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安全生产科技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78155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安全生产科技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国家安全生产科技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国家安全生产科技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国家安全生产科技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国家安全生产科技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家安全生产科技发展规划.docx

《国家安全生产科技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安全生产科技发展规划.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家安全生产科技发展规划.docx

国家安全生产科技发展规划

国家安全生产科技发展规划

煤矿领域研究报告

(2004~2010)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

二OO三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国家安全生产科技发展规划》

煤矿领域研究报告

(2004~2010)

安全是煤炭生产的头等大事,安全对煤炭生产起着保证、支撑和推动作用,煤矿安全生产也是国家安全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来年,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工作取得巨大的成就,但我国煤矿安全生产面监的形势、机遇和挑战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等方面,又对煤矿安全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满足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对煤炭资源需求不断增加的需要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高度上,来认识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和艰巨性。

实施科技兴国、科技兴煤、科技兴安战略,建立煤矿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是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必由之路。

因此,按照煤矿安全生产的客观规律,制定适合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的科技发展规划,以指导政府乃至全社会的煤矿安全生产科技工作。

通过对重大理论问题的研究、对关键共性技术的攻关、对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确保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根本好转,促进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

一、形势与现状

1.面临的形势

(1)安全生产是煤炭工业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的重要保证,安全生产越来越突显其重要地位和作用

煤炭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始终占70%左右。

预测到2010年煤炭占60%左右,2050年将占50%以上,因此,煤炭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是我国的主要能源。

2000年全国煤炭总量为9.9亿t,2001年11.0亿t,2002年煤炭产量尽管达到了13.9亿t,仍不能满足需求。

当前,快速增长的经济,对煤炭工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此,必须确保煤炭工业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

我国煤矿主要是井工开采,生产环境条件复杂,与其它行业相比,煤矿安全尤为重要。

安全是煤炭生产的头等大事,安全对煤炭生产起着保证、支撑和推动作用。

保证煤矿职工的生命安全和国家财产是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煤矿安全生产形势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的能源供给问题。

(2)煤炭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煤矿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对煤矿安全生产科技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十六大报告指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安全生产是煤炭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安全生产的各项工作要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的正确道路上来,通过科技创新,提高煤矿的安全管理技术水平、煤矿灾害事故的预警能力和防治水平、煤矿安全生产的监察技术水平。

(3)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的形势依然严峻,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

我国煤矿事故死亡人数是世界上主要采煤国家死亡总人数的4倍,百万吨煤死亡率是美国的近200倍(2002年)、印度的12倍。

煤矿灾害事故的消极影响远远超过了经济范畴,每发生一起事故,都会引起国内外各界的广泛关注,使煤矿企业形象受到巨大损害,企业市场亲和力受到削弱,严重的影响了煤炭企业后续发展的动力。

我国严峻的安全生产问题还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和严重的环境危害,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电视、报纸和网络等新闻媒体对煤矿灾害事故进行深入的报道,严峻的安全生产形势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

另外,我国严峻的煤矿安全生产形势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直接影响着我国的形象和对外贸易。

(4)我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趋势为煤矿安全生产科技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科技创新能力是国际竞争的主导因素,成为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维护国家安全的关键。

二十世纪中期以来,科学理论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了一系列高技术成果,推动了高技术产业迅速发展;同时,高新技术和传统产业结合,促进了传统产业技术进步,加速了传统工业的高技术化,形成了新型工业化的产业发展模式。

发达国家各类产业知识和技术含量不断增加,科技和经济竞争力不断增强,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格局中,取得了对发展中国家的巨大技术优势和高额经济回报。

进入新的世纪,国际竞争格局正从经济竞争、资源竞争和科技应用竞争向科技原始性创新竞争演变发展,原始性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成为国家间科技乃至经济竞争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煤矿的安全生产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迅速进步和人民生活质量逐步提高的过程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煤矿的安全生产愈来愈影响国家之间的竞争和国际贸易。

面临良好的国内外形势,抓住机遇,勇于面对挑战,加强煤矿安全生产科技工作是历史赋予的责任。

2.煤矿安全生产的现状

(1)煤矿自然条件差,灾害多

我国大多数煤矿地质条件复杂,导致自然灾害多,容易引发重大事故,给安全生产造成极大的困难。

煤矿瓦斯大,煤与瓦斯突出越来越严重,危险性增加。

我国所有煤矿均为瓦斯矿井。

在100个国有重点煤炭生产企业的609处矿井中,高瓦斯矿井占26.8%,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占17.6%,低瓦斯矿井占55.6%。

国有地方和乡镇煤矿中,高瓦斯矿井和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占15%左右。

部分局矿的情况更为严重,如淮南煤业集团公司所属11对矿井均为突出矿井,平顶山煤业集团公司所属的13对矿井也全部为高瓦斯或突出矿井。

随着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瓦斯涌出量不断加大,煤与瓦斯突出危险也不断增加,高瓦斯突出矿井数量也在增加。

自然发火危险性严重,比例大、覆盖面广。

据2002年的统计,原国有重点煤矿中有自然发火危险的矿井占51.3%。

自然发火危险矿井几乎在所有矿区都存在,因自燃而造成煤炭资源的破坏,每年达数十亿元的经济损失。

冲击地压危险性增大,个别煤矿十分严重。

据统计,1999年17处大中型煤矿就发生1377次冲击地压,最大强度达到里氏4级。

辽宁省抚顺矿务局老虎台煤矿,2002年发生各类冲击地压6127次,其中大于3级21次,平均每天发生冲击地压17次,严重威胁煤矿安全生产和城市的公共安全。

煤尘爆炸危险普遍存在,危害严重。

我国煤矿爆炸危险普遍存在。

2002年原国有重点煤矿有532处矿井煤尘有爆炸危险,占87.4%。

小煤矿中91.35%煤矿的煤尘具有爆炸危险,其中高达57.71%的具有强爆炸性。

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水害制约安全生产。

我国大中型煤矿中,水文地质条件属于复杂或极复杂类型的煤矿占25.04%。

2002年,全国煤矿共发生水灾事故146起,死亡463人,占重特大事故死亡人数的比例仅次于瓦斯事故。

煤矿热害已成为矿井新的灾害。

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围岩温度提高,矿井热害问题越来越突出。

1999年,70处大中型生产井工煤矿的采掘工作面最高气温超过《煤矿安全规程》的要求,其中26处超过30℃,最高达到37℃。

(3)煤矿数量多,大、中、小并存,差异大

我国煤矿数量多,超过世界上其他主要采煤国家的煤矿总数。

截止2002年底,全国共有各类煤矿26395处,国有重点和国有地方煤矿2704处,乡镇煤矿23691处。

按矿井能力划分,大中型煤矿532处,占煤矿总数的2.01%,小型煤矿25863处,占97.99%。

我国煤矿的生产能力分散。

根据1999年统计分析资料,全国煤矿平均每处生产能力5.85万t/a。

其中,大中型煤矿总设计生产能力7.25亿t/a,占全国煤矿总设计生产能力的41.43%,平均每处109.66万t/a;中型煤矿342处,能力2.18亿t/a,占16.6%,平均每处63.7万t/a。

这些数据充分反映出我国煤炭生产分散,生产集中度过低,大多数小煤矿安全生产技术与装备水平低下、抗灾能力差,给安全生产管理带来困难。

(4)煤矿机械化程度低,安全技术装备不足

2001年,原国有重点煤矿的采煤机械化程度75.43%,综采机械化程度59.42%,综掘机械化程度15.03%。

而原国有地方煤矿和乡镇煤矿机械化程度普遍较低,全国平均采煤机械化水平还不到40%。

2002年统计,原国有重点煤矿有35处高瓦斯突出矿井没有按《煤矿安全规程》的要求配备瓦斯抽放装备,47处高瓦斯和突出矿井没有装备瓦斯监控系统,占高瓦斯突出矿井总数的17%。

现有煤矿多数矿的监控系统装备不全,尚未实现网络化管理,部分设备功能落后。

44处自然发火危险的矿井,尚未建立防灭火系统。

66处矿井尚未建立防尘供水系统,占矿井总数13%的煤矿需要更换防尘供水管路。

不少的矿井没有安设防隔爆设施,既使配备了隔爆设施的矿井,设置的数量少,没有达到安全规程的要求。

相当一部分原国有重点煤矿的甲烷传感器、便携式甲烷检测仪、光学甲烷检测仪、甲烷断电仪等必备的安全仪器仪表配备不足。

有164处矿井50%以上的电气设备超期服役。

数量众多的小煤矿安全装备水平更低,有的根本不具备防御灾害的能力,多数小煤矿仍旧沿用落后淘汰的电气设备,电气防爆性能差,失爆率高。

(5)煤矿从业人员结构复杂,综合素质差,管理落后

我国煤矿用人过多,农民轮换工等从业人员构成煤炭生产一线主体,整体文化水平低,素质差,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许多企业又不进行岗前安全培训,违章作业现象严重。

许多小煤矿经营者没有基本的安全生产管理技术知识,不懂安全,不管安全,不顾安全。

据2000年的调查,30万t以上大中型煤矿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62.67%,大专以上只占5.44%,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占0.3%。

30万t以下小型煤矿中,中专以上职工平均每矿不到3人。

另有资料表明,在现代化大型煤炭企业中,拥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数仅占职工总数的2.93%。

2001年国有重点煤矿原煤生产人员效率为2.78t。

目前,我国煤矿的安全管理主要是由管理人员凭主观意志和经验进行工作,管理技术和手段落后。

这种管理模式,由于受管理人员的知识、经验和责任心的限制,很难适应矿井灾害事故的复杂多变条件,这也是煤矿灾害事故多发的原因之一。

3.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存在的重大问题

(1)煤矿重特大事故多

当前,全国安全生产形势总体上呈现稳定好转的态势,但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仍然十分严峻。

煤矿是工矿企业中事故死亡人数最多的行业。

2002年全国工矿企业共发生伤亡事故13960起,死亡14924人,其中煤矿企业共发生死亡事故4344起,死亡6995人,占工矿事故总数31.1%,死亡人数的46.9%。

在煤矿事故当中,重特大事故多,并呈上升趋势。

2002年全国共发生一次死亡30人以上的特别重大事故12起,煤矿占了9起,分别占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的75%和66.9%。

据统计,乡镇煤矿死亡人数占全国煤矿死亡人数的64%以上,事故次数占全国煤矿事故起数的60%以上。

2002年乡镇煤矿占全国煤矿死亡人数的72.5%。

我国煤矿事故类型当中,瓦斯和顶板事故最为严重,在煤矿事故死亡人数中,瓦斯和顶板死亡人数占全国煤矿死亡人数的74%以上,事故次数也占全国煤矿事故次数的70%。

2002年,全国共发生瓦斯事故743起,共死亡2407人,分别占全国煤矿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的17.1%和34.4%。

一次死亡30人以上的特别重大事故中,由于瓦斯(瓦斯爆炸和煤与瓦斯突出)引起事故7起,死亡357人,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占重特大事故次数和死亡人数的77.8%和85.6%。

从事故起数统计,顶板事故是最严重的,顶板事故发生的频率较高,死亡总人数较多,2002年,全国共发生顶板事故2364起,共死亡2766人,分别占事故次数和死亡人数的50.71%和34.69%。

由于煤矿事故多,死亡人数多,造成了我国煤矿的百万吨死亡率一直高居不下,与先进采煤国家的差距很大。

1999年我国煤矿的百万吨死亡率为6.08,2000年为6,2001年为5.85,2002年为5,其中国有重点煤矿为1.25,国有地方煤矿为3.83,乡镇煤矿为12.1。

国外先进采煤国家煤矿百万吨死亡率非常低。

2000年,南非煤矿的百万吨死亡率为0.13,印度为0.42,波兰为0.26,俄罗斯为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