遇绿色壁垒及对策分析.docx

云南茶叶出口遭遇绿色壁垒及对策分析

摘要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进程加快,关税壁垒逐渐减少,绿色壁垒则对世界贸易有着很大的影响。

作为茶产品生产和出口大国,绿色壁垒对我国茶叶出口贸易,也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茶叶作为云南省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农产品,首当其冲的受到了绿色壁垒的阻截。

因此,研究云南省茶叶如何突破壁垒就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

本文阐述了绿色壁垒的涵义、特点以及其表现形式,从云南省茶叶出口遭遇绿色壁垒的现状出发,针对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细微的分析,并且从政府宏观和企业微观两方面提出了云南省茶叶出口如何突破绿色壁垒的政策和建议。

【关键词】云南茶叶出口绿色壁垒成因对策

 

Abstract

Withthedevelopmentofinternationaltradeandtheenhancementofhumanenvironmentalconsciousness,protectivemeasuresofinternationaltradehavetakenplacegreatchanges.The”GreenTradeBarrier(GTB)”isoneofthetradebarriersthataredifficulttodealwithininternationaltrade.Teaofourcountrygetsgreentradebarrier.YunnanisoneofthemajorprovincesinChina'steaexports,hasgottheGTBobstruction.Therefore,howstudiestheYunnanProvinceteatobreakthroughthebarrierbecometheimminentduty.

ThearticleexpatiatesontheconceptofGTB,featuresandforms,analyzingtheproblemsTeaofourcountryarefacingininternationaltrade.EmbarksfromthepresentsituationofYunnanProvinceteaexportationgetgreenbarrier,carriesontheslightanalysistothereason,finallygivesthesolutionstoGTBonTeafromtheaspectsofthegovernmentandteafirms

【KeyWords】Yunnantea;Exports;GreenTradeBarrier;Origin;Countermeasures

目录

1绿色壁垒的概述2

1.1绿色壁垒的涵义2

1.2绿色壁垒的特点2

1.3绿色壁垒的主要表现形式3

2云南省茶叶出口遭遇绿色壁垒的现状4

2.1农药残留量(MRL)超标5

2.2有害细菌含量超标6

3云南省茶叶出口遭遇绿色壁垒的成因分析6

3.1生产力水平低,生产方式落后6

3.2茶园化肥、农药的施用7

3.3茶叶检测标准体系落后8

4云南省茶叶出口应对绿色壁垒的措施8

4.1政府宏观措施8

4.2企业微观措施10

参考文献13

致谢14

 

云南茶叶出口遭遇绿色壁垒及对策分析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贸易的自由化趋势,在关税税率不断下降和传统非关税壁垒不断被消除和规范的情况下,绿色壁垒成为了国际农产品贸易的主要阻碍形式。

我国作为农产品出口大国,2006年我国农产品出口金额达到310亿美元,其中茶叶出口达到了5.47亿美元,在30个重点农产品中排名第五。

俄罗斯、亚非地区市场、欧盟市场、美国和中东市场以及日本市场是我国茶叶的主要出口市场。

我国茶叶出口因此遭受越来越严重的绿色壁垒之害,据海关统计,2006年前8个月,我国出口茶叶19.2万吨,比去年同期下降1.8%,出口量在持续增长5年之后首次出现下降。

27个省市区出口茶叶,其中有8个省市区茶叶出口均呈不同程度的下降,云南省是其中之一。

云南作为我国主要的产茶大省,用占全国1/6的种植面积,生产出占全国1/8的产量,其出口也难逃欧盟和日本绿色壁垒之困。

因此研究云南茶叶出口如何冲破绿色壁垒于省于国都意义重大。

1绿色壁垒的概述

1.1绿色壁垒的涵义

绿色贸易壁垒也称环境贸易壁垒,从其本来意义上说,它是指那些以维护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为目的而采取的限制甚至禁止有关国际贸易活动的法律、法规、标准、政策及其相应的行政措施,以避免这些贸易活动可能导致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而从另一个角度讲,所谓绿色贸易壁垒,是以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为名,通过蓄意制定一系列复杂苛刻过分高于国际公认或大多数国家所能接受的环保标准,对来自其他国家的产品及服务设置障碍,以保护本国产业的一种新型的非关税壁垒。

1.2绿色壁垒的特点

1.名义上的合理性

它是以保护世界资源环境和人类健康为名,实行贸易限制和制裁措施。

2.形式上的合法性

绿色壁垒属于非关税壁垒范畴,它与其他非关税壁垒的不同之处在于其用公开的立法加以规定和实施。

一些绿色保护措施都是以国际、国内公开立法作为依据的。

3.保护内容的广泛性

绿色保护的内容非常广泛,他不仅涉及资源环境与人类健康有关的商品生产、销售方面的规定和限制,而且对那些需要达到一定安全、卫生、防污等标准的工业制成品亦产生巨大的压力,因此对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富有极大的挑战性。

尤其对生产技术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涉及面就更大更深。

4.保护方式的隐蔽性

绿色保护和其他非关税壁垒如进口配额、许可证等相比,不仅隐蔽地回避了分配不合理、歧视性等分歧,不易产生贸易摩擦;而且各种检验标准极为复杂,往往使出口国难以应付和适应。

同时,把贸易保护的视线转移到人类健康的保护上,具有更大的隐蔽性和欺骗性。

1.3绿色壁垒的主要表现形式

1.绿色关税制度

这种形式是绿色壁垒的初期表现形式。

发达国家以保护环境为名,对一些污染环境、影响生态环境的进口产品课以进口附加税,或者限制、禁止其进口,甚至实施贸易制裁等。

2.市场准入制度

每个国家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选择制定本国的环保标准,而又不能将之强加于别国。

因此,在某些情况下,进口国就会要求对出口国的生产设备进行检查,从而保证进口产品能满足本国的环保标准。

这样,无形中就增加了产品出口的成本。

3.绿色技术标准制度

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较高,处于技术垄断地位。

它们在保护环境的名义下,通过立法手段,根据自己的生产水平和技术水平,制定严格的强制性环保技术标准,限制国外商品进口。

这些标准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是很难达到的,因而势必导致其产品被排拒在发达国家市场之外。

4.绿色环境标志制度

环境标志,是贴在商品外包装上的一种图形。

它是根据有关的环境标准和规定,由政府管理部门或民间团体依照严格的程序和环境标准颁发给厂商,附印于产品及包装上,以向消费者表明:

该产品或服务,从研制、开发到生产、使用直至回收利用的整个过程均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对生态系统无危害或危害极小。

绿色环境标志,在很大制度上制约了发展中国家的出口。

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要进入发达国家市场,首先要提出申请,获批准后才颁发这个标志;而批准的条件苛刻,程序又非常繁琐。

各国基本上都采取绿色标志,相互都承认也就是相互限制。

5.绿色包装制度

绿色包装本意是要求包装节约资源,减少废弃物,易于回收再用或再生,或可自然分解,不污染环境。

而现在它逐渐成为发达国家搞贸易保护的措施。

6.环境卫生检疫制度

尽管各国的海关卫生检疫制度一直在有效运转,但乌拉圭回合通过的《卫生与动植物检疫措施协议》则建议使用国际标准,并明确规定各国有权采取措施,保护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

但由于各国环境和技术标准的指标水平和检测方法不同,以及对检验指标设定的任意性;从而很多发达国家提出了超过环保需要的标准,使得环境和技术标准成为了绿色贸易壁垒,发展中国家因为达不到标准而被禁止出口。

7.绿色补贴制度

为了保护环境和资源,有必要使环境资源成本内在化。

可发达国家为降低环境成本,却将严重污染环境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但发展中国家的绝大部分企业本身又无力承担治理环境污染的费用,政府因此只能给予一定的补贴。

发达国家就以这种“补贴”违反自由贸易为由,限制发展中国家向其进口。

2云南省茶叶出口遭遇绿色壁垒的现状

自2006年5月和8月起,中国茶叶出口的两个主要市场日本和欧盟相继实施新的、更为严格的农药残留检测标准,对检测农药残留项目和残留量进行大幅度的增加和提高。

此举对中国茶叶出口造成严重影响,甚至面临在一段时期内失去这两大市场的可能。

相关行业组织和企业目前正在积极研究对策。

云南具有悠久的茶叶种植和对外出口的历史,是世界茶树原产地。

因为云南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条件,很适宜茶树生长。

2006年云南省茶叶种植面积达到340万亩,居全国第一,茶产量提高到13万吨,其中普洱茶产量达8万吨;茶叶综合产值达到95亿元。

一直以来,茶叶都是云南的传统产业,在全省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然而,近年来,由于遭遇绿色贸易壁垒,云南茶叶对日本和欧盟两大市场的出口量呈明显下降趋势。

2.1农药残留量(MRL)超标

云南省茶叶出口欧盟国家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农药残留超标的问题,据统计,2002年出口欧盟的茶叶为5.85万吨,而2004年的出口量降低为3.77万吨,下降了35.55%。

目前,欧盟茶叶委员会(ETC)于2007年3月7日又发布第9期茶叶信息,即茶叶农残操作性规范,更新后的欧盟及德国农残项目共计227项,其中207个农残项目的标准限量为目前仪器最低检测底线,占91.2%。

这一标准的更新,有可能使云南省茶叶出口欧盟全面受阻。

除了欧盟之外,日本于2004年9月1日颁布了茶叶中农残的新标准,包括82种农药。

从2006年5月29号起,日本又开始实施农产品进口“肯定列表制度”,进口茶叶残留检测项目由71项增加到276项。

设限以外的农药残留全部按“一律标准”即限量为0.01ppm;采用“干茶法”进行检测;设限外农残超标将被视为违法。

日本对设限外农药采用“一律标准”将极大增加中国出口茶叶农药被检出的几率,因违禁被追究的可能性极大,这将严重影响到云南省的茶叶出口。

据统计,2006年1-8月份,我国出口日本茶叶1.8万吨,同比下降了27.33%,出口金额0.45亿美元,下降23.24%。

普洱茶是云南茶叶的传统名牌,也是主要出口茶类。

近年来,由于欧盟和日本苛刻的农残检验标准使其出口呈负增长(见表2.1)。

 

表2.12006年我国普洱茶出口海关统计(单位:

美元、公斤)

 

国别(地区)

出口量

出口额

平均单价

数量同比%

金额同比%

均价同比%

1

日本

   720,640

 1,699,136

  2.358

-19.79

-15.20

5.72

2

波兰

   473,315

 1,020,588

  2.156

-5.20

-4.85

0.37

3

德国

    63,550

   102,484

  1.613

60.48

6.44

-33.67

4

英国

       200

     2,080

 10.400

-42.86

-42.86

0.00

来源:

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茶叶分会秘书处

从表中可以看出:

2006年,云南省的普洱茶对日本的出口量同比下降了19.79%,出口额同比下降了15.20%,对波兰的出口量同比下降了5.20%,出口额同比下降4.85%,对英国的出口量同比下降42.86%,出口额同比下降42.86%。

由此可见,云南普洱茶在日本和欧盟两大市场上均受到了程度不一的绿色壁垒的阻碍,其出口日趋下降。

2.2有害细菌含量超标

云南省出口的茶叶还存在有害细菌含量超标的问题。

在销往美国和欧盟的茶叶中都曾被检验出含有严重超标的大肠杆菌。

茶叶中有害细菌的来源,一是鲜叶从茶园中采收回加工厂后所接触到的污染;二是在加工成品茶后在包装运输过程中引起的污染。

从云南省情况来看,茶叶的生产、加工多在家庭式的茶叶作坊进行,工作场所简陋、加工者的健康状况以及加工设备的卫生消毒措施不健全,均有可能导致茶叶卫生不合格。

虽然国家对茶叶生产、加工等都有相应的技术规程和行业标准,云南也出台了《云南省有机茶生产规程》等一系列的茶叶生产、加工的卫生要求,但对于全省众多分散经营的茶叶作坊来说,这些标准和要求很难达到。

云南茶叶在生产过程中的污染并不严重,但在采后加工、包装的过程中,往往受到有害微生物的污染而影响销售。

比如2001年以云南茶叶为原料加工的1000吨立顿茶叶(国际著名品牌),因产品中被检出有害微生物而使出口受阻。

3云南省茶叶出口遭遇绿色壁垒的成因分析

3.1生产力水平低,生产方式落后

云南省各地茶叶种植和加工水平普遍偏低,传统的生产模式严重的阻碍了茶叶生产力的发展。

3.1.1茶叶种植——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组织方式

1.集约化程度低,茶树种植以农户为主体,占总体的67%以上,茶园是一家一户经营的,茶园分散,种植水平粗放,良种化程度低,茶叶产地交通运输不便,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方式落后。

品质无法保证,原料供应不畅,无法影响市场价格而受制于购买方。

2.社会化程度低,制约了我省茶业的产业化进程。

没有统一的机构统一购置农业机械、统一防治病虫害、统一加工。

我省茶叶经营是一个自产自销为主体的"小农经济型"行业,管理方式的主体是"家庭经营",自产自销的经营方式。

生产规模是根据其自身的销售规模来确定,根本无法通过现代经营方式来经营。

 3.1.2茶叶加工——低水平重复建设

1.省内普洱茶厂林立,其中中小企业占98%左右,大部分采用家族式管理,未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技术人才短缺,加工工艺简单落后,设备原始,大量浪费原料资源,破坏了普洱茶的产品形象,也无法保证其生存发展。

2.没有真正的茶叶产业"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使云南茶叶缺乏市场竞争力。

年产值达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只有凤庆滇红集团和下关沱茶集团。

茶园、茶企业只好把普洱茶当作原料卖给省外和国外茶商,由其精加工后以自有品牌占领国内、国际的茶叶市场。

3.茶叶深加工程度低,普洱茶基本上还是维持原始的饼、砖、沱形态加工,无法适应市场需求;形象设计差,包装简陋。

3.2茶园化肥、农药的施用

目前,云南省茶园使用的农药主要有乐果、敌敌畏、辛硫磷、芽虱净、灭扫利等,个别茶场仍在使用国家禁止使用的“甲胺磷”农药。

茶园用药次数少的3-4次,多的可达7-8次,个别茶区甚至出现采一次茶打一次药。

茶园用药是茶园的主要污染源,直接造成部分茶叶农残超标,主要表现在:

农药混用,盲目将2-3种农药混在一起使用;选用农药与防治对象不对口,防治失时,喷药次数过多;安全间隔期观念淡薄,随意采摘等诸多不合理因素,导致农药残留偏高。

其次,国内茶叶中最高允许残留量(MRL)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要求的矛盾突出。

目前,国内真正登记使用于茶树的农药品种极少,少数已登记的农药品种其使用浓度、安全间隔及允许的MRL,与国际新的要求相差甚远,无法与国际市场接轨,也使降低茶叶农残增加了难度。

第三,茶树植保经费投入少,全省各茶区没有建立相应的茶树病虫预测和预报点,测报工作较少开展。

此外,缺乏对茶区农药使用和流通环节中茶叶质量的有效监督检查。

3.3茶叶检测标准体系落后

在国外纷纷设立新的检测标准的同时,国内检测标准更新速度滞后,使得标准与生产实际有所脱节,检测标准难以跟上国际步伐。

据中国农科院茶叶质量监督检测中心介绍,不仅是硫丹,有很多农药残留量我国都还未作强制规定。

国家有关茶叶的检测标准亟待修订完善,以应对日益严峻的出口形势。

云南农产品质量检验监测机构分设在农业、卫生、商检和质监部门,由于分工不明确、职能交叉,使得仪器设备重复配置,分析人员技术水平大同小异。

不少单位仅能从事土壤、肥料,以及传统的无机成分和某些营养成分的分析,对关键营养成分、农药和兽药残留、动物疫病和转基因成分等的分析能力则明显不足,一些监测机构常年在低水平做着重复工作,而另一些技术要求高、难度大、分析费时费力的项目却无人承担。

另外,有的机构由于无明确监测任务,甚至出现专业技术人员待岗、高档设备闲置的不正常现象,而当前面向生产基地、龙头企业、批发市场和超市的食用农产品质量监控,以及建立市场准入制度急需的监测点建设却严重滞后。

云南省茶叶质量监督检验站是云南省目前唯一能提供直接质量监控的技术服务机构,现只能做感官审评和理化指标检测,不能进行全面的农残分析,无法有效控制和指导茶园用药。

全省大多数茶场不具备茶叶质量检测荃本设备和技术,连最简单的水分检测都无法进行,影响企业本身对产品质量的有效监控,产品质量难以提高。

4云南省茶叶出口应对绿色壁垒的措施

4.1政府宏观措施

4.1.1政府加大资金和技术的投入

云南茶叶的发展离不开资金和技术的支持。

资金和技术的投入,将可以大大提高云南茶叶的生产力水平,从而改变传统的生长和经营模式,同时也加强了云南茶叶出口的竞争力。

目前云南生产的茶叶基本是初级品,精深加工产品只占3%左右,技术含量与附加值低,难以在国内外市场形成拳头产品。

云南茶业要实现提质增效,除了要以产业化为基础,进一步提升原料品质外,还要走一条精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的道路。

推进茶叶加工企业技术改造,加大力度支持规模大、基础好的茶叶加工企业,积极引进和利用先进设备,创新生产技术,改造不适应发展需要的加工工艺和设备,提升茶叶的生产加工水平。

全面推广名优茶机械加工新工艺,引进微波杀青机等高新技术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和能力。

调整产品结构,提升茶产品质量及科技含量,建设一批符合食品卫生标准的现代化茶叶加工企业,实现云南茶叶生产升级换代。

近年来,云南省政府越来越重视茶叶产业的发展问题。

云南省政府及有关部门用于扶持茶产业的资金每年都不少于5000万元,资金主要用于茶农的种苗补贴、扶持龙头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创建品牌、搭建茶文化宣传平台、支持企业开展各种产品推介活动及茶市场建设等。

例如:

云南省农业厅与省发改委于2006年联合拨出1040万元,在全省80个农贸市场建立农残监测点;并计划对全省16个地州市的主要农贸市场、农产品基地、超市展开定期农残检测。

这对于云南茶叶产业发展,应对国际绿色壁垒,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4.1.2建立健全与国际接轨的茶叶检验检疫标准

由于我国茶叶行业标准滞后,给茶叶生产的规范化操作带来了难度,但云南省应该对茶叶生产进行科学化、规范化管理。

HACCP体系是国际通行的一种简便易行、合理有效的食品卫生安全质量保证体系。

因此,推行国际通行的HACCP体系,不仅使茶叶加工企业的卫生面貌得到全新改变,而且是突破绿色贸易壁垒、扩大茶叶出口的有效途径。

此外,还要加强茶叶质检部门的力量。

这就要求有关部门投入资金,购买质检用的仪器设备。

人员培训也不容忽视。

建议组织农业、质检、科研、茶叶协会等部门的专家、学者,对基层茶叶质检部门人员进行技术培训,确保质量检验落到实处。

建立统一的管理部门,对全省茶叶产业实行全方位、专业化管理,认真履行茶叶质检和监督等行业管理职能。

2006年8月4日,云南省首期“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现场检查员培训班”开班,来自全省16个地州市的92名学员参加了培训,它标志着全省无公害农产品行动计划正式启动。

该行动的最终目的就是彻底解决农残超标问题,让老百姓吃上放心食品。

4.1.3健全茶叶相关标准制度并严格执行

质量检验标准制度,以法律法规的形式规定生产厂商必须参照和严格执行这些标准,以使云南省的茶叶出口迅速达到国内标准,促进商品出口,我国对产品的技术检验、检疫标准还应尽量与国际检验检疫标准接轨,更应与进口国的标准相适应。

这就要求我国的有关部门、厂商进一步完善有关技术检验、检疫等标准的制定,政府应建立绿色非关税壁垒预警机制,为厂商提供有关信息,使我国、我省的茶叶企业在商品出口过程中突破绿色贸易壁垒,增强国际竞争力。

云南《普洱茶综合标准》由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包括:

《普洱茶》、《普洱茶产地环境条件》、《普洱茶生产技术规程》、《普洱茶加工技术规程》等4个标准。

除《普洱茶》强制性标准于2007年1月1日正式实施外,其余3个标准在2006年的10月1日起正式实施。

《普洱茶综合标准》中规定了产地具体范围,要检测大肠菌群,通过实施茶叶市场准入制度,淘汰一批加工条件差、管理粗放、资源消耗大、符合不符合食品质量安全要求的普洱茶生产企业。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2007年新出的普洱茶必须通过QS认证,2007年出厂的没有QS标识的普洱茶将不允许销售。

4.2企业微观措施

4.2.1大力发展有机茶

云南茶叶要从根本上解决农药残留问题,唯一的出路是发展有机茶。

云南茶企应发展有机茶生产,因为从环保方面说,茶叶等级分3种,最好的是有机茶,其次是绿色茶,再次是无公害茶。

有机茶贵在纯正。

有机茶业产生于20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是发达国家(也包括部分发展中国家)为维护生态平衡而发展起来的农业生产模式。

该模式要求在生产过程中,不采用基因工程手段,不使用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等人工合成制剂,不使用辐射技术,完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尽量依靠作物轮作及秸秆、牧畜肥、豆科作物、绿肥、场外有机废料、含有矿物养分的矿石,维持养分平衡,并利用生物、物理措施防治病虫害。

此外,还要求在产品的包装、运输过程中,不造成二次污染。

4.2.2建立茶叶生产基地

云南省的茶叶出口企业应逐步建立生产基地,对基地的茶叶生产和用药实行科学管理,确保出口茶叶在农药残留上符合标准。

 勐海县积极加快绿色、无公害、有机茶叶基地县建设,从生产、流通加工等环节,加大质量监管力度,效果初显。

目前,勐海县茶叶种植面积24.5万亩,占全州茶叶总面积的61.3%,其中古茶园面积为4.6万亩。

2006年1—3月,精制茶产量3856吨,同比增长1.55倍;制茶工业总产值达22723万元,同比增长1.88倍;干毛茶收购量2800吨,同比增长45%;台地干毛茶价格从去年的每公斤10多元飙升到每公斤50至100多元;精制茶厂从去年初的40多家增加到现在的120多家。

与此同时,云南省的茶叶主产区思茅市,目前正着手建设云南茶叶加工基地,以期到2020年,全市茶叶种植面积突破156万亩,产量达15万吨,产值实现80亿元。

近年来,思茅建立健全专业管理机构和行业协会,出台优惠政策,着力打造“世界茶源、中国茶城、普洱茶都”大品牌。

在最近编制的《云南茶叶加工(思茅)基地规划》中,思茅明确提出,该市成为云南茶叶加工基地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打造以普洱茶产业为核心的经济、生态、文化、旅游等产业,使思茅能够通过普洱茶走向世界。

规划组认为,云南茶叶加工思茅基地的建设,将有利于改变思茅以至云南茶叶原料大部分外流、加工增值低、经济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的状况,促进边疆民族区域经济发展,扩大茶叶的出口,从而改善各族群众经济贫困面貌。

4.2.3加强茶企内部管理

加强茶企内部管理是解决云南茶叶遭遇绿色壁垒问题的关键。

茶叶从种植开始,直到最后的加工和出口,都是人在做,换句话说,就是茶叶的整个生产过程是直接由人来完成的。

在整个过程中,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人对茶叶的所做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