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和二级自然区划说明.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774511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3.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级和二级自然区划说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一级和二级自然区划说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一级和二级自然区划说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一级和二级自然区划说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一级和二级自然区划说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级和二级自然区划说明.docx

《一级和二级自然区划说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级和二级自然区划说明.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级和二级自然区划说明.docx

一级和二级自然区划说明

一级区划

一级区划的主要依据与指标

以全国性的纬向地带性和构造区域性为依据,根据对公路工程具有控制作用的地理、气候因素来拟定.对纬向性的,特别是东部地区的界线,采用了气候指标;对非纬向性的,特别是在西部地区的界限,则较多地强调构造和地貌因素;中部个别地区则采用土质为指标。

一级区划的主要指标

根据我国地理、地貌、气候等因素,以均温等值线和三阶梯的两条等高线作为一级区划的标志。

一、全年均温-2℃等值线.在一般情况下,地面大气温度达到-2℃时,地面土开始冻结.因此,它大体上是区分多年冻土和季节冻土的界线。

二、一月份均温0℃等值线,是区分季节冻土和全年不冻的界线。

三、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的两条等高线。

1。

1000m等高线:

走向北偏东,自大兴安岭,南下太行山、伏牛山、武当山、雪峰山、九万山、大明山至友谊关而达国境。

2。

3000m等高线:

走向自西向东,后折向南。

西起帕米尔、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南下西倾山、岷山、邛崃山、夹金山、大小相邻、锦屏山、雪山、云岭而达国境。

由于三级阶梯的存在,通过地形的高度和阻隔,使其气候具有不同的特色,也成为划分一级区划的主要标志。

一级自然区划

根据不同地理、气候、构造、地貌界线的交错和叠合,将我国划分为七个一级自然区,即:

Ⅰ、北部多年冻土区、Ⅱ、东部温润季冻区、Ⅲ、黄土高原干湿过渡区、Ⅳ、东南湿热区、Ⅴ、西南潮暖区、Ⅵ、西北干旱区、Ⅶ、青藏高寒区。

区划的特征与指标

代号

一级区名

平均温度

(℃)

平均

最大冻深

(cm)

潮湿系数

(K)

地势阶梯

新构造

特征

土质带

北部多年冻土区

全年〈0

>200

0。

50~1。

00

东部1000m等高线两侧

大面积中等或微弱上升,差异运动不大

棕粘性土

东部温润季冻区

一月〈0

10~200

0。

50~1。

00

东部1000m等高线以东

大面积下降,差异运动强弱不一

棕粘性土,黑粘性土,冲积土,软土

黄土高原干湿过渡区

一月〈0

20~140

0.25~1.00

东部1000m等高线以西,西南3000m等高线以东

大面积上升,幅度不大,夹有长条形中等沉降

黄土

东南湿热区

一月>0,全年14~22

〈10

1.00~2.25

东部1000m等高线以东

大部分地区上升,局部地区下降差异运动微弱

下蜀土,黄棕粘性土,红粘性土,砖红粘土,软土

西南潮暖区

一月〉0,全年14~22

<20

1.00~2.00

东部1000m等高线以西,西南3000m等高线以东

大面积中等上升,差异运动强弱不一

紫粘土,红色石灰土,砖红粘性土

西北干旱区

全年〈10

山区垂直分布

东部100~250西部40~100

东部0.25~0.5,西部〈0。

25

东部1000m等高线以西,西南3000m等高线以北

大面积或长条形上升与盆地下降相同

粟粘性土,砂砾土,碎石土

青藏高寒区

全年<10,

一月<0

除南端外40~250

0.25~1。

50

西南3000m等高线以西以南

大面积强烈上升,差异运动显著

砂砾土,软土

一级区划的自然条件和对公路设计的要求

代号

一级区

名称

公路工程的自然条件特点

路基路面的设计要求

北部多年

冻土区

纬度高、气温低,为我国唯一的水平多年冻土区,多年冻土层夏季上部融化为无法下渗的层上水,降低土基强度.秋季层上水由上至下冻结,形成冻结层之间的承压水。

冬季产生冻胀,夏季有热融发生

路面设计的重要原则是维持其冻稳性,保护冻土上限不致下降,以防路基热融沉陷,导致路面破坏.在路基设计中是宁填勿挖。

原地面植被不应破坏,露地土质应为冻稳性良好的土或砂砾,必须采用路堑时,应有保证边坡和基层稳定的措施。

沥青面层因导热系数高,应相应抬高路基。

结构组合中入设砂砾垫层,只能按蓄水不能按排水设计

东部湿润季冻区

是我国主要的季节冻土区,冻结程度及其对路基的影响自北至南一般逐渐减小。

除黑粘性土,软土和粉土外,土基强度较好。

主要矛盾是冬季冻胀,春季翻浆,形成明显的不利季节。

夏季水毁和泥石流也有一定的影响。

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局部低山公路修建条件不困难

路基路面结构组合设计中,应使路基填土高度符合要求,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应采取隔温、排水、阻断毛细水上升,以防止冻胀翻浆。

利用水温性冻稳性好的材料做路面的基层,在水文土质不良的路段,可设置排水垫层,促进水排出,提高路基路面整体强度

黄土高原干湿过渡区

为东部温润季冻区向西北干旱区和西南潮暖区的过渡区,以集中分布黄土和黄土状土为其主要特点,地下水位深,土基强度较好,边坡能直立稳定。

公路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粉质大孔性黄土的冲蚀和与遇水湿陷。

因为湿度较低,翻浆自东向西,自北向南显著减轻,新构造活跃的西部地震较少,病害较多

路面结构组合的特点,是必须选择不透水的面层或上封闭层。

以防止雨水下渗造成黄土湿陷。

潮湿地段应注意排水以保护路基。

对路肩横坡的设计应使水迅速排出。

掺灰类结构物层是稳定的路面基层结构.在石料基层下增设砂砾底基层,亦为本区常用

东南湿热区

是我国最湿热的地区,春、夏东南季风造成的梅雨和夏雨形成本区公路的明显不利季节。

东南沿海台风暴雨多,由地表径流排走影响相对较小。

低温较高,易引起沥青路面泛油。

加大水泥路面翘曲应力.地形以丘陵、平原为主,公路通过条件尚好

为减轻沥青路面在热季泛油和雨季粘聚力降低,沥青材料宜选用较高的标号,保证其垫层的稳定性。

渣油路面应提高抗滑性能并注意封闭表面,以提高公路的水温性。

在路基设计中,应加强公路的排水系统。

水稻田、软土和潮湿路段的路段应进行处理,或选用低塑砂砾料或泥灰结碎石做底基层或垫层

西南潮暖区

为东南湿热区向青藏高寒区的过渡区。

一些地区因同时受东南和西南季风的影响,雨期较长。

加之地势较高,蒸发较少,渗透较大,故土基较湿,湿质路基和部分干湿季节分明的地区,土基强度较高,本区为我国岩溶集中分布地区。

北部和西部新构造强烈,不久地形高差大、地震病害亦多。

路基路面结构组合,首要任务是保证其湿稳性。

个别干热河谷中,也应注意其干稳性,过湿地去为保证道路强度,断面一般宜采用路堤,并使边坡符合要求.本区土质多系碳酸盐类岩石风化形成.结构稳定,强度较好,山地多石料丰富,有利于在设计中就地取材。

岩溶地区应在详细地质勘测基础上进行设计,以保证公路整体稳定性。

西北干旱区

由于气候干、旱,土基强度和道路水文状况均佳,筑路砂石材料较多,中级路面搓板松散,扬尘为主要病害,高山区有风雪流危害。

灌区和绿区有冻胀翻浆,山区公路通过垂直自然带,选线和修筑均较复杂

路基路面的特殊要求是保证其干稳性.由于干旱,大部分白色路面搓板严重,许多地区缺粘土和水。

改建沥青路面为主要解决办法。

绿洲灌区地下水位高,冻融翻浆严重,结构层应充分利用就近所产的砂砾、石料进行处理。

道路设计中还应注意风蚀和沙埋的防治

青藏高寒区

全区为海拔高,气温低的高寒高原,给公路建设带来特殊的问题,分布有高原多年冻土、泥石流、沮洳地和现代冰川。

东南部由于新构造运动活跃和地形破碎,地震强烈,公路自然病害如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均极严重。

公路通过条件困难,尤其是4000m以上的高山地区更甚

结构设计应针对自然条件和工程病害,采取措施保证路基的整体稳定性,全区除高原冻土地带应维持其冻稳性外,大部分公路路基低,路面多由养护形成,一般用砂砾结构,材料和强度可满足要求。

交通量大时应敷设沥青路面。

由于昼夜温差大,紫外线照射强,沥青老化快,且施工季节短,故施工应采取措施。

柴达木盆地气候较干旱,氯化盐可做筑路材料

二级区划的主导因素与标志

以潮湿系数K为主的一个标志体系。

潮湿系数K值按全年的大小分为六个等级:

过湿区K>2。

00

中湿区2.00≥K>1。

50

湿润区1.50≥K>1.00

润干区1.00≥K>0。

50

中干区0。

50≥K>0。

25

过干区K<0.25

有关潮湿系数K值和蒸发力的计算公式规定如下:

K=R/Z

式中R—-年降水量(mm);

Z——年蒸发量(mm)。

年蒸发量Z无法直接测定,只能用蒸发力(可能的蒸发量)ET来代替Z计算.蒸发力ET的计算,采用H﹒L彭曼公式

ET=F﹒E0

式中F——季节系数,见附录二:

E0——水面蒸发量(mm)。

二级区划的特征与指标

二级区名

(包括副区)

水热状态

地表情况

潮湿系数

(K)

年降水量

(mm)

雨型

多年平均

最大冻深(cm)

最高月平均地温

(℃)

地下水

埋深(m)

地貌类型

地表切割深度(m)

土质和岩性

Ⅱ1东北东部山地润湿冻区

0.75~

1。

50

600~

1200

夏雨

80~250

<30。

0

一般>0

洼地,谷地1~1。

5

湿润重丘低山为主,其次为冲积平原和沼泽

大部为200~500

棕粘性土、砂性土、粗粒岩

Ⅱ1a三江平原副区

0。

75~

1.00

600~

800

夏雨

150~200

<30。

0

<1

沼泽、平原为主

除完达山外大部分为平原

内陆软土

Ⅱ2东北中部山前平原重冻区

0。

25~

1.25

400~

600

夏雨

120~240

<30。

0

一般>3

谷地1~3

冲积平原阶地或洪积扇

大部分为平原

黑粘性土、内陆软土

Ⅱ2a辽河平原冻融交替副区

0。

75~

1.25

600~

800

夏雨

80~120

<30。

0

一般1~2海滨<1

冲积平原或海边软土平原

大部分为平原

冲积土和沿海软土

Ⅱ3东北西部润干冻区

0。

50~

0。

75

200~

600

夏雨

100~240

<30.0

一般1~3山前>3

重丘、低山冲积平原、阶地,并有沙地分布

大部分为平原或高差为200~500的丘陵

粟粘性土冲积土和砂砾土,粗粒花岗岩流纹岩

Ⅱ4海滦中冻区

0。

50~

0。

75

400~

800

夏、秋雨

40~100

30~32.5

一般1~4海滨<1

大部分为冲积平原,三角洲,海边为软土平原

大部分为平原

冲积土和沿海软土

Ⅱ4a冀北山地副区

0.75~

1.00

600~

800

夏、秋雨

100~120

<30

一般>4谷地2~4

湿润中山,低山和重丘

200~500

冲积土,粗粒岩和细粒岩

Ⅱ4b旅大丘陵副区

0。

75~

1。

00

600~

800

夏、秋雨

60~80

<30

>3

湿润丘陵

微丘

棕粘性土、粗粒岩

Ⅱ5鲁豫轻冻区

0.50~

1.00

600~

800

夏、秋雨

10~40

30~32。

5

一般2~3海滨<2

冲击平原

平原

冲积土

Ⅱ5a山东丘陵副区

0。

75~

1.25

600~

1000

夏、秋雨

30~50

<30

一般>3谷地,海滨<3

湿润丘陵、重丘和低山局部为中山

<200或200~500

棕粘性土和砂砾土粗粒岩和可溶岩

二级区名

(包括副区)

水热状态

地表情况

潮湿系数

(K)

年降水量

(mm)

雨型

多年平均

最大冻深(cm)

最高月平均地温

(℃)

地下水

埋深(m)

地貌类型

地表切割深度(m)

土质和岩性

Ⅲ1山西山地、盆地中冻区

0。

5~

1.00

400~

600

夏、秋雨

40~100

25~30

一般>3盆地1~3

湿润中山和冲积平原

山地500~1000,盆地部分为平原

黄土和黄土状土;粗粒岩、可溶岩

Ⅲ1a雁北张宣副区

0.5~

0。

75

400~

600

夏、秋雨

100~140

25~30

一般>3盆地1~3

湿润中山和冲积平原

山地500~1000,盆地部分为平原

黄土状土;粗粒岩、可溶岩

Ⅲ2陕北典型黄土高原中冻区

0.5~

1。

00

400~

600

夏、秋雨

40~100

25~30

河谷<3塬>20

黄土峁、梁、塬为主

大部<200

局部200~500

黄土和黄土状土

Ⅲ2a楡林副区

0.50~

0。

75

400~

600

夏、秋雨

100~120

25~30

河谷<3塬>20

黄土峁、梁、塬为主、局部流砂

大部200~500

黄土和黄土状土、砂砾土

Ⅲ3甘东黄土山地区

0.25~

0。

75

200~

600

夏、秋雨

80~100

25~30

河谷<3塬>20

黄土梁、塬为主

<200

黄土和黄土状土、山区为细粒岩

Ⅲ4黄渭间山地、盆地轻冻区

0。

50~

1。

00

600~

800

夏、秋雨

15~40

30~32。

5

一般>3河谷<1.5

湿润重丘,低山和中山、黄土梁和冲积平原分布其中

边缘山地500~1000,部分为平原

黄土状土和黄土粗粒岩

 

二级区名

(包括副区)

水热状态

地表情况

潮湿系数

(K)

年降水量

(mm)

雨型

最高月

K值

最大月雨期长度

最高月平均地温

(℃)

地下水

埋深(m)

地貌类型

地表切割深度(m)

土质和岩性

Ⅳ1长江下游平原润湿区

1。

00~1。

50

1000~

1400

春雨

梅雨

2.0~

3。

0

2.5~

3。

5

30~

35

一般1~2海滨湖滨<1

海滨和内陆为软土平原,冲积平原和三角洲

平原

沿海软土和内陆软土、冲积土

Ⅳ1a盐城副区

1.00~1。

40

930~

1150

夏秋雨

1。

8~

2。

2

31。

5~

32.8

一般1~2海滨湖滨<1

海滨和内陆为软土平原,冲积平原和三角洲

平原

沿海软土和内陆软土、冲积土

Ⅳ2江淮丘陵、山地润湿区

1。

00~1。

50

1000~

1600

夏秋雨

梅雨

1.5~

2。

5

3。

0~

3.5

30~

35

一般>3丘陵间盆地1。

5~2。

0

冲积平原阶地和湿润丘陵,重丘与低丘为主,局部为中山

大部为≤200或200~500,局部为5000~1000

黄棕粘性土、下蜀土,粗粒岩

Ⅳ3长江中游平原中湿区

1。

25~1.75

1200~

1800

春雨

梅雨

2。

5~

4。

0

3。

6~

4。

0

32。

5~

35

一般1~2湖滨<1

冲积平原和内陆软土平原

平原

冲积土和内陆软土,局部为下蜀土

Ⅳ4浙闽沿海山地中湿区

1。

00~2。

00

1400~

2200

台风

暴雨

2.0~

3。

5

3。

0~

4。

5

≥35

谷地1~3山岭>5

湿润重丘低山、局部为中山

大部为200~500

红粘性土,局部为沿海软土,粗粒岩

Ⅳ5江南丘陵过湿区

1。

5~2.25

1400~

2000

梅雨

秋雨

伏旱

3。

5~

5.0

4.0~

4。

5

25~

32.5

谷地2~3

湿润丘陵局部分布有山地

一般≥200局部为200~500

红粘性土,细粒岩

Ⅳ6武夷南岭山地过湿区

1.5~2。

25

1400~

2000

春、夏雨

3。

0~

4.5

3.5~

4。

5

30~

35

谷地2~3山岭>5

湿润中山和低山重丘

大部为500~100局部为≥1000

红粘性土粗粒岩、细粒岩、可溶岩

Ⅳ6a武夷副区

1.75~2。

25

1800~

2600

梅雨

夏雨

3.5~

4.5

4。

0~

5.0

25~

32.5

>5

湿润中山

>1000

红粘性土、粗粒岩

Ⅳ7华南沿海台风区

0。

75~2.0

1600~

2600

夏雨和台风暴雨

2.0~

3.0

2.5~

4.5

30~

32。

5

一般>3海滨<1

湿润丘陵重丘、低山、沿海有三角洲平原

平原或≤200局部为200~500

砖红色粘性土、沿海软土、粗粒岩

Ⅳ7a台湾山地副区

1.50~2。

75

2000~

2800

夏雨和台风暴雨

>3。

0

2。

5~

3.0

≤30

>3

湿润中山高山地

500~1000或≥1000

北部为红粘性土,南部为砖红粘性土,细粒岩、粗粒岩

Ⅳ7b海南岛西部润干副区

0.50~0。

75

800~

1600

台风雨

<3.0

<3.0

32。

5~

35。

0

1~3

沿海为稀林草原阶地

平原或<200

砖红色粘性土

Ⅳ7c南海诸岛副区

1600~

2000

对流雨台风雨

32。

5~

35

珊瑚岛

平原

砖红色粘性土

二级区名

(包括副区)

水热状态

地表情况

潮湿系数

(K)

年降水量

(mm)

雨型

最高月

K值

最大月雨期长度

最高月平均地温

(℃)

地下水

埋深(m)

地貌类型

地表切割深度(m)

土质和岩性

Ⅴ1秦巴山地润湿区

1.00~

1.50

800~

1400

夏、秋雨

2。

0~

3。

0

3。

0~3.5

25~32.5

埋深不定

湿润中山局部为高山

大部分为500~1000,局部为<200

黄棕粘性土,粗粒岩为主

Ⅴ2四川盆地中湿区

1.25~

1.75

1000~

1400

夏雨

秋雨

2。

0~

3.0

3。

5~4.5

30~32.5

丘陵>2谷地成都平原1~2

冲积平原和湿润丘陵,边缘为重丘,低山

大部为<200东南部为500~1000西部为平原

紫粘性土,细粒岩为主

Ⅴ2a雅安、乐山过湿副区

1。

75~

2.75

1200~

2200

全年多雨秋雨量多

3.0~

4.5

4.0~5。

5

<30

-

湿润中山和丘陵盆地

大部分

500~1000

紫粘性土,细粒岩、粗粒岩

Ⅴ3三西、贵州山地过湿区

1。

50~

2.00

1000~

1400

全年多雨

2。

5~

4。

0

4.0~5。

0

20.0~32。

5

埋深不定

湿热喀斯特山地和波状高原,湿润重丘、低山和中山

大部分为200~500局部为<200或500~1000

红色石灰岩、红粘性土、可溶岩

Ⅴ3a滇南、桂西润湿副区

1。

00~

1.50

1000~

1600

夏雨

秋雨

1.5~

3.0

3.0~4.0

25~30

谷地2~4山岭>5

湿热喀斯特山地

大部分为200~500局部<200或500~1000

砖红粘性土,可溶岩

Ⅴ4川、滇、黔高原干湿交替区

0。

50~

1.00

600~

1000

夏雨

秋雨

1.5~

2。

5

4。

5~5。

0

25~30

湿润中山或高山,湿热喀斯特波状高原,坝子分布其间

西北部为500~1000中部<200南部为200~500

红粘性土,粗粒岩

Ⅴ5滇西横断山地区

1.00~

2.00

1200~

1600

夏雨

2.0~

5.0

5.0~12。

0

20~30

-

湿润中山和高山,有坝子零星分布

大部分>1000南部为500~1000

粗粒岩、细粒岩、可溶岩

Ⅴ5a大理副区

1.00~

1。

50

800~

1800

夏雨

2.0~

4。

0

4.0~5.5

20~30

湿热中山和坝子

大部分>1000,南部为500~1000

砖红粘性土、细粒岩、粗粒岩

二级区名

(包括副区)

水热状态

地表情况

潮湿系数

(K)

年降水量

(mm)

雨型

多年平均最大冻深(cm)

最高月平均地温

(℃)

地下水

埋深(m)

地貌类型

地表切割深度(m)

土质和岩性

Ⅵ1内蒙草原中干区

0。

25~

0.50

150~400

夏雨

140~240

<30

一般2~4;谷地洼地1~2

干旱残积平原。

丘陵、沙漠局部分布溶岩台地和冲积平原

大部为平原,或≤200

粟粘性土和砂砾土,粗粒岩

Ⅵ1a河套副区

<0。

25

150~200

夏雨

100~140

<30

<1.5

冲积平原

平原

粘性土和砂性土

Ⅵ2绿洲—荒漠区

<0。

25其中塔里木至甘西<0。

05

<150其中塔里木至甘西≤50

夏雨

“无雨”

<100

30~40

绿洲≤3,荒漠≥5

沙漠、岩漠、砾漠、干旱残积平原、盐碱化湖积平原和冲积平原

大部分为平原

砂砾土和粘性土为主,局部有黄土,粗粒岩为主

Ⅵ3阿尔泰山地冻土区

0。

25~

0。

50

200~400

夏雨

≥150

<30

>3

高山

>1000

粗粒岩

Ⅵ4天山—界山山地区

0。

25~

1。

00

200~600

夏雨

100~150

≤30

≥5

高山和冰川雪山,局部有高寒砾漠

500~1000或≥1000

砂砾土和粘性土为主,局部有黄土,粗粒岩为主

Ⅵ4a塔城副区

0。

25~

0.50

≤200

夏雨

≤100

<30

3~5

冲积平原和山地

平原或500~1000

粘性土为主,砂性土和黄土状土为次,粗粒岩为主

Ⅵ4b伊黎河谷副区

0.5~

0。

75

200~400

夏雨

50~100

>30

<3

冲积平原和阶地或洪积扇

平原

粘性土和砂性土

二级区名

(包括副区)

水热状态

地表情况

潮湿系数

(K)

年降水量

(mm)

雨型

多年平均最大冻深(cm)

最高月平均地温

(℃)

地下水

埋深(m)

地貌类型

地表切割深度(m)

土质和岩性

Ⅶ1祁连-昆仑山地区

0.25~

0.50

100~400

夏雨

<30

山地>5,山前洪积扇3—5。

0

高山和冰山雪地

>100

粗粒岩、细粒岩

Ⅶ2柴达木荒漠区

<0。

25

<50

夏雨或“无雨"

100~200

西部荒漠3~5,东部盐沼≤3

岩漠、盐碱化湖冲积平原南部边缘为沙漠

大部分为平原

砂砾土为主,局部为内陆软土,细粒岩

Ⅶ3河源山原草甸区

0。

5~1.50

200~600

夏秋雨

-

<30

一般≥3,洼地<1

高寒山原、高寒丘陵、台源和沮洳地

200~500或500~1000

以粉性土和变质岩为主

Ⅶ4羌塘高原冻土区

<0。

50

<200

夏秋雨

有多年冻土存在,北部呈连续分布,南部呈岛状分布(以安多为界)

<30年平均温度低于—4℃

冻结层上水发育,在河谷平原一般<1。

0米最高仅为0.2~0。

3米呈片状连续分布

高寒丘陵、台原和高山,局部分部有砾漠凹地,沼泽湿地

台源丘陵≤200,山地为200~1000

以细粒岩可溶岩为主

Ⅶ5川藏高山峡谷区

0。

75~1。

50

400~1000

春雨

夏雨

<30

>3

高山和峡谷,局部分布有冰川、雪山

>1000

以粉性土和变质岩为主

Ⅶ6藏南高山台地区

<0。

50

200~600

夏雨

<30

阶地3~5

高山、冰川和雪山、台地和冲积平原

谷地或>1000

粗粒岩和细粒岩,河谷为砂砾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