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秋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精品.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785902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109 大小:86.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秋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精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9页
最新秋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精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9页
最新秋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精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9页
最新秋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精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9页
最新秋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精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秋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精品.docx

《最新秋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秋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精品.docx(10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秋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精品.docx

最新秋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精品

最新2017秋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精品

1、观潮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2.能发挥想象,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3.能通过思考所提供的问题,理解长句子的意思。

4.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5.能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一处景物。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

教学难点:

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

说说海潮什么样?

(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

)教师进行充满感情的介绍:

钱塘江它是我们浙江省的第一大河,它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三,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著名江流。

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钱塘江边一睹为快。

2.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潮声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

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说得真不错,这篇课文的作者在他眼里的钱塘又是怎么样的?

自由读课文,找出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塘江特点的词语。

(让学生让黑板板书)

3.(板书:

天下奇观)理解奇观

观潮的观是什么意思?

天下奇观的观呢?

打开字典查一查。

师:

很少有人能看到这壮丽的景观,你们想不想把自己了解到的说给大家听?

课文中有许多形象的词语,咱们讲的时候会用到,打开书,在写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用了很多形象的词语,你动笔画一画,然后在找小组读一读。

要放弃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听取别人的建议。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

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

(请查阅资料的同学介绍“潮的形成”、“潮的气势”“或观潮最佳地点”。

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殊的壮丽景象,第22课就写了一次钱塘江大潮的过程。

师:

我有一个问题,我想问你为什么要在八月十八日观潮?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预习情况。

①读准多音字:

闷(mèn)雷薄(bó)雾风号(háo)浪吼(hǒu)

涨(zhǎng)起颤(chàn)动

②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横贯山崩地裂人声鼎沸漫天卷地

③指名读课文,正音。

④同桌互读,评定等级。

(2)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介绍钱江潮。

2.理清文脉。

(1)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2)同桌交流。

(3)说说各段的段意。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板书)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

(板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附:

板书

观潮 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时间顺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

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观潮》。

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

(板书:

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

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师生交流,品读。

潮来前笼罩薄雾风平浪静

(板书)观潮

潮来时闷雷滚动一条白线浩浩荡荡山崩地裂

潮去时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在这个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朗读来体会钱塘江来前的平静、美丽,来时的汹涌、雄伟,去时的余威未减。

同时,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词义,体会作者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

(板书:

笼罩白雾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从哪感受到的?

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

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

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板书:

远近)

(2)远:

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

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

潮虽远,但气势已现。

(板书:

声如闷雷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

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

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

(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

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

(看图片)(板书:

白浪翻滚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

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

(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4)指导学生背诵:

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

读第五自然段体会。

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

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

指导学生朗读。

(适时板书:

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

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四、总结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

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2.(放录像)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

(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小结

4.作业。

(1)按一定顺序,写一个描写景物(或景观)的片断。

(2)收集有关钱江潮的资料。

2.雅鲁藏布大峡谷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有感情朗读课文有关部分,背诵课文第7、8自然段,感受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陆续”、“应接不暇”造句。

3、体会课文描写景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感受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

2、体会课文描写景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教学难点:

1、有感情朗读课文有关部分。

2、想象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初读课文,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一部分的有关句段,背诵第7、8自然段感受大榕树的美丽奇特。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陆续”造句。

3、认识“鸟的天堂”,初步体会景物动态和静态描写的方法。

学习点拔:

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1.作者简介。

2.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要求:

(1)读正确;

(2)读通顺。

思考:

谈谈你对“鸟的天堂”的认识。

2.检查反馈。

(1)课堂交流:

你对“鸟的天堂”的认识。

(这个问题的设计旨在促进学生认真阅读,学生的回答不可能完美,但有助于了解学情;教师的宽容评价,有利于学生树立阅读的信心。

(2)个别读课文,随机学习生字和部分新词。

(读的是个别学生,检查出的问题要面向全体。

字词的学法似乎有些凌乱,但有实效。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脉

1.速读课文。

思考:

课文可以分成两个部分,怎样分?

为什么?

(1)自己读读、划划、想想。

(2)小组讨论,重点讨论“为什么?

(简化分段,强调清晰分段的思路,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初步体会景物的静态和动态描写。

第一部分:

(~自然段):

第二部分:

(~自然段):

2.检查反馈。

四、精读课文,感受情趣

1.轻声读课文第5、7、8自然段,想象所描写的情景。

2.质疑:

在这些句段中,有那些你不太理解的问题?

(尊重学生的质疑,鼓励学生相互作答,教师重点指导。

质疑是一种重要能力,既有利于学生运用已有的阅读知识和能力,又激发学生边读边思。

3.在这些句段中,选择你最喜欢的有感情朗读。

(1)尝试有感情朗读。

(2)朗读指导。

(3)有感情朗读有关句段。

4.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背诵7、8自然段。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二部分的有关句段,感受“鸟的天堂”里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

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理解“应接不暇”、“留恋”等词语的意思,会用“应接不暇”造句。

3.精读课文,体会课文描写景物动态和静态的方法,了解作者观察描写的精细、巧妙。

学习点拔:

一、精读课文,感受情趣

1.有感情朗读(背诵)课文第一部分的第5、7、8自然段。

(1)比较:

这三段话之间有什么不同点?

(引导学生在感性阅读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分析,领悟作者观察、描写之巧妙。

(2)尝试将这三段话按树根、树枝、树叶的顺序改写成一段话。

(这是一项语言表达练习,同时也是理解的深化。

2.自由读课文第12、13自然段。

(1)思考:

用一句话表达你的感受,并想想你的感受来自于课文的什么地方?

(宽泛的问题,有利于扩大学生的阅读心理空间,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素质。

(2)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点拨:

①理解“我们继续拍掌……有的在扑翅膀”一句。

A.想象句子所描写的情景。

B.有感情朗读句子。

②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应接不暇”。

二、熟读课文,体会写法

1.自由读课文第一、第二部分有关课文。

比较:

两个部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作者曾()次坐船经过“鸟的天堂”。

第一次是()经过;第二次是()经过。

因为经过的()不同,看到的()也不同。

第一次看到(),却没看到()。

第二次去听到了(),又看见了()。

这使作者信服那支叶繁茂的()真是()。

(学生在这里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做出比较,教师应有限度的认可这些答案,并引导学生认识在内容和写法上的本质联系和区别,比如静态与动态等。

2.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一、第二部分有关句段。

三、延伸课文,鼓励探索

1.置疑。

(在置疑中帮助学生解决一些感兴趣的问题,弥补一些教学中遗漏的问题,可以称为教学民主,也可以理解为因学而教。

2.介绍“鸟的天堂”的地理位置、历史与现状,鼓励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美。

四、作业:

抄写生字。

五、学后反思:

3、鸟的天堂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2.有关榕树的资料、图片、作者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激发兴趣 

1.齐读课题。

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法?

(鸟栖息的地方,鸟的乐园、有很多鸟……发挥学生想象。

2.这个鸟的天堂在哪儿?

你知道吗?

(一棵大榕树)

3.介绍资料:

这棵大榕树在哪儿?

结合你课前查找的资料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这棵大榕树在广东省新会县的天马河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每年都长出许多气根,从树枝上倒挂下来,钻进土里,过些日子又长出新的枝干来。

这样不断生长,它已长成了榕树林,占地达16亩。

被当地人称为“神树”。

“天堂中的乐园”。

又因为上面栖息着许多鸟,被人们称为“鸟的天堂”。

4.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巴金爷爷去看一看那棵独特的大榕树。

二、自由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1.指名读文,读准字音。

2.投影出示练习:

选择带点字的正确读音。

3.自学生字,掌握字形。

重点指导

梢:

形声字,与“稍、捎”区分。

暇:

左边是“日”,注意与“瑕”区分。

4.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借助工具书解决。

灿烂:

光彩鲜明耀眼。

陆续:

前前后后,时断时续。

展示:

明显地表现出来。

留恋:

舍不得离开。

不可计数:

没有办法来计算,形容数量很多。

应接不暇:

形容人或事情很多,接待、应付不过来。

暇:

空间。

文中指鸟太多,看不过来。

三、理清文章的脉络

1.默读课文,思考:

巴金爷爷几次经过鸟的天堂?

看到的景象有什么不同?

2.汇报交流。

学生甲:

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第一次看到的是大榕树,第二次看到了许多鸟。

学生乙:

课文5—9自然段写的是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的情景,10—13自然段写的是第二次经过时所见到的情景。

3.理清课文的脉络。

(1)作者是按游览的顺序写的。

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2)学生汇报:

课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1—4)作者和朋友划船出去游玩。

(5—9)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见到的景象。

(10—13)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见到的景象。

(14)作者对“鸟的天堂”的留恋和赞美。

四、分小组合作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众鸟纷飞的景象。

2.学习作者动静结合的描写方法。

3.有感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导入:

请同学们先听一段乐曲,听后说一说你有什么感受?

(播放《百鸟朝凤》录音带。

鸟很多,鸟的天堂──板书。

2.这节课,我们就和巴金爷爷一起去广东新会县天马河上一个被人们称作“鸟的天堂”的地方去看一看,巴金爷爷两次去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象截然不同,第一次看到的是(学生接:

大榕树),第二次看到的是(学生接:

鸟)

3.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快速阅读课文,体会一下榕树给你什么感受?

鸟儿又给你什么感受?

  (榕树──大、茂盛;鸟──多、欢快)

二、重点感悟、体会榕树的奇特美和群鸟纷飞时的壮观景象

(一)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部分,抓住重点词句深入体会,体会后放出声音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用朗读的形式加以汇报。

(二)汇报交流。

大榕树:

1.大

学生甲:

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

(1)汇报读,其他同学听读:

哪儿读得好?

为什么?

你听出了什么?

从哪儿听出来的?

(从不可计数体会出枝干数目很多,说明树很大。

(2)重点体会“真”字。

两个“真”有什么不同呢?

听老师读,体会一下。

出示投影:

学生体会出:

第一个“真”意思是本来的,实际的。

第二个“真”指的是确确实实。

应读出惊叹的语气。

学生乙:

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

(3)重点体会“又”字。

指树根很多。

出示图片:

谁来指一指哪些是气根?

(体会根上生枝,枝上又生根,独木成林的景观。

学生丙:

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棵大树卧在水面上。

(4)体会“卧”字。

(树占地面积大。

(5)这株大榕树占地面积有多大呢?

谁查找到了这方面的资料?

(学生答:

一万多平方米。

(6)课下大家丈量了操场和教室的面积,大家计算一下:

合几个操场?

几个教室?

(结合具体情况请学生作答。

(7)经过换算,你有什么感受?

(简直太大了。

2.茂盛。

指名读句,谈体会。

学生甲:

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的上面,不留一点缝隙。

(不留一点缝隙,说明树叶多。

(1)重点体会“推”。

请同学们演示,说明叶多而密。

学生乙:

地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2)重点体会“颤动”。

同学演示,体现微微地动态。

(从中我们体会到榕树的生命力非常茂盛。

学生丙:

从对大榕树特点的描述中,我们看出作者不禁在内心深处发出感叹:

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3.看录像:

榕树的大与茂盛。

4.请学生反复朗读这部分内容,突出重点词句,体会榕树的特点,在读中表达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感受。

5.请学生画板画,体现榕树大而茂盛的特点。

1.播放课件录相:

“群鸟纷飞”的场面。

使学生形象地感受这部分的动态美的描写。

2.导语,让我们走进课文,欣赏热闹的场面。

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尽情地感受这部分所描绘的美。

3.再次默读课文,思考:

从哪些重点语句中能够体会出这里的鸟儿多?

4.学生汇报。

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是鸟声,到处是鸟影。

(两个“到处”说明鸟很多。

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

(应接不暇的意思就是说人或事情很多,接待,应付不起来。

在课文里是说鸟太多了,眼睛看不过来了。

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有的……有的……有的,说明鸟的姿态很多,种类也很多。

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

(体会到鸟儿很欢快,快乐地叫着。

5.教师借机指导,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那么,请大家想象一下,树上还有什么姿态的鸟呢?

(学生发散想象。

6.看到这么一棵奇特的榕树,领略到树上鸟儿欢腾的场面,作者又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呢?

学生齐读(投影出示)

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7.教师追问:

(1)从这句话中,你发现了什么?

(第一个鸟的天堂有引号,而第二个则没有。

(2)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有什么不同的含义吗?

(第一个鸟的天堂指的是这棵大榕树,第二个鸟的天堂指的是真真正正鸟的天堂。

鸟儿在这里栖息繁衍,过着幸福的生活。

8.配上欢快的音乐,把美术课上画的小鸟,“放飞”到大榕树上。

9.再读课文这一部分,体会热闹欢快的场面。

三、了解榕树成为鸟的天堂的原因

1.什么原因使这棵大榕树成为了“鸟的天堂”呢?

2.学生根据查找的课外资料或其它知识加以介绍分析。

3.小结:

榕树的枝繁叶茂为鸟类提供了生存空间、食物、水分,当地的居民爱鸟、护鸟,同时鸟的粪便成为榕树生长的有机养料。

使这棵榕树长得愈加的繁茂。

四、思维拓展,深化主题

1.播放“鸟的天堂”的完整课件。

2.出示思考题:

请你以导游或小鸟儿的身份,向游人介绍这里的景象。

介绍的形式可以自由选择。

如写导游词、写诗,顺溜……。

3.学生分头准备。

4.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学习的感受。

汇报交流。

五、总结全文

大榕树被大自然赋予了旺盛的生命力,成为了鸟的天堂。

作为人类也要保护动物。

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

附:

板书设计:

4、火烧云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

2.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晚霞的美丽,多姿多彩。

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想象能力。

3.学习作者抓住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进行观察的方法。

学习积累作文素材。

4.初步了解萧红及她的《呼兰河传》。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了解火烧云颜色和形态的变化,学习作者的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具准备

1.CAI课件

2.学生自学生字词,熟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谁知道,火烧云指的是怎样的云呢?

老师带来了火烧云的投影片,请大家看一看。

谁来说说,火烧云是怎样的。

书上有一句话描写的就是投影片上的情景,你能把它找出来吗?

二、自读课文,理清顺序

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找出描写投影片上情景的一句话。

找得快的同学,再想想看:

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火烧云的?

(划出表示描写顺序的词语)

小结:

作者就是按照“上来了、变化着、下去了”这样的顺序来写火烧云的。

三、学习第一部分课文

火烧云上来时是怎样的情景呢?

课文的第一小节告诉了我们。

请同学们试试看,能不能把这段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呢?

能把这段课文读通顺,读流利的同学再想想看,这段课文读的时候要读出什么。

指名读。

评价。

小结:

火烧云上来了,满天霞光,多新奇呀!

多有趣呀!

我们要读出新奇,读出有趣!

学生练读。

四、学习第二部分课文

1.快速阅读课文第2—6节。

想一想,课文是从哪两方面来写火烧云的变化的?

2.学习写颜色的这一部分课文。

作者写火烧云的颜色,共写了哪些颜色?

你还能说出其它颜色吗?

这么多颜色,真是太美了,你能用一个成语来归纳吗?

火烧云五彩缤纷,绚丽多彩。

这些颜色是如何变化的呢?

你能用一个词语把这些表示颜色的词语连起来吗?

连起来读一读,你就知道火烧云的颜色是怎样变化的了。

一般同学可以参照书上的办法连连看。

特别聪明的同学动脑筋想想看,还可以怎样连。

小组讨论,交流。

3.学习描写形状变化的这部分课文。

火烧云的颜色绚丽多彩,并且变化极快。

那么它的形状又是怎样变化的呢?

引读

刚才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朗读了描写火烧云形状变化的这一部分课文,通过朗读,我们知道了作者是按照“出现了什么?

什么样儿的?

怎样变化的?

”顺序来写火烧云形状变化的。

下面,老师就请同学们按照这个顺序把火烧云形状变化的过程分别说说看。

联想丰富的同学,还可以加进自己的联想来说。

小组讨论,交流。

指名说。

(挑你最感兴趣的说。

这时空中又出现了什么?

(请同学们看课件)什么样儿的?

怎样变化的?

(调投影仪的焦距)

指名说。

谁能比他说得更好?

这时天空中又出现了什么?

(请同学看课件)什么样儿的?

怎样变化的?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然后仿照课文中的写法,把观察到的写下来好吗?

请几个同学上台交流。

火烧云形状的变化是这样多,这样快,你能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吗?

五、学习第三部分课文

火烧云下去时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齐读。

找一个词语来说说看。

理解:

恍恍溜溜

3.总结全文。

火烧云这篇课文,按照“上来了、变化着、下去了”这样的时间顺序,着重写了颜色和形状的变化。

火烧云上来时作者写霞光主要是抓住静态来写的,火烧云的变化,作者主要是抓住动态来写的。

动静结合,写得多美丽,写得多生动啊,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童话般的境界之中。

我希望同学们能认真体会作者观察之细致,想象之丰富,写法之巧妙。

四、课堂总结

作者是怎样观察火烧云的?

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这篇课文描绘了晚饭后火烧云从上来到下去的过程中颜色和开头的变化。

晚霞是美丽的,古人有话云:

“最美不过夕阳红”“莫道桑榆晚,云霞尚满天”,这些都是夸赞落日晚霞之美。

同学们可以亲自观察,通过切身实地的感受,你会发现大自然的美丽是令人惊叹的!

这篇文章是以一个孩子的口吻进行描述的,这个孩子就是儿时的萧红,萧红又是谁呢?

下面则简单介绍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以及对她影响极深的呼兰河。

引发孩子们对这位作家的喜爱,并从而试图去阅读她的作品。

五、布置作业,观察并描写晨雾。

5.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能借助注释理解生词;

2.读懂诗句意思,体会作者诗中的哲理;

3.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题西林壁》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古诗的学习步骤及学习方法

学习步骤:

初读感知→理解诗题→理解诗句→品读悟意境→熟读成诵

二、按学习步骤学习《题西林壁》

1.初读感知,读通读正确。

学生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读通读正确,然后抽读

2.了解作者,理解读题

(1)让学生课前查阅苏轼有关资料,课上互相交流。

(2)结合注释理解读题目的意思

3.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读句意思

补充:

激趣导课

世间尤物丰富多彩,美不貹收,而且有着千丝成缕的联系,如果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就有可能发现万物的奥秘,认识万物的联系,本课两首诗就是作者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发现万物的奥秘,思维两首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4.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

(1)分组合作学习,在组内各自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理解诗句时,既要借助注释,又要联系上下文,既要联系课文插图,又要补充诗中没有的一些词句,才能正确理解诗句意思,这是理解诗句的一般方法,让学生明确方法后各自试着理解诗句大意,然后与组内同学互相探讨。

(2)全班交流

在全班交流过程中,教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营销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