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峡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自评报告.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784995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8.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峡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自评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西峡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自评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西峡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自评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西峡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自评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西峡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自评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峡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自评报告.docx

《西峡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自评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峡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自评报告.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峡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自评报告.docx

西峡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自评报告

西峡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自评报告

西峡县人民政府

根据南阳市教育局转发《河南省教育厅关于评选表彰河南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效显著单位的通知》的通知(教基[2009]252号)文件要求,2009年11月3日至5日,我们严格按照《河南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效显著单位评分细则》,组织相关专业人员,对全县16个乡镇、3个街道办事处及县教师进修学校、县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进行了详细的自评。

通过自评,全县各级政府的重视与统筹、教育经费投入、基本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建设、适龄儿童少年受教育情况、教育质量和学校管理等各项指标,达到或超过了省定标准,基本实现了均衡发展目标。

现将我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自评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西峡县地处豫、鄂、陕三省边缘结合部,是一个典型的深山县。

全县共辖6乡10镇3个街道办事处、299个行政村(居委会),总人口44.2万,总面积3454平方公里,为全省第二区域大县。

全县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302所,在校学生57015人;其中初中27所,在校学生13096人;小学275所,在校学生43919人。

公办普通高中学校3所,在校学生9010人;职业学校5所,在校学生4173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104人;幼儿园340所,在园幼儿18497人。

全县义务教育阶段现有教师3985人。

二、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1、政府重视与统筹协调

长期以来,我县非常重视教育工作,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是成立由主管县长牵头,教育、人事、财政等相关部门参加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少年入学、城区大班额、乡镇寄宿制中心小学试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等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二是全面落实“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政府有关部门职责明确,并建立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考核评价制度。

三是制定印发了《西峡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西峡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意见》等文件,并得到切实贯彻。

四是县政府建立领导干部联系薄弱学校制度,加强对薄弱学校建设的指导。

五是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制度,定期对辖区内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之间的办学差距进行监测和分析,有力地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顺利实施。

2、经费投入与管理

近年来,我们坚持“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认真执行和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管理保障机制,依法建立经费投入机制,建立健全投入制度,努力实现三个增长,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有力的经费保障。

教育经费达到“三个增长”。

一是县财政对教育投入的增长比例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比例:

2006-2008年,县财政经常性收入分别为19694万元、41816万元、42776万元,分别增长21.26%、40.34%、2.296%,其中对义务教育投入分别为9018.2万元、13534.8万元、14235.1万元,分别增长33.26%、50.08%、5.17%。

二是生均教育事业费逐年增长。

2006-2008年,小学生均分别为1918元、2192元、2375元,初中生均分别为1936元、3422元、3684元。

三是生均公用经费逐年增长。

2006-2008年,小学分别为229元、317元、493元,初中分别为221元、496元、570元。

义务教育经费(包括两免一补,危房改造资金等),全部纳入财政预算,并建立专帐,实行单列,及时足额拨付到各中小学校,确保学校正常运转和校舍安全。

中小学教职工工资实行县级统一管理,在银行设立教师工资专户,减少中间环节,确保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

在编制财政预算时,首先考虑农村边远学校及经济薄弱学校,向这些学校倾斜,均衡安排义务教育经费,确保全县中小学校工作正常开展。

3、办学条件

我们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活动中,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全县90.5%的小学、92.6%的初中办学条件达到省定标准。

一是我县采取长远规划与短期规划相结合原则,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制定了全县中小学发展规划。

由于县域面积大,校点布局较为分散,在校点布局上,采用以点带面,即以一个中心学校为重点,带动几个小范围学校的办法,积极稳妥推进农村中小学的布局调整工作。

二是认真执行《河南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基本标准(试行)》,集中财力加快薄弱学校改造。

2006-2008年共投入2112万元。

其中上级拨付726.7万元,县本级投入912万元,社会捐赠及其他投入473.2万元,共消除D级危房27200㎡,新建要校舍44300㎡。

同时,全县共投入28.8万元对27所中小学进行理化生及体育器材的配备充实工作,极大地改善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办学条件。

并且充分发挥远程教育设备的作用,保证设备的完好率和使用率。

县电教中心派专职人员巡回指导培训远程教育设备的使用,并年年进行电教优质课和论文评选活动。

三是加强城镇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建设和薄弱学校改造,制定消除中小学大班额的规划和措施,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平均班额31.9人,初中平均班额51人。

城区中小学校平均班额逐年下降,2009年秋季城区平均班额由上学年小学77.8人、初中69.6人,分别下降到本学年的63.7人、61.9人。

4、师资队伍

我们一是建立了教师补充长效机制,按照标准额配备中小学教师。

全县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教师编制为3217人,共配置3985人。

新增教师坚持“向农村偏远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的原则,优先保证农村中小学和薄弱学校的需求,努力实现全县教师基本均衡。

2006-2008年全县新增的152名教师及2009招聘的80名特岗教师全部补充到农村学校、城镇薄弱学校。

二是狠抓教师培训。

按规定落实教师培训经费,采取集中培训、外出培训、送教上门、远程教育培训、校本培训等形式,全面开展以师德教育、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为重点的教师继续教育。

全县义务教育阶段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和高学历教师比率初中为99.9%和56.2%,小学为99.8%和76.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且城乡之间差距逐年缩小。

全县中小学校长培训率达100%。

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基本实现了“教师够用,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目标。

三是加强了教师进修学校建设,1999年将教师职业培训中心与职专合并,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升培训质量。

四是建立了城乡学校之间、城镇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教师的交流制度,并得到落实。

2007-2009年我县城区、五里桥镇、回车镇每年分别选派6-8名教师到二郎坪、寨根、石界河、米坪等山区薄弱乡镇支教。

5、依法保障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少年儿童受教育机会均等

我们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认真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和各级招生政策。

一是义务教育阶段坚持实施免试就近入学制度,合理划分、确定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招生范围,并向社会公布。

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全县小学、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分别达到100%及97.8%以上,毕业率分别达100%和99.8%,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小学、初中辍学率分别为0和0.6%,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研究制定了控制学生择校问题的措施,有效控制了学生择校现象,实现了择校率“零”的目标。

二是县域内省、市示范性普通高中(公办)招生指标实行分配生制度,2007年全县把30%的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均衡分配到各初中,2008年提高到40%,2009年提高到50%,进一步推动了各初中办学的积极性。

三是全县各级热切关注困难群体学生入学问题,建立了以政府扶持为主,社会资助为辅的资助保障体系,组织开展经常性的城乡结对子、手拉手等助学活动。

县、乡镇政府都把提高义务教育普及程度的着眼点放在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城镇低保家庭、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适龄儿童、少年和女童接受义务教育上。

采取“代理妈妈”、“关爱女孩”等救助措施,从县四大家领导到乡镇、部门负责同志,从行政事业单位到个体非公有制企业,纷纷与贫困学生结对帮教,书记、县长、人大主任、政协主席每人分包1—3名贫困学生。

宛药集团、龙成集团、西排公司分别资助180名、110名、31名贫困学生,近年来,全县通过“代理妈妈”活动,累计捐资650万元,帮助992名贫困学生顺利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

农村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率均达100%。

全县没有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四是加强特殊教育工作。

我县特殊教育学校现己逐步实现九年义务教育,全校1-9年级现有学生104人,位于全市前列。

同时,积极开展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建设,保证有学习能力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及时入学。

全县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7.3%。

6、教育质量和学校管理

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我们不断强化学校管理,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益,全县教育质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一是严格执行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中小学校能按照国家规定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并达到教学基本要求。

二是加强中小学安全教育,健全安全制度,落实安全责任,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治理,辖区内近两年没有校园安全责任事故发生。

三是辖区内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能严格执行《河南省义务教育办学行为十不准》和《河南省规范中小学收费十条禁令》,办学、招生、收费行为规范。

四是发挥优质学校对薄弱学校的帮带作用,促进薄弱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

加大优质学校校级领导和中层管理人员向薄弱学校交流任职的力度,通过互相挂职、结对帮扶等措施,积极探索“以强带弱”、“捆绑发展”等不同发展模式,用优质学校先进的教育理念、管理经验带动薄弱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

五是重视校园环境建设,仅2007-2009年全县中小学校就投资158万余元打造校园文化,全县中小学校校园文化氛围浓厚,特色显著。

三、主要做法

(一)履行政府职责,强化义务教育行政保障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公平的本质要求,是巩固“两基”成果、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义务教育政府办”的方针,增强政府责任,履行政府职责,突出政府行为,强化行政措施,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做到了“三个强化”:

1、强化组织领导。

县政府成立了由县长、常务副县长、主抓教育的副县长三人挂帅的农村义务教育工作领导机构,建立和坚持了四项工作制度:

一是教育工作议事制度。

把义务教育纳入政府工作重要议事日程,摆上重要工作位置,及时研究决定重大事项。

县委、政府每年都要隆重召开一次教育工作会议,对全县教育工作进行安排部署。

每年都围绕义务教育确定一批重点项目,列入全县集中力量要办好的大事实事,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向全县人民作出庄严承诺。

继2004年开始,连续三年把农村中小学校D级危房改造列为全县“七件大事”之后,2007年以来,我们又分别将规划建设县城四小、三中确定为全县“七件大事”之一,把“两免一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二高扩建工程列为“十大民生工程”之一。

二是教育工作办公会议制度。

及时召开政府常务会议或县长办公会议,研究解决教育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政府领导定期到乡镇或中小学校现场办公,解决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新校建设、寄宿制学校建设等具体问题。

近年来,政府先后召开常务会、办公会、现场会10多次,就学校布局调整、教师公选、农村教师医保、学校基础建设等20多个问题做出了决定。

三是教育工作定期汇报制度。

县长坚持每半年、主抓副县长坚持每季度主持召开一次汇报会,听取教育工作汇报,掌握工作动态,明确提出一个时期教育教学管理、教育环境整治、师资队伍建设、改善办学条件等工作的时间要求、标准要求和进度要求,保证了义务教育各项工作有安排、有落实、有效果。

四是教育工作目标责任制度。

明确了乡级人民政府和教育、财政等职能部门的教育职责,每年将所承担的工作任务细化分解,纳入目标管理,平时严格督查,年终严格考评,依序奖惩。

先后对9个成绩突出的乡镇和5个县直部门进行了表彰奖励,连续三年对县教体局进行记功嘉奖。

2、强化统管职能。

我们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建立健全“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实现了经费、队伍、工资“三统”目标。

一是教育经费全县统筹。

从2004年开始,将全县中小学教育经费全额纳入县财政预算,实行县财政统筹统拨,理顺了教育经费投入渠道,增强了教育经费保障能力。

二是教师队伍全县统管。

县教育行政部门对全县中小学教师实行统一管理,学校领导干部及教师的选拔、聘任、培训、考核、交流全部归教育行政部门管理。

三是教师工资全县统发。

从2002年5月起,将全县教职工工资全额纳入县财政预算,不留缺口,并出台了中小学教师工资统一发放管理办法,在银行设立“教师工资专户”,每月初由财政核实直接拨付教师个人帐户,减少中间环节,确保了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

3、强化经费保障。

我们根据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精神,按照《义务教育法》的要求,不但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体系,而且在实施中切实做到了“三个增长”。

2008年,财政对教育的拨款达到20521万元,比2007年的20055万元净增466万元,增幅为2.32%。

依据义务教育阶段免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和提高公用经费保障水平的要求,在全面落实国家规定标准的基础上,按照小学生每年10元、初中生每年15元的标准,2008年县本级拨付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58.3万元,保证了全县中小学校的正常运转。

(二)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农村办学条件改善

我们通过加大财政投入、争取上级项目、开展对口支教、动员社会捐赠等多种办法,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加大教育建设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重点实施了四大工程:

一是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

2004年以来,我们将“每年改造30个小学D级危房,三年改造100个小学”连同农村公路村村通确定为“双百工程”。

近四年来,先后争取上级和县财政农村中小学校危房改造专项资金2400万元,改造D级危房7.5万平方米,基本消除了现存D级危房。

二是实施农村学校配套建设工程。

2007年我们借助“两基”迎国检的东风,积极争取上级仪器设备项目资金502万元,县财政配套35万元,为全县中小学校配备体音美器材75种、9820件,教学仪器566种、21万件,图书21.29万册,改善了学校的内部教学设施。

按照河南省的统一部署,我们还对全县中小学课桌凳进行了更新,配备课桌凳1.8万套,有效改善了学生学习条件。

2008年我们又实施了农村中小学校图书仪器更新工程,及时更新补充了大批的教学图书和仪器设备。

近年来,我们通过组织开展对口支教活动,93个县直单位、58个限额以上企业对全县27所初中、54所小学进行了对口帮扶,累计捐献资金、物资和图书仪器折合650万元。

三是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工程。

2004年我们顺利完成由“五三”学制向“六三”学制的过渡后,根据农村教育发展的需要,按照“有利于就近入学、有利于提高办学效益”的原则,对全县中小学布局进行了合理调整,共撤并初中7所、小学及下伸点150所,实现了“初中乡镇化、小学中心化”的目标,基本形成了学校布局合理、办学规模适度、资源配置优化的新格局。

同时,根据县城发展状况,又适时进行了城区教育布局规划,顺利实施了三中、四小规划建设工程,投资2300万元的城区四小,已于2007秋期招生开学,县城三中建设已取得实质性进展,有效缓解了城区学校的就学压力。

今秋开学,我们通过认真调研,对全县中小学的基本现状和当前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预测,制订了切实可行的中小学布局长远规划和实施方案,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依据。

(三)完善管理机制,提高义务教育普及程度

近年来,我们重点在劝学、助学、保学三个方面狠下功夫,巩固提高小学和初中两个入学率,保证适龄儿童全部进入小学学习,小学毕业生基本上进入初中学习。

全县小学、初中适龄少年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和97.8%,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97.3%。

一是做好劝学工作。

我们坚持“依法治教、以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控辍方针,采取“依法控辍、管理控辍、教改控辍、扶贫控辍”的方法,努力实现控辍目标。

每年春、秋期开学后,都要对学生流失情况进行全面核查,做到“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人”。

每一名流失学生都由乡村干部和学校教师分包劝学,对于拒不接受规劝、拒绝让孩子返校学习的家长,一方面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另一方面按照《义务教育法》进行教育,直至学生返校上课为止,保障了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二是做好助学工作。

2004年以来,我们认真执行国家“两免一补”政策,积极推进免费义务教育,五年来共发放专项资金5983万元,使全县所有中小学生都享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阳光雨露。

2009年春期,为全县54249名学生提供了免费教科书并免除学杂费,共计资金251万元;为6899名寄宿制学生提供了生活补助,共发放“一补”资金225.4万元;拨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936.89万元,基本保证了学校工作的正常运转。

在落实好“两免一补”政策的同时,我们又组织开展了贫困学生救助活动,采取“代理妈妈”、“关爱女孩”等救助措施,妥善解决经济困难家庭子女、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山区留守儿童、城市享受低保家庭子女、孤残儿童少年的就学问题,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确保教育公平的实现。

三是做好保学工作。

加强县、乡、校三级学籍管理,严格转学、休学手续,实行月、季、年层层报告制度,进行全程监控,严把学生入口关和出口关,做到该入学的一个不能少,已入学的一个不能走。

(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一是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按照“先培训、再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要求,采取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外出学习与观摩研讨相结合、面授与远程教育培训相结合的办法,对小学四年级、高中一年级新课改上岗教师进行了全员培训。

结合新课程的实施,对招生考试和教学评价制度进行改革,进一步健全完善了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评估体系,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二是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

大力实施了“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共投入资金828.7万元,建成教学光盘播放点8个、卫星教学接收点285个、计算机网络教室30个,实现了远程教育覆盖面100%的目标,加速推进了教育现代化建设步伐,初步建成以县教育网络中心为龙头、覆盖全县所有中小学校的教育局域网。

有效利用网络资源,建好、管好、用好“西峡教育网”,继续完善电子政务系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办公成本。

三是大力推进教育创新。

围绕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推进新课程体系改革,拓展教育科研领域,丰富教育科研内涵,积极吸纳课改实验区的新经验、新做法,强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师适应新形势的能力,探索总结出了具有特色的“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已成为河南教育的一张名片,先后被《中国教育报》、《教育时报》宣传报道。

2008年以来,我们以“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为载体,先后组织全县中小学校长教学技能大赛、教师技能大赛等活动,优化了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益,为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推动了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显著提高。

(五)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学校师资水平

西峡作为一个山区县,校点布局分散,教师生活条件艰苦,拥有一支扎根深山、安心从教的教师队伍,对于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至关重要。

为此,我们始终重视和加强教师的引进、培养使用和管理,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

1、稳定教师队伍。

通过按时足额发放工资、改善生活工作条件、解决住房和医疗实际问题等办法,提高教师经济生活待遇,解除教师后顾之忧。

2002年以来,解决了教师工资上划遗留问题,为4700多名农村教师办理了医疗保险,为70多所农村中小学校解决了饮水困难。

2007年,我们按照省政府的要求,对中小学教师工资和津贴,与公务员工资套改及津贴发放同步进行,并执行较高的标准。

2008年,我们又启动了农村教师住房制度改革,分期分批为农村教师建立住房公积金,将逐步解决农村教师“住房难”的问题。

同时大力营造尊师氛围。

每年教师节,县乡都要召开庆祝大会,隆重表彰奖励优秀教师。

每年全县用于教育教学奖励的资金都在50万元以上,使每一位有突出贡献的教师都得到应有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每年春节、教师节、高考前夕,县乡领导、各部门各企业都要到学校慰问师生员工,在全县上下形成了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极大地激励了广大教师的工作学习热情。

2、优化教师结构。

2006年以来,在人员编制十分紧张的情况下,连续三年面向具有教师资格的高等院校毕业生,公开选招了152名体育、音乐、美术、初中数学、初中英语等专业教师,全部充实到农村中小学任教,优化了我县教师学科结构。

通过严格执行没有山区任教经历不得晋升高一级职称、评先评优倾斜山区农村教师等政策,保证城乡教师合理流动,使山区学校拥有相当数量的优秀教师。

同时,我们实行了城乡教师交流制度,从2007年开始,每年从县城及城郊乡镇选拔近30名优秀教师到山区边远学校任教一年,实现了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优化了区域结构,促进整体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3、提高教师素质。

一是加强教师业务培训。

通过开展新课标通识培训、新教材培训,引进“洋思经验”、诱思探究等先进教学模式,改变了教师的观念,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全县共获得国家级教科研课题7项,有6人获国家级优质课一等奖,4人获全省十佳语文教师。

二是鼓励教师高学历进修。

通过采取报销学费、旅差费、生活费等优惠措施,鼓励教师参加高学历进修。

三是选派骨干教师到高等院校进修学习。

先后选派236名教师到华东师大、河南师大、信阳师院、南阳师院等高等师范院校进修学习,选派40名校长到华东师大参加校长高级研修班。

(六)坚持规范管理,促进义务教育和谐发展

我们始终坚持以规范的人本管理,来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育秩序的和谐稳定,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

一是规范办学行为。

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制订的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开足开齐国家规定的所有课程;不允许任何学校、任何教师以举办特长班、重点班、实验班、补习班为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和经济负担,出台了《切实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等一系列规范学校教学行为的“减负”措施,对学生作息时间和课外作业量都作了明确要求,引导广大师生走轻负高效之路。

二是着力解决城区大班额。

2009年秋季,我们通过张贴县政府公告、电视通告、召开教师会议等形式,宣传政策,主要采取把好入口关,做好在城区学校就读学生的劝返工作和通过“扩班不扩额”的方式有效化解了城区大班额问题。

通过努力,今年各乡镇劝返学生187人,堵截无序流动学生约900人,城区学校通过内部挖潜,共扩充班级33个,有效缓解了大班额问题。

三是加强安全管理。

我们始终把中小学安全工作放在首位,建立了以教育、安监、卫生、公安等为主要成员单位的中小学安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以行政管理一条线、教育内部一条线为主要内容的“双线双管”工作责任制度,以县一季度组织一次大排查、乡镇一月组织一次大排查、学校一周组织一次大排查为内容的隐患排查制度,加强对中小学校的安全管理,排查各类隐患,明确责任主体,限期整改到位。

全县各级各类学校未发生重大安全责任事故。

四是整治学校周边环境。

通过采取切实有效的防范措施,预防破坏教学设施、扰乱教学秩序、侵害师生权益等违法现象。

定期组织公安、工商、文化、电信等部门,对校园周边的网吧、歌舞厅、游戏厅等娱乐场所及流动摊点进行集中整治,确保全县所有学校200米以内没有违法经营现象,为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四、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虽然我县在教育发展进程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上级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一是师资力量严重匮乏。

由于受教师编制的影响,全县教师总量不能满足教学需求,教师年龄老化、青黄不接现象日益突出。

二是教育投入仍不能满足教育自身发展的需求。

随着义务教育保障体制的初步建立,取消了所有的中小学收费项目,学校的唯一收入来源就是财政下拨的生均公用经费。

由于我县绝大多数学校生源少,上级教育拨款有限,不能满足正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