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流行音乐的现状.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771691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华语流行音乐的现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华语流行音乐的现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华语流行音乐的现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华语流行音乐的现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华语流行音乐的现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华语流行音乐的现状.docx

《华语流行音乐的现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语流行音乐的现状.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华语流行音乐的现状.docx

华语流行音乐的现状

华语流行音乐的现状

流行音乐是一定时期内在群众中流行的音乐,其形式简洁、曲调流畅。

易于被大众接受的音乐作品都可以包括在内。

流行音乐的流行面广,歌词多用生活语言,通俗易懂,易为听者接受和传唱;曲调顺口、音域不宽,唱法通俗;演唱时感情重于声音技巧,自然亲切,易引起听众的共鸣。

它可以是民间小调、可以是艺术歌曲、也可以是古典音乐。

华语乐坛形成的历史

近百年的华语流行音乐就像夜幕的烟花,起起落落,不断地盛放着耀眼的绚烂。

它产生于本世纪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

三十年代至四十年代是第一个高峰期,八十年代是第二个高峰期。

一、20世纪初:

流行音乐的初现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作为南方经济文化的中心,上海的文化娱乐之风非常兴盛。

1923年美国人已在上海建立了我国第一家广播电台,此后诸多民营商业电台应运而生,灯红酒绿的歌厅舞厅云集,这一切为流行歌曲的发展奠定了适时的基础。

那时在市民大众中间流行着一种表现男女之情的缠绵歌曲,这就是最早出现的流行歌曲。

音乐大师黎锦晖被称为中国流行歌曲的开山鼻祖。

他和他的黎氏家族为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黎锦晖创建了明月音乐社,开创了流行音乐创作和歌舞演出的先河。

从1927年起他创作了许多“家庭爱情歌曲”,如《毛毛雨》、《妹妹我爱你》等,并很快红遍大江南北。

其中著名歌曲《毛毛雨》,是我们今天能够听到的中国最早的流行歌曲,也是被音乐界公认的中国第一首流行歌曲。

二、20世纪三四十年代:

流行音乐大兴其道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我国流行音乐创立和发展的年代,黎锦晖、黎锦光、周璇等人为世人留下了很多传唱至今的不朽之作,如《香格里拉》、《夜来香》、《秋水伊人》等。

西洋乐器的引进,为流行歌曲的伴奏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20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外国人云集。

美国的爵士乐、欧美的舞厅音乐等充斥着上海的娱乐场所。

这时,出现了不少优秀的华人乐队,这些都为华语流行音乐的演唱和演奏带来了新的变革。

当时的流行歌曲有很多来自电影插曲,如《采槟榔》、《玫瑰花开》、《玫瑰玫瑰我爱你》、《夜上海》等。

这些流行歌曲被大量灌制成唱片,其中灌制最多的歌手是周璇,总共有150多张,被称为“金嗓子”。

在中国流行音乐发展中的第一个高潮,周璇以亲柔曼妙的中国流行唱法,创立了一代歌风。

但后来又出现了另一种风格迥异的流派,那就是由出生在中国的日本籍歌星李香兰所演唱的以西洋传统发生方法演唱中国流行歌曲的形式。

当时著名的流行歌曲作曲家都为她量身订做了很多歌曲。

如陈歌辛为她写的《忘忧草》、《海燕》等。

她的这种演唱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来歌坛的发展,即在演唱技巧上即使不完全使用西洋传统唱法演唱,也普遍吸收了一定的西洋传统发声技巧。

三、20世纪五六十年代:

内陆的衰退与港台的崛起

在刚刚成立的新中国,大多与资本主义相关的事物都被打压,起源于欧美的流行音乐自然得不到很好的发展。

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大陆,革命歌曲占统治地位。

为歌颂祖国、歌颂红军、歌颂党的样板戏层出不穷。

如流传至今的《沙家浜》等。

相对于流行音乐环境较为呆板的大陆,港台流行音乐则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1949年后,台北成为华语流行音乐的新中心之一。

台湾省由于之前一直被日本所占领,加之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又有美军长期驻扎,所以当地的民众无论是生活习惯还是娱乐消费心理大多还保持着西方传统,所以流行音乐能够较为容易地被接受。

不过,当时流行音乐尚未形成一个系统的、独立的“唱片工业”,真正意义上的唱片公司仍没有成立。

一直到六十年代以后,台湾地区的经济状况由于外资的引进而呈现出猛烈的上升趋势。

经济繁荣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做唱片变得有利可图,而更多唱片公司的成立,也使流行音乐真正成为了娱乐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香港,随着不少华语流行音乐企业及词曲作家、歌星以及听众从上海等中国大陆城市移居至此,华语流行音乐也开始繁荣。

香港直至六十年代也一直保持着上承上海的华语流行音乐中心的地位。

四、20世纪七八十年代:

流行音乐的再度崛起

七八十年代中国大陆的流行音乐可以说是在港台流行音乐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

七十年代初,台湾地区已经形成了当时东南亚一带的华语流行音乐中心,注册唱片公司已超过200家。

1975年,对于华语流行音乐,特别是台湾地区的中文流行音乐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一年。

这一年,一个叫做杨弦的台湾青年大胆地将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诗词谱成曲,在民歌餐厅表演,并于同年九月以唱片形式发行了《中国现代民歌集》。

从《中国现代民歌集》之后才有了“概念专辑”(ConceptAlbum)的形成。

尽管当时台湾流行音乐开始呈现出一派发展的势头,但是翻唱欧美流行音乐作品的现象依然十分盛行。

七十年代后期,受台湾大学生“乡土文学”的影响,台湾地区出现了一股“唱自己的歌”热潮。

他们围绕大自然、故乡、美景等素材来进行青春创作。

八十年代台湾校园歌曲被传到大陆。

例如《童年》、《龙的传人》、《外婆的澎湖湾》等。

1983年台湾受日本电视连续剧《阿信》的影响,迎来了一股“黑色狂潮”。

台湾女性由此开始审视各自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

此时,有着15年歌龄的苏芮推出了首张国语专辑《搭错车》。

与此同时,中国大陆迈入改革开放的历史转折时期。

文革的伤痛与变革时期的欣喜交织在一起,在音乐领域也正酝酿着一场新旧交替的革命,流行歌曲似一股潜流不可遏制地奔涌而来。

1980年的西山会议进行了流行音乐大讨论,同年9月23日《北京晚报》主办了《新星音乐会》,从此大陆有了“歌星”这一专称。

虽然音乐环境有了空前的开放,但文革遗风仍然残留,政治气候还不稳定,李谷一的《乡恋》和苏小明的《军港之夜》当时受到有些人的非议。

但与此同时,台湾歌星邓丽君感伤而又浪漫的音乐悄悄地进入了每个家庭。

邓丽君的歌对内地流行音乐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国内第一代女歌星很多都是邓丽君的模仿者,如歌星程琳、段品章等人。

此外,罗大佑、侯德健等人对大陆的流行音乐发展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1984年中央电视台春晚首次邀请了香港著名歌手张明敏演唱《我的中国心》,虽然当时的流行歌曲大多是爱国题材,但可见流行音乐的势头不可挡。

1987年费翔在春晚中的亮相,促成了第一股追星热潮。

对于内地流行音乐的崛起1986年可谓是划时代的一年。

1986年5月,《让世界充满爱》的大型流行音乐演唱会在北京体育馆出台,获得巨大成功。

会上的主题曲《让世界充满爱》不胫而走,盛行一时。

在同一台音乐会上,崔健、王迪、刘元、梁和平等人组成的摇滚乐队首次向听众推出了内地摇滚乐的开山之作《一无所有》、《不是我不明白》。

《让世界充满爱》音乐会的推出,标志着内地流行音乐创作群的崛起和流行音乐成为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时期的到来。

同年,中国音乐家协会等单位主办的首届民歌通俗歌曲“孔雀杯”大赛于5月在京揭晓。

该比赛首次设置的通俗唱法,标志着流行音乐的登堂入室,首次从“地下”走进了整个社会生活。

1988年是流行音乐最为盛行的一年,上半年刮起的“西北风”是十年来最引人注目的一个高峰期。

当时风行全国的具有北方民歌风格的流行歌曲,其代表作品有《一无所有》、《信天游》、《黄土高坡》、《少年壮志不言愁》,以及电影《红高粱》插曲《妹妹曲》等。

“西北风”是刚刚萌生的乡土摇滚与传统民歌的折中,在中国流行音乐发展进程中是个很大的突破,但后来逐渐被囚歌等俚俗歌曲及港台引进歌曲所取代。

1988年以后,流行音乐的发展开始走入低谷。

内地流行音乐经过十年发展已到了一个需要总结的阶段,作者群进入了调整期。

当时流行音乐市场陷入混乱局面,著作权法尚未制定,盗版之风盛行。

大起大落的市场背景下许多歌星很难施展才华。

五、20世纪九十年代:

两岸三地流行音乐大融合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交流在两岸三地越来越便捷,因此流行音乐的沟通也越来越多。

中国台湾在九十年代仍然保持了华语流行音乐中心的地位。

华语流行音乐同台语流行音乐一起,在结合了成熟的包装、服装、设计、编舞、音乐电视、媒体宣传等之后,形成了庞大的音乐产业。

当时偶像唱片文化达到顶峰,小虎队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

在当时,小虎队与忧欢派对共同发行的合辑《新年快乐》一上市就突破了二十五万张销量,歌迷们蜂拥而至的来信竟然超过了十万封。

以张学友、刘德华、王菲等为代表人物的香港歌手,亦在华语流行音乐领域中取得傲人成绩。

20世纪九十年代流行音乐的表现题材虽然仍以情歌为主,但也有出现了许多反映时代、反映社会、反映人生的有深度作品。

题材内容上的开拓也推动了音乐题材及表现手法的发展与创新。

六、21世纪:

繁花似锦的当代流行音乐

当代流行音乐正在逐渐走向辉煌与成熟。

它作为一种大众文化,一种娱乐形式,已经成为人们特别是青年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21世纪时代的大潮中,流行音乐的商业化是其最大的特点。

大众需要偶像充实自己的生活,于是就产生了一个个令人称羡的歌星。

在这些明星的背后是制选明星符号的以形形色色面目出现的出版商、经纪人等。

周杰伦引领了节奏布鲁斯及嘻哈音乐的新潮流。

其他成功的歌手包括林俊杰、孙燕姿、陶喆、蔡依林、王力宏等。

近些年来,来自台湾并风靡中国大陆的吹波糖音乐的男孩乐队和女孩乐队的崛起也是华语流行乐坛的新现象。

S.H.E、飞轮海等都在商业上获得了巨大成功。

此外,华语流行音乐的中国化是当代流行音乐的一个发展趋势,也就是所谓的复古、怀旧。

像京剧、昆曲等都在流行歌曲中出现。

如《刀马旦》、《霍元甲》、《新贵妃醉酒》等。

中国的古诗古文也逐渐在流行歌曲中出现。

像《念奴娇》等等。

时至今日,华语流行音乐以形成发展重心的多元化,已在世界舞台上有了一席之地,国际影响也越来越大。

华语流行音乐与欧美流行音乐的关系

一、华语流行音乐源于欧美流行音乐

欧美流行音乐随着殖民地的扩张传入上海。

20世纪二十年代初,唱片业就在上海兴起了。

主营电影唱片的法国“百代”公司,在上海设立分公司,这便为欧美流行音乐的传播提供了最快捷的方式。

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的上海霞飞路上,醉人的爵士乐夜夜从道路两侧的咖啡馆和酒吧里传出来。

可见当时的上海已经有了成型的爵士乐队。

当时上海的“百乐门”便有“东方第一乐府”之称。

中国流行音乐的奠基人是黎锦晖。

他的流行音乐创作奠定了中国流行音乐的基本风格。

即民间旋律与西洋舞曲节奏相结合。

他的音乐中含有当时主要流行的探戈、狐步音乐等元素,配器也模仿美国爵士乐的风格。

黎锦晖组建的“明月歌舞团”是中国流行音乐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团体。

“明月歌舞团”解散后,黎锦晖又在上海的“扬子饭店”舞厅组建了爵士乐队,将民歌、戏曲音乐改编成爵士化的舞曲。

二、欧美流行音乐影响华语流行音乐至今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解放初期苏联音乐的传入,内地流行音乐日益衰弱。

而此时,欧美流行音乐对台湾音乐产生了很大影响。

当时,台湾并没有自己的歌曲,一些广为流传的《秋水伊人》、《香格里拉》、《何日君再来》等歌曲,其实都是早年十里洋场上海滩头的陈蝶衣、刘雪庵等人的作品。

直到六十年代末,布鲁斯、爵士乐等西洋乐风的涌入,才使旧上海情调的音乐结束了它在台岛的流传。

20世纪六十年代,“披头士”赴港演出对香港乐坛影响较大。

一些学生组建乐队,竭力模仿他们的偶像的演绎方式,利用“披头士”的曲子唱出自己的情绪。

“披头士文化”、“占士邦文化”带给香港社会的“新感性”前所未有。

整整六十年代的香港乐坛基本上被欧美的摇滚乐、民歌占领着。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流行乐坛已进入黄金时期。

列依、“滚石”、迪伦轮番上场,把个西方社会唱得天旋地转。

七十年代的港台流行音乐,不仅在音乐风格上受欧美风格影响,在演出风格上也效仿欧美风格。

演出人员衣着华丽,演唱形式载歌载舞,唱腔多为原声,场面热烈,气氛火爆。

九十年代的音乐舞台,欢快的拉丁乐以及重金属乐都相继在中国落下了脚。

欧美流行音乐的演唱方法,如迈克尔•杰克逊、席琳狄翁、惠特尼休斯顿等演唱的歌曲,深深地打动了中国听众的心。

在流行音乐的诸多演唱风格中,四大天王中的张学友,可以称得上是兼多种演唱风格的杰出人物。

进入21世纪后,由于欧美流行音乐对中国流行音乐的进一步影响,使中国当代流行乐坛涌现出了许多实力派歌手和乐团。

在爵士乐的演唱方面,内地的谷峰是比较杰出的代表,他的演唱风格独具特色。

在演唱形式方面,台湾的“蟑螂合唱团”,注重和声的运用,他们演唱的曲调风格与80年代的欧美合唱团的演唱风格类似。

在RB风格上,也涌现出了许多新人,如阿杜、王珏、杨昆等。

欧美蓝调风格比较突出的有陶喆。

演唱风格上带有台湾民歌色彩的有“动力火车”,以及内地的地下摇滚等。

这都是我们深受欧美流行音乐影响并结合自身创造出来的流行音乐。

三、华语流行音乐对欧美流行音乐也有影响

随着华语流行音乐的发展,华语流行音乐在世界音乐界的地位越来越高,因此对欧美流行音乐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有不少欧美流行音乐就开始逐渐借鉴华语流行音乐中的元素来拓展自身,进行风格的创新。

随着华语乐坛的走向世界,它对欧美流行音乐的影响想必会越来越大。

华语乐坛存在的不足与有待解决的问题

一、过于偶像化而忘记了音乐创作的本真

华语流行音乐发展到了今天已经完全是一种商业化产品,它注重的是盈利而不是真正的音乐创作。

因而出现了很多不会唱歌的歌星,实质上他们是音乐商业化的产物,他们的出现只是公司、经纪人为了满足大众的偶像需求而刻意制造的。

在他们身上你看不到很好的音乐素质素养,取而代之的是一些花哨轻浮的演唱。

有些歌星甚至根本没经过音乐学的系统学习。

近年来盛行一时的选秀节目就是很好的例子,选出来的新星其实有些根本不会唱歌,更别说音乐创作。

我想这对华语乐坛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要有好的发展就得有好的源泉,过于偶像化的音乐市场不利于音乐创作与创新。

二、音乐创作趋于低俗化

正如上面所说,音乐市场的商业化,使得音乐制作人偏向于赚大众的钱。

因此音乐创作也越来越低端,越来越偏向普通市民。

这就会导致音乐文化的低俗化。

并且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歌曲的发布、风靡也成了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其中有些歌曲可是说是“靡靡之音”。

先不提曲调的单一幼稚,其歌词也是庸俗低级,有些甚至是非常露骨地展现男女关系。

我们现在的流行歌曲有些甚至比不上上世纪二三十代的那些歌曲,但这些简单易上口的歌曲却成了流行音乐的主力军。

这样的发展是畸形的,这样下去只会导致华语乐坛向低俗化低级化发展。

三、华语乐坛尚缺乏创新

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开始欧美流行音乐就对华语流行音乐有着重大的影响,可以说华语乐坛的每次革新都与欧美流行音乐有关。

那华语乐坛自己的革新创造在哪里呢?

笔者认为像八十年代的“西北风”是一个很好的借鉴,它是华语乐坛的一次创新,给华语乐坛注入了新的气息,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

当然,当下的“中国风”也是华语乐坛创新变革的很好表现。

希望我们的华语乐坛能够形成自己的风格与影响力,在世界乐坛上的地位也越来越高。

 

华语流行音乐的现状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新闻2班

张熙婷

101908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