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二轮专题卷文言文阅读一.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783030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68.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二轮专题卷文言文阅读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三二轮专题卷文言文阅读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三二轮专题卷文言文阅读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三二轮专题卷文言文阅读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三二轮专题卷文言文阅读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二轮专题卷文言文阅读一.docx

《高三二轮专题卷文言文阅读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二轮专题卷文言文阅读一.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二轮专题卷文言文阅读一.docx

高三二轮专题卷文言文阅读一

2012届高三二轮专题卷:

文言文阅读

(一)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江革字次翁,齐国临淄人也。

少失父,独与母居。

遭天下乱,盗贼并起,革负母逃难,备经阻险,常采拾以为养。

数遇贼,或劫欲将去,革辄涕泣求哀,言有老母,辞气愿款,有足感动人者。

贼以是不忍犯之,或乃指避兵之方,遂得俱全于难。

革转客下邳,穷贫裸跣,行佣以供母,便身之物,莫不必给。

建武末年,与母归乡里。

每至岁时,县当案比,革以母老,不欲摇动,自在辕中挽车,不用牛马,由是乡里称之曰“江巨孝”。

太守尝备礼召,革以母老不应。

及母终,尝寝伏冢庐,服竟,不忍除。

郡守遣丞掾释服,因请以为吏。

永平初,举孝廉为郎,补楚太仆。

月余,自劾去。

楚王英驰遣官属追之,遂不肯还。

复使中傅赠送,辞不受。

后数应三公命,辄去。

建初初,太尉牟融举贤良方正。

再迁司空长史。

肃宗甚崇礼之,迁五官中郎将。

每朝会,帝常使虎贲扶侍,及进拜,恒目礼焉。

时有疾不会,辄太官送醪膳,恩宠有殊。

于是京师贵戚卫尉马廖、侍中窦宪慕其行,各奉书致礼,革无所报受。

帝闻而益善之。

后上书乞骸骨,转拜谏议大夫,赐告归,因谢病称笃。

元和中,天子思革至行,制诏齐相曰:

“谏议大夫江革,前以病归,今起居何如?

夫孝,百行之冠,众善之始也。

国家每惟志士,未尝不及革。

县以见谷千斛赐‘巨孝’,常以八月长吏存问,致羊酒,以终厥身。

如有不幸,祠以中牢。

”由是“巨孝”之称,行于天下。

及卒,诏复赐谷千斛。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或劫欲将去                     或:

有时

B.革以母老不应                   应:

应召

C.服竟,不忍除                   除:

脱掉

D.帝闻而益善之                   善:

美好

5.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属于表现江革“孝母”品性的一组是(   )

①少失父,独与母居②革负母逃难,备经阻险,常采适以为养③革辄涕泣求哀,言有老母,辞气愿款④穷贫裸跣,行佣以供母⑤便身之物,莫不必给⑥太守尝备礼召,革以母老不应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②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天下大乱、盗贼横出的生存危难之际,江革不怕危险,带着母亲逃难;在遭劫的情况下,他哭着哀求贼人,说愿意拿出财物,请求放了他们母子。

B.江革怕车子晃动而伤害到自己的老母亲,拒绝使用牛马拉车,亲自扶辕驾车,因而获得了“江巨孝”的美称。

C.江革的孝母行为,深深地感动了地方的父母官,被请去为吏;后他被举荐做了孝廉,但是他淡泊名利,不久,便辞官离去。

D.皇帝非常思慕江革的至行,便给齐相下诏,赏给江革谷千斛,赐给江革“巨孝”的称号,并要求经常慰问他。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贼以是不忍犯之,或乃指避兵之方,遂得俱全于难。

(2)谏议大夫江革,前以病归,今起居何如?

夫孝,百行之冠,众善之始也。

 

4.D 善:

认为好。

5.B ①句说的是江革的生存状况。

⑤句说的是江革行善周济别人的美德。

6.A“愿意拿出财物”一句错误,原文说的是江革语气谨慎恭敬、诚恳真诚,感动了贼人。

7.

(1)贼人因此不忍侵犯他,有的竟然给他指出躲避贼兵的方法,于是才能够在危难中保全性命。

(关键点:

“以是”因此,“或”有的,“乃”竟然,得“能够”,“俱全于难”介宾短语后置。

各1分。

(2)谏议大夫江革,日前因病告老还乡,现在的日常生活如何?

孝道,排在各种品行的第一位,是各种善行的开始。

(关键点:

“前”日前,“以”因为,“归”还乡,“百行”各种品行。

各1分,大意1分。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郭文,字文举,河内轵人也。

少爱山水,尚嘉遁。

年十三,每游山林,弥旬忘反。

父母终,服毕,不娶,辞家游名山,历华阴之崖,以观石室之石函。

洛阳陷,乃步担入吴兴余杭大辟山中穷谷无人之地,倚木于树,苫覆其上而居焉,亦无壁障。

时猛兽为暴,入屋害人,而文独宿十余年,卒无患害。

恒著鹿裘葛巾,不饮酒食肉,区种菽麦,采竹叶木实,贸盐以自供。

人或酬下价者,亦即与之。

后人识文,不复贱酬。

食有余谷,辄恤穷匮。

人有臻遗,取其粗者,示不逆而已。

有猛兽杀大麋鹿于庵侧,文以语人,人取卖之,分钱与文。

文曰:

“我若须此,自当卖之。

所以相语,正以不须故也。

”闻者皆嗟叹之。

猎者时往寄宿,文夜为担水而无倦色。

余杭令顾飏与葛洪共造之,而携与俱归。

飏以文山行或须皮衣,赠以韦袴褶一具,文不纳,辞归山中。

飏追遣使者置衣室中而去,文亦无言,韦衣乃至烂于户内,竟不服用。

王导闻其名,遣人迎之,文不肯就船车,荷担徒行。

既至,导置之西园,园中果木成林,又有鸟兽麋鹿,因以居文焉。

于是朝士成共观之,文颓然箕踞,傍若无人。

温峤尝问文曰:

“人皆有六亲相娱,先生弃之何乐?

”文曰:

“本行学道,不谓遭世乱,欲归无路,是以来也。

”又问曰:

“饥而思食,壮而思室。

自然之性,先生安独无情乎?

”文曰: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又问曰:

“先生独处穷山,若疾病遭命,则为乌鸟所食,顾不酷乎?

'’文曰:

“藏埋者亦为蝼蚁所食,复何异乎!

”又问曰:

“猛兽害人,人之所畏,而先生独不畏邪?

”文曰:

“人无害兽之心,则兽亦不害人。

”又问曰:

“苟世不宁,身不得安。

今将用先生以济时,若何?

”文曰:

“山草之人,安能佐世!

”导尝众客共集,丝竹并奏,试使呼之。

文瞪眸不转,跨蹑华堂如行林野。

居导园七年,未尝出入。

一旦忽求还山,导不听。

后逃归临安,结庐舍于山中。

临安令万宠迎置县中。

及苏峻反,破余杭,而临安独全,人皆异之,以为知机。

(选自《晋书卷九十四隐逸》)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杭令顾飏与葛洪共造之造:

拜访B.食有余谷,辄恤穷匮恤:

救济

C.取其粗者,示不逆而已逆:

违背,拂人意。

D.采竹叶木实,贸盐以自供贸:

购买

5.以下各组句子,表明郭文“爱山水,尚自然”的一组是()

①倚木于树,苫覆其上而居焉②年十三,每游山林,弥旬忘反

③园中果木成林,又有鸟兽麋鹿,因以居文焉④韦衣乃至烂于户内,竟不服用

⑤山草之人,安能佐世⑥后逃归临安,结庐舍于山中

A.①③④B.②③⑤C.④⑤⑥D.①②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文自幼喜欢游山玩水,到山林中去游玩,10多天也不回家。

后来父母死了,他守孝完了以后,也不想成家立业,干脆离别家乡,到名山大川游历。

B.王导听说郭文的名声大,派人请他出山。

郭文不肯坐船乘车,自己挑了担子徒步行走。

朝中官员都来看望郭文,郭文却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视若无人。

C.郭文搭建简陋的草棚作为栖身之所,当时山中猛兽肆虐,而郭文独宿山中十余年竟安然无恙。

打猎的人经常到他那儿寄宿,并在夜里为他挑水,毫无厌倦之色。

D.郭文在王导的园子里住了七年,一直不曾出园。

有一天他提出要求回归山林,王导不答应。

后来郭文寻了个机会逃出,欲继续过与猛兽为友的日子。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先生独处穷山,若疾病遭命,则为乌鸟所食,顾不酷乎?

(5分)

(2)及苏峻反,破余杭,而临安独全,人皆异之,以为知机。

(5分)

4.D交换5.D(③是王导为郭文设的居所,④是郭文对外物的淡然,⑤是郭文的推脱之词)

6.C(原文说是郭文夜里为打猎的人挑水)

7.

(1)先生一个人住在深山里,如果碰上生病送了命,就会被鸟兽吃掉,难道不残酷吗?

(“穷”“为……所”“顾”各1个,大意对2分)

(2)等到苏峻谋反,攻破了余杭,但临安独得保全,人们都认为他与众不同并能知天意。

(“及”“全”“异”各1分,大意对2分)

附:

参考译文

郭文,字文举,是河内郡轵县人。

年轻时热爱自然山水,崇尚避世隐居。

十三岁时,每次游历山水,往往流连忘返,十多天不回来。

父母去世,服孝完毕,不结婚,离家而去,游历名山大川,经过华阴山时,观赏考察石室中的石函。

洛阳陷落后,挑着担子进入吴兴余杭大辟山中无人烟的地方,把木头斜靠在大树上,上面盖上草垫子,就住在那里面,四周也没有墙壁。

当时经常有猛兽作乱,进入住宅伤害人,然而郭文在这样的条件下一个人住了十年,竟没有遭到祸患。

总是着鹿皮衣服,头上包着葛布巾,不喝酒不吃肉,开垦出一土地,种点豆子和小麦。

采摘竹叶和树上的果实,换盐来交换自己生活。

有的人给他很低的价钱,他也就换给了他。

后来人们认识了解了郭文,就不再给他很低的价钱了。

他除了吃饭之外还有些剩余的谷物,总是救济那些贫穷的人。

别人到他家送东西给他,总是接受一点不太好的,以表示不拂人家的好意。

有一次有一头猛兽在他的小屋旁边咬死了一只大麇鹿,郭文告诉了别人.他们把它拿去卖了,分了一些钱给郭文。

郭文说:

“我如果需要钱,我就会自己去卖。

之所以告诉你们,正是因为我不需要钱。

”听的人心里都很感慨。

打猎的人经常到郭文那儿寄宿,郭文夜里为他们挑水,脸上毫无厌倦之色。

余杭令顾飏与葛洪一起去拜访他,带着他一起回来。

顾飏认为他走山路也许需要皮袄,赠给他熟皮制成的皮袄一件,郭文没有要,辞别了他们,回到了山中。

顾飏派手下人追他,把衣服放在了他的小屋中,郭文没有说什么,这件皮衣竟烂在了小屋中,郭文最终也没有穿它。

王导听说了他的大名,派人去迎接他,郭文不肯坐车船,而是挑着担子自己走。

到了以后王导把他安置在西园内,园中果树成林,又有鸟兽麇鹿,因而让郭文住在那里。

朝中的官员都跑去看他,郭文没精打采伸腿坐着,旁若无人。

温峤曾经问郭文说:

“人人都有亲戚朋友来往.以此为乐,先生您抛弃了他们,有什么快乐呢?

”郭文说:

“本想学道成仙的,没有想到碰到了动荡的时代,要想回去也没办法了,所以只好这样。

”又问他说:

“饿了就想吃饭,年纪大了就想成家这是自然而然的,先生怎么单单没有这些欲望呢?

”郭文说:

“欲望是由于人们老去想它而产生的,不想也就没有欲望。

”又问他:

“先生—个人住在深山里,如果碰上生病送了命,就会被鸟兽吃掉,难道不残酷吗?

”郭文说:

“埋葬在地下的人也是被蚂蚁吃掉的,有什么两样。

”又问他:

“猛兽是要伤害人类的,世上的人都很害怕,先生您偏偏不怕吗?

”郭文说:

“人如果没有害兽的心思,兽也不会害人。

”又问他:

“如果社会不安宁,人们也不得安身。

现在将请您出仕做官以济时匡政,怎么样?

”郭文说:

“山野草莽之人,怎么能够辅佐朝政。

”王导曾经会集各位宾客,歌舞宴会,试着让人去请郭文来。

郭文目不斜视,两眼直瞪瞪地向前,走在华丽的殿堂犹如穿行在山间荒野。

住在王导西园中七年,没有出来过。

一天早晨,忽然要回到山里去,王导没有同意。

后来逃跑了,回到临安,在山里盖了房子住下。

临安令万宠把他接去县里。

等到苏峻谋反时,攻破了余杭,但临安独得保全.人们都认为他与众不同,并能知天意

三、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袁滋字德深,蔡州朗山人,强学博记。

少依道州刺史元结,读书自解其义。

起处士,进詹事府司直。

部官以盗金下狱,滋直其冤。

表为侍御史。

刑部、大理罪人,失其平,惮滋守法,因权势以请,滋终不署奏。

韦皋始招来西南夷,德宗选郎吏抚循者,皆惮行,至滋不辞,席嘉之。

擢祠部郎中,兼御史中丞,赐金紫,持节位。

年还,使有指,进谏议大夫。

迁尚书右丞,知吏部选。

求外迁,为华州刺史。

清政简,流民至者,给地居之,名其居为义合里。

然专以慈惠为本,未尝设条教,民爱向之。

有犯令,时时法外纵舍。

得盗贼,或哀其穷,出财为偿所亡。

召为左金吾大将军,以杨子陵代之。

滋行,耆老遮道不得去,于隧使谕曰:

“吾不敢易袁公政。

”人皆罗拜,乃得去,莫不流涕。

宪宗监国,进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刘辟反,诏滋为剑南两川、山南西道安抚大使。

半道,以检校吏部尚书,平章事为剑南东、西川节度使。

是时,贼为炽,又滋兄峰在蜀为辟所劫,滋畏不得全,久不进。

贬吉州刺史。

未几,徙义成节度使。

渭,用武地,东有淄清、北魏博,滋严备而推诚信,务在怀来。

李师道、田委安畏服之。

居七年,百姓立祠祝祭。

滋既病,作遗令处后事,讫三年,皆有条次。

性宽易,与之接者,皆自谓可见肺肝,至家人不得见喜愠。

薄居处饮食。

《新唐书•列传第七十六》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蔡州朗山人,强学博记。

  强:

努力 

B.表为侍御史  表:

上表文

C.刑部、大理罪人,失其平罪:

犯罪

D.至滋不辞,席嘉之嘉:

嘉奖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袁滋为政以慈惠为本的是()

①有犯令,时时法外纵舍②得盗贼,或哀其穷,出财为偿所亡③部官以盗金下狱,滋直其冤④未尝设条教,民爱向之⑤与之接者,皆自谓可见肺肝⑥流民至者,给地居之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②③⑤⑥D①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袁滋学习勤勉,知识广博,读书悟性很高,进入仕途后,他公正守法,以至大理寺、刑部官员执法不公而畏惧他。

B.西南少数民族归附朝廷,皇上派官员去安抚,官员们都畏葸不前,袁滋却毫不推辞。

C.袁滋办理政务仁慈宽厚,不订立什么条款规章,安抚流民,法外施恩,深得百姓爱戴,以至离任时“耆老遮道”。

D.袁滋虽然执法如山,政事清明简要,为人又极宽厚,但他在受命平叛时却因兄长的缘故,畏敌不进,贻误朝廷大事。

7.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10分)。

①清政简,流民至者,给地居之,名其居为义合里。

(5分)

 

②滋既病,作遗令处后事,讫三年,皆有条次。

(5分)

 

4、C给人定罪

5、D③⑤不是

6、D“贻误朝廷大事”不对

7、

(1)他为政清廉宽简,从其他地方流散到他管辖境内的百姓,他都给地方让他们居住,并把那聚居的地方起名为义合里.(定语后置、居、名各1分,大意2分)

(2)袁得病以后,立遗嘱处理身后事,三年后,仍然有条理次序。

(既、讫、条次各1分,大意2分)

译文:

袁滋字德深,是蔡州朗山人。

他努力学习,知识广博。

年轻时依附道州刺史元结,他读书能理解其中的旨意。

被作为处士推荐,担任詹事府司直。

有一次,他的下属官员入狱,他查实了那人的冤情。

后袁被推荐为侍御史。

刑部、大理给人定罪,有失公平,害怕袁滋严守法令上报,通过权势来请求,袁滋最终没向上报告。

韦皋开始招抚西南少数民族,德宗下令挑选郎官前往抚慰晓谕,其他人都害怕去,惟独袁不辞荒远,德宗当场嘉奖他,提升他为祠部郎中,兼御史大夫,赐给他金紫衣,持节充任使臣。

一年多才回来,又出使有指,提升为谏议大夫。

不久又授官尚书右丞,主管吏部的辁选事宜。

他要求出京任职,担任华州刺史。

他为政清廉宽简,从其他地方流散到他管辖境内的百姓,他都给地方让他们居住,并把那聚居的地方起名为义合里。

然而他专以慈惠为行事的根本,不设束缚人的条款,人们都很敬重仰慕他。

百姓有过失犯法的,他都放过不予处罚。

抓到小偷,有时同情他们窘迫,拿钱来赔偿他们的损失。

后被征召任左金吾大将军,派杨于陵代替他。

袁滋离开时,年纪大的人拦道,不让袁走,于陵派人告示大家说:

“我不敢改变袁公的政令。

”人们都纷纷跪拜,才让他离去,百姓没有不流泪的。

 

四、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文,完成4~7题。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

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

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

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

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

豫让遁逃山中,曰:

“嗟乎!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

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

”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

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

“欲为智伯报仇!

”左右欲诛之。

襄子曰:

“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

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

”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注,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

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

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

“汝非豫让邪?

”曰:

“我是也。

”其友为泣曰:

“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

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

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

”豫让曰:

“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

且吾所为者,极难耳!

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

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

“此必是豫让也。

”使人问之,果豫让也。

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

“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

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

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

”豫让曰:

“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

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

“嗟乎豫子!

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

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

”使兵围之。

豫让曰:

“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

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

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

”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

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

“吾可以下报智伯矣!

”遂伏剑自杀。

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

厉:

通“疠”,一种毒疮。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女为说己者容容:

打扮B.则虽死不恨恨:

仇恨。

C.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数:

责备D.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尝:

曾经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而事智伯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B.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竭诚则为吴越为一体

C.襄子乃数豫让曰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

D.且吾所为者极难耳且公子纵轻胜

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豫让“忠义”的一组是

①去而事智伯②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③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

④我故国士报之⑤子之为之伯,名既成矣⑥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

A.①④⑤B.②③⑤C.①③⑥D.②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豫让曾先后臣事几个主子,智伯对他很宠信。

在智伯被襄子灭掉后,豫让为报答知遇之恩一心为智伯报仇。

B.豫让改变姓名,到宫中充当“刑人”,清扫厕所,想在襄子入厕所时,趁其不备杀死他,结果被襄子识破。

C.豫让“漆身”“吞炭”的目的是隐藏自己,方便报仇,但他的朋友却以为这样做不值得,劝他放弃报仇投靠襄子。

D.豫让为智伯报仇义无反顾,明知报仇之事难为却拼死为之,就连险遭他刺杀的襄子也深深赞叹他的忠义。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B(恨:

遗憾)2.C(“襄子乃数豫让曰”中“乃”相当于“于是,就”;“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中“乃”相当于“才”)3.D(①是豫让的行为,但却不能表现他的忠义。

③是豫让对朋友所提建议的评论,发球间接表现。

⑤是襄子劝豫让的话)4.C(“劝他放弃报仇投靠襄子”错)5.

(1)是借它来让天下那些身为人臣却怀有二心的人羞愧啊

(2)前面你已经宽恕了我,天下的人没有不称赞你的贤德的。

译文:

豫让是晋国人,过去曾经侍事范氏和中行氏,却没有名气,离开他们以后去侍事智伯,智伯非常尊敬宠爱他。

等到智伯攻打赵襄子,赵襄子和韩、魏合谋灭掉了智伯,然后瓜分了他的土地。

豫让逃到了山中,说:

“唉!

志士应为了解自己的人而死,女子应为喜欢自己的人打扮。

现在智伯了解我,我一定要为他报仇而死,来报答智伯,那么我的灵魂也不会惭愧了。

”于是就改变姓名扮为囚犯,进入宫中清扫厕所,暗藏匕首,想这样来刺杀襄子。

襄子上厕所,心中悸动,便抓住并审问清扫厕所的囚犯,原来是豫让,豫让暗藏兵器,说“想要替智伯报仇!

”襄子的手下想杀他。

襄子说:

“他是一个忠义之人,我小心躲避他就是了。

再说智伯死后没有后代,可他的臣子想为他报仇,这是天下的贤人啊!

”最终释放并让他离去。

过了不久,豫让又以漆涂身使身体生疠,吃炭使自己声音嘶哑,让自己的相貌不被人认出,到集市上行乞。

他的妻子也认不出他。

走路时遇见了自己的朋友,他的朋友认出他,说:

“你不是豫让吗!

”豫让说:

“是我啊。

”他的朋友对他哭着说:

“凭着你的才能,托身侍奉襄子,襄子一定能亲近宠爱你。

宠幸你,你就干你想做的难道会不容易吗?

你何必竟摧残身体损伤面貌,想这样找襄子报仇不也太难了吗!

”豫让说:

“既然已经托身侍奉别人,再想杀死他,这是怀有二心来臣事主人啊。

再说我所做的本来就是极难之事啊!

然而我这样做的原因,是借它来让天下那些身为人臣却怀有二心的人羞愧啊。

分手以后不久,襄子出行的时候,豫让埋伏在襄子经过的桥下面。

襄子到了桥上,马惊了,襄子说:

“这一定又是豫让。

”派人去问,果然是豫让。

于是襄子就责备豫让说:

“你不是也曾恭敬地侍奉过范、中行氏吗?

智伯全都灭掉了他们,可你不替他们报仇,反而托身臣事智伯。

智伯也已经死了,而你为什么惟独为他哪些深切地报仇呢?

”豫让说:

“我恭敬地侍奉范、中行氏,他们都像一般人那样的对待我,所以我也像一般人那样地去对待他们。

而智伯像国士那样地对待我,所以我也像国士那样地去对待他。

”襄子喟然长吧哭泣着说:

“唉,豫让!

你为智伯报仇,忠义的名声已经成就了,而我赦免你,也已经够了。

你还做这样的打算,我不会再放过你了。

”让士兵围住他。

豫让说:

“我听说明智的君主不会遮蔽别人的美德,而忠臣有为名节去死的品德。

前面你已经宽恕了我,天下的人没有不称赞你的贤德的。

今天的事情,我一定会服罪接受惩罚的,然而我只想请您脱下衣服来,刺击您的衣服,这样来表达为智伯报仇的心意,就是死了我也不会遗憾。

这不是我所敢奢望的,只是对您说出我的心里话吧!

”于是襄子深深地被他的忠义所感动,就派人拿自己的衣服给豫让。

豫让拔剑多次跳起来刺击衣服,说:

“我可以到黄泉下报答智伯了!

”就用剑自杀了。

五、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1-13题。

樊叔略,陈留人也。

父欢,仕魏为南兖州刺史、阿阳侯。

属高氏专权,将谋兴复之计,为高氏所诛。

叔略时在髫龀①,遂被腐刑,给使殿省。

身长九尺,志气不凡,颇为高氏所忌。

内不自安,遂奔关西。

周太祖见而器之,引置左右。

寻授都督,袭爵为侯。

大冢宰宇文护执政,引为中尉。

叔略多计数,晓习时事,护渐委信之,兼督内外。

累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护诛后,齐王宪引为园苑监。

时宪素有吞关东之志,叔略因事数进兵谋,宪甚奇之。

建德五年,从武帝伐齐,叔略部率精锐,每战身先士卒。

以功加上开府,进封清乡县公,邑千四百户。

拜汴州刺史,号为明决。

宣帝时,于洛阳营建东京,以叔略有巧思,拜营构监,宫室制度,皆叔略所定。

功未就而帝崩。

尉迥之乱,高祖令叔略镇大梁。

迥将宇文威来寇,叔略击走之。

以功拜大将军,复为汴州刺史。

高祖受禅,加位上大将军,进爵安定郡公。

在州数年,甚有声誉。

邺都俗薄,号曰难化,朝廷以叔略所在著称,迁相州刺史,政为当时第一。

上降玺书褒美之,赐物三百段,粟五百石,班示天下。

百姓为之语曰:

“智无穷,清乡公。

上下正,樊安定。

”征拜司农卿,吏人莫不流涕,相与立碑颂其德政。

自为司农,凡种植,叔略别为条制,皆出人意表。

朝廷有疑滞,公卿所未能决者,叔略辄为评理。

虽无学术,有所依据,然师心独见,暗与理合。

甚为上所亲委,高颎、杨素亦礼遇之。

性颇豪侈,每食必方丈,备水陆。

十四年,从祠太山,行至洛阳,上令录囚徒。

具状将奏,晨起,至狱门,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材料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