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08课拿来主义4.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777667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86.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08课拿来主义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08课拿来主义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08课拿来主义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08课拿来主义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08课拿来主义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08课拿来主义4.docx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08课拿来主义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08课拿来主义4.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08课拿来主义4.docx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08课拿来主义4

第08课拿来主义

·知识概览·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毛泽东曾评价: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主要著作有《鲁迅全集》。

【重点理解】

杂文是一种直接、迅速反映社会事变或动向的文艺性论文。

特点是“杂而有文”,短小、锋利、隽永,富于文艺工作者色彩和诗的语言,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在剧烈的社会斗争中,杂文是战斗的利器,鲁迅先生的杂文就如同“匕首”“投枪”直刺一切黑暗的心脏。

全文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揭露“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表现及其鼓吹者的媚外行径,与一味“送去”针锋相对,提出“拿来”。

第二部分(第3~5段)揭露送去者与“送来”者的奴才主子关系,辨明“抛来”与“抛给”的不同,提出“拿来主义”。

第三部分(第6~7段)揭露“送来者”的真面目,划清“拿来”与“送来”的界限,提出“拿来主义”的要旨:

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第四部分(第8~10段)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指出“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应是“占有”“挑选”和创造,最后得出结论。

可以看出,作者在第一部分着重批判“送去”;第二部分深入批判“送去”,指出“送去”和“送来”者的奴才主子关系;第三部分着重批判“送来”。

这三个部分以破为主,批判逐层深入。

其中第三部分列举“送来”的货色与第一部分列举“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表现相呼应,文章从“送去”“送来”两个角度证明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也便于读者对“送去”“送来”加以比较。

文章的前三个部分破中有立。

第一部分提出“拿来”,第二部分提出“拿来主义”,第三部分阐述“拿来主义”的要旨,完整地提出了论点。

文章的第四部分,以立为主,立中有破,对“拿来主义”做了正面的分析,对论点用比喻进行正面的、直接的、具体的阐述。

在本文中,作者把批判继承文化遗产这个重大问题,精当地概括为“拿来主义”。

1.“占有”,即“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

’”作者批判了那种在旧的遗产面前吓破了胆、无所措手足的“孱头”,也批判了那种为表示自己的“革命”而故意毁坏遗产的“昏蛋”,更痛斥了那种欣然接受遗产中不良成分的毒害的“废物”,为提出正面主张做好了准备。

 

2.“挑选”,即“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作者认为,文化遗产可以分为三种:

有益无害的(即“鱼翅”),要“拿来”,而且“使用”;既有毒素又有用处的(即“鸦片”),要吸取、使用它有用处的方面,清除它有害的方面;人民根本不需要的(即“烟枪”“烟灯”和“姨太太”),原则上加以“毁灭”(只留少许送博物馆)。

总之,根据人民的利益,“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3.创新,即“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

“占有”、“挑选”,是为了推陈出新。

具体到文艺建设方面,也是如此。

作者说:

“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难点探究】

1.作者在阐述“拿来主义”之前,为什么先谈“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探究】这样写有两个作用。

一是先不谈“拿来主义”,却大谈“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表面上绕了弯子,实际上先破后立、破中有立,把“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作为“拿来主义”的铺垫,“拿来主义”的提出就顺理成章了。

二是“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是作为“拿来主义”的对立物出现的,与“拿来主义”形成鲜明对比,把“拿来主义”衬托得更加突出。

 

2.实行“拿来主义”有什么条件?

 

【探究】文章说:

“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徘徊不敢走进门”的“孱头”,“放一把火烧光”的“昏蛋”,“欣欣然的蹩进卧室”的“废物”,均是实行“拿来主义”的障碍,都在扫除之列。

3.这篇杂文在写法上主要有什么特点?

【探究】本文以小见大,就近取譬,用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作比喻来阐明一个抽象的深刻的道理。

对于批判继承这样的重大问题,如果摆开阵势铺开来谈,在千把字的杂文中几乎是不可能谈好的。

作者通过比喻来谈,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使读者一读就懂,为之折服。

 

在本文中,不仅整个比喻(“大宅子”)是贴切的,而且每一局部的比喻也是贴切的。

用“孱头”“昏蛋”“废物”来批判三种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观点和态度;用“鱼翅”“鸦片”“烟灯和烟枪”及“姨太太”来比喻文化遗产中的三种组成成分;用“占有”、“挑选”、创新来说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三个步骤,都十分贴切,丝丝入扣。

4.阅读课文,理清作者思路,总体把握文意,说说课文中“拿来主义”的含义是什么。

【探究】文章说:

“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可见,“拿来”与“送去”是相对而言的。

“‘送去’之外,还得‘拿来’”,不是说只拿来不送去,而是说既要送去,也要拿来,是双向交流,是中国与外国经济、技术、文化的交流。

鲁迅首先是从中国与外国的关系上提出“拿来主义”的,不仅指文艺,但包括文艺,而且文章最后落脚在文艺。

“拿来主义”的具体含义,就是对文化遗产和外国的东西,“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是“占有”、“挑选”、创新。

5.运用比喻,以小见大地阐明抽象、深刻的道理,是这篇课文的一个特点。

举例说明本文是怎样运用比喻来阐明道理的?

【探究】从全文说,基本上是一个比喻,用“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

从局部说,那些比喻也用得十分贴切。

例如,用“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用“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但也有某些有益的成分;用“烟枪和烟灯”“姨太太”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

6.下边几个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用得准确、生动,有的含有讽刺的意味,试做分析。

 

(1)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2)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3)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4)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探究】 

(1)“捧”“挂”带有奚落意味。

 

(2)“算得显出一点进步”是反语。

(3)“丰富”“大度”语带讽刺。

(4)“摩登”有幽默意味,捎带着表现了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

·能力提升·

【课内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残羹冷炙(ɡēnɡ)冠冕(miǎn)脑髓(suǐ)吝啬(lìnɡ)

B.礼尚往来(shànɡ)自诩(xǔ)蹩进(biē)鱼翅(chì)

C.发扬国光(yánɡ)国粹(cuì)玄虚(xuán)磕头(kē)

D.佳节大典(jiā)孱头(chán)摩登(mó)针灸(jiǔ)

1.【答案】C

【解析】A项,“吝”应读作“lìn”;B项,“蹩”应读作“bié”;D项,“孱”应读作“càn”。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东新增设48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无疑将给山东的科研事业带来一个冠冕堂皇的未来。

B.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人似乎忘记了节俭的美好传统,餐桌上的残羹冷炙很少有人带走。

C.国际上也有礼尚往来的习俗,各国政要之间的互访、民间组织的交流,都是这一习俗的表现。

D.现在有些药品广告故弄玄虚,夸大产品功能,捏造试验数据,其目的就是让消费者上当受骗。

2.【答案】A

【解析】A项,“冠冕堂皇”,形容外表庄严或正大的样子,是贬义词。

此处褒贬失当。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伟大的人格也许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这力量在茫然无知的孩子心灵上时常比成人更恒久,更深刻。

B.《拿来主义》一文虽然过去了半个世纪,今天读来仍觉得虎虎有生气,充满了科学价值与革命精神。

C.鲁迅先生早期曾非常尖锐地抨击过“国粹”。

他曾以为要少看中国书,或者竟不看中国书。

D.文学遗产中一切进步的、合理的、科学的、美的东西,都仍能对新阶级的文学提供有益的成分。

3.【答案】C

4.下列句子,没有使用反语的一项是()

A.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B.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C.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D.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

5.在下面语段中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使语句连贯、准确。

“拿来主义”好得很,因为它有科学性。

①不先拿来,许多有用的东西就被抹煞、毁灭了,还谈什么使用与存放?

对旧文化,②需要“批”,这有利于择取,但若“批字当头”,“以批判开路”,实际是首先要毁灭大批遗产。

把遗产大批大批地烧光,③用行政命令投入冷宫,这还怎么能进行择取、使用呢?

④首先拿来了,不毁灭掉,才能进行择取。

你要“批”,尽管“批”,批对了固然好,批错了还能够改回来,反正东西仍在,不致无法补救。

A

所以

固然

/

只有

B

如果

当然

或者

只有

C

因而

虽然

/

D

假设

当然

然后

只有

4.【答案】B

【解析】关联词语的作用是明确句间关系,强调语意。

选用关联词语,也应从这两个角度出发,另外还需要注意前后搭配问题。

6.参照下面鲁迅先生的画像,结合你对鲁迅的了解,刻画你心目中鲁迅的形象。

要求:

(1)使用第二人称,侧重肖像描写。

(2)运用比喻、排比两种修辞手法。

(3)结构相对完整,语言简明、连贯、得体。

(4)不少于200字。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要了解鲁迅的事迹,并仔细观察这幅画像,还要注意符合四点要求。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

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

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

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

那么,怎么办呢?

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

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

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

“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他占有,挑选。

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

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

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总之,我们要拿来。

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

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1.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为了追求时髦,避而不谈“送去主义”,转而大谈“拿来主义”。

B.“送来”的东西不见得好,因为这些东西有时不符合我们的需要。

C.作者以大宅子为喻,形象地阐述了如何正确对待遗产。

D.“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2.下列行为不符合“拿来主义”方法的一项是()

A.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鱼翅。

B.把鸦片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

C.背着烟枪和烟灯周游世界。

D.请姨太太们各自走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有破有立,否定“送去主义”后,自然引出“拿来主义”。

B.全盘否定或全盘接受都不利于“拿来主义”的实现。

C.“拿来主义”的前提是吝啬,“送去”之外就得“拿来”。

D.只有运用脑髓,占有,挑选的“拿来主义”,才能给我们注入新的活力。

【答案】

1.A

2.C

3.C

【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纵观中国古代文化史,会发现一个现象:

凡是大师巨擘,往往一门数杰。

诸如汉魏三曹、西晋三张、宋代三苏、明代三袁……这样的佳话,不胜枚举。

如此独特的中国式文化现象,与一门特殊的学问——“家学”的关系密不可分。

钱穆先生认为,一个家族对于后世子孙的期冀无外乎“一则希望其能具孝友之内行,一则希望其能有经籍文史学业之修养。

此两种希望,并合成为当时共同之家教。

其前一项之表现,则成为家风;后一项之表现,则成为家学。

先秦时期,记载学术、文化的简牍十分珍贵,朝廷藏之秘府,遣职官专守,文化被垄断,因而有“学在官府”之说;又由于小农经济的形成和宗法制度的确立,逐渐出现了父死子继、子承父业的情形。

于是,掌握文化知识的为官者,业有专守,不传他人,只传弟子。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了诸如儒、道、法、医等不同学派,各家后人、弟子视其学术为衣钵,历代传承,这是早期家学形成的另一重要途径。

至魏晋南北朝,家学从内容和规模上都有了突破。

此前,两汉家学受独尊儒术的影响,内容多以经学为主。

魏晋南北朝时文化政策变得宽松,儒家不再独大,史学、医学、文学、书法、绘画、玄学、天文历法、科技等,都成为世族家学的内容。

在选官制度方面,魏晋南北朝一改两汉注重考察品行的“察举制”,采用“九品中正制”,品评人物,择优入仕,把“家世”与品行才能同时列为考察对象。

至此,学业与门庭形成了相因相成的关系,要想力保门第不衰,唯有“籍家门人才济济,簪缨相继,同族引援”。

由此,家学的传承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形势下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家学的一大优势,就是能提供较早开展“开蒙教育”的条件,尤其世家子弟往往三四岁便开始接触史书典籍。

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回忆童年生活时说,自己从四岁开始,就要每天在父母面前背诵儒家经典、唐诗宋词。

与官学相比,家学最大的特点在于父教其子,兄教其弟,亲师合一,倾囊相授。

同辈之间的切磋探讨也是保障家学昌盛的法宝之一。

比如宋代大文豪苏轼的丹青以石竹闻名,除了自己的天赋和勤奋,他与表兄文同在创作过程中的互相借鉴探讨也功不可没。

不仅是学识技艺的传授,家学中道德品行的培养也历来受重视。

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叔叔王廙曾为爱侄绘制了一幅《孔子十弟子图》,并在《平南论画》中解释说,自己亲自画画、题字,意在激励王羲之,希望他明白“学书则知积学可以致远,学画可以知师弟子行己之道”,不要单单着意技法,更要注重个人品德修养。

家学正是通过这种以上感下,前后相继,左右相渗,彼此研习的传统,在乱世之中,存续了学术文化,又在官学之外,培养了多方面的人才,为文化传承打下了基础。

98岁高龄的钱学森曾反复提出一个疑问: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虽然对著名的“钱学森之问”的回答莫衷一是,但纵观中国的家学传统,我们或许能得到一些启发。

(摘编自《中华遗产》)2013年第12期)

1.下列对“家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学与中国古代文化史上一种中国式文化现象——凡是大师巨擘,往往一门数杰——的关系密不可分。

B.钱穆先生认为,家学是家教的内容之一,是一个家族希望后世子孙能具备经籍文史学业的修养。

C.家学的形成有一些途径,其中包括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学派的后人、弟子视其学术为衣钵,历代传承。

D.作为一门特殊的学问,家学能为子弟们提供较早开展“开蒙教育”的条件,这也是家学的一个优势。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先秦时期,朝廷垄断了文化,有“学在官府”之说,这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早期家学形成的源头。

B.两汉时期的家学受独尊儒术的影响,没有从内容和规模上有所突破,这与当时的文化政策不够宽松有关。

C.魏晋南北朝采用“九品中正制”选官,也使家学的传承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形势下得到了极大发展。

D.宋代三苏、明代三袁等佳话不胜枚举,体现了家学的父教其子、兄教其弟、亲师合一、倾囊相授的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晋南北朝选官制度带来的学业与门庭相因相成的结果,促使当时“家门人才济济,簪缨相继,同族引援”。

B.苏轼的丹青以石竹闻名,除了他的天赋和勤奋,还得益于同辈之间切磋探讨这一保障家学昌盛的法宝。

C.王廙绘制《孔子十弟子图》来激励王羲之,表明家学中不仅重视传授学识技艺,也重视道德品行的培养。

D.钱学森晚年提出“钱学森之问”或许与他四岁开始就受家学影响有关,这表明家学传承的结果优于学校教育。

【答案】

1.B

2.A

3.D

【解析】

1.是“希望的表现”,而非“希望本身”。

可从文章“其前一项之表现,则成为家风;后一项之表现,则成为家学”这句话理解。

·典型例题·

【真题展示】

(2017年高考全国新课标I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

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

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

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

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

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

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

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

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

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

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

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

 (摘编自曹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

以气候正义为视角》)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

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

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

D.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

B.文章以气候容量有限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气候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

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

D.对于气候正义,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气候容量无限,就不必对气候变化进行伦理审视、讨论气候的正义问题。

B.如果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

C.只有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才能避免“生态赤字”。

D.气候容量的公平享有是很复杂的问题,气候正义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种视角。

【答案】

1.D

2.C

3.B

3.B项关系错误,不仅是“需求可以得到保证”,还有“义务”需要分担。

【模拟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秦朝对官吏的约束是很严的,制定的反腐败专项法律法规包括《为吏之道》等,突出规定了对官吏经管物资财产的法律监督,以杜绝贪污。

若挪用公款,则以盗窃论罪。

如“通一钱者,则黥为城旦”,即行贿受贿达到一个铜钱,就要受到脸上刺字并服苦役的刑罚。

《秦简·法律答问》中还规定:

令曰勿为而为之,是谓“犯令”;令曰为之,弗为,是谓“废令”。

即法律不允许做却做了或法律要求做而不做的,均属违法犯罪行为,该受惩罚。

这成了后代历朝的反腐立法的榜样。

秦朝的国家政权机关设三大部门。

行政机构的首长是丞相,军事机构的首长是太尉,监察机构的首长是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位列“三公”,成为制约其他两公的有力工具,负责统率监察官员对所有政府机关及其官员的违法行为进行纠举弹劾,百官畏之。

监察官员被称为“风霜之吏”。

监察机构的一般官员为御史,一部分在朝廷内负责日常的监察工作,另一部分常驻地方郡一级政府,实施对地方的监察,因而又称监御史、监察史。

常驻地方的监御史地位也相当高,他们常与郡守、郡尉一起,并称“守、尉、监”。

为了防止任用官吏上的徇私舞弊行为,秦朝还规定“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即被推荐和任命的官吏犯罪,推荐和任命者须连坐,也即“保任连坐”罪。

这一做法,历代封建王朝均有沿用。

汉代完善了对官吏的考核,逐渐形成了以《上计律》《考功课吏法》为核心的考绩制度,希望通过强化官吏的考核来建设一支清正廉洁务实的官吏队伍。

汉律规定“吏坐受赇枉法,皆弃市”,且子孙三世“皆禁锢不得为吏”。

西汉武帝颁布的《刺史六条问事》正式把“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列为监察的重要内容,以后历代相沿不绝。

现在大家比较熟知的官员回避制度,就是初创于汉代。

当时实行“三互法”,其内容规定:

本地人不得为本地长官,婚姻之家不得相互监临,有血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笔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