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文言.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786346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上册文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八年级上册文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八年级上册文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八年级上册文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八年级上册文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上册文言.docx

《八年级上册文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上册文言.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上册文言.docx

八年级上册文言

八年级语文上《陋室铭》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之有?

1、解释文中加粗的字。

(1)有仙则名 名:

(2)斯是陋室 斯:

(3)惟吾德馨馨:

(4)何陋之有 何:

(5)谈笑有鸿儒鸿:

    儒:

   。

(6)往来无白丁白丁:

  

(7)可以调素琴调:

 (8)无案牍之劳形劳:

     形:

2、解释下列各句中相同的字。

(1)①无丝竹之乱耳 之:

②何陋之有    之:

 ③辍耕之垄上  之:

④操蛇之神闻之 之:

(2)①无丝竹之乱耳 乱:

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乱:

3、身居陋室,却不感到简陋,你对此有何看法?

4、

(1)本文选自《》,作者是代的家、家

(填人名),他的字是。

文题中的“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的文字。

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2)用原文回答:

①本文的主旨句是:

,。

②本文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

,。

③表现纵情畅怀、谈笑风生情状的句子是。

(3)指出“龙”、“仙”比喻什么?

(4)《陋室铭》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作者通过这篇铭文,表达了自己______的愿望和__________生活情趣。

5、下边句子的朗读节奏停顿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6、从全文内容看,作者具有怎样的生活情趣?

7、本文题为《陋室铭》,而作者却没有直接去写陋室,为什么?

既然是陋室,作者就应该倾其笔写尽其陋,然而作者又没有去写其陋,相反却极写其不陋,这又是为什么?

8、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陋室的?

9、有人认为本文反映了作者消极避世的心态,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为什么?

10、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是陋还是不陋?

11、铭文第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

“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12、铭文最后一句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13、文中谈到“诸葛庐”“子云亭”其目的是什么?

14、请找出文中你喜欢的句子,说说喜欢的理由。

15、文中陋室的主人“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品德给我们以启迪。

在我们学习的古诗文中,还有类似的精神的名句,请你写出两句来。

参考答案:

1、

(1)著名

(2)这(3)品德高尚(4)什么(5)大指读书人

(6)平民(7)调弄(8)使----劳累形体

2、

(1)取消句子独立性,无意义

(2)宾语前置的标志

(3)到,往(4)助词,的代词,这件事

(5)扰乱(6)战乱

3、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不要在意物外条件的好坏。

4、

(1)全唐文唐文学哲学刘禹锡梦得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

(2)用原文回答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比喻道德高尚的人。

(4)保持高尚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5、b

6、高雅脱俗,安贫乐道。

7、

(1)作者以山水引出陋室,而后以仙、龙喻德馨,这就自然而然引出本文主旨。

(2)陋室之所以不陋,都是因为在陋室之中居住的人是一位志趣高尚的人,这就更好地体现出那种安贫乐道的思想性格。

8、生活环境、日常生活、交往人物三个方面。

9、远离官场,是因为作者长期遭受贬谪,更不愿与贪官污吏同流合污,更见他高洁傲岸的节操,并不是消极避世。

10、这恰是本文反向立意的作文技法之所在,说是陋室,是为了引出“惟吾德馨”的主旨,而结尾的“何陋之有”运用的是反问句,这样看来陋室自然不陋。

11、

(1)类比,引出中心、

(2)类比陋室

(3)暗喻惟吾德馨

12、画龙点睛。

表明陋室因主人品德高尚而不陋,表现了高雅的志趣。

13、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自己虽身居陋室,却同古代名贤一样,安贫乐道,品德高尚。

后一问略。

1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使用工整的对偶句式,“绿”、“青”色调搭配和谐,突出了环境的清幽宁静。

15、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八上语文《爱莲说》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子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爱莲说》选自《》,作者,是时著名的家.

2、《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

一条线索,即以为线索;两个

陪衬,即以为莲的总陪衬,以和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

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

、、。

3、《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4、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

5、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

6、“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

7、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

8、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9、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

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

答:

10、《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2分)

①可爱者甚蕃()②亭亭净植()

12.下列句中加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陶后鲜有闻芳草鲜美B.香远益清清荣峻茂

C.中通外直指通豫南D.陶后鲜有闻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4解释“之”

①水陆草木之花之: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之:

③无丝竹之乱耳之:

④何陋之有  之:

15、《爱莲说》作者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

16、写出莲花的别称二个以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作者在文章结尾抒发了怎样的一种情感?

请你写出体现这一思想的句子。

18、作者认为,菊是“花之隐逸者”,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

为什么?

19、解释加粗的词。

可爱者甚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陶后鲜有闻宜乎众矣

20、“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莲怎样的特点?

21、对对联

(1)上联:

爱陋室,刘禹锡安贫乐道下联:

(2)上联:

梦得陋室比圣贤下联:

参考答案:

1、《周元公集》周敦颐北宋哲学

2、爱莲草木之花菊花牡丹隐逸者富贵者君子

3、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5、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7、莲,花之君子者也。

8、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9、身处恶浊的环境也能独立不移。

品德高尚,不受外界困扰则“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意志不坚,抵不住诱惑,则“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10、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11、

(1)多

(2)(立)

12、d

13、爱莲花的人,和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爱牡丹的人,那当然就很多了。

14、

(1)助词,的

(2)表示舒缓语气(3)取消句子的独立性(4)宾语前置的标志(表示强烈反问)

15、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16、荷花、水芝、水芙蓉

17、知音甚少的感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18、同意。

菊花因为陶渊明喜爱而传诵,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飘逸情怀,注定了菊是花之隐逸者。

19、多沾染洗涤更加立玩弄少应该

20、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独立自尊。

21、

(1)喜莲花,周敦颐高洁傲岸

(2)茂叔莲花喻君子

八年级语文上《桃花源记》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口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恰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本文作者是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填人名)。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缘溪行忽逢桃花林落英缤纷

欲穷其林土地平旷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延至其家此中人语云

处处志之诣太守便扶向路

寻向所志欣然规往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3、解释下列词语在本文中的意思。

缤纷:

开朗:

阡陌:

交通:

俨然:

怡然:

妻子:

邑人:

绝境:

外人:

间隔:

无论:

不足:

未果:

问津:

垂髫:

4、文章第一段中间几句富有诗意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5、文章第二段写渔人初进桃花源所见,写出了桃花源的哪些特点?

6、听了渔人的讲述,桃花源里的人为什么“皆叹惋”?

7、“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中的“咸”“各”“皆”

有什么作用?

8、由《桃花源记》诞生了一条成语是什么?

现在人们常用这个成语比喻什么?

9、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封建社会中人们心中的理想社会?

10、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作者笔下的世外桃源?

11、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印象中的作者是怎样一个人?

12、根据文章内容,上下两句分别用“桃花林”“桃花源”(在句中的位置不限)。

写一组不少于七言的对偶句。

13、用原文回答:

(1)写世外桃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

,,。

(2)、写世外桃源社会环境平静安定的句子:

,。

(3)、写桃源人生活恬静舒适的句子:

,。

(4)、写桃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

,。

(5)、《桃花源记》中写出渔人初进桃花源的感受的成语:

(6)表达世事沧桑变化,浑然不觉的心境,今天常引用陶潜的《桃花源记》中的语句:

,。

(7)、《桃花源记》中可以用来形容春色美妙景致迷人的成语:

14、读完全文,你认为桃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

15、文章开头一段是什么描写?

由此段描写及第二段发现桃源你能联想到古代哪两句诗?

16、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寻找桃源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

1、东晋陶渊明

2、顺着、沿着遇到花瓣走尽开阔同“邀”邀请摆、邀请

告诉作标记到顺着从前计划不久渡口

3、繁多的样子开阔明亮田间小路

交错相通整齐的样子愉快的样子

妻子儿女乡邻与世隔绝的地方

桃花源以外的人隔断不用说,更不必说

不值得没有实现访求,探求指小孩

4、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写桃

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5、自然环境的美好,社会环境的平静,人们生活的恬适。

或:

美丽富饶,安宁和平,人们安居乐业。

6、为世外的战乱纷争而叹惋,为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叹惋。

7、反映桃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淳朴,也反映了桃源人生活富足。

8、世外桃源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境界。

9、环境美丽,没有战争,没有压迫,生活富足,安居乐业。

10、这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因而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它虽民风淳朴,但生产力低下,是封建社会状态下的小农经济,只能是当时的理想社会,而不是今天我们向往的理想社会。

11、对黑暗动荡的现状不满,对安定和平生活的向往,同情劳动人民的疾苦。

12、桃花林芳草鲜美,桃花源土地平旷。

13、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口美池桑竹之属。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往来种作”和“黄发垂髫并恰然自乐。

(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或:

村中闻有人,咸来问讯。

或: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5)豁然开朗。

(6)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7)落英缤纷。

14、饱受战乱之苦不愿出去。

15、景物描写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6、表明桃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现实是不存在的,表达了作者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

八上语文《三峡》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润萧,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文中加粗的字。

(1)重岩叠嶂   嶂: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曦:

(3)或王命急宣  或:

(4)飞漱其间         漱:

(5)虽乘奔御风  奔:

2、解释下列各句中的相同字。

(1)①沿溯阻绝  绝:

②绝巘多生怪柏    绝:

 。

  ③哀转久绝  绝:

④佛印绝类弥勒    绝:

 ⑤韦编三绝  绝:

⑥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

(2)、①自三峡七百里中自:

   ②自非亭午夜分    自:

(3)、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疾:

    ②君有疾在腠理疾:

(4)、①至于夏水襄陵 至:

②每至晴初霜旦    至:

(5)、①属引凄异   属:

②神情与苏、黄不属  属:

3、仁者爱山,智者乐水,请写出你所喜欢的古诗文中描写山水的佳句,并简要分析。

4、由“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可联想到唐代诗人李白的哪两句诗?

5、回答下列问题

(1)“猿鸣三声泪沾裳”中“三”的意思是___(A.概数 B.确数),写出两个含有相同意义的带“三”字的成语:

_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末引用“渔者歌”是为了证明什么?

6、下边句子的朗读节奏停顿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或/王命急宣 B.至于/夏水襄陵 C.其间/千二百里 D.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7、本文节选自《》,作者,字,是

时的家和家。

8、请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三峡的山和夏季江水的特点。

9、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如果用“,”

八个字,便写出了春冬之时的江水澄澈、景色明媚。

10、本文题为“三峡”,在本文中主要以哪方面景物描写为主?

你怎样看待作者的这种写作角度?

11、阅读《早发白帝城》,说说这首诗和《三峡》借猿的叫声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三峡:

早发白帝城:

12、作者从那几个方面写三峡的山势之高的?

13、作者从那几个方面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14、文中为什么在描写三峡水势之前,先写山势?

15、赏析文中关于春冬之时水的描写: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参考答案:

1、

(1)像屏障一样的高山

(2)太阳(3)有时

(4)冲刷(5)飞奔的马

2、

(1)断陡峭的停止极断绝与世隔绝

(2)从,由如果

(3)快疾病

(4)表示另提一事到

(5)连续类

3、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既写出了雄伟气势,又表达了诗人旷达胸襟。

4、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5、

(1)概数三三两两、三头六臂

(2)证明三峡秋季时节有猿放声长叫,声音悲哀婉转,揭示三峡水道漫长和艰险,表达对渔民的深切同情。

6、d

7、《水经注》郦道元善长北魏地理学散文

8、山:

连绵不断,高耸峻拔水:

江水盛大,水流湍急

9、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10、以三峡的水为主,作者是一名地理学家,他写的这部书是为《水经》作注解,因此侧重描写水势。

11、《早发白帝城》轻松愉快《三峡》凄凉悲哀

12、连绵、众多、高峻或答:

山势连绵不断,山峰高耸,山貌挺拔险峻

13、先写山,后写水。

写山,突出其连绵、遮天蔽日的特点。

写水,则描绘其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14、先写山势,是为描写水势设置条件,山高则水的落差大,水流急;山连则水不得他泄,尽在槽中;狭窄,则水的流量大,由山势的特点,就自然构成水势流急的特点。

15、“湍”是动态,“潭”是静态,以素饰“潭”更见深沉宁静,;水中有影,则水平如镜,倒影入潭,更觉风光秀丽。

八年级语文(上)《记承天寺夜游》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本文选自《》,作者,字,号,

眉州眉山人代家。

2、解释加粗的词。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有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1)、理由:

(2)理由:

4、画线的句子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表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背景材料:

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

《记承天诗夜游》即写于此时。

5、“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理?

6、“念无与为乐者”表达了作者什么心理?

此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7、本文写月下之景的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8、“一切景语皆情语”你认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一处景色描写包含作者怎样的情感?

9、文中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这三者都为写人服务,写人又突出这一点“闲”,请你写出文中的几个“闲”?

10、本文作者借月抒情,与其《水调歌头》中“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相似之处是哪一句?

并谈一谈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抒发的感情是否相同?

11、德国的荷尔得林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有人评价苏轼的人生也是诗意的人生,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请结合这篇文章谈谈。

12、“月色入户”运用了拟人的写法,写得很有人情味。

请为这一句写一段批注性文字,体会这一句的妙处。

13、按原文默写: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描绘院中月夜美景的句子是:

,、,。

14、本文对月色的描写非常成功,使作者情感的抒发自然流畅,没有斧凿之迹。

古诗文中还有很多关于月色的成功描写,请举出几里例。

(至少两例)

15、作者月夜游寺,情融于景,请结合文章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拟一组含“月”字的五言或七言的对偶句。

参考答案:

1、《东坡志林》苏轼子瞻东坡居士宋文学

2、窗高兴愉快的样子想到,考虑睡觉

散步形容水的澄澈相互错杂只是

3、

(1)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理由:

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2)怀民亦未寝理由:

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

(3)相与步于中庭理由:

关系亲密。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理由:

志同道合,志趣相同,命运相同。

4、

(1)苏轼才华横溢,素有大志,但不被朝廷重用。

(2)、仕途失意的落寞。

5、见月色之美的欢喜之情。

6、

(1)含有知音稀少的憾意和淡微低沉的喟叹。

(2)为下文作铺垫,引出下文寻访好友的举动。

7、空明、澄澈。

被贬月夜游寺正是消释抑郁的具体行为。

8、欣赏如水月色、婆娑的月影时的愉悦快慰之情。

9、“入夜”即“解衣欲睡”,是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是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那么清楚,两个人都很闲。

10、“庭下如积水空明”被贬之后,内心孤独、失落,而又刻意达观的复杂情怀是一致的。

11、苏轼写这篇文章时已被贬黄州将近四年,作为一个有济世之才的读书人,长期被闲置,内心一定是异常苦闷的,但苏轼在这种情况下,能超越自我,月色在他的眼中那么富有人情味,这种通过赏月来摆脱抑郁之情,在欣赏自然美景中达到忘我的思想境界,不就是一种诗意人生的体验吗?

12、作者把无情感的月亮人格化,写得生动有趣,衬托作者欣喜的心情,在作者的笔下,那柔美的月色是那样善解人意,当作者孤寂无聊的时候,它悄悄地溜进屋来慰藉作者。

1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4、

(1)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2)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15、

(1)倚树听流泉,开帘见新月。

(2)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恨月长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